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胸悶/搞操煩 老年憂鬱症作祟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66歲的張奶奶,近來晚上常難以入睡,且有脖子緊、頭痛、胸悶、手腳沒力氣等情形,也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且對於家裡事務也會沒來由地煩惱,擔心兒女不結婚、退休金不夠等。直到有次家人警覺張奶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陪伴前往精神科就醫,經過3個月的療程,才漸漸找回原本的風采,朋友及家人都再次見到張奶奶爽朗笑容。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佩穎表示,老年憂鬱症的症狀通常不如典型憂鬱症那般明顯,更常表現為認知功能障礙或身體不適。許多高齡患者並未主動表達憂鬱情緒,而是因睡眠問題、主觀記憶力減退或身體不適等症狀就醫。 在高齡族群中,憂鬱症的患病率可能高達7%至20%。目前台灣最高僅約3.8%的患者就醫接受治療,顯示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存在不足。 另,李佩穎說,特別要注意的是,憂鬱症可能伴隨假性失智的症狀,這種情況需與真正的失智症進行鑑別診斷,有機會認知功能得到恢復。由於高齡患者經常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與複雜的藥物治療,憂鬱症的診斷與治療需要更全面的評估與照護。 除了對於老年憂鬱症保持警覺外,李佩穎建議,現今網路相關資源豐富,像是老年憂鬱量表、心情溫度計等,高齡者可以自行檢測或家人可以幫長輩檢測,有需要就尋求協助、陪伴就醫。當得到適當整合照護後,長者生活品質就能提升,更有餘力享受生活。

Read More

團圓小酌 小心藥品酒精交互作用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家家戶戶吃團圓飯難免小酌,食藥署提醒,像止痛藥、安眠藥、心血管及降糖尿,有些藥品就算不是跟酒精同時使用,也可能因酒精在體內代謝過程長達數小時,小心藥品交互作用。 食藥署提醒,不論是在外宴飲或在家圍爐,都要落實預防食品中毒,要落實「洗鮮分熱存」,且不食用山泉與動植物,飲酒需謹慎,小心藥品交互作用。 食藥署指出,調理食品時,要「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注意食材新「鮮」度、不過量採買;製備餐點時生熟食要「分」開處理,並要澈底加「熱」到中心溫度70°C以上;另外,不管是在家未食用完的菜餚,或打包外帶的餐點,都要儘速冷藏保「存」在7°C以下,如果是易腐敗的,建議存放於5℃以下,並記得充分復熱後再享用。 春節出外郊遊踏青時,也要記得不飲用山泉水,且不食用不明的動植物,要開心出門、安心飲食。 另外,食藥署提醒民眾,有些藥品與酒精併用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影響藥效或增加副作用發生風險,會與酒精產生交互作用的藥品類別,包含止痛藥(ibuprofen、indomethacin等)、鎮靜安眠藥(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zolpidem等)、抗生素(metronidazole、co-trimoxazole、cefamandole等)、降血糖藥(glimepiride、glipizide、glyburide等)、心血管用藥(lercanidipine、doxazosin等)等。 食藥署表示,這些藥品就算不是跟酒精同時使用,也可能因酒精在體內代謝過程長達數小時,因此產生交互作用。建議有在使用這些藥品的民眾,在用藥前詳閱藥品仿單或說明書,確認是否有藥與酒交互作用之風險,如果對於藥品使用有任何疑問,可諮詢醫師或藥師。

