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綠蔭深處

 文/潘玉毅 攝影/許微微 綠蔭深處,只此四字,可叫人生發無限聯想。 這綠蔭可能在荒郊野外,也可能在庭院之中。可能是一片樹林,也可能是一個草叢。 綠,綠蔭,綠蔭深,綠蔭深處,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依次讀來,每添一個字就多一重意境,仿佛進入一座古老的宅院,每開一道門,就對裏面的世界有更多的瞭解。 綠蔭深處究竟有何物呢? 唧唧複唧唧,靜立片刻,我們未見其身,已先聞其聲。有蟲鳴聲,當然就會有蟲子。 綠蔭深處,藏著幾只螞蟻、蟋蟀、蚱蜢和天牛,興許還藏著一只蝸牛,一條蜈蚣,幾只蝴蝶和蜜蜂。日頭落了又出了,蟬聲響了又啞了,螳螂在樹下耍了一趟拳,鳥雀午覺睡醒後吊了一會兒嗓子,屎殼郎從始至終都是默默地自顧自地推著糞球。過了晌午,綠蔭深處有時還會趴著一只躲避日頭的老黃牛,旁邊躺著一個拿短笛的牧童,抬著頭,望著天空發呆。 有人說,綠蔭如蓋,這蓋指的是「綠蔭」的外形吧。也有人說,綠蔭如酒,這酒指的是「綠蔭」留在人心頭的感受吧。綠蔭醉人。無論是蟲聲啁啾,還是樹影斑駁。 綠蔭深處宜停馬、駐足,因為馬踏花易亂,足過鳥易驚。花若凋零,鳥若飛遠,綠蔭深處也就與熙攘紅塵無異了,換而言之,也就沒了趣味。 古人對於在綠蔭深處睡懶覺好像情有獨鐘。清人黃圖珌久做司馬閑官,曾稱「蒲團竹席,高臥於綠蔭深處,維聞蟲吟鶴和之聲,不覺令人詩思陡發也」。這位正五品的同知老爺放著好好的大床不睡,將竹席鋪於綠蔭深處,頭枕蒲團,耳聽蟲鶴之鳴,還整出了一堆詩意來。 這樣的詩意總能隔著時空,在遙遠的從前找到出處。人在綠蔭深處,「雲間鴻雁草間蟲,共我一般做夢」——這樣的時光,無疑是自在而愜意的,宋人曹組就曾寫過一闋應景之作:「門外綠蔭千頃,兩兩黃鸝相應。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黃顏色的鳥在古代多有美好的寓意,黃雀如此,黃鸝亦如此。它們不只報喜,更兼多情。「黃鳥情多,常向夢中呼醉客;白雲意懶,偏來僻處媚幽人。」許是為此緣故,黃鸝鳥雖然久居山中,依舊吸引著有名或無名的人們不遠萬裏而來,向它們悄悄靠近。 唐人馮贄的《雲仙雜記》裏曾記載一段典故,說是春天到了,名士戴顒帶著雙柑、鬥酒出門,別人問他去哪兒啊,他答:「去聽黃鸝聲。」「往聽鸝聲」四字可謂深得文人之心,後世有不少詩人、詞人在創作的時候曾多次化用這個典故,以顯己之雅意。 我胸無點墨,不作詩已經多年,自然吟不出好聽好看的句子。但因是山野之人,反倒得了地利,竊得古人三分閒雅之意,尋一個綠蔭深處,人在山邊住,不是神仙,也算半仙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附錄裡的愛語

歲月雕琢了美麗 詩/綠蒂 圖/林纓 天空再巨大 也容納不了夢想翱翔的尺寸 海洋超浩瀚 也停泊不了詩歌方舟的探索 滿天璀燦 沒有一顆是閃爍的指引 萬家燈火 沒有一盞是對我的召喚 我的心室小小 只能存檔一個夢 我的詩集微薄 只能述寫一個人 乍見隧道盡頭的微光 又是另一隧道的開始 習慣的結局 是黑暗中孤寂無盡的等待 附錄裡的愛語 纖化成你閱讀裡的書籤 去理解你的眉批與若即若離的答覆 在離你最遠處 也是最近處 已離散 以及不曾的離散的心思 匯集成另個懷念的開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愛貓說

