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學童蹲踞困難的原因與治療

■李易儒 學校的健康檢查項目關於骨骼肌肉系統的部分,有脊椎側彎與蹲踞困難2項;很多家長因檢查異常帶小孩來兒童骨科醫師門診進一步檢查時,常常會很困惑地問:「為什麼會造成蹲踞困難?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方式?」 「蹲踞困難」的檢查很簡單:請學童兩腳併攏,往下蹲到底時保持腳後跟平貼於地面,如果會往後跌坐或是必須踮腳尖才能平衡即所謂的蹲踞困難。無法順利做到這個動作的原因很多,需由醫師謹慎評估與檢查確認。 「蹲踞困難」最常見的是跟腱短或過緊,造成腳踝關節活動度受限。檢查方式是在膝蓋伸直狀態下,將踝關節往足背側屈曲並觀察角度,一般正常孩童要有15度以上的背屈角度;接下來將膝關節彎曲90度下再做一次檢查並觀察踝關節背屈角度,正常要有25度以上的背屈角度。 跟腱由腓腸肌與比目魚肌2條肌腱組成,腓腸肌會跨越膝關節,而比目魚肌沒有。因此在膝關節伸直與彎曲狀態下,腳踝背屈角度可以區分到底是哪個部分造成跟腱過緊。 蹲踞困難第2常見原因為體重過重,導致孩童必須墊腳調整重心避免後跌,實際檢查跟腱並不會太緊。其他較少見的原因則是髖、膝或踝關節活動度不良,需要個別檢查診斷。 而「青蛙肢」是一種臀肌纖維化並造成攣縮的現象,過去常因醫師在屁股注射藥物治療造成。青蛙肢導致蹲下時髖關節與膝關節必須外展打開才能蹲下,與所謂的蹲踞困難原因與表現皆不同。現今大多數藥物不需注射屁股,幾乎已無此問題。 大部分學童的蹲踞困難治療重點是跟腱伸展及體重控制。跟腱伸展最簡單的動作是「弓箭步」,將伸展的一腳往後並伸直膝關節勿彎曲,腳跟著地勿抬高,兩腳腳尖方向朝前,上半身挺直讓前腳膝關節下彎約90度。一開始若太緊可先從較小角度練習,再逐漸增加下壓程度,但是整體姿勢保持不變。 有些戶外公園設有跟腱拉筋板,可嘗試站在上面將膝蓋伸直,並逐漸加大腳跟背屈角度。 另一個簡單動作是「站姿前彎」,保持膝蓋伸直慢慢身體往前彎腰並將雙手盡量往足部伸展,可有效地延展下背部、臀部、大腿及小腿後側肌群。若配合拉筋板,更能有效放鬆跟腱及後側肌群。 「弓箭步」、「站姿前彎」動作在家隨時可做,運動前後的熱身與收操伸展更不能少,避免跟腱或腿後肌群過緊,除了改善活動度,也可以避免運動傷害與發炎。 少數孩童踝關節過緊無法透過復健伸展改善,影響運動跑跳功能甚至有疼痛症狀,可考慮跟腱延長手術治療。惟術後持續伸展,仍是維持跟腱柔軟度最主要方式。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醫師看法〉非義消卻穿制服 可能認知出狀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非義消人員穿EMT(緊急救護技術員)制服遭爆身分涉偽造。醫師表示,這可能跟自我認知致心理防衛機轉有關,應注意假冒身分者是否需要協助調整認知、有無意願被協助、是否違法影響公共安全,必要時讓專業介入。 台中市日前發生幼童溺斃事件,一名自稱「YUKI」的非義消人員穿著EMT字樣服裝到場協助CPR,後續卻被爆出身分、性別到國籍等資訊涉偽造。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李俊宏表示,非義消卻穿著EMT制服,可能牽涉到所謂的心理防衛機轉,也就是保護與增強自我的功能。「人設」並不是網路時代才有的概念,在日常社交場合中呈現的樣子跟真實狀況不見得畫上等號;當自我認知與如何認知這個社會落差過大時,就會啟動防衛機轉。 李俊宏指出,相對成熟的防衛機轉會符合法規與社會期待,但有些可能反而跟社會期待背道而馳。以上述個案來說,因為不清楚其背景、成長過程,無法判斷為何選擇這種呈現方式;若身邊有類似情形親友,現在有很多求助管道,可以試著用比較緩和的方式,提醒對方尋求專業介入。 他強調,「是否需要協助銜接到成熟的防衛機轉」、「是否有意願接受協助」、「法規面上是否影響公共安全」是重要關鍵。有些人不斷假冒身分恐是蓄意犯罪,但也有人只是想回應外在期待,或可能對某些事物有強烈念頭。心理跟生理會互相影響,對於生育有強烈念頭,甚至出現「假性懷孕」症狀。

