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護病比獎勵金撥付 27醫院未達標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醫療及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會執行長林慶豐8日指出,經查有6家衛福部立醫院之三班護病比未達標,將會持續增加公職護理師員額,並為護理師加薪、促進友善職場環境,以增加護理人員留任意願。 衛福部自民國去年3月起實施醫院急性一般病床三班護病比制度,6月19日撥付5億4千萬元達標獎勵金,但仍有27家醫院護病比未達標,獎金掛零,其中包含部立台北醫院、部立豐原醫院等6家衛福部所屬醫院體系醫院。 林慶豐表示,22家部立醫院雖有6家未領取護理人員獎勵金,但整體部立醫院仍積極留住護理人力,統計112年護理師有7900人,113年增加為8100人,且離職率自112年13%下降至去年10%,為留任護理師112年調薪4%,去年調薪3%,預計今年爭取再調薪3%。 林慶豐指出,今年也將擴充公職編制,已向行政院申請擴編529人,將優先分配給護理人員,並推動約聘護理人員轉任公職,以提高留任意願。最後,導入人工智慧輔助工具,如電子白板、電子病歷等,也有助於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

Read More

劇烈頭痛昏迷 揪顱內動脈瘤破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知名配音員李小姐長期日夜顛倒,高工時的工作型態使她處於高度壓力與過勞狀態。某日她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後陷入昏迷,家人見狀緊急送急診,神經外科團隊判斷為「顱內動脈瘤破裂」,若未及時治療,致死率高達5成以上,倖存者也常留下嚴重神經功能障礙。 李小姐在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醫療團隊全力搶救下,前後接受3次腦部手術及長達半年的復健治療,最終順利康復重返職場。 萬芳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醫務部主任暨神經外科醫師魏立表示,顱內動脈瘤破裂往往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常見症狀包括突發性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混亂,甚至可能立即昏迷,應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李小姐雖無家族病史,但多年來作息極不規律、處於高壓及缺乏定期檢查,皆可能是導致動脈瘤破裂的關鍵誘因。 李小姐到院時已呈深度昏迷,因此搶時間、精準處置至關重要,團隊在短時間內完成診斷與手術評估,決定執行顯微手術夾閉術,並結合即時腦血管影像診斷(DSA)、顯微神經手術與加護醫療資源,成功將動脈瘤夾除,同時清除腦內血塊,降低後續血管痙攣與腦損傷風險。 術後,醫療團隊安排跨專科團隊量身打造個人化復健計畫,針對語言表達、記憶、認知及肢體協調等面向,進行全面性訓練與持續追蹤。 經過半年的密集治療與復健,李小姐神經功能恢復良好,無明顯失語或記憶退化,最終順利重返錄音室,再次投入她最熱愛的配音工作。 魏立建議40歲以上民眾,有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習慣或家族病史者,應定期安排腦血管健康檢查,透過磁振造影血管攝影(MRA)或腦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CTA),及早發現未破裂動脈瘤,再依據動脈瘤大小、位置與形態進一步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Read More

痛風飲控 醫建議戒酒肉多喝水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高油、高鹽對痛風患者來說是一大負擔,中醫提醒痛風患者要注意飲食的選擇,加上搭配適當的藥膳食療和足夠的飲水量,可預防痛風的發作。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據統計,痛風患者多數都有喝酒或喜歡吃肉類的習慣,酒精會使血清中的尿酸含量增加,肉類會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使體內的外源性尿酸增加;高脂的飲食會阻礙腎臟排泄尿酸,導致痛風發作。因此,痛風病人必須忌酒精性飲料,限制脂肪攝入,減少含高嘌呤和蛋白質食品的攝入,來預防痛風的急性發作。 飲食上,痛風病人建議以中低嘌呤食物為主,例如鰻魚、豬腰肉、豬五花、牛肩、牛舌、羊肉、火腿、肉丸、菠菜、西蘭花、椰菜花等;低嘌呤食物包括豆腐、牛奶、芝士、雞蛋、馬鈴薯、白米、麵包、烏龍麵、蕎麥麵、水果、番茄、紅蘿蔔、白蘿蔔、大蒜、白菜、藻類等。 鉀離子可減少尿酸沉澱,有助尿酸排出,建議多攝取富含鉀離子食物,如香蕉、西蘭花、西芹、紅蘿蔔等;若痛風病人有腎功能不全問題導致的高鉀血症,則應避免含鉀量高的水果,如楊桃、桃、荔枝、龍眼、木瓜、奇異果、哈密瓜、葡萄等。 曾裕芳說,搭配適當的藥膳食療,也可以預防痛風的發作,推薦幾款可在家自行燉煮的湯品給民眾參考。 「冬瓜湯」:取冬瓜300克(不連皮),紅棗5、6顆,薑絲少許;先用油將薑絲爆香,連同冬瓜切片和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水及適量的調味料煮成湯;冬瓜具利尿清熱的功效,有助於體內代謝廢物。 「百合湯」:將百合20~30克煎湯或蒸熟食,可長期服用,具有潤肺止咳,寧心安神的功效,百合對痛風性關節炎有防治作用。

