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展+拍打 活絡筋骨氣血循環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環保志工投入回收分類,常一做幾個小時,彎腰、搬重物讓肩頸、腰椎承受極大壓力,普遍出現腰痠背痛、肩頸痠痛症狀。復健師設計2套運動操,簡單伸展加上全身拍打,活絡筋骨更促進氣血循環。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帶領復健醫學部團隊,在慈濟潭子環保教育園區推廣「運動操」,帶動環保志工都動起來。他強調,「人體最慢老化的器官是肌肉,所以老人也可以鍛鍊肌力,更能預防跌倒」。 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觀察,環保志工做回收的工作型態,需要長時間且持續彎腰、抬舉雙手與搬重物,對肩頸與腰椎容易造成負擔。團隊設計2套運動操,8大動作反覆循環,做一套深層舒緩跟放鬆,配合另一套24個部位從頭到腳,不同經絡跟穴道的通暢拍打功。 醫師陳佳菁指出,「設計的兩套運動操,主張簡單、方便、好操作,建議每次只要5~10分鐘,每天2~3次跟著影片做伸展」。

Read More

免住院 8月起門診打抗生素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8月起打抗生素從住院改門診處理,有醫師擔憂恐影響門診運作。對此,提案者之一、急診醫學會28日說,在注射室等獨立區域執行,且患者不用住院也可避免影響工作,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目前感染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等患者,僅有居家醫療、行動不便者適用在宅急症照護,可在家中、機構中接受抗生素注射;至於行動自如的患者,若無法使用口服抗生素,就必須住院接受注射,僅有少數醫院提供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服務。 今年初國內急診壅塞達到前所未見程度,部分原因與門診住院一床難求有關。為此,健保署除祭出42億元救急診配套外;健保署長石崇良日前指出,近日健保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中決議,將OPAT納入健保給付,預計8月1日起病患可在門診接受注射,盼緩解醫院病床負擔。 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質疑,抗生素注射需要1小時,門診只有1張診療床,若打1個病人可能1小時不必看診,直呼這是「智障政策」。 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許建清則說明,以他奇美醫院為例,院內推行OPAT已5、6年,除了假日會在急診打抗生素,平常是在門診區的注射室進行,設置約10~20床,與看診區分開,很多醫院也有這樣的配備。 許建清表示,OPAT適用對象為行動自如的輕度感染症患者,過去住院一整天只是為了打抗生素,不會做其他的處置。實際經驗顯示,多數病患樂意接受OPAT,不用住院更不影響日常工作,國際間如新加坡推行已久。 針對醫師擔心實施OPAT可能影響怕感染的癌症病患,許建清解釋,醫院對這類病患都會注意,只要區隔就沒問題。

Read More

糖尿病前期 失智風險增5倍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血糖過高恐引發多種健康風險。許多民眾認為即便血糖偏高,若尚未確診糖尿病可不用太在意;但醫師提醒「這是錯的」,光是處在糖尿病前期,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就比正常者高出逾5成。 執業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糖尿病是重要的腦血管風險因子,高血糖對大腦的傷害主要來自2大機制,分別是血管路徑、神經元路徑。 高血糖會直接或透過高血壓等方式損害腦血管,導致白質病變與血管性失智症。慢性高血糖也可能傷害腦神經細胞,加速神經退化,影響記憶與學習能力。 魏士航指出,「這2條路徑可能同時作用、相互影響,讓大腦逐步退化」。尤須注意的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常合併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進一步加劇大腦損傷。 不少民眾對糖尿病前期缺乏警覺,誤以為只是血糖偏高,稍加控制飲食就能自然恢復,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影響。魏士航以一篇刊登於《糖尿病、肥胖與代謝》期刊研究,說明血糖升高嚴重性。 這項研究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近45萬名40~69歲受試者數據,發現糖尿病前期者(糖化血色素介在42~小於48mmol/mol)的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比血糖正常者高出54%。 結果顯示,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在符號配對測驗中,反應速度比血糖正常者慢了約1%。差距看似微小,但顯示在高血糖狀態下,大腦處理資訊效率正在下降,也意味血糖對於認知功能的影響,很可能在尚未確診糖尿病前就已經開始發生。 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腦結構出現異常。被視為腦血管病變或老化早期指標的「白質高訊號(WMH)」比血糖正常者多出3%,顯示腦部小血管可能已受損。負責記憶與學習的「海馬體」也出現體積縮小現象,這種變化常見於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 魏士航表示,上述研究皆證實高血糖會對腦部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而非單純的老化現象;研究也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未來出現認知功能下降的風險,會較血糖正常者增加42%,與已確診糖尿病者差異不大。 研究結果顯示,高血糖帶來的風險在糖尿病確診前就已悄然累積。魏士航提醒,切勿輕忽血糖異常狀況,避免錯過逆轉糖尿病前期的黃金時期,建議發現血糖偏高時主動諮詢醫師尋求協助。

