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血液救240萬嬰 澳88歲金臂人病逝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澳洲衛生官員表示,因為用他含有罕見抗體的血液拯救240萬名嬰兒,而被稱為「金臂人」的澳洲男子,上月在療養院辭世,享壽88歲。澳洲紅十字會組織Lifeblood在聲明中表示,哈里森在64年間挽袖捐血多達1173次。 他的血漿中含有罕見Anti-D抗體,可用來為因為與未出生的胎兒血型不合、血液可能攻擊孩子的孕婦製造藥物;這也就是所謂的「新生兒溶血症」(HDFN)。 政府資料顯示,雖然無法得知若沒有Anti-D保護,會造成多少嬰兒死亡;但直到1966年為止,有多達1/100的女性受到「新生兒溶血症」影響。 1966年在澳進行Anti-D試驗成功後,Lifeblood開始尋找擁有Anti-D抗體的人擴大計畫規模。哈里森正好符合要求,直到2018年退休為止,他的血液被用來製造240萬劑疫苗。

Read More

長期處於高壓環境 當心皮蛇上身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台灣約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醫師指出,皮蛇是一種侵犯神經的病毒,會沿著神經擴散,導致劇烈疼痛,影響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長期處於高壓、工時長、睡眠不足的職場族群,屬於罹病高風險族群之一,呼籲民眾應重視帶狀疱疹的預防,避免讓疾病趁虛而入。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感染科醫師黃建賢表示,帶狀疱疹是由同樣會引發水痘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等患者免疫力下降時,便可能誘發帶狀疱疹的發生。 根據疾管署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3人就有1人可能皮蛇上身。尤其帶狀疱疹發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皮膚症狀,僅感覺局部疼痛,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肌肉痠痛或過度勞累,導致錯失治療時機。 隨著病程進展,疼痛區域的皮膚會出現紅疹與水泡,此時疼痛感可能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併發症,恐影響視力或顏面神經。帶狀疱疹引起的疱疹後神經疼痛還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增加帶狀疱疹復發風險,形成惡性循環。 現代職場競爭激烈,高壓與長工時已成為許多行業的常態。黃建賢說,根據國外研究,以感知壓力量表(PSS)調查發現,中度壓力者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恐增加14%。在台灣,根據2024年一項調查顯示,台灣最爆肝行業依序為工程師、醫護、客貨運司機、警消、保全、影視從業人員;而醫師、律師、會計師「三師」專業人士亦屬於長期高壓的一族。 黃建賢指出,若經常面對高壓狀態、工作時間不固定、日夜顛倒或睡眠不足,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進而可能造成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因子。建議應適時檢視身體及心理健康狀態,並與醫師討論行動方案,如改善睡眠品質、適時舒壓或接種疫苗等。

Read More

驚蟄養生 綠蔬護肝防春睏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春雷一響迎驚蟄,冷暖空氣交替,病菌也跟萬物開始蠢蠢欲動!中醫師傳授配合驚蟄節氣養生,不怕流感、春困找上門。 針對驚蟄時期的中醫養生要點,民權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劉宇真指出,隨著氣候變化,容易出現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問題。因此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切勿暴飲暴食。建議多食用綠色食物養肝,像是花椰菜、蘆筍、菠菜、油菜等,也可以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例如豆腐、豆漿、毛豆、黑豆等,提供身體能量提升免疫力。 其次注意保持作息規律,養肝、護肝。劉宇真表示,在中醫理論中,春季屬木,木主肝。肝主疏泄,與消化機能有關,肝氣如果鬱結會間接影響脾胃功能,加上春季豐沛的雨水帶來的濕氣,會加重脾胃負擔,一旦脾胃無法正常袪濕,便會出現容易疲倦、睡不飽的「春困(睏)」症狀。肝也與情緒調節有關,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早睡早起、避免過度負面情緒的積累至關重要。 第三是在驚蟄節氣時期,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促進氣血的流通和調整身體的狀態。如太衝穴:屬肝經,位於腳背第1和第2趾縫往上約1寸的凹陷處,可以疏肝解鬱、調節情緒;合谷穴:位於手背拇指與食指交界處,能調和氣血與提升脾胃功能,促進全身經絡的通暢。 劉宇真也推薦飲用枸杞菊花茶,用菊花10克、枸杞適量,先將菊花使用攝氏80度以上的熱水沖泡,並將第1泡茶水倒掉,可避免將殘留農藥喝下肚,再加入枸杞以500c.c熱水燜泡10分鐘,即可飲用。 枸杞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效果,與菊花搭配,能夠更好地保護肝臟,保持眼睛的健康。對於防止春季過敏、改善視力等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此外,驚蟄期間,也可以多做太極、瑜伽等運動。也可以在下午時段,背對太陽曬15-20分鐘,保持規律的深呼吸,從自然中獲取陽氣,既簡單又養生。 劉宇真呼籲,順應節氣養生,只要把握驚蟄節氣時間,調養脾胃,養肝、護肝,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就不用擔心受到外來的邪氣侵犯,常保健康人生。