Read More

胃食道逆流恐釀癌 微創手術助改善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不少民眾因工作忙碌、壓力大、三餐作息不正常、暴飲暴食及抽菸喝酒,導致胃食道逆流纏身。醫師表示,有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千萬不可輕忽,若未妥善治療,小心會發展成食道癌。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表示,近半年已診治過3名嚴重胃食道逆流的病人,都是長期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常有上腹痛、胸悶、喉嚨不舒服等症狀,雖一直以藥物治療,但狀況仍未改善,每次吃東西時總是擔心症狀發作。近期因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下緣靠近胃的部分,已出現巴瑞特氏食道炎,亦即食道癌的前兆,所幸3名病人在接受腹腔鏡微創胃食道逆流手術後恢復良好,症狀也大幅改善,不僅不需再長期服藥,飲食上也不再提心吊膽。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就是食道和胃之間的賁門鬆弛,導致胃酸及胃裡面的食物往上跑進食道、甚至喉嚨,因此常出現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喉嚨痛、吞嚥困難等症狀。此種情形若長期下來,胃酸會腐蝕食道下緣,產生巴瑞特氏食道炎,進而發展成食道癌,因此千萬不可忽視胃食道逆流的問題。 一般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式多是採用飲食控制與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包含:避免刺激性食物、減少甜食和過酸的食物、吃飯7分飽、及吃飽後不馬上平躺等;藥物治療則是以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產生量,和給予胃腸蠕動劑促進胃裡的食物往下蠕動。若兩種方式的治療效果不佳時,則建議可接受腹腔鏡微創胃食道逆流手術。 馮啟彥進一步說明,腹腔鏡微創胃食道逆流手術是將鬆弛的賁門縫緊,若有合併發生橫隔膜食道裂孔疝氣,亦可同步處理。因是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所以傷口小、復原快,對於症狀改善也有很大的幫助。 胃食道逆流雖是文明病,除了發作時會不舒服,若衍生成食道癌則會危及生命。馮啟彥特別提醒,一般治療無法改善時,務必進一步諮詢接受手術治療。

Read More

北市推廣癌篩 線上刮刮樂送機票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依據113年台北市死因統計資料顯示,癌症為台北市10大死因之首,已蟬聯逾50年。為鼓勵市民養成定期癌症篩檢習慣,北市衛生局及台灣癌症基金會合作舉辦癌症篩檢線上刮刮卡活動,祭出首爾來回雙人機票及飯店住宿券,活動總獎金高達30萬元。 今年「健康特務行動」癌症篩檢活動特別邀請知名演員劉亮佐、藝人趙小僑及其兒子劉子銓一家3口擔任癌症篩檢代言人,於記者會上透過宣導短片與溫馨互動,號召市民一起做癌症篩檢、守護健康。 劉亮佐提到,自己去年10個月內成功減重19公斤,透過運動與飲食改善身體狀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只靠感覺,健康要靠主動檢查來守住。」一家3口以實際行動示範,提醒大家別等身體出狀況才後悔,篩檢就是守住健康的第一步。

Read More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預防醫學專欄〉銀髮族如何在有生之年活得有品質(下輯)