文/秀實 圖/林佳瑩 舊居養貓,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如今印象是一截模糊一截深刻的。 早期人家養貓,並不在意於寵物的「寵」,而是為了治鼠。那時家在戰前樓宇的二樓,雜亂骯髒,讓鼠輩有了存活空間,橫行於白晝。後來坊眾帶來了一隻虎紋貓,常蹲在鋅皮屋簷上。貓確實是老鼠的天敵,有了貓,老鼠便絕跡了。固然有些老鼠是不怕貓的。孩童時代聽過了不少貓被老鼠咬死的事。那些長期隱匿在溝渠裏的大鼠。體形健碩,目光如刃,遇上小不更事的貓,往往能反客為主。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貓鼠大戰,是蒲松齡《聊齋誌異》裏的〈大鼠〉。聊齋多鬼怪之談,這篇卻是憨憨的老實,記載了明朝萬曆年間宮廷中出現一頭大鼠。這是凶鼠兆凶年,打破了物種相剋的定律,朝廷急於治患,「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噉食」。然大鼠最終的下場是,被波斯國進貢的外來貓,智取絞殺。 貓懂人性,並擅仿效。我常言,你如何,你的貓也將如何。兒童時家居狹窄,但仍蓄有一頭橘色貓。到我中學畢業時,貓患上重症,全身乏力,不啜飲不進食。某晚牠歇力地爬進紙皮箱,然後躺下,就這樣過身了。貓性難測,但特愛紙皮箱,可以蔽身,可以消暑,更可以磨爪。我常夢想,能為天下的流浪貓搭建一座紙皮屋的家。 後來我們搬到新居。母親從街市相熟的菜檔要來一隻初生小貓。眼睛還未睜開,樣子逗人憐愛。貓的學習能力很快,也很能適應不同的環境。一週過後,便和我們混熟了。寵物是這樣的,妳愈寵牠,牠要求會愈多,最終倒過來欺侮主人。所以養貓的人被稱為「貓奴」。弟兄姊妹都視這隻貓如瑰寶,吃好玩好,結果貓也染上公主病,除了依偎在人身邊,賣萌撒嬌,吃玩都得細心呵護。 貓有很多奇怪的行為是我們難以理解的。能群居,和同伴玩作一伙,也自有其一套獨處的方法。我自牠身上學習了很多。「好奇害死貓」,這是我唯一拒抗的,不能學習貓的好奇,以趨吉避凶。這是英國諺語,原文有兩句:Curiosity killed the cat,but satisfaction brought it back。所以主人家應該滿足貓的所有需求。對貓的許多反應我們常大惑不解,其神秘處猶似羅斯威爾事件中的外星人,故慣以「喵星人」戲謔之。 2007年家庭丕變,我獨居西貢。大妹送來一頭褐色貓與我相伴。幼貓時取名「菠蘿」,寓意甜(糖)心。及長,日見養尊處優,尤勝中產白領,乃更名「太婆」。太婆就是我鏡裏的影子,絲毫不差。我困居一隅,多孤寂不語,有時會無端嚎叫,「太婆」一樣,蹲坐於沙發椅背,半天無聲,有時卻又無故大叫奔突,讓我莫名所以。但有貓為伴,人的寂寥會減輕。我雖不懂貓語,但貓卻曉人意。走過時,會以額頭磨娑我腳踝,坐下即會跳上我雙腿。因為我不慣空調,夏天人貓分房睡,冬天時牠常伏於我腹上,同枕共眠。我詩〈孤單四等〉把有貓相伴的孤單的人列為最輕的一等:「穿越人潮,逆行或順流∕都是一隻忘卻季節的鷗子∕屋簷上或窮巷裏∕的貓,在一場驟雨過後∕看著天空的文字」。可見今時養貓之功效,已不在捕鼠,而是以寵消悶,摒除孤寂。 2020年中新冠疫情剛肆虐,太婆患病,狀甚辛苦,連沙發也跳不上去。