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管淘空路基 染黃竹溪

  竹溪清水變黃河,議員李啟維認為乃沒設汙水處理廠,導致上游家庭廢水汙染。(李啟維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竹溪日前發生汙染導致魚群死亡,月見橋以下河段成為「黃河」,經市府調查,發現是自來水公司的輸水幹管破管,淘空路基,導致大量泥沙隨水流進入竹溪。議員李啟維認為,竹溪汙染和底泥無關,根本問題還是來自於上游家庭廢水的汙染。水利局回應,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正施工,改善相關水域水質。 李啟維表示,竹溪整治設置淨水場,體育場一帶水質雖有改善,然淨水廠須機械操作,難免發生故障或天氣突發狀況,維護不易,治標不能治本,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有汙水處理廠。 他說,竹溪水源來自東門路以西、台南機場以北一帶的雨水、家庭廢水,經日新溪部分,直接從安平港出海,並無汙水處理,鹽埕大排部分經健康路截流站進入汙水處理廠處理,竹溪上游因無汙水處理廠處理家庭廢水,仍是處於嚴重汙染狀態,若經過中華南路二段,都會聞到一股異味,質疑政府花費巨額經費興建淨水廠,何不把有限資源用來興建汙水處理廠? 水利局回應,定期進行竹溪河道周邊除草及環境整理,並非底泥疏濬工程,日前因受自來水管線破損影響,大量泥沙進入竹溪。目前竹溪一期水質淨化廠穩定操作,每日有效截二萬五千CMD晴天汙水處理,並將處理完的水回放竹溪上游改善水質,為進一步改善竹溪橋下游尚待處理的晴天汙水,竹溪二期水質淨化場正施工,預計一一六年七月完工。 至於汙水下水道,竹溪上游範圍涉及東區汙水下水道,屬仁德汙水下水道系統,水資中心皆已完成且運轉中,水利局及內政部國土署陸續發包管線及用戶接管工程,持續施工中,在用戶接管完成前,藉由竹溪水質淨化場先行處理汙水,改善竹溪及下游日新溪水質。

Read More

倒風內海故事館 再現風華

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歷經半年整修更展,四日重新開幕。(記者盧萍珊攝) 記者盧萍珊∕麻豆報導 成立超過十五年的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獲文化部經費協助,花費半年時間整修並更展,四日重新對外開放,肩負串連麻豆地區歷史信仰與考古成果的重要場館。 開幕儀式四日下午二時舉行,包括文化局副局長林韋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秘張祐創、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及各級民代出席。文化局將丹娜絲颱風受創倒伏的百年樟木再利用,製作成紀念杯墊,象徵在環境變遷下仍守護家園的溫暖力量。 整修後的倒風內海故事館,增加遊客互動,讓遊客更貼近了解在地文化。(記者盧萍珊攝) 文化局表示,故事館在民國九十九年成立,迄今已逾十五年,此次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經費支持,完成館舍與園區的整體更新,包括步道、柵欄與告示牌的改善,並重新規劃展區主題,其中更展六百四十萬元、館外設施改善八百五十萬元,總計一千四百九十萬元,由中央、市府各負擔一半。 倒風內海故事館的成立,源於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的考古與歷史研究。民國九十一年間原台南縣府時代,曾委託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與林玉茹教授進行考古與歷史調查,出土大量珍貴文物,見證內海逐漸淤積變為陸地的過程,也讓園區成為學術研究與教學的重要基地。館內展覽不僅呈現「龍喉傳說」等在地故事,也展示考古成果與文物,讓民眾了解麻豆的文化底蘊。 故事館即日起重新開館,每週三至週日免費參觀,館內展示文物、信仰與傳說故事,戶外則可欣賞清代古碼頭遺址。未來文化局亦將陸續規劃多元活動,探索麻豆豐厚的歷史風貌。

Read More

安平出張所創生 3道任意門新奇

  安平出張所規劃三道任意門,讓民眾進行鹽文化、音樂和動物療癒的多重體驗。(安平出張所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前「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安平分室」,曾見證台灣製鹽產業百年風華,,如今由文化局委由「九號萬士達」團隊經營,透過地方創生計畫活化再生,轉化為融合文化、音樂、養生與療癒的多元公共空間,邀請遊客透過「新奇任意門」,探索三大體驗世界。 安平出張所規劃三道任意門,讓民眾進行鹽文化、音樂和動物療癒的多重體驗。(安平出張所提供) 位於古堡街的安平出張所,建於一九二四年的歷史建築,規劃三道任意門,包括通向以中藥行氛圍打造的「鹽之生活空間」,商品和體驗開發都以自然、慢活為主軸,包括以鎮北坊開台聖地三老爺宮的十二花神壁畫所推出的十二花神的誕生鹽御守幸運護身符,搭配安平海域特產的五行搖搖蝦餅,讓民眾接觸海風和陽光結晶。 安平向來缺乏夜生活,團隊邀集DJ、即興演奏、民謠與爵士樂團,將老建築化身為「聲音駐地」,讓歷史空間與當代表演藝術深度融合,進行聲音療癒實驗。 第三道門則是通往療癒時光,打造「得記漢方」品牌,將和方養生融入日常,園區內並推出「鹽工水豚君」明星,成為「慢養生」的最佳代言,成為慢活哲學的最佳導遊。 安平出張所表示,透過三道任意門,讓古蹟不只是被保存,而是被重新生活化,既是旅人中途站,也是在地人日常風景,串連鹽的故事的文化、音樂與動物療癒的多重體驗,讓出張所成為安平生活美學新入口。

