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中藥針炙小針刀齊下,擺脫惱人耳鳴

■陳俊銘 「耳鳴」是指在沒有相應外部聲源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聽覺,即醫師無法用儀器偵測得到,此種聲音並不是由聲波產生,而是神經訊號異常或受損所致。當單側或雙側的耳朵,在沒有外來聲音的刺激下,卻一再聽見嗡嗡聲、鈴聲、轟鳴聲、哨聲、嘶嘶聲或500Hz~1200Hz鳴響,甚至更高,或更複雜的聲音,嚴重的耳鳴會影響患者的專心或注意力,但不會造成患者進一步聽力缺損的情形。造成患者聽力缺損的原因,例如噪音曝露、突發性耳聾、耳毒性藥物、耳部感染等,常會伴隨耳鳴。 造成耳鳴的常見原因包括,從外耳的疾患(耳垢阻塞,外耳道炎),中耳疾患(鼓膜穿孔、耳毒性藥物、噪音性損傷、老年性聽障),聽神經及神經傳導路徑的疾患(聽神經痛、腦幹血管硬化)及大腦皮質的疾患(腦中風、退化症、失憶症),只要在聽覺傳導路徑中任何一處出了問題,就可能產生異常的聲音。 耳鳴可分為四個等級:一級要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仔細聽時,才聽得到耳鳴聲。二級稍級安靜時,例如睡覺時就可以聽到耳鳴聲。三級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可以勉強聽不到。四級即使在吵雜的環境中,其耳鳴聲仍非常大聲。 耳鳴病名首見於《內經》,其病因病理主要為風熱外邪侵襲、肝火上擾清竅、痰火雍結耳竅、腎精虧損、脾胃虛弱等。主要治療如下:風熱侵襲,治宜疏風清熱、散邪通竅,方以銀翹散主之;肝火上擾,治宜清肝瀉熱、開鬱通竅,方以龍膽瀉肝湯加石菖蒲;痰火壅結;治宜清火化痰、和胃降濁,方以二陳湯加黃芩、薄荷、生薑;腎精虧損,治宜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方以耳襲左慈丸主之;脾胃虛弱,治宜補健脾益氣、升陽通竅,方以補中益氣湯加石菖滴,用以疏通經脈、消泄肝膽、調理脾胃。 小針刀治療有助耳鳴改善,按壓耳後頸部胸鎖乳突肌,尋找條索狀硬結痛點,以針刀剝離,改善緊繃,改善內循環,耳鳴聲下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4成民眾睡不好 小心壓力型肥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研究指出,台灣民眾整體精神健康指數81.67分,僅低空飛過及格80分,且大約有4成的民眾都有睡眠不佳的問題,除了會導致白天疲勞外,更有可能會導致荷爾蒙失調、代謝速度變慢、胰島素阻抗等問題,進而引發壓力型肥胖。 京都堂中醫師林巧薇表示,當大腦感受到壓力時,腎上腺會分泌出壓力荷爾蒙,也就是「皮質醇」,若皮質醇分泌異常,便會影響到睡眠品質、代謝、精神,也會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長期壓力過大,皮質醇處於高水平,會進一步影響到瘦體素的分泌,也會提升飢餓感以及促進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同時皮質醇也會促進肌肉分解,降低肌肉量。且壓力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 林巧薇解釋,皮質醇過高,容易發生疲勞、失眠、體重增加、對於高熱量食物渴望、情緒不穩定、注意力無法集中、消化也會產生問題,同時女性還可能產生月經不規律、受孕困難、性慾下降、多囊性卵巢等問題。 這類肥胖歸類為肝鬱氣滯型,簡單來說就是壓力型肥胖。中醫認為肝掌管情緒,當感受到壓力時,肝氣便會運行不暢,這類型的人多半工作、生活壓力大。 在治療時,會使用加味逍遙散、香附、紅景天、人參等藥材幫助降低壓力,疏肝養神;參苓白朮散、溫膽湯等可以改善代謝;右歸丸、肉桂等可以補腎助陽、提升基礎代謝。 另外,日常多飲用花草茶,如菊花、薄荷等藥材來安神減壓,並多攝取富含Omega-3、鎂、B群等營養品幫助穩定神經系統與內分泌,及綠色蔬果來幫助肝臟代謝、護肝,也可嘗試冥想、瑜珈等方式來減壓,多曬太陽來刺激身體分泌褪黑激素、血清素等荷爾蒙,幫助提升夜晚的睡眠品質。 林巧薇提醒,肝鬱氣滯型的壓力型肥胖,減重難題主要來自情緒的調節,許多人會透過吃甜食來紓壓,但容易造成血糖波動過大,讓情緒更不穩定,同時造成脂肪堆積。建議要找到自己紓壓的方式,若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了,也記得到身心科求助,透過專業諮詢找到壓力來源,緩解情緒。

