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增失智風險 輔具減緩退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聽力損失被公認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醫師指出,研究顯示,使用聽覺輔具可以降低19%認知功能退化風險,聽力損失的失智症患者戴上助聽器,短期可增加3%認知功能分數,建議民眾早期診斷、早期介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冠華表示,聽力損失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退化問題,出生後聽覺細胞將慢慢凋零,不會再生,約每10年以5%至10%速度退化,高齡問題增加退化性聽損風險。 他指出,聽損是漸進緩慢問題,容易被輕忽,事實上不是「聽不到」才叫聽力損失,只要開始聽不清、容易誤解別人說話意思等溝通困難,都與聽損有關,聽力的敏感度與辨別度都是聽損與否的重要指標。當聽不清楚造成大腦負擔大等,都是導致失智症風險的可能原因。 陳冠華提醒,解決聽損問題被公認是目前預防失智最大可控制因子。根據研究,使用聽覺輔具可以降低19%認知功能退化風險,聽力損失的失智症患者戴上助聽器,短期可增加3%認知功能分數。建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定期追蹤與配戴聽覺輔具復能,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蔡孟儒說,不少民眾對忘東忘西會有警覺,但對聽力問題卻容易忽視。聽損會有很高比例伴隨失智症,應提高對聽力與失智關聯性的警覺。若發現家中長輩看電視會一直把音量開到很大聲,或要求對方把話再說一次,這些都是警訊,應盡快尋求專家協助。

Read More

健保3月新制 調整病床收治 擴大3藥品給付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健保署28日表示,包括調整流感疫情期間的住院病床收治規定、擴增3項藥物給付用於慢性腎臟病及慢性收縮性心衰竭患者,等2項攸關民眾權益健保新制將在3月份實施。 健保署表示,因應急病患壅塞,將調整急診、留觀床與重大外傷支付方式,與一般病房護理費給付調高,並放寬在家住院、提早出院規定,估計每年需增加30億元經費。 其中,在配合急診壅塞的住院病床收治規定部分,3月起凡在114年度流感疫情期間入住「彈性調整特殊病床為一般病床提供醫療照護」,其基本診療費用比照急性一般病床申報,該住院案件的部分負擔計算亦同。 健保署也公告3項藥品給付規定公告,自3月1日起生效,包括「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品Forxiga Film-coated Tablets 5mg、10mg」及「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品Jardiance 10mg Film-Coated Tablets」。 健保署表示,經臨床試驗,慢性腎臟病在大型臨床試驗(包括DAPA-CKD、EMPA-KIDNEY)結果均顯示,對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腎臟保護具有療效,可降低eGFR下降比率、末期腎臟病心血管或腎因性死亡的發生率。 而慢性收縮性心衰竭第3期臨床試驗研究及學術研究證據顯示,可減少慢性收縮性心衰竭住院或心血管死亡,且主要可降低心臟衰竭住院風險。 在受益對象部分,用於治療參加「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或「全民健康保險末期腎臟病前期(Pre-ESRD)之病人照護與衛教計畫」的慢性腎臟病病人,以及慢性收縮性心衰竭病人。 健保署預估,第1年至第5年新增治療人數約8.2萬人到15.3萬人;擴增給付於慢性收縮性心衰竭部分,新增治療人數預估第1年至第5年約1.4萬人到1.6萬人,合計預估藥費約9.19億元到16億元。

Read More

3月10日起 公費肺鏈疫苗 25萬高危險群可打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28日指出,3月10日起,提供19-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包括脾臟功能缺損等符接種合資格之民眾請儘速接種,估計將有25萬人受惠。 疾管署表示,為降低19至64歲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高風險對象因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依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接種建議,3月10日起為高風險對象提供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及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 疾管署指出,IPD高風險對象,包含脾臟功能缺損、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腦脊髓液滲漏、1年內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放射治療的惡性腫瘤者及器官移植者;「接種年」減「出生年」大於等於19歲及小於等於64歲者,可檢具診斷書等相關佐證資料,或經醫師依健保就醫資料或病歷等評估後接種,依健保資料庫資料,全台灣符合資格者共約25萬人。 疾管署表示,接種原則為,第1是未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者應先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8週再接種1劑PPV23。第2是,曾接種過PCV13(或PCV15)且間隔至少8週者可接種1劑PPV23。第3,曾經接種PPV23且間隔至少1年者可接種1劑PCV13。第4,如已接種過PCV13(或PCV15)及PPV23疫苗,代表已經完整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須再接種PCV13及PPV23疫苗。 疾管署表示,合約醫療院所等相關接種資訊可透過各地方衛生局網站查詢,呼籲符合資格民眾儘速前往接種,此外,65歲以上民眾為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實施對象,尚未完整接種PCV13及PPV23者,亦請儘速安排接種。

