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因果獨奏/側風

文/葉雨南 圖/盧博瑛 我從來都不會看側風,只會看那孤獨,孤獨卻彷彿左右兩側的風,透過腳踏車的鏈子用日子的公里數問候我的經過,但我真的經過時孤獨又陷進機會和命運的輪子裡不知道是用緩慢或迅速的往前給我一個括號讓我填空。 一個人去了一趟鄉下騎腳踏車,不喜稱自行車,腳踏比較有踏在土地擁有的一種天然鳴奏,那天早上,或許是喉腔的咖啡因作祟,我原本沒規劃回到那座用童年眼神遺忘我的漁港,且更沒奢想著回到那永遠平安的漁港,是用在小鎮車站旁租借的腳踏車。 記得,五歲時的我,無論父母親或是任何大人都教不會我騎腳踏車,但某個鄰居小女孩,卻在不知道是哪個星期幾的白日,我屢次的跌倒中,她大嗓門的催促中,我的身體很自然的駕馭著車輪,那輛只記得顏色的紅腳踏車,彷彿我成長過程中的血液一次又一次流過有時我清晨回憶童年點醒我的鐘,是響著同樣聲音的,輪子的運轉、清晨的鐘,只是時空騎著腳踏車轉過我所有童年和所有跌倒時的移動。 坐在往童年的列車上,我翻著書聽手機裡的音樂,每一站都停的區間車,似乎是在幫我區間今日與昔日的記號。 非假日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列車上,太像我童年成長的布幕背景,人煙稀少、列車上不停讓耳膜接受另一端話語的加重語調、似乎是與我童年時隔壁鄰居年齡相同的長輩、沒人坐的位子、有時打開有時關起的車門,我真的要過去那裡了嗎?不該是巡禮而是一種找回,像西濱公路才會有的強風,我的四肢只能彎過風的現實不能彎過風的以後。下了列車,月台當然熟悉,月台上的柱子像我的腳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堅持固定自己的沉重,很小的車站,過熱的天,準備好的礦泉水、行動電源、列車上看過的書,都在享受一切可能的融化。 租了車站旁的腳踏車,悠遊卡刷卡成功的聲音彷彿提醒我真的已經來悠遊了,選了輛直覺認為順眼的車,之後礦泉水、行動電源,已經被我放進腳踏車的籃子裡了,二十歲以後第三次在鄉下的騎乘,從我左腳先試探踏板確定有一股壓力向下後再讓左手撐著握把右腳順勢踏住踏板重心確認後,前方便給了我更多自由的念頭。騎了幾分鐘後,為了解決已經是中午一點多的飢餓感,讓腳踏車停在那間陪了我度過八年的便利商店,空間已經不記得了,因為飢餓,只顧隨便拿些牛肉乾、果汁、飲料,結了帳,走出超商後站在巴洛特式建築騎樓下,某戶關著鐵門的家屋前,蹲著拿出背包裡的香蕉,也吃了幾塊牛肉乾,灌下果汁,不再飢餓,整理殘餘、整理思緒之後,對我來說好長一段的盡頭,就在腳踏板和右耳戴著藍芽耳機的襯托下,準備去感受那一陣風。 沿途凝視稻田,聞著豬屎味,曾經住在鄉下八年,只有在踏上踏板時,那些味道才會變得那麼新鮮又年輕,耳中陪襯音樂是當年聽過的記得過的隱形道路,又幫我多拓寬了一些一個人的踏過,腳踏車停在紅綠燈前,本就缺乏方向感的我,竟連回憶也無法扶住我,在準備邁向可能面臨的迷路時,人煙稀少的農村,我問了正在耕田的他人,路要往哪走,他人告訴我近路,但我早已遺忘了當時的近路,連原本的道路都遺忘,近路忘記更是理所當然,只好不斷繼續騎向前,想盡辦法找回記憶的頭蓋骨,不知是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圈待久了,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突然冒出的彷彿小時候不會拼拼圖的我那塊卡通圖案的一小塊拼圖,頭蓋骨像長了翅膀,我似乎知道路該如何走了,繞過了警局、檳榔攤,又停在紅綠燈前的腳踏車,我喝了口礦泉水,已經不是只有渴了,而是無法確定找不找得到目的地的回聲。 眼神對到了那右側的池塘,再更直行的道路就知道接下來遇到的,都會是掠過我身體讓我變得像猙獰著畏懼重力的蝌蚪,是不斷且不經過掩飾的側風,且強勁,我只能向意志力許願,能渡過側風的誕生,不會看側風的我,是直到後來朋友告訴我當時的風是側風,才明白原來側風難以辨認,如要學會相信眼前的人事物一樣艱困。 西濱道路上的風,開始側著我的臉、腳踏車車身、內心,不再那麼清澈變得扭曲和矛盾,為何要去那永遠都健康的漁港呢?我仍把腳踏車依邊緣,寧願摔倒在最側邊的水溝,也要讓車輪和鍊條產生共鳴,繼續我的騎乘。 側風或許是多疑的?它預測了我的經過怕碰到它的內心,但我的執著擋住了所有強勁的側風,離目的地又多側了一大段距離。 左側已經是消波塊,我停下來把腳踏車停在附近,走近消波塊附近,手去觸摸了地上那些沙,童年已經融進了此刻的沙,只是散在眼前的沙變得不再那麼脆弱,我多看了一眼沙灘,有兩三個遊客在嬉戲,童年時的我並沒有在那裡嬉戲的記憶,只是一陣嬉戲卻彷彿讓我陷入孤獨的機會與命運。 