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柬埔寨的一位送報生

文/圖 白石 柬埔寨一對小兄弟 有一年我為了一項採訪工作兩個月中兩度前往柬埔寨首府金邊,當時接待我的朋友們無不善意忠告:不要一個人離開市區太遠,尤其夜晚更別獨行,但我總是為了貪看美麗的異國風景而忘了大家的叮嚀,非旦走得老遠,甚至還在夜間走到極其偏僻之地,而最難忘莫過有一回還走到迷路了! 我的飯店離金邊市中心的塔山不遠,塔山附近已有許多可逛可玩之處,但是因為兩趟去都各安排了一個星期左右行程,所謂採訪其實也非常輕鬆,大多都是我那位主要訪晤的對象天天準時由司機載了來,然後我們便一同到他的家或是他的農場及週邊一些特色餐廳用餐、閒聊,因此我還是有很多自由活動時間,到處閒閒逛當然也是自然之事。 在外面遊晃到半夜那天因是正好在中秋節前一兩天,月色美麗,照映在棕櫚、椰樹等等高大的熱帶植物上更覺畫面分外之美,因此才順著鄉村小徑一路走到遙遠的不知名之地,等到走累了坐在路旁石頭上休息才因為太過安靜而覺得有點擔心,結果突然走近一個行人,我想當下或許兩方都互相嚇了一跳吧。 大白天走到迷路說來更是好笑了,長時間擔任記者的經歷讓我有恃無恐,自認為方向感還算精確,不料幾條大道東轉西轉,最後還是失去了方向。 我細細回想著來時路,努力辨識路旁的建築物和高聳濃密的行道樹,竟是越看越糊塗,彷彿每個路口每個方向都曾走過,到後來只好在路邊找個圈隔花圃的水泥矮牆小坐一下,腳也真的走痠了。 休息好一陣子依然想不出飯店的方向,我口袋裡帶著飯店的店片,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入住必隨手要一張載有店名、電話、地址的飯店名片隨身,於是取出小卡片,尋找可問的行路人。萬沒想到金邊問路還真是不容易,連問三四個人,人人竟然都報以搖頭。 正在苦惱中,來了一位騎機車的青年,他主動朝我的方向騎過來,一開口,講的居然是華語,這還真是喜出望外了。 一番溝通,他連連說了兩遍沒問題,要我跨上後座,竟然不是告知迷津去處而是直接要送我回飯店。 機車穿街走巷,走的都是我完全陌生也非來時路的路徑,或許在地人懂得走捷徑吧!就算是捷徑,居然也費了約半個多小時才回到飯店,我這才驚覺自己走了有多遠。 到了飯店,我不知如何表達我的謝意,想邀他入內喝一杯咖啡也被婉拒了。我向他索得一張名片,原來他是入居已有多代的華僑子弟,是當地一家華文僑報的從業人員。我問他何職,他說他是一個送報生。 如此熱情,如此客氣,這應是我所見過的一位最有人情味的送報生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雀盼金果

文/圖 若莘 出了巷弄,右柺左行,多走幾步路即是附近國中轉角的口袋公園了。在那兒偶會巧遇音樂班的孩子臨街表演,因此我也經常逗留欣賞周邊幽雅的環境。前陣子口袋公園旁的枇杷樹開花結果,可惜了,附近店家將果實套袋,我終究沒能欣賞到果子的成長過程,倒是市場上隨後有商家擺賣成串、成盒的枇杷,粒粒飽滿金黃。 前天赴鄰近公園散步時,驚見一株枇杷樹,巧的是樹主人正蹲在樹下除草。我隨即停下來趨前討教,這位樹主人也是爽快,不但為我詳加解說生態,還允我折枝回來觀察。記得孩提時,老家的柑橘園裡也種過一株枇杷樹,枝粗葉大甚於柑橘,毛茸茸的初芽和果子,鮮艷欲滴的顏色昂然向上,全然不似柑橘垂墜容易採摘,只是印象中家裡種植的枇杷,總不如市場上販售的那般碩大香甜,可能公園裡的樹主人說得對,此地氣候環境不適合吧!倒是我們這群蘿蔔頭不曾嫌棄,小鳥兒們也雀喜,因為柑橘花期剛過不久,熟成還得等到年底呢。 接下來幾週的心思全放在枇杷的繪畫練習上,喜的是公園對面蓊鬱葱榮的密蔭角落處,幽幽地探出幾撮長條大耳的葉片來,唉呀!