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春日野味

生生不息Ⅱ 文/張元麗 圖/葉繁榮 春天的氣息中彌漫著野菜的鮮香,每年三、四月份,野菜就開始在田野間嶄露頭角。這個時節的野菜格外鮮嫩,讓人垂涎欲滴。我們趁著春日野味正盛,帶上小鐮刀,將這份鮮嫩的春天一口口吃進肚子裡,感受大自然的饋贈。 如果要問最具春天代表性的食物是什麼,那麼折耳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選擇。折耳根,別名豬鼻孔,魚腥草,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在我們農村老家有一句俗語:「常吃折耳根,百病不纏身」,因此每逢春天,許多人都會背著小背簍,拿著小鐮刀,沿著田埂四處尋找折耳根的蹤跡。找到折耳根後,只需靠近根部輕輕向上提起,就能看到長得白白胖胖、嫩得能掐出水的折耳根。折耳根的烹飪方式非常簡單,四川人家家戶戶多採用涼拌。在洗乾淨的折耳根中加入適量的辣椒油、蒜蓉、香菜等具有芳香性氣味的調味料,然後攪拌均勻,即使沒有烹飪基礎的人,也能通過這種方式搖身一變,成為美食家。折耳根口感嘎崩脆,讓人回味無窮,一口咬下去,清脆可口,芳香四溢,彷彿把春天的生機和鮮美都融入了口中。如果你還沒有嘗試過折耳根,那麼不妨在春天去尋找一下,讓這份來自大自然的鮮美成為你餐桌上的佳餚,感受春天的氣息和折耳根的美味吧! 春天的蕨菜,野得張揚。被稱為「山菜之王」的蕨菜,在元代惟則的筆下顯得格外誘人,「半簷落日曬寒衣,一缽香羹野蕨肥,」在疲憊之時,一碗鮮美的蕨菜湯羹足以溫暖肺腑,暢快淋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在春雨中尋找蕨菜。後山的蕨菜彷彿在比賽中一般,爭先恐後地冒出頭來。看那一棵棵嫩綠的莖葉,猶如一個個捲髮的小姑娘,為山野增添了生機。採摘蕨菜時,要挑選幼芽,再配上自家醃制的香腸一起翻炒。這樣,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蕨菜香腸就大功告成了。吃在嘴裡,蕨菜的鮮香與香腸的醇香交織在一起,口感脆爽,讓人頓時胃口大開。難怪詩人陸遊也忍不住讚歎,「蕨芽珍嫩壓春蔬,日日思歸飽蕨薇」。春天的蕨菜,是大自然的饋贈,是春天的符號,也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美味佳餚。 老家有一片竹林,其中隱藏著令人難忘的美味——雨後春筍。每當春天的腳步臨近,那片竹林就會悄然煥發生機,喚醒人們的味蕾。春筍,作為春天野菜的優秀代表,不甘落後地破土而出,向世人展示著春天的生機與詩意。對於愛吃春筍的人來說,這是一年裡最不容錯過的美味。我記得小時候,常常跟在父親身後,穿梭在竹林間,尋找那尖尖的筍頭昂揚向上的身影。春筍的做法多種多樣,有我鍾愛的油燜春筍和鮮筍燉排骨,但我最愛的還是那道春筍炒肉絲。熱鍋涼油,爆炒蒜片,隨後加入春筍絲,煸炒至斷生後盛起備用。再倒進肉絲,煸炒至微焦,加入春筍和各種調味料,燜至收汁即可起鍋。這樣一道色香味形俱全的春筍炒肉絲就大功告成了。嘗一口鮮嫩的竹筍,嚼在嘴裡潤滑爽口,嫩滑的肉絲則釋放出誘人的美味,試問誰能抵擋這春筍的鮮味之王的誘惑呢? 當然,春天的到來不僅有竹筍的萌發,還有蒲公英、薺菜、香椿等純天然的美味珍饈。這些普通的時令美食,在農家人的手中變得格外誘人。咀嚼著這些野菜,彷彿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和家的味道交織在一起,詩意般流淌在心間。

Read More

〈中華副刊〉祖母之死 ──寫給名喚母親的女子(上)

