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 花非花〉寂島

呻吟語 詩╲簡玲 圖╲袁圈 我們共居海島。 白日時分居。妳露出海面的珊瑚島,他走進崎嶇火山島,我在沉積島。 夜黑時同居。他佔據大廳妳躲入臥室我在私廚。我涉越一座戰場,槍林彈雨屍橫遍野的殺戮,走過一條小胡同,盡頭聳立終年積雪的少女峰,怯步,端詳深不可測的冰河,寂寞的山椒魚冷冷抓住我尾巴,往無浪的中島泅渡。 中島構思日光,消瘦的陶瓶,凋落小黃花,一朵朵畸零小島,海上,悄悄升起月光。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詩不是目的論的代言人

愛的啟航 文∕簡政珍   圖∕李盈慧 假如詩能引起社會的共鳴,詩已經或多或少或是間接地豎立了社會性價值。但若是詩人把社會性價值擺在意識的第一個層面時,「目的論」的理念可能變成詩的驅策者;而當詩變成目的論的代言人時,詩也將從藝術的美學天地中自我放逐。 目的論(teleology)有三種意涵:一、語言的發生與目的是直線距離。二、語言是消耗性的傾向。三、語言是詩的承載工具。第一點意謂:語言以最短的距離直驅目的。第二、三點意謂:語言到達目的後,這個工具已經自我消耗掉,不再有回味想像的價值,如一則開會通知。