Read More

青壯久坐高鹽 也會骨質流失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0歲後骨質每年流失1%,久坐與高鹽飲食成隱憂,醫師提醒,骨骼健康的問題並不只屬於銀髮族,忽略動態檢測恐致健康隱患。 高雄美兆診所院長、醫師陸教義指出,一項國際研究顯示,人體骨骼密度在20多歲時達到巔峰,之後骨質流失速率以平均每年1%逐漸加快,這意味著,即使是30多歲的青壯年族群,也可能面臨骨骼健康的潛在威脅。 陸教義說明,骨密度檢測只能顯示骨骼目前的健康狀況,卻無法幫助預測未來的健康風險。骨質流失速率檢測才是年輕族群應該關注的,透過評估骨質流失速率,可以提前進行飲食、運動或醫療介入,避免未來的健康問題。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也提醒,日常生活的保養,更是維持骨骼長久健康的關鍵妙招。在飲食調整方面,要鹽少一點,鈣多一點,因高鹽飲食會增加鈣質流失,對骨骼健康極為不利。也別忘了補充維生素D,陽光與魚肝油都是絕佳來源! 其次,運動不僅能強化骨骼,還能幫助減緩流失速率。每週進行3次以上的重量訓練或抗阻運動,效果會非常顯著。而對於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爬樓梯或快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第三要遠離久坐,因長時間保持靜止姿勢會使骨骼代謝變慢,增加流失風險。每隔30分鐘起身活動一下,拉伸筋骨,或者試試站立式工作區域,讓日常生活中充滿小運動。 骨骼健康不只是年老才需注意,年輕時的生活型態決定未來健康狀況。陸教義呼籲,骨質流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發現。及早檢測、改善生活方式,骨骼健康可以隨時逆轉。

Read More

跨科支援 護師批像眼科醫開痔瘡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顧問陳玉鳳3日受訪指出,急診室壅塞、床位不足等問題在去年6月就已浮上檯面,跨科支援調動反讓護理師承受更多的壓力和風險。 有一名原負責婦產科的護理師分享,因為跨科調動支援而去骨科臨時改照顧骨科患者,不料病人突發心跳減慢,且摸不到脈搏,所幸當下立即啟動醫院緊急應變機制,經兩分鐘的心肺復甦術,患者恢復生命跡象,未發生進一步危機。 陳玉鳳指出,在護理人員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平衡過高的護病比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挖東牆補西牆」的跨科支援調動,但也讓護理師承受更多的壓力和風險。 陳玉鳳做了一個比喻,好比讓婦產科的護理人員去照顧腫瘤科患者,或眼科醫師幫做大腸直腸外科的痔瘡手術,但畢竟術業有專攻,此方法雖然能節省人力成本,卻可能增添患者的生命危險,而她也實在無法苟同「做功德」的行徑。 最近又接獲護理師爆料,家人臨時過世臨時向護理長報備隔天請喪假,對方卻回應「你突然請假是要誰幫你代班」、「難道都不能提早排休」,讓當事人無奈回應,「我怎麼知道家人會突然發生這種事?要怎麼提早排休奔喪?」 陳玉鳳說,急診室壅塞、床位不足、關床等問題在去年6月就已浮上檯面,不過當時的衛福部官員對外否認,直到醫護或相關團體出面回應才承認有此問題。 陳玉鳳指出,前電視台主播薛凱莉大學就讀護理系,目前在美國擔任護理師,據薛凱莉表示,當地護理師年薪約260萬元,且1名護理師只照顧3名患者,還能準時下班,反觀台灣護理師年薪大約只有69萬元,工作內容還非常多。護理師公會認為,長此以往台灣護理師將會出現出走潮及移民潮。 陳玉鳳以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的立場重申,政府想要解決急診壅塞或護理人員出走潮,關鍵的方法還是「增高薪資」,也就是急重津貼、加班雙倍給付、提高健保住院與居家護理點數,其次是「減少雜事」,包括進階、專案、競賽、行政、評鑑,不要再來干擾基層人員,尤其是歌功頌德的各種競賽,再者友善職場,醫院嚴守三班病互比,依循「勞基法」規範,避免職場霸凌、嚴懲暴力,最後是要「穩定護心」,避免任意跨科調動和調派支援單位,加快醫護崩壞。

