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致失能 3指標判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兒童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的問題日益嚴重。專家指出,當孩子出現無法控制玩網路遊戲的行為,且即使知道網路遊戲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卻仍持續遊玩等情形時,就需留意可能是網路成癮前兆,建議家長可陪同孩子就醫諮詢。 國家衛生研究院透過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針對國內8110位兒童青少年玩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相當於每100位玩家中就有3位具有成癮症狀,且此項數據略高於西方的盛行率1%左右。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表示,判斷網路遊戲成癮症的關鍵並非僅於遊戲時間長短,而是必須檢視是否出現「失控造成生活失能」。 針對網路遊戲成癮症的初步判斷,根據世衛的定義,可歸納成3個核心指標,包含:1.無法控制的想要玩網路遊戲;2.生活中以網路遊戲為優先,而忽略掉其他日常活動;3.即使知道網路遊戲已經影響到個人日常功能(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的運作,卻還是持續玩網路遊戲。當上述3項狀況至少持續12個月的時間,可能就已達到網路遊戲成癮的程度了。 林煜軒建議,家長應從「了解」孩子現實生活中的困境開始,兒童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世界,可能與日常的需求未獲得滿足有關,像是長期家庭或人際關係不良、學習成果不佳等,當孩子出現因網路遊戲而日常作息顛倒、拒學等情形時,家長不以時間限制為手段,而是試著在生活中增加、平衡現實生活中的滿足,協助孩子回到現實世界。

Read More

彰基AI技術獲金獎 洗腎預警再進化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由彰基創新育成研發中心執行長楊明治領軍的研發團隊,攜帶自主研發的「洗腎血管通路阻塞輔助判定系統」赴日本東京參加「創新天才國際發明展」,在來自全球的創新科技競技中脫穎而出,榮獲發明金獎殊榮。 彰基表示,該系統運用洗腎聯網的大數據結合AI模型訓練,可即時預測患者的洗腎血管通路是否可能發生阻塞。透過早期預警機制,協助醫療團隊及時安排介入處置,避免因延誤處理導致併發症,對於提高透析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具關鍵貢獻。 楊明治指出,本系統最大特色,是完全整合在既有的洗腎護理流程中。護理人員在完成透析作業並將資料輸入護理系統時,數據即自動傳送至AI模型,系統能立即產出是否阻塞的判定結果。該技術無需增設設備、額外人力或空間,即可無縫接軌現行作業,落實智慧醫療零負擔。 彰基總院長陳穆寬表示,這項已獲國內外兩項金獎肯定的創新技術,將由彰基AI中心協助於總院導入後,再推廣至彰基醫療體系院區上線應用。此一技術不僅有助於洗腎病患的透析管理,也兼顧醫護人員便利與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展現智慧醫療真正「以人為本」的應用價值。 彰基持續以「智慧醫療、人本關懷」為核心理念,將創新科技轉化為臨床照護實力,未來繼續積極投入更多AI應用研發,守護病人健康、提升照護效率,打造更安全、智慧的醫療環境。

Read More

上了年紀 吃少仍胖很累卻睡不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中年人會發現明明吃得不多,卻慢慢變胖,明明很累,卻總是睡不好。醫師表示,這些變化,其實不只是生活作息的問題,背後往往與荷爾蒙的變化息息相關。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逐漸下降,即使飲食習慣沒有改變,也容易出現脂肪堆積、體重增加等情況。睡眠方面也可能受到影響——熟睡時間縮短、夜間易醒,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體力下滑。這些變化的背後,常與荷爾蒙的調節失衡有關。 對女性而言,卵巢功能逐漸退化,雌激素(E2)分泌減少,因此可能出現代謝變慢、易累、脂肪囤積、情緒起伏等現象;男性則常因壓力累積,導致皮質醇(壓力荷爾蒙)上升,抑制睪固酮生成。這種「皮質醇偷走效應」,亦即壓力會「搶走」製造睪固酮的原料,會造成睪固酮下降,進一步影響專注力、情緒與體力表現。 此外,這些荷爾蒙變化也會間接影響胰島素與褪黑激素的功能,導致血糖波動、睡眠品質下降,讓人感覺精神更差、恢復力變差,形成惡性循環。 洪育忠也提醒,荷爾蒙並不是導致肥胖或失眠的唯一原因。想改善中年易胖、失眠困擾,要從與內分泌變化一樣重要的飲食、運動、壓力、作息等日常習慣做起。 飲食上要減少精緻糖與含糖飲料,補充優質蛋白與Omega-3等好油脂。運動可採用「533原則」每週5天運動、每次30分鐘,且心率需達到130下以上,維持肌肉量與基礎代謝。壓力管理則要學習轉念、建立支持系統,如信仰、興趣或正向社交。且規律作息,穩定生理時鐘、增加白天光照,有助褪黑激素分泌與睡眠品質提升。 荷爾蒙變化並非斷崖式的劇變,多半是緩慢、階梯式的下降。洪育忠建議,平時可以安排健檢或功能醫學女性荷爾蒙檢測,建立自己的「健康基準值」,日後才能及早掌握變化趨勢、精準介入。

