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女兒出生的「時空膠囊」

■蔡哲明 我又準備以父親角色與妳共渡生命中的第三年,妳也即將邁向一歲半的旅程,想起當年妳不過是超音波上的胚胎小點,如今妳早已是活蹦亂跳的可愛女孩,爸爸也想起了專屬妳的「時空膠囊」。 妳出生的那晚我一夜沒有闔眼,為了讓妳知道時代背景有多艱難,我在當月寫了五篇社論,紀錄疫情下的社會百態,等長大後當「時空膠囊」贈送給妳,勉勵妳要「莫忘初心」。 作家劉墉在《爸爸不會哭》中寫道:「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得一步步離開父母,走向外面的世界…」,我還記得與妳第一次的相見,當天從進樂得兒產房後開始,雖然穿上手術服卻全程背對,對我來說一切依舊無法掌握;一下子過後,醫生來了;又一陣子過後,護理師走了,而我總忍不住回頭張望著。我終於看到了一個渺小身影,媽媽從醫師手中抱起了妳,並在耳邊許下願望,接著護理師向我細數妳的指頭,現在想起彷彿還歷歷在目。我很開心與妳牽起這一世的緣份,承蒙奶奶支持我們才得以相見,我把滿月、抓週、生日照片當作妳送我的時空膠囊,在妳遇到自己最愛之前讓我依舊沉溺在這回憶當中,也足以讓我餘生細細品嘗。 爸爸送妳的「時空膠囊」叫作「莫忘初心」,期盼妳這一生都能沐日浴月,無論妳長多大,都是爸爸心中永遠的小女孩。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又是鳳梨飄香時

■劉洪貞 昨午下午,爬山才爬到一半,就聞到陣陣的鳳梨香。經驗告訴我,又到了鳳梨季,那位印尼的外配──阿如,來登山口賣鳳梨了。 她善用機車的極限容量,車前掛著籃子,裡面裝了一些孩子的瓶瓶罐罐和兩把長短不同的刀子。踏板上,橫放著一桶水加上裝在塑膠袋裡的幾顆鳳梨。後面的貨架上綁著兩大箱的鳳梨、一張摺疊桌、兩張中型折疊椅和一大包塑膠盒。 每一回她停好機車後,會用肚子去挺箱子,然後吃力的,慢慢地把整箱鳳梨拖下車。經常有路過的人看到了,出手幫忙。 鳳梨落地後,她撐開桌子開始削鳳梨。她個子不高,黑黑的臉上有對充滿毅力的眼睛。雖然塊頭小,但是力道十足動作俐落。左手托起鳳梨,右手的刀把鳳梨前後削去。再從頭往後削去兩片皮後,就套上透明塑膠袋,順手把鳳梨翻個面,唰唰幾下就把皮都削乾淨。切塊裝入塑膠盒,就開賣了。 每次看到她背著孩子削鳳梨的樣子,就會想起小時候,媽媽背著弟弟削鳳梨的情景。那年頭家裡孩子多,物質生活缺乏。每年鳳梨季一到,住在山上的二伯,會戴著斗笠拎著兩顆自家屋後種的鳳梨,赤著腳翻山越嶺的送來我家。 二伯的到來總令父母感動,他們不曾一次的告訴我們,二伯的這份兄弟情又厚又重,要我們謹記在心。 在農業技術未見改良之前,鳳梨又小又酸澀,吃起來容易咬嘴,而且一年只生產一次。即使如此,每年二伯的到來,還是讓我們很期待,而且感激再三,因為當時能吃到鳳梨是奢侈的享受。 那時候鳳梨不是當水果吃,它是當菜來配飯的。媽媽削去皮之後,把果肉切片伴著筍絲炒,味道酸中帶甜風味極佳,是餐桌上的佳餚,更是最好的便當菜。 記得,每一回當媽媽在廚房翻炒鳳梨,香氣四溢時,我們幾個蘿蔔頭,就坐立難安不斷的進出廚房,引頸企盼忙著問,還要等多久才可以開飯啊?媽媽總是不厭其擾的表示:馬上就開飯,要我們去坐好等著。 當飄著白煙,散著香氣的鳳梨上桌後,我們每個人的臉上掛著滿滿的幸福笑容,大口大口地扒飯,那份開心和滿足溢於言表。 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現在的鳳梨終年產量豐富、甜度高,加上生活水準的提高,隨時可直接當水果食用。雖然現在的鳳梨碩大口感又好,但是,我卻吃不出當年兄妹們一起吃鳳梨的歡樂氣氛。 或許,如今的鳳梨,是少了二伯的那份,又厚又重的兄弟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等待