Read More

流感腹瀉 估月中脫離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3日表示,流感、腹瀉疫情上週已雙雙下降,預計流感到了3月中旬會脫離流行期。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目前剩約1萬劑,預估本週就會用罄。 近日全台爆出急診、重症病房壅塞問題,衛福部3日臨時召開醫院壅塞處置現況說明記者會,部長邱泰源大陣仗率領6位官員受訪。其中,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針對最新流感及腹瀉疫情進行報告。 羅一鈞指出,春節後流感疫情仍處高點,但已經連3週下降,尤其上週雖逢228連假,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10.5萬,較前1週下降24%,單看急診就診人次也下降,回復到去年底狀況,顯示國內流感疫情處於持續降溫的階段,但還沒到脫離流行期的條件,預計還要2週,大約在3月中旬可望脫離流行期 同時。國內上週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約25.1萬,也較前1週下降18.3%。羅一鈞強調,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也下降近2成,連假期間沒有反彈,腹瀉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且持續下降。 羅一鈞也提醒,預估3月初還是會有賞花、聚會等活動,仍有持續流行的潛在風險,因此仍持續鼓勵民眾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此外,政府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目前剩下約1萬劑左右,預估本週就會用罄,提醒高齡、慢性病等高風險對象盡快接種。

Read More

避濫用! 醫美麻醉獨立計價 整形醫生倡議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台灣醫美舒眠麻醉亂象橫生,有整形名醫倡議「加、減法兩策略」,期抑止風暴,規定醫美界舒眠麻醉費用,需外加或獨立於醫美治療費用外,而非現行之「內含」收費內,並依照麻醉醫師行情價,明訂此自費麻醉費用價格。 這項建議指出,例如每小時1至2萬元,可使整形求治者在省麻醉錢之自我節制考量下,就願意在做光電美療或注射整形時,會稍為忍痛而不會任性要求醫美醫師,予以「睡一覺治療後就不痛舒醒」之「免費附帶式」舒眠麻醉。 近年來台灣醫美舒眠麻醉,因常替整形求治者施行舒眠麻醉,時而傳出致死或成為植物人之醫療事件,成為社會矚目焦點,導致醫美界與麻醉醫界之互相角力指責,因此建議政府醫療主管應正視此歪風,並積極介入整合與納管,以求維護大眾整形安全。 擔任東方國際美容外科醫學會台灣國家代表,也是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指出,以人性思維管理模式對症下藥,提出「加、減法兩策略」,與新任台灣麻醉醫學會程廣義理事長欲推動之「麻醉費用獨立計價」政策不謀而合,期能聯手合作,則未來將可有效防杜此悲劇一再重演。 曹賜斌表示,這也牽涉到台灣麻醉醫師人力長期不足困境,以及醫美院所為討好整形求治者以增客源之營利迷因,為減少因舒眠麻醉造成醫療疏失及糾紛事件一再重演,找出兩全辦法,以解決此醫美界長期難題。 他指出,政府也可以將舒眠麻醉藥Propofol之申購及醫師使用資格,列入為較嚴格之藥物管制行列內,使醫美院所不易取得,因而可減少醫美院所濫用此藥,而減低其醫療傷害之機率。

Read More

花蓮食道癌死亡率為全國1.77倍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食道癌死亡率為全國1.77倍;其中,9成以上為男性。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趙令瑞表示,吸菸、嚼檳榔、喝酒是致病主因,3項壞習慣全都來,致癌率比常人高出79倍。呼籲有類似習慣的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據統計,有吸菸習慣的人罹患食道癌比率是一般人的3~5倍;市售檳榔的紅、白灰有致癌因子,長期嚼檳榔致病率是一般人7倍;喝酒加抽菸是20倍、喝酒加嚼檳榔是31倍,若3個壞習慣都有致癌率更高達79倍。 趙令瑞表示,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早期發現,晚期會逐漸出現吞嚥困難及疼痛症狀。即便是手術,也不容易切除乾淨,復發率高。趙令瑞表示,2、3期食道癌會先進行術前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期望縮小腫瘤,降低手術後復發機率。4期食道癌的存活率低,或年紀大、有多重慢性疾病或活動能力不好的病患,不太適合接受手術治療,則改採緩和性療法。

Read More

闡述心腎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下)