文/張紫蘭 圖/李昕 一 我夢見我們一起去搭火車,是那種面對面促膝而坐的舊式火車,兩人歡天喜地像姊妹,時代背景想是十幾年前那種淡彩的並不富足的台灣。嬉鬧著下車,才記起東西忘了,兩人復匆匆上車,共同搶救一個包袱。 二 我的形體努力站起但是我的靈魂拒絕究竟一個遺失母體的生命他要如何穿衣戴帽穿梭過空洞的人群甚至頷首微笑彷若一位自信滿滿的人類他要如何持續忠貞他的傳統而命定今生今世永恆失落母親的寬容與撫慰那麼信心是偉大的傳統是偉大的而我恐懼我的靈魂她即將浪跡天涯以風的笑痕為導航唱著瘦弱而沒有養分的牧歌睏睡在自然的重重冷漠之中每當同樣一個夢連續三年夢中我的形體努力站起。 三 今年春天,我提著內有妳的照片的行李搬往中部,家裡的人都對我十分和氣,我經常坐在白天偌大無人的客廳寫字看書。很久不見妳了,妳還經常微笑地細語輕聲嗎?鄉下家庭廳堂之中供奉一幅神的繪像,豐腴白皙溫和含笑莊嚴端雅,完全是絕善極美女子形體。我每每眼睛累,抬頭便見這幅神的繪像,我有驚喜,那神情態度頗像妳,不就是傳統中國那些勇於面對命運疾苦、而人格善良完美女子的寫實嗎?其實也可以說,那真真是幅人間女子的繪像,可能是最早畫家倣傚心目中人間女子所繪成的,因為我曾看見那種內蘊和外表的女子。或許由於這樣,使我如今對宗教的涵義與信仰裡的某種潛意識,比以前更加尊重。 四 妳一定可以想像我的失敗於是護衛我走過許多色調柔和的早晨送我一盒甜蜜的巧克力生日蛋糕我說我願意是妳生命的延續妳卻不再想成為我誓將日夜懷想的前世是否由於肉體的奮鬥永遠悲劇而我的浪漫不過隱約吐露年輕的荒謬無知那麼生命的真實是什麼當肉體死亡後精神是否依然存在所以我返回幼年今生今世沿途問過來而妳焦急忙碌翻找永恆的那些答案給我甚至用妳的死亡來完成我的成長。 五 我出生時黑黑醜醜,大家庭多如此嘆息。女孩子不美總是遺憾,尤其事事講求精緻比較的家庭。也許這樣,就取了個既有花朵又有顏色的名字,希望有所彌補。 六 兩道平行線的航程中妳肉體的衰頹與我無眠的挫敗一齊無休止地指向遙遙天際但是死亡在眉睫在髮梢在唇角從此落葉生根整個秋天我屢屢穿戴憂懼顏色的衣帽那時的我自以為什麼都懂其實只是曾經經過生病與苦痛卻完全不了解死亡的真正面貌。 七 我小時候考試或參加比賽常常得第二名,而妳說第二名也是好的,因為上頭還有一位第一名,小孩子容易懂得謙虛的道理。第二名是好的,如果妳心裡實在不服輸,那也容易了解比賽的涵義原是短暫的,那只是一種形式,即使換妳爭了第一名也是剎那的。每一人活著都有他獨立存在的意義,無需「比較」即可認定的。 八 我無法在這個情節或故事我無法獨立處理一個死亡事件我想我是軟弱的而我的智慧也是現在把筆墨把歷練故作光榮地舉起來用極限繪一個圈圈把自己團團圍住我的名字叫做人類我的智慧無法挽救妳。 九 我的個性和老人較合得來,所以妳許多朋友我都相識。那時候妳身體健康,妳與妳的老朋友們經常在我們家練習土風舞或嗑瓜子聊天。其實我並不是事事乖順的那種孩子,但對於妳們口中嘮嘮叨叨日日反覆的人生故事卻異常著迷、百聽不厭,同樣的故事隔天重覆敘述;而我也理解無論精彩或貧乏,那都是妳們今生最在乎的故事,於是妳們以為我十分乖巧,倍加疼愛。老年往往是人的智慧發揮最極致也最圓融的時期。因為透徹天理世事所以值得敬仰;因為衰老而內蘊,所以容易被忽略。 十 每個夜晚乍然驚醒我伸手探觸母親的鼻息還是溫熱的脈動的方才抱著微笑安心睡熟母親居住的這個房裡經常飄飛古典的胭脂清香整櫃衣飾獨具風格地垂掛窗下站立一株紫色花瓣的蘭草每樣家具都潔淨寫著一個女人的性情所以大鏡之前人物必然依然依舊健朗樂觀敬愛的魔鬼這裡沒有你的品味請速遠離。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被施予者

詩/攝影 葉莎 在湖邊流連一下午 一片一片葉子 擁抱著一聲一聲蟬鳴 「人在一切善事上,必須遠離驕傲。」 身材矮小的約翰.加爾文 說出如此崇高的話 白雲懂了,大方演示無垢 大樹懂了,無私給予陰涼 湖水懂了,寬容送出清澈和明朗 鴨子懂了,慢悠悠游過繁忙 此刻,我感覺 自己是一位羞慚的被施予者 自燠熱中一路行來 低頭享受著天地間的一切善美 所以讓自己的背影 也不由得謙卑起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情繫八卦山