Read More

震後災民無健保卡可例外就醫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0121台南地震造成部分建物倒塌,災民恐無法取得健保卡或或卡片遭毀損,健保署指出,受災民眾如暫時無法持健保卡就醫者,各特約醫療院所應依據例外就醫規定受理看診就醫。 健保署表示,如民眾因發生地震無法持健保卡就醫,各特約醫療院所都備有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請醫療院所於名冊上填寫就醫日期、就醫類別、姓名、出生日期、身分證號、連絡電話及地址後,即可以健保身分就醫。 民眾如確定因地震健保卡毀損致不堪使用,健保署將免費換發新卡。申請換發新卡時,需填妥請領健保卡申請表,並註明台南0121地震受災戶,就近到各地郵局或透過當地戶政事務所、部分公所及本署各服務據點申請免費製發健保卡。 健保署呼籲各醫療院所應全力協助救治地震受傷之民眾,不用擔心後續醫療費用申報問題。待行政院公告災區範圍,其受災居民之健保費補助及免部分負擔費用,可依相關規定從寬辦理。

Read More

長輩穿脫衣困難 恐退化失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春節返鄉後卻發現長輩行動更不靈活了,甚至看似簡單的穿衣脫衣都很難完成,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師林舜穀指出,這是長輩大腦功能退化的失智表徵,建議透過經絡按摩、飲食調整與實用技巧結合,幫助長者重拾自信。 林舜穀表示,穿衣脫衣,看似簡單,卻是失智或失能長者的日常挑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穿上喜歡的衣服、搭配飾品,既是習慣,也是展現自我。但對於失智或失能長者而言,這樣的日常可能因大腦功能退化、肢體限制、視力下降或記憶力衰退而變得複雜。 林舜穀指出,長者可能在衣櫃前徘徊許久,拿出衣物後又忘記自己想穿什麼;參加喜宴時穿著睡衣,或在家休息卻穿著正式服裝。這些狀況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降低社交參與的意願,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林舜穀表示,對失智長者之中西醫整合照護,建議應可進行經絡按摩,中醫認為可改善大腦功能的穴道及功能,包括陽白穴、上星穴,這些位於前額的穴位,按摩能刺激前額葉功能,幫助長者做出正確的穿衣選擇,減少游移不定或判斷失準。角孫穴、顱息穴則是針對短期記憶力不足,建議按壓位於頭部兩側的穴位,刺激顳葉,改善記憶相關問題。 在食補方面,則建議攝取枸杞,因具有補肝腎與明目的功效,對視力下降的長者尤為有益,能幫助他們更容易辨識衣物顏色與細節。可泡茶或加入湯品中食用。 協助長輩們穿衣時,先協助長者將雙手套入袖子,再套過頭部,最後整理衣物;脫衣時,從腰部開始向上捲,最後脫下袖子與頭部。簡化的動作順序能讓過程更順暢,減少長輩的挫折感。 如有可能,盡量給予長輩替代穿著設計,如將扣子改為黏扣帶,或使用拉鍊式衣物,讓長者不需太多精細動作也能穿脫自如。運動內衣或前扣式則是替代傳統內衣的好選擇,減少扣鉤操作的困難。

Read More

翁肝癌復發 消融術再治癒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95歲林姓老翁6年前發現第1顆肝腫瘤,經消融術成功治癒;憑藉定期追蹤,雖90、91歲時候有復發情形,再次用消融術治癒。 彰基一般內科暨胃腸肝膽內科主任黃稚雯提醒,B肝患者應定期追蹤,以預防並及早發現肝臟腫瘤;即使年紀大了才發現腫瘤,現今已可透過REA(射頻消融術)治療。 彰基自2020年~去年9月,統計申請健保給付REA治療患者中,有120人超過80歲,其中4位超過90歲,皆順利接受治療,顯示高齡患者仍可藉此手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另外,目前因內視鏡微創切肝或者達文西手術的進步,針對肝癌患者,如果適合手術的一般來講併發症都非常小。以彰基目前每年內視鏡切肝將近200例,幾乎沒有傷口而且住院5天即可出院,十分安全。需要肝臟移植的患者,彰基目前的成功率百分之百,呼籲肝癌患者一定要積極治療戰勝病魔,切勿放棄。