騎乘進了綠色的隧道,只有我一人,心中想著孤獨或許是芽,才有我回頭確認一路上的距離,對這隧道有記憶但很淡,淡到我背上的汗輕易就可以遮蓋過。 橋上的我、腳踏車上的我,車輪繞過漁港的真身,兩個穿著專業車衣、車褲的男女正巧在我的左側邊,看到我一身輕便獨自騎乘黃色腳踏車到這,露出驚訝表情。我繼續往漁港中心尋找一個童年的立體,捕漁船和捕魚的魚夫,從我的側邊慢慢地展現彷彿更接近童年味道的寒暄,心的意向已到,腳踏車抵達了漁港中心,找了可以方便讓我停下腳踏車然後走上彩虹橋的地方,腳踏車停了,或許是籃子裡沉重、或許是漁港的強風,從彩虹橋走下來的我,看見一輛倒在地上的黃色腳踏車,牽起來時瞬間的風和沉重讓我往前一倒腳踏車便整輛壓在我的背上,我真的回來了,孤獨。 看夠了童年,該改看現實了,雲朵都飄成了逝去,準備返程,卻是個迷路的返程,我忘記剛剛如何進入綠色的隧道,憑猶豫又猜測的印象以為現在要騎的路段是和來到漁港前一樣的,但眼前迎來的景色卻是一片陌生,一路上我繼續被側風偵查、判斷、摸索,只好騎騎停停的問一旁店家或是一旁有辦法進行對話的路人,問問也停停,終於問出了一顆太陽,讓我有心中地圖可以繼續回到現實中的界線。騎乘已經超過了二十公里,側風變身成我大腿的筋,抽得我彷彿捲進黑洞,停下腳踏車,喝了些水,吃了根香蕉,現實總是要撐過去的,但命運是會鏈著現實的,騎乘了十分鐘之後,又上演一次相同的戲碼,但這次伴隨整個人身的暈眩,腦中漆黑佔領我的孤獨,身體像極了側風,就要整個墜倒在陌生的柏油路,但我的矜持突然開出的花,接住我可能的不幸,讓我勉強起身停下困頓。 或許騎不動了,腳踏車停在瞬間,我找了地方坐下來補充快要喝完的水,一心向著末日盼望,附近突然出現了臨時停下的汽車,我向那汽車車窗走去想告知我的困境,但一切彷彿側風經過,汽車沒搖下車窗迅速開走。 我繼續待在這裡盼望體力和意志能夠陸續被恢復,突看到馬路上著裝著車衣、車褲騎著腳踏車的男人,這男人不是剛剛漁港經過的,而是新鮮的一道曙光,我立刻向他招手,告知他我的困境,說我反覆的抽筋,詢問他如果要硬撐到車站還要多遙遠,他起先幫我想了一下附近有沒有可以還車的地方,我則是繼續和他討論現況,和我談大概十分鐘後,他卻離我遠去,往他要面對的現實繼續地踩著他的踏板。 無緣和無援空襲著我。 我一人牽起腳踏車,讓抽過筋的腳代替踏板,想著抵抗側風和又忽時出現忽時消逝的側風挑戰著,心想就直著走吧!走得多遠就多遠這就足夠。二十分鐘以後一個熟悉的人影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有些疲憊的我,竟想和那人告知著我的困境,他說他剛剛和我說過話見過面我忘了嗎?回來了,真的回來了,為什麼要回來?而且他開了一輛汽車回來,叮嚀我把腳踏車放在他的後車廂,說要載我到還車的車站,我向他表達感謝之意,坐上他的車,一路上說要付給他車錢他堅持不願意收,到了車站,我沒問他的姓氏,卻繼續表達我的感謝,他成了我生命中的側風,但卻那麼俐落地發動汽車引擎,彎過了我心中的沙漠。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雖然日子總趕在 我們不及措手的目光之前──簡記新加坡七日行

作家吳懷晨參與新加坡作家節活動。 文/圖 林宇軒 寶貴的知識大多在學院之外。十一月中,我與詩人蕭宇翔獲北藝大文跨所提供的流浪雲遊獎學金,前往新加坡進行七日的人文踏查。事先「計畫」日程的「流浪」,此次出行儼然是悖論修辭的身體實踐。 轉機於越南胡志明市、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後,手錶顯示晚間七點。時任南大(NTU)駐校作家的吳懷晨老師協助我們食宿與交流活動甚多,我們搭乘約一小時的地鐵到裕廊東(Jurong East)晚餐,而後至文禮(Boon Lay)轉乘公車抵達南洋湖邊歇宿。 不同於中心市區,新加坡西邊的街區多是清楚標示數字編號的組屋(Flat),數個組屋間設有一個複合的飲食區域,功能規劃明確;用餐區播放〈愛情恰恰〉、〈愛拼才會贏〉等台語歌,瀰漫一種時空攪拌之感。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第三日在小印度(little India)、阿拉伯街(Arab Street)、中國城(Chinatown)的文化巡禮,如此豐富的人文風情著實令人驚艷。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城的國家圖書館內,我們看到了曹馭博《夜的大赦》、楊智傑《野狗與青空》、零雨《女兒》、《百年降生》等台灣文學作品。 