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踏莎行 老時光

詩/攝影 葉莎 沿著老時光走 在一條充滿晴天的巷弄 遇見路燈和它的影子 不離。不棄 轉彎處有一口老井 那個手動泵,你千萬莫壓 我怕所有的故事跑出來 我會被附身 變成掉入井裡的狐狸 而你是路過且口渴的公山羊 一切相遇,皆妙 不可言 有些充滿寓意 有些成為秘密 一個穿藍布衣的人 突然闖進來,他很年輕 老街誕生的時候 他還是未知的時光長巷中 一個微弱小光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召喚

上升 詩/林瑞麟 圖/紀宗仁 當你最後一次睜開眼 是不是已經預知了什麼? 在你眼中,我收不到訊息 你是正在接受還是試圖抵抗? 但顯然這不是選擇的問題 當你被困在每一次心搏之間 生命很貴,以秒計算 我及時跟上你的行程 喊著你的名字 想起每次我們在廊道相遇 你總是拍拍我的肩:「你又老了些……」 是啊,我們都被時間綁架 你在電梯的監控室 一次又一次的釋放人質 忽然你成為囚 是因為違逆天意? 任務結束了 你有許多待解的疑問 而我不會是你的解答 只能目送,在擔架上的你 標註我在夢裡演示過的 無數次的悲傷 謝謝你曾經送我一程 讓我抵達人生的遠方 11聽到請回答 註: 懷念一位在今年第一道強烈冷氣團來襲而猝然離去的老同事,「11」是他工作時無線電對講機的代號。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巴黎街頭情抄