大妹接走太婆治病,家裏頓感空虛。但我起居出入,常疑惑牠只是躲藏在某一角落,或沙發底,或被褥間,或書箱叢中。大妹是那種跡近貓痴的人,她每天都到坪石邨後山餵飼流浪貓,家裏即收養了五、六隻。太婆到來後,情緒極為歡愉,常與一灰白小貓玩在一塊。看過幾次醫生後,身體狀態也逐漸好轉。某次飯聚,我說如果太婆康復,我領回家中。大妹回覆我,多看一頭半個月吧,到時要把健康的太婆還你。年底天氣漸涼,忽爾接到大妹電話,說太婆不行了,已走。我頓感空虛,太婆真的離去。翌日我們把牠埋葬在坪石邨後的山坡裏。那裏麕集了一群流浪貓,很是熱鬧。在無月的晚上,星空燦爛,太婆不會寂寥,並且時辰到了,牠便會返回那片墨藍的星空。 貓是動物界的詩人。然人孤寂,貓也是孤寂的,都喜歡群居。一人一貓相伴,我會說:與貓一樣孤寂,然貓也會說:與人一樣孤寂。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石磨的故事

牆上的石磨 文/攝影 宋玉澄 約十歲的時候,隨著父母搬離眷村,卻像進入另一個世界,連周遭的語言也不同了;印象深刻的是在臨近春節前的日子,平日人煙稀疏的井前小廣場,熱鬧的像個市集。 石磨,是像恆星的主角,人們圍著轉動,孩子們在外圈也跟著石磨圍繞。石磨,哪裡來的?不知道;甚麼時候消失,也沒注意;日後猜想應是一戶閩南人家的用品,過年期間搬出來,讓住民們免費共用。 那時,總興奮地跟著媽媽。看著媽媽搖動石磨,並不時的在石磨的洞孔裡,灌浸泡過的糯米。灌糯米,是我的工作,卻搶著要磨磨;只是人小心急,磨的太快,米粒太大,不及格。但看著磨口流出汩汩的白色米漿,是昔時從未見過的奇物,總覺得這個石磨像玩具般的神奇,也是村裡難得的歡樂景象。 石磨,由兩個圓扁形石頭,上下兩層(盤)重疊組成,多由岩石雕琢打磨而成;下盤固定也較大、邊緣有凹槽、還有一個凸出的出口嘴,一體成形,造型優雅;石磨上盤可轉動;或許是因整個結構外觀皆由石頭構成,故稱石磨,是常見的樣式,也叫片式石磨。與另一種輥式石磨有別,輥式石磨通常體積碩大,多由獸力拖動;俗稱石碾、或石碾子,配件比片式石磨多;如果沒有底盤,就是一個輥石,可以當作輾壓器具。民國四十幾年,金門的道路多由一具直徑約一人高的輥石,夯實地基,形狀類如現今壓路機的前輪,曾擺放在路邊;不知現在是否仍然安在? 石磨,據說是戰國時魯班創制;也有人認為是當時工匠們的集體結晶。古時稱磑,漢時才改稱石磨。算來應有兩千餘年歷史,是真正的老古董,看過多少朝代興替衰亡。它的動力,一般來自人力,也有如騾的獸力;晉朝時,聰明的中國人,更發明以水力推動的水磨。 石磨,創造了食物多樣性與增加了許多的烹調方式,是條巨大伏流,默默影響著華人的飲食與樂趣;算是一件流傳在民間不張揚的國寶,當然那是在承平時期。據《資治通鑑。唐僖宗中和三年》記載:「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磑,併骨食之。」在饑荒時,以人為糧,碓磨食之,是人間地獄的真實寫照。 時至今日,人民生活富足便利。笨重緩慢的石磨,已退出生活舞台,就如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曆正月初十的石磨日,也稱為石頭節,早已不被人們重視與記憶一般;可是,仍有人惜舊念古,把石磨砌崁在外牆,像是對它的致敬。最有創意的是在一位朋友家,把石磨當作洗手台與茶桌桌面,讓人發思古幽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知覺的鏡面

