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職場 員工憂鬱風險增3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職場霸凌會造成身心傷害,被霸凌者容易有較多負面情緒與想法,進而影響工作表現及日常生活。研究指出,在不重視員工心理健康的公司工作的全職員工,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增加了3倍。 2021年6月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的研究,由南澳大學的心理社會安全氣候觀測平台主導,研究對象為1084名全職的澳洲人,來自廣泛的職業和行業,61%為男性,平均年齡47歲。 結果發現,雖然長時間工作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的危險因素,但不良的管理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另外雖然熱情和忠誠的員工受到重視,但長時間工作可能會導致憂鬱。若工作場所很少關注男性心理健康,他們也更有可能變得憂鬱。 衛福部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杜家興表示,遇到霸凌時可能會不知所措,可透過些方法來應對,有效地尋求幫助及改善自己的處境。 首先,可先釐清自己遭受哪些霸凌行為;其次,立刻向值得信任的人傾訴,獲得支持以及建議;接著,詳細記錄下每次霸凌發生的狀況;最後,則是了解相關資源,如職場內部的申訴管道、人資部門或尋找外部專業機構(心理諮詢或法律援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霸凌行為跟霸凌者本身的個性、不尊重的態度有很直接的關係,如在職場上發生往往來自上對下關係,企業組織應預防這個行為,像是列入工作準則,對員工多點包容,允許可能犯錯,避免指責文化,多聆聽員工不同的聲音,甚至設立申訴專線提供舉報等。 葉雅馨提醒,職場霸凌不僅造成員工身心不適,還會影響工作的成本或效益,被霸凌者的一些行為表現,像是缺勤、投入度低、壓力休假、生產力低或工作達成率低等,應適時給予協助。建議企業主在追求成本效益的同時,將員工的心理健康視為首要任務,創造一個正向與友善的工作環境。

Read More

青少年染淋病 12年暴增7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疾管署統計數據,國內青少年染淋病病例在過去12年暴增7倍,醫師警告,臨床發現有不少青少年害怕對父母坦白、不敢就醫,長期延誤之下,男性、女性都可能破壞生殖能力,出現不孕症嚴重後遺症。 國教盟13日引用疾管署數據表示,青少年淋病病例光2023年每10萬人就有50.34人染病,過去12年更暴增7倍,呼籲衛福部,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並提升性病篩檢與治療的資源投入,推動性病防治宣導也應多樣化,加強防治。 對此,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持續與教育部合作,強化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病防治及安全性行為教育宣導,並請教育部強化辦理校園性教育及性傳染病防治宣導,提升青少年自我保護知能,深化疾病預防及防護方法,降低淋病感染風險,維護自身健康。 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逸修指出,推測主要是跟青少年對於性病傳染的觀念不是非常在意,或是學校的健康教育沒有做到非常完整,加上網際網路發達,通訊軟體非常方便,種種原因造成青少年淋病盛行率增加狀況。 黃逸修說明,淋病是經由性行為傳染,不論男性、女性,都可能感染。一般來說,男性在潛伏期2到3天後就會發現尿道分泌物變多,頂多拖1到2週就會就醫;由於女性不見得有明顯症狀,若又沒有警覺性,恐得病也不自知。 若得淋病而不自知,長期不治療,黃逸修指出,可能在男性身上造成尿道狹窄,甚至可能造成副睪發炎;女生若遭感染,診斷又更困難,且後遺症恐造成輸卵管、卵巢、骨盆腔發炎,尤其青少年若不願意跟父母說、拖延就醫,不論男女,都可能造成不孕後果。 防治淋病,黃逸修指出,最重要的是教導青少年事性行為要戴保險套,採用安全措施,並盡量不要有太複雜的性行為對象;此外也可以考慮定期接受性病篩檢。

