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園不當對待飆2.7倍 家長怒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靖娟基金會與幼教產業工會15日指出,幼兒園不當對待幼童之裁罰案例顯著上升,去年達135件,為前一年的2.7倍,要求政府強化監督制度,改善幼兒園所服務品質。 靖娟基金會於3月分對全台幼兒園的家長就幼兒園服務品質感知狀況,及在選擇幼兒園時的考量等進行問卷調查,總計發出1138份問卷,有效回收720份,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整體服務表現獲得家長肯定,在滿分5分之下平均分數達4.76分,落於同意及非常同意之間。 在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的考量因素,根據調查結果顯示,依序以「教學與活動空間」、「教學策略」及「環境衛生」等作為對幼兒園的考量,這些都是可見性高、易取得資訊的外在條件之因素。相較於師資專業、園所行政管理、校園安全等可見性低、不易取得的資訊,家長往往是難以掌握。 靖娟基金會表示,因此幼兒園的服務品質與安全需靠政府把關,從國教署近年統計的幼兒園裁罰樣態資料顯示,不當對待裁罰案例顯著上升,由112年之49件,上升到去年的135件,增為2.7倍,裁罰中以不當對待幼兒、超收學童、師資問題等為主,顯見幼兒園服務品質仍待改善。 靖娟基金會指出,政府有必要針對幼兒園環境、人員及通報機制進行更全面與系統性的審查,要求落實稽查評鑑,晉用具幼教專業背景的合格師資,杜絕不當對待幼行為,打造安全、尊重的學習環境。 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指出:幼兒園內不當對待事件增加,與聘用無教師證、非幼教背景的大學生有高度關聯。工會批評部分園所為節省人力成本,長期濫用法規漏洞,犧牲幼兒安全與教保品質,呼籲國教署正視專業失衡問題,提升合格教保人員待遇,確保每位幼兒都能在安全、具品質的環境中成長學習。

Read More

高市8高中生水痘群聚 監控至6/2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某高中傳出水痘群聚事件,衛生局15日表示,截至14日下午4時,共有8名學生確診為水痘,全案將持續監控至6月23日;衛生局並提醒,施打疫苗是目前預防水痘最佳方法,出生滿1歲幼兒應儘速由醫師評估接種。 衛生局表示,9日晚間接獲轄區通報,隨即啟動疫情調查及防疫管控,亦責請轄區衛生所督導校方立即進行環境清消及持續監測學生健康狀況。這起水痘群聚事件,該校自5月6日起至12日止共計8名學生經醫師診斷為水痘,目前未有新增個案。 由於水痘傳染力強,衛生局針對防疫持續督導校方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包括加強師生宣導手部衛生勤洗手及咳嗽禮節,追蹤發病個案及接觸者健康狀況,疫情班級暫停混班、跑班、社團等共同活動,經常接觸物品表面、教室及公共區域,以1,000ppm漂白水每日3次消毒,另要求出現疑似症狀個案應落實生病在家休息至全身所有水痘均結痂變乾,以遏止疫情擴大。 衛生局提醒,水痘傳染途徑主要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播,或是經由接觸被水庖液或黏膜分泌物汙染的物品而間接傳染,發病初期在紅疹出現前1至2天會有輕微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出現紅疹並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最後結痂痊癒。 衛生局呼籲民眾,施打疫苗是目前預防水痘的最佳方法,出生滿1歲的幼兒應盡速由醫師評估接種,此外因水痘潛伏期可長達21天,出紅疹前5天即已具傳染力,尚未發病的水痘接觸者就可能傳染給週邊的人,目前已有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治療水痘,出現疑似紅疹或水泡等疑似水痘病徵時,請立即就醫治療。