Read More

〈醫師專欄〉髖關節發育不全 早期治療效果好

■李易儒 自民國93年度起,台灣的新生兒父母都會拿到一本由國健署發布的《兒童健康手冊》,手冊中關於新生兒的相關衛教資料非常完備,是很多新手父母親了解與追蹤紀錄寶寶成長發育、疫苗接種、身高體重等過程的重要手冊。衛教資料中,有一章提到髖關節篩檢的重要性,家長在寶寶出生後或是後續門診追蹤被兒科醫師檢查到髖關節可能有問題時,會建議轉診到兒童骨科進一步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髖關節發育不全(DDH)的發生率約為1/1000,主要會影響出生後髖臼及股骨頭相對位置、骨性發育與周邊軟組織發育,可能導致未來跛行、長短腿、步態異常、提早關節退化等問題。剛出生~4個月內的嬰兒,由有經驗的兒科醫師或是兒童骨科醫師做理學檢查較容易發現異常,通常會有髖關節左右邊外張程度不相等,單邊過緊、過鬆,或是出現摩擦感或聲響,甚至明顯的脫臼情況,這時會建議進一步做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確認。 除了理學檢查異常之外,下列幾種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常規髖關節超音波確認:第1種是媽媽懷孕過程出現胎位不正(臀位產)、或是羊水過少的情形,由於胎兒在子宮中的位置不正確容易造成髖關節壓迫,或是羊水過少導致擠壓髖關節,在出生前的髖關節發育就容易導致異常。 第2種是家族史,例如媽媽本身或是前胎曾有髖關節發育不全的病史。第3種是新生兒合併其他問題,例如斜頸、前足內彎(收)變形、膝後翻或關節僵硬等,也可能同時有髖關節發育問題必須檢查。 第4種是兩邊大腿皮膚皺摺紋路、大小、長短等外觀不對稱。最後一種是第一胎的女嬰,第一胎因為子宮空間相對較窄小,容易造成髖關節擠壓,女嬰因為受到媽媽賀爾蒙影響軟組織較鬆,在擠壓狀態下髖關節相對位置會比較差造成發育不良的機率也較高。 嬰兒包巾最好不要把髖關節及下肢整個束縛住,應讓嬰兒可以維持髖關節外展M字腿的自然型態;4個月或較大嬰兒可以穿戴背帶,背帶可選擇底部屁股支撐處較寬可以讓雙腿外張打開,或是有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協會認可的背帶。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若發現有DDH,一般使用帕氏吊帶治療,只要好好配合穿戴,治療效果都不錯。6個月以上或是無法使用吊帶復位的嬰兒就必須使用徒手復位並使用髖關節石膏固定,若是1歲以上才檢查出問題或是前期治療效果不良嬰兒的則必須接受手術治療。 近年來在中華民國兒骨醫學會及衛福部醫策會主導下,推動DDH相關認證及課程,讓DDH篩檢與髖關節超音波檢查更普及,希望更早期的檢查出需接受治療的嬰兒,讓治療更容易。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社福關懷e起來 春節不打烊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春節年假是許多家庭重要的團聚時刻,然而,在多數人沉浸在團圓氣氛時,有一些人或家庭可能正遭遇困難需要協助。對此,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指出,民眾可利用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網站求助或通報,讓政府的力量及時送暖。 衛福部依據行政院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畫,已於全國布建156處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做為社區第一線的福利服務窗口,針對家庭因貧窮、失業、物質濫用、未成年與成人照顧等議題與需要,適時提供支持服務及媒合資源,協助家庭度過難關,每年協助超過10萬個家庭。 衛福部呼籲,大眾一同關心遭遇困難需要協助的家庭,如發現街坊鄰居或親友遭遇變故、經濟陷困或其他因素致生活需協助,請不吝伸出援手並主動進行通報,讓這些家庭能儘速獲得服務。