Read More

個案管理戒酒癮 成果更佳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飲酒過量恐引發健康危害。醫師指出,酒癮是一種疾病,需要持續治療與追蹤;建議透過酒癮個案管理制度,整合酒癮治療資源,由專業醫療團隊診治,搭配個案管理師的專業追蹤與關懷,有效提升治療持續性與康復機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表示,一般人稱的酒癮,在醫學上正式名稱為「酒精使用障礙症」。研究指出,酒癮是一種疾病,是由於負責管控情緒、決策、思考及行為的大腦功能失調,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類似。 台灣酒精取得容易,估計約有2%的成人有酒癮,卻只有極少數個案尋求治療;加上社會對酒精成癮認知不足,個案往往低估治療需求,缺乏改變動機,即使接受治療也極易中斷,使得治療效果大打折扣。酒癮治療並非僅靠「意志力」即可戒酒,而是如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樣,需要透過持續的各類治療及重塑遠離酒精的生活型態,方能維持療效。 張祜銘指出,建立酒癮個案管理制度目的,首於整合酒癮治療資源,亦即由專業個案管理師為個案量身打造個別化的關懷追蹤計畫,提供共病(如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的治療安排,包括門診藥物治療、個別心理治療、腦刺激治療、團體治療與家族治療等。 此外,酒癮治療中常會發現個案有肝膽腸胃、心血管疾病或營養失調等身體上的疾病,透過和內外科的整合性照護,有助於個案降低復發風險及減少其他身體疾病危害;同時,亦可協助連結社區資源,如戒酒無名會或長期心理諮商,提升自我有能感,確保個案在醫療之外也能獲得持續支持。

Read More

〈醫師專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中老年人膝蓋痛的常見原因

■林敬為 「醫師,我膝蓋腫痛好幾個月了,沒有受傷、但只要走個10幾分鐘膝蓋就會痛起來,吃藥復健的效果不是很明顯,該怎麼辦?」一個約60歲的阿姨走進診間,就開始抱怨起她的膝蓋狀況,導致她原本的社交生活跟運動都大受影響。 經過身體理學檢查跟X光檢查,發現患者膝關節大腿骨內側關節面有一個明顯的缺損,這種情況稱之為「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先嘗試藥物治療及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讓患側腳勿負重,同時也安排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疾病的嚴重程度。 膝蓋疼痛的患者中,約有2~4%由「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所導致。此疾病過去的名稱是「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後來被發現其造成的原因是因為局部的骨質不佳,造成該處軟骨下骨折,合併周邊的骨質水腫瘀血,最後才演變成骨壞死,才被更名為「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 其初期症狀跟退化性關節炎類似,在沒有明顯受傷情況下,膝蓋逐漸疼痛,在負重的時候疼痛會更明顯。初期X光檢查常常沒有明顯病灶,多會先當作退化性關節炎治療;若在治療下疼痛持續無法改善,或是追蹤的X光開始發現變化,則需要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確定診斷。 根據影像檢查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嚴重度,會決定治療的優先順序。症狀輕微的患者會建議使用助行器輔助行走,讓患肢勿負重至少6週,搭配藥物治療,觀察其疼痛改善情形。 對於較嚴重的患者,就需要考慮手術的幫忙。對於年紀較大或同時合併有較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可以考慮人工膝關節的置換。而年紀較輕、活力佳、膝關節相對健康沒有明顯退化的患者,目前較建議的治療方式為微創軟骨下成骨手術;在關節鏡及X光導引下,將磷酸鈣基底的人工骨植入病灶處,提供病灶處骨質的穩定度,同時引導骨頭重新生成。 該患者的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屬於較嚴重的膝關節軟骨下骨質不全性骨折。後續在接受微創軟骨下成骨手術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疼痛大幅度的改善,恢復原本的社交生活跟運動。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荷爾蒙波動 熟齡女失眠焦慮是警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女性的健康挑戰在進入熟齡階段會開始大幅度動盪,歷經荷爾蒙波動、骨質流失、內分泌變化等一連串靜悄悄的生理轉變,當出現睡眠障礙、焦慮、記憶力下降與情緒起伏等症狀,恐是健康警訊。 許多女性在進入40歲後,身體悄悄累積風險訊號;卻因照顧家庭、工作壓力,甚至是「不想麻煩子女」的心理,選擇忽視不適症狀。這些看似沉默的身體警訊,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往往難以挽回。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醫師蔡美莉表示,女性荷爾蒙就像身體的指揮中心,逐漸減少時會牽動骨質密度、甲狀腺功能、代謝與情緒狀態。這些改變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卻影響深遠。 蔡美莉指出,骨質疏鬆、甲狀腺異常、荷爾蒙失衡3大最容易被忽略的女性健康隱憂,建議從40歲起就應定期留意。 許多媽媽第一次發現骨質疏鬆,常常是因為跌倒骨折才就醫,那已經是相當晚期的狀態。根據衛福部資料,女性骨質流失速度約比男性早10年,尤其在停經後的頭5年,骨密度會快速下降。 其次,甲狀腺為身體代謝的重要調節器,女性罹患甲狀腺疾病的機率為男性的4~6倍,尤其在40~60歲之間最為高發。蔡美莉說明,甲狀腺功能異常會影響心跳、體重、情緒甚至月經週期,但許多女性誤以為只是工作壓力或年紀增長導致的不適,因此延誤診斷。 此外,女性荷爾蒙失衡可能帶來睡眠障礙、焦慮、記憶力下降與情緒起伏,甚至影響皮膚與代謝,但這些變化常常被視為「正常老化」。透過抽血檢測女性荷爾蒙(如雌激素、黃體素等)變化,有助於釐清身體調節問題與更年期過渡狀況,及早介入調理。 蔡美莉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將骨質密度檢查、甲狀腺功能與超音波檢查、女性荷爾蒙檢測等列為定期健檢項目,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協助,不僅能早期發現潛藏問題,也能為媽媽量身打造健康生活方案。

