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蕭蕭禪文化散文雙書

禪林覓花 禪林覓花 出版日期:西元2025年01月20日 定價:380元   禪花釀蜜 繪者:王灝 出版日期:西元2025年01月20日 定價380元   禪如大地黑暗,日出即明;禪如真相不明,一疑即悟; 禪如鏡上灰塵,抹淨即見;禪如芭蕉中心,剝了即無…… ——《六祖壇經講話》 禪花釀蜜 《禪林覓花》與《禪花釀蜜》編排整裝完畢,編與寫將近兩百本書籍的我仍然掩不住興奮,我將這兩冊書,歸之為〔禪〕文化散文,因為書中都有禪字,都以生活裡的情緒去叩訪禪宗公案,以文學的語言去推演禪意中非理性、也非「非理性」的思維,其中的悅樂比起詩又更難以蠡測與傳述。 有人能談禪境,有人喜歡說禪意、禪味,有人逗留在禪喜和禪趣裡,我是在禪的脈絡裡學習改變思維,諸如「山裡清泉何嘗不是天上的白雲,天上白雲未必是山裡的清泉。」 不變的是──流動的禪的思維。我們繼續。 ——蕭蕭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與暮光對視

詩‧攝影/葉莎 寒雨剛過的二月某日 木槿再次讓開身子 令我和暮光對視 深灰色的雲和金色的傷口 緩緩墜落於水田之中 眾鳥已經歸去 除了離散的風和一顆心 我和木僅談框及限制之無用 就像它留下圍籬的破口 風和目光才得以自由穿梭 又將此生比喻為泥和水 說柔軟的流動與更深處的乾裂 才是心靈真實的樣貌 二月某日,寒雨剛過 木槿多事,令暮光與我對視 我聽見一聲低沉的喟嘆 說著,此生不如 不如眼前煥發的風景

Read More

〈中華副刊〉珍惜‧擁有 閒

文‧攝影/林少雯 日子,有很多種過法,有人忙得像陀螺,整天團團轉,擠不出時間來休閒;有人忙閒有度,該工作時工作,該休息時休息,生活有規律;有人不必朝九晚五,不須為生計發愁,閒暇多,易想東想西自尋煩惱。有閒或沒閒,都是生活方式;閒,也是一種正在忙的事。 真正的閒是甚麼呢?是安靜、悠閒,如過著閒雲野鶴的日子,除了閒暇還有閒情逸致,可以四處尋幽訪勝,或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暫時遠離紅塵,清閒度日。如此隨意的美好時光,可以漫不經心的閒閒過著,可以跟家人、朋友閒扯、閒聊、閒逛、閒話家常。但這只是短暫的閒,因為不久就必須返回凡間,再度投入紅塵,過回原來的日子。那種閒,是一種充電和休息。 忙和閒,都是生活;生活,是過尋常日子,既然是過日子,總希望能過得輕鬆愜意,但有人每天都很忙,根本閒不下來,其實現代人很多都是如此,不管職位高低,不論高薪低薪,人人都忙,偶而忙中偷閒時,閒愁即起。忙慣了的人,忽然不忙了,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好像生活頓失目標,變空洞了,這種閒,也易生出閒愁。或多愁善感的文人,閒暇時遊山玩水,見景見物,想起某人某事,落入回憶中,也會生出閒愁。閒愁一起,心中百轉愁腸,感悟良多時,文思泉湧,提筆就能揮就一首詩或詞。宋朝文學家辛棄疾在「新荷葉.春色如愁」詞中,寫道:「春色如愁,行雲帶雨才歸。春意長閒,遊絲盡日低飛。閒愁幾許,更晚風、特地吹衣。小窗人靜,棋聲似解重圍……。」 閒愁,是無端的愁緒,既是無端,就是沒來由的,說不清楚的,可能來無蹤,去無影,也就不去管它,哼哼歌、散散步、看看電影,購物消費、爆食一頓……或許就過去了。 不知是否人人都有閒愁,有了閒愁是好是壞?或許不好不壞,詩人們因為生出閒愁,而多了靈感,揮筆寫就一首又一首傳世的千古名詩……。 不加愁字,閒,是一種心境,我是個在家上班族,忙起來時常沒日沒夜地外加廢寢忘食,但我總是告訴自己,人忙心要閒,忙中偷閒,保持愉快心情,應對一切凡塵事,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危脆世間