又是一株枇杷樹隱身其內;而離開公園之後,往果菜市場的方向,那群屬於洪姓宗親的老舊院落裡,陪在矮房紅屋的牆角下,還有一株孤孤單單的枇杷樹,一時之間,似乎群樹都趕赴我眼皮子底下來報到了。 以前常在不經意的某個路段轉角處,遇見一株開花的樹,這才驚艷地發現它的存在。也許因為我恆常的事事不關心,生活中雖不乏發現美的欣悅,但是這種被動式的邂逅美感,一但讓我關心了,那就透過顏料讓麻雀再飛、粒粒黃金飾滿枝頭吧。 深信明年的枇杷樹開花結果時,我當不會錯過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

一樣的月光 如果在我和你之間放進一個動詞(愛或恨……),會因此延長或縮短你我的關係 文/姚時晴 圖/張秀燕 我不該這般粘膩於語言的瑣碎細節,譬如在意「憂鬱」跟「抑鬱」在字義上的差異,或者兩者置於舌尖產生的不同口型與口腔發音部位,以及與其他字詞連接後衍伸出的抑揚頓挫與言外之意。對厭倦挑剔的讀者而言,兩者確有差別但僅是些微。這般用字的潔癖,我懷疑是一種疾病或某罕見的偏執症候群。 就像我在意寫給你的信的稱謂,到底是「您」或是更親密關係的「你」。同樣的文字段落,使用不一樣的稱謂起首,意義便有所不同,這中間的差異隱喻著兩人的距離。如果在我和你之間放進一個動詞(愛或恨......),會因此延長或縮短你我的關係。 鎮日我因一個徬徨不定的詞語,在字裡行間艱難前進,猶豫著該如何以一個精準的動詞再次連繫上另一個久已渺無音訊的字音。但是……抑或……然後呢?腦海裡數個預計修飾此一動詞的關鍵字也隱隱浮動在愛與恨之間,掛念與遺忘之間,不捨與疲憊之間。或許,我不該如此鑽牛角尖於這些詞語的細微末節,卻忘記喝你為我煮的咖啡。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若花朵有自己的海

詩‧攝影 葉莎 我們坐在田埂看海 每一朵花是秋天體內湧動的波浪 風搖著槳靠過來 奔波尋找自己的堤岸 簌簌之聲 是天地飄流的念想 談及生活 語言長出無數鬚根 附著於悲欣交集的分枝 我們無法為往日分色 只淡淡看著一片深紅淺白 渴望像花一樣燦爛的人 終將和腐土一樣黯淡 渴望奔騰到天邊的波浪 終將困死沙灘 秋天的容器太淺 裝不住天地飄流的念想 若花朵有自己的海 我們就有自己的方舟

Read More

〈中華副刊〉 褪青衣 書簡(給林宇軒):調情與樂理 上

文/蕭宇翔 圖/黃騰輝 本圖出自《黃騰輝2024藝術年曆》 宇軒硯右: 下筆已有如晤之感,想起,我與你曾奔波在各個捷運站和巷弄間,你總是隨攜一支錄音筆:這一小塊聲音的鐵方舟,又像航行中的指針,受磁於這整個世紀雷雨裡眾多的中型閃電:智傑、啟余、聖翔和馭博。這已然是創世紀,如你所說,我們透過玻璃觀察著整個宇宙實驗場,推算過冰點,忍住不動,這是我們的難題──我們怎可能馴馴忍性?根據熵原則,宇宙之所以誕生與膨脹,因為萬物傾向於破碎。玻璃杯之所以容易摔碎,乃因為它飽含著破綻的渴望,所以全身,所以隨時,處於毀滅的準備狀態,以便回歸于塵,于土,于原點與終極。 希尼(Seamus Heaney)說:「真正的浪漫派在於知悉自己情感的破壞性。」想必說的就是這個;而馭博的詩題──石頭裡有沉默的巨僧──則是同一隱喻邏輯下的收縮狀態,幾乎堪比「靜──」的釋義。然而擴視以觀,又遠遠比不可比擬。因為在〈時光命題〉中,楊牧將前文「盡-盡」之同韻相連,巧妙銜接,跨度焊縫於「靜-」,起到了韻律之穩固,構成一組單一線索的拋收,繼而,將「中斷」的旨義抽高拔升為「峰頂」的形象,殊為技術上的神蹟,不如說,這是牧神與眾神間(詩經、濟慈、歌德)的調情──還得依靠著樂理。 這是千古不變的作曲法,你我的優勢。