Read More

輕忽腳傷跛行 竟阿基里斯腱斷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5歲林小姐住在金門,某日搬運物品時,突然感到腳後跟劇烈疼痛並出現腫脹,自認只是拉傷便未積極就醫。未料,半年後行走時已有明顯的跛行,小腿肌肉嚴重萎縮,整個肌肉群輪廓幾乎消失。返台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基里斯腱已完全斷裂,斷裂間隙超過10公分,已錯過修補黃金期。 收治林小姐的台北市萬芳醫院骨科部醫師陳昱斌評估後,為她安排「微創肌腱重建手術」,以兩個2至3公分的小切口,植入自體肌腱以重建斷裂處。術後6個月,林小姐步態明顯改善,不僅能再度登山旅遊,更重新找回生活品質與自信。 陳昱斌表示,阿基里斯腱是人體最粗壯、承受壓力最大的肌腱,位於小腿與腳跟之間,是支撐人體行走、跑步與跳躍的關鍵結構。一旦發生斷裂,將喪失行動能力,復原期常需數月甚至更久,對生活影響深遠。 傳統阿基里斯腱修復手術需切開10至15公分皮膚進行縫合或移植,術後常見感染、疤痕明顯、長期疼痛等問題,對糖尿病、皮膚條件不佳或需洗腎的病人更是高風險族群。 陳昱斌表示,在斷裂1個月內就醫且肌腱尚未變性,可透過微小切口(最大僅1公分)以皮下縫合技術對接肌腱,保留局部血腫促進自體癒合,手術僅需15至20分鐘,且術後併發症風險低,疤痕近乎無痕,復原快速。 但個案肌腱已回縮之慢性斷裂,則以自體肌腱補足缺損,約1小時即可完成手術,顯著降低傳統手術常見的傷口癒合不良與感染。多數病人術後6-12週即可恢復步行與活動能力。 陳昱斌提醒,腳踝劇痛、無法踮腳、步態不穩等症狀莫輕忽,阿基里斯腱一旦斷裂,黃金治療期至關重要,建議盡早就醫,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才能更快恢復行走。

Read More

美國下修藥價30%-80% 學名藥協會籲推動在地製藥韌性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宣布5月12日將簽署行政命令,讓美國藥品給付價格下修30%至80%。對此,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建議政府,參考美國對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進一步推動台灣在地製藥韌性及照顧病患用藥權益。 針對美國將祭出處方藥和藥品價格下降30%至80%的新措施。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政策委員會主委殷為瑩表示,美國藥品給付價格下修,擾動美國藥品供應鏈結構也加速了在地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 殷為瑩指出,美國藥價新措施對台灣的影響還牽涉很多變數,目前很難預判情勢。不過,台灣也可趁此機會進行政策調整、產業結構轉型、降低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 短中期應「以獎勵措施提升國產原料藥、製劑生產及使用比例」、「建立關鍵必要藥品儲備制度」,長期建議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在地製造也一併納入獎勵範圍之中,才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在地化國際趨勢。 殷為瑩建議,政府應持續強化原料藥與必要藥品供應鏈韌性的腳步外,也參考美國對困難學名藥的法規鬆綁,進一步推動台灣在地製藥韌性及照顧病患用藥權益。

Read More

塗生薑助生髮?醫生:不但沒用「恐釀皮膚炎」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寰宇新聞網/綜合報導】 坊間流傳生髮偏方說用生薑塗抹頭皮,能活化毛囊幫助頭髮生長,但皮膚科醫師提醒,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實有效,而且生薑刺激性強,反而導致頭皮敏感、紅腫發炎造成反效果,建議民眾如果有生髮需求可以就醫治療。