■林楊 關於童少歲月,偶而會想到許效舜與澎恰恰在〈鐵獅玉玲瓏〉裡一搭一唱的經典台詞,一唱:「西底(是的)。」一和:「話若欲講透更,目屎就撥未離!」 童少時期,父親嗜酒如命,幾乎天天爛醉如泥。 國中階段,住家就在同學上學、放學必經途中,喝了酒就醜態百出的父親,成了不知如何遮掩的家醜,心中的苦有如黏在頭髮上的口香糖一樣。 如是的童少,讓人頗有「喉頭一緊,鼻頭一酸,簌簌淚下落不止」之嘆。每天只能活在等待中,等待考上高中、大學,逃離家門;等待老天有眼,讓父親醉臥街頭終不歸。 一天入夜,酒後的父親依舊指天罵地,幹聲連連。緊握雙拳的自己,縱聲怒吼:「你怎麼不快點喝死算了!」 這樣的詛咒放心裡都嫌惡毒,竟還親口說了出來!悔恨交加的奪門而出,一路奔至海邊徘徊,心中閃過了不想再等待的念頭。   回顧過往,總會感謝那個夜晚,在擦乾眼淚之後,自己沒有失去繼續「等待」的勇氣,如今才有機會深刻體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總有一些不知如何說起的「門後故事」,或者不欲人知的「心中難處」。 環顧周遭,能有多少人不是在這樣的糾結中過日子呢?所幸,不管生活如何困頓,「童年歲月中,總有那一瞬間,門會打開,讓未來走進來。」(There is always one moment in childhood when the door opens and lets the future in. ~Graham Greene)這時,倚著窗台往外望時所編織的夢想就可以溜了出去、自由飛翔。   就在那一夜,通往未來之門瞬間打開之後,終於熬過了那個有時候連自己名字都討厭的青澀年代,積累足夠的智慧,讓一些難言之隱盡付於笑談中。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名嘴

■方群 他們在固定的時間陸續就座整裝待發 咀嚼時事融入口水塗抹鮮明的政黨迷彩 他們熟稔政治外交國防經濟交通環保民生娛樂等各項議題 同步監視決策官員的判斷模式與思維邏輯 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FOLLOW百姓茶餘飯後的八卦點滴 用自己的話語表情重現他人埋藏腦海的絕對機密   他們從不執著通告的費用是否符合身價的差別待遇 只在意全體人民的公理正義如何彰顯怎樣普及 他們橫眉豎目強詞奪理不用彩排也能一鏡到底從不NG 配合節目效果說學逗唱倒戈臥底今天化敵為友明朝化友為敵 他們為枯燥平凡的生活扮演一齣齣永不落幕的新聞綜藝 在四面楚歌的小小島嶼輪播爾虞我詐的幻想驚奇