塞納河情鎖 文/攝影 翁少非 莎士比亞書店 上午十點半,這家店的店門還沒開,怎麼有一長串的人在排隊? 哦,原來是赫赫有名的「莎士比亞書店」,隔壁書店增設的品牌咖啡店,十點已經開始營業,卻顯得冷冷清清的,想必大家都是慕「書店之名」來的。 一九一九年Sylvia Beach創設莎士比亞書店,一九四0年德軍入侵巴黎後關閉,就不曾重新開放,一九五一年George Whitman感佩 Beach,在聖母院附近的左岸,開設了這家英文書店,幾年後Beach允諾給予店名,一九六四年正式掛名為「Shakespeare and Company」。 莎士比亞(1564-1616)是史上最傑出的劇作家,博得這家書店的尊崇,命以其名,百年來常有國際詩人墨客到此拜訪或聚會,海明威和第一任妻子住巴黎期間,就是常客。 據聞,Beach年代,書是免費租借的;Whitman年代,則提供貧窮作家休憩場所;目前傳給他的女兒Sylvia經營,更允許年輕作家來店裡工作與生活。站在店前盛開的櫻花樹下,你問:「古語,文人多自負,又彼此相輕?」望著這群安靜等候的人群,你自個兒搖搖頭回答。   塞納河情鎖 塞納河是巴黎的母親河,河上計有三十七座橋梁,其中,連接第一區法院正義宮、第四區沙特萊劇院的兌換橋(Pont au Change),得名於十二世紀,有許多貨幣兌換商聚集在此,從事貿易外匯交易。 漫步其上,遙想當年人聲鼎沸的盛況時,猛然發現現今橋梁也熱鬧非凡:網狀護欄的鐵條上,各式各樣的情人鎖群聚,少說也有五六百個。 走近細瞧,它們燕瘦環肥,在牆上擺pose,彷彿在問你:「說,誰是天下最痴情的鎖?」 這可為難了,記得幾年前,離兌換橋不遠的「藝術橋」,滿掛的情人鎖已危及安全,巴黎市政府下決心,才清除逾七十萬個、重達四十五噸的鎖頭哪。 遠處,有幾艘船在清理河道。明年七月巴黎奧運,將在塞納河舉辦開幕式、馬拉松游泳和鐵人三項,可以預想這兒會擠滿來自世界各國的觀眾。 人們除了渴望浪漫的愛情,也盼望有溫暖美好的親情、友情,嗯,還有,跟陌生人友善相處的社會情,來豐滿自己的人生吧!   艾菲爾鐵塔 夜船,航行在塞納河。艾菲爾鐵塔亮燈閃爍的剎那,船上,頓時爆出驚呼聲,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像參加跨年煙火活動般的興高采烈。 情侶們雙雙對對的擁吻起來、親人朋友間互相招呼拍照,和你同團來自台東的阿婆,用手機與在家裡等候的兒孫們視訊,「阿嬤終於看到巴黎鐵塔了」,隱隱約約地,你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的歡笑聲。呀,巴黎現在是晚上九點,台東現在是凌晨四點呢! 自從艾菲爾一八八九年完成鐵塔,開放民眾參觀,遊客們這樣興奮的場面大概屢見不鮮吧!意想不到,這座矗立在塞納河畔戰神廣場,三百多公尺高的鐵製鏤空塔,竟是這般富有魅力,迅速風靡全球。 住家附近有一間飯店,規模不大,少有外國人住宿,但大廳擺有一座三公尺高的艾菲爾鐵塔,晚上,你路過,時常看見親力親為接待客人的中年老闆,坐在沙發上望著鐵塔發呆。 「我要蓋在巴黎,讓大家都看到。無論是富人還是工人、大家族或小市民,我要任何人都能看到」,艾菲爾所發下的豪語,一百三十多年來不斷的兌現,而且不僅巴黎人看到,在千里外的你,也看到了他的萬丈豪情。   草間彌生圓點 巴黎,時尚之都,世界頂級精品名牌雲集。 電影《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描寫倫敦的清潔婦哈里斯夫人,看到雇主家中的Dior禮服,開啟她想擁有一件的夢想,於是湊足錢來到巴黎Dior總公司圓夢。 參觀羅浮宮後,信步走到塞納河新橋,抬頭就看見另一品牌LV的大樓,讓人眼睛一亮的是,大樓前站著五層樓高草間彌生的塑像,她身穿波卡圓點(Polka Dots)衣服,拿著畫筆為大樓外牆畫上波卡圓點。 草間彌生被譽為日本的經典藝術家、二十一世紀十大前衛藝術家之一。十歲時罹患幻覺幻聽,當時波卡小圓點就成為她自我療癒與創作的泉源,直到現在,仍熱情的在世界拓展波卡圓點藝術。 巴黎,藝術之都,各國藝術家匯聚之地。 忽然想起那位時常到巴黎的學妹,三年前你到佛光山看她的畫展,她說出心路歷程「四十六年沉浸在繪畫藝術,走遍巴黎畫廊,造訪莫內之家,省視內心自在,幻化為彩筆。」想到這,你連忙拿出筆記本,寫上:嗯,有夢最美,能熱情付諸行動,更美。   手提袋紀念品 要離開巴黎了,若想帶個紀念品離去,會是哪樣東西? 一九一三年,美國詩人艾茲拉·龐德(1885-1972)在巴黎地鐵站獲得靈感,花一整年時間,寫下這首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龐德把地鐵一張張模糊的臉孔,連結到黑色枝幹上濕漉漉了的花辮。初,寫三十一行,後改為十五行,再經淬鍊,終於「意象」成兩行詩,傳誦至今。 遊巴黎五天,見識到花都的時尚與繁華,也看到罷工示威、灰濛濛的天空、亂牆的塗鴉,對巴黎的整體印象又為何? 塞納河畔的小攤,掛著一個手提袋:「一位紅衣帽、紅鞋子,長髮飄逸的女郎,跨上輕巧的淑女車,採來滿籃的野花,哼起歌,盡情暢遊巴黎,凱旋門、艾菲爾鐵塔……」。 這幅畫「浪漫自在」的意象,瀰漫。 嗯,它正是你心裡最想為巴黎保存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回望創作的靈性言說 ──羅智成《預言又止》與蔡素芬《森林詠嘆調》對讀