第四日晚間,我們前往胡大飯店,受到南大中文系主任、詩人游以飄的熱情款待。席間除了享用美食,我們也互贈詩集,交流了兩國的文學觀和社群現況——新加坡青年詩人的發表類近於台灣,多在副刊、詩刊、文學雜誌、文學獎等處,而新加坡各類文學組織的對位關係也和台灣頗有相似之處。 第五日下午,我們至駐新加坡代表處童大使的官邸參與台星作家的交流活動,聆聽衣若芬主持、吳懷晨與陳志銳主講的「台灣和新加坡詩人對談會」。陳老師1994年在台灣寫下〈雖然詩社創社十大宗旨〉,每句以「雖然」起始,最後兩句寫到「雖然沒有雖然∕但是有但是」,顯見對語言的詩心。驚喜的是,除了有新加坡文化獎得主林高現身,還巧遇來洽談台星文化交流的向陽老師。晚間,我們馬不停蹄地赴2023新加坡作家節(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參與吳懷晨老師受邀對談的活動,主題是「The Paiseh Piece: Writer’s Worst Hit」,當中「Paiseh」即福建話「歹勢」之意,由此見證語言的交融。全以英語對話的作家節現場,滿座的觀眾回響熱烈。 回台前日,我們參觀國家博物館之後,晚間在草根書室主講「頂加上的提琴手」,度過了美好充實的夜晚。小小空間有台灣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香港人,提問非常踴躍,文學與文化的密切交流讓講座整整延後了四十分鐘結束。對於治安良好、環境整潔、調控精密的島國,七天實在太短。除了幾位老師,我必須向未及見面的新加坡作家協會的林得楠會長表達謝意與歉意,期待日後赴星再進一步交流。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 獨白與對話

文/簡政珍 圖/黃騰萱  寫詩是詩人的獨白,但獨白中,詩行卻彼此對話。若詩行彼此對話,詩展現的就不是詩人一成不變的原始動機。 文學所謂「交感」,可能是詩人和周遭情景的對話,可能是讀者和作品的神交,也可能是詩行進行中,在一黝黑的隧道中試探回音。 詩行的言語和回音共鳴,回音可能引發下一個詩行的聲音。 詩的聲音也就是詩人調和詩行間的對話。詩行間,語言不一,但異中求同,它不是齊奏,而是合奏。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布魯日的天鵝遐想

高情逸興的天鵝,群聚在布魯日貝居安修道院旁的水道,讓人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 文/攝影 翁少非 這一天,來到布魯日(Bruges),油然想起童話大王安徒生(1805-1875)。 布魯日是比利時的港市,由於保有眾多歐洲中世紀建築,又是早期尼德蘭繪畫的發源地,而成為國際觀光勝地。 這座素有「北方威尼斯」、「中古世紀睡美人」之稱的城市,吸引你的除了密布城區的河道,小橋流水旖旎風光,以及中古世紀紅磚哥德式建築之外,就是生活在湖泊、運河裡的天鵝了。 小時候,天鵝就美美的藏在自己的心湖。牠高貴優雅,像夜空的星鑽,只能遠遠的觀看,而今,在這兒可以貼近欣賞,歡喜滿百。尤其,聽聞這群天鵝出身不凡,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下令飼養的,更增添了牠們的神秘與尊榮。 相傳:十五世紀,布魯日被勃艮第公國統治,攝政王馬克西米利安欲對其提高賦稅,布魯日議會反抗,趁機把來訪的攝政王和官員關起來,布魯日的代理人彼特,還被抓到廣場砍頭。攝政王脫險,幾年後,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報復,頒旨剝奪議會對布魯日的管轄權,還拆除布魯日的城牆,又因為被砍頭的彼特,其姓氏蘭哈爾斯(Lanchals),佛蘭芒語是「長脖子」的意思,為了紀念這位忠實的愛將,便下令布魯日人必須在「愛之湖」供養五十二隻天鵝。 雖然是傳說,但因有名有姓,故事裡也含有幾分真實,讓人玩味。 「長脖子」,脖子長的頸鹿有七節頸椎,能上下左右轉頭的貓頭鷹十四節,天鵝則多達二十三節。天鵝擁有名副其實的修長脖子,無論是曲頸低頭細語、昂首遙望企盼,或是雙頸對嘴成「心形」,難怪都能顯得細緻典雅。 「養天鵝」,昔日皇帝對布魯日人的這個「處罰」,在今日反而變成是「恩賜」,這群天鵝已被世人視為是這座城市美麗、富貴與地位的象徵。 「愛之湖(Minnewater)」,湖名來自流傳的愛情故事:村裡有位老水手,女兒Minna與鄰村的勇士斯特龍戀愛,其父不知,要她嫁給外地的有錢人,她不肯,離家出走。