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心之旱期

■林郁青 喜悅的雨水收乾後 經年,緊繃的腦乾涸欲裂。 陽光侵略的笑意銳利 鮮豔穿刺,異常畏光的心緒。 闃寂幽閉中憑弔 爛漫發祥的舊日 血液內曾停駐的潤澤 神話遺跡般迢遙…… 沒入記憶底層密林 海馬迴暗房反覆沖洗 扭曲塌陷的時空段 黑洞溘然吞噬的曾經。 漸沉重的快樂,機械轉錄 轉譯增生,暗調濾鏡 飽和灰階,尋常得不用適應。 墜落失重的心,疏鬆著 密度掏空的精神秩序…… 生之麻木,存活的消長疲憊裡 倦於頻繁眺望,邊地 過於崎嶇、滯礙的光明。 荒蕪中,殘存幾株枯萎的盼望 企圖尋找,走失的開心。 沙漠化夢土,承載不住 往日浩蕩歡欣。害怕 期待、興奮的涓滴 在漸窄前路,萎縮成 靜默蒸發的殘影…… 已然睡去、失明的心,至暗裡 閉關。以不可見、遙遠的信念 蜷曲等待,祈禱旱期 褪去。靈魂永夜過後 久違,甦醒的雨季 終將降臨……。 *附註:WHO統計截至2020年,憂鬱症為致失能疾病之首,造成社會經濟負擔第二名。全臺憂鬱人口估逾百萬,症狀含無價值感、懊悔、失眠、記憶減退等,常伴隨自殺念頭,心血管疾病風險增近2倍。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是新聞的「新聞」