詩/攝影 葉莎 葉子早早放下自己 比一條青蛇蛻皮更為決絕 脫下表象,生出另一個表象 脫下陳舊,換上新色 站在河堤,俯首 但見一面鏡子 石塊沉睡,夢境濕潤 知覺是水,是草 是緩緩寂靜的流動 有什麼正潛入最深的心靈 隱居於最清醒的水中 白楊木,妳活得好嗎? 這曠野,這小小的村落 褪色的落葉,妳活得好嗎? 這河水,這無涯也有涯的一切 不停他問,也不停自問的人 只是路過的風 青翠或枯黃 葉子靜止,葉子漂流 呼吸或死亡 我不在,我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情感如絲,玻璃心

文/簡綾仙 圖/宜崇憲  玻璃心之人,若蓄如一纖紗,脆而纖薄。凡觸之,皆存深痕於其心。 其對情感之感知,猶若一絲細線,纖細且敏感,即微質之評論或否定,皆能碎其心成千上萬之碎,故承厚重之自衛,欲免傷於人。 然而,此般護罩亦成與人隔閡之因,畏懼拒絕傷害,故不敢盡顯真容,不啟其心扉。 抑亦屢陷自疑及卑微之漩渦中,一言無心之戲謔,一語不經之言辭,已足觸其內心之痛楚。 然另觀焉,玻璃心之人非無所值也,其具備豐富情感表達能力,以文字、藝術、音樂等之法,以己之作品觸動他人之心靈。 其自困頓中學習,並汲取教訓,以堅韌之姿態再度崛起,同時亦啟迪他人,成為其周遭之明光。 故當思,勿輕玩玻璃心之人,宜珍重其敏感獨特之內在,使於世界找堅實支撐,同創溫融之環境。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迴鐵道

文/陳竹奇 圖/熊妤 竹崎,海拔標高一二七公尺,是我的故鄉。 我從嘉義火車站走出,原本是要去搭縣公車回竹崎。經過阿里山森林鐵路小火車售票口,看見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小孩,買了四張票,準備坐兩點的小火車到竹崎。 我看了一下票價,四十元,比我搭公車還便宜!雖然,從竹崎火車站走路回家,要繞一點路,但是從嘉義坐小火車到竹崎,我這輩子好像沒試過,就姑且一試吧!反正,小火車比公車還早十分鐘出發呢! 走進我剛剛才離開的第一月台,不禁拿出SONY手機拍下阿里山鐵路的招牌,把照片傳上臉書順便打卡,心情突然轉換成觀光客了!自己心裡暗自竊笑! 小火車的柴油火車頭緩緩駛進嘉義火車站,在第一月台第十車廂的位置,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十幾個乘客陸續上車,中間混進一個歸鄉的遊子!長條型塑膠座椅分列兩旁,很隨意地入座,夏日的週末午後,一股慵懶的氣息湧上心頭,我就姑且把自己當觀光客吧! 火車啟動後,緩緩地經過嘉義鐵道園區,這列火車成為許多遊客攝取鏡頭的對象,也許我們也因此入鏡了。還有一些在平交道等候的年輕機車騎士揮手跟我們打招呼,好濃厚的人情味!我臉上此時應該也露出了微笑。 北門驛到了!附近有一個檜木村,是運用檜木把整個鐵道宿舍重建,不知情者還以為來到大正時期的日本。這一站過後,就直接開往竹崎了,中途不再停留。北門驛也上來不少遊客,還有很多人拿起相機對火車拍照,我也不甘示弱,拿起數位相機對外取景,算是打成平手。 