作者:蕭明熙(長庚大學退休教授) 繼上輯談到三高防治與精準醫療的策略,以下繼續探討三高與退化性疾病之間的關聯性。 很多三高患者早期共同的症候是體重過重或是腹部肥胖,後面的成因是胰島素抗拒性。因此兒童、青年、中年人應該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至於高齡族群,特別是女性,肥胖導致的不利健康影響並不是很大。因此,高齡女性並不需要特別減肥。人入中年,代謝症候群中的5項危險指標(肥胖、高血糖、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偏低、三酸甘油值偏高)更應該注意的是三酸甘油值上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值-膽固醇值下降。如果要在這兩項中找出哪一項的關聯最大,那大概是三酸甘油值。若某中壯年人的三酸甘油值持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持續下降,不久的將來就要進入第二型糖尿病,並且接連進入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在後面這個階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就會逐漸上升了。 歐美白人種族大都是從胰島素抗拒性走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亞洲人可能不經過肥胖就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較高,國人有大約一半的腎病變是由糖尿病所導致。也有很多癌症跟糖尿病有關,亞洲地區的肝癌、大腸癌、男性的攝護腺癌等都是如此。女性的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也都比較好發於糖尿病患者,子宮內膜癌女性患者多有胰島素抗拒性、肥胖、糖尿病。也有不少科學家將失智症看作腦部第三型糖尿病。糖尿病的進展像是肥沃的土壤,在中高齡族群培育出很多重大疾病。 中高齡人口追求健康長壽之道 1.避免進入糖尿病全程:青少年避免肥胖,中壯年控制三高,避免朝向糖尿病後期(腦心血管代謝病變與腎病變)。 2.維持身體代謝能力與調控機能:營養均衡且充分/良好生活型態/運動/睡眠/心理健康。 3.維持健康的腸胃道微生物相對銀髮族更重要。 4.高齡人口避免感染性疾病。 5.癌症與老化:人年過90大致已經擺脫癌症,或是可以和癌症和平共存,優雅進入健康老化之途。 上述高齡人口面對的退化性疾病,是因為早期人類走向文明一途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改變而逐漸形成的。換言之,就是所謂的文明病。例如,早期人類從打獵走向農牧,活動量、飲食、生活方式改變,糖尿病與動脈粥狀硬化逐漸形成。19世紀前人類壽命不長,於高齡階段生育下一代的機會也不多。因此人類基因體的研究分析顯示,超過百歲人瑞的基因中並沒有很明顯的長壽基因,但是確實有一些維持或促進健康老化的基因,因此好山好水、無天災人禍、避免退化性疾病與感染性疾病,才能在醫療的照護下健康長壽過一生。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懷孕21週 中期子癇篩檢揪胎盤功能異常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懷孕21週的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被發現胎兒體重小兩週,雖未出現其他症狀,卻在中期子癇前症篩檢中驗出,胎盤功能異常程度超標7倍,屬於高風險族群,醫療團隊當下緊急連絡孕婦回診,啟動一連串監測與用藥,一路安胎到29週,寶寶順利出生。 台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施景中醫師表示,子癇前症是孕產婦與胎兒死亡的主因之一,全球每年造成超過7萬名孕婦死亡、胎兒死亡更逾50萬例,導致早產約260萬例。病程變化迅速,常見於懷孕20週後,若未及時發現與妥善處置,恐引發顱內出血、胎盤早期剝離,甚至子宮內胎兒死亡。 國際上,德國自2019年起即針對中晚期子癇前症檢測建立制度,由政府醫療保險(SHI)補助孕婦在24週後受檢,最多可免費提供3次檢測。 這項檢測已被德、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婦產科協會建議列為常規臨床參數,幫助診斷、預測子癇前症,並掌握疾病進展。其臨床價值,也在近日舉行的台灣周產期醫學會共識會議中獲得肯定。 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葉長青醫師表示,子癇前症的症狀多變,難以單靠傳統指標(如血壓、蛋白尿)掌握風險,至今仍是產科領域中最難應對的高危妊娠挑戰之一。如今透過生化指標可在症狀出現前就預警,將有助降低不良妊娠的發生率。 周產期醫學會指出,該檢測對基層婦產科診所而言,是快速識別高危險妊娠的的有效工具;在醫學中心則可發揮鑑別診斷與風險分級、精準照護的作用,為母胎安全提供多一層保障。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