Read More

不宜長期且大量使用 治耳中風 曾有日服10顆類固醇為期1週案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類固醇因抗發炎效果顯著,被譽為「美國仙丹」,廣泛應用於過敏、免疫及發炎相關疾病。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恐帶來水牛肩或月亮臉等副作用,呼籲用藥民眾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 類固醇在臨床上使用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藥師蘇柏名指出,類固醇的劑型多樣,包括吸入劑、口服藥、針劑、眼藥水及藥膏等。吸入劑可用於氣喘與鼻過敏;口服藥主要用於消炎止痛;針劑適用於急性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眼藥水可治療過敏性結膜炎;藥膏則常見於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及口腔潰瘍等症狀使用。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水牛肩、月亮臉、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等,通常類固醇使用超過3個月以上且1天服用多顆以上,是「長期且大量」使用類固醇,才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蘇柏名指出,在臨床上曾有治療耳中風的患者,醫師1天開立10顆類固醇連續吃1星期的案例。雖然劑量大,但服用時間短;另外,治療兒童氣喘的吸入劑,因類固醇含量少,長期使用並不會導致副作用發生,只要用完藥嗽口,就可以避免口腔皮膚變薄而導致的感染風險。使用類固醇皮膚藥膏時,只要薄塗,皮膚吸收後看不到藥膏即可,不必塗得厚厚的一層。 蘇柏名指出,要安全安心地使用類固醇,應遵守: 1.控制體重,因使用類固醇可能增加食慾,應減少澱粉及精緻糖的攝取,並提升運動量,避免發胖。2.預防骨質疏鬆,多攝取鈣質,減少骨質流失。3.減少水腫,可降低鹽分攝取。 4.服藥時間,若是1天服用1次類固醇,建議在早晨服用,以符合人體類固醇分泌規律。5.避免腸胃不適,建議在飯後服用,以避免空腹服用刺激腸胃。 6.注意血壓及血糖變化,服用類固醇後血壓或血糖如發生異常,尤其是高壓血或糖尿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評估是否調整用藥。7.不可自行停藥,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戒斷症候群」,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無力、低血壓、甚至昏迷等狀況,因此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 食藥署提醒民眾,類固醇若能正確使用,是治療疾病的好幫手。配合醫囑、注意日常作息,就能安心控制病情並減少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且醫師會依照病情的變化,慢慢減少類固醇的用量,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Read More

外食減鹽保健康的進食技巧

作者:臺大醫院營養室 陳珮蓉主任 根據歷年營養調查,國人每日平均鈉攝取量超過建議量上限2400毫克的1.5倍以上,對心血管、腎臟和血壓控制都帶來長期的健康風險。每餐建議鈉攝取應控制在800毫克以內,惟在台灣,大小餐廳林立,外食已成多數人日常飲食與各種聚會的主要型態,控制鈉攝取量是一大挑戰! 近期一項針對台灣常見中式外食的研究發現,許多餐點的鈉含量高,尤其國人喜歡吃的湯麵、乾麵類,像是排骨麵、紅燒牛肉麵、炸醬麵這類使用醃料再油炸或滷製食材的餐點,更是高鈉代表。另外,炒飯類,因為炒製時醬汁滲入米粒,也會攝取較多鈉鹽。 上述研究探討如何經由進食技巧以減少鈉鹽攝取量,即使是外食族,也可以有效減少鈉的攝取。最明顯的例子是湯麵,只要少喝湯,每100公克就能減去約400毫克的鈉。乾麵、燴飯及炒菜類餐點則可利用「過水」的方式,在上桌後以開水涮洗、瀝去多餘的醬汁再吃,每100公克大約可減少100至140毫克的鈉。而台灣常見的小吃,如肉圓、蚵仔煎等,有些本體含鈉不高,但額外添加的淋醬與沾醬往往才是鈉含量暴增的主因。研究顯示,避免這些醬料,每100公克餐點可少吃下120至210毫克的鈉。 不過,肉類或滷味小菜類因醃製時間長、調味深入食材內,即使過水處理,效果仍然有限。其它像燴飯類雖然鈉含量高,但只要燴料湯汁不全加,就能明顯降低鈉攝取量;例如沙茶牛肉燴飯就比牛肉炒飯有更佳的減鈉效果。蔬菜類原本應為低鈉選項,但若加入蠔油、豆瓣醬等高鈉調味,也可能讓一盤看似健康的青菜,變成高鈉地雷。對於經常外食者,需要學習一些減鈉技巧,在沒有改變點餐習慣下,只要稍微調整食用方式,就能輕鬆達成減鈉的成效。 面對全球普遍過量的鈉攝取問題,許多國家早已積極推動減鈉政策。包括產品配方調整、增加包裝食品正面彩色營養標示、課徵高鈉稅等措施,這顯示出,單靠知識性教育遠遠不夠,實際行動與制度面的介入才是改變關鍵。成功的案例包括西方人日常食用的土司麵包的減鈉配方改良;100公克吐司約含400毫克的鈉,一般人並不知道吐司還沒加任何佐料已經含可觀的鈉量。 由於現代社會加工食品愈來愈普及,例如泡麵、冷凍食品、餅乾零食等,透過增加包裝食品的正面標示,設計成紅黃綠色或是標示健康等級,提醒消費者選擇低鈉低糖的食品,這些都能創造健康飲食的支持性環境。每年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而這一週也是世界減鹽行動組織 (WASH, World Action on Salt & Health;已改為WASSH,增加減糖Sugar任務) 的宣導週,期盼產官學協力積極展開減鹽行動,促進國人健康。 以下歸納幾項簡易有效的減鈉技巧 *飯後少喝湯; 吃湯麵、泡麵類,少喝湯。 *炒麵、炒米粉等乾麵類:過水沖洗。 *燴飯:醬汁不全加。 *炒菜與小菜:選擇新鮮食材,減少醃製品食材,並以開水涮洗以減醬汁。 *水餃鍋貼、肉圓、米糕、等小吃類:少淋醬、不沾醬。 *餐桌肉品如白斬雞、炸魚塊等,不沾胡椒鹽、醬油膏、甜辣醬。 *包裝食品,養成查閱營養標示的好習慣,貨比三家,選擇低鈉產品。 只要掌握「不喝湯」、「過水洗」、「不加醬」三大技巧,即使經常外食,也能大幅減少鈉攝取,改善血壓與心血管健康,邁向更健康的飲食生活!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月經前後易誘發 荷爾蒙變動 每4名熟女有1偏頭痛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冠嫻指出,女性偏頭痛的盛行率是男性的3倍,尤期30至49歲的女性因荷爾蒙變動影響,平均每4人就有1人飽受其苦,如果頭痛1週逾1次,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 呂冠嫻指出,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偏頭痛的盛行率為9.1%,換言之,國內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其中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的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育齡婦女,也就是30至49歲的女性性更是平均每4人就有1人飽受其苦,多半與女性荷爾蒙變動、經期週期密切相關。 台灣頭痛學會指出,多數偏頭痛是單側搏動性,少部分會出現雙側頭痛,呂冠嫻表示,偏頭痛與壓力大、失眠、抽菸、飲食有關,女性患者較男性多的原因是大腦神經敏感度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影響,在月經前後誘發偏頭痛的發作。偏頭痛治療可分為急性止痛治療及預防性治療。偏頭痛發生時,多數人會先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止痛藥只能做為急性治療,無法減少頭痛發作的頻率。 呂冠嫻提醒,當每個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或頭痛1週超過1次,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除了傳統口服預防性藥物,近年更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問世,如肉毒桿菌素及口服新藥等,幫助患者減少頭痛發作,改善生活品質。預防性治療應持續3至6個月,病情嚴重或共病複雜的偏頭痛病人甚至需持續12個月或更久;若頭痛頻率顯著下降,不再影響生活,只剩低頻率的發作 ,如1週不到1次,就可以逐步減藥或停藥。