Read More

未成年經評估後可做變性手術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訂定「性多樣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針對12至18歲未成年兒少,若有性別適應困難,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以執行性別手術,盼避免多元性別民眾因為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的差異,遭遇汙名或傷害,導致延誤就醫或拒絕就醫。 衛福部指出,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是在去年底公布,針對多元性別民眾醫療需求、就醫環境安排,提供友善醫療應對建議。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醫療機構必須了解,門診與住院期間可能遇到LGBT+群體患者,看診及對話之語言使用需謹慎。 林靜儀指出,衛福部不是公告核准未成年變性手術,是為避免未成年過早接受非緊急,且不可逆轉的變性手術訂定建議原則,要求醫療團隊需經更謹慎的專業評估,必須是有癌化或嚴重適應困難等因素才可考慮手術。 林靜儀表示,過去執業看診時曾遇過女同志患者抱怨,就醫常被問是否結婚或是否有男朋友,這些問題讓她們感到不愉快;甚至早期某些醫師面對同志患者時,會反問是否曾遭遇過創傷,這類反應會讓LGBT+群體不適,因此猶豫就醫是否要告知自己的性別認同。 林靜儀指出,許多醫療人員過去可能並未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在面對性別多樣性問題,反應可能不夠敏感或專業,公告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可讓醫療人員了解LGBT+族群就醫時常感到困擾、被歧視或是不被理解,其專業上應該採取的態度和立場,以促進溝通、降低誤解,提供更友善、更適切的醫療服務。 LGBT+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與跨性別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所組合,+則表示為未列入前4種之其他性別認同。

Read More

置換膝關節 術後開心駕車返家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73歲黃女士雙膝疼痛近10年,經常覺得走路時膝蓋僵硬,尤其與朋友相約旅遊時,疼痛讓她很掃興,多次接受PRP(血小板注射)治療,但狀況時好時壞,到醫院求診發現是第3期退化性關節炎,且右膝已有明顯變形,透過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後,術後第5天出院,居然可以自行開車返家。 黃女士解決了右膝關節疼痛,開心去旅行,術後效果非常滿意,但因為術後會有些許長短腳情形,加上左膝也是退化嚴重,決定再次進行左膝手術。 1個月後她再度自行開車到院接受左膝手術,仍是短短5天又自行開車返回彰化,兩週後開車回診,她很高興地說這兩次手術,出院前走路都還不穩,需要助行器協助,但居然都能自行開車返家,且與醫師分享兩週如在家復健,恢復得快又好,醫師也給予支持及鼓勵持續復健。 七賢脊椎外科醫院副院長簡松雄說,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不斷在進步,不只有醫材的進步,還有手術技術的提升,加上微創化盛行。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非退化性關節炎唯一治療,但在必要時仍須進行手術。  

Read More

饗饗中毒案 指向諾羅病毒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饗饗」微風信義店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上吐下瀉送醫通報多達59人,台北市衛生局13日指出,調查發現,超過7成送醫者都有食用生魚片,而根據送醫症狀以及潛伏期推斷,目前懷疑最大可能是諾羅病毒,但仍有待進一步流行病學調查以及檢體檢驗的結果才能判定。 北市衛生局表示,饗饗微風店疑似食品中毒案件共通報59例,其中42人曾食用生魚片、21人曾食用干貝、5人曾食用生蠔,加上送醫者多數都有上吐下瀉等症狀,因此,初步的確懷疑有可能是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可透過受汙染的飲水、食物,及接觸被諾羅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或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 諾羅病毒的潛伏期一般24至48小時,北市衛生局表示,民眾應注意個人衛生,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皆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蔬果要清洗乾淨,避免生食生飲,尤其是貝類水產品應澈底煮熟再食用。 北市衛生局表示,仍會針對「饗饗」微風信義店列管加強稽查,以確保消費者飲食衛生安全。目前已採集檢體,需進行微生物培養,檢驗結果需1至2週出爐,如經判定為食品中毒,會依食安法裁量基準,綜合考量業者資本額、銷售額、中毒人數等相關因素進行裁罰,可處6萬到2億元罰鍰。