Read More

APEC消除子宮頸癌研討會 逾200專家與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子宮頸癌是全球女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訂出全球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的大目標,國健署21日也與APEC合作舉辦「APEC消除子宮頸癌國際研討會」,分享各國子宮頸癌防治與治療的執行狀況與進展。 為有效防治子宮頸癌並促進女性健康,WHO提出「消除子宮頸癌全球策略」,並訂下「90-70-90」全球目標,即在2030年以前90%的女孩在15歲前完成HPV疫苗接種、70%的婦女在35至45歲間接受兩次高效能篩檢、90%的確診者獲得適當治療。 國健署21日與APEC合作舉辦「APEC消除子宮頸癌國際研討會」,邀請來自澳洲、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越南、印尼、墨西哥、秘魯、新加坡等13個APEC經濟體代表及專家200多人與會,聚焦子宮頸癌篩檢、治療照護與HPV疫苗等議題。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子宮頸癌曾高居台灣國人女性十大癌症排行榜的首位,在政府推動篩檢、疫苗政策多年下,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第1名下降至第10名,死亡率亦從第4名降至第8名,整體降幅超過70%。 吳昭軍強調,台灣在OECD與APEC成員國當中,子宮頸癌防治成果已名列前段班,目前發生率每10萬人為7.6人(2022年統計),不過,距離WHO訂下的「每10萬人發病率低於4人」的消除標準,仍有努力空間。 因此,吳昭軍表示,台灣今年擴大子宮頸癌篩檢對象,提供25至29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5、45、65歲女性當年度1次HPV檢測服務,以及將國中男生納入HPV疫苗接種對象等三項新措施,就是希望達成WHO在2030年達成「90-70-90」的目標。

Read More

比特犬咬傷恐深層撕裂 影響骨骼神經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近日比特犬咬傷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對犬隻攻擊風險的關注。醫師提醒,犬咬傷的風險始終存在,且往往發生得措手不及。正確的緊急處理可降低感染、疤痕與組織損傷的風險,而後續醫美修復技術,則能有效改善傷口癒合後的外觀與功能,幫助患者恢復自信。 三總耳鼻喉科暨醫學美容中心醫師孫萬烜指出,犬隻咬合力強,攻擊時可能造成深層撕裂傷,甚至影響骨骼與神經。此外,由於犬隻口腔帶有多種細菌,若未妥善處理,可能導致傷口感染,進一步引發潰爛、慢性發炎,甚至留下嚴重疤痕,影響外觀與日常功能。 針對犬咬傷的緊急應對,孫萬烜建議,首先要立即使用生理食鹽水或大量清水沖洗來清潔傷口,減少細菌殘留,降低感染機率。 其次是以優碘或酒精消毒傷口,並用無菌紗布輕壓止血,避免過度擠壓,以免加劇組織受損。再來就要盡速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傷口深度,視情況進行縫合,並接受狂犬病疫苗與抗生素治療,以預防感染擴散。 至於犬咬傷後疤痕修復的醫美建議,則根據不同受傷部位提供專業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恢復肌膚平滑度與自然外觀。修復術後護理至關重要,應避免日曬,以防色素沉著,並搭配專業疤痕護理產品,加速傷口癒合,確保最佳修復效果。 此外,孫萬烜強調,犬隻咬傷不僅影響皮膚外觀,嚴重者可能損及日常功能,甚至對心理造成創傷。因此,除了及時治療,飼主亦應加強犬隻管理,透過適當訓練與安全措施,降低攻擊風險,保障自身與他人安全。