■羅文玲 蕭蕭   八卦山的高度,有仙有佛高高在上,  供人膜拜; 有碧山巖、虎山巖、清水巖,長期撫  慰常民心靈。 八卦山的高度,可以築造天空步道,  既能俯視林木、松鼠, 更可仰觀南路鷹飛翔,知道北地、南  風的消息; 八卦山的高度可以藏伏長達五公里、  僅次於雪山隧道的八卦山隧道, 快速連山通海; 八卦山的高度,容許高鐵與山脈平   行, 十分鐘抵臨臺中,五十分鐘到達高   雄。 有風無颱,有水無災。八卦山的高   度,正是彰化常民生活的高度, 那高度遠遠高過小道的八卦緋聞。   ——蕭蕭:〈八卦,常民的高度〉   有整整二十年,七千多個日子,我在距離八卦山不遠的彰化明道大學擔任教職,這段歲月我與八卦山結下深厚的情緣,教書、推動茶文化教育,曾經隨蕭蕭老師帶著幾位外籍學生到八卦山星月天空放天燈,我們合力在天燈上書寫大大的「情繫八卦山」,隨著天燈緩緩升起,照亮了八卦山與跨越海洋的情緣;也曾經一起在社頭朝興國小辦理彰化詩人翁鬧的文學研習營,帶著一群熱愛文學的孩子認識彰化的文學家。習佛的我也曾隨蕭蕭在八卦山麓最南端的二水基督教堂為詩人王白淵舉辦學術研討會,更多次在八卦山腰的文學步道為來自各地的中學生走讀彰化賴和的文學。 八卦山,不高,卻有聞名的八卦山大佛,綿延在彰化與南投之間的八卦山脈,孕育著最柔軟的絲襪與最堅硬的芭樂,以及有奶香味的名間金萱與翠玉。我何其有幸,曾與八卦山結下深厚文學情緣!   以書傳心: 窮人翻轉的唯一憑藉 蕭蕭幼年時家境清貧,通過不斷讀書與筆耕不輟,成為台灣知名的教育家及詩人文學家,成長於自然田間的樂觀不服輸的心,活出了新天地。常常聽蕭蕭老師說,貧窮家庭要翻身,讀書是最好的方式,秉持一種「十萬樹人」的想法,回饋鄉里照顧偏鄉的學子,他在台灣師大研究所畢業之後,就發願將存下的第一筆十萬,要捐贈給故鄉彰化社頭的小學蓋遊樂設施,讓鄉下的孩子有一些遊樂器材一如都市裡的小孩,這樣的願望,在他教書之後幾年就實現了。當他聽到外籍配偶是彰化鄉村普遍的現象,於是動念用閱讀帶動外籍配偶以及偏鄉學童的積極做法,將六千多冊童書、文學書、烹飪料理的書,捐贈給故鄉彰化社頭朝興國小,成立「蕭蕭工作室」,購買靠枕、抱枕讓孩子舒適閱讀,大公無私地與社區的民眾分享,他心心念念就是希望藉由閱讀資源的開啟,搭起偏鄉孩子與外配母親成長的階梯,通過閱讀看世界。智慧長者風範與仁者胸懷,讓朝興國小成為彰化縣落實閱讀的典範學校。 回彰化執教十八年,推動了連續十三年不中斷的「濁水溪詩歌節」,為彰化前輩詩人翁鬧、錦連、賴和、王白淵舉辦學術研討會並出版專書,更為明道大學建立追風詩牆、鳳凰詩園、詩學研究中心,設計雲水間,募款建造人文學院專屬人文講堂、雲天平台,2024年更在故鄉社頭圖書館設置「蕭蕭書房」,永遠想著為文學教育盡力,永遠盼望著八卦山麓故鄉的子弟心胸像雲天一樣朗朗開闊。   凝神專注的生命溫熱 「天空中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雲」,如果每個人都以執著於差異的心來衡量周遭的環境,會覺得世界中處處皆不如意。蕭蕭對於學生,都一視同仁,平等待之,他曾帶著喜歡創作的學生組成「兩個地球寫作社」,利用晚上為學生義務講課,帶領他們讀書增強寫作技巧。疼惜弱勢的學生,只要知道哪位學生需要幫助,主動提供學生助學金,讓他們在服務學習中,找到自信。 猶如茶人行茶時,小小的茶杯中,片片茶葉在水中上下浮沉,滾燙的熱水讓茶葉伸展,飄出清香,茗香、真情、展露無遺的本性,順其自然、融於自然,味味一味,我們感受到月光一樣的白、陽光一樣的溫熱! 閱讀《八卦山麓有人家》,會自然連結一千兩百多年前的盛唐自然詩人王維,古典與現代詩人有著相同純淨的心靈。蕭蕭常常期勉學生:『若不凝神專注,則生命將一無所有!』 2015年老師獲頒星雲教育貢獻獎,他將所有的獎金,回贈明道大學,建設了人文講堂,提供人文學院辦理人文經典大師講座,設置了「雲水間」做為接待來賓喝茶討論文學的空間,開闢了「詩學中心」捐贈上萬冊的圖書開放給學生閱讀研討,老師時時將閱讀的心願,隨時隨緣自在的分享給所有的人。 這二十年來隨著蕭蕭辦詩歌節以及藝文交流活動,蕭蕭時時叮嚀,要讓孩子接觸詩歌、繪畫、音樂,讓孩子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我相信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孩子的一生,能夠讓孩子遇艱險時,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蕭蕭常說,理想會使人出眾。記得小女柔柔剛考上台灣大學時,他就特別以文字叮嚀柔柔要有三開——「開心」:打開心胸,讓心迎向光明,讓世界走進來。