每日平均47人罹乳癌 逾61%未定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7月5日世界比基尼日(World Bikini Day),在這象徵「身體自由」的日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呼籲,女性展現外在美的同時,不要忽略乳房健康;穿上比基尼擁抱自由的同時,也別忘了定期做乳房檢查,守護生命的根本。 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公布資料,乳癌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全台新診斷乳癌個案達1萬7366人,等於平均每天有47位女性確診乳癌。乳癌年輕患者人數也持續增加,不乏30多歲女性就在職涯或育兒階段被迫中斷人生規劃,面對身心與經濟的雙重壓力。 乳癌可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且有效治療。根據國健署資料,乳癌第0期或第1期的5年存活率近100%;即使在第2期發現,5年存活率也在9成5以上,「早篩早治」是對抗乳癌的關鍵。 國健署今年起推動乳癌擴大篩檢,年滿40~74歲女性可享有2年1次公費篩檢服務。統計至今年5月底,篩檢人數達6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1萬人次,顯示透過政策推廣與新制上路,已增加女性篩檢誘因。 乳癌病友協會觀察,許多年輕女性對乳癌仍存有「離我很遠」的錯誤印象。根據協會去年調查,有超過61.5%的女性未定期篩檢,高達46.3%女性不篩檢原因是「未達政府公費補助年齡」,自認不須篩檢。 事實上,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年輕女性確診也不再是少見的樣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提醒,乳癌防治應該從年輕做起,未達篩檢補助年齡者更應該注意身體變化,強化保健意識。

Read More

翁泌尿道感染 在宅照護改善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85歲曾姓老翁因發燒、咳嗽急診,診斷為泌尿道感染與支氣管炎,考量過往住院經驗不佳,家屬選擇在宅照護。醫療團隊每天派員到府注射抗生素;第3天病況加劇時,更由呼吸治療師到宅協助拍痰、遠距醫師即時調整用藥,並教導家屬使用監測設備。8天療程後,曾翁病情穩定,由醫師到宅評估結案,無縫轉接至居家醫療團隊持續追蹤。 面對高齡化與急診壅塞問題,羅東博愛醫院加入衛福部「在宅急症照護計畫」,讓病人不必住院也能在家接受急性醫療照護。急診科主任許智翔表示,「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情況可望改善,這項跨團隊合作服務不僅減輕急診壓力,也提升家庭照護便利性。醫院將持續推動此人性化創新服務,讓醫療走進社區。

Read More

〈醫師專欄〉膝蓋腫脹怎麼辦

■林敬為 膝蓋腫脹是骨科門診每天都會遇見的問題,無論是否是因為外傷造成,都會造成膝蓋疼痛,活動度受限,進而影響行走以及日常生活。面對這種狀況,需要從幾個面向找出原因。 首先,確認膝蓋腫脹是否由外傷造成。無論是車禍,跌倒或是運動傷害,都會造成膝蓋腫脹;如果腫脹的程度嚴重,或是腫脹的速度很快,必須及早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檢查是否有骨折脫臼、韌帶受傷或膝蓋內半月板軟骨破裂情況。 若膝蓋腫脹並非由外傷造成,可先回想過去是否有類似狀況。像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有一些民眾會因為發炎的情況較厲害,造成膝關節積水腫脹的情形;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民眾,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類似疾病,也有可能在膝蓋或身體其他關節處,因疾病發作的原因造成關節發炎腫脹。 而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好發於男性的痛風,當痛風控制不佳,造成關節內有痛風石沉積時,就可能會常常造成膝蓋有疼痛以及腫脹積水;有些凝血功能不佳的病人,也可能在不經意的輕微碰撞間,造成關節腫脹出血的可能。如果沒有前述情況,也可以確認最近是否有發燒、發冷發抖的情形,若有此情形合併膝關節疼痛、紅腫發熱,須盡速就醫,並排除如化膿性關節炎等關節感染的狀況,避免關節因為細菌感染造成軟骨及骨頭進一步傷害。 如果膝關節過度使用的話,也可能造成膝蓋有疼痛腫脹的狀況。例如平常不運動的人突然健行登山好幾個小時;或是平常只有飯後散步習慣的人,突然心血來潮跑去參加馬拉松,做出超過平常膝蓋負擔的活動,也會造成膝關節發炎,進一步引起腫脹積水的可能。 當膝蓋發生腫脹疼痛情況,可先冰敷治療降低進一步惡化機率,並即時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及早確認造成腫脹的原因,避免膝關節進一步傷害。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抗膽固醇藥仿單 統一精確警語