Read More

〈中華副刊〉細節的詩與生活──讀陳義芝《晚來天隨筆——2020年日記》

■蔡知臻 詩人陳義芝應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的邀請,以「日記」的方式紀錄二0二0年的生活、情感與對生命的感悟。日記文學的出版事業,在隱地的推動之下,今年已是叢書第十五本,近乎每年由一位作家擔綱重任,除隱地自己以外,席慕蓉、陳芳明、陳育虹、林文義等人皆有日記文學的創作。二0二0可謂特殊的一年,陳義芝在自序中寫道:「我記下的二0二0年,是災厄病苦的一年。個人的日記若要當小歷史切片看,就不能用鑰匙鎖住,這也許正是作家隱地提倡、出版『日記文學』的用心」(頁5)。而這本作者宣稱「災厄病苦」的日記,我們能從中看到許多詩人書寫上多面的主題,除對新冠肺炎的感慨與無奈,現實社會的批判、詩人對詩的認知與堅持、對逝世的大詩人楊牧之尊敬、痛心與後續的致敬活動,也更細膩的呈顯病痛的折磨,包括自身的與其妻的。 首先,我以陳義芝於日記中談到的詩觀為討論中心,細查一位詩人作家對現代詩創作的堅持與想法。一月六日〈反對單細胞組成的Amoeda〉一文中談到對小詩創作的看法:「詩不能為了將就讀者水準、考慮讀者品味而『降格』。三兩行偽裝成詩的句子,是最容易寫的,也最容易讓沒有詩情、言旨的人混跡詩壇,壞了詩的形象。」(頁22)我想詩人這相對嚴厲的話語,並不是一種氣憤,而是因「詩為信仰」的堅持,詩的標準高,並不流俗。二月二十六日〈一大堆小詩、截句……〉一文再談:「這一兩年詩刊上有不少『小詩』、『截句』,可讀性極少……」(頁57)。除對現代詩壇現象提出自我的觀點外,詩人對自己的修詩改詩更是要求,看一月十七日〈修改〈子夜歌〉〉中所提:「詩意若不飽滿,『旁觀者』當然讀不出主旨,不能光憑題目暗示就覺得已可完整傳遞訊息。」(頁29)詩人重視詩意的傳遞,詩題和內文應相輔相成,才會是一首拿得出手的好詩。六月十日〈談詩的修改〉提到:「詩,往往一出手就定高低,起手一著錯,最好拋棄掉。這首詩(後修改為〈二0二0,看不見的東西〉一詩)沒丟掉,是因以打字在檔案夾,……。」(頁125-126)這首詩經過詩人多次修改,最後定稿並收入在最新詩集《無盡之歌》當中,內容即是以新冠肺炎為主題。爾後十月四日〈我看現代詩的表達〉一文談到參與林榮三文學獎的評審,思考詩需獵奇還是錘鍊的問題:「詩固然要奇警,但須是錘鍊再三、斟酌再三,非奇不可的奇警。寫作心態不同,則讀者的感受效果也不同。」(頁196)詩人指出詩可以奇警,但首先須先錘鍊詩質與內容,不能只是獵奇,更要注意創作者創作詩的意圖為何。談到這邊,可以發現詩人對「詩質」、「詩境」、「詩意」與「詩的錘鍊」之重要性,當然也不是說短詩或是長詩就一定好或壞,而是認真的對待或閱讀每一首詩作,創作者和讀者,都需要用心,不可也隨便的心態。 二0二0年文壇一大憾事,不外乎詩人文學家楊牧的逝世,在陳義芝的日記當中,多篇紀錄了關於楊牧的事,記憶的、當下的、或是感嘆的。三月十一日〈楊牧病危〉一文談到好友詩人陳育虹來電告知楊牧病危,心情非常糟糕,詩人也回憶楊牧去年的風姿,記性與精神皆尚好,一轉眼就完全變了調。三月十三日〈痛惜大詩人楊牧逝世〉一文直指得知楊牧去世的消息:「我接訊,不知如何回應,只覺痛惜」(頁72)。三月十四日〈他繼續在天上書寫〉一文紀錄詩人所寫的紀念楊牧的文稿〈繼續在天上書寫〉,他深信楊牧有才、又勤奮,必定在天上繼續書寫,創作。爾後的日子,在日記中多持續紀錄「楊牧」,包括在臺師大研究所開設「現代散文專題研究」與學生共讀楊牧的散文創作、「遇見一首詩」賞讀楊牧的代表詩作、文訊演講談楊牧的《亭舞之鷹》、楊牧詩劇場紀念活動的彩排與演出、參與編輯「楊牧全集」等,詩人的這一年始終不離楊牧,可見他對楊牧的敬重,以及詩人對楊牧的研究甚深。 然除此之外,其妻的病痛日常,以及自身身體狀況也是日記的中心命題,我認為這也是更私密、更深刻的敘述,詩人二月因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的心境深刻,二月八日〈這裡那裡都是苦人〉說到:「病房窗外是一條灰河,天空是灰的,心也是。胸部X光顯示肺浸潤改善幅度不大。」(頁43)這段化呈現的詩人低落的心情,灰色的,不白了也不透光。其妻紅媛也盡力陪伴,更上靈鷲山求丹藥,只為讓詩人的病趕緊完好。爾後其妻則因眼疾與其他疾病而常常進出醫院,幾乎是由詩人陪伴,或是其妻大姐一同照看,在此呈現了病人苦,陪病人也不輕鬆的狀態,尤其夫妻情深,心情怎能不受影響,四月十八〈憂心〉:「這幾天心情低落。紅媛自律神經問題(只是猜測)引發身體不適,眼見她全天候對抗病苦,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難受,任誰都要黯然,覺得日記也沒什麼好寫的。」(頁91) 《晚來天隨筆》紀錄的即是一個詩人的日常,以及心境與情感的透視,從細節談詩、談生活、談楊牧,也談病苦,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對生活的細緻觀察與洞察力十足,無論是時事的、社會的,還是家人之間的、詩友交往的,這就是二0二0詩人陳義芝的生活,讀者不妨再打開日記,進到回憶的漩渦之中,與詩人同在。