「共同音轉調法」正如木材之抽換,賡續了同樣的火勢,繼之更旺。你我皆善調弦之能事,鬆緊間,收放間,往往能發展詞章,運行意象,串詞綴義於無形之中,旁人看來之「純以氣行」或者庸俗的「天才論」,其實都是在逃避對你的天賦做正確的闡述,妨礙了我們認識你,也妨礙了你認識自己。我也如此。在讀楊牧,學習楊牧,貫通抒情傳統的源流之後,我才能稍加指認這些局部特徵,並發覺你還有諸多光點尚待指認為星座。 在你給我捎來的〈憑藉構思〉中,我發現你竟暗自承襲了詩經與楊牧以降的自律體,八章‧章五句,然而又不依段落之隔而倏忽結束掉語意,竟使之緜貫於段與段之間,透過廻增、對話、意象──起到引導作用,並更新了語境──這就是陳世驤所說的興吧,或者我說:展衍。正因為你開發了敘事之官能,由此,在詩行擴張版圖的期間又能不慌不亂,繫張力於不墜之勢,彷彿節度使,快馬遣州郡,提升了帝國的彈性與輝煌,這是難能可貴的,暗中說,就是領先於其他同輩的,可見一名詩人的技能樹體已接枝,已萌葉,根脈亦向下竄發,抓地,展開如熾天使的羽翼,又如廣張的神經突觸,伸向了更多的人類經驗。始終,保有一些溫吞的木質。 在這樣的多重優勢之下,單一意象之強度不算什麼,結構之完善也只是必然結果。然而,下一步,按照馭博前行的足跡,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向萬物的神經嫁接,開通感官與思想之間的隧道,這使我們能將「擴寫」與「過渡」這一能事更上一層,將樂曲中必然的敗筆賦予積極的創造性與實驗性。你一定也知道,馬勒正是有著這樣的創作意識,將每一首樂曲的「慢板」謹慎處理,依照每一曲的性格尋找到一個適性的技術,發揮出蘊藉的控場效果,繾綣難休,推向高潮而毫不枯燥。   (本專欄作家為北藝大文跨所學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側風

文/葉雨南 圖/盧博瑛 我從來都不會看側風,只會看那孤獨,孤獨卻彷彿左右兩側的風,透過腳踏車的鏈子用日子的公里數問候我的經過,但我真的經過時孤獨又陷進機會和命運的輪子裡不知道是用緩慢或迅速的往前給我一個括號讓我填空。 一個人去了一趟鄉下騎腳踏車,不喜稱自行車,腳踏比較有踏在土地擁有的一種天然鳴奏,那天早上,或許是喉腔的咖啡因作祟,我原本沒規劃回到那座用童年眼神遺忘我的漁港,且更沒奢想著回到那永遠平安的漁港,是用在小鎮車站旁租借的腳踏車。 記得,五歲時的我,無論父母親或是任何大人都教不會我騎腳踏車,但某個鄰居小女孩,卻在不知道是哪個星期幾的白日,我屢次的跌倒中,她大嗓門的催促中,我的身體很自然的駕馭著車輪,那輛只記得顏色的紅腳踏車,彷彿我成長過程中的血液一次又一次流過有時我清晨回憶童年點醒我的鐘,是響著同樣聲音的,輪子的運轉、清晨的鐘,只是時空騎著腳踏車轉過我所有童年和所有跌倒時的移動。 坐在往童年的列車上,我翻著書聽手機裡的音樂,每一站都停的區間車,似乎是在幫我區間今日與昔日的記號。 非假日早上十點到十一點的列車上,太像我童年成長的布幕背景,人煙稀少、列車上不停讓耳膜接受另一端話語的加重語調、似乎是與我童年時隔壁鄰居年齡相同的長輩、沒人坐的位子、有時打開有時關起的車門,我真的要過去那裡了嗎?不該是巡禮而是一種找回,像西濱公路才會有的強風,我的四肢只能彎過風的現實不能彎過風的以後。下了列車,月台當然熟悉,月台上的柱子像我的腳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堅持固定自己的沉重,很小的車站,過熱的天,準備好的礦泉水、行動電源、列車上看過的書,都在享受一切可能的融化。 