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染腸病毒易重症 速就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多起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案例。醫師指出,新生兒感染可能短期內轉變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提醒家長當寶寶出現心跳過快、不明瘀青、抽搐等疑似症狀時,應盡速就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表示,年齡較大孩童感染腸病毒,常見口腔潰瘍(疱疹性咽峽炎)或併手腳掌水泡(手足口病)等表現;新生兒常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若有症狀表現也較為不典型或不明顯,多半為體溫異常(發燒或體溫過低)、奶量減少、嗜睡、活動力下降等。 鄭彥辰指出,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的表現多樣,病情可在數小時內急遽惡化,當出現心搏過速、皮膚蒼白或呈現大理石斑,不明皮膚出血點或瘀血、紫斑,抽搐、囟門膨出、肌肉張力異常等症狀,家長務必須即時辨識並就醫處置。 他強調,預防腸病毒,家長或是照顧者應注意的防疫要點,首先是孕婦於產前2週至分娩前後若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須主動告知醫師。此外,也要避免接觸感染源,勤洗手與環境清潔。 鄭彥辰說,哺乳期間媽媽如有不適或疑似腸病毒症狀,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繼續哺餵母乳,並評估是否暫時與寶寶隔離,以避免傳染。

Read More

藥師:日常飲食補鈣 優於額外補充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不少民眾存有疑問,鈣是透過飲食攝取還是額外補充比較好?台南市立醫院藥師表示,一般而言,藉由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是較好的鈣來源,主要是取得容易且來源廣泛。 南市醫藥劑科藥師許杏如表示,女性19-50歲、男性19-70歲,飲食建議鈣的攝取量為每日1千毫克;女性年齡超過50歲、男性超過70歲,則建議每日飲食攝取1千2百毫克。也要避免過量攝取鈣,每日不建議超過2千5百毫克。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是較好的鈣來源,主要是乳製品,包括牛奶(每240cc含約240-300毫克的鈣)、起司及優格等。 蔬菜類含有豐富的鈣且「草酸」及「植酸」含量較低者,包括羽衣甘藍、小白菜、綠色花椰菜等;草酸及植酸會與鈣結合,使鈣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攝取高鈣食物,也要將草酸及植酸的含量納入考量。小型魚類整隻吃或帶骨的魚罐頭也是高鈣飲食來源。 過去有觀察性研究建議,每日鈣的攝取量若少於700-800毫克,有可能增加骨質流失和骨折的風險。相對地,不缺鈣的人,再額外補充鈣,對骨質流失的預防並不明確,可能效果微乎其微。再者,針對更年期或年齡相關的骨質流失,後續伴隨骨折風險的增加,主要是因為骨頭重塑的失衡(蝕骨大於造骨),導致骨頭鈣的淨流失。這部分並非單純能藉由補充鈣以改善,必需配合骨質疏鬆藥物的治療。 在飲食攝取鈣明顯不足的情形下服用鈣補充產品,需了解每日攝取了多少量的元素鈣,避免過量,若一日的量超過500毫克,則建議分次服用,以增加吸收並降低腸胃道的副作用。

Read More

健保撥補三讀 我藥品供應韌性優先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對立法院11日三讀通過的特別條例明定健保基金撥補預算不得低於各期特別預算總數之12%,並附帶決議將健保基金優先用於增進我國藥品供應韌性案,台灣醫務管理學會晚間表達高度支持與由衷感謝。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當前全球政經局勢不穩、美中科技與關稅角力升溫,美國川普總統推動最惠國藥價政策,台灣健保制度又面臨沉重壓力,若不及時強化健保基金的財務體質與藥品供應韌性,將難以因應多重挑戰。 洪子仁表示,台灣每年自美進口藥品超過250億元,面對原料藥成本高漲、供應鏈中斷風險加劇,將健保撥補資源優先用於強化在地製藥、原料藥自主、必需藥品儲備及新藥臨床等,正是確保國家健康安全的前瞻關鍵。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特別肯定立法院國民黨團推動此附帶決議,反映民意、關懷民生,也落實從源頭穩定藥品供應的政策理性。此外,本次條例亦明定各期特別預算對健保基金之挹注比例不得低於12%,對於當前健保總額不足、醫療體系人力吃緊、病床壅塞情形,將提供關鍵緩衝與支撐資源。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全民健康保障,更能推動智慧醫療、長照整合與照護體系轉型升級,回應高齡社會與多元健康需求。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亦呼籲行政部門儘速啟動相關規劃,落實藥品韌性指標、擬定預算分配機制,並與產官學研攜手,厚植本土製藥產業能量,打造自主、安全的用藥及優化醫護人員執業環境。

