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多失眠 清補食材健脾祛暑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日適逢立夏節氣,中醫師表示,近期天熱,臨床上「失眠」者明顯增加,因此,建議飲食上可多選擇「清補」的食材,像是蓮藕、綠豆、西瓜、苦瓜或是荷葉、蓮子,不僅健脾同時還能祛暑氣。 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表示,立夏是夏季的第1個節氣,白天變常、夜晚縮短,而夏天屬火,與心氣相通,因此這時節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包括煩躁、失眠,甚至是夜間燥熱醒來。特別是更年期女性,本來平穩的狀況可能也因「犯熱」而再度出現熱潮紅、睡眠中斷等問題,建議從飲食、作息面開始調整。 立夏後的飲食上要注意「避燥」,李和蓁建議,夏日消暑可選「清補」,像是蓮藕、綠豆、西瓜、苦瓜等具有清熱、去火效果的食材。煮粥時也可搭配綠豆、蓮子、荷葉、百合等中藥材,幫助健脾、安神、消暑。不過,這類食材偏寒,僅適合氣溫較熱的日子調節性攝取,若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影響腸胃消化功能。 此外,李和蓁特別提醒,調經、備孕女性吃冰消暑要適量。尤其要調經一定要睡得好,才能讓賀爾蒙穩定,若又無所克制地吃冰,很容易讓血管收縮、身體的調節失衡而影響到養卵調經。 李和蓁建議女性,吃冰消暑選在中午,太陽下山後、氣溫下降後則不宜再用冰品、涼水等冰冷的食物。若出現月經不規律、經血突然銳減或崩漏等狀況都是警訊,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門診,進行身體調理。

Read More

發炎性腸道病好發青壯 腸癌風險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年輕男性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因未妥善控制,5年後確診大腸癌。專家與病友團體指出,IBD不能根治,應長期穩定用藥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的治療目標,否則反覆發作會引起腸道狹窄、穿孔、阻塞,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生活,腸癌風險更高於一般人。 根據衛福部公告,截至今年2月,全台約有5531名潰瘍性結腸炎與2517名克隆氏症患者領有重大傷病卡。中醫大附醫胃腸科主任周仁偉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含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反覆發作的自體免疫疾病。目前推測與基因異常、西化飲食、抽菸、免疫系統異常、特定病原菌感染有關。 患者免疫系統誤將腸道黏膜當作「敵人」而發動攻擊,造成腸道發炎、潰瘍甚至纖維化。患者長期腹痛、血便、疲倦,一天跑十幾次廁所,難以出門,嚴重影響學業工作與社交,甚至因此罹患憂鬱症。 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說,IBD不妥善治療,會有腸狹窄、穿孔、阻塞併發症而需急診、住院、手術,腸癌風險也較一般人高,需要定期追蹤、治療。 IBD的短期治療目標在緩解病患症狀,但腸子仍在發炎;中期目標是降低、控制發炎指數;長期目標是達到腸黏膜癒合,以降低復發、併發症與癌化風險。 林春吉指出,病友穩定控制不復發,不但能減少急診、住院、手術等醫療資源耗費,還能讓患者回歸工作、貢獻社會。定控制,重返正常生活,為社會貢獻所長。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足前莫頓氏神經瘤

