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被刪 WHA團員少1/3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第7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19日起在瑞士日內瓦登場。衛福部長邱泰源9日說,今年受預算影響,世衛團人數比過去少1/3,仍將按原計畫於16日晚間出發,以「半抗議、半呼籲」盼爭取台灣完整參與WHA。 世界衛生大會即將登場,截至去年,台灣已連續8年未能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且今年至今仍未收到邀請函。邱泰源9日表示,今年世衛行動團仍預計按照原來規劃,在16日晚上出發,在當地開始一系列活動。 邱泰源指出,衛福部今年國外旅費預算遭刪6成,已到處找經費,對於這次要完成的任務,也找最直接的主管過去,不過整體人數比過去少約1/3,整體人數剩20幾人。

Read More

打造健康台灣 賴總統:生醫產業將成新護國神山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9日出席2025生策年會致詞表示,今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民眾醫療照護需求日益迫切。政府未來將強化醫療與科技整合,推動生醫產業,發展成新台幣兆元規模,希望成為半導體之後的下一座護國神山。他強調,如何打造健康台灣,讓國人活得久、活得健康,是政府重要責任,也是他擔任總統的重要使命。 賴清德指出,目前發展智慧醫療結合健康產業,推動生醫產業成為兆元產業,也已納入擴大醫療投資,打造健康台灣的核心計畫。例如國家癌症防治計畫中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透過NGS篩檢套組的研發,能讓醫材產業更加精進;透過NGS蒐集的生物數據,也能促進精準醫療與生技產業的未來發展。 賴清德說,生技產業關心的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在去年6月三讀通過,為台灣再生醫療發展奠定更好基礎。除了政府要有完備法規制度和落實政策的決心,台灣更要有卓越醫療品質,加上國際級的科技實力,進行跨域整合,才能形成強大健康產業後盾,為台灣生醫產業提供更多商機,並為民眾提供更好醫療照護服務。 賴清德表示,台灣擁有完整健保資料庫,醫療與高科技實力更是世界有目共睹;在全球邁入AI科技時代的關鍵時刻,持續透過法規、環境調整、放寬募資和投資限制、完備生技園區聚落,強化人才培育與場域試驗,他相信生醫產業不僅可以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還能成為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Read More

腹痛數月 嬤檢出胃腸道基質瘤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苗栗一名81歲老婦,因持續數月有腹痛及消化不良症狀,就醫檢查發現其胃部罹患罕見的胃腸道基質瘤(GIST),且腫瘤直徑竟已達24公分,手術成功切除。 衛福部苗栗醫院消化外科醫師陳雁捷說明,該名老婦就醫時表示,最初出現腹部下墜與不適感時,原以為是年齡增長導致的自然退化,不以為意,未料症狀日益惡化嚴重,才決定前往醫院求診,發現其胃部有巨大腫瘤,手術在團隊的合作下順利進行,成功完整的切除了腫瘤及周圍受影響的組織。手術後患者的恢復情況良好,已順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 陳雁捷指出,胃腸道基質瘤(GIST)是一種軟組織腫瘤,主要發生原因是胃腸道壁上的細胞基因突變,造成腫瘤細胞無節制生長、繁殖及轉移,且因早期無明顯症狀,常於腹腔內形成嚇人的巨大腫瘤,手術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陳雁捷說明,胃腸道基質瘤好發在55至65歲的中老年人,在老年人中相對少見。由於胃部基質瘤係源自於腸胃道間質細胞異常增生,因為是黏膜下腫瘤,早期腫瘤還小不易出現明顯症狀,大多數小於2公分腫瘤多是在手術、內視鏡或是影像檢查中意外發現的,及早發現和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機率。 目前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後病理化驗根據腫瘤大小,細胞有絲分裂速率等條件決定疾病惡性程度。近10年因標靶藥物的進步,使基質細胞瘤轉移病人存活大為提升,可輔以口服標靶藥物降低疾病復發機率。 陳雁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長自胃壁肌肉層,當腫瘤還小時極少產生症狀,其症狀的發生主要根據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而定,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脹感、痛或不適、出血(產生黑色或瀝青便)或惡心。 陳雁捷提醒,定期健檢是預防疾病的關鍵,尤其高齡族群更需留意健康警訊,才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呼籲民眾若身體出現不適或異常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防範潛在的健康風險。