「開悟」:在文字及生活中領悟,成為自己生命的一盞燈。「開示」:用自己的觀念,再說給別人聽。學習的過程就應該是這樣開心,開悟,隨緣為有緣人開示。正呼應著蕭蕭一路無所求,自在面對人生的達觀態度。無所求卻無所不應,散發出源源不斷的溫潤力量,潤澤著莘莘學子。更以「心向天地開放,人與純真往來」面對生命所有的遇見,用幽默的口吻,充分的展示了人間處處皆學問,雲在青天,風在兩翼,處處充滿了故事與學問,呈現出生命的智慧,「不被打倒,永遠積極向上」的生命指標。 蕭蕭,永遠用詩心與文心溫潤著眾生,將生命的哲思,化作佳篇,如雨天曼陀羅華傳遞文學的芬芳。他用靈魂深處的力量勾起我們的詩心,創造了人性裡的「淳善的價值」!   遇見純淨文學心 白色,是一種純淨的、靜謐的顏色,不驚擾他人,溫柔中透著靈秀之美。沒有鮮豔的色彩,卻能展示優雅的一面,用一個巧妙的稱呼,完成了從視覺、味覺到心靈感受的全方位撫慰。白色,有莊嚴、典雅、靜穆的美感,也有柔和、恬淡、朦朧的意味。白如雪,潤如玉,透如絹,如美人肌膚一般白淨,如春日早晨一樣甜蜜而清涼,白得剛剛好,白得無法更完美,春日雨水潤澤大地,品讀蕭蕭《八卦山麓有人家》,綠意盎然純淨的畫面從心底與眼前升起。 走在春日陽光下,看春日的繁花,映襯著晨光與朝露,呈現多元的白色,彷彿可以領悟張若虛「空裡流霜」的白,或者「汀上白沙看不見」的白。「看不見」是白在視覺上的極限嗎?我和女兒在台大醉月湖畔攤開一張茶席,視覺呈現的是淡然的清靜,節氣「驚蟄」,展布素白色茶席,幾朵裸粉的茶花與落下的梅花,一壺茶,就是浩瀚無邊的胸懷涵容雨露,不需打開音樂,讓春天的鳥鳴自然走進來,不需五色繽紛,只讓茶花與文心蘭散發淡淡的香氣,茶席因單純而優雅,一如展讀蕭蕭的散文。在春日晨光下,品著東方美人,望著波光嶙峋,與露水潤澤的嫩綠小葉欖仁,品味著東方美人茶回甘的味道,回味散文裡的文字,如回甘好茶讓人舒心。 純淨與不染的心,如喧囂中隱約的迴響,在時空裏訴說著悠遠的情懷。那些靈動之氣,與春日「雨水」潤澤大地是一致的,在以白為底的天地裏,渲染出柔和悅目、溫潤恬靜的美感。舒展奔騰,視覺與思緒都可以無限延伸,靜靜的在午後品讀,總有清明與喜悅在流動。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霧迷惘的紅塵臺北,能不能望及我們鄉園的蒼翠?能不能回望我們曾經稚嫩的笑語歡騰?變化不多的家園,我們永遠不陌生。曾經深愛的故鄉,我們永遠不陌生。」 這樣的轉念,寫下的文句,敲醒了昏沉的靈魂,讓娑婆塵勞,瞬間安定。這也想起曾在湖北黃州幽居的蘇軾看透人世——「微渺如螻蟻,無常似羽毛」。他走在空白之道,讓自己在心靈安寧中,探索生命真相。黃州,東坡閉門謝客,沉思自省、向內探索。這段東坡寫了黃州時人生的思考,《安國寺記》中一段文字:「深自省察,則物我兩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污自落。」相隔千年,蕭蕭與東坡,竟有一致純淨心。   天容海色本澄清 蕭蕭獲頒2021年吳三連文學獎的殊榮,頒獎當天,看見剛動過心臟瓣膜置換大手術半個月,穿著鐵衣忍著傷口疼痛緩步走上頒獎台,握著麥克風的雙手嚴重顫抖,但是他依然沉穩的做了五分鐘生動完善的感言,我聽見蕭蕭傳遞出對文學前輩的尊重與感恩,剛剛動完超級大手術,依然勇敢的一步一步緩緩走上領獎台,這豈止是勇者的示範而已啊,有更多是深耕五十年文壇的厚實。 山河大地、星辰日月無不體現著清淨的心境,人心中也有山河大地、星辰日月,蕭蕭的散文,也有這樣的特質,拓開眼界不將自我設限的典範,右手寫詩、評論詩,左手寫散文、編寫國文教科書,在文學與創作多元的展現,圓融自如,湛藍澄清。 細讀每一篇散文,若茶的潤澤與芳華,遇見環境的困頓苦難,心卻尋思並尋找生命的出口,自在淡定。蕭蕭用他的文字,輕輕敲開一扇窗,溫潤人心也交會出一道心光。帶給讀者一種在春日煮一壺茶在田野靜思的感覺,靜靜地傳達出一種生命的亮光。如雨後天晴的時刻,透過落地窗灑落的溫暖,可以讓整個天地通透明亮的感覺。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桃花源,每一個人心中的凈土都會以自己喜愛的色彩去描繪,最初的家園也都必然成為我們心中永難忘懷的「鄉」,隨著蕭蕭的文字穿越時空尋訪八卦山麓的點點滴滴,且讓我們一起低下頭,想想純樸,想想童真,不管日行萬步,或者一生行多少萬里路,都從足下的舒適穩定開始,將八卦山的溫厚放在心中,永恆溫潤人心。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天孵出一隻雛貓