■陳俊銘 「莫頓氏神經瘤」是一個常見的足部問題,它伴隨著疼痛、腫脹和神經的發炎,通常好發在前足部第3-4趾間,趾間神經痛鄰近蹠骨頭的擠壓摩擦而產生,造成對應趾頭產生燒灼感及麻木感,症狀包括尖銳痛,灼熱感和感覺缺失,蹠骨頭的疼痛在兩趾間有局部壓痛點,擠在兩趾蹠骨頭會使疼痛重現。莫頓神經痛也會引起前足的麻刺痛,痙攣現象,X光檢查發現趾間空間因神經痛而撐大。 莫頓氏神經瘤在女性與男性的患病比例上約為5:1,可能與女性鞋具前部太緊所引起的緊束現象有關。常發生在第3、4和第2、3蹠骨間,它常發生在單一部位,而發生在第2趾和第 4、5蹠骨頭間的較少見。好發在走路一段時間、站、跳、短跑後,另外像穿尖頭鞋或高跟鞋,鞋子的限制與不適也會引起腳指的神經不舒服或疼痛。 區分莫頓氏神經痛和蹠骨痛很重要,蹠骨痛是直接在蹠骨頭上引痛,且通常會有長繭產生。莫頓氏神經痛則在蹠骨之間所產生的疼痛。由於一般的全足底痛很常見,特別在足背,所以莫頓氏神經瘤常會被誤診。改良鞋型是治療莫頓氏神經痛的準則。一雙寬而鞋頭較不約束的鞋子,可以減少蹠骨對神經瘤側面的壓力,另降低鞋跟高度,也可以減少對神經瘤的壓力。 莫頓氏神經瘤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它並不是真正的神經瘤,是足部的總趾神經,在趾頭基部通過蹠骨頭時所形成的神經旁纖維化的現象,而這種纖維化常是來自神經反覆的發炎反應所引起。 針對這種纖維化的現象,小針刀治療是相當好的治療方式,運用小針刀直入纖維化的部位,鬆解纖維化,淺層可反刀,深層則不可反刀,神經旁的纖維化鬆解後,反覆的發炎反應便改善,長時間困擾的足底痛便可以獲得根治,小針刀治療每週做1次,快則4-5週,慢則7-8週,應該會有很好的療效。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足部可以泡熱水,拉拉筋。避免穿高跟鞋和太緊的鞋,鞋子宜鬆軟,較不會刺激足底反覆發炎。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晝長夜短 宜晚睡早起 立夏飲膳助心平氣和 防心火上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日是立夏,象徵著春季的結束和夏季的開始,萬物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中醫認為,立夏屬於陽氣漸盛的時期,夏季與心相應,心主血脈、主神志,應注重「養心」以適應季節變化,防止心火過旺導致的健康問題。 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鄭秉濠指出,在立夏時節,人體容易出現以下不適症狀,如:心悸、失眠、口舌生瘡、疲倦乏力,建議立夏時節應注重養心安神,調節情緒,保持心情愉快,以適應季節變化。 鄭秉濠傳授中醫立夏養生建議,推薦茶飲配方「玫瑰蓮子茶」:材料:玫瑰花3克、蓮子10克、紅棗3枚。做法:將蓮子提前浸泡1小時。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即可飲用。 鄭秉濠表示,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蓮子可養心安神、健脾補腎;紅棗補氣養血。此茶飲有助於調節情緒,改善睡眠品質,適合立夏時節飲用。 至於立夏藥膳則推薦「龍眼蓮子百合粥」:藥材:龍眼乾10g、蓮子(去芯)20g、百合(乾)10g、白米50g、水600CC、冰糖適量(可依個人喜好調整)。作法是先將白米浸泡30分鐘,蓮子與百合先泡水20分鐘;龍眼乾稍沖洗備用。水煮開後加入所有材料,用小火熬煮約30~40分鐘成粥。起鍋前依口味加入適量冰糖即可。龍眼補心脾、養血安神,改善健忘失眠;蓮子、百合清心寧神、養陰潤燥;白米健脾和胃,是高齡者容易消化的主食型涼補。 立夏生活起居要做好作息調整、情緒管理、飲食調整。作息要順應自然界晝長夜短的變化,建議晚睡早起,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於養心安神。保持心平氣和,避免情緒波動過大,以防心火上炎。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減輕脾胃負擔。

