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少動又多吃 男血壓飆至200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72歲賴先生春節與家人團聚大魚大肉,吃了不少高油高鹽料理,加上天寒活動量減少,血壓隨之飆升。日前突然感到劇烈頭痛、惡心及肩頸僵硬疼痛,趕緊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門診看診;經測量發現,他的血壓飆至200/120mmHg。所幸在藥物控制下,目前血壓已趨穩定。醫師叮囑他務必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血壓控制得當。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蒲柏瑞表示,年節期間,大魚大肉加上應酬飲酒、熬夜作息不規律,使交感神經興奮,容易讓血壓飆升,尤其寒冬更是高血壓及其併發症的高峰期。高齡長者對氣溫變化的適應力較差,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增加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 此外,年節期間常有剩菜反覆加熱的情況,蒲醫師提醒,這些料理原本已調味,再次加熱可能會攝取過量鹽分影響血壓;高油脂的食物多次加熱,也可能產生氧化物質影響血管健康,增加高血壓風險。建議民眾少量烹煮食材,若需加熱,選擇隔水加熱或以微波爐短時間加熱,減少營養流失並降低有害物質產生。 蒲柏瑞醫師提醒,隨著冬季氣溫驟降,高血壓患者及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血壓變化,做好日常保健,養成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並調整生活型態以降低風險。飲食方面,應採取低鹽、低脂飲食,適量增加富含鉀離子的食物,如香蕉、番茄及深色蔬菜,有助於維持血壓穩定,同時避免過量飲酒,以減少心血管負擔。

Read More

台中首例境外瘧疾 女自非入境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30多歲長住境外女性,去年12月有非洲旅遊史,6日經實驗室研判確定為首例境外移入瘧疾個案疾。衛生局接獲個案通報後,完成疫情調查,研判無傳染風險,市民無須恐慌。 衛生局說明,個案今年1月初於國外出現發燒、畏寒、疲倦疑似瘧疾症狀,經確診為瘧疾,完成藥物治療,2月2日入境時無發燒不適,後因有頭暈、虛弱等症狀主動就醫,醫師診斷後4日通報疑似瘧疾,6日判確定為境外移入個案。 瘧疾可傳染期為出現症狀後的3到14天,調查後評估,個案入境前已完成藥物治療,1月底已過疾病可傳染期,研判無傳染風險。 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瘧疾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傳染途徑為經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早期症狀主要為發燒,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惡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

Read More

知名火鍋店湯鍋有蟲 男客腹瀉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市有情侶日前到大甲一家知名火鍋店用餐,卻發現湯鍋飄了許多黑色小蟲,當下嚇壞,返家後腹瀉,認為知名連鎖鍋物不應如此輕忽,店家解釋因菜葉沒洗乾淨而來的菜蟲並給予免單,台中市食安處獲報後將派員稽查。 台中市食安處表示,接獲民眾反映大甲區某火鍋店的餐點發現病媒一事,已錄案將前往稽查,若查獲缺失項目,將要求業者限期改善,複查若仍不合格,依法可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這對情侶在大甲區某火鍋店用餐時,在續湯時,發現湯上面飄浮「黑色雜質」,仔細看發現整鍋都是小蟲子。其中,男子返家後拉肚子,質疑是湯壺未清潔乾淨。 火鍋業者回覆,顧客在用餐過程中發現餐點內有異物,深感抱歉。經店長了解與調查,確認該異物為青江菜上的蚜蟲,並非顧客所敘述從湯壺倒出的異物。當下店長立即致歉並免除餐費。顧客身體不適會負擔相關醫療費用,日後會加強員工教育訓練及蔬菜清洗流程。