■陳俊銘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會使骨骼變得脆弱易碎而容易發生骨折的疾病,造成骨折的部位,大多在脊柱,髖部或手腕,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和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為最常見兩種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導致次發性的原因包括某些疾病,外科手術療程,或是會加速骨質流失的藥物。 骨骼的基本結構是一種纖維網,主要由膠原蛋白構成,鑲嵌在框架內的,是鈣和磷等礦物質的填積物,以及少量的鈉、鎂、鉀。 骨骼包含三種組織:皮質骨、枝狀骨、骨髓。骨質密度是指骨骼組織在骨架中填塞緊密程度,也就是骨骼富含礦物質的程度,其中鈣是骨骼健康最重要的礦物質。 骨質密度受到遺傳、性別、種族、飲食、體能活動、荷爾蒙的製造、健康狀況、生活型態等因素影響,通常在3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緩緩下降。 在骨骼生成的顛峰時期,盡量多存鈣質和其他礦物質進入骨骼銀行,提高巔峰骨質量,不僅可以抵銷或減輕日後骨質流失所造成的衝擊,也可能降低發生骨折的終身危險率。 臨床上有助骨質疏鬆改善的中醫治療包括,1.補腎填精:補腎藥物可調節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的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和治療骨質疏鬆症的作用;2.健脾益氣:以健後天、補先天為主,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導致骨質疏鬆;3.滋肝養血:肝主筋,肝血濡養筋,肝臟血,司血海,主疏泄,腎精的充實,端賴血液的滋養,因些治療骨質疏鬆需酌加滋肝養血之品;4. 活血化瘀:骨質疏鬆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是腰背疼痛,痛則不通,因此瘀血是標症,腎虛是本,藉活血化瘀之品,有利解決疼痛的標症,另一方面有利氣升流通,進而促進腎精的生成。以上各有不同藥方對治。 預防骨疏鬆症十分重要,有許多積極行動有助預防,例如,保持飲食均衡,膳食中應有足夠的熱量、維他命和礦物質,尤其是鈣質與維他命D;經常運動,有助提高骨質量,避免吸菸和飲酒過量;青春期少女,應避免過度節食,以及其他可能干擾月經週期的行為。 傳統中藥中的龜鹿二仙膠是由龜板膠和鹿角膠組成富含膠原蛋白,是目前已被臨床證實,可有效改善骨質密度的中藥,在骨質疏鬆症治療上,有很大的助益。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代謝力下滑 4症狀是警訊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營養師林世航指出,代謝力下降並非中年人專利,生活壓力、外食高油鹽糖飲食及久坐少動的生活型態,可能讓代謝力提前下滑,而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便祕則為4大警訊,呼籲民眾一定要少吃多動,以免代謝症候群疾病纏身。 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20至64歲民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等於每4個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的盛行率達30.4%,女性則是19.7%。代謝症候群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如果放任三高數值飆高,腰圍及體重超標,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大增。 林世航表示,肥胖與基礎代謝率直接相關,18至25歲的青壯年時期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之後開始下降,每10年約下降5至10%,若飲食與運動習慣未調整,多餘熱量易堆積成內臟脂肪,增加慢性病風險。 林世航指出,代謝變差的成因分為兩類,一是熱量囤積導致肥胖;二是能量與養分不足,引發疲勞、皮膚乾燥等問題。有些民眾於營養諮詢時表示,明明已經戒掉晚睡習慣,隔天工作卻還是疲累想睡覺,這是因為細胞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素轉換為能量的能力下降,當身體未獲得足夠能量就容易感到疲憊。 如果出現皮膚乾燥、手腳冰冷的情況,則是因為細胞活性降低,身體難以獲得足夠的血液供給,進而造成皮膚失去所需營養素。另外,造成便秘的原因是腸道肌肉收縮力減弱,當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增加,水分過度吸收會導致糞便乾硬難以排出。 林世航指出,要改善代謝變差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遵守「少吃多動」原則,或是可以補充益生菌以提升運動表現與耐力,並增強人體對葡萄糖的運用,刺激代謝與提高耐力表現。 林世航強調,並不需要刻意去運動,如不荅電梯改爬樓梯,或提前一站下車步行,看電視時做做健身操,就可提升活動量,啟動代謝引擎,遠離健康危機。

Read More

英專家:溫和電刺激提升算術表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數學不好嗎?最新研究發現,用電輕輕刺激一下大腦或許有點幫助。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期刊》的最新研究報告暗示,溫和的電刺激可以提升算術表現。這個研究除了讓人重新窺視數學能力背後的大腦機制,也提供一個改善學習的潛在方法。 研究人員主張,這項發現到頭來可以協助縮小認知差距,並有助於建立一個智力更公平的社會。 率領這項研究的英國莎麗大學神經科學家柯恩.卡多希與同事以72位牛津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掃描他們大腦來測量3個關鍵區域的連結性。受試者接著動手解數學題,有些需要計算來得出答案,有些得靠背過的解方得之。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負責執行功能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處理記憶的後頂葉皮質區之間連結愈強,計算表現就會愈好。 當研究人員進行「經顱隨機訊號電刺激」,也就是以裝有電極的帽子對大腦進行無痛刺激,成績較差的受試者表現就有所改善,幅度達25~29%。 研究團隊認為,刺激之所以發揮效果,一是因為加強了神經元的興奮性,二是與GABA這個抑制神經元活動的神經傳遞物質有了互動,進而有效彌補部分受試者較弱的神經連接。 對大腦進行無痛刺激後,原本表現較差的受試者得分不但追上大腦構造天生就比較好的人,甚至更勝一籌。然而,對表現已經很好的受試者而言,大腦無痛刺激並無加分效果。 柯恩.卡多希提醒民眾切勿在家中嘗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