文/林宇軒 圖/黃騰輝 天地意識之二 有「詩壇教皇」之稱的羅智成與現任林榮三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的作家蔡素芬,都在近日推出了各自的新詩集。兩本詩集關懷方向雖然不大相同,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後設的角度與近於長詩的書寫方式,在創作意識與完整度上都值得矚目。   我吟誦詩歌,詩歌便如我 「我們去體會一首詩,會幫助我們經營小說的意境。」被視為小說家的蔡素芬在出版長詩集《森林詠嘆調》之前,其實早有未結集的詩創作,甚至入選過年度詩選。蔡素芬曾在台師大的小說創作課,帶領學生分析經典小說的結構,同時更清晰地理解台灣文學生態的輪廓。我們除了在課堂裡閱讀小說,更讀了許多詩作,如其言:「小說的意境最後是詩的意境。」 《森林詠嘆調》分為五章,從序曲的「吟者」到終聲的「我」存在敘事的緊密安排。我所感受到最有趣的部分,是這些詩作除了可以單獨詮釋,同時也能作為長詩的局部,被以完整的篇章來連續閱讀。如此順序式地以角色、情節來連貫整體的敘事不時轉換視角,隱隱藏有類似長篇小說的結構。 當然,詩與小說並不相同,而蔡素芬也注意到了這點,所以在行句的韻律調配與節奏安排有所設計。手錶、手機、報紙、廣告等現代意象在探測員的帶領之下,和森林的靈性氛圍神奇嫁接;一場森林大火衍生出了生態與文明的辯證,人類的情感與信仰在詩作之間來回交織,許多詩行以問句發人深思如:「直升機的引擎聲是神諭嗎?」、「斷崖那塊巨石是神嗎?∕它跟神一樣靜默」。 綜觀《森林詠嘆調》,當中頻繁穿插對詩歌、對意義的詰問,如「序曲」寫道:「誰來聽詩歌?∕誰需要詩歌?」也就是,這不只是純粹的敘事之作,更帶有後設思維而能被以「論詩詩」解讀。閱讀這本詩集,除了窺見蔡素芬深厚的敘事功力,更見證了一種特出的抒情之風。   我吟誦詩歌,詩歌便如我 每回羅智成的新詩集出版,總能夠帶給讀者新的驚喜。本次《預言又止》的新書發表會在華山魔術方塊劇場舉行,場地的動態投影可以瞬間轉換情境;發表會由蔡詩萍主持,廖咸浩、宇文正、吳鈞堯、劉曉頤、廖亮羽、林瑞麟、曹馭博等逾十位詩人接力朗誦演出,席間還有須文蔚、向陽、陳義芝、陳育虹、楊宗翰等詩人發言致意,現場高朋滿座。 如果閱讀《預言又止》,會發現除了延續文明與閱讀的探討,這本詩集最特殊之處在於「下一本詩集」的後設概念。在這些架構嚴謹的詩作中,不時可以觀察到羅智成抽離作者的身分,高度自覺地推敲寫作的意義:「我渴望書寫的當下∕目擊下本書的發生∕目擊文字尚未知曉的預言∕先於作者的意圖現身」。 「曾有那麼一瞬∕我覺得最好的作品∕快要出現了……」羅智成不斷書寫、不斷前進的姿態,正表露其朝向一首又一首詩、一本又一本詩集的完成。綜觀整本詩集,會發現沒有目錄與頁碼,僅在書頁下方標上詩作編號;有些詩作卻又附有詩題,種種的單位意識讓現代詩的閱讀層次顯得豐富而值得深思。 在文壇早已地位確立的兩人,近年持續積極挑戰自我──羅智成在《光之書》廣受好評後過了四十年,仍端出《荒涼糖果店》等故事雲的長詩創作;蔡素芬近年也推出不同於《鹽田兒女》式的長篇小說《藍屋子》。兩人對於文體的延展與嘗試之心,無疑是所有創作者的學習典範,值得更加細緻地閱讀。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詩人與詩評家的「共謀」

文/簡政珍 圖/劉志飛 大部份文學史的撰寫者經常在眾多詩人中,找「鶴立雞群」的對象,做為探照燈的聚光點。但反諷的是,很多所謂「鶴立雞群」並不是詩藝突出,而是刻意凸顯和他人的不同;為了凸顯不同,寫詩的人文字戲耍,圖像拼貼,字形拆解,邏輯糾結,以吸引一些批評家的目光。有些詩人知道如此的書寫必然引起某些批評家的關注,也必然因而佔據文學史的扉頁。這是詩人與批評家的「共謀」。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丰尚書/高雄的海