Read More

〈中華副刊〉當癌症時鐘敲響時──讀林黛嫚的《彼身∣∣被指定的人生課題》

LOVE HUGS 文/龔華 圖/黃嘉慧 一 雨豆 認識黛嫚近30年,因寫作結緣,因咖啡香展延友情。黛嫚的記性真好,對周遭事物觀察敏銳,是天生的小說家。她說她在常去的一家咖啡館見過我,我就坐在她的斜對面。我試著回想那次初遇,相見而不相識,咖啡廳有很好聽的名字,叫「雨豆」,在離中央日報大樓不遠的長安東路上,因為喜歡雨豆的名字,被那家咖啡屋深深吸引,也因特別的情懷裡連結著一個留在印象中的傳說:在雨豆樹下許願,容易美夢成真。其實就算是傳說,天蠍座的個性,使我選擇相信,那時我因病離開職場,「文學歸隊」路上,沉浸在創作的想像中,無論陽光、陰雨,來到雨豆樹下,飄落的靈感,釋放病體裡困頓的靈魂,正是我所需要的。 聽到我說「雨豆」的名片我還留著,估算至少已近30年了,她十分驚訝「還留著?你這個人真會留東西!」。她個性直率,慣常用這種語氣,呵呵的「譏笑」我!   二 美麗春天 她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創作之外,企劃製作、文化活動、編寫教材、文學評審、編輯出版等等,似乎沒有一項能難得倒她;文化發展,社會觀察,均有獨到的見解。沉穩的外表包藏的是一顆活潑的心,她永遠好奇,熱衷探究。喝點小酒、唱唱卡拉OK、追寶可夢、打怪、上舞蹈課、追劇、泡咖啡館,旅遊,愜意自如地享受人生之外,無非努力的為自己開展更廣闊的人生視野。從鄉下漂流到城市,她帶著純樸而來,在都會裡品嘗人生百態,體驗多樣面向的各種可能性與意義。 30年間,我們經過咖啡與寫作認識彼此,友情也隨之在天南地北中延伸。我由天母搬遷到新店,從天母磺溪到新店碧潭,有溪堤的清幽,有湖面的遠闊,有一個接一個的美麗春天,有孤雲,也有閒愁。漸漸發現黛嫚個性沉穩、自主,獨立思考中帶著果斷,很少見到她猶豫不決,也很少見到她緊張不安。記憶中卻有一次深刻的印象,是在她博士論文口試前一兩日,她約我到常去的幽靜湖邊咖啡廳「美麗春天」─那被我戲稱為我倆約會的秘密基地。那天她帶著筆電前來,開啟簡報檔案,要我充當考場老師,聽她發表;為精確掌控應考講稿內容、速度、時間,她一本正經、字正腔圓的模擬一場口考。漸漸我更明白,認真用心是黛嫚成功的不二法門。   三 愚人節 不久以前,2021年12月,林黛嫚教授獲頒優良教師獎,她謙虛的說,只不過是「一堆挫折中,一點小確幸」。從攻讀博士學位到獲得大學教職,到馬不停蹄的備課教學,這一路以來的努力,我親眼所見,她得獎的一點小確幸,昂揚起我內心的激動,身為知友,深感於有榮焉。 也是不久以前,2022年春天,4月1日,黛嫚傳來私訊:「29日(3月)健康檢查,卵巢有四公分的腫瘤,昨天去台大癌醫看診。4/11,照斷層掃描。」這是愚人節午前,冷冷的電腦螢幕上沒有多餘的文字,玩笑與事實難以分辨。向來自認身強體健,一夕之間,被迫踏入癌症設下的凶惡陷阱。 為什麼是我?問再多為什麼也是枉然,徒增傷感的問題,不會有答案的。從小學老師到報社主編,從小說家到文學家,從大學教授到大學優良教師,在在意味著每一個階段的獲得,都是自己努力的付出,直到突如其來的身分流轉成為重症病人,她該如何應對?「從前許多階段,是我自己想要、努力爭取的,現在這個階段,是命運要我接受的。」黛嫚應該是極不甘願的,為了說服自己服膺命運,她努力尋找「命運領著我們所有人向前走」的徵兆,她回想起多年前瑪琳峽谷深處的那日景象: 1998年秋天,我和曹又方站在落磯山脈最深的峽谷瑪琳峽谷(maligne canyon),松林步道旁即是深達數十公尺的峽谷,較窄處幾乎快看不到河水了,即便大太陽的天氣陽光也照射不到峽谷深處,眼下是類似一線天的景觀,只不過不是往上看天空,而是往下看河流。我們在看什麼呢?望進峽谷深處的目光似乎無處投射,感覺是時光在看著我們,未知的遠方時光。 未知的遠方時光,原來早已凝視著我們,一路跟蹤至今,游移天際的孤雲,等候在「遠方時光」的窗口,此時,翠綠的山林,沒有風動,一片寂寥中卻彷彿聽見悲傷的謠傳;虛幻與真實的交錯陰影,正愚弄著被蒙蔽已久的世間命運。   四 平靜的痛苦 黛嫚形容,於手術後躺回病床時「只覺得冷,無邊無境的冷」: 我是怕熱甚於怕冷的體質,一年到頭很少穿襪子,最常用來解釋穿襪子的理由是為了禮貌,這次會在整理住院行李時放進一雙襪子,也是拗不過好友的叮嚀。就從穿上襪子開始,此身已然成了彼身。 曾經再熟悉不過的此身霎那間淪為「彼身」,難道秘密就藏在1998年連陽光也照射不到的落磯山脈瑪琳峽谷深處、那一線天的詭譎裡?祈求從老天爺手裡奪回生命的鎖碼,進行解密,終究是不可能的。當那「一線天」瞬間墜落成黑洞的秘密時,我們只能卑微的在流傳已久的隱喻中窺看端倪,在「除魅」理論中自我療癒。載沉載浮的肉身需要救贖,被綑綁的靈魂需要釋放;進而求諸心理諮商的深度對談,尋求釐清此身的清白處境,與彼身達成和解。 被指定為人生的必修課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疾病的探索之旅仍要進行,不明來由的劫難必須釐清。我們這時也才隱約察覺,命運如一艘潛水艇,在海底詭異巡航,默默監視著海面上的寧靜。從此「平靜的痛苦」鑽入靈魂,在往後的日子裡,如影隨形,與我們血肉相連。   五 人生考場 家族病史、遺傳因素、醫治療程,心理分析,甚至疾病預防等醫學知識,她全方位努力蒐集資訊,大量研讀,做了深度探索;於家族遺傳的探究上,與自身比對,試圖為基因奧秘解碼,甚至如近年來才被重視卻尚未普遍被告知的BRCA1與BRCA2基因缺陷導致乳癌、卵巢癌的因素,都有認真的心得研究。 黛嫚說過,她是一個不願意服輸的人。她真正妥協了嗎,尚未得知?但她在獲知罹癌初始階段也曾經抵抗,在心不甘情不願地將自己推向「接受」的現階段裡,暫且彌平憤怒,再一次發揮一貫的研究精神。這次針對的主題是:「被指定的人生課題」,研究對象是攸關己身的生命秘碼,研究方法是收集各種醫學資訊、疾病衛教、健康知識,以進行辯證與精進探索。 為期待的研究結論殺出一條血路,為了美麗春天的再度來臨,她百般努力,再一次展現毅力決心。這次全力以赴趕往的人生考場,是天地宇宙,主考官是她自己,考生也是她自己,她要針對生命的大哉問進行激烈的答辯。   六 迷思除魅 不曾忘記,蒙在棉被裡大哭一場以後,從陰濕濕的黑洞裡鑽出頭來,我還是決定在進行手術前,回到出生地的南部小鎮。我渴望再一次享受南臺灣的大好陽光,過早離鄉的我,想念著曾經錯過的年少時光,那空白的歲月需要補償,但還未來得及嗎? 不甘願哪! 孩子尚稱年幼,我頻頻追問,方才年過40的我,是哪裡出了錯? 我與上帝討價還價,讓我換取幾年時光,直到陪孩子長大。其後,在服務乳癌病患的經驗中,遇過不少病友瞞著鄰居、工作單位,甚至不敢讓夫家知道病情。在我協助北榮創辦的癌症病友關懷團體的成立大會上,兩位記者相繼問到,我是否介意因受訪而曝光,此情此景令我再一次意識到,社會仍存在著疾病是種懲罰的偏見、癌症如同照妖鏡使罪惡現形的迷思中。 原來,血淋淋的抗癌路上,疾病的隱喻卻活生生的無所不在,罹癌的焦慮,極大部分來自犯錯與懲罰的聯想。個人或集體的偏見,使我們「同時需要接受可能隨之而來的種種從別人投射而來的想法與歧視」,我們又當如何「除魅」,以理性客觀的醫學角度破解迷思? 是否真正能夠接受罹癌的事實?答案依舊反反覆覆,為什麼是我?為什麼不是我?心緒起起伏伏,但能確定的是,身為虔誠的文學信仰者,黛嫚更在意的是疾病與文學的交互意義,她不能白白生這場病,將自己的疾病經歷,透過文學書寫分享、進行理性溝通。她也彷彿在說,一場浴火重生的蛻變,換取一場生命的透徹洗禮,能夠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是值得的!黛嫚認為,作家有責任與讀著分享、溝通、共勉,她問我,不是嗎?   七 生命書寫 黛嫚傳來了著作《彼身—被指定的人生課題》,我有幸先睹為快。才歷經一場不小的手術,化療也剛結束不久,黛嫚已將罹病過程整理成書,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像。 雖然黛嫚不願接受癌症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但轉念之下,她不得不視之為一種生命遭重擊下的「獲得」。畢竟,探究人生是文學家的使命,她要弄清楚各種意義的存在,包含宇宙、科學、時光、命運等等;我也恍然意識到,晴天霹靂之下,她內心承載的是更多對時間感的「迫切」掌握。相對於多數癌症病患,她似乎更努力跳過所謂的悲傷心理五時期的「否認」(Denial )、「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將自己快速推向「接受」(Acceptance)的階段。從潛意識裡爆發出的力量,令她迫不急待對生命作出交代。她不想浪費生命,她急著與時鐘上的秒針賽跑,連一場不甘願的人生際遇的體悟也不想浪費。她整理出十一個篇章,一字一句以血淚記錄下生命歷程。 從健康檢查發現蛛絲馬跡到質疑、追蹤,從輾轉於腸胃科、家醫科、婦產科間尋求答案到確定診斷出惡性腫瘤,一步步推向命運的凶險的寫實描述,令人驚心動魄;囊括疾病診斷、家族病史、遺傳基因,醫療保健,甚至心理分析等醫學領域的書寫篇章有〈我必須自己克服〉、〈基因密碼〉、〈我不在的地方〉、〈我現在準備離別的是……〉、〈人生是值得活的〉、〈傾聽身體的聲音〉等等,內容充足而詳盡,綜合呈現出知識豐富的疾病書寫。除此,與健康、疾病的相關情節也出現在溫暖的家族書寫中,如〈母親的笑顏〉、〈爸爸牽著我的手〉、〈親愛的〉等,深情道出如何從貧困的幼年生活一路走來,娓娓敘述著母親病弱的早逝、父親的晚年失智、七姐妹名字的喻意所蘊涵的父親對綿延子孫的寄望、婚姻裡親愛老公的陪伴,以及多位罹癌姊妹與家族病史的關連。 「未知的遠方時光」終於降臨,當癌症時鐘敲響,林黛嫚寫下《彼身—被指定的人生課題》,這本書裡有醫學與文學的交集,也有疾病書寫與家族書寫的合而為一。有催淚的感人親情,也有最嚴峻的生命拷問,是林黛嫚最深刻的人生紀錄,也是一部血淚交織的生命書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駱駝