火車搖搖晃晃地經過了許多田園,有芭樂園、波羅密、番薯田、荔枝園,過鐵橋涉溪,溪邊一大片芒草,還有光禿禿的沙地。火車左右晃動之際,我的思緒開始漫無目的地遊走著,循著小火車這條線索,大姊夫家在交力坪,二姐夫家在十字路,國中同學住在水社寮,大學去過的奮起湖,爬獨立山經常駐足休息的樟腦寮,還有初戀女友一同漫步在鐵道上的情景,交錯地浮現著,在鐵道的盡頭。 我曾經陪著母親到十字路去探訪初嫁的二姐,那裡的空氣格外清冷,森林經常籠罩在霧中,鐵道旁有人飼養著鹿,雜貨店裡擺售著原住民獵人捕獲的鼯鼠,聽二姊夫訴說百步蛇的毒性發作如何迅速,讓獵人在百步內就心臟麻痺而倒地不起,至今心有餘悸;有時候二姊夫用火把燒焦了附近山上的虎頭蜂窩,把蛆一樣的蛹烤來吃。 國中時,跟幾個要好的男生到水社寮拜訪一位女同學,三人之間瀰漫著一種看似複雜其實簡單的情愫,互有愛慕,但卻都心照不宣,晚上圍爐聽年長者說鬼故事,白天到臥龍谷攀岩,在鐵道旁驚奇地圍繞著艷紅的槭樹,爭辯到底是不是楓葉,年少輕愁,略帶苦澀,詩般的年華,隨著漫步在鐵道上,滿溢到兩旁的秋色。 國中暗戀的女生,到大學時修成正果,遠在台北求學的我每週末都渴望返鄉相會,就約在國中校園,徜徉在那些白衣黑裙的日子裡,我寫著累累詩篇,只為了打動芳心,窺見美麗的容顏;有時,攜手在鐵軌上競走,一人一條,看似平行線,卻是可以一直牽手,不管過程如何曲曲折折,看似沒有盡頭。 鐵道的盡頭,是竹崎車站,鐵路因為颱風不斷肆虐,早已柔腸寸斷。火車只能走到這裡了!就像我的回憶也只能到這裡停步了!回到家,但無法回到過去。只能在這列火車上,在搖搖晃晃的夏日午後,在慵慵懶懶的混沌思緒裡,捕捉一些情景、幻影,有些是童年的回憶,有些是苦澀的青春,有些是初戀的甜蜜,有些黑白的畫面,無法辨識它的味道。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抵達練習

文/林宇軒 圖/林纓 多麼荒謬的事:大城市裡人們越來越擁擠,卻反而越來越疏離。好了好了,現在我們又要開始講理論了,什麼都市化、人口發展,荒謬的情境裡我被丟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等公車,試著開口說一些話。 「不覺得一個人在大城市裡時,就像是一條破舊的毛巾嗎?」前往一個地方的我說。你茫然地回應天氣的確悶悶的。在我的想像裡,「社交」是泡在注滿熱水的大浴缸裡載浮載沉;「獨處」則是擰緊,被放置在又濕又悶的浴室裡頭,等待時間讓自己慢慢涼掉。 你懂我在說什麼嗎?這些蒸氣就是我僅有的全部了,再多就會發霉壞掉。唉但生而為人,就必須要和社會不斷互動、不斷彼此影響,儘管永遠無法完全了解對方──就像無法完全了解自己一樣。是的,你只是廣袤的人際網絡中一個浮動的游標、會動的替代品,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旅行者,無論有沒有目的地。 在語言學裡,說話者從來都不是關鍵,一切端看接收者的理解。這是多麼悲傷的事實,像是萬物。當我們試圖去形容一個人,不外乎是用零碎的詞彙笨拙地拼拼湊湊,最後產出相貌堂堂的怪物。我害怕成為那種東西。我不要自己被形容得零零散散,也不要讓自己成為製造怪物的兇手。世界上的人事物如果用本身以外的東西去形容,都只能盡可能靠近,而永遠無法完全抵達。