文/麥清 畫/蔡克信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日憂。即使在今天這麼世俗的人際牽絆與危脆世間,鏈鋸錯綜叢生,驀然邁步,失業生病、颱風地震,氣息奄奄的。心理迷霧的不交流,火焰如深淵的雨般塌圮光芒,暫不做決定的僵持狀態,站隊與實現和諧以至於都會裡競爭的浪潮、戰神們正在爭鬥傷害並觸動梳理著人們清晰的安全感按鈕,真愛關係是否良性?且重回新視角的正軌與彌合的契機。 存在於霹靂火炬的圍殲中,這憂鬱與憤怒交織的疆場炮聲。酷烈拚殺中,墓石刻字交織肢體眼珠,時間是張焚盡的莊嚴悼詞。戰神覺得世界過於平靜了。雙唇微微蠕動,彷彿剛吞食過豐盛食物的野獸發出格格的狂笑,露出尖銳的牙齒。此刻,一位虔誠的老人渴望獲得聖靈的啟示。在專一信仰的引導下他的眼中再次閃耀出明亮的光芒。 因為世間的聲音過於繁雜和激烈,不能只聽聞澗中流水與樹上鳥鳴,經歷了狂亂和無盡的危險,瀕臨死亡的災難,戰神的冷漠讓人感到震驚。一切形而上的詩意都回到土地,將萬物歸於土壤,大海的水無邊無際終將恢復蔚藍的美麗。靜默的真實之美正存在於無聲的角落。藉著這些被灰塵覆蓋的廢亂景象,尋回內心的信念,和平展現出沉默的美。 清泉洗盡勞碌攤展開來,忙於與命運搏鬥,如同隨意拋擲美麗的花球,人間富貴花間露、貪利圖名滿世間。或許想像得太美好了,蟲蟻幾乎啃食殆盡根部縫隙,湧出灼熱的樹血源於不腐的心。那麼你是否相信精神力量可以超越物質?推拉的能量存在於知識與生活經驗之間,將二者加以整合,能夠賦予智慧、洞察力與平衡感,並建立起富有想像力、充滿靈性的同理心且溫馨的聯繫。 空樓似生命樹的等待果實,無動於衷地卻拖拖拉拉?唯存那顆真誠質樸的心而去厚德載物,深入審視並問問自己甚麼是想要的生活?可能你會覺得現在發揮創意的空間變得更廣闊了,全因一份安然自若仍植根於心,追尋內心深處的純粹初心彷彿是一段停下腳步、靜心聆聽內在堅定信念的旅程,並散發出如孩童般的純真美感。 晶瑩的星點增添一絲生機,眼角的幽思隨之閃爍。那中西名家字畫的神韻是創意、深層激情和集中意志,內涵與氣質感的總體表現,仿畫縱使能抄襲部分外表與內容,並無法模仿出畫家個人於矛盾的糾結中,支持著那種明晰的信念、精神成長和內在的特質,而那正是感性與理性不斷對抗與博弈的結果,起源於對存在意義的虔誠思索。至於文章藝術、視頻文物,亦是同樣的道理。 簷雨淅瀝豁然迴響著爭流千帆競發的思索,僅僅因希望而存在。夢想同時帶來悲傷和憧憬,腳下只剩滿佈荊棘的尖針。時代年輪波瀾不驚的更迭打轉,人心惶惶浮躁迷茫,所有一切都會消逝的,究竟是甚麼內心的精神力量與自我價值軸線在支撐著人們?過度商業化的世界,雖難免沾染紛擾泥絮,然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藝術是生活的洞見與解藥。以清淨本然來對治虛妄,畫下紅線並自在地活著,才是真正的人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 曖昧練習

守候 文/姚時晴 圖/張秀燕 (著迷於分類認定時,瞬間的猶豫不決。)到底是詩,還是散文?到底是真實,抑或虛構?倒底,是朋友或是情人? 可不可以(不)是詩,也(不)是散文;(不)是真實,也(不)是虛構;(不)是朋友,也(不)是情感的寄託。過多的依戀容易讓人疲憊,些許的掙扎接近絕對的似是而非,隱涉的愛帶有委曲求全的美絕。 「告別自己的剝落,儲藏殘餘。沒有戳破愛的勇氣,只能回憶。回憶偏愛假寐的自我催眠,偏愛說他人聽不懂的囈語,愛糾結成謎。為了保存愛情的完整,心押著韻說: (不)愛你!」 我們不愛了,所以可以開始大聲說愛了!用委屈的情節,曖昧練習。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當代詩話 現實題材是想像力的試金石

金黃夏豔 文/簡政珍 圖/卓美黛 現實題材是詩藝與想像力的試金石。詩和音樂一樣,聽眾最熟悉的曲子可能最難彈奏。能以馬桶為題寫一首好詩,這個詩人幾乎就有能力寫任何題材的詩。 現實事件撼動人心,詩人的感受最敏銳。但詩人個人的感動和詩作的感動人是兩回事。正如艾略特所說,詩不是表現情感的強度,而是藝術處理的強度。 具有藝術強度的詩,必定隱含深厚的情感。 詩人足以自重的,不是他有口出囈語的權利,而是以文字賦予外在世界一個秩序。從天才的火花散射到凝聚火花成為一盞燈是一條很長的路。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相忍