詩╲攝影 葉莎 聽見呼倫貝爾的呼喊 我急急奔來 途中遇見兩隻駱駝 一隻佔據天空 另一隻躲進另一隻的乳間 我看見牠 以背上的絨毛不停摩擦 直至對方腹下長出一堆閒雲 閒雲擠來擠去,增生繁衍 雨未來之前 已先佔據整座天空 如何封閉鼻孔,阻絕風言 風語,牠們始終不肯傳授 而我已吸食太多的草原 瞳孔竟長出碧草連天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簪花紀事 情人是黃色的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開著一個車,後座全是個個別別的花束,贈給曾經幫助過我的老師、送給關心我的朋友、給愛我的人、奉送給我愛的人。在春天的時候,將街道串成人情和愛意的珠鍊,送上真摯的心意。那是幾多年前的曾和幾時? 依著人情厚薄愛意深淺,不單單只有玫瑰,那麼多數的花束,幾乎囊括花卉店的花種,老闆娘問我是不是花藝老師,因為每束花都依照我對花語、花色、花形、數量的要求量身訂製,記得當時後座似乎變成春娘花車:一時間奼紫嫣紅都簪了步搖一般巍巍顫顫的、嬌生輕笑、紅粉胭脂噴香的,一天下來,總算表達了自己一片心意。一直沒弄懂保留的最後一束花束,是用特殊花材特製:像似針葉卻不那麼硬扎的葉子,綠油油的對生,像是男男或女女或男女兩兩對坐的向上對生,以俏皮可愛的小圓椎收尾,可是啊可是,它對生係椏竟埋伏了長尖銳的刺!這五六支綠葉花店老闆娘說是台灣刺柏,我不信,因我沒看過,她幫我搭配了嬌嫩的黃玫瑰代表什麼意思。 這把最刻意保留的一束花,送給了最親密的人。 一直不解老闆娘設計這一束花是有何用意。黃玫瑰,如果說是代表友情,那是純潔的友誼和美好的祝福;如果定義為愛情,它竟代表嫉妒失戀和消逝的愛,甚至嫉恨。 在幾光年之後的情人節後一天,收到一束黃色玫瑰。我的情人是黃色的。 他是不是也有一車花香,同樣奼紫嫣紅、嬌生輕笑、紅粉胭脂噴香,一早送花送到天光西斜,回到住處來,只剩下送不出去的一束黃色玫瑰,於是分給了我?我慢條斯理地坐在餐桌旁一邊喝咖啡一邊看他吃晚飯,大口大口地在碗裡扒著,划進嘴裡的卻沒有幾粒米,咕嚕咕嚕地喝著湯,雷聲大雨點小的態勢。說是吃飽了,的確是,因為不知已在外面應酬了幾頓情人餐。進浴室洗澡,一陣水聲嘩啦就出來了,說是洗好了,也的確是,一進門就聞到他身上劣質沐浴乳的人工香氣,類似旅館或飯店提供的那種。 早早上了床,頃刻稀哩乎魯的打起呼嚕來,累了,他累到渾然不覺自己以為是情人節的這一天已是情人節後一日。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印度旅情 ── 迷麗浪漫的蒙兀兒門