Read More

健檢蛋白尿 染自體免疫疾病險要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65歲女性有高血壓,平時規則服藥追蹤,並無糖尿病病史。她在例行健檢中發現有蛋白尿,因當時並無明顯不適,便未進一步就醫。1年後再次檢查時,報告顯示腎功能異常,確診為「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血管炎」。 病人確診後立即接受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治療,控制免疫系統異常反應,然而,2週後病情惡化,出現肺出血合併呼吸衰竭,緊急接受氣管插管並轉送入加護病房。 醫療團隊隨即進行血漿置換與血液透析等治療,3週後病情穩定,順利拔管轉出加護病房,再經1個月後,病人成功脫離透析,恢復自主腎功能並順利出院。但因病程嚴重加上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導致病人體力大幅衰退,目前仍需依賴輪椅輔助行動,並需持續服藥並定期追蹤。 台北市萬芳醫院腎臟內科劉崇德醫師說明,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相關血管炎(簡稱AAV)是一種罕見且致命的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體內會產生抗體攻擊自身血管壁,導致血管發炎和壞死,尤其以腎臟與肺部最易受影響,一旦腎臟血管受損,可能進展為腎衰竭,嚴重者需終身透析;而肺部血管破壞則引發肺出血與呼吸衰竭,危及性命。 AAV主要可分為顯微多發性血管炎、肉芽腫性多發性血管炎與嗜酸性肉芽腫伴多發性血管炎3種類型,臨床表現各異,常見症狀如疲勞、發燒及體重減經等症狀,這些是免疫系統已開始攻擊血管的表現,只是症狀非常不明顯,讓人容易輕忽,惟蛋白尿是最早也最容易檢查出的異常指標。 至於AAV的發病原因,目前尚無定論,劉崇德說明,臨床推測與感染或疫苗接種後免疫系統被激活有關,例如流感、腸胃炎等常見感染,或疫苗引發免疫反應,皆可能是誘因。 目前AAV仍無法完全治癒,需長期使用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雖能有效控制病情,卻也伴隨感染風險增加與體能下降等副作用,對年長者而言更具挑戰性,劉崇德建議,若健檢報告出現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即使自覺無症狀,也不可輕忽,應盡早安排門診追蹤與檢查,避免延誤黃金治療時機。

Read More

〈醫師專欄〉股骨幹骨折警示錄 –疏忽代價一年才復原

■黃建榮 一個普通的週三早晨,38歲的李先生像往常一樣準備開車上班。鬧鐘響了3次他才勉強睜開眼睛,發現已經比平時晚了15分鐘;匆忙洗漱後,幾乎是小跑到停車場,心中盤算著如何才能不遲到。「只要開快一點,應該還來得及…」,李先生踩下油門,車子超速前進,不料在一個彎道處,一輛機車突然從側道切入,李先生本能地猛打方向盤,失控撞上路邊護欄,劇烈的撞擊聲後,他發現自己無法動彈,左腿傳來撕裂般的劇痛。 醫院檢查結果為「左側股骨幹粉碎性骨折」。骨科醫師解釋道,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骨折類型,股骨是人體最長、最堅固的骨頭,要造成這種程度的損傷,撞擊力必定非常大。當天下午,李先生就接受緊急手術,醫師使用髓內釘將破碎的骨頭固定起來。手術很成功,但這僅僅是復原路程的開始;術後第2天,李先生就因劇烈疼痛而輾轉難眠。「那種痛不是普通人能想像的,即使是最輕微的翻身,都像有人在骨頭裡拿刀割一樣…」,他形容當時的痛。 出院後,李先生開始長達半年復健治療,過程比想像的要艱難得多,前面2個月他必須靠輪椅和家人幫助才能完成基本日常活動。李先生最難熬的是感覺自己成了家庭的負擔,妻子要照顧他,還要上班養家,兩個孩子也因為其傷勢狀況變得不安。 第3個月開始,李先生能夠使用助行器短距離移動,但每走幾步就需要休息,配合物理治療師要求,每天堅持特定的肌肉強化訓練,這些訓練帶來額外的疼痛,讓他一度想放棄訓練,但一想到可能因此終生跛行,只能咬牙堅持下來。經濟壓力也很沉重,3次手術和後續治療費用雖有保險報銷,但自付額仍接近20萬;更糟的是,因長期無法工作,公司不得不找人替代他的職位,一場意外不僅傷了身體,還差點毀了李先生的職業生涯。 半年後,李先生終於能夠扔掉拐杖正常行走,但仍無法久站、跑步或蹲下;整整1年後,他恢復了大部分功能,卻落下天氣變化時隱隱作痛的後遺症,更有可能會伴隨其一生。如今,李先生已經完全改變駕駛習慣,寧可遲到,也不要冒險,深刻體悟沒有什麼會議或約會重要到值得拿生命冒險。 李先生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提醒大眾,行車安全無小事,瞬間的疏忽可能帶來長久的痛苦;遵守交通規則、保持安全車速、專注駕駛,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和社會的責任。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擺脫仰賴進口 邱泰源:盼發展本土中藥種植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中藥販售新令掀議論。部長邱泰源3日表示,台灣環境適合種植藥物,盼發展中藥種植廊道,改變仰賴進口現況,過程需要相關人才;將找不同意見團體共商,有信心解決爭議。 衛福部日前公告,新增核釋《藥事法》「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規定。其中,包括開放具中藥或生藥相關背景,並完成1年以上實務歷練者,依法申請登記經營中藥販賣業,也明定申請者須修習35學分的專業課程。此事掀起中醫藥界與藥師團體論戰。 邱泰源表示,衛福部首要任務是要思考怎麼樣讓人民更健康、國家更發展;若在此原則上討論,有信心可以解決相關爭議跟困難。 他指出,日前已公布相關辦法保護西藥產業鏈本土化,就是盼西藥生產在台生根;中藥過去多依靠從國外或從大陸進口,但其實台灣是種植藥物相當好的環境,未來盼能發展出中醫藥種植廊道,讓不同縣市都可以種植不同藥用植物,讓中藥留在台灣生產,讓國家更有韌性。 邱泰源表示,若要往此方向發展,過程中將非常需要中醫藥人才的投入,因此怎麼樣讓中藥人才利用重要的傳統智慧繼續照顧國人,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 邱泰源指出,在醫療發展中,各個醫事團體的發展與專業,衛福部都非常支持;過去若彼此專業上互相無法結合得很好,也會用心誠懇解決。衛福部將請相關不同意見團體共同坐下來,站在人民健康照顧角度,研議解決方案,「我相信一定可以解決」。