Read More

副腫瘤症候群 她語言能力退化行走困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46歲的貝貝(化名)曾是歐洲導遊,被診斷第3期HER2乳癌完成治療後,又遭遇罕見的免疫副作用「副腫瘤症候群」,造成她語言能力退化、走路困難,治療挑戰更甚一般病友。 貝貝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積極復健,努力恢復語言與行動能力,雖仍有後遺症,她選擇走出去、安排旅行,如前往峇里島放鬆身心,重新找回生活的節奏與熱情。她鼓勵病友:「這段時間撐過去之後,回頭看,妳會感謝當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舉辦「掌握治療新知 同行治療之路」乳癌學習營。活動不僅有病友貝貝分享生命經歷,更邀請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鍾奇峰、馬偕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3位專家,介紹HER2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及荷爾蒙陽性乳癌治療新趨勢。 醫師鍾奇峰指出,乳癌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隨著基因檢測日益普及、價格也更為親民,有家族病史者可考慮主動了解自身基因風險。 「乳癌病人懷孕不會增加復發風險」,醫師張源清提醒,年輕乳癌患者在治療前,若有生育規劃,應儘早與醫師討論是否凍卵,以保留生育力。 針對荷爾蒙陽性乳癌且復發風險較低的病友,在完成18至24個月的荷爾蒙治療後,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暫停用藥、安排懷孕,產後再補足療程。 醫師黃俊升指出,HER2乳癌惡性高,易復發轉移,但目前已有多種治療方式,包括傳統化療、標靶治療、ADC藥物等。近期,健保也已擴大給付新一代ADC藥物,用於符合條件的轉移性HER2陽性及ER、PR陰性且HER2弱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項,建議病友接受治療時需依照醫囑用藥,如有不適請立即詢問醫療團隊,也協助病友與雇主了解回歸職場的資源與權益。

Read More

外觀最漂亮胚胎 揪唐氏症基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胚胎外觀最漂亮卻藏染色體陷阱!38歲C小姐婚後備孕多年未果,經檢查後發現卵巢功能早衰,歷時3年試管療程、4次取卵,最後透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成功植入1顆染色體正常的胚胎,最終平安產下健康寶寶,在40歲前迎來人生第1個母親節。 C小姐曾在外院接受3次試管療程,卻接連面臨失敗與悲劇。台中禾馨宜蘊生殖中心院長王懷麟為她制定集卵療程,最終取得15顆卵子,形成7顆囊胚。基於過去多次流產經驗,王懷麟透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篩選出4顆染色體正常的胚胎。王懷麟說,原本計畫植入胚胎是外觀評分最高的AA等級,但所幸進行了PGS檢測,結果顯示第21對染色體數目異常,也就是唐氏症,若未檢出,極可能再次面臨大週數引產的痛苦。 王懷麟說明,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S/PGT-A),是一種將胚胎切片進行化驗的篩檢技術,可降低因胚胎異常造成的著床失敗或流產機率,亦能減少胎兒異常的風險。 王懷麟建議,35歲以上之高齡婦女、曾流產兩次以上、屢次試管嬰兒療程失敗、生育過染色體異常的胎兒、夫妻一方有染色體異常史等五類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PGS(PGT-A)。不過,PGS(PGT-A)並非適合所有人,也不能完全取代產前檢查。胚胎切片僅抽取部分細胞進行篩檢,仍有微小機率未能發現全部染色體異常。因此懷孕後仍應依指示進行其他必要之檢查,確保母嬰安全。