Read More

北投國中女壘隊食物中毒 初判非病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台北市北投國中女子壘球隊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多人陸續出現嘴唇發癢等過敏症狀及身體不適。台北市衛生局指出,11日已勒令業者停業;疾管署昨天表示,初步研判不像病毒或細菌性中毒,比較像天然毒或化學性中毒。 北投國中女壘隊將在月底赴美參加國際賽事,10日在集訓過程中卻陸續有學生出現身體不適症狀,還有人發生嘴唇發癢、手腳發麻等過敏症狀,校方為慎重起見,安排17名學生全數就醫。 北市教育局11日說明,就醫學生除1人仍在留院觀察,其餘皆已返回宿舍休息。北市衛生局表示,經調查,北投國中女壘隊共食內容為午餐(茄子、滷肉、飯、蔥蛋)及晚餐(茄子、滷肉、飯)、下午點心(菠蘿麵包或西多士、凍奶茶),午晚餐由愛心媽媽烹煮,下午點心則由外籍老師自行帶來。 北市衛生局已命點心業者暫停作業,派員前往稽查,同步採集食品、食材、人員手部與環境檢體送驗。 衛生局表示,由於此案涉及多餐共食,且為進一步釐清可能的病因物質與原因食品,將向疾管署申請流行病學調查支援,以利後續判定,若確認為食物中毒將開罰原因食品供應者新台幣6萬元至2億元。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昨下午說明最新進度,他指出,目前單從症狀看起來,個案症狀以發癢最多,其他還有手腳麻、胸悶、嘔吐、寒顫等,初步研判不像細菌性或病毒性的食品中毒,因為沒有腹瀉、腹痛等典型症狀。 羅一鈞表示,比較懷疑是天然毒或化學性食品中毒,疾管署已回覆衛生局,不會支援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建議衛生局應諮詢毒物專家意見。 根據CNEWS匯流新聞網、ETtoday等媒體報導,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科長林冠蓁曾表示,初步懷疑可能是午餐、晚餐的茄子,因茄子中的茄鹼,與馬鈴薯中的龍葵鹼是同一種天然存在的植物毒素。 對於茄子被點名,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部主任楊振昌則認為,一般來說,茄子煮熟後並沒什麼特別的問題,且茄鹼、龍葵鹼只有在沒有成熟的茄子才有可能,國內過去沒有因此中毒案例,不能排除可能是其他食物保存不佳,畢竟大家都有症狀。

Read More

食藥署說明 維他命A眼藥膏 有同劑型藥品替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治療嚴重乾眼症、綠洲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處方用「維他命A眼藥膏」因原料問題通報短缺,食藥署11日說,仍有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替代,臨床也有其他選擇。 食藥署7月8日公告,綠洲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的「”綠洲”維他命A眼藥膏」,因原料藥問題導致短缺,無法預計恢復正常供應時程。 對此,食藥署藥品組研究員祁若鳳11日說明,「維他命A眼藥膏」藥品核准適應症為「瀰漫性表層角膜炎、角膜上皮剝離症、皰疹性角膜疾患、小泡性角膜炎、角膜實質炎及其他各種角膜炎等症」,日前接獲廠商通報,目前暫時停產。 祁若鳳指出,現在國內還有1款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供應,為「“溫士頓”維他命A眼藥膏Vitamin A Eye Ointment “Winston”」(衛部藥製字第059018號)。 她強調,除了同成分同含量同劑型藥品可替代,加上其他可以用於治療角膜炎的眼藥水、眼膏十分眾多,不至於影響臨床用藥。