港灣 文/秀實 圖/陳兆聖 旗津回來,一個城便如此異於以往。 颱風過後,這天的早晨與傍晚,都來了一場雨水。節令恰巧是寒露,臺灣是寶島,百花依然盛放。傍晚雨歇,我才出戶,走在城市的彎曲街巷中。唐朝盧照鄰〈和王奭秋夜有所思〉的「窮巷秋風葉,空庭寒露枝」最感人,寫的原是鄉鎮,卻甚貼城市浪遊人的懷抱。 然高雄城的雨水,更多讓我想到大海來。高雄是港都,背太平洋而面台灣海峽南端。寒露之後,高雄港看日落,最為華美富麗。知名的是西子灣日落,其醉人美景已有大詩人余光中〈西子灣的黃昏〉的描述。此詩為詩人集中最優秀的作品,讀了讓人興起「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嗟嘆。「幾隻貨櫃船出港去追趕落日∕快要追上的一刻∕——甲板都幾乎起火了∕卻讓那大火球水遁而去∕著魔的船隻一分神,一艘∕接一艘都出了水平界外∕只剩下半截晚霞斜曳著黃昏……」詩末的「只有不甘放棄的白堤∕仍擎著一盞小燈塔∕向遠方偶出長臂」,便讓人想到黑暗中高雄港外神秘而茫茫的大海來。暗夜的海交給了星空和月華,回到了只賸下海浪聲的漆黑。「當宇宙一轉身,我的悲愴瞬間即成了永恆」,我描摹不了夕陽西墮的大海,只留下這般柔弱的詩句。 最是難忘的看海的日子是一九年,七月颱風天。在大風雨中友人驅車載我去紅毛港。車輛自沿海路踅入中林路時,馬路已成澤國,輪子的四分三已沒入水中。朋友問,要否堅持前行,我說,沒事,運氣常在。車子駛進大林埔南星路時,情況好轉。我道,陸上行舟,不用急。所以後來我有了這樣的書寫:「紅毛港是一個目標我必抵達,那裡有∕一艘為我私奔而來的帆船」。終於我們平安「航行」,抵達半島最北端的「紅毛港文化園區」。 紅毛港文化園區位置殊勝,可以近距離觀看泊岸的貨櫃巨輪。距離是決定景觀的重要因素,譬如看燄火,在酒店房間與在海傍便是截然不同的。隔著落地玻璃,把盞智利紅酒,看燄火璀燦,你會感到盛世繁華;然你立在海旁,燄火在你頭頂上爆破,瞬間化為煙縷,黯黑來襲,你會感到比煙花寂寞。走過天空步道,撐著傘在滂沱大雨中立在觀海平臺的欄杆旁,看風雲譎變的高雄的海。深淺不一的墨藍的雲在攪動,沉重的浪濤聲震蕩著,海天不分,雲浪無差,大海如斯壯觀的情景讓我久而不忘。對面便是旗津,一一九號碼頭的踉蹌燈火,在橫雨狂風中搖搖欲滅。驚濤駭浪後,在幾個展示館走了一匝,便在高字塔旋轉餐廳吃小火鍋。回程乘風,路上車少,不覺便返抵左營。 終於領略到風平浪靜的高雄的海。我們到了旗津的旗後燈塔時,是早上十一時半。那是一個制高點。往內港方向是八十五大樓等雄偉的城,往外海看是旗津悠長的沙灘與依依不捨的大海。這是台灣海峽之南,海峽在這裡豁然開闊,湍急的海流稍稍緩和。海水一片蔚藍,間中有浮雲投下的暗影。城中無蔚藍,只有立在岸邊看四月的高雄的海,才有如此稀罕的蔚藍。水之蔚藍是罕見的,清朝詩人王士禎〈池北偶談〉有「十里清淮水蔚藍,板橋斜日柳毿毿」句,海之蔚藍應該與天空之倒映有關。天空無垢,大海無塵,才會有蔚藍一色。 旗後燈塔與周遭景物極調和,旁邊有海岸線咖啡館。燈塔白天沉默,晚上是大海閃爍的話語。我們在咖啡館歇息後便往旗後炮臺走去。炮臺的地理位置當然更勝燈塔。燈塔是讓船看,炮臺是要看船。兩者十分巧妙的互補。炮臺的維護很好,我們在壁壘上看無涯的大海。想像海面千舸競渡,海裡魚龍麕集,何其壯觀也。「台灣海峽這個地理名詞很安靜∕狹長的旗津如一尾擱淺的∕牙帶魚,或說,寓意收割的鐮刀魚」,這些詩句,很好的寫出了海與島的關係。海洋與陸地的牽連,是魚族。漁舟唱晚,便是要回歸岸上。 「旗津回來,一個城便如此異於以往」,這是看高雄的海後,我的感懷。