新雛貓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難得在早上十點前醒來,通常轉醒之前都會再次感覺一下暖被像情人深情的擁抱而賴床,其實是在細細感受自己的身體每一寸狀況,還累嗎?不累了嗎?通常都寵溺自己說還累。於是再睡。 再醒來有時已是午餐時間。今晨早早轉醒,意外自己告訴自己不累,立即坐起身來。平常儀式性的望向大窗,看看天光如何,以便決定一天的心情和衣著。今天被窗外的光嚇住了:彷彿被強烈的劇場染色燈照射,那個黃又被如水春風洗過,就是多了一個「透」,比黃玉和琥珀都晶瑩。上帝的聚光燈也有圖案效果片槽(Gobo Holder Slot),槽裡插入所有言詞可以形容的各色層的嫩綠初葉,並綴有些些去冬的枯黃。祂正在耍玩祂的季節調色盤呢。 這時才確實感受到舊的年真的過過了;舊的人呢?每個人都發出電波,你心裡有一座捕捉頻率的機具,有心或無意間時不時收到一些訊號:他出國,走了。他曾帶著一家大小去高雄看小鴨呢。他高富帥單身一個哪有妻小了?我在緬甸曼德勒看到他在拍夕陽。那個誰說他在老佛爺瞎拚呢?春天時。他並不是明星或者俊美到足以收集所有人的目光,且那些片段也只是隔三差五傳來的耳語零碎。就算他迎面走來嘴裡流洩出往日那般柔聲的話語,眼裡卻有點輕挑的尋求你能意會的眼神,你再也不覺得如何又如何的了。 所謂的身體很誠實,用過一杯咖啡一個地瓜一根香蕉後,出門散步去補充無料的維他命D。順著正午無人的空曠停車場走了一圈,再繞過百貨公司開始沸騰的人聲,接上商校的無菸步道,怎麼今天散步得如此心神不寧?心裡老有干擾的雜訊,關掉心電感應器,仍有一道如奈米那麼細的聲波穿刺而來。 那麼細弱的生命從哪裡開始旅程?從晚冬時在後院嚶嚶又囂囂的叫聲開始,之後,必有幾場戀姦情熱的綺麗故事,然後又有幾場苦戀的啜泣聲,然後的然後,一隻手掌大的雛貓就被春天孵化而出。 不由自主地又走到那片被養著的地,那片初次與他相遇的地方。大學剛畢業第三天馬上無縫接軌到劇場打工,他完全沒有專業知識,連常識也沒有,可是他答應家人一畢業就自立自強以減輕家裡經濟負擔,甚至應許若能力所及會濟助大妹和二妹。裝台的吵雜讓他頭痛欲裂,工頭大呼小叫的吆喝他讓他懷疑自己手腳都長錯地方,比牽線木偶都來得笨拙。全身悶熱冒汗的他在同事阿母是壯的掩護下想要慢慢退到布幕後的晦暗處喘口氣,不意此時舞台上方撒下一大片黃光,那光明晃晃接近白光,若有似無,吵雜聲這時好像被封進密罐裡,嗡嗡嗡的不那麼刺耳了,就是這時,他從舞台進場端走來,帶著清新如春風的味道,嘴裡流洩出柔聲的話語,眼裡卻有點輕挑的尋求你能意會的眼神,不知何故,他感到有被解救的感覺。一樣的,然後的然後,有幾個寒冬是在相歡的模糊喉音聲中開始,之後,也有幾場戀姦情熱的綺麗故事,然後又有幾場苦戀的啜泣聲,然後,你能意會的那些眼神再也不覺得如何又如何的了。 這片青黃相接的草地自然會生出幾株野花,兩姊妹似的兔兒菜和黃鵪菜、車前草和含羞草……,有花自然引來蝴蝶,白蝴蝶黃粉蝶你飛上我飛下追逐一般上上下下輕盈的飛著,一隻愣頭愣腦的雛貓從草叢中探出頭來,好奇地用清澈的眼神捕捉牠看不清的蝶兒雙雙的翩翩。 他迎面走來,嘴裡流洩出往日那般柔聲的話語,說,好久不見。我回說,好久不見。是好久啊,他推著嬰兒車,車裡貝比有一雙如雛貓清澈靈動的黑色眼珠。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打開窗,讓夢吹進來