Read More

大腸癌篩檢擴大 半年逾103萬人受檢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定期接受篩檢是及早發現大腸癌最重要的方法。國健署自今年起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為45歲至74歲民眾,及40歲以上有家族史者,實施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女性占6成較男性多。 依據癌症登記資料及死因統計顯示,111年大腸癌發生病例計1萬7643人,位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113年大腸癌死亡人數計7千人,位居10大癌症死亡人數第3名。 根據癌症篩檢的分析顯示,今年截至7月2日大腸癌篩檢人數為103.7萬人,較去年同期82.2萬人提升26.24%;其中,女性篩檢人數高於男性,男性篩檢人數為40.2萬人,女性為63.5萬人,國健署特別提醒男性民眾,努力工作打拼之餘,也請多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是守護健康的最佳方式。 依實證顯示,每2年定期以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35%死亡率。若篩檢結果顯示疑似異常,民眾勿驚慌,應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息肉,經切除可有效阻斷癌症發生或惡化,掌握治療黃金期,而早期大腸癌經過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達90%以上。

Read More

翁運動強度>修復力 加速老化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位60多歲男性每天清晨跑步5公里,飲食清淡、不菸不酒,自認健康。但在功能醫學檢測中,卻發現氧化壓力指標異常,顯示體內自由基累積過多。深入了解後發現,他的運動強度超出修復能力,長期下來反而造成細胞損傷。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一些健檢客戶表面看起來健康,也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但實際上身體長期處於高壓與氧化壓力累積的狀態,導致運動後容易感到異常疲勞,甚至恢復速度比以往更慢。 這類情況不一定是訓練不足,而是身體「修復力」尚未恢復的情況下被持續運轉。氧化壓力雖然不像疼痛那樣明顯,卻可能已經悄悄破壞細胞機能,加速老化、引發慢性發炎與代謝失衡。 造成氧化壓力的關鍵之一,就是體內「自由基」的失衡。自由基是身體在能量代謝與免疫反應中自然產生的高活性分子,原本有助於調節細胞與防禦外來威脅。 但當自由基產量過多、超過身體清除能力時,就會形成「氧化壓力」,開始攻擊細胞膜、蛋白質與DNA,悄悄引發老化、慢性發炎與各類疾病。 除了劇烈運動外,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因素也會加劇氧化壓力,包括:長期睡眠不足會使身體失去修復窗口,讓自由基難以被有效清除;高糖、高脂與過度加工飲食會加速糖化反應與脂質氧化,提升氧化傷害風險;如空氣汙染、重金屬、塑化劑與某些不當使用的中草藥、藥物濫用等環境毒素,都會增加自由基生成。 此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刺激皮質醇與發炎因子升高,間接提升氧化指數;抽菸與過量飲酒則是體內氧化壓力急遽上升的催化劑,為最顯著的氧化來源之一。 預防氧化壓力,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減少自由基的生成,同時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抗氧化不能單靠一時衝刺補充幾種營養素,需以整體生活型態調整為重點。 顏佐樺表示,從功能醫學的角度看,預防老化應著眼於作息、營養、壓力與運動的整體平衡。身體的修復能力,正是衡量這些習慣是否有效的關鍵。透過飲食與睡眠的優化,加上科學檢測的調整依據,能將氧化壓力轉化為可掌握的健康指標,而非僅只是老化的推手。