租了車站旁的腳踏車,悠遊卡刷卡成功的聲音彷彿提醒我真的已經來悠遊了,選了輛直覺認為順眼的車,之後礦泉水、行動電源,已經被我放進腳踏車的籃子裡了,二十歲以後第三次在鄉下的騎乘,從我左腳先試探踏板確定有一股壓力向下後再讓左手撐著握把右腳順勢踏住踏板重心確認後,前方便給了我更多自由的念頭。騎了幾分鐘後,為了解決已經是中午一點多的飢餓感,讓腳踏車停在那間陪了我度過八年的便利商店,空間已經不記得了,因為飢餓,只顧隨便拿些牛肉乾、果汁、飲料,結了帳,走出超商後站在巴洛特式建築騎樓下,某戶關著鐵門的家屋前,蹲著拿出背包裡的香蕉,也吃了幾塊牛肉乾,灌下果汁,不再飢餓,整理殘餘、整理思緒之後,對我來說好長一段的盡頭,就在腳踏板和右耳戴著藍芽耳機的襯托下,準備去感受那一陣風。 沿途凝視稻田,聞著豬屎味,曾經住在鄉下八年,只有在踏上踏板時,那些味道才會變得那麼新鮮又年輕,耳中陪襯音樂是當年聽過的記得過的隱形道路,又幫我多拓寬了一些一個人的踏過,腳踏車停在紅綠燈前,本就缺乏方向感的我,竟連回憶也無法扶住我,在準備邁向可能面臨的迷路時,人煙稀少的農村,我問了正在耕田的他人,路要往哪走,他人告訴我近路,但我早已遺忘了當時的近路,連原本的道路都遺忘,近路忘記更是理所當然,只好不斷繼續騎向前,想盡辦法找回記憶的頭蓋骨,不知是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圈待久了,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些突然冒出的彷彿小時候不會拼拼圖的我那塊卡通圖案的一小塊拼圖,頭蓋骨像長了翅膀,我似乎知道路該如何走了,繞過了警局、檳榔攤,又停在紅綠燈前的腳踏車,我喝了口礦泉水,已經不是只有渴了,而是無法確定找不找得到目的地的回聲。 眼神對到了那右側的池塘,再更直行的道路就知道接下來遇到的,都會是掠過我身體讓我變得像猙獰著畏懼重力的蝌蚪,是不斷且不經過掩飾的側風,且強勁,我只能向意志力許願,能渡過側風的誕生,不會看側風的我,是直到後來朋友告訴我當時的風是側風,才明白原來側風難以辨認,如要學會相信眼前的人事物一樣艱困。 西濱道路上的風,開始側著我的臉、腳踏車車身、內心,不再那麼清澈變得扭曲和矛盾,為何要去那永遠都健康的漁港呢?我仍把腳踏車依邊緣,寧願摔倒在最側邊的水溝,也要讓車輪和鍊條產生共鳴,繼續我的騎乘。 側風或許是多疑的?它預測了我的經過怕碰到它的內心,但我的執著擋住了所有強勁的側風,離目的地又多側了一大段距離。 左側已經是消波塊,我停下來把腳踏車停在附近,走近消波塊附近,手去觸摸了地上那些沙,童年已經融進了此刻的沙,只是散在眼前的沙變得不再那麼脆弱,我多看了一眼沙灘,有兩三個遊客在嬉戲,童年時的我並沒有在那裡嬉戲的記憶,只是一陣嬉戲卻彷彿讓我陷入孤獨的機會與命運。 騎乘進了綠色的隧道,只有我一人,心中想著孤獨或許是芽,才有我回頭確認一路上的距離,對這隧道有記憶但很淡,淡到我背上的汗輕易就可以遮蓋過。 橋上的我、腳踏車上的我,車輪繞過漁港的真身,兩個穿著專業車衣、車褲的男女正巧在我的左側邊,看到我一身輕便獨自騎乘黃色腳踏車到這,露出驚訝表情。我繼續往漁港中心尋找一個童年的立體,捕漁船和捕魚的魚夫,從我的側邊慢慢地展現彷彿更接近童年味道的寒暄,心的意向已到,腳踏車抵達了漁港中心,找了可以方便讓我停下腳踏車然後走上彩虹橋的地方,腳踏車停了,或許是籃子裡沉重、或許是漁港的強風,從彩虹橋走下來的我,看見一輛倒在地上的黃色腳踏車,牽起來時瞬間的風和沉重讓我往前一倒腳踏車便整輛壓在我的背上,我真的回來了,孤獨。 看夠了童年,該改看現實了,雲朵都飄成了逝去,準備返程,卻是個迷路的返程,我忘記剛剛如何進入綠色的隧道,憑猶豫又猜測的印象以為現在要騎的路段是和來到漁港前一樣的,但眼前迎來的景色卻是一片陌生,一路上我繼續被側風偵查、判斷、摸索,只好騎騎停停的問一旁店家或是一旁有辦法進行對話的路人,問問也停停,終於問出了一顆太陽,讓我有心中地圖可以繼續回到現實中的界線。