勇士征戰後返鄉,找不到她,最後才在乾涸的河床,找到奄奄一息的她,勇士把她埋在河床,為了懷念她,便在此築壩,引水入河成湖。 天鵝配對後,經常形影不離,展現純潔、忠貞的行為,皇帝要布魯日人把天鵝養在愛之湖,似乎也深含要布魯日忠誠的隱喻。 至於為什麼要養「五十二隻」,你還想不透其中的含義。在愛之湖的橋上,凝視白雲藍天、尖頂古堡倒映的湖面,數著散落在綠波上的白影,少少的,只有幾隻,有點失望,等來到貝居安修道院旁的水道,眼睛一亮。 呀,這兒白天鵝群集,有的像篤定的船長挺著胸脯,從容的在河水上航行;有的像飄逸的仙子,踩著水面撲打翅膀迎風而飛;有的在草地的享受日光浴,有的埋頭梳理白瓷般的羽毛…… 高情逸興的天鵝牧在清澈的河流、高大的樹林、修道院白色大門前的拱橋、中古世紀的建築之間,河邊又傳來馬蹄的噠噠聲,頓時把你拉到童話世界裡。 你想起安徒生的《野天鵝》,十一位被王后用魔法變成天鵝的王子,為了救妹妹愛麗莎逃離魔掌,銜起網子把她帶向天空,最小的哥哥還用翅膀幫她遮陽…… 而安徒生自己不也就像《醜小鴨》,一隻外表醜陋的小鴨,最終變成美麗的天鵝。他十一歲喪父,十四歲帶著僅存的十三個銀幣,隻身從家鄉到哥本哈根尋夢,但屢遭挫折,在心灰意冷之際,突然想起幼年時,有位老婦人曾跟他媽媽說:「這個孩子將來會像天鵝般飛得高高的,我們家鄉也會因他而舉世聞名。」於是打消輕生念頭,繼續奮鬥,後來這個「天鵝預言」果然被他實現了。 一八三七年安徒生發表《美人魚》,隔年創作這篇《野天鵝》,那年國王決定給他每年四百銀幣的年薪,幾年後又授予「教授」的稱號,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六日他被封為故鄉「奧登斯的榮譽市民」,國王送來賀電,民眾拿著火把聚集在市府廣場,唱著歌齊聲讚美他。 「只要你是天鵝蛋,就是生在養雞場裡也沒有關係」,安徒生的童話深含人性真善美的寓意,兩百年來,故事中的角色總能穿越時空,喚醒人們塵染的沉睡心靈,每每,你都感受到他從中傳遞過來的撫慰和激勵。 到布魯日行旅,可以搭馬車瀏覽這座古城;可以搭遊船巡禮歷史建築,而後,在巷弄的小店享用比利時巧克力,或是爬到廣場八十三公尺高的褐色鐘樓鳥瞰景物,而你,卻情有獨鍾於在河道邊觀賞天鵝。 也許,你的心湖早早就被安徒生的天鵝棲息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言語淺秋的房間

詩╲攝影 葉莎 來,你來 將椅子和陽光一起搬過來 叫笑容斜倚窗邊 庭院裡一株桂花盛開 鋸齒狀的葉緣日夜發聲, 說眾鳥閃爍,星光喧嘩 是永不被割傷的風景 我們已被重重包圍 在看似美麗卻傳說密佈的林園 在言語淺秋的房間 和平穿鑿時 也允許暴力和殺戮來附會 畢竟河有兩岸 日日細雨難免氾濫 最後一起回到窗邊 一株桂花就是一畝秋天 看,你看

Read More

〈中華學園〉杯子蛋糕車 

台南市崇明國小二年十五班   ◎林佳民

Read More

〈中華副刊〉珍惜˙擁有 那一彎彩虹

■林少雯  有時候,在不經意間,一抬頭,見到天邊一道彩虹,那種絢麗,令人欣喜,總帶給人無比好心情,也讓人目不轉睛地望著它,捨不得移開視線。 人生的旅途中,也常有美好的相遇,猶如彩虹出現,雖然一閃而逝,很快消失無蹤,但是那美麗的瞬間,叫人驚艷,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如忽然在街頭邂逅一個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或許在短暫的交會時刻,曾經交談幾句,或許只是一個眼神,或是一個微笑,甚或是一個回眸,都讓人在午夜夢迴時忽然記起。 兩個不相識的人,在邂逅的當下,那種熟悉感,會是前世的記憶?有人說,要五百世的相遇,才能換得今生的一次回眸! 常聽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有人信,有人不信!人世間的因緣或姻緣,其實是一種因果關係,而且是三世因果。年輕時,不懂甚麼是因果,只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長大後,知道這其中就是因果的牽引。回想從小到大,人生的每個階段,身邊出現的人一直在洗牌中。幼兒園的同學,小男孩小女孩,兩小無猜,如此親密要好,畢業後,上了小學,不同班了,友誼也慢慢淡去。上了小學,又有了幾個要好的同學,畢業後仍是散去。升上了高中、大學、研究所,甚至出國放洋,同學也一直在洗牌,畢業後都各奔前程,剛離開時還時有聯繫,久了音訊就淡了,甚至全無了。 從幼兒園到現在,人生幾經轉折,至今還維持著友誼且時相往來的有幾人!世間知己難尋,老友老同學,成了短暫人生中的彩虹! 不論是不經意的邂逅,讓人無限懷念,或是長久相處的親友,情長情短,都如彩虹般美麗,都要珍惜!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牠就叫黑冠麻鷺