可悲的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我們必須臣服於整個社會地狹人稠的現況,好像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有目的,一定要抵達誰或成為誰的家鄉。 公車也有家鄉嗎?每天肚子裡裝那麼多的快樂與悲傷。或者,路途就是他的家鄉?又是荒謬的情境。所有人蓄勢待發,只因為公車進站──所有的我站在所有的你之後,用力向前推去,確認你安全上車後,自己再撥開一層層的人群。人們總說撥雲見日,其實我很害怕撥開人群之後,發現裡頭什麼也沒有。 習慣獨處就代表不近人情嗎?社會學家高夫曼曾經提出「劇場理論」,認為我們面對著社會就像是登上舞台去演戲,為了不同的觀眾去扮演相對應的角色。這就是社會化嗎?回到後台的我好生氣,像進入一家獨立書店卻空手而歸。談及生活或者寫作,從來都是一個人的事,和愛或演戲一般見識。但要怎麼辨認這是孤獨還是寂寞?為了一閃的念頭,更多的點子胎死腹中:寂寞的時候會想著誰與誰,孤獨不會。多麼方便的區分法,只可惜寫作從來就不是方便的事。孤獨就是習慣之後的寂寞,然後再也給不出任何文字。好像我們生來就要給出什麼,沒有的話就什麼都不是。 又是獨處,我只能寫「你」而不為你命名。為了活下去,此刻我設定好目的地:「一個值得被信任的說話者」,並開始說著一切。希望你能夠理解,我好希望自己不用再去害怕赤不赤裸、能不能被喜歡,不用再質疑這是不是命運──儘管對於生活,我永遠只能盡可能地靠近,只能是個不斷內省的外行人。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所謂「超凡的想像力」

文/簡政珍 圖/袁圈  詩是最富於想像力的文類,文字和常理有別,物象新鮮組合成為意象,意象猶如舞蹈踰越行走的步輻,這些都是想像力的展現。想像力儘可能的延伸而不至於崩解的臨界點的選擇,是對詩人最有力的檢驗。若是詩行離臨界點甚遠,文字用於議論言說,可能是想像力不足;但跨越臨界點也可能是想像力的崩解,是以所謂「超凡」的想像力掩飾想像力的不足。當然,這個臨界點可能是浮動的。它是隱約的虛點,且因人而異,但是總以似有似無的人生作為參酌的指標。詩不是人生的複製,但經得起檢驗的詩也非全然以「超現實」來揚棄人生。兩者之間有辯證的拉扯,有虛虛實實的映照與應照。假如不考慮人生,純然玩弄想像的遊戲,詩是非常好寫的文類。

Read More

〈中華副刊〉玉石緣

文/攝影 劉鈺 一向對玉石缺乏興趣,對其品項產地與質量全無概念。母親自上海逃難來台前買的兩只皮箱,暗黑表皮亮光光的,附著兩條皮束帶,上下蓋中間有副鐵箍鎖,經常鎖著牢牢的,有次看到皮箱沒鎖,我好奇的打開箱子,翻出一些銀元,還有數枚寶石戒指。私忖,當時旅途中磕磕碰碰,攜帶玉石不易,或是母親皮箱中未見玉石的原因。由此,從小我不知玉石為何物及它的價值。 讀小學時,常見小朋友脖子上掛著紅色閃著金光的福袋,或是用紅繩穿著形狀不一的玉石,及長方知,是父母為求孩子平安長大或辟邪之用。每天在高雄前鎮招商局站上下車的徐同學,脖子上掛著純銀造的頸箍,上下兩圈,中間以銀條焊接,還吊掛著一塊玉,同學們暗笑他像條狗,少時哪知天下父母心,前些年朋友告知,他已羽化成仙。 幾年前到私淑班學習寫作,老師家客廳中除了幾張椅子,右側紫色木檯上擺著各色各樣的玉石,數量之多,平生所未見。好幾次上課時,有興趣的同學對各種玉石發出讚嘆之聲,也有同學拿著新買的玉石請老師鑑賞,他以泛著白光的電筒,通過光照,判斷玉石的好壞。