騎乘已經超過了二十公里,側風變身成我大腿的筋,抽得我彷彿捲進黑洞,停下腳踏車,喝了些水,吃了根香蕉,現實總是要撐過去的,但命運是會鏈著現實的,騎乘了十分鐘之後,又上演一次相同的戲碼,但這次伴隨整個人身的暈眩,腦中漆黑佔領我的孤獨,身體像極了側風,就要整個墜倒在陌生的柏油路,但我的矜持突然開出的花,接住我可能的不幸,讓我勉強起身停下困頓。 或許騎不動了,腳踏車停在瞬間,我找了地方坐下來補充快要喝完的水,一心向著末日盼望,附近突然出現了臨時停下的汽車,我向那汽車車窗走去想告知我的困境,但一切彷彿側風經過,汽車沒搖下車窗迅速開走。 我繼續待在這裡盼望體力和意志能夠陸續被恢復,突看到馬路上著裝著車衣、車褲騎著腳踏車的男人,這男人不是剛剛漁港經過的,而是新鮮的一道曙光,我立刻向他招手,告知他我的困境,說我反覆的抽筋,詢問他如果要硬撐到車站還要多遙遠,他起先幫我想了一下附近有沒有可以還車的地方,我則是繼續和他討論現況,和我談大概十分鐘後,他卻離我遠去,往他要面對的現實繼續地踩著他的踏板。 無緣和無援空襲著我。 我一人牽起腳踏車,讓抽過筋的腳代替踏板,想著抵抗側風和又忽時出現忽時消逝的側風挑戰著,心想就直著走吧!走得多遠就多遠這就足夠。二十分鐘以後一個熟悉的人影突然出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有些疲憊的我,竟想和那人告知著我的困境,他說他剛剛和我說過話見過面我忘了嗎?回來了,真的回來了,為什麼要回來?而且他開了一輛汽車回來,叮嚀我把腳踏車放在他的後車廂,說要載我到還車的車站,我向他表達感謝之意,坐上他的車,一路上說要付給他車錢他堅持不願意收,到了車站,我沒問他的姓氏,卻繼續表達我的感謝,他成了我生命中的側風,但卻那麼俐落地發動汽車引擎,彎過了我心中的沙漠。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雖然日子總趕在 我們不及措手的目光之前──簡記新加坡七日行

作家吳懷晨參與新加坡作家節活動。 文/圖 林宇軒 寶貴的知識大多在學院之外。十一月中,我與詩人蕭宇翔獲北藝大文跨所提供的流浪雲遊獎學金,前往新加坡進行七日的人文踏查。事先「計畫」日程的「流浪」,此次出行儼然是悖論修辭的身體實踐。 轉機於越南胡志明市、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後,手錶顯示晚間七點。時任南大(NTU)駐校作家的吳懷晨老師協助我們食宿與交流活動甚多,我們搭乘約一小時的地鐵到裕廊東(Jurong East)晚餐,而後至文禮(Boon Lay)轉乘公車抵達南洋湖邊歇宿。 不同於中心市區,新加坡西邊的街區多是清楚標示數字編號的組屋(Flat),數個組屋間設有一個複合的飲食區域,功能規劃明確;用餐區播放〈愛情恰恰〉、〈愛拼才會贏〉等台語歌,瀰漫一種時空攪拌之感。期間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無非是第三日在小印度(little India)、阿拉伯街(Arab Street)、中國城(Chinatown)的文化巡禮,如此豐富的人文風情著實令人驚艷。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城的國家圖書館內,我們看到了曹馭博《夜的大赦》、楊智傑《野狗與青空》、零雨《女兒》、《百年降生》等台灣文學作品。 第四日晚間,我們前往胡大飯店,受到南大中文系主任、詩人游以飄的熱情款待。