文/攝影 陳皮梅  最近發現好幾個社區小公園裡都出現不怕生的黑冠麻鷺身影,平時牠們棲息在公園樹上,一遇雨後就經常在濕漉漉的草地上找蚯蚓吃,也懶得管身邊有多少人在公園裡做操運動,不管做操的音響多響亮,依然自顧自地四處悠閒地巡視和覓食,人們也視牠們為公園的一部份而不驅趕捕捉。 黑冠麻鷺,也是我們的俗稱的大笨鳥,正確名為黑冠鳽。 牠們體型粗壯,身體羽色呈深紅褐色或黑色,多半喜歡單個活動於山區林間的河川、溪澗水庫邊及竹林等處或稻田或池塘旁,不過可能因為環境的惡劣或汙染,牠們不得不變得與城市公園或校園更親近了,這點有點類似烏鴉具有在城市裡覓食的趨勢接近。 在一些紀錄中是這樣描述牠們的:黑冠麻鷺性情羞怯,習慣夜間行動,以魚、蝦及水生昆蟲為食。關於這點,恐怕資料又要做出一些修正了,至少根據我的長時間觀察,在台灣北部,黑冠麻鷺也經常出現在白天,牠們更不羞澀,這可能牠們已習慣在城市裡覓食甚至繁殖有關,所以有人又叫牠們為大笨鳥,這也跟牠們行動似乎遲緩兒不怕人有關,再者牠們通常以聽覺來偵測泥土下獵物的聲響有關,與許多其他一見到人接近就飛走的鳥類相比較,黑冠麻鷺就顯得不機靈,所以被一些人不懂黑冠麻鷺習性的人冠上大笨鳥的稱號。 有一回,我騎著單車直直穿過一個都會公園的外圍,小路的一邊是矮灌木叢七里香,另一側是稀稀落落的雜草,忽然一隻黑冠麻鷺從車輪前竄出欲橫過小路,我差點就狠狠地撞上牠,而牠呢,只是有點慌張地向前衝出兩步,好像又發覺不對,又在我車輪前急急往小路中央躲,這一躲,竟與我前進的方向一致了,結果我雖放慢的速度,但牠依然在前,我在後,就這樣一前一後,我也無法像旁躲避,而牠更看似笨笨的在前跑著也不向旁躲避。看來,牠們被戲稱為大笨鳥不是沒有原因的,但這也可能顯示黑冠麻鷺已很適應城市公園的生活,甚至對人類不抱任何防備之心。 牠們,未來的命運未知,但正因為不懼怕人類和城市的適應,也可能對牠們未來的族群造成傷害。 其實牠們一點也不笨,牠們可能因生活環境所迫,而不得不生活在喧囂的城市中,也為了提供身體所需而大量頻繁的覓食,因此有許多時間停留在城市公園或校園等地的地面或草地上尋找食物,而不得不與人們多親近,所以這種可能被逼不得已只能從野外進入城市的鳥類,只能默默被人們以揶揄的眼光看待了。 黑冠麻鷺這種其實體型與鷺鷥成鳥差不多的大小的鳥類,其繁殖期為5至6月,常成對營巢,一些鳥書上的記載是:通常黑冠麻鷺築巢於原始林中河流與溪流邊高大的喬木樹上,巢多置於樹冠層樹枝間,每窩產卵4至5枚。 但其實,如果我們足夠細心觀察,在台灣北部許多公園和校園具有眾多掩蔽性高大樹木上,也能發現牠們窩巢,當然,如果公園或校園夠大,樹木也夠眾多和隱蔽,能提供牠們很好的窩巢隱地性,在這種安全性的考慮下,牠們和窩巢出現的數量會比一般社區小公園和小校園來得多,這也意味牠們能找到足夠的食物以供養窩巢裡的後代。我的一個社去對面就是一個中型的社區公園,公園四周有著密密麻麻高大的各種喬木,枝葉也茂密,所以這樣眾樹的環境,至少能提供兩對黑冠麻鷺進行築巢,以及安全繁殖,和就近在草地上找到足夠生養的食物,這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安全的長期生活下來了。 這種前額、頭頂有著稍長的冠羽黑色的黑冠麻鷺,其頭頂的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當他遇到外敵接近或感到警戒時,就會伸長脖子而同時豎起頭頂這冠羽,難怪也有人叫牠們是憤怒鳥,但這不是牠們憤怒的表現,而是一種警戒,甚至是嚇阻外敵所產生的生理現象,藉由豎起頭上那一撮冠羽,來嚇唬對方,以達到自我保護或警界的作用。因此,下回再遇上牠們時,請別刻意靠近或以行為嚇唬牠們,弱小的牠們只能豎起冠羽外,就只能緊張兮兮地揮動翅膀離開了,牠們飛上高樹上尋求安全,或是另謀一處更安全的地方生活。 至於,為何稱為「黑冠」,那當然其冠羽是黑色的關係,但這只出現在成鳥頭上,一些亞成鳥的冠羽是呈細細黑白相間斑點的羽色,那所謂的「麻鷺」,就與牠們的下體棕黃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的羽色有關了,那種如同表面看似粗糙有著細碎斑點的羽色就呈現出紛亂如麻的感覺,所以就比較容易去辨認牠們,尤其是剛出生不久的亞成鳥,牠們幾乎不部分的羽色是黑白斑點的樣子,就很容易偽裝而融入背景環境中,以自我保護。 