Read More

兒童便秘 醫:留意3成長時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醫師指出,兒童功能性便秘常出現在3個階段,包含嬰兒期開始吃副食品時、幼兒期如廁訓練階段以及學齡兒童期,建議家長在上述時期多觀察孩童排便頻率、糞便的外觀與排便時的表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韋廷表示,兒童便祕臨床表現包括1週排便次數小於3次以下、排出硬大便、排便困難等;另外,若發現孩童在排便時異常用力或疼痛、糞便呈現堅硬粒狀、曾經因為糞便太粗造成馬桶阻塞、糞便或擦屁股的衛生紙上有血等,也可能是便秘的表現。 此外,硬便本身或是硬便造成的肛裂,可能會加劇排便時的疼痛,讓孩童對排便產生畏懼,反而出現憋大便的動作。累積在腸道的硬便內的水分因此被腸道再次吸收,使得這些大便更加乾硬難以排出,形成惡性循環。 陳韋廷指出,大部分便秘的原因為功能性便秘,在兒童有3個好發時期,第1個時期是嬰兒期開始增加副食品,飲食中的母奶或配方奶量逐漸減少時;第2個時期為幼兒期,在進行如廁訓練時;第3個時期則是學齡兒童期,有些孩童會排斥在學校如廁,因為憋大便造成便秘。建議家長在上述這些時期,多觀察孩童排便頻率、大便的外觀與排便時的表現。 少部分便秘可能是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或其他問題造成,建議先經由醫師評估是否有危險症狀,是否需安排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少見的器質性問題。 在便秘的治療上,包括飲食習慣調整、排便行為調整與藥物。陳韋廷說,飲食調整的部分為攝取足夠的水分與膳食纖維,一般健康孩童每日所需水分依體重調整,通常10公斤的孩童會需要每天1000毫升的水份;而膳食纖維部分,幼兒需要每天2~3份蔬菜與2份水果,學齡孩童需要每天3~4份蔬菜與3份水果。 每天規律的如廁時間,建議安排在三餐飯後。此時因為正常的胃結腸反射,腸道蠕動會增加,容易出現便意,可以鼓勵孩童坐在馬桶上至少5分鐘;如果馬桶的高度較高,可以另外幫孩童準備小板凳,踩上之後膝蓋高度會高於肛門,更好出力讓大便排出。 陳韋廷也提醒,有部分長期便秘的孩童,會需要一段時間的軟便藥輔助,特別是直腸有硬糞便嵌塞的病童,需要塞劑或口服軟便藥先協助這段硬便排出,再接續維持期的口服藥,以達成更好的療效。