Read More

〈中華副刊〉頭皮屑

■陳偉哲 皮上死著的時間 如門縫卡住壁虎 無動於衷地固定舞步 偶爾激起螞蟻 路過的食欲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海浪的聲音

■徐夢陽 我喜歡聽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就好像把一切不愉快打碎,落向深邃的大海,而大海彷彿會幫我吸收負能量,讓我有重新振作的動力。曾有幸念書所在的城市靠海,那便有一個讓我奔赴大海的理由,那也是每個異鄉人,一個奇妙的排解方式,即使無法回鄉,想念故鄉,但是遙看大海,或是太陽與月光,就是一種追逐鄉愁的方式。在自然環境之中,轉化一切的心意,然後用不熟悉的感觸,重新地感受。 這些年,因公,因私,有幸在空檔時走訪那些靠海的城市,無論是面向世界的哪個地方,海總是讓人充滿神秘感,海也納百川,讓所有的感受通通可以拋向大海。我喜歡就那樣直接坐在沙灘,感受海的溫度,或是離岸遠一點的地方,在警戒線之內,讓海浪拍打腳邊,靜靜聽著海浪的聲音,然後洗滌自己所有的不愉快,找一個理由讓自己重新出發,找一個藉口讓海浪變成奧援。 海浪的聲音,有大有小,有近有遠,端看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想要體會的是什麼。在過去,我也喜歡靠著欄杆,靜靜地把目光放在同一個地方,雖然看似沒有變化,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個極大的變化,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 而海浪總是一波接著一波,沒有停息,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但是底下卻有不少暗濤與漩渦,這也是海邊的危險之處。所以在海邊都會設起警戒線,甚至是有許多規範與人員駐守,讓喜歡海的人們有一個安全的場域。 海浪,因為分大小,所以拍打過來的聲音,就像不同的音樂,偶爾會像搖滾樂,每一波都是耗盡所有的力道,然後砸向礁石或是消波塊。小的海浪則是像古典音樂,就那樣細細的拍打礁石,即使聲響不大,但還是能聽得清楚。偶爾,海浪也會交錯進行,只是不同的天氣,不同的季節,都有不同的轉換,那無疑是一種自然現象,當然也是需要長時間的觀察。但要找到精確的數字,比較不容易,畢竟每一分每一秒的大海都是訊息萬變的,當然我們可以從肉眼看到一個變化,或是一個停頓,但是實際上的變化,是我們無法紀錄的。 面對大海的方式,就是抱持著一種崇敬、低調的態度,保守的面對它,而因為這樣也可能找到一個方向,不會只是原地踏步,或是太多負面情緒放在心裡。我總是聽著海浪的聲音,然後把所有的不愉快一件件的丟入海面,讓它吸收我的負面能量。雖然,很多時刻,對於大海,我們是未知的,但是當我們坐在它的附近,它又像一位老朋友一樣,靜靜地傾聽我們的感受,然後做細微的回應。 我喜歡海浪的聲音,相信不少朋友也是如此,所以每當我到靠海的城市,就能獲得許多正面能量,也可以真正的獲得休息。因為海浪讓我滿足了視覺、聽覺、觸覺等的感受,它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對我不離不棄,每次都招手等候我的到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令人毛骨悚然的童言童語