■敖古仁 一直以為,「新聞」是個和製的漢詞,源自英文單字news的翻譯,對中文來說是個新詞,但是重讀「紅樓夢」以後才發覺,這實在是一項誤解。 「紅樓夢」首回,賈雨村見了甄士隱即連忙陪笑說:「老先生倚門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聞麼?」同回中的元宵夜,甄士隱的幼女,甄英蓮,也就是後來的香菱,讓拐子偷了去,「當下哄動街坊,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新聞乙詞又出現了一次。不只第一回,後來的第二、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八、五十七、七十八、八十及百十七回等回目中也都能見到「新聞」這個詞彙,其義可以望文生義,均為說者自認新奇,而聽者還不知曉的新消息,和現今比較偏向由官方或商業新聞媒體發佈的新聞有所不同。所以我是少見多怪,錯把不是新聞的「新聞」當成新聞了。果然,後來閱讀其他的明清章回小說時,不時又見「新聞」這個似新實舊的漢詞。 究竟為什麼會有這個誤解?一回想,才發覺可回溯自大二時必選修的第二外國語,日文。在日語教課書裡就有「新聞」這個日文漢詞,其義為報紙。當時,我就有些好奇這個日詞的意思怎麼和英文的news,以及中文那麼相像,而發音又類似閩南語,心想其間必然存在某種關聯,不過因為當時已經有太多的選課和課外活動,這個小疑問也就輕輕擱下了。如今得空,因緣俱足,正好細究這個冷「新聞」的出身。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司馬遷自言,他審視漢朝開國功臣們受封侯位,而又失掉爵位的原因後,不禁感歎:「異哉新聞!」對我來說,真地是新聞,原來「新聞」乙詞早在兩千一百年前的西漢時期,已經是一個流行的普通名詞,不僅通行於當代,綿延傳世,以迄明清時期,其義千年不異。 唐代起,一種通稱為「邸報」的古代報紙開始出現,是為現代報紙的濫觴,並且不斷發展,直到清朝滅亡。南宋趙升在「朝野類要」乙書中記載:「邊報,系沿邊州郡,列日具幹事人探報平安事宜,實封申尚書省樞密院;朝報,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後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進奏院,報行天下。其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衷私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由此得知,宋代發行的邸報,時稱朝報,已經商品化;當時商鋪上出售的朝報是以老百姓為讀者,並且為了防止擅自增加不應抄傳的內容,還命令各地各級官員充當發行朝報的「保頭人」,於是由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的「情報販子」提供新聞來源,以營利為目的小報新聞於焉興起。自此,「新聞」乙詞除了新知逸聞的通行義外,還可另指有別於官方新聞的小道消息。清乾隆年間,清廷委託北京的民營報房定期印刷發行「京報」,算是最接近現代報紙型式的大眾傳播媒體,不過因為仍缺「記者」自由採訪、評論的新聞,只能算是粗具現代報紙的雛型。直到1815年8月5日,漢名為米憐(William Milne)的英國傳教士在馬六甲創辦一份名為「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的中文月刊,作為他對華傳教的主要工具,因此開啟近代的中文新聞事業;1821年4月9日,「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刊出一幀名為「事痘娘娘懸人環運圖」的插圖,是為新聞搭配圖片發行的開始。 所以,綜合言之,「新聞」乙詞其實包括以下涵義:一是新近聽到的消息或是社會上發生的事件。也可用來指稱新知識,如蘇東坡在「次韻高要令劉湜峽山寺見寄」中的詩句:「新聞妙無多,舊學閒可束。」或是如前所述,有別於官方朝報的小報。現今則通指報紙、廣播、電視及通訊社報導的訊息。 但是,就我對「聞」字的了解,那個字不是嗅覺方面的字義嗎,怎麼又轉變成「聽」的意義?原來我又誤解了。 在甲骨文中,「聞」字象人以手掩口,豎起耳朵靜聽之形,所以「聞」字本來就是「聽」的意思。到了金文,「聞」字轉為形聲字,從「耳」、「昏」聲,或是「門」、「耳」聲,就此定形,沿用至今。「說文解字」說:「聞,知聞也。」 「聞」字古音讀如「問」字,「聞」、「問」字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得聞,清代訓詁學者王念孫說:「『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又像是毛公鼎的金文中,「聞」字也可假借為昏庸的「昏」。 戰國末年,「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由此推測,「聞」字在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嗅覺的意思。直到宋、元時期,表示感知狀態的「聞」與表示動作的「嗅」字呈現共存的態勢。以降,「聞」逐漸取代「嗅」字,成為嗅覺動詞的核心詞。不過,「聞」字表示感知狀態的用例仍比表示具體動作的用例要多。到了明、清時期,「聞」字已經普遍用來表示嗅覺,表示聽覺本義的「聞」字已經很少出現。 然而,顯然「新聞」乙詞中的「聞」字仍保留他的本義。或許吧,不問不聞,即昏。 小時,我總有個錯覺,以為報紙、廣播、電視上報導的新聞都是真實不虛,因此深信不疑,直到報禁解除,有線電視興起,社會越來越多元以後,我才漸漸明白,如果自己不夠積極,做個主動選擇新聞來源,判斷新聞真偽的閱聽者,我很容易失去辦識環境的主導權,成為新聞媒體宣傳下的盲從者。 唐時的孫處玄嘗言;「恨天下無書以廣新聞。」前世紀末,網路興起後,現代人的難題已經不是無書,沒有新聞,而是來自東(east)、西(west)、南(south)、北(north)四面八方的新聞(news)氾濫,得在浩如星海的新聞裡淘寶,篩選出自己感興趣或有需要的新聞。更有甚者,自媒體(self-media或we media)大興後,而AI(人工智慧)及Deep Fake(深偽技術)的仿真又越來越精進,我們更面臨各類假新聞威脅的窘境。眼見不為真,耳聞可能假;有圖沒真相,影音疑偽造。於是,如同多數的閱聽大眾,我對網路新聞多是閱讀標題,只有少數才會細究內容,寧願掛一漏萬,也不要在容量不大的腦袋裡塞進一大堆,見過就忘,不是新聞的新聞。 有時會想,如果沒有手機和各色的監視器,是否電視新聞就沒有值得播報的素材了?以往當實體報紙還是一份八版還是十六版的時候,好像我們會比較仔細閱讀新聞中的一字一句,如今不論是網路或是實體版的新聞,我都只是走馬看花,匆匆點過。反而是閱讀紙本書如「紅樓夢」,我會先品味其中的情節和詩詞,等到要搜集相關資料時才進到網路版的電子書,利用關鍵字篩選出我需要的隻字片句。 事實上,通本「紅樓夢」中除了一個讓我誤解的「新聞」外,還有首回「時尚」之學中的仕途、文章「經濟」(第五、三十二、百十五回,經),要之,讀書人志「不在黃道『黑道』(首回,吉日凶日之義),總以事理為要」,如能當上「金陵省體仁院『總裁』(第二回,或可類比為現今的國史館館長)」,由此晉昇更高的官位更佳,至不濟也該在「月臺」(第十八、五十三、五十四、六十二、七十五回,指正房中間連著前階的方臺)上總理家務,或是賞月遊憩才是。 以上通篇所言,可能亦屬不是新聞的「新聞」,但願不,淪為斷爛朝報才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探尋藝術之美