Read More

公會提護士補助每月1萬 年薪百萬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7日指出,針對醫院急診壅塞、護理人力告急問題,提出補助每月新台幣1萬元津貼,年薪達百萬等6項對策。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監事長高靖秋表示,護理人員長期超時工作、薪資偏低、職場環境惡劣,導致人力持續流失,形成護理人力短缺、病床關閉、急診壅塞的惡性循環,政府必須立即採取果斷措施,全面改善護理人力流失問題,維護民眾健康。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出6項對策,第1項是透過公務預算補助醫院臨床護理人員薪資,每人每月1萬元津貼,直到護理人力有效回流;第2是提升健保點值,確保醫院用於提升護理人員薪資,目標護理人員年薪達百萬以上,不含夜班費。 第3項為提高急性一般病床住院護理費,高靖秋表示,希望更合理反映護理專業價值,目前急診壅塞就是護理人力短缺的結果;第4項則是調升居家護理費20%以上,因應推廣急診在宅急症照護,減少急診住院待床,降低急診壅塞風險。 第5項是修改法令,將輔助人力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辦法,如護理佐理員,減輕護理師負擔,能專注於專業護理工作;第6項為加速三班護病比入法,確保合理人力配置。 高靖秋直言形成「護理人力短缺—病床關閉—急診壅塞」惡性循環的原因就是待遇、就是錢,政府必須正視護理人力危機,編列公務預備金迅速啟動相應措施,與醫院共同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

Read More

女嬰染伊科病毒1週 今年首例腸病毒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疾管署27日公布今年首例腸病毒死亡個案,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女嬰,病程發展快速,發病約1週就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疾管署表示,個案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女嬰,16日因有輕度呼吸急促及活動力降低,收住新生兒病房,19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及發紺症狀,20日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2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不過詳細感染源仍須進一步調查。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有重症病例通報,往年疫情於開學後3到4月逐漸上升,將密切監測疫情變化。今年累計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含1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病例數與2021年至2024年同期相當,提醒民眾留意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病毒型別部分,疾管署指出,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社區中仍具伊科病毒等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

Read More

10大死因5項涉三高 總統:2030降三高死亡率1/3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賴清德總統27日主持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宣示要在2030年達成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並針對急診壅塞問題提出改善措施。 賴清德在會前致詞時表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7項與慢性病有關,其中5項涉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三高」疾病,相關醫療健保支出每年達新台幣1千7百億元,構成重大醫療負擔。 總統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指出,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4大主要風險因子包括吸菸、身體活動量不足、不健康飲食及有害使用酒精,強調應從前端預防慢性病發生。政府將推動提升民眾身體活動、健康飲食識能,並改善國內飲食環境,減少三高風險。 衛福部提出慢性病防治策略,涵蓋健康生活型態建立、肥胖防治行動,針對已罹患三高者,透過「三高防治888」計畫,鎖定目標族群介入治療,預防症狀惡化。賴清德強調,該行動將從職場、社區、校園、國軍等多場域推動,並結合公私協力,期望於2030年達成降低三高相關慢性病標準化死亡率1/3的目標。  

Read More

全球最佳醫院250強 北榮續上榜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美國新聞週刊公布「2025全球最佳醫院」排名,今年我國由第208名的台北榮總,蟬聯台灣唯一擠進前250名的醫院。 全球最佳醫院系列始於2019年3月,由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與國際調研機構Statista推出,今年第7度合作,來自30個國家與地區、超過2400家醫院接受評比,每家醫院評分均基於上萬醫學專家線上調查,以及出院後患者整體滿意度調查。 2023年台灣的醫院首度納入評比,當時由台大醫院擠進第249名。去年台北榮總排行全球第218名,成為台灣唯一上榜的醫院;今年台北榮總則排行208名,仍是唯一上榜。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北榮近年花了逾新台幣150億元進行各項建設,隨著全台首座重粒子中心、門診手術大樓、新宿舍等建物落成,完成硬體數位轉型,成功吸引不少國外團隊參訪,美國癌症研究院也前來設首個海外研究室,都讓北榮更走向國際。陳威明也說,「要進排名並不容易」,因為排名較佳的醫院多是在英語系國家;他認為,台灣各醫院排名其實遭到低估,應該有更多台灣醫院可以進入前250名醫院。 全球最佳醫院排名系列,還有單獨替各國家與地區醫院進行內部排行,台灣前5名依序是台北榮總、台大醫院、高雄長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與台中榮總,第6至10名則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成大醫院、高醫附醫、馬偕醫院與桃園長庚醫院。

