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機 大腦灰質減少 損害記憶思考力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越來越多人陷入無止盡的滑手機行為,但這種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正悄悄侵蝕人類大腦的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表示,許多人原本只是想快速查看訊息,卻在不知不覺中一滑就是兩小時,這樣的行為已經是一種被稱為「數位強迫症」的現代通病,但在背後造成的影響遠比人們想像中嚴重。 黃軒發文表示,根據《Frontiers in Psychology》所刊登的期刊研究顯示,長期沉迷手機會導致大腦灰質體積減少,尤其在與專注力與衝動控制相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域,出現明顯結構性變化。也就是說,過度使用手機不只是眼睛疲勞,更可能傷害掌管專注、記憶與自我控制的大腦核心區域。 不少人認為,一邊滑手機一邊工作或讀書可以節省時間,黃軒解釋,事實上,大腦並無法真正進行多工處理。這種頻繁切換注意力的行為,會導致大腦持續處於疲憊狀態,進而影響學習與記憶。根據一篇收錄於《PubMed》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若每日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其工作記憶能力與學業表現均會明顯下降。 為了減緩數位對大腦的侵蝕,黃軒建議實施「數位戒斷」,也就是每天規劃出至少1小時的「無螢幕時間」,做些不需電子設備的活動,例如閱讀紙本書、散步、或只是靜靜放空。 黃軒也引述2022年《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期刊的一項隨機試驗解釋,短短7天不使用社群媒體,即可顯著降低壓力並提升快樂感。 黃軒提醒,滑手機本身不是錯,但長期沉迷手機的行為,可能成為一種慢性自我傷害。由於大腦本身沒有痛覺,當損傷出現時,往往已為時已晚。黃軒強調「每一次滑動螢幕的瞬間,都是在消耗你的思考力、記憶力與幸福感,是時候把大腦的主控權拿回來了。」

Read More

半年內瘦近20公斤 腹脹腹痛腹瀉 他腫瘤上身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當腹脹久治不癒,真的只是消化不好嗎?醫師提醒,不少人一開始以為是壓力或飲食造成的不適,卻忽略了背後可能藏有更深層的問題,往往需要結構性檢查與功能醫學雙軌分析,才能精準找出病因。 一位33歲男性半年來一直被腹脹、腹痛和腹瀉反覆困擾,即使照胃鏡、吃藥,但效果始終不理想。 經醫師建議,做一次完整健檢才發現,個案半年內竟然瘦了快20公斤,於是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經大腸鏡與切片確認後,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狀況。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表示,腸胃問題常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要多角度檢查,才能真正釐清原因。 找腹脹問題根源:腹部超音波、胃鏡、大腸鏡檢查,缺一不可!當3項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SIBO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 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所以SIBO也是腸漏症主要原因。 此外,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實際上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的雙重影響。 徐兆甸提醒,剛開始腹脹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消化不良,所以自然會給益生菌,酵素治療,但是若是無效,就要做檢查去排除是否有器質性病變(膽結石、腫瘤、發炎、糜爛、潰瘍、幽門桿菌、腸阻塞)。 若已排除器質性病變,就必須繼續做檢查,排除下列疾病的可能性: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腸漏症(腸道通透性增加),組織胺不耐症,腸躁症(功能性腸機能障礙)。  