Read More

科技海綿洗錯恐致癌 碰到「熱.酸.油」溶出有毒物質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即將迎來農曆年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大掃除,不少人會使用「清潔神器」科技海綿,不過醫師卻示警,千萬不能用在廚房鍋具或餐盤,不然一旦接觸到「熱」,恐怕會溶出有毒物質導致罹癌。另外使用漂白水洗廁所,一定要留意通風,否則也可能會出現肺水腫的情況。

Read More

冷冬疫情升 流感才是大魔王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兒童急診科醫師謝宗學12日指出,台灣地區完整接種過2劑麻疹疫苗的兒童高達97%,只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則麻疹疫情應可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認為流感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真正危害健康的大魔王。 謝宗學指出,小學生被要求進入校園一律要戴口罩以防止麻疹傳播,但麻疹屬於空氣傳播,病毒會漂浮在空氣中約2個小時,除非佩戴N95口罩,一般口罩難以達到防禦效果,且西元1980年以前出生的民眾,絕大部分都曾感染過麻疹,已擁有終身免疫力。 目前,兒童在1歲接種第一劑麻疹疫苗後就有保護力,5歲接種第2劑後保護力可延長至20歲左右,台灣地區完整接種2劑麻疹疫苗的兒童達97%,因此比較容易感染族群是1歲以前的嬰兒和20歲到45歲的成年人,並非國小學童。 謝宗學表示,麻疹致死率是依據個人營養免疫狀態好壞、疫苗接種率高低、和國家醫療水平程度有明顯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統計,當年全球麻疹致死率約1%,非洲約1.6%,但醫療先進的美州是0.27%、歐洲則是0.07%,都與非洲致死率有明顯差距。 台灣地區民眾營養狀態良好,麻疹疫苗兒童接種率高,醫療水平也好,因此麻疹不至於發生超級大的疫情,只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準時接種麻疹疫苗,在出疹子前後4天具高度傳染性之期間不要出入共同場所,應就可以把麻疹疫情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謝宗學表示,面對最近寒冷的冬天,強調更需要注意是反而是流感疫情,認為流感才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真正危害健康的大魔王,呼籲還沒有接種流感疫苗的眾應儘快接種。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有效鬆解腰背痠痛組織沾黏