聖多里尼假期 文/姚時晴 圖/林進達 離開擁擠的人群,都會的品味消費,城市的流行書寫;離開依靠人工田園的營造去閃躲焦慮,離開憑藉戀物消費去彰顯內心的燥鬱,離開藉由冷調書寫去提醒自己的虛空和疏離。 慢慢調整匆忙上下捷運,趕搭城市急速節奏的生活習慣。我重新學習如何放慢速度存活,如何放慢自己的步履,重新學習以雙腳或一輛腳踏車漫遊生命。 在滴答的鐘面種一棵樹,在樹下冥想一顆種子抽芽成長的過程。讓樹的枝葉盤根鐘面的泥土,時針與分針的行進便成為綠葉延展的支架。漫步鐘面的數目字以跳格子或躲貓貓的方式,騎上單車沿指針的方向前進,尋找歸零路線的終點。 於是,時鐘不再是計算時間的度量工具。而是,一畝可供種植時光的田地;或許,更多時候是個通往人生捷徑的秘密花園。可以由鐘面籬笆的缺口,鑽進鑽出生活,抄小路,抵達自己夢想莊園的領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窗外

文/陳竹奇 圖/蕭明輝 脫穎而出 楊水心看到窗外下著細雨,心裡就悶悶不樂,因為主人出遠門了,不在家中,她又要自己一個人度過漫漫長夜。 Kin-á-jí t góa sim bün-bün put-lo k,bô sû-cheng chö (今日,我心悶悶不樂,沒事情做。) 楊水心出身彰化望族,十七歲時與霧峰林家林獻堂結婚。 一九二七年五月十五日,林獻堂偕次子林猶龍展開環遊世界三百七十八天的旅程,隔年十一月八日返回台灣。 一九二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台灣民報開始連載林獻堂的「環球一周遊記」。 素有書寫日記習慣的林獻堂,其「灌園先生日記」在一九二八年留下一整年空白,這個空白剛好用遊記來填補。 一九二八年,對楊水心來講,這是主人(楊水心用語,應係沿襲日文的用法)不在的一年,思念之情,表現在這一年日記的書寫。 楊水心從一九二八年開始書寫日記,目前留存的共有一九二八年、一九三O年、一九三四年及一九四二年等四本日記。 其中,一九二八年的日記用白話字書寫的天數最多,有一百零五天,其中不乏對丈夫的思念,可謂思念越長,書寫越長。此外,也記錄家中賓客往來、家中日常生活、自己的心情,以及楊水心旅日六十八天的見聞。 楊水心書寫日記所使用的白話字,就是羅馬字拼音的台語文字。這套台語文字係由長老教會所創立。霧峰長老教會的傳道李崑玉受邀在霧峰林家創立的一新會中教導台語羅馬字拼音,俗稱「白話字」。 李崑玉傳道所教授的白話字課程,讓楊水心有所期待,雖然窗外仍舊下著雨,是一整天陰雨的天氣,但想到這裡,她心裡突然出現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窗外有藍天。 窗外也常是陰天。窗內,在沒有電燈的年代,本來就是一個不開燈的房間。 窗外,有時候是雨天,窗內,也是雨天。 美子,不會介意窗外的陰晴不定。 因為,美子心裡有座黃山,自有黃山的朝霧與晚霞,自有屬於黃山的陰與晴。 美子是李崑玉的孫女。 十歲的時候,她曾在竹山長老教會學習白話字,但不久隨母親改嫁到高雄,中斷了學習。現在已經完全不記得了。 美子用插花、國畫與書法書寫自己的心情,不管窗外是陰是雨,很少影響她的心情。 一九四一年,美子在日本東京出生。 那一年,日本偷襲珍珠港,被視為是一場勝利。沒想到是為失敗埋下伏筆。 美子的父親李神輔誤信了帝國編織的神話,接受教會的安排,帶著妻子到日本傳教。甚至鼓勵弟妹到東京,沒想到日本失敗的跡象敗露,各種物資的管制嚴格,缺乏食物與營養,加上冬季的嚴寒,兩位弟弟感染風寒,釀成肺炎,命喪異鄉,李神輔回台不久也去世了。 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美子不久也搬到繼父家,跟著姓劉。 美子本姓李,談到祖父李崑玉,臉上還是顯露驕傲。 李崑玉是西拉雅族新港社李氏一族的後代,先祖曾任清朝的武官,派駐在台南左鎮岡仔林鎮守隘勇線,李氏一族大都信奉基督長老教會,只有美子信奉天主教。 美子幼時身為長女,需要照顧弟弟妹妹,有個弟弟罹患水腦症,醫院拒收,只有天主教醫院願意治療,美子感恩天主的眷顧,因此信奉天主教。 嫁給外省人,以軍眷的身分生活,美子沒有忘記自己是西拉雅族人。 