Read More

女性愛自己 善用公費定期健檢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11日是母親節,振興醫院家醫科主任陳怡君呼籲媽媽們善用人類乳突病毒、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等定期健康檢查,了解潛在性疾病,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陳怡君表示,政府提供公費健康篩檢,包括成人健康檢查,30歲以上、未滿40歲者每5年1次;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齡在35歲以上者、65歲以上民眾則為每年1次。 此外,25~29歲婦女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每3年至少做1次子抹檢查。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為35、45、65歲女性,當年齡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則40~74歲女性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5~74歲每2年1次,40~44歲有家族史,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大腸癌者為每2年1次。 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則為40~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者每2年1次,有重度吸菸史則針對50~74歲吸菸史增列大於20包∕年以上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 陳怡君提醒,長期吸菸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呼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及多種癌症的風險,應定期檢查追蹤,並積極戒菸。 肥胖則是許多慢性病的誘因,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和膽結石等疾病風險顯著增加。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或等於27,或是腰圍超過80公分即可認定為肥胖,應注意定期進行心血管、糖尿病、睡眠呼吸等相關篩檢,並與醫師討論控制體重,維持健康。 有代謝性疾病或癌症家族病史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病史,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特別針對家族史的疾病加強篩檢,才能提早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治療。

Read More

家庭工作兩頭燒 職婦腦疲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5歲Angela是典型的職業婦女,家務與育兒重擔幾乎全落在她身上,讓她因莫名暴怒、記憶力變差求醫。經過藥物輔助、心理師短暫諮商介入,以及生活作息調整,Angela的情緒與記憶力狀況逐步回穩,3個月後已經大幅改善。 身心醫學診所院長周伯翰醫師提醒,近期出現越來越多「腦疲勞」的職業婦女求診;若未及時調整,不僅影響情緒與記憶力,更可能對整體身心健康造成長遠影響。 周伯翰指出,「腦疲勞」並非一般的疲憊,而是源自大腦功能失調的警訊。當多重壓力無法有效排解,情緒中樞(杏仁核)容易過度活化,反過來干擾掌管理性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導致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滑、情緒不穩等現象。 腦影像研究也發現,長期處於高壓環境的職業婦女,前額葉功能容易提早退化,若未及時介入,恐加速認知老化。 一項研究發現,約70%的職業婦女感受到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夾擊,情緒與體能負荷遠高於一般族群。不但工作家庭衝突,增加焦慮與憂鬱風險;心理健康影響也與她們的工作壓力和家庭責任有直接關係。 還有一些腦影像研究結果發現,當職業婦女面臨高壓力情境時,大腦中與情緒處理及決策有關的區域(如前額葉和杏仁核)會出現活動增強,可能導致情緒不穩定和焦慮感增加。 周伯翰提醒,預防腦疲勞最重要的是及早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態。當感覺壓力累積時,可以透過練習正念、深呼吸或冥想來幫助情緒降溫,並在生活中劃設清晰界線,勇敢地為自己保留休息空間。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充足睡眠,則是大腦恢復活力不可或缺的基礎。 如果出現長期失眠、情緒失控或記憶力明顯下滑的情況,也別害怕尋求專業身心科協助,透過適切的治療,如藥物輔助或經顱磁刺激(TMS)療法,協助大腦重新找回平衡。