席間除了享用美食,我們也互贈詩集,交流了兩國的文學觀和社群現況——新加坡青年詩人的發表類近於台灣,多在副刊、詩刊、文學雜誌、文學獎等處,而新加坡各類文學組織的對位關係也和台灣頗有相似之處。 第五日下午,我們至駐新加坡代表處童大使的官邸參與台星作家的交流活動,聆聽衣若芬主持、吳懷晨與陳志銳主講的「台灣和新加坡詩人對談會」。陳老師1994年在台灣寫下〈雖然詩社創社十大宗旨〉,每句以「雖然」起始,最後兩句寫到「雖然沒有雖然∕但是有但是」,顯見對語言的詩心。驚喜的是,除了有新加坡文化獎得主林高現身,還巧遇來洽談台星文化交流的向陽老師。晚間,我們馬不停蹄地赴2023新加坡作家節(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參與吳懷晨老師受邀對談的活動,主題是「The Paiseh Piece: Writer’s Worst Hit」,當中「Paiseh」即福建話「歹勢」之意,由此見證語言的交融。全以英語對話的作家節現場,滿座的觀眾回響熱烈。 回台前日,我們參觀國家博物館之後,晚間在草根書室主講「頂加上的提琴手」,度過了美好充實的夜晚。小小空間有台灣人、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香港人,提問非常踴躍,文學與文化的密切交流讓講座整整延後了四十分鐘結束。對於治安良好、環境整潔、調控精密的島國,七天實在太短。除了幾位老師,我必須向未及見面的新加坡作家協會的林得楠會長表達謝意與歉意,期待日後赴星再進一步交流。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 獨白與對話

文/簡政珍 圖/黃騰萱  寫詩是詩人的獨白,但獨白中,詩行卻彼此對話。若詩行彼此對話,詩展現的就不是詩人一成不變的原始動機。 文學所謂「交感」,可能是詩人和周遭情景的對話,可能是讀者和作品的神交,也可能是詩行進行中,在一黝黑的隧道中試探回音。 詩行的言語和回音共鳴,回音可能引發下一個詩行的聲音。 詩的聲音也就是詩人調和詩行間的對話。詩行間,語言不一,但異中求同,它不是齊奏,而是合奏。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布魯日的天鵝遐想

高情逸興的天鵝,群聚在布魯日貝居安修道院旁的水道,讓人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 文/攝影 翁少非 這一天,來到布魯日(Bruges),油然想起童話大王安徒生(1805-1875)。 布魯日是比利時的港市,由於保有眾多歐洲中世紀建築,又是早期尼德蘭繪畫的發源地,而成為國際觀光勝地。 這座素有「北方威尼斯」、「中古世紀睡美人」之稱的城市,吸引你的除了密布城區的河道,小橋流水旖旎風光,以及中古世紀紅磚哥德式建築之外,就是生活在湖泊、運河裡的天鵝了。 小時候,天鵝就美美的藏在自己的心湖。牠高貴優雅,像夜空的星鑽,只能遠遠的觀看,而今,在這兒可以貼近欣賞,歡喜滿百。尤其,聽聞這群天鵝出身不凡,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下令飼養的,更增添了牠們的神秘與尊榮。 相傳:十五世紀,布魯日被勃艮第公國統治,攝政王馬克西米利安欲對其提高賦稅,布魯日議會反抗,趁機把來訪的攝政王和官員關起來,布魯日的代理人彼特,還被抓到廣場砍頭。攝政王脫險,幾年後,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報復,頒旨剝奪議會對布魯日的管轄權,還拆除布魯日的城牆,又因為被砍頭的彼特,其姓氏蘭哈爾斯(Lanchals),佛蘭芒語是「長脖子」的意思,為了紀念這位忠實的愛將,便下令布魯日人必須在「愛之湖」供養五十二隻天鵝。 