Read More

無國外旅遊史 南市爆M痘 曾與不特定人親密接觸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27日新增1例M痘確診個案,衛生局說,該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但曾與不特定人發生親密接觸,因手部及生殖器出現膿疱症狀就醫後通報,已安排個案回診就醫、做好個人防治措施並聯繫環境清消。 市長黃偉哲呼籲高風險族群並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者,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請盡速接種兩劑M痘疫苗以提升自身保護力,完整接種兩劑之保護力可達9成。

Read More

放寬醫學生員額 醫團不滿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教育部將放寬醫學生員額,從1300名增加至近1600名,11個醫師團體27日聯合聲明指出,恐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與醫學教育品質造成重大影響,應審慎考量,不得貿然擴增。 台北市醫師公會、新北市醫師公會、台南市醫師公會、基隆市醫師公會、桃園市醫師公會、宜蘭縣醫師公會、新竹市醫師公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等11個醫師團體聯合發出聲明,強調為捍衛國民健康守護醫學教育品質,應落實總量管制維持醫學生1300名員額。 11個醫師團體說,醫療人力政策關乎國民健康與醫療品質,不容輕率鬆動。醫師人力當前問題,並非人數不足,而是分布不均所致。唯有穩健規劃、落實總量控管,才能確保醫療資源永續與醫學教育品質不墜。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在韓國,當初政府為滿足醫師人力需求而提出醫學院增招政策,進而引發大批住院醫生請辭、罷工,因為問題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整個分配完全不公平,應解決醫師「直美」(醫學系畢業直接去醫美)、不願下鄉等的狀況才是。 林應然直言,韓國跟台灣的情況相近,現在教育部未經與各方協商,逕於今年6月同意當初以公費生名額設系的清華、中興、中山等3校學士後醫學系,從公費生改為自費一般生,且招生名額由原23名調增為35名,實已逾越原有總量管制原則。 除了放寬員額,林應然指出,政府更將國防醫學系自總量管制忽略不計,將使醫學生供給人數逼近1600人,恐對整體醫療服務體系與醫學教育品質造成重大影響。 「韓國殷鑑不遠,台灣不容重蹈覆轍!」11個醫師團體嚴正呼籲教育部應儘速邀集衛生福利部與醫界代表(含醫師公會)共同研商,確立合理並兼顧醫療服務及醫學教育品質的適當名額規劃,未經共識,不得貿然擴增。應全盤審慎考量,方能守護國民健康、維繫醫療體系與教育品質。 教育部傍晚澄清,確實調整3所國立大學115學年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但是與衛福部取得共識,且並未逾越教育部權責維持總量管制1300名原則。