陳冠達 詩詞流傳,彰顯作者的藝術魅力;墨香四溢,蘊含大師的人生智慧;彩繪芬芳,體現畫家的畢生追求。通過詩書畫形式,探究藝術真諦,尋覓大美氣韻,能夠成就人生精彩。 詩詞之美,美在風骨。揮毫潑墨,歌頌時代華章。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用激昂澎湃的詩詞表達心中的滿腔熱血。面對時光匆匆,生命短暫,一代梟雄曹操不禁慨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他雖然曾有過彷徨和思慮,但時代重任恰好落在他身上。結果,他不負使命,擔當起歷史的主角,最終成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南宋時期,一些人曾滿懷期待,以詩言志,抒發愛國熱忱。「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是辛棄疾豪情壯志的愛國情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陸遊仍舊以詩明志,毅然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鏗鏘誓言。筆墨江湖,隨時代進步而創新發展,唯一不變的是風流人物的使命與擔當。 書法之美,美在筆墨。商周時期,甲骨文就被廣泛應用。此後,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的問世,推動了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魏晉時期,許多文人墨客齊聚蘭亭,曲水流觴,吟詩作樂。王羲之有感而發,寫下了堪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這酣暢淋漓的行書,是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更是詩情畫意的大美體現。 繪畫之美,美在構圖。繪畫藝術由早期壁畫發展至宣紙作畫。工筆細描、濃墨重彩,匯成了中畫的歷史文脈。春秋寫意,筆墨交錯,奏響了文明的樂章,賡續了文化的血脈。遠古岩畫、陶畫到秦漢壁畫,無不彰顯古代勞動人民的博大智慧,反映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思想。自魏晉以來,繪畫更具美學價值。比如《洛神賦圖》,寄寓著曹植相思之苦的「河洛之神」,含情脈脈,彩雲奔騰。此後,繪畫形式靈活多樣,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爭奇鬥豔,各具特色。繪畫體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大美氣韻。 藝術因時代而發展,書法與繪畫相伴相隨,其本質都是用線條作為藝術語言,講求「心手相應」,即提高眼界,培養欣賞藝術品的能力。唯有「練眼」,才能培養審美能力,掌握筆墨技巧。從線條的佈局、揮動和飄逸,能夠分明看到炎黃子孫的血氣方剛,看到華夏兒女的雄渾氣魄。 多年前,我曾滿懷信心步入國畫的殿堂。在名師指導下,我主要學習花鳥畫。我先學習執筆方法與運筆技巧,後來懂得繪畫需要點、線、面緊密結合,注重佈局,以骨法用筆,作品才會豐滿。記得我起初畫的是小麻雀,用赭石顏料繪成,加以墨色線條點綴,畫得栩栩如生。每次上完課以後,我都用心領悟有關繪畫技法,努力揣摩如何提升作品品質。後來,我不僅學會畫月季、水仙、菊花等知名花卉,還學會畫小雞、金魚和螃蟹等趣味動物。為了繼續提升藝術修養,我又認真學習了書法。從隸書到楷書,再到行書,徜徉在藝術的海洋裡,我充分感受到它的巨大價值與獨特魅力。 藝術是個性的展現、多彩的創造,更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今社會,弘揚文化自信勢在必行,我們更應從藝術著手,從墨色勾勒、色彩雋永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藝術背後的故事,往往蘊含著心靈的追求,體現著久遠文化的價值。在實現夢想的浪漫征程中,我們只有篤定信念,汲取藝術之精髓,傳承藝術之形式,才能開出一朵盛大的美學之花!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充電 ──致C

蘇家立 手指滲血: 妳偶然觸摸抽屜深處 那老舊難辨的信紙 凝視收件人書寫至半的遲疑 傻笑,以指腹不停磨揉 直到我雙眼紅腫   一片靜寂如信末的祝福 耳際冷雨撲簌 房間猶有一絲光芒。 將紅唇犁過我的臉頰 妳輕言「此時,我們是 破壞夢土的共犯。」   消失在信紙背面 委身朽黃與窗外陰霾 妳坐視轟雷下的落花濕散 嘲笑我十指被夕陽纏縛 黑夜不分 白晝   抽屜裡空無一物 一地珠子滿是刮痕 刺著同個名字