看到李崑玉的身影,在霧峰林家一新會的照片裡,美子頗感興奮與光榮。這份驕傲顯然與長老教會無關。李崑玉教授給楊水心的白話字,美子曾經學習,但也早已遺忘,那麼,這份認同究竟有何值得驕傲之處呢? 那是我的疑惑。 不是美子的疑惑。 美子是我的岳母。 當妻子囑咐我代為書寫家族史的時候,我開始思索這樣的困惑,李崑玉對於美子來說,祖父的形象意謂著什麼呢?美子為何會在意具有西拉雅族的血統呢? 其實美子不曾書寫過任何文字。 如果我隨意賦予意義,那就是虛構,是小說,不是歷史。 意義或許應該在脈絡裡面去尋找。 我開始進行一些調查,訪談,以便完成妻子給我的使命,完成家族史的撰寫。 是他者,妻子的家族史,也是自我,我的家族史。 我思索著妻子家族史的同時,也思索著自身的家族史。 母親的窗外是什麼呢? 也許應該說是龍眼與荔枝。 一生務農的母親,風雨來襲之際,掛念的都是農作物的收成與損失。 風風雨雨這麼多年了。 今年已經九十歲的母親,跟我的岳母一樣,都是昭和時期出生。 昭和時期出生,經歷過戰亂,生命中存在與戰亂有關的記憶及生活體驗。 母親不識字,僅靠大舅雨天閒暇時教導記得幾個日文單字與兒歌。 我年幼時母親教導的兒歌,直到我年近半百時,用日文片假名聽音拼寫,再上網查詢,才知道是大日本帝國的陸軍軍歌,以及台灣軍之歌。 我認識一名日本人,曾要求訪問母親,被我拒絕。我跟日本人閒聊的時候,提到幼年母親教導的兒歌竟是台灣軍之歌與陸軍軍歌,他便持續試探,要前往我的老家,訪問我的母親。我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從日本人的觀點大概會將這個故事理解為皇民化運動的成果,對我而言,兒歌就是兒歌,因為母親從來就不懂歌詞的意義。 對母親而言,日本就是帝國主義的代名詞。 美子出生於一九四一年,昭和十六年,出生在東京,即逢戰亂,她的童年,窗外只聽到美軍戰機空襲,防空警報大作的聲音,及砲彈的轟炸爆炸聲,房子倒塌起火燃燒的聲音,值得慶幸的是躲過長崎與廣島的原子彈。 興許是窗外充斥著戰亂的吵嘈,中年之後的美子醉心於藝術,內心自有山水在筆墨之間,胸中自有丘壑,窗外風雨,與內心的山水無關,內在風景自有其微風細雨,無關窗外。 我的母親出生於一九三四年,昭和九年,嘉義竹崎阿拔泉庄。 母親童年記憶裡,窗外的阿里山鐵路是美軍B29轟炸機經常轟炸及掃射的目標,每逢防空警報,就必須倒臥在荒郊野地,任由荊棘刺傷,或者蟲咬,直到戰機遠去,警報解除。 母親身為農民,終生徜徉在田園之中,戰爭結束後,每逢窗外風狂雨驟,擔心的都是農作物是否飽受摧殘。 楊水心得天獨厚,習得白話字,寫成日記,在家族史裡,男性書寫的世界中,沒有永遠扮演他者,而能以自我的身分登場,書寫自己的百無聊賴、寂寞孤單及心情惆悵。 美子則是以筆墨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羅馬拼音的台語白話字早已忘懷,她不擅文字敘述。在以長老教會為信仰的西拉雅族新港社李氏家族中,信奉天主可謂異類,與外省人聯姻,在以台灣認同為主流的基督長老教會裡面也是以「他者」而存在,偏偏她又能以自身的方式來堅持西拉雅族的認同,使得族群認同沒有落入任何刻板印象,而純粹是自主的選擇。 美子這樣彰顯了自己的主體性,而不為外物所左右,將自己展現為一個非典型的西拉雅族女子。 至於我的母親,僅能說台語,卻連羅馬拼音的白話字都無法書寫及閱讀。缺乏任何文化資本,對於家族史沒有詮釋能力,只能作為他者而存在,任由別人切割其記憶,扭曲其主體性。 做為母親觀點的延續,我的家族史書寫始終是以母親作為自我認同的憑藉,來加以書寫。 父親的早逝,留下了生命中空白的一頁。 父親因肝癌末期疼痛難當而服農藥自殺,在佛堂留下兩封遺書,一封給母親、一封給祖母,未留下隻字片語給我。 父親對生命的期許,生命中的快樂、悲傷,面對死亡的心情、恐懼,只有一封空白的遺書,留待我去填補。 我只能憑藉著對母親窗外的想像,將母親以勞動在土地上書寫留下的痕跡,化為文字,讓母親在家族史的書寫中成為自我,而非他者。 母親的窗外,有風有雨,風雨之中,生命的萌芽、成長,以致最終的殞落,都如同樹木花草一樣,自有定數。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 只帶一面鏡子去沙漠