本報綜合報導 抗膽固醇藥物「斯達汀」(statin)年用量近10億粒,食藥署公告修訂中文仿單內容,統一「禁忌」中對肝臟疾病相關敘述,並將「警語及注意事項」的「肝功能」修正為「肝生化值」,讓用詞更精確。 食藥署2日公告,凡持有statin類藥品許可證的藥商應於明年5月2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逾期未完成者,將依《藥事法》規定廢止其許可證。 食藥署藥品組研究員祁若鳳說明,statin類藥物在臨床上是第一線降血脂藥,台灣核准的藥品共atorvastatin等7項成分,包含單方及複方,其適應症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混和型血脂異常等。 據統計,民國113年statin類藥品健保處方用量近10億粒。這次修訂首先是統一「禁忌」段落中,肝臟疾病相關敘述為「急性肝衰竭或失代償性肝硬化」;另外在「警語及注意事項」,將「肝功能」修正為「肝生化值」,讓用詞更精準。 目前核准statin類藥品許可證共約187張,皆為處方藥。食藥署提醒,請醫療人員於處方該類藥品前,謹慎評估病人用藥臨床效益及風險;如果病人對於使用statin類藥品治療有疑問或疑慮,請諮詢醫療人員。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指出,使用斯達汀類藥物時,有部分患者肝生化值會上升,主要監測重點是肝臟指數ALT(GPT)數值,當上升至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即符合臨床上定義藥物對肝臟造成顯著影響標準。 若用藥後肝指數上升,鍾伯欣強調,首要任務是釐清原因,國內50歲以上族群仍有一定比例的B、C肝帶原者外,很多時候肝指數異常元凶並非藥物,例如睡不好、熬夜、飲酒等,或與三高及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的嚴重脂肪肝;除建議患者尋求肝膽腸胃科專家意見,他通常會安排病人在用藥後3個月抽血追蹤、評估。

Read More

狼醫查詢平台難產 民團:就醫安全不能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狼醫事件頻傳,其中甚至不乏不孕症權威等名醫涉案。民間團體5日指出,衛福部5月承諾1個月內提出「狼醫查詢平台」規劃,期限早已屆滿,民眾就醫安全不能拖延。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5月允諾,1個月內完成規劃,確保未來醫事人員查詢系統透明,公開醫療人員是否有執行業務不當移送懲戒等相關紀錄。然而,醫改會在臉書質疑,民眾的就醫安全難道可以一再拖延?建立可近便查詢醫師不當紀錄的平台,是最基本的病人知情權與安全保障。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表示,衛福部長邱泰源1月曾公開承諾3個月內完成研議已跳票,後續經民間倡議與國會質詢多方壓力,衛福部於5月21日再次承諾1個月內提出規劃;但期限早已屆滿,依然看不到任何具體成果。 林雅惠批評,肩負培育專業醫師、維護醫療品質責任的專科醫學會,至今選擇沉默與缺席,而衛福部竟又再次跳票。面對醫學會的失職與主管機關的消極作為,「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終結這樣的包庇文化?」 醫改會呼籲,作為專科團體的代表,應主動擔起專業自律的責任,公開承諾杜絕性暴力、捍衛醫療倫理。唯有嚴守職業道德,方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讓願意守護病人權益的好醫師,不被害群之馬連累。 對此,林靜儀說明,剛開完醫懲會,正評估現成法源能處理到怎樣的程度,包括只針對醫師或納入其他醫事人員等,若需要補強,才會進一步討論修法相關事宜。