Read More

〈中華副刊〉 踏莎行 禾本科的早晨

詩/攝影 葉莎 這裡的河道屬禾本科 寂靜的早晨 陽光兩三尺蓬鬆且多毛 行經此處時 一群喜鵲振翅飛起 留下紫藍虹色的問候語 我栖息的鄉間人跡罕至 唯一的跫音是秋風的蒼白 日日守望的河流 有魚出現又無故消失 深秋乾涸時 河底露出空洞的面容 這個世界總是沉入又上升 如菅芒花在風中難以自持

Read More

〈中華副刊〉走過學校鄉間步道

文╲攝影 度睿  初春,我們在大學的鄉間步道(Trail)裡行進。從最初四人一小孩,我和老公、女兒女婿和孫女,慢慢在過了濕地最具特色的直線板路後,走成一條零散長隊伍,我落在後面。與大自然為伍,嚴冬過去,廣袤樹林只剩針葉樹。看見遠方一棵棵紅彩殘存的直挺楓樹,群集站立小湖邊;即使光禿,在清澈湖裡顯出倒影,讓人想像他們秋日群體楓紅的光輝,昭告著這是美國賓漢頓大學珍貴的「自然保護區」(Nature Preserve)。 四周空曠靜悄悄的,相片照起來靜靜如畫,吶喊一聲,感覺頗適合自我心理療癒。突然想起《湖濱散記》的梭羅:「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本來就是孤獨的,因為它是上帝所創造的;魔鬼就有所不同,呼朋引伴的本事是一流的。」美國鄉間確實寂靜,邊走著,看見水塘裡沼澤蘆葦邊,跑出新綠的小草。只聽到自我呼吸氣息,感恩慶幸上蒼帶給我們的,如同女婿和孫女,那是幾年前的日子沒有的。 校園內的森林和未經改變的土地,在早期計畫當作運動場。學生和教職員提出了強烈抗議,儘管濕地已經開始被填入,但學生的示威活動阻止進一步的破壞。前任校長布魯斯·迪林最終提議將沼澤和池塘地區劃分為「自然保護區」,供學生和大學社區娛樂和教學使用。此事串連起對保護土地的生態價值,和自然環境美景極大的興趣和讚賞。 其餘三個大人發現我嚴重落後,打Line電話來說,等著我。 天空突然繽紛,才加速快走幾步,忽聽得「咻——咻——」跑步聲從後傳來。轉頭看見一位裝束整齊的慢跑女孩,「Hi!」她輕踏過落葉,淺笑著從我身旁呼嘯而過。原以為無人之地,不意春寒料峭或秋日,在如此曠世靜寂保護區裡跑步,也許她已過了起跑初痛期,是為了希求更多的愛?我是誰?抑或個人與自然相擁,找到生命運行的本源節奏,有些我們華人所說的天人相應合一?而寂地裡或冬日一片白皚雪地裡,究竟又如何乘載故事? 快速走過長條板路道,又進入森林區,有些地方帶著水氣濕窪,得小心行走。遠看孫女早已在她爸爸身上,被抱著走。終於進入人們焦點,笑著說真是紓壓好地方,和大家聊起「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定義為一個新興領域,西奧多.羅斯札克首先發聲,他特別關注地球與居民行為的關係,號召生態學與心理學相互對話合作,主張面對人類與居住環境之崩落,並涉及人類不當行為給地球帶來的痛苦等;國內不少學者專書有所介紹。 原來位於紐約州的賓漢頓大學,校園目前占地930英畝,其中600多英畝未開發且處於自然狀態。這片未開發土地的核心被正式指定為保護區,占地190英畝,其中包括一片20英畝的濕地,是教學、生態學、藝術人文和戶外娛樂的寶貴資源。 這才知道此學校未竟校地的寶藏,從前只覺學校並不太大。回程,我們一起走過長板路。女婿邀請我們明年入秋再來,感受這片美麗楓林。正說著,看見幾個老外一起注視湖中沼澤地,談笑聲從寂地遠方繚繞傳來。可愛的小孫女奔跑過去,原來是野鵝。只有松林沼澤之地,野鵝從哪裡來的呢?抬頭恰見午後陽光墜落,有些迷離目眩,世間美景,不可知之事何其多?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窄化