Read More

〈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治療諾羅引起之急性腹瀉

一名42歲男性患者急性胃痛且嘔吐3次,腹瀉12次,全身骨節痠痛,倦怠無力,西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諾羅病毒),施打止吐針後,嘔吐已減緩但仍腹瀉頻仍與其餘症狀仍存,經友人介紹來到診間。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中等;聞診:聲音低靡;問診:胃脹痛、水瀉色黃每小時1次,未含且全身痠痛無力,體溫37.1℃,頭暈;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左寸關浮促,右關濡弱。中醫證型:「寒濕困脾」。內服針藥思維:「芳香化濕;解表散寒」。內服中藥配合飲食控制治療5天後,上述諸症皆癒。 腹瀉乃一天排出三次以上的未成形糞便,或是一天排出的未成形糞便重量超過250克。大致分為急性、慢性以及持續性,腹瀉未滿14天定義為急性腹瀉;腹瀉大於30天為慢性腹瀉;腹瀉大於14天且未滿30天為持續性腹瀉。引起腹瀉常見的病毒與細菌,病毒類的感染,以「諾羅病毒」為大宗;細菌類的感染則包含沙門氏菌、彎曲桿菌、產志賀毒素性大腸桿菌、弧菌、耶耳辛氏菌屬。目前尚無抗諾羅病毒之藥物,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當患者上吐下瀉,相當虛弱,須注意水分及電解質之補充,避免脫水,尤其是幼兒及老人。 腹瀉於中醫又稱「泄瀉」,在中醫典籍中名目繁多,分類不一。《內經》多以泄瀉症情和大便性質分類;《難經》則從臟腑立論。後世諸家或從外感病因辨證分為濕、火、氣、痰、積等腹瀉;或從內傷分型,如脾虛腹瀉、腎虛腹瀉、肝脾不和腹瀉、食積腹瀉等。病因: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命門火衰等等。上述病因導致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泄瀉。病位:脾胃、腸。辨證:辨寒熱虛實、瀉下物和緩急為主。治療:祛濕健脾為原則。急性泄瀉:重用祛濕,輔以健脾,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分別採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 近1個月諾羅疫情大爆發,單週腹瀉就診人數18萬6千人,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主要經糞口途徑,只要幾十隻甚至幾隻極少量之病毒便可傳染,如與病人密切接觸(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患者嘔吐時可能形成飛沫,吸入飛沫也會被感染。目前尚無疫苗,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勤洗手防範。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

類流感肆虐 中醫調理+5撇步 養出好免疫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類流感流行期,近日赴中醫門診希望增強免疫力的民眾增加約10%。中醫師表示,民眾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亦可輔以專業中醫師調理,5招養生法,養出好免疫力。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蘇柏璇醫師指出,最近門診與類流感相關的主訴如喉嚨痛、咳嗽、有濃痰、發燒、肌肉痠痛、骨頭痠痛、頭痛、疲勞感等,除了疾病治療外,民眾也希望藉由中醫提升免疫力,避免類流感上身。 蘇柏璇表示,免疫力下降原因包括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均衡,挑食、過食生冷及膏粱厚味、精神壓力過大、疲勞、慢性疾病或藥物影響,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腫瘤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物等。 以中醫角度來看,增強免疫力需從調整氣血、陰陽、脾胃等方面著手,再輔以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的改變,5招養生法包括:調養脾胃有助產生充足的氣血,維持免疫力;飲食上可加入健脾益氣的藥物,如紅棗、山藥、黨參、白朮等,並避免過食生冷。 其次是養肺固表,由於類流感的流行季節常伴隨寒冷氣候,會對肺和表層的免疫功能產生挑戰;可服用有助於提升肺氣的藥材,如人參、黃耆、防風等。 第3是補腎陰腎陽,可適當服用如肉蓯蓉、菟絲子、枸杞、黑芝麻等補腎陰腎陽的藥材。 第4要保持情緒愉快,蘇柏璇表示,中醫認為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內臟功能,造成肝鬱氣滯進而影響免疫力。因此,保持情緒穩定、減少焦慮和壓力,對免疫系統非常有幫助;可酌量服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香附或飲用玫瑰花茶。 最後是善用中醫三伏貼,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寒邪以調節整體免疫系統。 蘇柏璇強調,充足的睡眠也是維持免疫功能的關鍵,再搭配中醫調理,才能有效提升免疫力。