Read More

健保3新制 8月開放抗生素門診注射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健保署27日宣布,最快8月1日起,靜脈抗生素治療可免住院,估每年可省約3億點健保支出,全台135鄉鎮遠距醫療也將擴增至所有專科,並針對癌症化療用學名藥提獎勵措施。 健保署長石崇良27日表示,針對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術後感染等病情穩定、行動力良好感染症患者,若無法以口服抗生素治療,過去需要住院施打靜脈抗生素進行治療者,將推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 石崇良指出,這次針對行動力良好、可自行出門患者提出此方案,由醫師評估是否適用,盼減低醫院住院負擔與急診候床壓力,也讓民眾不用被綁在醫院,若轉重症再改住院。 在給付方式部分,石崇良說明,每次療程5天,除藥費檢驗費另計,將以包裹式給付按日計費,每天給予1031點,若一天打兩次則給予1234點,並給予個案管理費500點,預計8月1日起實施。國內每年感染症住院患者約20萬人次,若以其中10%轉到門診治療計算,約有2萬人受惠,門診處置費共增加健保支出約1億點;但扣除同樣數量患者住院等健保費用,約可省下3億點支出。 此外,同為預計8月1日上路的還有遠距醫療擴大。日前共擬會通過,未來全台灣135個適用鄉鎮,所有科別都可以做遠距會診,適用地區人口約180萬人。為提升醫師做遠距醫療誘因,提升醫師診察費、訪視費30%;但僅限當地該專科當地醫師少於3名以下科別適用。 此外,還有學名藥鼓勵措施。石崇良指出,去年推出生物相似藥鼓勵方案效果不錯,使用率從7%增加到14%。今年則針對癌症化療藥物的學名藥,首波鎖定用於乳癌、肺癌等癌症的15種成分藥物,醫師處方使用學名藥每次處方可獲得150點獎勵,且藥費差額可保留在醫院個別總額中。 石崇良表示,盼藉此將化療中學名藥使用率自43%提升到70%,以目標33萬張處方箋計算,預估年度獎勵預算約5000萬點;長期盼藉此避免原廠藥變成寡占市場,改善供藥穩定性與韌性。

Read More

腳指關節腫痛 55歲男痛風性關節炎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55歲吳先生因右腳大拇指關節疼痛腫脹2~3天就醫,表示這種突發性關節疼痛已反覆發生多次,常發作的關節部位為膝蓋、腳大拇指、腳背等,且每次發作都會到附近的診所打針、吃藥。經醫師檢查發現,他的尿酸數值高達9.1mg/dl(男性正常值為2.5~7.0mg/dl),透過病史和檢查結果,確認右腳大拇指關節疼痛腫脹是由痛風性關節炎引起。 另外,吳先生的血糖、血壓和血脂肪也偏高,經給予藥物治療加上調整生活習慣,包括飲食、減重和運動,吳先生的檢查數值已經回到正常範圍,痛風發作的頻率也大幅減少。 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孟財表示,尿酸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身體內部的細胞代謝產生,約占2/3;二是來自飲食,約占1/3。人體細胞代謝產生的廢棄物,其中一部分是普林,然後普林在肝臟中被代謝成尿酸。 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多餘的尿酸透過腎臟排出體外。另外,若攝取紅肉、海鮮、動物內臟等高普林的食物,則會讓體內的普林含量增加,進而影響尿酸生成。 導致高尿酸發生的原因包含:1.腎臟功能受損,影響尿酸排出體外。2.攝取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增加尿酸生成。3.藥物、飲酒、肥胖也會影響尿酸生成和排泄。4.體質影響尿酸代謝差,造成尿酸過高。 一般來說,高尿酸的病人約有10%會發展成痛風,根據研究顯示,男性尿酸值越高,痛風發生的機率也越高。高尿酸除了會造成痛風之外,也和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包含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 高尿酸會引起腎臟發炎、腎臟功能衰退、尿路結石甚至併發輸尿管阻塞、腎水腫導致感染。另外,因為痛風發作導致疼痛,病人常常會去醫療院所注射和服用消炎止痛藥,久而久之造成腎臟功能異常,演變成慢性腎衰竭甚至洗腎。 陳孟財建議,想要預防高尿酸發生,務必減少高普林食物的攝取、避免飲酒、維持理想體重、適度運動、定期檢查。

Read More

有助消化道機能 不同益生菌 可輔助治過敏/泌尿道感染等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益生菌常用於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及排便,台南市立醫院指出,不同種類的益生菌,對於疾病的輔助療法運用也不相同,包括用於過敏疾病、胃腸道疾病及泌尿道感染等。 南市醫藥劑科藥師羅惠珍指出,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由多種不同的細菌(例如bifidobacterium、escherichia、enterococcus等等)經生化技術製程而得,可用於嬰幼兒腹瀉、抗生素所致拉肚子、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潰瘍的菌種)的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女性尿道感染、過敏疾病的輔助療法。略為概述如下: 第一,過敏疾病:兒童過敏的表現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氣喘,統計在台灣有高達95%兒童對塵蟎過敏,與國外花粉過敏相較有很大不同,目前益生菌用於預防過敏性疾病的菌種有: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lactobacillus rhamnosum、 bifidobacterium bifidum、bifidobacterium lactis。 第二,泌尿道感染: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的不同,女性出現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高於男性。建議女性朋友調整生活習慣,如多喝水、不憋尿,也可以考慮益生菌的補充。 第三,胃腸道疾病:腹瀉是令人困擾的問題,例如服用抗生素導致腹瀉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均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兒童服用抗生素前,先給予益生菌可預防抗生素導致腹瀉,用於成人則可減少腹瀉次數,並不會增加腹瀉次數;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免疫功能不全,給予輔助療法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羅惠珍說,益生菌由不同菌種經生化技術而得,其應用亦不相同,安全性亦是使用上的考量。 益生菌的選擇,可參考衛福部健康食品網站,選擇cGMP認證的藥廠,有疑問可諮詢藥師或專業醫療人員。