文/攝影 陳得勝 旅遊印度非常迷戀那波浪形的蒙兀兒門,宏偉富麗的阿格拉紅堡、璀璨妍美的琥珀堡尤其迷麗夢幻。 在琥珀堡通過一個個瑰麗的蒙兀兒門步入「鏡宮」,「鏡宮」四壁與天花板皆鑲嵌寶石、半寶石和色彩繽紛的玻璃片,關上門,漆黑的鏡宮只要點上一根蠟燭微微搖晃,燭光經四壁以及天花板寶石和鏡片的折射,仰頭一望,彷彿閃爍滿天晶亮的星斗;又似盈洞螢火蟲翩翩飛舞……門開轉身望向蒙兀兒門,重門疊拱,既像海浪;也似蕾絲,門下若婷立身穿艷麗沙麗裝的印度美女,沙麗披肩隨風飄逸,必定更綺麗唯美…… 思緒飛揚,忽而眼前又覺如印度「寶萊塢」豪華歌舞電影,穿過金碧輝煌的蒙兀兒門,舞出一群群印度美女、俊男,配合旋律幽邈、婉轉、輕快的印度音樂,華麗曼妙舞踊,媚惑激情…… 鏡頭拉開——原來是富裕的印度王子金色流筵盛開,氣派豪奢、僕從如雲,四周侍候的全是美艷、性感的宮女……蒙兀兒門真是盈溢迷麗的想像,浪漫得如仙似夢! 於齋浦爾(Jaipur)旅遊,亦曾入住一古代皇宮改裝的旅館——薩摩(Samode)宮,晚宴時鼓樂、嗩吶響起,宮廷迎賓歌舞上場了!在碩大燦麗的水晶吊燈輝映下,身著亮紅、橘紅舞衣,頭頂花盆、水的舞孃,從雕飾彩繪華麗花卉的蒙兀兒門魚貫婀娜舞出,繼而樂音、歌聲轉急,舞孃伸展纖纖玉指,肢體隨樂飛旋,頭頂花盆、水罎依然如故,教人嘆為觀止、陶然迷醉! 難怪有西方導演來到印度時,疑惑不解而問印度記者:「為何印度大量拍攝歌舞片?」印度記者答道:「豪華歌舞電影能讓佔印度大多數的窮人,享有兩小時富麗的幻想,你想看社會寫實嗎?街上到處都是…」。 誠然!蒙兀兒門亦如是,印度巍峨華美的宮殿、古堡若無蒙兀兒門,皆成具文、虛設,就是有迷麗浪漫的蒙兀兒門,才可夢詩畫、夢佳麗、夢歌舞、夢花月……亦可夢無憂。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摯友