■邱寶福 母親在國小側門圍牆邊開了一間早餐店,近幾年來,在少子化浪潮的席捲以及四處林立的超商和新興早餐店的圍攻之下,營業額一落千丈,有時候一天賣不到三百元,但母親堅持繼續賣下去,反正是自己的住家,退休後找一點事情做,也比較不會無聊。 母親除了賣早餐之外,也參加了國小的志工團,儘管他的兒子,也就是我,早已從國小畢業三十幾年,他始終是國小志工團的永久成員。畢業許久的學生,有時也會回來找母親聊天敘舊,吞吐職場、家庭、婚姻的苦水,那些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某種程度來說,是把我的母親當成他們的媽媽一樣看待。 從小在弱勢家庭長大的母親,對於那些單親、隔代教養、中低收家庭的孩子,總會付出多一分關懷,鼓勵他們努力讀書,可以拿一百分考卷來換早餐或飲品,那些近乎全新的文具、筆記本、立可帶,都是母親日積月累,在資源回收箱,佝僂著身子,將這些原本要進焚化爐的堪用品撈拾起來,作為給孩子們的獎勵品;一如母親經常苦口婆心,將一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沒有父母照看關心,甫自國小畢業,便沾染惡習,抽菸、飆車、中輟的學生,從懸崖邊一一勸回,因為母親非常清楚,這些孩子並非一無是處,只是缺乏關心,堪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被送進垃圾桶是浪費,原本品行端正的孩子誤入歧途是可惜。 在國中教書的我,經常和母親抱怨教學現場的學生越來越難教,其中最大的罪魁禍首便是3C產品,學生人手一機,回去書不念、作業不寫,房門一關就是他們在網路世界大殺四方的快樂時間,對比於那些網紅的影片、笑話、高顏值,老師的耳提面命、三令五申宛如馬耳東風。母親接著說,網路成癮讓現在的孩子成魔,最近疫情嚴重,線上教學期間,隔壁一個單親的小三學生,騎車未戴口罩趴趴走,被母親責罵後,揚言要告知孩子的父親,孩子央求阿婆不要告狀,他以後不敢亂跑了,緊接著拿出褲子裡的手機打起手遊,嘴巴嘟噥著:「如果爸爸死掉,以後就沒有人可以管我了。」 與母親對話至此,我倆相對無言,小時候我被嚴厲的父母管教,罰跪、打手心、大聲斥責是家常便飯,從小至今,我從來都沒有絲毫詛咒父母的念頭,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優渥,父母捨不得打捨不得罵,親子之間的情感卻是如此的疏離。孩子在網路手機的豢養之下,價值觀嚴重偏差,資訊爆炸的年代,科技日新月異,我卻不禁懷念起彼時,那個沒有第四台、網路、手機的年代,可以在自家後院玩沙、抓金龜子、發呆、望天,度過一整個下午也不會覺得無聊的美好年代。

Read More

〈中華副刊〉輪迴

■陳青田 每次陪老媽務農時,她常告誡我,做人處事要寬宏大量,但我總把她的話當耳邊風,然而萬萬沒有料到,今年她需要子女陪伴,不然無法站立。 近日我反思她的告誡,過去我無法接受的事,現在卻坦然接受。例如她常說:人生是空的,當年我還在學校擔任教職,拚命想升等教職,最後依然退休,退休後才知人生終究是空。 未任教前,曾在軍中服役,她每次告誡我要「注意身體,小心著涼」、「不要太累,少熬夜,少喝酒」、「好好做事,別貪玩」,只不過我聽得太多,聽到煩膩、麻木。 直到今年老媽96歲突然倒下,我才懂她的話裡含義,當年我總是不當一回事,現在她話少了,需要我們的時候變多了。我才知道,為何當年我將她的話當耳邊風。現在我當阿公了,許多話,到底對子女該不該說?   不管如何,就算他們將我的話當耳邊風,我仍要講,不然怎會有輪迴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快篩

■耿遵翔 十罐台啤意茫茫 不思量 全都忘 千言萬語 無人話淒涼 約了快篩不敢當 想一想 為健康   醉倒忽見白衣裳 著重裝 棉花棒 狠抽猛插 直抵人心房 確診惡耗天天響 輪到我 很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