Read More

中醫按摩+茶飲 緩解媽媽病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母親節慰勞媽咪,彰化馬光中醫診所劉宗昇醫師建議,每天花幾分鐘為母親按摩,或親手泡1杯暖心茶飲,讓中醫養生智慧為母親重拾健康與活力。 針對肩頸僵硬、腰背酸痛和小腿脹痛,劉宗昇表示,按摩肩井穴能有效放鬆肩頸肌肉,用中指和食指輕揉肩井穴,順時針與逆時針各揉30秒,力度適中避免過重,每天按摩2次。 腎俞穴則位於腰部,補腎固本,能緩解腰部酸痛、改善腎氣不足引起的疲勞,特別適合因長期操勞導致的腰部不適和虛弱。用雙手拇指輕按腎俞穴,稍用力至有酸脹感,每次按揉1-2分鐘,每天1-2次,可搭配熱敷增強效果。 承山穴能放鬆小腿肌肉,坐姿用拇指按壓承山穴,力度適中至感到酸脹,每次按壓2分鐘,左右腿交替,每天1-2次。緩解久站或行走引起的腿肚痙攣與酸脹,同時改善下肢循環,減輕疲勞。 玫瑰枸杞紅棗茶能幫助放鬆心情,改善氣色,增強元氣。作法用乾燥玫瑰花5-8朵、枸杞10粒、去核紅棗3-4顆,洗淨放入保溫杯或茶壺,沖入熱水500毫升,悶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可依口味加入少量蜂蜜調味。建議每日午後飲用1-2杯,避免經期過量飲用。 銀耳蓮子百合茶能滋養陰液,改善乾燥、疲勞與情緒波動,特別適合更年期或操勞過度的母親。材料包括乾銀耳5克(約1小朵)、蓮子8-10粒(去芯)、乾百合5-8片、熱水500毫升。銀耳提前用溫水泡發2小時,洗淨撕成小塊;蓮子與百合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茶壺或燉盅,加入熱水,蓋上蓋子燉煮15-20分鐘,或用保溫杯悶泡20分鐘,可加入少許冰糖調味。建議每晚睡前1小時飲用1杯,連續飲用1週效果更佳,適合長期滋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