流浪記-站上高處 文/葉雨南 圖/紀宗仁 荒野公路電影裡,因為追逐理想而失焦的斷斷續續的光暈,示警人們在進行「察覺」內心或劇情的張力下,像苦瓜味道的香水,我們的漫長反射在剪接過的時空,從方向盤的穩重心臟流動著前進和退後。飛過沉默的老鷹真的因為人類的命名而老化了,空氣卻因為科技發展速度而展現了汙染的技巧,頭髮在一夜間鬢白的男女主角,在湖泊旁,停下那些未知,知遇油箱剩底的困境,鏡頭帶入白髮有些刺眼的痕跡,是我們人類對真實或虛擬醞釀的酵素,已經開始發酵,丟下觀賞體驗漆黑的臉,丟下光線包裝的臉,也暗不回,明日或更數日的交響的預言。 喜愛公路電影的我,每次在朋友或親友的汽車後座凡行經公路,都很習慣讓自己的側臉盡量縮小成一格一格的黎明,依靠在車窗旁,看畫面是荒蕪?還是雷雨?甚至也有可能是奇異運作生效的想像畫面。 尤其是長途行經「察覺」複數以上的模糊車窗外,眼睛彷彿暫時寄放到了車窗外留下空洞的眼眶放進一面鏡子,一面有酒味的鏡子。 「喝酒嗎?」雨下起信仰的眼影,他愉悅說起沙漠,說去過沙漠的人,好像會什麼意志力都被光影充飽矜持的電量。「我不喝酒的。」他問原因,表情像已經習慣任何都會被吞吐的言語。「酒沒有夢境、酒沒有自我,酒卻反而不顧一切都要灌輸自我給他人,喝酒後,人都像個分不清演戲前還是演完戲後的樣子。他再度問:「酒品嗎?那其實是鏡子在研究自己。」我笑著說:「如果太習慣麻痺,會比漫長還執著的。」前方小徑,迷路中,像變出一道沙漠的暗示,導航是稻草人,呢喃著自我意識,或許它也喝過了夢境中的酒,沒意識著人類在迷路中,才有機會展現出真實的自己。 「我如果去了沙漠,只要帶一面鏡子。」愛說笑話的他,又反射了笑話的酵素,在電影快要開始放映前,手上沒有任何食物的我,好像多了笑話這個食物,在手上照過來照過去。 電影院觀影經驗中,曾有度過一個觀眾都沒有的時光,我當時以為眼前滿是沙漠,播放中的電影是鏡子,沒有當下、沒有眼前,顛倒像沙塵暴吹響空調和自我意識的起起伏伏。隔日他說:「你好像包場呢!」我又笑著說:「是啊!兩個小時的沙漠電影放映廳呢!」沙漠,或許可以多一個名字「從前」,因為文明就像它的圍巾,找不到科技的沙漠,鏡子突然找到了真正的自由;電影中沙塵的特效、蹣跚的印記,在去過沙漠的人身上真的找得到嗎?我不斷地想著,車窗外,雷雨像第二個我,交錯又認清了自我。 「為什麼電視上的那人,要吃玻璃?」我心想著,電視正播放某名男子長期吞食大量玻璃,胃卻幾乎沒有異常的畫面。他只是看著,不語,在我一旁喝著熱湯,那熱湯冒出的煙,蓋過了我思考的蜃樓,那湯裡的排骨,如果是玻璃呢?如果是沙漠裡的沙粒呢?他終於大聲說:「容易碎裂的,往往都是自己。」 剪完頭髮,髮型設計師叫我看一下鏡子,詢問造型和長度是否合宜,我說:「可以再短一些。」他驚訝地說:「還是要保有一定的髮型啊!」我說:「已經要夏天了,你去過沙漠嗎?夏天的沙漠,有光芒。」他大笑說:「有啦!我玩遊戲的時候,去過!」 幾個小時後,踩踏在腳踏車上的我,因剪完頭髮的清爽,更能體驗或許汽車在公路行駛中,方向盤讓手指襯托一股寧靜、休憩,忘了世間的明垢,想起了他說:「我如果去了沙漠,只要帶一面鏡子。」卻忘記他前面一句是:「活在沙漠中的任何事物,其實早已經離開了沙漠。」 拉下寫滿字跡的窗簾,窗外體型較大的鴿子在欄杆旁練習舞姿,我桌上剛購買的微波食品,還留有白日沙漠獨有的滾燙,可能我等一下把自己的房間打開,心就是一片沙漠,但我沒有打開房門,只是讓嘴裡的咖哩還能夠在就要被消化的胃裡剩下自由。

Read More

〈中華副刊〉報仇 ── 讀顏艾琳詩集《吃時間》有感

北塔 時間是只小耗子 用它的小牙齒 半夜三更 一秒秒一分分 大聲咬著我生命的門   詩歌是頭大獅子守著我的大門 用它的血盆 反咬一口, 只要一口 就替我報了仇   題記:時間是我的兄弟,必將在我睡著時謀害我;詩歌是我的兒子,必將替我復仇,哪怕與時間同歸於盡!

Read More

〈中華副刊〉 踏莎行/除了我,沒有人

詩/攝影 葉莎 這個黃昏屬於樹林 密佈幽暗傳說的樹林 男人進去的樹林 女人跟著進去的樹林 羞恥的樹林,道德的樹林 野貓和鬼魅藏身的樹林 晚雲搖動,樹葉也搖動 野貓尾巴搖動 女人的意志也搖動 天將黑,兩條身影竄出來 急急竄出來,忙忙也竄出來 我站在樹林外面 專心看落日,假裝看落日 大聲說:沒有人會看見你們 除了我,這鬼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