Read More

台灣諾和諾德 共同用藝術呈現肥胖衛教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肥胖容易引發多種健康風險,為提升民眾相關衛教意識,台灣諾和諾德與台中國家歌劇院機於23日共同舉辦「看得見的體型 看不見的健康危機」動態藝術透過幽默逗趣的動作與強烈風格的角色設計,以兼具藝術化且具寓教於樂的投影,吸引市民駐足觀賞,提升民眾對健康議題的認知與參與。 台灣諾和諾德醫學研究、法規、品保、衛教暨藥物安全處長邱仲民表示,大眾對於超標體型多與外觀、美觀連結,卻不一定知道肥胖與超過200種疾病相關。此次與台中國家歌劇院共同合作這次藝術呈現,提醒大眾看見肥胖帶來的健康危機,進而願意採取改變。台灣諾和諾德更規畫在暑假期間,邀請大專院校個人或組隊挑戰製作影片,喚醒大眾對於體態超標帶來健康威脅之意識。 承辦此次藝術影片製作的趨光影像創意總監吳翔政表示,團隊在接下這個案子後,經歷多次辯證與修整,挑戰包括不希望讓民眾不舒服或給肥胖者標籤,又希望透過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獨特外觀,便以「誇張的設計,真實的自己」為理念,塑造出4個具有強烈個性的角色,分別為「腦」怒先生、糖「心」小姐、「肝」苦先生、「膝」氣先生,透過幽默卻不失警示性的動畫敘事,提醒大眾,那些身體訊號,其實可能是肥胖所導致。 邱仲民表示,4位角色呈現的徵兆正是肥胖對生活與健康的雙重威脅,看的到的外觀肥胖,其實也同時在體內威脅著健康,提醒民眾進一步避免演變成腦、心、肝、膝等4大健康危機。

Read More

久坐姿勢不良腰痠 針藥可緩解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久坐辦公、姿勢不良、過勞損傷,都是腰部痠痛可能的肇因」。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表示,中藥搭配針灸治療腰痠背痛,能有效治療且改善症狀。 蔡秉融指出,中醫生理學中提及「腰為腎之府」,腰部損傷與腰椎、肌肉、骨盆等結構相關,也和多條經絡聯繫,需詳盡釐清、鑑別腰部痠痛的成因與證型,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腰痠痛可粗略分為氣滯血瘀證、肝腎不足證、寒濕痹痛」等3種。「氣滯血瘀證」多見於久坐姿勢不良、運動或勞動急性拉挫傷等,患者年齡廣泛。此類患者主訴通常是痛較痠感明顯,多為強烈撕裂痛感、稍彎腰或轉腰動作即加劇症狀;症狀嚴重(劇痛難忍、瘀血青紫)建議先前往西醫骨科或復健科診察,以排除骨性結構損傷之可能。 若已確認軟組織傷害(肌肉損傷),可在急性期採取冰敷,降低局部紅腫熱痛;慢性期(發炎減緩後)可使用針灸治療局部筋結點和肌肉緊繃痛點、適度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活血去瘀中藥如疏經活血湯等。也建議適度作緩和有氧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功法,促進氣血流暢。 「肝腎不足證」多見於長期過勞者和高齡長輩,肝腎之精衰少的長輩會有筋骨痠痛、腰部軟弱無力的現象。此類腰部痠痛多是隱隱作痛,伴隨痠軟、麻木、僵硬的症狀。除使用針灸補益腎氣外,也可使用補益肝腎之藥物如獨活寄生湯;也建議黑豆、核桃、黑芝麻、杜仲茶等食療選擇。工作時可使用護腰;減少房事、熬夜等損耗腎氣之事。 「寒濕痹痛證」常見於居住或工作地點屬潮濕環境,以及陳舊腰傷患者,通常痠較痛感明顯,且畏寒、怕冷,特別是淋雨後症狀易加劇。可重用艾灸法溫陽袪濕,以達到除寒痹,減少生冷食物(冷飲、瓜果)、保持居住環境乾燥溫暖。

Read More

新冠疫苗追加劑 美擬限高風險群接種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官員表示,例行接種COVID-19疫苗追加劑的對象,將僅限於65歲以上人群或是有嚴重疾病高風險者;並要求進行新安慰劑對照試驗,以證明65歲以下健康民眾接種追加劑的必要性。 美國衛生部長小羅勃甘迺迪正在推動重塑聯邦公共衛生政策。他長期宣揚反疫苗主張,並對免疫接種計畫抱持懷疑態度。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普拉薩與FDA局長馬凱利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撰文指出,此一政策轉變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這將使美國的指導方針與歐洲國家更為一致。 他們指出,最初推出的COVID-19疫苗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醫學與監管成就」。但目前仍不確定讓低風險族群反覆接種追加劑,是否對其有益。 他們將美國的做法與英國、法國和德國相比,並批評美國所謂「一體適用」策略。這些官員主張,這種做法不僅沒有建立信任,反而適得其反、助長「疫苗猶豫」,包括讓兒童對施打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產生抗拒心理。 「我們無法肯定,一名健康的52歲女性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正常、曾3度確診COVID-19,並已接種6劑疫苗的情況下,施打第7劑疫苗是否還會對她有益。」 此外,當局將鼓勵輝瑞和莫德納等疫苗製造商進行試驗,對象涵蓋50~64歲成年人。這些研究應評估追加劑能否降低染疫症狀、重症、住院以及死亡的風險。