Read More

杜絕剴剴案 虐童案修法出養評估 回歸地方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剴剴案引發社會譁然,為杜絕類似事件發生,衛福部社家署預告修正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嚴格管制收出養系統,並禁止文教基金會從事收出養媒合業務。 根據社家署2月6日預告修正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者許可及管理辦法草案,兒童及少年出養必要改由地方政府評估,收出養媒合機構排除文教基金會,並要求機構必須提出在職人員訓練、督導計畫,且從事收出養社工,必須接受在職訓練,強化兒童發展、兒虐辨識敏感度。 修正草案規範,出養必要性改由地方政府主管機關辦理,收出養媒合機構僅可接受收養申請,若接到民眾出養需求,應轉知地方政府進行評估。 為強化收出養督導機制,草案規定,收出養媒合機構必須提出業務計畫,包括內部工作人員在職訓練以及內外督導機制,收養人申訴機制也要明定,且要求媒合機構對收養人適任性組成審查小組評估,且小組成員必須有媒合機構所在地縣市政府代表,審查結果則應通知收養人。 同時,為避免出養童遭受虐或遭遇不當對待,草案規定,收出養媒合機構應查詢收養人犯罪、行政裁罰紀錄,且可依規定向收養人戶籍地或居住地縣市府要求查詢。收出養媒合機構一切評估,應該以符合出養童最佳利益為考量,以國內出養為優先。 此外,草案規定,社工人員每年至少應接受20小時收出養服務在職訓練,且內容強調兒童發展、兒童虐待辨識及敏感度訓練,時間至少6小時。社家署表示,草案6日起預告60天,將收集各界意見。

Read More

大掃除/久坐追劇 下背痛 伸展運動4招緩解

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隨著農曆新年假期結束,頻繁的拜年走動、居家大掃除或久坐滑手機追劇等,容易引發下背痛問題。有鑑於此,苗栗縣竹南診所復健科醫師劉建廷特別整理出4項簡單有效的運動建議,協助民眾緩解不適。 一、腰背伸展運動:透過坐姿下前彎伸展,可放鬆因長時間坐著或低頭等固定姿勢而緊繃的腰椎周圍肌肉。 1.坐在椅子上,雙腳平放地面。2.左腳伸直,腳尖朝上,緩慢將上半身向前傾,雙手往左腳尖伸直,保持背部平直。3.感覺腰部微微拉伸,維持姿勢15-30秒後,慢慢回復原位。4.左右交換,重複5-10次為1組動作,每天可進行2-3組。 二、骨盆活動運動:是改善下背緊繃的關鍵,同時,也可幫助活動腰椎,減少過度的脊椎壓力,改善脊柱的自然曲線。 1.仰躺於地板,膝蓋彎曲,雙腳平放。2.緩慢將雙腳呈彎曲狀抬起(也可單腳輪流),背部腰椎區域貼近地面。3.雙手輔助固定雙腿,停留5-10秒後,回到原來位置。4.重複10次為1組動作,每天可進行2-3組。 三、橋式運動:特別針對腰背部、臀部和大腿後側肌群,通過緩慢抬升臀部的動作,可強化核心肌群。 1.採取仰臥姿勢,膝蓋彎曲,雙腳平放,雙手置於身體兩側。2.緩慢抬起臀部,使膝蓋、髖部和肩部呈一直線。3.維持5-10秒後緩慢下降。4.重複10-15次為1組動作,每天可進行2-3組。 四、核心收縮運動:透過四肢支撐位置下的對角線運動,可訓練核心肌群,預防因肌肉無力導致的下背痛。 1.雙手和膝蓋著地,雙手與肩同寬,膝蓋與臀部同寬。2.平舉左手並緩慢將右腳向後伸直,背部保持平直不可拱起。3.維持5-10秒後回復姿勢,再左右交換。4.重複10-15次為1組,每天可進行2-3組。 劉建廷提醒,這些運動雖然簡單,但若執行時感到不適,或下背痛情況持續惡化,應立即就醫尋求協助。