Read More

改善代謝指標 有機會抽手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3成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國健署10日舉辦「2025逆轉代謝 健康加值」活動,參加者只要改善任一代謝指標就有機會抽中手機好禮,鼓勵全民一起邁向健康生活。 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民眾每10人有3人罹患代謝症候群,即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偏高、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5項符合3項以上。重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肌梗塞、中風等,通常源自於代謝症候群。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藉由專業人員提供飲食、運動、戒菸等衛教指導,來協助民眾改善不健康生活習慣,執行近3年來,已收案約39萬人,在接受3次追蹤管理的10萬人中,有近1/5更是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 吳昭軍署長提醒,各類健康檢查(如勞工健檢、公教健檢、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等)多包含三高相關項目,做完檢查後要留意健檢報告數據,檢視自己是否已罹患代謝症候群;如果想更節省力氣,可讓醫療院所協助將健檢結果上傳至健保署健康存摺,協助民眾評估並及早察覺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及時因應;此外,健康存摺中的「代謝症候群專區」也可連結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資訊,方便民眾尋求專業協助。 為激勵被收案者積極改善致病危險因子,國健署已連續2年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今年活動由即日起至9月底止,可至活動網站報名,前3500名報名成功者,即可獲得參賽獎勵品。 報名成功且改善任1項代謝症候群異常指標的民眾,有機會抽中好禮,成功逆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更有機會獲得新型智慧手機,若再加入活動官方LINE帳號參加「健康互動任務」,完成指定任務後可累積點數,前500名累積點數最多者可獲得近千元的商品卡獎勵。

Read More

睡不好 恐致腸腦失衡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熬夜不只傷肝!醫師示警,睡不好,恐影響免疫力「腸腦失衡」。 根據《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2023年研究指出,連續3天、每晚只睡2小時這種短期極端睡眠剝奪,會顯著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另一項由《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發表的研究亦發現,睡眠與腸道菌相之間存在高度雙向關聯,作息紊亂將擾亂菌相平衡,反過來影響睡眠激素與情緒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美兆健檢診所醫師王浩恩指出,許多人經常「胃悶悶的、時常腹脹、容易胃食道逆流」,但檢查後卻未見器質性病變,追溯其生活作息,往往與長期失眠、工作壓力大、晚餐時間過晚或吃完即躺等行為有關。 「腸道菌相的平衡,是消化功能與免疫防線的關鍵。」王浩恩解釋,當腸道菌群失衡,除了引發便秘、腹瀉、脹氣等腸胃症狀,還可能透過「腸腦軸」干擾情緒與睡眠,影響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分泌,進一步加劇失眠與情緒波動。不僅如此,腸道菌相失衡還會提高腸道通透性,讓有害物質更容易滲入血液,引起慢性發炎反應,甚至影響免疫力。 王浩恩說,腸道健康其實不只影響消化,更是整體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許多被忽略的腸胃問題,背後其實反映的是「生活作息長期失衡」所造成的慢性影響。 面對現代人愈趨普遍的「睡不好+腸胃差」問題,王浩恩也提醒,腸道健康不能只靠保健食品,更應透過完整評估,找出個人最關鍵的調整重點,建立個人化健康管理計畫,從作息調整、飲食改善、情緒管理與腸胃功能平衡四大面向著手,有效降低腸胃問題反覆發作的風險。

Read More

聰明吃輕鬆動 助啟動代謝能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代謝差非中年人專利。專家提醒,當心營養失衡、壓力大,讓代謝力提前走下坡;建議聰明吃、輕鬆動,啟動身體代謝大門。 繁忙的生活壓力、外食族的高油鹽糖飲食、以及上班族久坐少動的狀況,都會讓代謝力下滑。營養師林世航提醒,18~25歲是人體基礎代謝率最高效的時期,自25歲後開始下降,每10年約下降5~10%。 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除了體重增加之外,疲勞嗜睡、皮膚乾燥、手腳冰冷、便祕4大症狀也是代謝變差的警訊。 林世航說明,新陳代謝主要幫助身體獲取能量、維持生理機能與活動。代謝不好可以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身體囤積多餘熱量導致肥胖;另一種是身體能量、養分不足所導致。 面對代謝變差的情況,林世航提出「少吃多動」原則,減少高油鹽糖飲食、增加運動量。透過聰明吃、輕鬆動,不僅啟動身體代謝大門,也讓代謝力持續作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