Read More

陽明交大研究 茯苓多醣體新成分可抑發炎/抗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藥自古以來多以煎煮方式服用,過程中如「多醣體」等高分子化合物會釋放至藥劑中。陽明交大中醫學系與傳統醫藥研究所最新研究發現,茯苓與牛樟芝中的多醣體具有顯著的抗發炎與抗癌活性,為中藥科學化邁出關鍵一步。 多醣體被視為中藥調節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然而,中藥研究大多著重於小分子活性成分,對於多醣體的探討仍顯不足。為此,陽明交大醫學院繼成立中醫學系後,再度成立全國首座「中藥醣質體研究中心」,專注於中藥與民間草藥中多醣體的物理化學特性研究,推動相關未來臨床應用。 陽明交大指出,該中心目前聚焦於茯苓與牛樟芝兩種民間常用的中藥材,已獲得初步成果。由陽明交大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盧美光領導的團隊,成功自茯苓硫化多醣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穎成分「Suc40 F3」。 盧美光表示,經體外細胞實驗證實,Suc40 F3具有同時抑制發炎反應與抑制癌細胞生長的雙重效果。研究團隊正積極解析其化學結構,透過科學推動茯苓多醣體於臨床治療中的實際應用。 中心主任暨傳醫所所長林東毅與盧美光透過精緻農業模式,在台灣特有的牛樟芝中,嘗試添加不同微量元素以增加牛樟芝硫化多醣體的產量,並證實特定濃度硫酸鋅培養的牛樟芝,能有效產生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硫化多醣體,在體外試驗中可抑制肺癌細胞生長,亦能活化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進一步抑制癌細胞存活。 林東毅說,中藥多醣體研究是一項跨領域的研究計畫,若可成功建立中藥多醣體之生物化學特性資料庫,不僅補足了中藥研究在醣質面向的空白,也有望為未來的中藥開發提供新方向。 研究團隊指出,中藥多醣體研究尚在起步,相關資訊仍需更多研究加以證實,民眾若有多醣體臨床使用相關問題,仍須詢問專業醫師。

Read More

加熱菸促銷妖魔現形 台大醫:菸品皆有害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醫師警告:任何菸品皆有害!如今網路卻見加熱菸促銷團體違規廣告販售,民間團體15日大聲疾呼,要求政府立即依法取締、速更正加熱菸審查用詞、違法菸品不得上市。 政府才說加熱菸審查可能會有結果,美、日菸商竟然就迫不急待公然競相違規,國教行動聯盟、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董氏基金會聯盟同時呼籲,政府立即依法取締處罰。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祕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郭斐然醫師指出,WHO最新《成人戒菸指引》,倡議所有菸品都是有害的,所有菸品使用者皆須戒菸,包括加熱菸。建議國健署應避開「健康風險」之用詞,以「指定菸品上市審查」較中性之用詞進行加熱菸之審查。 郭斐然強調,依據國健署最新臨床戒菸服務指引,加熱菸是有害菸品,含有甲醛、乙醛、亞硝胺等致癌物,其尼古丁暴露不亞於傳統菸品,導致成癮及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尼古丁也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加熱菸以減害菸品促銷,讓國際社會頭痛不已。在日本,已經超過一半的吸菸者使用加熱菸,成為菸害防制最大威脅。菸商透過各種手段逼迫加熱菸上市,包括誤導加熱菸黑市有百億菸稅的規模,不合法就無法徵稅,誇張宣稱可以用於癌症百億基金、長照支出,卻被國健署打臉於法無據,計算錯誤,只有約30億的規模,也無法用於癌症、長照等支出。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繼檢舉美國菸商出產的加熱菸「IQ*S」網路、門市雙違規,現又傳出日本菸商在台南製造生產的「Pl*om」,已迫不急待在網路行銷,明顯是為吸引年輕人以及女性量身定制的台灣加熱菸官網。 林清麗進一步指出,在台灣加熱菸(指定菸品或其必要之組合元件)無論是否通過審查,都有管制,未經審查通過的加熱菸,任何人不得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或使用;已審查通過的加熱菸雖可以製造、輸入、販賣,仍要遵照與紙菸大致相同的規範。