如果要較詳盡的描述牠們的羽色,有一些資料是如此引述的:「頭的兩側、後頸、頸側、背、肩和翅覆羽栗紅色。頦和喉白色沾黃,前頸和胸赤褐色,喉部有一條黑色中央線一直到上胸。其餘下體棕黃白色而雜有黑色斑點。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色;綴有褐色或棕褐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細的,不甚明顯的黑色蟲蠹狀斑。大翅覆羽淡栗色,外側尖端白色;飛羽黑色,尖端栗色,初級飛羽尖端白色,尾黑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具黑白相間橫斑。虹膜金黃色,嘴角褐色,下嘴底緣黃色,眼先和頰部裸露皮膚藍綠色。跗蹠和趾暗綠色。幼鳥頭頂和羽冠黑色,具白色橫斑,上體黑褐色,肩背綴有白色,翅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皮黃色蟲卷狀斑。喉白色,中央具黑色中線,前頸和胸具黑色和白色斑點和橫斑,其餘下體白色,具黑色條紋,翅下覆羽和腋羽似成鳥。」這是一種枯燥無味的描述只是用來給一些賞鳥者最為辨識之用。 但在我過去長達約三十多年的鳥類觀察中,通常我會自己做出觀察的描述,同時,不同階段成長中的黑冠麻鷺,會有不同變化的羽色,我社區對面那公園中的亞成鳥黑冠麻鷺就有十大剌剌便飛過來,不怕生地停在社區大鐵門的高處,讓風掀動牠的羽毛,露出黃褐色內的白色羽色,而在那之前,牠全身卻有著黑白點狀似相間的斑紋,遍佈全身,怯怯地在公園草地上覓食,一被驚嚇就飛上附近高樹的枝頭,久久不肯下來,但牠的羽色卻讓牠輕易的隱身在樹枝間。其成長的羽色變化,經常讓我懷疑我見過的那一隻黑冠麻鷺是否與這一隻是同一隻。因此,我很少理會類似的制式描述文字,而讓自己透過實地的觀察做出判斷。觀察黑冠麻鷺時也是。 有些文字是這樣記錄黑冠麻鷺的:「在台灣地區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澗中及竹林地上活動。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發現。」可見,這樣的紀錄已過時了,因為對多數的城市人來說,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城市的公園或校園等的角落驚見黑冠麻鷺的身影,而不是在密林的山泉溪澗中及竹林地上。 至於,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發現,這樣的紀錄我查了一下網路,有台灣的相關網站也引用了,但卻無法得知更進一步的資訊,比如是誰或哪單位發現的,因此我無法評論。但關於他們的棲息環境,我過去極少在樹木稀少的新抬河畔公園和台北河濱公園見到黑冠麻鷺,其稀少的程度猶如去發現一隻五色鳥或啄木鳥一樣,因為這兩處公園雖然有廣闊的草地,但及其稀少的樹木,連運動的人們都不願在大太陽出現時的毫無樹木遮掩的公園中多作逗留,更何況是需要樹木做棲息和築巢的黑冠麻鷺,因此其行蹤也十分飄忽不定,唯一我發現一隻亞成鳥出現在新北這邊的河畔公園一隅,那還是一片小小的榕樹林,由十餘株榕樹雲圍成一個大大的C字形,在這樣環境的一個晨間,陽光還未完全發揮其熱力的一個夏日晨間,牠就慢悠悠地出現在豎因下尋食,我停下單車找出相機對準牠,在拍攝的幾分鐘內,牠只是不動的擺出一個固定姿勢任我拍照。 我在猜想,牠如此擺出僵直不動的身影,是否有在迷惑我的意思,或是讓我一時間找不到牠,因為牠一動,我就能抓到牠的身影了,而牠是在等待我下一個行動嗎,如果稍稍在接近牠而驚擾時,牠就立刻採取行動翅膀傓動較快地發出聲響一飛而去,果若不然,牠就直立在那裏與我對峙,這是因為牠能確定我對他並無造成威脅嗎? 牠行動上的遲鈍緩慢,那是牠在藉由自己敏銳的聽覺在偵測辨認草地下的獵物動靜,等確定方位和目標後,牠會遽然伸出常常的脖子和長長的尖喙,精準地將獵物從草地下的泥土裡叼出來。這是牠的餐點。 不過,過去的黑冠麻鷺也被認為是夜出性鳥類,常在清晨、黃昏和晚上活動。不過,牠們在今日已全天候的出沒在城市中了,如此生活習性的轉變應該與食物的變化有關。當黑冠麻鷺與城市越發親近時,是否意味著荒野的破壞已加劇,而逼得牠們不得不往城市遷移,討食? 當我在一些公園裡都能輕易見到黑冠麻鷺棲息覓食的身影時,當我在一些公園裡都能輕易見到黑冠麻鷺與人類活動更親近的身影時,我是該慶幸這種人鳥共處和諧一家親的景象,還是該為牠們可能失去原來家園棲息地環境而遺憾? 晨間的城市社區公園裡,每一隻黑冠麻鷺就警惕式的緩緩走出每一步,好像也在警惕身邊出現的人們會侵擾到牠們一樣,每走一步都似乎在考慮再三,也許為了城市社區公園草地裡有更多的食物,牠們心裡是怎麼想的? 我不知道。我只能看著牠們游離在城市中,就像每一個平凡世俗的城市人一樣,在這城市裡為了一口飯一個家而汲汲營生,日復一日。 我通常還是會多看牠們一眼,儘管牠們經常在我眼中面前走過飛過,閃逝而過,而只留下啪啪即處拍翼的聲音。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一首寫實的詩