Read More

中醫治療骨鬆 補肝腎健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骨質疏鬆風險隨之增加。中醫指出,除了透過如杜仲、續斷、骨碎補等補腎、補肝及健脾的中藥調理外,日常生活建議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同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方式預防。 在西醫觀點中,骨質疏鬆常見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高齡長者。醫師會建議定期檢查骨密度,並透過藥物來延緩骨質流失,例如補充鈣片、維生素D,或使用特定抗骨鬆藥物來幫助骨頭維持強度;同時也會建議配合重力運動,如走路、慢跑或負重訓練,促進骨骼健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邱淑娟表示,中醫將骨質疏鬆歸類為「骨痿」、「骨痺」、「腰痠」、「骨枯」等範疇。中醫對骨質疏鬆的理解,主要與腎、肝、脾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認為其病因病機與腎精虧虛、肝血不足、脾虛失運有關。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腎精虧虛會導致骨骼失養、骨質疏鬆,尤其是年老體弱、女性停經後的骨質疏鬆,多與腎陰虛有關;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骨骼失去滋養;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也會使筋骨失養,影響骨質代謝。 在中醫調理上,原則會以補腎壯骨、養肝補血及健脾益氣為主。邱淑娟指出,常使用補腎、補肝及健脾的中藥,如杜仲、續斷、骨碎補、龜鹿二仙膠等,或龍骨粉補充鈣質並搭配針灸或氣功調養,強化骨骼與身體氣血循環。透過整體調理,提升身體對骨質流失的自我調節能力。 在預防骨質疏鬆上,邱淑娟建議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如牛奶、豆製品、小魚乾等)及維生素D,並多曬太陽幫助吸收,同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減少久坐與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並避免過勞及情緒波動;每年定期檢查骨密度,才能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守護骨骼健康。

Read More

救護車心電圖監測 及時搶救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73歲陳姓老翁晚餐時突感胸悶不適,呼吸困難,倒地意識不清,家人緊急向119求救。救護人員抵達現場評估後,立即為他裝上心電圖監測並同步上傳,經醫師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並線上指導使用經皮心律調節器及給藥。在救護車到院前,醫院已做好急救準備,到院後5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住院3天後康復出院。 為更有效掌握急救病患搶救時間,健保署中區業務組推動「到院前救護車心電圖判讀跨院合作計畫」,並獎勵24小時即時提供判讀及線上醫療指導的醫師。今年該計畫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秀傳醫院主責,以強化搶救過程能更加順暢,邀請中部中重度醫院、3縣市消防局及衛生局共同討論,透過合作提升患者存活率及預後狀況。 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與時間賽跑」的疾病,中部地區每年約9千人,因急性冠心症以救護車送至醫院就診,為掌握黃金搶救時間,目前中部3縣市的救護車均配置12導程心電圖設備,讓第一線人員可即時完成檢測,並透過醫師遠距判讀,提供必要醫療指導,搭配急救醫院的心導管團隊,三方無縫接軌,有效降低猝死及後遺症風險。

Read More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降失智風險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根據《Nature》期刊最新醫學文獻。英國威爾斯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接種過帶狀疱疹疫苗的族群,老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低。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表示,帶狀疱疹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ZV)引起的疾病,俗稱皮蛇。這種病毒在年輕時感染過水痘後會潛伏在體內,年老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復發為帶狀疱疹。除了引發皮膚病變和疼痛,科學家懷疑這種病毒還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增加失智症風險。 蔡明劭說,根據研究文獻,為了探討疫苗對失智症的影響,研究人員利用利用大規模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將老年人按出生日期分為兩組:有資格接種疫苗與無資格接種疫苗。研究發現,有資格接種者中,47.2%實際接種了疫苗,而無資格接種者幾乎沒有接種。 經過7年的追蹤,結果顯示,接種疫苗者發生新診斷失智症的比例減少3.5%,約減少20%的相對風險,尤其在女性身上效果更為明顯。研究團隊也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結合數據中,使用死亡證明上的失智症診斷來驗證,結果一致。 醫師表示,為何疫苗能降低風險?專家推測可能有3種機制: 1.減少病毒復發:接種疫苗可減少病毒活化,減少神經受損。 2.提升免疫調節:疫苗誘發免疫反應,間接降低神經發炎的風險。 3.醫療路徑影響:減少因帶狀疱疹發作而使用醫療資源,間接減少失智症診斷機會。 蔡明劭說,事實上,已經有不只一篇文獻提到類似這樣的結果,大部分的研究都顯示出,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族群有較低的失智症發生率。醫師也提醒,目前不是說用帶狀疱疹疫苗來「治療失智症」,而是發現帶狀疱疹疫苗可能具有「預防失智症」的意外效果,尤其對女性更有幫助。這因果關係就期待更多後續研究來證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