  ■陳俊銘 大部分的腰痠痛透過傳統的針灸、推拿、拔罐,中藥處理,都可獲得改善。但若在急性期沒有好好治療,或治療不完整,反覆發生,日久變成頑固性疼痛,不易治療。 反覆性的腰背痠痛通常是組織經過長時間發炎,形成沾黏,有很清楚的條索狀壓痛點,此時傳統針灸、推拿、拔罐、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小針刀結合傳統中醫針刺作用和西醫外科閉合性手術鬆解作用,針對組織治黏有很好鬆解作用。常見腰背痠痛疾病如下: 一,上後鋸肌筋膜炎:患者多有肩背暴露,感受風寒病史。臨床表現為肩胛區上部疼痛,以深層感覺顯著。疼痛有時還可向肩、臂後、肘後和前臂尺側放射。 二,前鋸肌筋膜炎:多見於建築業的體力勞動者,投擲舉重的運動或伏案工作者。常因損傷,牽拉傷或快速劇烈扭轉造成的損傷造成。臨床表現為腋下胸脇部位疼痛下適,疼痛可放射到臂內側、前臂內側和手掌尺側。 三,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症:由於椎間盤及韌帶組織的退行性變化,外傷,長期姿勢不良等原因,破壞了脊柱胸段的力學平衡,導致單個或多個椎體及相應胸椎小關節發生輕度位移改變,使相應脊神經和交感神經受到影響,其所支配的組織或器官產生功能障礙或失常,急性表現為肋間神經痛的症狀,慢性表現為胸痛悶,背部痠痛,久坐久站,彎腰活動使症狀加重。 四,慢性腰扭傷:大多有勞損病史,或居住工作環境陰冷潮濕,腰部酸楚,疼痛、反覆發作,勞累,受涼後加重。腰痛部位比較固定,腰部前傾時最感不適。在肌肉和韌帶損傷處有固定壓痛點。 五,腰背肌筋膜炎:多有腰背部損傷或受潮濕風寒,或患痛風與風濕症病史,或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常有腰痛或臀部痛,夾脊肌外側緣,髂關節部位,腰方肌在第1、2、3腰椎橫突及第12肋附著處為疼痛觸痛點,疼痛可局限弓腰部,但多放射到下腹壁。 另外,像下後鋸肌筋膜炎、第3腰椎橫突綜合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椎小關節紊亂症、棘上韌帶損傷、腰椎管狹窄症、髂腰韌帶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皆為常見腰背痠痛疾病。小針刀針對上述疾病,可發揮長處,有效鬆解組織沾黏,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改善腰背痠痛。(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膳食纖維益生質 提升麻疹抵抗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麻疹疫苗升溫,中部地區爆發群聚感染,營養師建議,應多補充含有膳食纖維、益生質等成分的食物或營養素,可以幫助增加抵抗力,在疫情升溫階段提升免疫保護力。 營養師廖欣儀指出,因應麻疹疫情隱憂,可先從免疫力的基礎提升開始,包含飲食與睡眠兩種強度雙管齊下,能讓自己在麻疹疫情來襲時,多兩道免疫保障。 飲食的部分,補充對腸道有益的益生菌、益生質為優先,廖欣儀指出,因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病毒主要從口腔黏膜、呼吸道進入到消化道,益生質與益生菌可以增加腸道好菌的繁殖,幫助好菌定殖在腸道,平衡腸道菌相,增強消化道的免疫力。 其他膳食纖維的補充也很重要。全榖根莖類食物,像是糙米、燕麥、馬鈴薯,比白米飯有更好的保護力。豆類製品,例如黃豆或是不濾渣的豆漿,含有高量蛋白質與膳食纖維,每餐的主食在糙米飯裡面加上黃豆是很好的免疫力組合。 蔬菜類建議以菇類為優先,水果也必須每天都補充。維生C含量高的芭樂、草莓、奇異果,建議一天補充1-2個拳頭大份量,不但抗氧化力高,也是免疫力的來源,尤其是老人小孩等免疫力較差的族群,在這時期應該多加強防護。另外,堅果類  食物,例如杏仁、腰果、核桃、南瓜籽有抗氧化物與礦物質,對抵抗力提升也有幫助。 此外,平常容易睡眠不足的人,也應讓自己擁有規律且充足的睡眠,多補充芝麻素、GABA等對入睡有幫助的營養,也能多一道免疫保護鎖。 廖欣儀強調,營養是從內部的調理,外部的預防也不可忽略,避免前往流行地區、注意手部衛生、戴口罩、注意營養均衡,讓自己在麻疹疫情隱憂下能有堅強防護。

Read More

總額成長率創新高 邱泰源:健保點值仍難達0.95元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邱泰源12日指出,114年健保總額核定為9286億2480萬元,成長率最高為5.5%,健保總額成長率雖創新高,但健保平均點值仍難以達成1點為0.95元之目標。 行政院核定114年度健保總額成長率範圍為3.521%至5.5%,健保總額核定為9286億2480萬元,比較去年核定健保總額8755億元,成長金額達到531億餘元,是歷年來成長最高紀錄。 邱泰源12日出席台灣醫事法律學會台灣醫法實務論壇時受訪表示,尊重健保總額規定,進行過程完全按照健保會專家建議與醫療需求,衛福部最終核定版本成長率5.5%,並沒有超過國發會核可的最高點。 邱泰源表示,事實上114年健保總額協商醫界在醫院總額提案是6.7%、基層總額也提了超過5.5%,已盡量給資源照顧人民健康,即使成長率核定為5.5%,可能都還難達到立法院會要求今年6月30日前達到健保平均點值1點0.95元的主決議,行政院將會盡量挪出公務預算協助。 邱泰源指出,現在民眾對醫療需求越來越多,且醫療水準要求也要保持國際水準,衛福部也積極納入新科技,尤其是加強提早讓罕病患者及早用藥,而精神科長效針劑、急重難罕、偏鄉醫療和留住醫護人員等,都需要更多經費的支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