雖然是傳說,但因有名有姓,故事裡也含有幾分真實,讓人玩味。 「長脖子」,脖子長的頸鹿有七節頸椎,能上下左右轉頭的貓頭鷹十四節,天鵝則多達二十三節。天鵝擁有名副其實的修長脖子,無論是曲頸低頭細語、昂首遙望企盼,或是雙頸對嘴成「心形」,難怪都能顯得細緻典雅。 「養天鵝」,昔日皇帝對布魯日人的這個「處罰」,在今日反而變成是「恩賜」,這群天鵝已被世人視為是這座城市美麗、富貴與地位的象徵。 「愛之湖(Minnewater)」,湖名來自流傳的愛情故事:村裡有位老水手,女兒Minna與鄰村的勇士斯特龍戀愛,其父不知,要她嫁給外地的有錢人,她不肯,離家出走。勇士征戰後返鄉,找不到她,最後才在乾涸的河床,找到奄奄一息的她,勇士把她埋在河床,為了懷念她,便在此築壩,引水入河成湖。 天鵝配對後,經常形影不離,展現純潔、忠貞的行為,皇帝要布魯日人把天鵝養在愛之湖,似乎也深含要布魯日忠誠的隱喻。 至於為什麼要養「五十二隻」,你還想不透其中的含義。在愛之湖的橋上,凝視白雲藍天、尖頂古堡倒映的湖面,數著散落在綠波上的白影,少少的,只有幾隻,有點失望,等來到貝居安修道院旁的水道,眼睛一亮。 呀,這兒白天鵝群集,有的像篤定的船長挺著胸脯,從容的在河水上航行;有的像飄逸的仙子,踩著水面撲打翅膀迎風而飛;有的在草地的享受日光浴,有的埋頭梳理白瓷般的羽毛…… 高情逸興的天鵝牧在清澈的河流、高大的樹林、修道院白色大門前的拱橋、中古世紀的建築之間,河邊又傳來馬蹄的噠噠聲,頓時把你拉到童話世界裡。 你想起安徒生的《野天鵝》,十一位被王后用魔法變成天鵝的王子,為了救妹妹愛麗莎逃離魔掌,銜起網子把她帶向天空,最小的哥哥還用翅膀幫她遮陽…… 而安徒生自己不也就像《醜小鴨》,一隻外表醜陋的小鴨,最終變成美麗的天鵝。他十一歲喪父,十四歲帶著僅存的十三個銀幣,隻身從家鄉到哥本哈根尋夢,但屢遭挫折,在心灰意冷之際,突然想起幼年時,有位老婦人曾跟他媽媽說:「這個孩子將來會像天鵝般飛得高高的,我們家鄉也會因他而舉世聞名。」於是打消輕生念頭,繼續奮鬥,後來這個「天鵝預言」果然被他實現了。 一八三七年安徒生發表《美人魚》,隔年創作這篇《野天鵝》,那年國王決定給他每年四百銀幣的年薪,幾年後又授予「教授」的稱號,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六日他被封為故鄉「奧登斯的榮譽市民」,國王送來賀電,民眾拿著火把聚集在市府廣場,唱著歌齊聲讚美他。 「只要你是天鵝蛋,就是生在養雞場裡也沒有關係」,安徒生的童話深含人性真善美的寓意,兩百年來,故事中的角色總能穿越時空,喚醒人們塵染的沉睡心靈,每每,你都感受到他從中傳遞過來的撫慰和激勵。 到布魯日行旅,可以搭馬車瀏覽這座古城;可以搭遊船巡禮歷史建築,而後,在巷弄的小店享用比利時巧克力,或是爬到廣場八十三公尺高的褐色鐘樓鳥瞰景物,而你,卻情有獨鍾於在河道邊觀賞天鵝。 也許,你的心湖早早就被安徒生的天鵝棲息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言語淺秋的房間

詩╲攝影 葉莎 來,你來 將椅子和陽光一起搬過來 叫笑容斜倚窗邊 庭院裡一株桂花盛開 鋸齒狀的葉緣日夜發聲, 說眾鳥閃爍,星光喧嘩 是永不被割傷的風景 我們已被重重包圍 在看似美麗卻傳說密佈的林園 在言語淺秋的房間 和平穿鑿時 也允許暴力和殺戮來附會 畢竟河有兩岸 日日細雨難免氾濫 最後一起回到窗邊 一株桂花就是一畝秋天 看,你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