Read More

免費五癌篩檢調降年齡 增36萬人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衛福部今年擴大推動5癌篩檢,調降篩檢年齡門檻,截至4月30日已提供232萬人次篩檢服務,相較去年同期196萬人次,增加36萬人次。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升癌症治癒率的關鍵策略。國健署表示,「子宮頸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及肺癌」五大癌症篩檢已證實便捷且有效,能在癌症初期、甚至在癌前病變階段即偵測到病灶,大幅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 以113年為例,國內接受五癌篩檢的人數達到481.2萬人次,其中發現有5萬712例癌前病變及1萬1010例癌症。 自今年起擴大推動免費5大癌症篩檢,整合資源提供多元服務,協助民眾一次掌握應接受的篩檢項目,包括:子宮頸癌篩檢:提供25歲至29歲婦女每3年1次、30歲以上婦女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建議25歲以上的婦女每3年至少檢查1次。另提供35歲、45歲、65歲女性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服務。 口腔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的原住民,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乳癌篩檢:提供40歲至74歲之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大腸癌篩檢:建議40歲至44歲具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與45歲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肺癌篩檢:針對45歲至74歲男性及40歲至74歲女性具肺癌家族史民眾,及50歲至74歲重度吸菸者(20包-年以上),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為了守護自身與家人的健康,遠離癌症的威脅,請符合資格的民眾務必定期接受篩檢,更應主動關心周遭的家人與朋友的健康狀況,鼓勵親友參與篩檢與健康促進活動,也能擴大防癌的力量。

Read More

上班族膀胱炎 喝水不足惹禍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一名30多歲女性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水喝得不多還常憋尿,出現頻尿、尿急、排尿灼熱等不適,檢查發現是膀胱發炎;細菌甚至已經逆行感染到腎臟,演變成腎盂腎炎。另名50多歲男性長期從事戶外勞動卻很少喝水,半夜突然腰部劇痛,急診發現是結石卡在輸尿管。 彰化秀傳醫院泌尿科醫師溫晨越表示,泌尿科最常見的2大問題是泌尿道感染和泌尿道結石,共同病源常常是「水分攝取不足」。 泌尿道感染的發生,和體內細菌無法順利排出有關。當細菌進入膀胱,若沒有足夠的尿液頻繁排出,細菌容易滋生、破壞黏膜,進一步引發感染。尿液中含有鈣、草酸、尿酸等晶體成分,水分不足會讓這些物質濃度升高;身體水分又經由汗水大量流失,尿液變濃更容易讓這些成分結晶、形成結石。這也是夏季結石病人高峰期的原因。 對於較小的結石,通常會採取保守治療,鼓勵病人多喝水、多運動,像是跳繩或上下樓梯,加速結石的排出;同時搭配藥物放鬆輸尿管,幫助膀胱裡的細菌或石頭沖刷出去。若這些方法無效,就會進一步安排體外震波碎石,將結石震碎成沙狀,再隨尿液排出體外。 嚴重者像是結石堵塞、引發感染,甚至影響腎功能的情況,則需透過內視鏡手術,從尿道進入膀胱、再進到輸尿管,將結石直接夾出。 溫晨越強調,多喝水是預防泌尿道疾病的最佳良藥,建議民眾每天至少攝取2000cc,尤其在氣溫高、活動多、出汗多的情況下,更應主動補水。尿液顏色越清澈越好,越深表示水喝不夠。保持良好水分攝取不僅能預防泌尿道感染,還能大幅降低結石風險。

Read More

34歲男腹脹 驚見近百小腸腫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34歲男性因為長期腹脹就醫,影像檢查驚見小腸內藏有大量脂肪瘤性息肉,合併多發性憩室及部分腸阻塞。經剖腹手術逾3小時以上精細剝離與切除,成功清除總重達2.5公斤的病變組織,目前患者已恢復正常飲食與活動,後續將透過影像檢查持續監控腸道健康。 台北中山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吳德強表示,「多發性脂肪瘤性息肉性腫瘤合併多發性憩室與部分腸阻塞」,此類病變多數見於大腸,且腫瘤數量有限。但該患者病灶集中於小腸末端,腫瘤數量近百,極為罕見。 胃腸外科醫師劉孟綸指出,脂肪瘤性息肉雖屬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且早期無症狀;但若未妥善追蹤,恐導致腸阻塞、出血、穿孔,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他提醒,若腸道檢查中曾發現脂肪瘤、息肉等病變,即使為良性也不可掉以輕心,應依醫囑定期追蹤。若出現腹脹、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情況,應盡早就醫。 由於該病例罕見病變位置及規模,台北中山醫院醫療團隊已計畫整理成案投稿國際期刊,期盼為全球醫界提供重要參考。