詩/靈歌 圖/張秀燕 曼妙 每朵花都開成 季節的傷口 回憶群聚 片段叢生 落葉如炭 等六月的火 十月的餘燼 我眼中犁過的新土 翻過一年 重新了故事: 掌中的線索 是誰的命運 相纏在枝頭的蛛網 露水掙扎 如短暫的一生敗壞 蒸發 腐土重新孕育 新芽睜眼 眼神漫漶 止步最後第二頁 不忍,不敢 將最後的結局曝光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些些尋常之事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起初是如絲帛飄動的風聲 接著是一隻貓躡腳走過院子 我想像牠身上灰黑的色澤 如夜、如夢,如傳說   後來是一千匹人馬靠近 奔騰之中進入一場萬馬的廝殺 凌亂與更大的凌亂相偕離去之後 進入巨大的沉寂   甫過雨水,這潮濕的節氣 我靈敏的聽覺並未受潮 總是聽見沉寂,聽見墜落與疼痛 甚或細微且溫柔的聲響 那是櫻花,櫻花的呢喃 原來它們也懂惜別   一如長夜的聆聽 我在往日的白晝行走 聆聽或不聆聽 在意或不在意   尋常的田野和櫻花林子 尋常的盛開與熄滅 尋常的水流與青翠 時常遇見尋常的 人或魂魄,在不尋常的長夜

Read More

〈中華副刊〉褪青衣 通體銳利的動心 之 一

文/蕭宇翔 圖/柯適中  一直到今天,才明白隨赴北而來的諸多身體狀況,全與心靈有關。肩與腰的僵痛痠脹,眠夢與醒時的混沌渙散,全是那些場面下暗湧,因為無可交心而產生的試探、角力、推手、擰絞狀態,其再現與後遺。我以為是讀書太多,或者姿勢不良,其實,是一種在花蓮待命時就曾預料過,害怕著的:無以名狀的沮喪。 沮喪,木心說,並非無方而來無理可喻,它是位於無數度「知人之明」之後的一度「自知之明」。這樣的「自知之明」已是一把劍,在「知人之明」之上反覆磨出鋒刃的劍。連劍柄也磨出了鋒刃。這通體銳利的東西難於執著,卻分明在你手中。 在人生的後青春期,我在思考一種更銳意用情的原諒,或者說,更精準的動心。 鄉愁而不鄉愿(鄉愿者,向內不能自處,對外喪失判斷),世故但為人情(而非世故只為保全自己)。博大於愛,悲而不憫。一種不氾濫,不迂腐,不空洞,和合於人生見識經驗的,其實是「知」,對於人情世故,顛撲不破的始終好奇。 知與愛,知先於愛,知絕對地先於愛,更勝於愛。對人性的深深好奇,眷顧,往返折衝,在一個不應多所設限的時區,沒有額外的前朝舊帳或生涯顧慮,不是為了盤檢打點身邊的人際關係,更不是為了考驗彼此的友誼、忠貞、情感閾限,不是,我深信,也不是為了滿足或炫耀那種一逕袒露訴說的表白欲,並且說:「這就是文學。」 不。文學不為文而作,也不為自己而作。文學為人而作,捨乎一己的情仇。 知先於愛,博大於愛。 「愛恨」既痛且快,相對地,「知」卻是相當纏綿不可得,需要從自體的囿限(簡化、批評、嫉妒、不屑、好強、故作超然、假性真空、相對主義、犬儒、心靈雞湯的種種逃遁)中,不斷驚於寒顫,不斷驚醒。 人的同情,多麼容易在嘻笑怒罵之間,一次次消磨掉。多麼容易,被一個又一個自我內在黑洞般塌蝕,強力捲襲的自傷漩渦所吸納,吞噬,收編,解構。同情與共感,以自我的心智底線為注,押進他者的心靈深處,換來的是什麼?往往,是對方的無動於衷或變本加厲。因為,所謂心靈深處,實則是我們「想像中他者」的心靈,與他者無涉,亦無所濟。 但是原諒。原諒對方(以及自己)在荒蕪人世裡的故作醜態,原諒因自身醜態逼人、唬人、傷人而產生的自責,原諒對方(及自己)對此生創傷源頭——世間表象的荒涼滑稽,文學謎語的凍原冰面——如同手足無措的溜冰孩童,在上頭打滑、碰撞、滾飛,或強拉他人手腳只為自保,所展現的一時舛誤、冒昧,雖然還不構成惡意。原諒他的此種傲慢:對於你們不幫助他,不呵護他,不讓他強拉手腳,不與他作陪深淵,他,竟自顧自地對我們反身「原諒」了。 持有這把通體銳利的沮喪之劍,狂劈亂斬,在文學的荒蕪冰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飛地留言 日光節約

綠光 詩/謝予騰 圖/簡世哲 被醃漬過的情緒,總見不得光 抹在土司上 也只是一層薄薄的霧氣。 這樣的早晨,不要推門進來 學貓就好 無聲地踏過失望 讓本來就無情的浪,繼續侵蝕 尚未沉沒的海島。 不可以看見。不可以把時間 隨意調回正軌 請躲起來仔細地悲傷,不可以伸手 摘下別人的面具 或當一個不說謊的人──如果因此 不小心吸入一團毛球 就努力想辦法,咳出一顆滿月。 情緒總因此,得被更仔細地調味。 不愛土司的人,站在門邊 端詳別人家的包子 幻想他們正冒出紫色祥雲般的雨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