作者:許惠恒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及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上次專欄中,我們說明了心腎代謝症候群(英文稱為CKM),有各項分期定義、指標與治療方式建議。本期將說明如何分期與處理建議。 1.心腎代謝症候群的定義與重要性:心腎代謝症候群是一種由肥胖、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2.心腎代謝症候群分期系統:心腎代謝症候群分為5個階段,這種分期系統強調疾病的動態性。唯有通過早期介入,才有可能讓病人有機會逆轉病情,甚至回到健康的第0階段。第0階段:完全健康,無風險因素。第1階段:逐步出現脂肪過量或各種代謝功能失調,如肥胖或糖尿病前期或高血壓前期或輕度腎功能減退。第2階段:伴隨出現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或中度腎功能減退等代謝風險因素。第3階段:已出現亞臨床心血管疾病或中度及高度腎病減退。第4階段:確診各項心血管疾病(如心衰竭、心絞痛)或達到腎衰竭。 3.早期預防:強調心腎代謝症候群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尤其是早期篩查與造成肥胖、血糖升高和高血壓相關的早期風險因素。通過早期確認並進行介入,不僅能有效防止心腎代謝症候群進一步發展,還能促進健康行為的養成,減少未來的疾病負擔。 4.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生活方式的介入在心腎代謝症候群預防中最重要,建議需要飲食:建議選擇高纖維、低脂肪的均衡飲食,減少精製糖和鹽的攝取。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游泳),並結合重量訓練。控重:將體重控制在健康範圍內,特別是預防腹部肥胖。戒菸:避免吸菸和二手菸的暴露。 5.創新治療的突破:隨著醫學的進步,治療心腎代謝症候群的創新藥物如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劑等。(此兩種藥物目前國內健保都有一定條件的給付)。這些藥物不僅能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壓,還能降低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7.強調多團隊醫療模式:由多學科醫療專家組成的團隊,包括心臟病、腎臟病專家和內分泌糖尿病專科醫師,搭配專業營養師、護理師、運動與心理治療專家等,再以個案管理師串起團隊,降低治療片斷化。 8.提高公眾意識,健康教育與政策支持:通過民眾的健康講座、媒體宣傳和學校教育,提高民眾對心腎代謝症候群風險的認識。政策層面則應提供更多的資源投入,例如廣設健身設施、改善健康食品供應鏈等。 9.終生健康管理,不斷關注與調整:心腎代謝症候群的預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根據年齡、生活環境和健康狀況進行動態調整。 10.展望未來:推動研究與鼓勵基層參與,探索如何將健康教育與臨床應用相結合,以降低社會上健康差距。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統一企業及統一超商於2003年共同捐助成立之公益基金會,致力於預防醫學及營養保健之社會教育、研究發展、國際學術交流)

Read More

踝管綜合症針刀治療

■陳俊銘 「踝管症候群」是指脛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症,多發於青壯年、從事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 踝管症候群發病原因有:1.先天性因素:踇外展肌肥大以及副踇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跖管的實用容積減小,從而引起脛神經卡壓。2.跟骨及踝部骨折如復位不良、畸形癒合亦可使踝管容積減小;另外,踝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產生壓迫、摩擦而傷及脛神經。3.慢性損傷:從事強體力勞動者、長跑運動員以及踝關節頻繁高強度踝屈背伸者,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充血水腫,加之屈肌支持帶相應增厚,踝管伸縮性減小,其內壓力增高,可壓迫脛神經並影響其血供,產生神經功能障礙;另外,類風濕關節炎、老年骨關節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贅,骨贅突入踝管亦可使脛神經受壓。4.踝管內部因素:腱鞘囊腫、脂肪瘤、曲張的靜脈亦可引起脛神經卡壓。5.其他: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妊娠、大隱靜脈及小隱靜脈曲張等。 踝管症候群發病機制:踝管最狹窄處在其遠端,神經分支均在此通過並穿過踇外展肌起點的纖維孔才進入足都。足底內側神經孔有跟舟韌帶為其上緣,外側神經孔的四周為踝方肌,故足外翻可牽拉支持帶和踝外展肌,使踝內側神經、血管產生扭曲和卡壓,容易出現神經受壓症狀。 另外,踝關節背屈或踝屈時,屈肌支持帶在踝管處起著約束作用,防止肌腱滑脫,如果足踝部活動驟然增加,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即可引起腱鞘炎。如足踝部活動繼續增加,則腱鞘充血腫脹日益嚴重,屈肌支持帶亦相應增厚,踝管伸縮性下降,因而踝管內壓力增高,可擠壓脛神經,影響其血供,使神經發生功能障礙。 關於踝管症候群的症狀,患者起病緩慢,多發於一側。早期表現為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緊縮、腫脹不適或麻木感,疼痛有時向小腿放射,有時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後加重,有夜間痛醒病史,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常逐步加重,進一步可出現脛神經在足部的支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足跟部的皮膚感覺可以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踝內側神經在踝骨以上從脛神經分出或是由於卡壓的部位在踝管下方;晚期可出現足趾皮膚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徵象,甚至有足內在肌萎縮表現。 踝管綜合症的治療以小針刀鬆解局部組織沾黏療效最根本。針刀治療重點包括1.患者姿勢:患者仰臥、屈膝、髖關節外旋,暴露踝內側,下墊小軟枕。2.治療點:在屈肌支持帶上緣和下緣處,分別取前後兩點。3.針刀方向:與脛神經走向一致。4.層次結構:皮膚→皮下組織→屈肌支持帶→骨面。5.進針法:針切部分支持帶纖維,並沿骨緣做刀剝,縱行針切和縱切擺動。 透過針刀處理,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有效改善踝管綜合症。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