Read More

台灣早發性大腸癌 亞太居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早發性大腸癌竟「超過日韓」居亞太之冠。一名39歲女性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腹脹,半年內肚子大得像孕婦、大便變得稀軟而就診,做完電腦斷層後,才驚覺原來確診了晚期大腸癌。專家提醒,當注意到排便習慣改變、腹脹問題時,還是要盡早就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根據衛福部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公布,癌症已長年蟬聯第1,10大癌症死因順位不變外,其中大腸癌則持續21年高居10大癌症死因前3名。據研究指出,台灣罹患大腸癌,發生率高居亞洲第1,遠超鄰近國家日韓。 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醫學數據顯示,大腸癌在台灣逐年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因飲食風險導致的早發性大腸癌年齡別死亡率位居亞太之冠,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而50歲以下族群罹患則被稱為早發性大腸癌。 統計指出,近年來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上升近1.5倍,全國40-44歲大腸癌發生率更是增加了1.7倍。不僅如此,今年衛福部也提高癌篩預算至68億,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新增40-44歲具家族史族群,可見大腸癌年輕化的嚴重性不可小覷。 錢政弘表示,大腸癌過去多發生於50歲以上中高齡者,如今卻明顯年輕化,部分患者甚至年僅30多歲。他提醒,年輕患者常因症狀不明顯,如腹痛、腹瀉、便祕、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輕忽警示,導致確診時多已進入中晚期,增加治療困難與死亡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也建議,45歲以上青壯年族群,更應提高警覺、及早篩檢,每年接受糞便潛血的檢查,以降低罹癌風險。 現代人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都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失衡、壞菌增生。針對維護腸道健康,錢政弘分享,除了記得要定期進行篩檢、養成蔬果攝取充足、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習慣外,日常補充好菌也是關鍵一環,像是天天飲用1瓶優酪乳,即可快速補充好菌。

Read More

早期三陰性乳癌免疫療法納健保 她自費花200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53歲的Amanda兩年前確診早期三陰性乳癌,為了歷經6年人工生殖辛苦生下的雙胞胎,在商業保險支持下,自費逾200萬接受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迄今預後良好。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三陰性乳癌是所有乳癌亞型中人數最少的一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癌友飽受復發與轉移之苦。但今年6月健保政策接軌國際,將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與PARP抑制劑正式納入早期三陰性乳癌給付,此舉不僅讓更多病友重燃希望與信心,也是乳癌治療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侯明鋒表示,台灣乳癌死亡率趨勢持平不降,反觀美國乳癌死亡率卻在1975至2019年間大幅下降58%,分析原因,47%來自早期治療的進步,另有25%來自篩檢、29%來自第4期藥物進展,由此可見,要真正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推廣早期篩檢診斷,關鍵更在於讓病人從一開始就接受到完整的治療。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醫附設中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表示,台灣逾8成乳癌病友確診時是早期,而在各乳癌亞型中,早期三陰性乳癌的惡性度較高,5年內復發風險逼近3成,尤其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腫瘤大於2公分」的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族群,更容易復發,存活率偏低。 高風險性早期三陰性乳癌傳統給付以化療為主,這次新增的PARP抑制劑與免疫藥物輔助治療,卻是早期三陰性乳癌近20年來的第一次,實為乳癌醫療上的重大里程碑。 研究顯示,具BRCA1/2基因變異合併高復發風險之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術後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可降低約4成侵襲性疾病及遠端疾病的發生風險。至於其他高風險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接受完整術前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5年疾病惡化與腫瘤復發風險降低近4成、整體死亡率下降約3成5,且亞洲族群的效果更顯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