Read More

〈中華副刊〉那段追懷……

花千樹 鄰居的美國夫婦搬家了,送走他們熱情的背影,留下巷子的冷清,話別時美國太太感傷說,退休後回到美國也沒有家了,而觸動她鄉愁,竟是傍晚收拾垃圾環保車播放的歌曲。 他們是美國芝加哥一個教會,派遣來台灣從事慈善工作的駐外人員,初來時新婚燕爾,和我們鄰居近三十年,生了兩男一女,兩兒子雄姿英發女兒漂亮,也都回美國書就業,夫婦講一口標準流利的國語,和鄰居相處溝通無礙,日常和鄰居聊天話別時總會說:「有什麼要我們幫忙的?」 巷子中的人家,幾乎同在相同的年份中生下孩子,上國中後必須學習英語,這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不懂的英語單字或簡單句子用手機谷歌一下,大致能瞭解其意,然對巷子正開始求學,必須正確學習才能打好學習基礎,英語如此重要卻不易學好,家裡有錢的孩子,家長花錢上補習班以加強學習,回憶我讀書時期學英語,那經濟剛開始發展不富裕的年代,清晨收聽片段的「彭夢蕙的空中英語」想多數人的深刻回憶。 既然巷子中有美國人,是現成最好的老師,家長們懇求美國夫婦為孩子補習英語,很意外他們面有難色,說很樂意教孩子們,但是開班一起上課,會違反規定甚至被誤會藉此牟利,這是美國人守法的精神,不忍讓孩子失望及拂逆大家,以變通的方法,孩子學習英語不懂之處,可以個別去找他們解惑,美國人教英語將那原創及文化都包容在內,真是得來不易。 來台慈善工作,先生在此地由基督教設立的兒童之家,擔任教職及管教工作,兒童之家專事收容六歲至十八歲失親及患小兒痲痺的孩子,春風化雨二十餘年已桃李滿天下,化育這些失親失能的孩子走上正途,孩子出社會工作不論是否有成就,常回來探望他們,有成就者與之分享,鼓勵失意挫折的。 有一位原住民孩子一再求職失敗,回到山中家裡獨自酗酒自暴自棄,他們得知後開著老爺車去鼓勵開示他,僅知道孩子的家在荒山中的一條小路口,以電線桿上釘著一塊「神愛世人」的宗教標語為記,那知深山中小路整排的電線桿上,每個路口桿上都釘著如:「耶穌愛你」、「天國近了」、「末日要信耶穌」……等,他們可以講中文卻看不懂中文弄糊塗了,最後以中文「象形」的方法識別,猜到正確的電線桿找到他,外國人千里迢迢來此,秉持宗教家的情懷,又兼有古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悲憫,讓人動容。 有一天美國太太拿著一包白米想送我,客氣的問我要嗎?我受寵感謝的收下,她說機構每月配發給他們麵粉和白米,當然他們只吃麵粉,太太說白米分送給當地的友人,都說吃米不多,因此對我愛吃白米覺得好奇,我用英語 “rice is power” 回答她,我一餐沒吃白米飯會全身無力,博得她哈哈大笑。 每隔一年半,先生必須回芝加哥派遣的教會述職並順便探親,回到美國最開心莫過於和兒女相聚,每次回來太太開心的把女兒的照片和我們分享,我揶揄她女兒每次的男友不同,回憶她女兒小時候常在巷子裡跑跳玩耍,金色的頭髮白嫩透紅的臉蛋,活像真人版的芭比娃娃人見人愛,離開這裡回美國念書時還一派清純,女大十八變,美國太太替女兒解圍說:「和我年輕時談戀愛一樣,很多男朋友。」 傍晚,清潔隊環保車來巷口來收拾垃圾,那時點正是主婦烹煮晚餐時刻因而常錯過,後來得知從清潔隊的網站下載app,每當環保車將抵達巷口十分鐘前,手機響起那熟悉的「少女的祈禱」,大家可以從容提著垃圾趕到巷口交付不再錯過,美國夫婦回到芝加哥自己的家鄉省親,此地傍晚收垃圾時分是芝加哥的清晨,他們的手機同步響起那「少女的祈禱」,有天涯共此時的溫馨感,在他們的老家,卻觸動對台灣客居家鄉的掛念,所以當他們搬家離去時感傷的說,美台兩地都不是真正的家。 新的家有點遠,他們常來探望大家,鄰居這麼久比親人還親。