詩/圖 劉梅玉 右邊哄著畫筆睡去 左手清洗著全家的日常 衣架上的字句還未晾乾 臥室裡的孩童們 還在不停地攪拌黑夜 牛奶潑在剛完成的畫布上 滑下幾行黏膩筆觸 混著汗液和渾濁瞳孔 流進疲憊的毛孔裡 零碎的自己 竭力地從短暫縫隙穿過 她們的彼岸越來越薄 而此岸越來越厚 Ps:寫給那些單親或類單親的女性創作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被西方藝術史忽略的篇章

文/韓秀 圖/簡昌達 弦音組曲 西方藝術史中的佼佼者們的事蹟出現在後世人們眼前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地被留下藝術史寫作者個人好惡的痕跡。除非是板上釘釘、鐵證如山,完全無法迴避的情節,握管人只好將個人背景、立場、觀感稍作收斂,在正文中將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一筆帶過,或是隻字不提,只在藝術家年表中以最簡方式列出。 在被扭曲、被簡化、被忽略的篇章中,藝術家們的情感世界為最。 李奧納多‧達‧文西最為幸運,因為他早早就嚴絲合縫地關緊了情感的大門,將全部的精神力氣用於發現、發明與創造。然而,關緊情感之門前那一瞬,關係到的是佛羅倫斯名媛吉內芙拉‧本琪。一幅肖像的繪製,以及一次在庭園裡的擦身而過,便是兩人之間的全部。實在「無可厚非」,也無從恣意擴展,於是彗星般地留在了藝術史上,成為永恆的美麗。然而,將肖像交給委託人之後,李奧納多的椎心之痛畢竟還是被藝術史家們不經意地忽略了。 米開朗基羅相當幸運,他與貴族遺孀柯隆娜相遇在光天化日之下,相識的媒介乃但丁的詩歌。柯隆娜住在修道院裡,米開朗基羅不但將柯隆娜繪入素描《聖殤》,而且把她的倩影融入西斯汀禮拜堂濕壁畫《最後的審判》中的聖母形象。藝術史家忽略的只是兩人之間相知相惜的程度,換句話說,這份相知相惜並非歷代藝術史家所能真正理解,因之少了穿鑿附會。 比較幸運的是卡拉瓦喬,這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騎士所幫助的全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女子,藝術史家們冷漠地一筆帶過。留下的寥寥數語則是藝術家對於出身科隆納家族的女侯爵遙遠的思慕。毫無疑問,在卡拉瓦喬攸關生死的關鍵時刻女侯爵多次出手相救,將其留作藝術史上的佳話,沒有什麼不好。 塞尚則與情感「無關」,乃其性格使然,雖然他結婚生子,雖然他為妻子畫了大量肖像。藝術史這樣告訴我們。真的?情感被徹底壓抑是塞尚的不幸。他有沒有嘗試過解脫?當然有,只不過藝術史家對於那慘敗的嘗試不屑一顧罷了。這就使得後世的人們看待塞尚能夠感覺到更深一層的理解與親近。 杜勒遵父命成婚,終其一生沒有嘗到愛情的滋味,沒有子嗣,亦完全地沒有萌生任何的夢想,幾乎過的是修士的生活。藝術史上有關他的情感世界完全留白。同塞尚一樣,他們都熱愛母親,母親是他們藝術事業永遠的、堅定的支持者,從無遲疑。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方面,歷代藝術史家都沒有下足功夫研究,更沒有認真書寫。 天之驕子拉斐爾初見美麗的少女安撫狂躁的天鵝,首先想到的是前輩李奧納多的名作《麗達與天鵝》,當他知道這位女子是麵包師的女兒,便以義大利文的發音喚她芙爾納瑞娜。待他們成為戀人,拉斐爾才知道她的名字是瑪格莉特‧路蒂。瑪格莉特在義大利文裡是珍珠的意思。這位珍珠般的女子卻因其「出身的低微」而不能與拉斐爾結婚。拉斐爾要守住這份情感必得想盡一切辦法抵禦紅衣主教貝畢那的煎逼。好在教皇利奧十世愛惜拉斐爾,委婉地阻止了貝畢那的奸謀,使得拉斐爾較為順利地保有了這份情感。拉斐爾只有三十七年壽命,臨終前交代助手們要好好照顧瑪格莉特的生活。但是,連喪禮都不能出現在眾人面前的瑪格莉特知道,她只能帶著拉斐爾的一幅自畫像逃離羅馬,才能躲開貝畢那的迫害。於是,「麗達烘焙」出現在遠離羅馬一個山明水秀的小鎮上。