Read More

高市登革熱境外移入+1 仲介拒付費採檢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新增一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確診個案,衛生局21日指出,個案為20多歲印尼籍女性移工,3月16日自印尼入境,隔日出現發燒症狀,18日到醫院體檢時院方發現個案發燒轉急診治療,但仲介人員以「需付費」為由拒絕看診採檢,並辦理退掛號離院,遲至19日才帶該名移工至醫院體檢,經檢驗登革熱NS1快篩陽性、PCR陽性(第三型),為高雄市今年第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 衛生局並指出,針對此案陪同仲介明知個案出現發燒症狀,卻以「需付費」為由(含掛號費等),拒絕為發燒外勞「墊付」就醫費用,將個案帶離後亦未即時通報衛生單位及即時妥善安排個案就醫採檢,影響國際移工醫療平權及防疫工作,該局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查辦。 衛生局說,為保障國際移工醫療平權、避免延誤就醫而導致社區本土疫情發生,高雄市於112年公告「各行政區國際移工(含船員漁工/勞工)之集中住宿地點結核病、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屈公病、類流感及腹瀉通報規定」,規範國際移工集中住宿地點負責人、管理人或所有人,若發現移工身體有符合規定不適症狀,應於24小時內通報所在地衛生所。 若未依規定通報,衛生局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裁罰新台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 衛生局呼籲國際移工之仲介人員、雇主以及集中住宿地點管理人,應善盡照顧及通報之責,發現疑似症狀立即協助通報、就醫,以保障國際移工及國人健康安全。

Read More

春分吃甜甜養好肝 感冒過敏不要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逢節氣春分到,中醫師表示,春天五行屬木,主疏泄與藏血,對應著肝,常見疾病有情緒疾病、流行性感冒、季節性過敏,特傳授吃甜甜養好肝妙招。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也是春天的中分點,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羅凱陽表示,春分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過後,陽氣進一步升發,陰氣漸衰,因此養陽氣、順肝氣是春分的重點。 春分在五行屬木,主疏泄與藏血,對應著肝,常見疾病有:情緒疾病、流行性感冒、季節性過敏,因此,春分的保養之道,可用杞菊決明茶和玫瑰甜酒桂花釀甜品。 羅凱陽表示,杞菊決明茶的材料是枸杞2錢、菊花2錢、決明子3錢,用600CC水煮開後,小火悶5-10分鐘,放涼後即可飲用或冷藏後飲用。功效是顧肝護眼,建議枸杞要一起吃下去,效果才會好。 玫瑰甜酒桂花釀的材料:玫瑰3錢、桂花3錢、甜酒釀適量、蜂蜜適量、冰糖適量。將冰糖與熱水煮開後小火兩分鐘,倒入玻璃罐中,與罐中準備好的桂花與玫瑰拌勻,加入甜酒釀及適量蜂蜜攪拌均勻即可。功效:疏肝理氣,鎮咳化痰,緩解痛經等效果。

Read More

腦內大動脈阻塞 嬤缺血性中風 動脈內取栓術救回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85歲蕭姓阿嬤有高血壓病史,日前突然眼歪嘴斜、意識不清,送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急診,確定是腦內大動脈阻塞的缺血性中風,經動脈內取栓術,成功救回阿嬤。 彰化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連宮瑩表示,阿嬤到院時左側無力,意識不清,透過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發現其右側中大腦動脈近端阻塞,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先經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再由支援的台大雲林分院腦中風中心主任蕭又仁進行腦動脈內取栓術,搶救性命。 連宮瑩說,此個案確認有大血管阻塞,排除出血,也透過家屬知道中風發生的時間不久,適合進行動脈內取栓術。 蕭又仁表示,腦部小動脈阻塞以施打血栓溶解劑為主,至於大動脈阻塞,注射血栓溶解劑並施以動脈內取栓術是最新最有效的方法,這是將取栓的導管經鼠蹊部穿刺進入體內,再深入到阻塞的腦血管之中,搭配導管抽吸或支架拉取,將塞在血管中的血栓取出。 民眾可用口訣FAST快速判斷可能腦中風及處置,F(Face):微笑時嘴角歪斜或一側臉部無法動作;A(Arm):手腳無力,無法舉起雙手;S(Speech):語無倫次、講話不清楚或無法表達,這3者出現其一,中風可能性就很高;T(Time):快把握時間撥打119 送醫。如果眼睛有偏向的情況,可能是大動脈阻塞,情況更是危急。 蕭又仁強調,腦血管阻塞將因缺氧,每分鐘死亡190萬個腦細胞,所以,大動脈內取栓的時間要快,如果腦梗塞時間過久才被發現送醫,缺血組織範圍過大,就不樂觀了。如有中風症狀,快速送往有動脈內取栓術的醫院,不要捨近求遠。