詩╲圖 劉梅玉 被光欺騙的人 在有路燈的公共道路上 留下變暗的腳印   寬版的孩子 放進成人特製的尺寸裡 變得越來越狹長   輕輕擠壓他們的外殼 流出淺薄的哀傷 被填塞的內在材質 使易於服從的人 成為逐日縮減的版本   鑲嵌在臉上的眼神 跟某些混濁的風景一樣 無法辨識 所有現成物的真實輪廓   他們在頑固的量尺裡面 忙碌的走來走去 走成一條條 窄窄長長的信仰

Read More

〈中華副刊〉阿爾罕布拉宮 天上人間

「阿爾罕布拉宮」御花園林木葳蕤,井然有序、綺麗浪漫兼而有之。 文/攝影 陳得勝 在西班牙旅遊,來到格拉納達名聞遐邇的「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又稱紅宮),這個集古阿拉伯建築、藝術、文化、美學……精華於一身的華麗宮殿美不勝收,最令人神往。牆壁、屋頂、梁柱、迴廊……處處富麗輝煌、絢麗繽紛,雕琢精緻的廊柱,遠望有如纖麗細緻的蕾絲,清風徐來還疑似飄動了起來……尤以「獅子宮」、「桃金孃宮」為最。 「獅子宮」屋頂蜂巢式雕飾宛如剝開的石榴,更是一絕!阿拉伯人席地坐臥,因此屋頂天花板也是建築華采所在,雕琢彩繪花卉、星月……仰臥觀賞夢幻得彷彿《天方夜譚》。「獅子宮」美則美矣,卻玷汙一段血腥慘劇——有一任國王因查不出王妃私通的情人,竟濫殺三十六個可疑者,一時血流成河,鮮血還從十二隻石獅口中噴出…… 阿爾罕布拉宮重重拱門迴繞、處處噴泉映照,水姿線條柔麗,噴珠飛玉,泠泠韻律如歌如詩,因「水聲是紅宮的音樂」,象徵阿拉伯人「生命之聲」。當時尚無幫浦,阿拉伯摩爾人沿牆建置水管,引附近內華達山河水,運用虹吸原理造就噴水池,各宮長型水道兩邊條條噴泉,彎曲交會成一個個水拱門,晶亮重門疊拱、連綿迤邐美得如仙如夢,而以「夏宮」最夢幻。 御花園林木葳蕤井然有序、綺麗浪漫兼而有之,艷花奼紫嫣紅,美得如長卷畫軸舒展。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曾於1892年寄寓紅宮三個月,寫了一本「阿爾罕布拉宮的愛情故事」,書中曾記述紅宮最後一位摩爾人國王波爾狄亞的一位妃子,就在這御花園與情人幽會被國王處死。歐文說:「誰又能責怪他們呢?這花園美得令人有越軌的衝動。」 波爾狄亞父王哈珊也不遑多讓,愛上一名異教徒西班牙女郎,竟要廢后迎娶該女入宮,王后愛也紗與成年王子波爾狄亞聯手對抗,結果哈珊王失敗被迫退位。王子即位國力已重創,因此1492年西班牙伊薩伯拉女王與亞拉岡王子聯婚方能一舉攻下阿爾罕布拉宮。當波爾狄亞王被逐出紅宮,回望紅宮最後一眼時,不禁悲從中來流下眼淚,母后愛也紗詈罵道:「你哭得像個女人,就是因為你當初不能像個男人保衛阿爾罕布拉宮!」 論者曰:「阿爾罕布拉宮就是美得天上人間,才遭天譴被西班牙奪取。」非也,在歷史長河國家、朝代的盛衰更迭,每每皆是先祖開疆闢土、勵精圖治,後繼者卻懈怠荒廢甚而驕奢淫逸,才落入覆亡的深淵。紅宮何罪?園囿何辜?離去時我不禁感嘆再三。 惟歷史的歸歷史,我只是個旅人,就讓我縱情沉浸在這阿爾罕布拉宮妍麗、浪漫的氛圍中吧!今晚還要做個《一千零一夜》幽渺、華麗的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