Read More

防子宮頸癌 抹片檢查下修至25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子宮頸癌是常見且可預防的癌症,早期幾乎無症狀,只需定期6分鐘抹片檢查,就能早期發現和治療。國健署自114年將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下修至25歲,同時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可接受1次免費HPV檢測,鼓勵女性及早行動,把握健康主導權。 為守護女性健康、邁向零子宮頸癌的願景,我國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提出的「90-70-90」全球策略,推動子宮頸癌防治三大核心行動—預防接種、定期篩檢與早期治療,與全球攜手邁向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目標。 「90-70-90」策略主張包括:90%的15歲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70%的女性在35歲及45歲前各接受一次高效能篩檢,以及90%確診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者獲得妥善治療。 自民國84年起,政府即提供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結合社區與基層醫療資源,讓篩檢成為女性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多年來的努力已展現具體成果,子宮頸癌的標準化發生率從每十萬人25.2人降至民國111年的7.6人,死亡率亦自每十萬人11人降至112年的2.9人,整體降幅超過7成。 國民健康署提醒,年滿30歲以上女性每年可接受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年滿25歲(含)至29歲以上女性,每3年也享有1次免費抹片服務,民眾可至「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搜尋合作醫療院所,並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個人檢查紀錄與資格,或到醫療院所查詢是否符合資格,攜帶健保卡即可完成篩檢。

Read More

晚期乳癌健保限制用藥 病團盼改善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晚期乳癌病友面對病情起伏,需要更多治療及生活上的協助。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7日發表「晚期乳癌病友的願望清單」,呼籲在溫馨5月關心晚期乳癌病友困境。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今年針對晚期乳癌病友進行訪談,統整出4項困境,包含新藥納入健保的速度趕不上病情惡化的腳步;健保對於晚期乳癌用藥多重限制讓健保藥看得到吃不到,病友仍需自費負擔,沒有商業保險難以支付治療費用。 且病友因經濟需要或追求個人成就回歸職場,卻面對工作與同儕壓力造成的復發風險;除此之外,許多輔助性服務如心理諮商、藥物諮詢、輔助用藥等可近性不足,使病友感覺求助無門。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指出,國內約2/3晚期乳癌患者是HER2陰性,用藥仰賴CDK46抑制劑,但不僅用藥有限制,更只能給付24個月,約4到5成患者此時疾病控制效果還很好,醫師卻只能請病人考量要每月花6到7萬元自費,或是選擇停藥。 針對另外約3成HER2陽性的患者,黃柏翔說,新一代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雖已納入健保,但僅給付1年,約7到8成病患此時用藥還很有效,也只能面對是否改自費的窘境。 為協助晚期乳癌病友擺脫困境,乳癌病友協會提出4項解方:盼加速新藥納保給付程序,乳癌用藥跟上國際指引;放寬健保對晚期乳癌用藥的限制,增加用藥選擇;推動病友再就業並增加企業聘用病友誘因;提升心理支持、藥物諮詢、輔助性治療可近性。 黃淑芳表示,每一位病友都是媽媽、女兒、姊妹,誠摯邀請社會各界一同關注晚期乳癌病友的處境,不僅在溫馨五月送上祝福,也在日常中持續關心與支持。

Read More

腸病毒反常緩升 估下月進入流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6日表示,國內腸病毒疫情反常呈現緩升趨勢,依據監測資料顯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3762人次,較前一週增7.8%,評估今年6月才會流行,9月到達高峰。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隨著時序進入夏季,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緩升趨勢,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病毒主要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占29.8%,其次為克沙奇A6型(21.3%)及伊科病毒11型(19.1%),亦檢出其他型別腸病毒。 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傳統上5-6月為國內腸病毒流行季,但今年疫情反常仍處於低點,距離流行期1萬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離,可能與去年秋冬腸病毒疫情跨年,持續較久,且今年春季氣溫低於平均值有關,評估今年6月才會流行,9月到達高峰。天氣漸熱仍有利於腸病毒活躍度,請家長和校園仍須注意防範腸病毒,提醒小朋友勤洗手,並注意環境消毒。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手足間、人與人密切接觸與互動頻繁的場所如校園、托嬰中心及安親班等最容易傳播。 此外,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Read More