月光下的心音 文╲圖 林明理 秀芝的家鄉在澎湖的小鎮上,山東籍的她,為人熱心、爽朗;年少時,不僅是運動健將、歌聲一流,還跟著母親學燒得一手好菜。初次認識她時,是在七賢國小的家長聯誼會上,第一眼看去,便覺得相當面熟,就好像親姐姐般,體會也比較深刻。 後來,孩子們都考上高雄女中、大學、研究所。這一路走來,有許多艱辛,也有不少歡樂,但幸運的是,都有她相伴,一點兒也不寂寞。每當我休假,有時,也坐上她的車各處走走,或者同大夥在餐飲中消磨。有時,想為家長聯誼會增加些樂趣,她也會拿起麥克風,高唱兩曲懷舊老歌,惹得大家頻頻鼓掌叫好! 雖然她並非來自富裕之家,但天生擁有一副菩薩心腸。二十歲那年,她在家鄉與一位軍醫相戀,不多久,便遠嫁到高雄定居。先生從榮總退休後,有了自己的診所。她殷勤地照料父母及家人,兩個女兒也各有所長,一個唸到博士,遠嫁到英國,一個在北部擔任醫師。 自從搬到臺東定居後,我便時常想起這位摯友。想起逢年過節,她總會精心準備了自己包的餃子、粽子、滷味,還有一大包來自她從家鄉帶回的黑糖糕和她哥哥製作的干貝醬。想起每當我皺眉蹙額時,她的善解人意,讓我因而轉化為喜悅,煩惱也變成平和。想起我動完大手術後,她的心田恰是我需要的傾訴勝地。 在我心中,她永遠是位為善不與人知的人,常用心款待每位親友;最了不起的是,她的微笑似晨,絕不偽善,還有一顆愛國不落人後的心。她不會因一個讚頌而得意,也不因失意而滿懷愁容。因為,她總會想到好的方式,努力去把問題解決,這就是智慧的表現。 如今,我仰面望著越見黃昏的天空,或許是風兒喚醒了我,把我和她的距離縮短了。翻開相簿裡一張張拍得真真切切的照片,她的微笑確實誠心誠意的。恍惚中,我們仍一起並肩站著,望著老師帶領全班小朋友一起參加彩繪公車比賽的時刻,同她在一起就感到開心,沒有一刻停滯。疫情關係,近年也較少來我這兒走動,可我總想起這摯友。她喜歡一拿起電話就驚呼說話,那聲音特別親切、渾厚,教我思念無窮。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詩是一場紙上風雲