Read More

解決急診壅塞 調升3項給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急診壅塞問題,健保署26日開會討論相關健保給付調整。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會中共識將全面調升相關急診、加護病房、病房護理費等3項健保給付支付標準,預計每年增加逾30億元預算,最快今年5月實施。 健保署邀集急診醫學會、急診管理學會、台灣外傷醫學會、台灣醫院協會等急診相關學會,針對目前面臨的雍塞問題研商調整健保給付。 石崇良說明,首要是「急診支付標準」的3項調整,包含急診給付增列護理費、留觀床增列診察費,以及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調升。 石崇良指出,急診健保給付要全面提升,由於過去急診是比照門診僅支付診察費,護理費是包含在其中,未來急診診察費需和護理費分開,依照檢傷給予不同給付並且適當增加。 在「留觀床」方面,石崇良說,過去留觀僅有護理費沒有診察費,導致請其他科別會診照護沒有給付,後續留觀床也會有診察費可申報,護理費費用也是偏低,會參考住院來重新檢討;最後「急診重大外傷」給付標準討論調升,這3項調整相關預算預計達到上億元。 另,在急診收治之後,後續收住院管道要暢通,不然會造成滯留急診。石崇良表示,因此其次要進行「加護病房給付調整」。全國有約5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70多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前者要比照醫學中心、後者要比照區域醫院給予加護病房給付,將有助於分流收治,不用再集中於醫學中心等大醫院,相關預算5.8億。 最後則是「病房護理費調高」,石崇良表示,急診病人住院面臨病床數不足、關床等問題,要強化護理人力就要適當調高病房護理費用,將會提出支付標準修訂案,後續將一年投入25億調整病房護理費。 石崇良也說,這僅為初步共識方向,還有細節要擬定,將提到3月份各別醫院總額協商會議,通過後再於3月下旬共擬會議討論,預計最快5月可上路。

Read More

單純調高給付 未必真正疏通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26日對健保署提出的調高急診、ICU、一般病房給付措施,他認為方向是正確的,確實有助於緩解醫院壅塞的問題。但關鍵在於這些增加的經費是否真的能夠轉化為醫療人力的提升,包括護理人員的增補與薪資改善,否則單純調高給付,未必能夠達到真正的疏通效果。 對於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對於提升急診及一般病房護理費給付,洪子仁提出上述意見。 洪子仁表示,調高急診及病房護理費等支付標準政策方向正確,但執行關鍵在於人力提升。 再者,急診壅塞是系統性問題,牽涉到長照資源、轉診機制、慢性病管理等。健保給付調整固然能夠提供誘因,但未來是否能搭配更多分級醫療的推動、提升基層醫療能量,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他並表示,健保署的對策對急診壅塞的改善絕對會有效果,但長期仍需滾動監測與檢討急診的帶床人數及24小時48小時急診轉住院的指標。未來應該定期檢討並滾動修正,確保經費運用能達到最大效益。 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要求醫院將增加的經費反映在人力補充與薪資調整上,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但如何監督與落實,避免資源投入後未真正改善人力問題,這部分也需要更具體的配套與追蹤機制。

Read More

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 67歲男擺脫痠麻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7歲男性因工作長期需搬運地毯等重物,多年前曾因椎間盤突出進行傳統切除術。3年前因職業傷害再加上肥胖問題,去年底舊疾復發至北醫附醫就診。醫療團隊透過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將個案病灶處理更為仔細,傷口僅3公分,且手術隔天就可下床,術後滿3天即可出院。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任羅文政表示,脊椎融合手術經由結合經皮骨釘、微創手術、導航儀器等,除了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也精準植入骨釘讓脊椎保持穩定。整體治療過程約花費3小時,較傳統手術大副降低一半以上,且破壞低、出血量少、復原速度快。 羅文政指出,從傳統開放式手術演進至微創手術,再進一步導入3D導航,大幅增加手術準確度及安全性。傳統脊椎手術切口大,才能用肉眼把病灶看得一清二楚,增加傷口暴露的感染風險;微創手術雖改進傷口大小問題,但手術時須仰賴X光透視定位,病房內人員暴露在高劑量輻射的風險。 新一代的微創手術導入3D導航,提升微創脊椎手術的植釘精準度,也降低病人及醫療團隊的輻射暴露。另外,小傷口可以減輕術後病人的創傷和疼痛,且可減少止痛藥劑量80%。 以李先生為例,在克服陰影恐懼進行手術後,大呼「幾乎沒有痛感」,而且隔天就能下床走動,步伐輕快不再痠麻。 北醫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指出,脊椎微創手術已十分成熟,再加上3D電腦導航系統,從術前規畫到術中即時影像導引協助,精準植入骨釘,避開神經、血管。而且手術過程中也無需再進行X光照射,3D導航微創脊椎手術與傳統X光脊椎手術的輻射量相比,降低14倍之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