Read More

避免兒少網路性剝削 專家提3警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現今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已成為許多兒少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據統計,去年逾3500名遭受性剝削兒少中,占7成透過網路媒介。對此,專家提出辨識3大警訊,包括陌生人主動接觸、過度親密對話、索取個人資料等。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2日舉辦「3C有界線,親情不掉線-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衝突」記者會,邀來專家分享教養策略。 保護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兒少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從2021年的3.17小時增加至2024年的3.96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8.7歲降至7.1歲。 另,根據衛福部統計,兒少遭身體不當對待案件中,約有16%與管教兒少3C使用有關,顯示數位時代的親子教養課題更加嚴峻。 針對兒少的網路安全意識,張秀鴛以家扶基金會2025年最新調查說明,約半數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5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群平台隱私權限。有4成則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 張秀鴛表示,由於缺乏相關識能,導致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為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依內政部警政署及衛福部統計,2024年遭受性剝削的3555名兒少中,7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而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9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 台灣展翅協會組長陳時英接力提醒,青少年因為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家長教導孩子辨識網路危險信號,3大警訊包括陌生帳號突然加好友或私訊往往是危險開端、迅速轉向私密或不適當話題的過度親密對話、要求提供個人資料如照片或視訊通話也要注意。 陳時英強調,「務必要類比真實世界的安全教育」,在現實世界會教導孩子不可以走暗巷、不要跟陌生人走,然而現在網絡無遠弗屆,更應該要讓孩子知道如何在網路上保護自己,就算孩子人在家中也要當心,重點是要讓孩子擁有應對風險的能力。

Read More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治慢性疲勞 飲食有禁忌

42歲婦人睡眠品質不好,早上起床倦怠痠痛且自覺體溫偏高,吞嚥咽喉腫脹疼痛,飲食不佳且體重下降,懷疑自己是否有罹癌風險。經西醫診斷為「全身勞力不耐症」(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SEID),服用西藥止痛藥與綜合維他命後症狀反覆,經友人介紹來到診間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枯瘦,面容枯黃。聞診:聲音低弱。問診:夜眠咽乾、喜熱飲、食少腹脹、四肢無力、晨起口氣重、大便無日行。舌診:『舌淡紅苔少』。脈診:『右關濡,左關尺細澀』。中醫證型:『脾虛濕盛、肝腎陰虛』。內服處方思維:『健脾益腎、養陰潤燥』。內服中藥配合飲食控制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全身勞力不耐症」舊稱「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症狀如下: 1.突發性疲勞;2.過度疲勞導致睡眠習慣改變甚至認知功能改變;3.常覺得自己發燒,但體溫卻正常;4.關節疼痛但未有紅腫或關節積液;5.慢性背痛、頭痛、肌肉痠痛;6.自覺頸部或腋下淋巴結疼痛但檢查無淋巴結病變;7.症狀隨活動增加而嚴重。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調、內分泌代謝功能異常及神經精神疾患相關。 全身勞力不耐症於中醫屬於「虛勞」之範疇,《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併治》首先提出虛勞的病名,主要發生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以及大病久病,精氣耗傷的患者。病程一般比較長,症狀逐漸加重,短期不易康復。性質的不同而有「氣、血、陰、陽」虛損之分。「氣虛」者,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脈細;「血虛」者,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脈細;「陰虛」者,口乾舌燥、五心煩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陽虛」者,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質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全身勞力不耐症是能造成生活上重大影響的慢性、全身性的疾病,因為西醫沒有特效藥,所以患者除了本身需維持良好睡眠習慣,避免接觸酒、咖啡和香菸,更需注意太甜(奶茶、拿鐵)、過酸、嗆辣、冰涼飲料(青茶、綠茶)、油炸的飲食且適度運動加強心肺狀態,並藉由中醫「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抽絲剝繭地探病之源,以期達到治癒之目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