Read More

情緒管理出問題 路怒症 應尋求專業心理評估

本報綜合報導 三峽重大車禍引路怒症討論。輔大醫院表示,路怒症非醫學用詞,而是情緒管理問題,駕駛時經常對其他駕駛或交通狀況感到極度憤怒就可能路怒症上身。 精神科醫師林忠毅表示,路怒症並非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情緒管理問題。這種情緒通常與壓力、挫折感或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有關,可能因交通堵塞、其他駕駛的行為或個人生活壓力而被放大。 他表示,路怒症的表現可能包括言語辱罵、挑釁手勢,甚至是肢體衝突或危險駕駛行為。可能對個人及周圍人的生活造成顯著影響,除了影響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長期處於高壓和憤怒狀態可能引發焦慮、抑鬱、高血壓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因追尾、故意碰撞等失控行為,導致交通事故、法律訴訟甚至傷害他人。 林忠毅表示,若個人或親友觀察到自己在駕駛時經常對其他駕駛或交通狀況感到極度憤怒。有對其他駕駛大聲咒罵、過度鳴喇叭、挑釁或尾隨其他車輛等攻擊性行為,或是因情緒失控而做出突然加速、急剎車或故意逼車等危險駕駛行為。 他說,或駕駛後仍感到憤怒、焦躁或無法放下交通中的不愉快事件的持續情緒影響。若這些行為反覆出現,應提高警覺,可能有路怒症傾向:建議應尋求專業心理評估,以了解是否與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相關。

Read More

流感/細菌型肺炎 入夏仍肆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流感與肺炎鏈球菌感染打破秋冬流行期,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更突破6年新高。醫師提醒,除了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生防護之外,建議可依照醫囑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時序步入夏季,但流感疫情仍處於流行期。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邱南昌解釋,夏季感染主要原因包含氣溫變化、免疫負債,以及個人衛生習慣鬆懈等;其中,肺炎鏈球菌以「血清型3」尤其嚴重。 邱南昌警示,感染流感後容易引發細菌型肺炎,最常見的就是肺炎鏈球菌,高風險族群包括5歲以下嬰幼兒、65歲以上老人,以及患有氣喘、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吸菸、高飲酒量、心臟疾病和慢性肝病等慢性疾病族群。尤其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家庭」,須特別注意。 邱南昌指出,肺炎鏈球菌中容易造成侵襲性感染的血清型大概有10多種;其中,血清型3因其特殊構造,抗體較難以對付,感染後死亡率高達30~47%,死亡率頗高。 依據疾管署流行病學監測數據,多年來血清型3也一直是本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的「常客」,年年榜上有名,民眾不可輕忽。 邱南昌強調,面對目前全年無休的流感與肺炎鏈球菌血清型3感染,除了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生防護之外;建議針對較嚴重的血清型3,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如何預防,加強保護。

Read More

邊境查驗 巴西玄米油檢出致癌物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食藥署20日指出,根據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名單,由遠東百貨股份有限公司從巴西進口的玄米油,被檢出含致癌物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s),共1批、480.24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未流入市面。 食藥署公布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共有11項不合格,如日本鮮櫻桃、越南綠茶、韓國醃白蘿蔔切塊等,全數遭退運或銷毀。 其中,遠東百貨公司從巴西進口的玄米油,被檢出縮水甘油脂肪酸酯每公斤1153微克超標,共480.24公斤。 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說明,依據「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s)於市售供食用,或作為食品加工原料之植物性食用油脂,以縮水甘油或稱為環氧丙醇計算限量為每公斤1000微克。 縮水甘油汙染物質是近幾年發現的新興加工汙染物,主要是植物油經過高溫、脫臭、脫酸、脫色的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長期食用可能有人體致癌疑慮。 鄭維智說,經查遠東百貨跟巴西進口的玄米油是首次違規,將由一般抽批查驗(2%至10%),調整為加強抽批查驗(20%到50%)。