Read More

熬夜 聚餐 少運動 過年免疫力崩盤 春季流感恐爆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春季流感恐爆發!醫示警:春節作息亂、暴飲暴食致免疫力崩盤,建議3大健康行動強化免疫力,遠離春季流感。 春節剛結束,許多人在假期間熬夜、聚餐、少運動,導致身體免疫力下滑。隨著開工返校、氣溫變化不定,流感病毒趁虛而入,感染風險大增。 美兆健康管理的顧問醫師陳俊光提醒,免疫力低下不僅增加感染流感風險,還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尤其是長者、幼童、慢性病患者,感染後病情可能迅速惡化。 春節後應立即調整生活習慣,透過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良好衛生習慣等3大健康行動,強化免疫力,降低流感與呼吸道疾病的威脅。 為助民眾有效提升免疫力、遠離流感風險,陳俊光提出3大健康行動,簡單實踐就能讓身體重回健康狀態。 首先是調整作息,讓免疫力回歸正軌,每晚固定時間睡覺,睡足7-8小時,避免熬夜、補眠。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瑜伽、伸展操,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早晨可曬太陽15-20分鐘,促進維生素D合成,有助於調節免疫反應。 其次是均衡飲食,補充關鍵免疫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增強白血球功能(推薦食物:柑橘、奇異果、芭樂)。維生素D調節免疫(推薦食物:鮭魚、蛋黃、香菇)。優質蛋白質修復組織、維持免疫(推薦食物:雞肉、豆腐、堅果)。高纖蔬果維持腸道菌相健康(推薦食物:地瓜、燕麥、深綠色蔬菜)。並減少加工食品、油炸物與高糖飲料攝取,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第三則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阻斷病毒傳播。 陳俊光提醒,春節後的生活調整不僅是為了避免流感,更是為了長期身體健康。也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透過免疫功能檢測、慢性病篩檢,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針對免疫力不足或慢性病患者,能提早發現健康問題並改善體質,才能打造堅固的免疫防線,迎接春季的每一天。

Read More

降結腸癌合併惡性腹水 他存活逾5年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61歲男性,罹患降結腸癌合併阻塞及網膜轉移,經過減積手術、化療及標靶治療後,不僅成功控制病情,更達超過5年以上的存活紀錄。治療後男子出國旅遊、天天游泳健身,重拾活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外科部主任盧瑞華表示,上述個案於2019年3月因腹脹痛、腹瀉就診,經大腸鏡及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降結腸癌合併大量惡性腹水及癌細胞擴散至大網膜,判定為第4期的嚴重等級。 在個案手術過程中,更發現一個6公分大的腫瘤,幾乎阻塞腸腔,且合併有5,500CC的惡性腹水,以及淋巴轉移至腹膜及大網膜,情況相當危急。所幸,手術順利完成,並清除大量惡性腹水。 盧瑞華說,個案在術後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的雙管齊下,病情獲得良好的控制,於2021年8月回診進行正子掃瞄,並無發現明顯癌細胞,之後仍持續追蹤病情,至今亦無明顯癌細胞復發狀況,創下大腸癌末期5年以上的存活紀錄。 現今個案每天晨泳1小時2000米,享受健身的樂趣,也出國旅遊重拾生活的品質,此一病例也給大腸癌末病人很大的鼓舞。盧瑞華強調,只要病人不放棄,就永遠有機會。 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第2多的癌症,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因此國民健康署補助45-74歲民眾、40-44歲具家族史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 由於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盧瑞華提醒民眾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是目前最安全方便的篩檢工具。

Read More

檳榔法草案預告 已收5千則意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6日指出,衛福部正進行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預告,要求衛福部應以專章列舉宣導等預防工作、明列經費來源及推動各項防制,且原民因文化使用檳榔時,兒少、孕婦亦不可食用。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事後回應民間團體訴求表示,草案預告至2月17日止,截至2月2日已收到將近5000則意見訊息,衛福部正蒐集整理中。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工作小組成員莊麗真指出,目前草案研擬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有使用檳榔必要者,不受此規定限制,但檳榔對於孕婦及兒少危害相當明確,不因文化而有所差異。 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系教授李明憲表示,每年頭頸部相關癌症治療費用,已從新50多億元增加到100多億元,然而專法中對於教育宣導方面欠缺,例如單純嚼檳榔子就會致癌這個觀念的認知率長年偏低,且專法中也欠缺對青少年保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