Read More

童染猩紅熱 毒性休克重症送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暑假到來,孩子參加活動多,好發於國中小學童的猩紅熱病例明顯增加。1名年約8、9歲學童起初僅有發燒、肌肉痠痛,不到2天就出現血壓驟降、全身出疹、休克送醫,演變成毒性休克症候群,送加護病房搶救,目前仍住院中。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政洵說明,猩紅熱的致病菌是A型鏈球菌,好發年齡在5~15歲間,主要經由飛沫與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全身出疹以及草莓舌,傳染力不低。 邱政洵表示,猩紅熱過去多半在春、夏交替之際現蹤;但今年即使已進入夏天,且天氣炎熱情況下,病例卻未減,流行情形與過去不同。最近在診間1天可以看到2、3個猩紅熱病人。 他指出,A型鏈球菌依菌體表面的M蛋白,分為多種型別,台灣過去流行的多為M12型,通常引發較輕微感染;而M1型重症風險較高,其中「M1 UK」菌株因毒性強,易引發毒性休克症候群,甚至俗稱「食人菌感染」的壞死性筋膜炎,曾在英國造成多起嚴重感染案例。 M1 UK菌株在台灣雖尚未大流行,國內仍曾監測到蹤跡,必須提高警覺。邱政洵說,A型鏈球菌目前沒有疫苗可打,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控制;若演變為重症,則需立刻住院,以靜脈抗生素、升壓劑與免疫球蛋白等支持性治療,爭取時間搶救。 暑假期間人潮流動大,社區同時流行COVID-19、腺病毒等疫情。邱政洵呼籲,家長若安排學童參加營隊、室內活動時,應落實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等,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

公衛師法上路5年 健保署催生首位公職公衛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鑑於國內2020年通過《公共衛生師法》立法迄今已5年,卻沒有一名公衛師任公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石崇良4日表示,健保署開出2個專技人員轉任名額,特別指明希望有公衛師來報名,公開徵求到7月11日為止。 台灣於2020年通過《公衛師法》,並在2021年招考第一屆公衛師,但新法上路5年,通過考試的公衛師,卻沒有人進入公務體系,引發批評。 石崇良說明,根據規定,若有心公務人員通過高考,卻在受訓過程中發現志向不合、或因不適應而離開,可經報請主管機關同意,改以醫事人員或公衛師等專技人員,經評選任用經國家考試、具專業證照者。 健保署開公務機關之先,開缺徵求公衛師,石崇良說,因考量健保工作中,除傳統保險業務,也要跨足大家醫計畫、居家計畫等健康計畫規劃,還要銜接健保與長照,非常需要公共衛生師在流行病學、統計等方面專業,因此這次有2職缺特別指明公衛師,以搭配「三高防治888計畫」、「癌症國家防治計畫」等健康計畫。 健保署指出,這是健保署首次任用公衛師,相關徵求將到7月11日截止,希望有志的公衛師們可以踴躍報名。