Read More

專家籲釋放情緒少看衝擊新聞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北市三峽發生重大車禍,釀成3死、12人輕重傷的慘劇,不只家長、學童現場目睹,駭人的衝撞視角影像也在新聞、網路流傳,專家提醒,此類突發事件可能對成人與兒童造成創傷反應,建議限制孩子觀看新聞片段或網路流傳影片,減少驚嚇再現。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陳劭旻表示,如果是位在現場的家長,一定會最直接的遭受情緒的衝擊,但即使是透過電視目睹,也可能因為過度驚恐而引發創傷反應。 家長可觀察孩子是否出現情緒波動、失眠、惡夢、食慾不振、身體緊繃,甚至出現「閃回」──反覆浮現事故畫面的片段,或情緒的過度警覺。 由於本次的事件是車禍,創傷反應體現在部分民眾身上可能是在過馬路、搭車等情境感到焦慮、退縮,兒童也可能出現退化行為,如哭鬧、尿床、過度依附等。 陳劭旻說明,車禍由於經媒體大幅報導,民眾焦慮時可能會想要不斷滑手機看訊息,而新聞媒體可能也會重覆播放事件的片段,相當不利於讓身心回到穩定的狀態。因此建議民眾,最好是避免繼續觀看相關的新聞片段,如果真的在意只需要接收必要的資訊即可,不要讓自己過度曝露在衝擊畫面的新聞報導中。 諮商心理師張祐瑄指出,除了學校會依據學生狀況提供「安心減壓」輔導,協助釋放情緒與降低衝擊。家長也可主動關心孩子的情緒、避免重播事故影像,以及維持日常節奏等方式陪伴孩子度過情緒不安期。 諮商心理師黃子柔也提到,孩子會觀察成人的反應來建構情緒安全,因此家長若本身也感到焦慮、悲傷、煩躁,應給自己足夠的理解與喘息空間,透過傾訴、放鬆練習、維持原有生活節奏,也讓孩子能有穩定的依靠。

Read More

境外麻疹6年新高 擴大自費疫苗接種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0日表示,國內上週持續有麻疹境外移入個案,為6年同期最高,由於國際間疫情嚴峻,且考量國人麻疹抗體陽性率隨年齡降低而遞減,決議修訂新版MMR疫苗接種建議,擴大具較高風險成人的自費麻疹疫苗建議年齡,請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提高警覺加強防範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國內上週新增2例麻疹越南境外移入病例,分別為北部及中部30多歲男性,皆於4月底至5月初有越南旅遊史,分別於返國後4天及9天發病,經就醫通報後採檢確診。 由於國際間麻疹疫情持續,近期國內亦持續有境外移入病例,提醒民眾如計畫前往越南等麻疹流行地區應做好自我防護,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戴口罩速就醫。另近期國內麻疹感染群聚事件已於今年5月14日監測期滿,無新增本土病例。 疾管署統計,今年截至5月19日,累計36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其中12例為國內感染病例,另2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均自越南移入;今年國內感染及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 此外,國際間麻疹疫情嚴峻,越南近期疫情雖較為趨緩,惟病例數仍多,今年截至4月下旬累計已逾8.1萬例,並持續發生死亡案例。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依據國內最近一次國人麻疹血清學研究及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我國1965年(含)以前出生的民眾,屬麻疹自然感染世代,血清抗體陽性率高達97%以上,如非免疫不全者,可視為具有麻疹免疫力。 另考量1966年(含)以後出生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麻疹抗體陽性率隨年齡降低而遞減,經專家討論,調整成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MMR)疫苗建議:1966年(含)以後出生且計畫前往有麻疹疫情地區或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如不確定自己是否具麻疹免疫力,可諮詢醫師評估自費接種1劑MMR疫苗需求,以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