藝術史家們從來不屑於提到瑪格莉特與拉斐爾的情感,也從不研究,拉斐爾那幅著名的題為《年輕男子肖像》的自畫像為什麼在拉斐爾逝後兩百餘年才在世上出現,瑪格莉特‧路蒂以及她所託付之人在這樣漫長的歲月裡是怎樣周全地保護了這幅作品。沒有,歷代藝術史家對「出身低微」的珍珠沒有興趣。 藝術史家們對埃爾‧格雷考的一生摯愛荷瑞尼瑪‧圭佤司不怎麼上心。這位有著摩爾血統、猶太血統的西班牙人,能閱讀希伯來文聖經也能閱讀阿拉伯文古蘭經的奇女子,因其「血統的不純正」,因其宗教觀的「不尋常」而成為西班牙宗教異端裁判所監視的對象。埃爾‧格雷考本人來自希臘,在宗教異端裁判所的鷹犬們看來也是屬於「異教徒」之列。無法結婚的苦命鴛鴦有了兒子,母親卻被瘟疫奪走性命。身為父親的藝術家為了兒子的安全而以舅舅的身分養育了自己的骨肉。因之,荷瑞尼瑪的美好悄無聲息地走進了藝術家的作品,成為聖母的形象。在《奧爾卡斯伯爵的葬禮》中,一家三口天上人間同時出現在畫面上,謳歌的便是藝術家殷切期盼的團圓。其他都是次要的,團圓才是主旋律。而父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則在托雷多聖約瑟夫禮拜堂的祭壇畫中得到印證。這一切的一切,都被藝術史家們輕輕帶過,並沒有特別珍惜。襟懷寬廣的知識女性荷瑞尼瑪更沒有佔據藝術史家們的研究時間。 林布蘭曾經有過堪稱幸福的婚姻,但是兒子泰特斯一歲之時,母親莎斯琪亞就去世了。比林布蘭年輕二十歲的韓德麗琪走進了林布蘭的生活,無微不至地照顧了林布蘭父子,帶給林布蘭平靜與祥和。他們無法結婚的原因是莎斯琪亞的遺囑。沒有一紙婚書的兩個人不但生活在一起,而且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兒。在當時的荷蘭社會,韓德麗琪受到輕蔑與教會的迫害。然而這都沒有改變韓德麗琪對林布蘭的感情。只活了三十七歲的韓德麗琪留下健康的女兒與林布蘭相依為命。莎斯琪亞出身富裕家庭,死後葬在富人的墓園。林布蘭與韓德麗琪卻早已屍骨無存,因之,今日的遊客們希望看到林布蘭家人的墓地,只有莎斯琪亞安息之處可以造訪。在西方藝術史上,美麗的莎斯琪亞是女神,美麗的韓德麗琪是女傭人。然則。我們卻在林布蘭的偉大創作《浴女》中看到產後明麗的韓德麗琪,在《花神》中看到端莊雅靜的韓德麗琪,更在一六五九年創作的《韓德麗琪肖像》中看到雖然病苦,卻依然堅定沉著的韓德麗琪。在林布蘭心目中,韓德麗琪是可以共患難的家人,是無上的心靈慰藉,更是情感之所繫。歷代藝術史家虧欠韓德麗琪太多。 J.M.W.透納的情感世界在藝術史上幾乎全無蹤影。透納生前以母系家族姓氏馬洛德與民宿主人布斯夫婦交往。短短三年中,布斯先生不但失去獨子而且駕鶴西去。布斯太太索菲亞失去了前後兩位丈夫、兩個兒子。透納不但照顧了這位孀居的婦人而且教導了索菲亞在第一次婚姻中存活下來的兒子。終於在數年後,兩人之間有了親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維持了十六年之久,透納生命的最後五年完全仰仗索菲亞的精心照顧。透納辭世之後十年,索菲亞的兒子才得到母親的同意售出透納留給他們的部分畫作。透納辭世之後,索菲亞獨自生活了二十七年,帶給她幸福與快樂的「馬洛德先生」從未離開過她,在透納作品的環繞中,在透納旅行途中寄來的信函、詩歌、素描中,在溫暖而充滿詩意的回憶中,索菲亞度過了漫長、美好而平靜的歲月。這樣的一份情感,這樣的一位女子難道不讓藝術史家們感覺好奇嗎?沒有,他們對於「無知無識」的索菲亞毫無懸念,毫無興趣。索菲亞的名字只在一些著述的附錄年表中出現,簡短而不知所云。他們甚至沒有想過,透納晚年那些「為自己的眼睛」繪製的畫作,那些在二十世紀才被發現的「跟著感覺走的現代藝術」,最早的觀者、最早的評論者正是名不見經傳的索菲亞。 要知道,偉大的藝術家們不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個符號,他們那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在博物館裡被人們爭相拍照的展品,而是聯繫著他們的美學觀念,聯繫著他們對世界甚至對宇宙的認知,也聯繫著他們的情感世界的心血結晶。藝術史的撰稿人、藝術家傳記的撰稿人應當能夠從浩瀚的史料中探尋到並洞悉這一切,珍惜之,並能夠以尊重與理解之心為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們勾勒出他們生活的確鑿軌跡、他們的奮鬥與建樹、他們的脾氣與性格,以及他們真實的情感世界,並且不帶任何偏見地書寫出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