自體脂肪幹細胞 可修補膝軟骨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祥霖5日指出,台灣地區平均每6.5人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醫學研究已開發出將自體脂肪幹細胞注入膝關節,以促進軟骨細胞增生,修補軟骨缺損,恢復膝關節之活動能力之技術。 黃祥霖指出,膝關節退化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臨床上遇到一名35歲的鐵人三項愛好者,因出現膝現酸痛的現況,經檢查確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由於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必需要降低運動強度和頻率,以免年紀輕輕就要換人工膝關節,最後患者選用脂肪幹療法,恢復了膝關節的功能,現已可重新回到運動場上。 黃祥霖表示,錯誤的運動習慣會讓關節提早退化,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即6.5個人當中就有1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其中也包括了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造成膝蓋的損傷,又沒有即時接受正規治療,導致關節退化有年輕化的趨勢,最終恐都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黃祥霖指出,醫學界已開發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透過取拇指大小約3至5公克皮下脂肪,或由關節鏡取得髕骨下脂肪塊,經由特殊的技術分離出脂肪幹細胞加以培養,這些細胞具有高可塑性、自我更新的能力,之後再以關節注射方式治療,進而達到修復受損的組織。 振興醫院指出,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機轉,為分泌多種抗發炎激素,降低發炎反應,減少疼痛及對軟骨的破壞,並促進軟骨細胞增生,修補軟骨缺損。 黃祥霖表示,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佳治療時機為關節輕中度退化時,若軟骨已嚴重破壞,關節空隙明顯縮小,治療效果有限,這種狀態下即使使用幹細胞再生軟骨治療,生成的新軟骨也會被立即磨損,可能還是需要考慮人工關節的置換,因此,越早介入幹細胞則膝關係修復的潛力就越大。

Read More

國中女滿臉痘 中藥清熱解毒改善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15歲國中女生滿臉青春痘,尤其是下巴及雙頰布滿大小不一的紅色丘疹,熬夜或月經前症狀加劇,求診中醫。經以「滋陰清熱解毒」為主的中藥治療1個月後,痘痘明顯減少,顏色也逐漸淡化,有效改善長期以來的困擾,讓她重拾笑容;中醫師同時提醒她臉部勿過度清潔以免導致肌膚受損,也要避免熬夜。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江驊修指出,青春痘也稱痤瘡,是青春期常見的困擾;中醫稱為「痤疿」、「面皰」、「肺風粉刺」或「酒刺」,認為與體內火熱有關。造成體內火熱的原因,常與飲食不節、過度食用辛辣油膩食物、壓力大、熬夜及荷爾蒙失調等有關,導致肺經血熱、心火旺盛、肝火上炎、衝任失調等失衡現象,進而引發皮脂腺過度分泌及發炎反應。 他說,中醫治療青春痘會依據個人體質進行辨證論治,透過望聞問切找出病因,使用黃連、金銀花、連翹、菊花、生地黃、甘草等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清熱、燥濕作用的中藥,協助降低體內火氣,改善痘痘狀況。除了中藥調理,建議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減少辛辣刺激如辣椒、生薑、胡椒、大蒜、酒、咖啡,及高油高糖食物,以降低皮脂腺分泌及體內發炎反應;補充足夠水分,可促進代謝與排毒。 江驊修提醒,青春痘雖非重大疾病,卻可能對心理造成顯著影響,避免過度清潔導致肌膚受損,也不要熬夜及久坐不動,透過適度運動與規律作息,有助調節內分泌、減輕壓力,達到預防與改善效果。若痘痘反覆發作或症狀嚴重,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