念驟如風 詩是一場紙上風雲。 報載的悲壯事件事實上是自己的事情,雖然它用的是別人的名字。不論寫詩或讀詩,由心靈的感觸到紙上的詩興成形,詩引發一些事件。這些事件遙遠如飄散的清音,如烏雲過境後雷鳴的尾聲,如噴射客機留給西天的殘影。 聲形沉澱成紙上的文字,卻激起詩人或讀者的迴腸九轉,好似一切都沒發生,但一切卻像漣漪過後的清冷。面對即將成為幻影的現實,事實上即是面對詩人即將飄散的自我。移情物化無所不在,而無所不在卻也暗示原有的自我已不在。 在旁人看來,作為一個有生命感的詩人是場悲劇,面對現實卻無力改變現實。但在演練紙上風雲時,詩人書寫了詩與自我的存有。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六月的變形記

詩╲圖 劉梅玉 夏日屋瓦是冰冷的 尖刺感的貼身物 附著在她的表皮層 在又冷又尖的起居室 她堅硬的中年 逐日變異為 一種軟弱的甲蟲 是多發性的孤寂 病毒源來自格里高爾 布拉格裡的黃金巷 通向他們 變形的家與六月 當一顆卡夫卡的蘋果 砸向生存的背部 不斷藏匿的愛與哀傷 跟著屋瓦 一起塌陷下去

Read More

〈中華副刊〉祝 酒

無聲的樂章 詩/辛金順 圖/卓美黛 為所有的消逝舉杯,慶祝 此刻的我們 依舊存在於夢裡,活著、寫詩 看世間的人來人去   酒宴上的人尚未離場,時間如 迷霧,遮住了未來 我們舉杯,敬所有死去的人,也敬 所有活著的人   並為曾經來過這宴會的 而痛飲 而狂歡   而沉醉於話語躁動的酒氣之上 在舊的一年 和新的一年交替之間,彼此擁抱 彼此 肉身的逐漸枯槁   舉杯,並慶祝 自己,終將尾隨那些消失在 宴會中的古人 而成為   古人,也終將會在遺忘裡成了 遺忘的一部分 彷彿所有的一切,未曾來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