Read More

麥加朝覲 須備2項疫苗證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麥加朝覲6月4日展開,疾管署14日提醒,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規定朝覲及副朝覲者必須接種四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並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接種證明書於接種後10日生效,效力為5年(四價結合型疫苗)。建議民眾行前2~4週先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沙國同時要求65歲以上、懷孕、慢性疾病及遺傳性血液疾病等朝覲者,應出示COVID-19免疫證明(如113~114年更新病毒株之疫苗接種證明、110~112年完成2劑基礎劑接種證明,或113年由實驗室核發之確診康復證明);並建議所有朝覲及副朝覲者接種COVID-19疫苗及季節流感疫苗。 疾管署表示,沙國為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及M痘等旅遊疫情第一級注意國家,前往當地應避免接觸駱駝或生飲駱駝等動物奶、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

Read More

40歲男軟腳 揪脊髓惡性腫瘤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40歲出頭高姓男子去年中開始排尿困難、右腳無力抬起,病情急速惡化,短短1個月內走路會突然軟腳、跌倒,反覆就醫未見改善。檢查發現罹患少見於成人期且原發於脊髓的高惡性度膠質瘤。去年10月起共接受25次質子治療,脊椎的腫瘤逐漸縮小,雙腳功能逐漸恢復,原本需坐輪椅到醫院治療,最近僅需單側柺杖即可行動自如。 北醫附醫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表示,兒童及年輕人的膠質瘤是源自中樞神經系統(腦或脊髓)膠質細胞的惡性腫瘤,分為高惡性度及低惡性度。 質子治療可調控粒子射線在抵達特定深度後釋放能量,避免穿透及傷害腫瘤周遭的正常組織;搭配北醫新型的「高速筆型射束」與「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輔助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針對脊髓或腦部等易受傷害的敏感部位,提供更精準且安全的劑量控制,清除腫瘤之餘亦減少許多急慢性副作用,為神經腫瘤與兒童腫瘤治療帶來更多新希望。 北醫質子中心暨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表示,質子治療因其高度精準的特色,適合治療位於重要器官密集度高的癌別部位,或靠近重要器官、神經、血管等關鍵易受傷害部位的腫瘤,如神經腫瘤、兒童癌症(如腦瘤、神經母細胞瘤、肉瘤等)、頭頸癌、左側乳癌(靠近心臟),以及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癌、攝護腺癌等。 北醫質子中心14日舉辦自2022年8月啟用以來的治療成果記者會。該中心成立至今年5月13日已治療570位癌症病人,治療癌別前5項依序為頭頸癌、兒童癌症、乳癌、攝護腺癌及肝癌;而以質子為主要根治性治療的鼻咽癌、顱內胚芽瘤、攝護腺癌,病人迄今的2年無病存活率均維持在100%,且副作用發生率甚低。 李欣倫指出,為強化癌症治療深度與廣度,6月起以質子治療結合新型腫瘤熱治療,可進一步提升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效,為病人提供多元且精準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定期檢查 預防子宮頸癌最佳途徑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40歲林姓女子每年接受抹片檢查,去年檢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變化」(ASCUS)後,在醫師建議下進行人類乳突病毒(HPV)篩檢,發現感染高風險型HPV;進一步陰道鏡檢查證實為子宮頸輕度病變(CIN1)。經半年健康追蹤與免疫力管理,病變明顯改善,無需接受侵入性治療。 雖然傳統的子宮頸抹片能篩檢出病變細胞;但研究指出,仍有約1~2成可能出現偽陰性。陽明交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冠閔表示,超過90%的子宮頸癌與高風險型HPV感染有關;若能同步進行HPV篩檢,能更有效提高偵測率。當抹片結果顯示為ASCUS,若進一步篩檢顯示未感染HPV,僅需定期追蹤;但若發現高風險型HPV感染,則建議進一步接受陰道鏡檢查,以確認是否出現病變。 國健署今年針對民國79、69與49年出生女性提供一次免費HPV篩檢,提高子宮頸癌的早期篩檢率,有效降低偽陰性風險。黃冠閔提醒:「子宮頸癌可預防、可早期發現,婦女務必把握免費篩檢機會,定期檢查才是真正的保障」。 黃冠閔提醒,符合補助資格者應積極參與篩檢,確保自身健康。即使感染HPV,仍可接種子宮癌疫苗預防其他類型感染(建議施打年齡45歲以下)。目前尚無藥物可消除HPV,主要仰賴自身免疫力,並維持安全性行為以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