Read More

〈中華副刊〉父親的淚

■喬志兵 在我的記憶長河中,從未曾目睹過父親流淚。父親,於我而言,一直是那個無比剛毅、性格直率且內心充滿著強烈同情心的堂堂男子漢。他那寬闊堅實的肩膀彷彿能扛起整個世界,無論生活中遭遇怎樣的艱難困苦、重重阻礙,他都能夠憑藉自己堅韌的意志和力量輕而易舉地扛過去。父親曾經言之鑿鑿地說過男兒無眼淚,可後來我才恍然驚覺,父親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騙子」,在我十多歲的那年,父親竟然哭了,而且那傷心的程度超乎想像。 那年的春天,繽紛的花兒如絢麗的錦緞般漫山遍野地肆意綻放,每一朵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那五彩斑斕的色彩在暖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明豔動人,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芬芳。奶奶就那樣靜靜地躺著,靜靜地躺在那春天如詩如畫的花叢之中,彷彿進入了永恆的沉睡,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父親陷入了極度的傷心之中,整整七天七夜,他都吃得極少極少,那憔悴不堪而又迅速衰老的模樣,就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的生命力。他的眼窩深陷,臉色蠟黃,原本炯炯有神的雙眼此時也佈滿了血絲,每一次映入我的眼簾,都讓我心中不禁翻湧起陣陣難以言說的傷感。那幾日裡,父親的話語變得格外稀少,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了處理奶奶的各項後事之上。 在一個陽光顯得格外明媚的下午,至今我都清晰地記得,樹上嘰嘰喳喳的小鳥特別特別的多。它們在枝頭跳躍著、歡唱著,彷彿也知曉了這悲傷的事情,充滿了別樣的情義。奶奶即將要入殮了,那場景肅穆而又悲傷。母親和幾個姑姑都悲傷地跪在地上,圍著那承載著奶奶的棺材,撕心裂肺地悲啼著,她們的哭聲像是要衝破蒼穹,讓整個世界都感受到她們的痛苦。道人做完了一系列複雜的法事後,幾位老人齊心協力地將奶奶緩緩抬進了棺材。那時,姑姑們那淒慘的哭聲彷彿要衝破雲霄,她們緊緊地抱著棺材,彷彿這樣就能留住奶奶。她們的手指摳著棺材板,指甲都似乎要斷裂,淚水肆意地在臉上流淌,把衣衫都浸濕了大片。父親則靜靜地站在一旁,他的身體微微顫抖著,嘴唇緊緊地抿著,強忍著內心那如潮水般洶湧的悲傷。說實話,那時的我根本無法體會到當時父親內心那複雜而又深沉的滋味。當姑姑們已經哭得精疲力竭後,父親緩緩地湊到棺材前,他的腳步沉重而又緩慢,彷彿每一步都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他靜靜地看著奶奶那慈祥的臉,那臉上還彷彿帶著往昔熟悉的笑容,只是此刻卻永遠地凝固了。父親伸出微微顫抖的手,輕輕地撫摸著奶奶的臉龐,那粗糙的手指劃過奶奶的肌膚,彷彿在做最後的告別。而當棺材要被正式蓋上的那驚心動魄的一瞬間,父親突然間,那一直強忍著的無聲的淚水,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肆無忌憚地嘩嘩直流。那淚水像是壓抑了許久的情感的爆發,大顆大顆地滾落下來,滴落在地上,濺起一朵朵悲傷的淚花。那一幕,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讓我永生永世都難以忘卻。

Read More

〈中華副刊〉對喙

■游鍫良 咱踮包裹內底談戀愛 講你想欲講的 歹勢佮閉使種種 如果袂當共詩貯入去碗內 目晭揣著的光是孤單的 青翠若是無話佮字 是哺袂出來氣味 何況有迷人的花芳 彼工錦鯉佇魚池仔咻醉 雲遊的棉仔花伊咻嘛落了2喙 隨後身邊的青苔就無愛予伊接近 其實誰攏知影 只是貪咻 無聊的風就吹皺一窟的雲 石頭與草仔的對話 像人仝款攏有信號 只是咱讀毋捌 無法度對喙 若會當徛佇濟濟的角度去觀察 有啥物袂當講的 今仔日就予錦魚踮包裹內底寫詩 寫所有的可能 包括生佮死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菱炭,零嘆