Read More

不是只有女性會得 新手爸爸 工程師產後憂鬱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5歲的陳先生是竹科工程師,和妻子感情良好,並期待第一個孩子誕生。不過在小孩出生後,生活的現實壓力一一浮現,他開始出現失眠、焦慮,甚至對上班感到恐慌。最終前往身心科求診,經評估為憂鬱症,經過藥物治療及伴侶諮商,陳先生的狀況逐漸改善,夫妻關係也重回正軌。 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表示,雖然「產後憂鬱」通常與女性相關,但男性也可能在伴侶生產後出現產後憂鬱症。研究顯示,大約10%的新手爸爸會在孩子出生後經歷憂鬱症狀,而這個比例在孩子出生第1年內可能會上升至25%,顯示男性的心理健康同樣值得關注。 為什麼男性會有產後憂鬱,周伯翰表示,主要原因包括:壓力增加、睡眠剝奪、角色轉變、伴侶關係的變化、缺乏情感支持。 周伯翰解析,男性產後憂鬱的表現,可能與一般憂鬱症不同,包括:持續低落、易怒或焦慮;對原本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對孩子缺乏連結感或不願與孩子互動;即使孩子已經入睡,仍難以入眠;容易感到疲憊、無助或絕望;濫用酒精或藥物;有逃避家庭責任的傾向,例如更投入工作或沈迷於某種活動。 應對產後憂鬱,周伯翰建議新手爸爸要尋求支持,與伴侶、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避免獨自承擔壓力。同時調整期待,接受學習與適應的過程。 此外,在睡眠管理上,與伴侶協調輪流照顧寶寶,確保雙方都有足夠的休息。並適當運動,有助於調節情緒,減少焦慮和壓力。如果憂鬱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夫妻感情,可以考慮尋求專業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Read More

春分吃甜甜養好肝 感冒過敏不要來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逢節氣春分到,中醫師表示,春天五行屬木,主疏泄與藏血,對應著肝,常見疾病有情緒疾病、流行性感冒、季節性過敏,特傳授吃甜甜養好肝妙招。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也是春天的中分點,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羅凱陽表示,春分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重要節氣,春分過後,陽氣進一步升發,陰氣漸衰,因此養陽氣、順肝氣是春分的重點。 春分在五行屬木,主疏泄與藏血,對應著肝,常見疾病有:情緒疾病、流行性感冒、季節性過敏,因此,春分的保養之道,可用杞菊決明茶和玫瑰甜酒桂花釀甜品。 羅凱陽表示,杞菊決明茶的材料是枸杞2錢、菊花2錢、決明子3錢,用600CC水煮開後,小火悶5-10分鐘,放涼後即可飲用或冷藏後飲用。功效是顧肝護眼,建議枸杞要一起吃下去,效果才會好。 玫瑰甜酒桂花釀的材料:玫瑰3錢、桂花3錢、甜酒釀適量、蜂蜜適量、冰糖適量。將冰糖與熱水煮開後小火兩分鐘,倒入玻璃罐中,與罐中準備好的桂花與玫瑰拌勻,加入甜酒釀及適量蜂蜜攪拌均勻即可。功效:疏肝理氣,鎮咳化痰,緩解痛經等效果。

Read More

工作後暴吃 壓力肥須硬控飲和癮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許多人由於工作壓力過大,常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長期下來形成「壓力肥」。醫師指出,除調整生活習慣調整外,想減重最重要是控制「飲」和「癮」,而事實上壓力大想吃是身體本能,減壓關鍵在於揮汗運動跟充足睡眠,有助提升抗壓性。 據國民健康署2018-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50.8%的18歲以上成年人達到過重及肥胖標準。肥胖問題會增加許多併發症風險並減少壽命。 家醫科醫師楊名權表示,不少人壓力大就想吃,尤其是炸雞、甜點等精緻食物,藉「慰勞自己」來感到舒服。其實壓力大就想吃是身體本能,腦袋中有抑制和促進食欲兩種系統,壓力大的時候,抑制食欲系統減弱,同時強化刺激食欲系統,因此會控制不住想吃的狀態,最終形成「壓力肥」。 楊名權指出,想要甩掉壓力肥,可透過全身流汗的運動,揮汗運動有助提升睡眠品質,睡得好、抗壓能力就會增強。 另外,透過藥物如複方口服減重藥物等,可抑制飢餓感幫助控制飲食。衛福部核准3款體重管理藥物,分別為腸泌素針劑、單效口服藥,及能與針劑並用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所有藥物都有其適應症,須據體況選擇合適藥物。 單效針劑主要透過腸泌素作用,幫助大腦減少進食訊號;而最新的複方口服減重藥物則結合兩種戒癮成分,對於「壓力性飲食」有相當成效,並且可以彈性處方且能與針劑搭配併用。複方口服藥在「飲控」與「癮控」下都能加速達到理想體型,透過雙重機制同時「抑制飢餓感」與「降低嘴饞渴望」,幫助控制飲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