Read More

安心過好年 採購食品3要領

本報綜合報導 行政院食安辦表示,民眾選購年節食品有3要領,包括掌握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注意產品上要有明顯中文標示以及確認產品是否在標示的有效日期內等。 食安辦指出,要選擇信譽良好的店家,購買包裝完整食品,不購買來路不明、散發異味或外觀異常,例如外觀有破損、內容物顏色太過鮮豔等產品。 其次,選購包裝食品時,應注意產品上要有明顯中文標示,包括品名、內容物名稱、淨重、容量或數量、食品添加物名稱、製造廠商或國內負責廠商的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原產地(國)、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事項等資訊。 第三,確認產品是否在標示的有效日期內,並注意是否有塗改痕跡。

Read More

男子酒醒手不舉 橈神經損傷壓迫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數月前因喝醉酒,隔天一早醒來發現自己的左手腕90度下垂,抬不起來,以為中風,經神經傳導檢查是「橈神經損傷」引起的垂腕症,並非腦中風,經注射藥物,2個月後痊癒。 員榮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表示,該患者病發前一晚與同事喝酒,到家倒頭就睡,未注意左手腕被重壓身體下方,隔天醒來發現左手腕抬不起。因前一晚喝酒,他以為中風,隨即求醫。 葉宗勳指出,患者只有左手腕抬不起來,麻的部分僅限於手掌背部,經詢問病史及藉由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等神經功能檢查,確認是橈神經受壓迫。 葉宗勳說,橈神經壓迫的治療方式是在超音波導引下施予神經解套注射,患者經每2週1次治療,2個月後痊癒。如果患者6個月後沒有恢復,則需要手術治療,進行神經修復或做肌腱轉移術等。 葉宗勳表示,手舉不起來原因很多,另一個更有趣的暱稱「蜜月麻痺」,常見於新婚之夜,太太把先生的手臂當成枕頭睡,造成先生手臂橈神經受壓迫造成。 葉宗勳指出,橈神經主要功能為支配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自臂神經叢分出來後即沿著上臂的肱骨而下,之後繞過手肘外側並沿前臂的背側向下延伸。在運動功能方面,其主要是掌管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張開及部分手肘彎曲等動作;而感覺功能則是接收手臂的背側、手背及前3隻手指加一半無名指的背側。在橈神經經過的路徑上,只要壓迫任何地方均可能造成橈神經支配區塊的損傷,但影響的程度則依壓迫部位而定。 他說,最易發生壓迫傷害部位,是手臂所謂螺旋溝Spiral groove的地方,位於肱骨中1/3和下1/3交界處。橈神經走到此處正好緊貼肱骨下緣,容易受到外來壓迫。長時間臥床或不動,及肱骨骨折都可能造成橈神經受壓迫而產生麻痺症狀。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Read More

春節不打烊 診所、藥局獎勵加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農曆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升溫,為提升春節期間民眾就醫及領藥之便利性,健保署24日宣布,西醫診所及社區藥局春節假期提供醫療服務,醫師診察費、藥事服務費加計3成,預估獎勵費用約1.14億元。 根據疾管署預估,春節假期將是流感疫情最高峰,單週就診人次恐上看15萬人。擔心民眾全塞在醫院,健保署宣布,將在農曆春節期間,提供獎勵金,好提升民眾就醫的及時性及便利性。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為鼓勵基層西醫診所及藥局春節不打烊,不要讓類流感病人全擠到大醫院去,只要除夕到初五(1月28日至2月2日)連假期間,只要基層西醫診所跟藥局開門,診察費及藥事服務費一律加3成給付,希望鼓勵診所、藥局在過年期間提供服務,分流病人需求。 健保署提醒民眾過年期間維持健康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外出旅遊、返鄉拜年,到人潮密集地區,請多注意個人衛生防護。另外,春節期間遇需要就醫,建議可就近至診所就醫,經醫師評估病情,如需進一步治療,醫師會協助轉診。 此外,衛福部表示,今年春節適逢9天連假,目前類流感疫情仍處於高點,為確保民眾於春節期間之就醫需求,目前疾管署已針對急救責任醫院於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予以獎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