呂眉均 最近市場上頻頻出現兩頭尖尖的菱角,買回家後,簡單洗淨,入鍋加水加鹽,外鍋放水,按下電鍋開關,等跳起,再悶些許時間,即可享用香甜鬆軟的菱角。 剝黑殼,食白肉,之後將空殼放進廚餘桶內,等垃圾車來接收,一次短暫且豐美的菱角接觸,至此已在家完整播放完畢。 但在台南官田,生產佔全台百分之七十菱角的產地,收穫到的並非全是菱角帶來的好,還有因菱角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汙染。 因緣聚會,近期至台南官田的「官田烏金」參觀,方才得知此處每年需處理上千噸菱角殼。烏黑的,有著尖銳兩角的菱角殼,上千噸堆積如山,宛如一座來自暗黑世界的惡魔微笑。再加上此地的菱角殼,不是家裡食用過後的廚餘,垃圾車無法接收,生產者必須自行處理菱角殼。 在此地種植菱角的高齡阿公阿嬤,面對大量菱角殼廢棄物,該如何處置? 以往,生產者大多別無選擇地在路邊燃燒。雖然這是最快「讓垃圾消失」的辦法,卻對空氣造成一定程度的汙染。每到某些季節,官田區一片「霧茫茫」,不僅提高交通危險度,也增加環境髒亂度,此辦法並非良策。 為了友善環境,有人開始嘗試將菱角殼埋入土中,期盼大自然能將其轉化,成為土壤中的養分。此方法雖比直接燃燒法,更加友善環境,實際上卻並不可行,一是菱角兩端尖尖的殼十分堅實,放入土中,需耗時三年才能將其完全腐化,二是尚未完全腐化的菱角殼,暗藏於土壤之中,宛如土中凶器,農人行經踩踏田裡,容易被其尖銳所刺傷。 面對兩頭尖尖、形似元寶般可愛的菱角,對食用者而言,只需花錢,便可獲得菱角的美味,殊不知生產菱角的地方,正默默承受菱角帶來的好與壞。或許有人會認為當地人因此得利,承受這些問題並無不妥,本來有得必有失,實在無須費心思考此問題帶來的在地諸多問題。但有些人並不如此想。 有一群人,在台南官田,開始將令生產者頭痛的廢棄菱角殼,一車、一車運往「官田烏金」基地,集中焚燒。形似垃圾車功能,但絕非僅僅只是垃圾車如此這般簡單。 訪遊現場,有人舉手發問,在路邊零星燃燒和運到此處集中處理,還不都是燒?還不是對環境造成汙染?還多了運送這層無用之功,實屬大可不必。 雖然都是燒,但在路邊燒,和「官田烏金」基地的燒,不是「同款地燒」。這便是關鍵所在。路邊燒,是將廢棄菱角殼隨意堆置,點火後,任由其自行燃燒成灰。 灰飛煙滅,轉眼無痕,看似虛無,但上千噸的燃燒成灰,不是虛無,是場地方性的環境災害,並且持續一段時間。 「官田烏金」基地的燒,在燃燒之前,需先將收集過來的廢棄菱角殼,以傳統日曬法,經過菱角殼曝曬程序,必須晒乾至某一程度後,方能進入「炭化作業流程」。 有人問,為什麼要多出這套程序?如果不經過傳統日曬法,直接放進「專利炭化設備」內後點火,難道怕會燒不起來?不知是幸,亦或不幸? 參訪當日,這個問題直接從實作過程中,獲得解答。 示範過程中,工作人員先將廢棄菱角殼,倒入半懸於空的「專利製炭系統」燃燒桶中。乍見此桶,並無驚奇之處,猶如路邊販售桶仔雞的圓柱狀桶身,其實當時是我還不知其中另有玄機。工作人員掀開上端蓋子,點火,菱角殼果然一路向下燃燒。燃燒時,工作人員一手撫摸內部正在高溫燃燒的金屬桶,告知燃燒剛開始,火勢先從上方慢慢往下竄燒,因剛點火,下方這塊仍是常溫,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往下燃燒完全。金屬桶內,火光赤紅,溫高熱人,看得人心生恐懼,但見工作人員一手泰然自若撫摸其上,似乎一點也不燙的模樣,雖心存懷疑,還是斗膽上前一試,一手輕放上內部正在熊熊燃燒的金屬桶外壁。 工作人員特別強調,時刻提醒,只能觸摸他手掌以下的地方。因長期操作,他已掌握點火後,內部菱角殼大約何時會燒到何處,再加上他「以身試溫」,對初初接觸者而言,只需摸其手以下的區塊,並無大礙。我伸手觸摸的同時,暗暗驚奇原來點火後,並非轉瞬間燎原至整個燃燒桶,而是一寸一寸慢慢往下燒。 廢棄菱角殼經過一千度烈火焠煉,兩頭尖尖的菱角殼轉為初階段的菱炭,燒好的廢棄菱角殼,欲化身成為循環經濟理念的「菱殼炭」,還需經過整整五日的傳統日曬法,而且必須是連續的五日,萬一中間有一日下雨,便前功盡棄,得再日曬足足五日,方能成炭。 傳統日曬法十分費工,得先將燒好的菱殼炭,一袋、一袋裝入網袋之中,時不時得翻面再曬,才能曬得均勻,費時費工,還必須承擔隨時可能「從頭再來」的天氣風險。 這時有人舉手發問,燒好的炭已經十分乾燥,為何要再曬?工作人員神秘一笑,要大家離開曬炭場,前往剛去過的「專利製炭系統」燃燒桶。 只見工作人員判斷,桶內所有菱角殼已全體燃燒完畢後,引水灌入,瞬間降溫。驟雨般的水嘩啦啦往下瀑流,方才知燒桶下方,有能讓水流出的孔洞。工作人員說明,如果放任不管,繼續燃燒,菱角殼便要成灰,飄出的煙也會污染空氣。正當還在消化這一連串轉變,工作人員皺眉,說了句「壞了,得再燒一桶」。 後來才知,如果燒製成功,出水時,理應飄出陣陣硫磺味。這桶菱角殼,並無硫磺味,出來的水色亦不對,原因在於菱角殼乾燥度不夠。這批燒好的菱角殼,得整桶倒掉,不能用。 後來又燒製出一桶,出水瞬間,飄出濃濃硫磺味,此時才見工作人員滿意笑開,露出鬆了口氣的表情。爾後,兩桶水放在一起比較,果然水色不同。工作人員請人上前摸摸燒製成功的水,赫然驚覺飄出硫磺味的這盆水,摸起來十分滑順,宛如溫泉水,摸過的手也變得較為滑膩。 「官田烏金」基地將好不容易製作出來的「零炭」,利用其多孔隙等等特性,製作成能吸附異味、調節溼氣的淨化空氣產品;利用其保濕固炭、保濕保肥的優點,改善土壤循環永續;因其具有淨化水質的功能,於是運用在水根養殖、中和水質、過濾汙水等地方。 這次「官田烏金」訪遊,讓我看到季節性日常一物,從種植到採收,從餐桌到廚餘,從路邊焚燒汙染到「官田烏金」,是否地球上大多數的「汙染」,並非汙染,只是人類尚未開發出更好的處理廢棄物方式? 如果人類願意坐下來,好好思考,該如何處理自己製造出來的大量垃圾,結果會不會與「菱炭」相似? 一個長期以來的問題,一直成為問題,並非一定是問題無法可解,而是無人去試圖解決問題。一樣的廢棄物,一樣的燃燒,卻能燒出不一樣的結果。 較好的結果。