Read More

〈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 〉胸悶痛之原因與中醫治療

一名42歲男性患者,反覆胸悶痛且呼吸不適約1個半月,白天偶乾咳與夜咳,擔心可能急性心肌梗塞掛急診,西醫診斷為食道炎誘發之胸痛,服用西藥後症狀仍反覆,經親友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患者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適中;聞診:咳聲緊束感;問診:胸痛(偏左側)、胸痛而致夜眠差、乾咳、偶有痰白色、長期排便偏軟、偶飲冰涼;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右:寸關濡、左關弦尺弱」。中醫證型:「肝胃不和、脾腎兩虛」。處方思維:「疏肝和胃,補益脾腎」。內服中藥治療且注意飲食後,上述諸症痊癒。 胸悶痛為門診常見症狀的主訴之一。臨床以胸部憋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等為主要表現。大多疑懼是否為肺癌或心肌梗塞,其實胸痛之鑑別診斷非常廣泛,需藉由詳細的病史詢問、症狀及理學檢查,先排除可能致命的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張力性氣胸及肺炎。 一般將胸痛分為「心因性」及「非心因性」。前者有心肌梗塞、狹心症、主動脈剝離、心肌炎、心包膜炎、肺栓塞等;後者包括氣胸、肺炎、胃食道逆流、食道炎、帶狀皰疹、中膈腔膿瘍、肌肉骨骼神經病變等。其中約60%的胸痛診斷為非器質性疼痛,以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在急診約有10-15%成人與20-25%孩童之胸痛為肌肉骨骼系統所誘發,而在門診則有高達36-43%之胸痛為肌肉骨骼所引起。與其他原因所引起之胸痛比較起來,肌肉骨骼系統之胸痛大多為不知不覺間形成的疼痛,通常定位明確且具有局部可再現性之痛點,也與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姿勢及活動有關。常見原因:肋軟骨發炎、下肋骨疼痛症候群、胸骨骨髓炎、Tietze症候群、劍突痛、自發性胸鎖關節脫位、纖維肌痛症、類風溼性關節炎。 胸悶痛是以胸部疼痛的一種自覺症狀,為內科心、肺、肝系疾病的常見症狀。病機是「病邪壅阻心胸血脈,氣血不通」,一般為實證,病邪有寒、熱、痰、瘀,但也有本虛標實證。胸悶痛的病因涉及甚廣,「心、肺、肝、膽、胃、肌肉骨骼」皆有可能,中醫藉由「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探求病源,施以治療並達到治癒之目的。 最後,平常保養飲食與生活作息需注意,應避免過油、高膽固醇、高鹽和刺激性食物,並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以促進腸道健康,減少臟腑及肌肉骨骼之負擔。 此外,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以及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有助於減少胃食道逆流和胸口不適,且適度運動有利加強心肺狀態。(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估6萬人受惠 在宅急症照護適應症擴大 拚年底上路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繼健保在宅急症照護計畫(ACAH)上路1年,健保署長石崇良4日表示,拚年底擴大在宅急症照護適應症,讓所有感染症及安寧個案都可以在宅治療,預計9月進入共擬會討論,拚年底上路,估6萬人受惠。 石崇良表示,去年7月起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計畫(ACAH),僅限於尿路感染、肺炎及軟組織感染,今年8月起,推動的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不限於任何感染症,未來在宅急症也將比照OPAT擴大適應症。 另居家安寧急症照護也將納入,不限於感染症,包含營養、電解質失衡等問題,或癌症控制、疼痛控制等,若有需要輸液或輸血,也都將納入在宅住院。除了讓患者可以免於就醫奔波之苦,也有助於釋出醫院病床給急重患者使用,緩解急診壅塞。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討論調整,盼9月提到健保共擬會,拚今年底前上路 石崇良表示,目前健保居家診療計畫共收案8萬人、長照機構健保巡診則有12萬人,這20萬人中,每年約1/3到1/4人次會因感染症住院,因此預計每年約5到7萬人次受惠。 此外,石崇良指出,明年也將再規劃「提早出院」,盼感染症患者在住院幾天、病況穩定後,可以轉到門診繼續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讓目前國內平均9到10天的住院天數,降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的5天。 健保署統計,截至今年5月31日,ACAH計畫已收案近3000例,其中7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占70%,且78%個案巴氏量表分數小於20分,顯示主要服務對象為行動不便、失能者。收案適應症以尿路感染49%最多,其次為肺炎37%和軟組織感染14%。平均整體照護天數僅6.9天,顯著低於全國平均12天。推算此計畫每日可減少醫院占床數106床,有效緩解急診壅塞及病床壓力。

Read More

健檢查不出 脹氣頭暈累 恐慢性食物過敏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花了上萬元健檢,胃鏡腸鏡都沒異常,卻還是每天脹氣、頭暈、好累?」從事健檢將近25年的預防醫學專家提醒,這些查不出病因的慢性不適,可能是正在默默對日常食物「過敏」,而引發體內的長期發炎反應。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林美秀分享自己就是食物過敏的最佳案例,早年總是頭暈不適,一直以為是低血壓導致,鑽研預防醫學多年後,才發現原來是對「雞蛋」過敏,「每天吃的雞蛋讓我體內一直在打仗!」 林美秀分享,臨床最常碰到的慢性食物致敏前3名包含「牛奶、雞蛋、小麥」這類極為常見、方便取得、且普遍大眾常吃的食物。 林美秀解釋,慢性食物致敏是一種低度但持續性的免疫反應,與急性過敏(例如吃蝦呼吸困難、吃堅果起蕁麻疹)不同,它不會立刻讓人休克,但會不知不覺累積發炎物質,引發各種難以歸類的症狀,讓人「沒病卻一直不舒服」。 更重要的是,這些發炎反應也會慢慢傷害血管健康,成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的潛在因子。林美秀強調,許多人看起來不胖、不菸不酒,但血管卻提早硬化,往往就是慢性發炎在作祟,而致敏食物可能就是其中一個關鍵。 除了檢測,林美秀也推薦一個實用又容易執行的好方法「過敏日記」。當身體突發不適(如頭暈、疲倦、腸胃不順),可回顧過去24小時在「食衣住行」上的變化,並記錄下來。這種生活中的觀察與記錄過程,也能幫助自己更理解身體的語言。 林美秀再次強調,如果長期都屬於「健檢無異常,但人就是怪怪的」,不一定是外在壓力或者年紀問題,也別盲目嘗試偏方或保健品。可以透過「IgG4慢性過敏原檢測」找出讓身體發炎的「隱形敵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