我從未對成堆的玉石動過欣賞或把玩心,也不曾圍著老師學習有關玉石的知識。 Covid-19疫情前,我隨新聞訪問團到福州,在三坊七巷內,大陸與台灣的雕塑家正在聯展各自的作品,看完後寫出一篇文章,做為寫作班定期應繳的作業。內文自不量力評論兩位參展者的玉石作品,其中有陳博攀以山東白玉雕刻成的大白菜,鄭幼林以壽山石雕成的賞荷圖,稱:映日荷花別樣紅。老師批改後,給我的建議是,對一項寫實的藝術品,如果不是專家,不可妄加評論,因為見識不足。如此才知,玉石的學問,深不可測。 政大附近有家小小的玉石兼品茗藝品店,老闆美環,金門金沙人,我們好玩的叫她「袂煩」,平時店中笑語聲不斷,不難看出,訪客的煩惱與壓力全都卸下了。美環擔任某雜誌銷售志工,有次我與舍妹為購買此深具歷史意義的雜誌,特意走了一遭,就此與美環結緣。環顧四周,這才發現,迷你小店中,茶香氤氳,裱框書法,國畫橫豎軸,玉石茶葉,塞得滿坑滿谷,幾次來去,逐漸熟稔,當她知道我是雜誌作者,更形親近,日後像老友似的,大家相處甚篤。 小店的位置恰好在學校教授的宿舍旁,住有望重士林的文人雅士,因此,懸腕以墨揮毫者,高談學術理論者,回憶當年勇者,均有之,真可謂「陋室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前政大總務長及致理科技大學校長張長芳說道:「民國52年10月25日蔣總統視察剛完工的金門擎天廳,我時任金城中學代理校長,報告總統金門首先試辦九年國教成功。」隔年教師節在台北中山堂,教育部長黃季陸特別請張代校長報告辦理經過,並接受表揚,數年後全台灣各地學校經總統批准後普遍實施。張校長住在店旁邊,常來談古論今,聽者獲益匪淺。 寫作班老師生日,學生聚會一堂,餐後摸彩,老師多次將珍藏之玉石,做為摸獎彩品,一年我抽到頭獎,同學羨慕我好運,但我並無特殊感覺,回家後將其束之高閣。既然認識了美環,何不將那塊玉請她鑑賞。那天巧遇教育界耆老施河老師。施老師前師大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擔任過景文高中公益董事長無給職數年。老人家見我手上拿著那塊玉,立刻問:何處得來如此精品,並說:難得、難得。他常說些自己豐富閱歷的過往,讓人不自主堆疊出淬鍊過的人生智慧。他也住在小店附近。 美環說,這玉石來自和闐,目前已十分罕見,繼而解釋,玉石上圖案的意義,蝙蝠代表福氣,神獸「黿」有保國安民、護佑子孫之意,花生及蓮子則有瓜迭綿延、多子多孫之隱喻。她隨即將一顆顏色相近的緬甸玉,搭配其上,那塊不起眼的石頭,瞬間化成古意盎然的藝術品。 正在喜悅暈陶之際,腦中倏然憶起二十餘年前,小姨媽自安徽老家來台省親,帶來一顆龍珠,外表多為淺綠色,深棕色的部分,藝者將其雕成龍頭狀,有獨占鰲頭的寓意,贈與我剛出生的小兒,何不取來一併請專家評鑑。美環說,這珠也是真的和闐玉,不可多得,答應給她一段時間,將此珠精心裝飾一番。最終她設計以紅色的網兜,加上伸縮的套結,可將此珠隨時取出溫潤,再放入兜中,還可吊掛於安全處。她特別交代,這兩塊玉要好好保存,可做傳家寶。 看似無緣便有緣,緣到來時自成緣。此兩塊璞玉,撫之溫潤,隱喻深遠,雖無通靈寶玉之功,卻牽繫著師生情誼、兩岸親情,以及溫暖人心的淡淡情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