Read More

〈中華副刊〉巧克力進行曲

劉治萍 多年前,有句愛情告白的廣告台詞:「你是我的巧克力!」至今仍深烙於心。愛一個人,若是像愛「巧克力」一樣,究竟那會是什麼感覺──苦、澀、香濃、酸甜、舒暢、痛恨,或是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落淚? 巧克力,是由可可豆研製而成。人類愛上巧克力,早在3500年前就開始了。西元前1500年,奧爾梅克(Olmec)族語中,出現有「kakawa」字,發音近似「cacao」,即是「可可」,據推是最早在中美洲種植可可樹的人。可可樹喜生在低海拔、全年潮濕、攝氏溫度12度以上的赤道區。可可樹栽種3~4年後,主幹上會開出五瓣小小莖花,藉由「蚋」授粉後,可結出內含30~40個杏仁狀的大豆莢。可可樹年收兩次,豆莢需4~6個月才熟成,並留在樹上數週才可採收,然後再置放一星期始能進廠加工處理。 巧克力製作費時費工,猶如愛情從醞釀、交往到結婚的漫長期待過程。可可豆經由傳統的發酵、乾燥、烘焙和手工碾磨、去殼過程,最終製成營養價值頗高的貴族飲品──巧克力。在古馬雅文化中,可可豆曾充當以物易物的「快樂錢幣」:一隻兔子可換10顆,一個奴隸可抵100顆可可豆。巧克力冷、熱飲皆好喝,也可混入粥中煮食,或加入辣椒、香料和甜品,那提神、振奮人心的愉悅口感,讓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1753年將其命名為「可可」時,即寓有「眾神的食物」之美意。 戀愛過程中的種種意外,有時像啜飲一杯帶有泡沫的巧克力。馬雅人狂歡至最高潮時,常會舉杯邀飲巧克力,高喊「Chokola」,意為「大家一起喝巧克力吧!」1502年西班牙人將「飲巧克力」的習慣傳至歐陸。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可可豆以更繁複的精製、碾揉和精煉方法,製成質地更見細密濃滑,入口如絲如蜜的牛奶巧克力、黑巧克力、白巧克力,以及水滴狀的「巧克力香吻」,讓巧克力成為情人之間濃情蜜意的餽贈。 心情不好時,就來杯巧克力吧!但兩個互相深愛的情人,因環境因素阻撓,而有「今生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我面前卻不能愛你」的掙扎,這杯「苦情巧克力」,誰能喝得下!墨西哥籍的蘿拉‧艾斯奇維,在長篇小說《巧克力情人》中,描述小女兒蒂塔,因愛蓮娜媽媽的專制,不讓她出嫁,且讓她的愛人成為親姊夫。蒂塔終其一生在廚房裡烹煮,將洶湧澎湃的激情,拌炒沾染了手指鮮血的玫瑰花瓣,加入渴慕愛情的手工巧克力塊,再以決堤的淚水提味,這一道道佳餚,竟讓食者銷魂、流淚、心碎! 巧克力很「貴氣」,尤其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歐洲,一杯巧克力等值三杯咖啡,讓人捨不得啜飲,而做為醫療藥物使用。巧克力含輕微咖啡因,可減輕疲勞、促進思考、促進腸胃消化。巧克力中的少量生物鹼成分,可用作利尿劑,有助刺激神經中樞、擴張血管。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巧克力的濃烈苦味,竟能成為遮蓋毒藥味道的蓄意殺人工具!1773年天主教教宗克萊蒙十四世正式廢除耶穌會教派,因該會教士非法壓迫巴拉圭等地的印第安奴工運送和買賣巧克力,謀取不當利益。隔年,克萊蒙十四世便因喝了摻有慢性毒藥的巧克力飲料而暴斃,他的近侍不久後也有雙手腫脹、指甲脫落的相同死亡徵狀。 青春期的苦澀成長,如同香甜中帶酸苦的巧克力。羅伯‧寇米耶的《巧克力戰爭》,揭露美國某教會高中,師長和校園幫會首領串聯,強迫全校學生必須以每盒兩美金高價,向親友和鄰居推銷五十盒巧克力。銷售所得美其名為籌措「愛校基金」,實則是補足代理校長虧空的公款。高一新生傑瑞雖不明瞭真相,但他堅持勇敢拒絕接受霸凌;這孤身震撼整個宇宙的勇氣,讓他差點喪生於集體鬥毆之中。 這場因巧克力而起的戰爭,挑戰了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殘暴。為成長、蛻變而付出的代價,是苦極生甜、澀後回甘的滋味,讓人痛不欲生、愛恨交織。這多層次濃郁而飽滿的人生感受,像不像細細品味一塊入口即化的香醇巧克力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生漫漫,爬坡過坎

■李瑤瑤 學校通往家的路是陡坡,表面沒有瀝青,七高八低的泥土疙瘩遍佈路面。小時候我每天都要走這段路,起風時,泥土變得極不安分,爭著往我的鼻子眼睛裏鑽,嗆得我不得不眯著眼睛憋著氣往上爬。遇上下雨天,整段路就成了泥水坑,又滑又黏,我左腳一跳,右腳一蹬,總是試圖能避開水坑。但那時候的我,似乎不太在意山坡陡峭,滿心只想這越過小山就能回到家裏,如今回想起來,正如我們的人生,知道前方有想要的生活,一段上坡路又如何呢? 朋友是跑步愛好者,最近一次見面發現他結實了許多,聊天後才得知,他已從平地跑升級為坡路跑。每一次跑的時候,他都要提醒自己放慢速度,調整呼吸,跑幾步一吸,跑幾步一呼,一場跑完後,渾身濕透。可是經過這樣的鍛煉,不僅身體的極限一次次被激發,意志的極限也不斷被超越。朋友告訴我,生活如同爬坡,只要調整好呼吸,堅持就是勝利。 同樣是運動,滑雪賽場上我也看到了整個賽道中不起眼的小上坡。谷愛淩每次都能輕鬆滑過跳台前的小上坡,在空中絲滑地飛行、轉身、華麗落地。冬奧會上,谷愛淩突破了自己,越過跳台後在空中翻轉了四圈半,要知道這是女子自由滑雪中的最高難度了,好比過山車繞了兩三個大彎。她從3歲就開始接觸滑雪,16年間她失敗過、受傷過,但她從未放棄,滑雪場那些汗水和淚水最終幫她順利沖上小坡,越過跳台,成為一只自由滑翔的鳥兒。飛越跳台,谷愛淩也越過了自我,收穫了榮譽。 運動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很多經典的鏡頭,最打動我的是主人公爬上坡路的細節鏡頭。有一個鏡頭是主角拿著行李帶著孩子尋找住處,被第一家福利院拒絕後,他們又著急趕往第二家福利院,到達時,富人開著敞篷車從上坡路上轉瞬即過,而主角和孩子則拉著行李,在上坡路上擠進了滿是流浪漢的長隊。最終,主角成功當上股票經紀人,成為百萬富翁,和兒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看似是平常的小坡路,卻處處暗示著主人公通過不斷努力、不斷爬坡,不放棄的精神和勇氣。 人生路長,爬坡路會有很多,使勁爬過去了,便會陽光灑盡,幸福花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