Read More

水博館羅漢松落果期 遊客撿拾趣

  水博館正值羅漢松落果時節,大家歡喜拾果。(記者張淑娟攝) 水博館正值羅漢松落果時節,大家歡喜拾果。(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山上報導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羅漢松成群,每到秋天最美的風景就是撿拾羅漢果。館方指出,羅漢松果實外觀獨特,形似僧侶「羅漢」的頭部與腹部,因此到了落果時節,園區內總掀起拾果潮。 山上水博館除了保存珍貴的水道建築國定古蹟外,還擁有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隨著秋季到來,園區內各類植物進入落果期,不僅可見掌葉蘋婆心形果莢隨風飄落,還有大批羅漢松果實散落林下,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拾取,一幅幅的拾果圖,成為園區秋日特色景象。 館方指出,一九一二年台南水道興建初期大規模栽植羅漢松,當時日人在快濾桶室與園區周邊種下數十棵,至今仍有超過四十棵存活,其中最大一棵,需要三名大人環抱,見證水道百年歷史。而羅漢松屬雌雄異株,只有母株能夠結果,近來園區羅漢松正值落果,拾果畫面動人。 館方表示,羅漢松果實外觀獨特,是由一枚側生胚珠與種托組合而成,形似僧侶「羅漢」的頭部與腹部,因此得名。而其翠綠圓潤的果實外形討喜,加上可育苗,是常見的庭園吉祥樹木與盆栽造景素材,近期不少民眾專程到訪,收集落果,準備回家播種栽培。 除了羅漢松,園區還栽植芒果、龍眼、蓮霧等果樹,每逢產季結果累累;禽鳥也常將周邊農田的火龍果、山苦瓜種子帶入園內,讓植物種類更加豐富。且今年豪雨充沛,園內還曾出現手掌大的野生菇菌及快速蔓延的山苦瓜,顯示水道博物館的自然生態具有高度多樣性。

Read More

酸筍+破布子+葛鬱金 左鎮三好味 人氣伴手禮

  常在文創空間今秋首創「左鎮三好味」,將左鎮的酸筍、醬釀破布子和葛鬱金(粉薯)等組合成限量的在地伴手禮。(記者張淑娟攝)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左鎮老街的常在文創空間,今年首創「左鎮三好味」,將左鎮的酸筍、醬釀破布子和葛鬱金(粉薯)等組合成限量的在地伴手禮,推出後已訂購一空。常在奉茶人陳莉莉表示,左鎮三好味的發想,緣自對左鎮在地農產風味的重視與保存,是真正的左鎮好味。 左鎮得天獨厚的白堊地質,孕育出如水梨般清甜的麻竹筍,及回甘十足的破布子與消暑的葛鬱金等。陳莉莉指出,為了讓這些優質食材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考量小家庭與單身族群的食用習慣,設計出適量包裝與整合在地風味,開發出兼具實用性與地方文化價值的「風土三味禮盒」。 首創的左鎮三好味,選用食材有九十多歲的阿嬤用心做出來的破布子,還有筍農精挑細選如水梨般好滋味的筍,以及在地岡林的葛鬱金,期待將左鎮的好味道成為認識土地的開始。 左鎮三好味全來自石灰質土壤孕育出風味鮮明的在地作物,有酸香爽脆的麻竹筍、鹹香回甘的破布子,以及自然象牙白的葛鬱金,這些左鎮珍寶由在地職人手工製作,限量發行,每包都承載著土地的味道,也有山野農村的人情溫度。 值得一提的是,包裝設計是左鎮特有的山脈,由藝術家林昭慶手繪插圖當腰封,還有詩人周夢蝶的詩「給我一坨土,我便能生根」。左鎮三好味不只是禮物,也代表了左鎮土地的堅韌、風土獨特、社區共創的決心。

Read More

崑大校友創業獲舒食盒餐優選 台南唯一獲選

  崑大公廣系校友鐘啟榮(右)、林建穎經營餐飲品牌「禾氣合秝」,在二0二五舒食盒餐甄選中,榮獲循環盒餐組優選。(崑大提供)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崑山科大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校友鐘啟榮與林建穎共同經營餐飲品牌「禾氣合秝」,以「香煎豬排餐盒」參加二0二五舒食盒餐甄選榮獲循環盒餐組優選,為全國唯一獲選台南品牌,並於台北火車站展售兩天,吸引民眾體驗健康餐飲與循環經濟魅力。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的舒食盒餐甄選,吸引全台逾二五0家餐飲業者角逐,崑大公廣系校友鐘啟榮與林建穎憑藉健康理念、專業態度與永續精神脫穎而出,成功在全國舞台上代表台南發光。 評審長暨鬍鬚張公司董事長張永昌表示,此次評比重點包括食安把關避免生熟食混放、強調當季在地食材並兼顧營養均衡與色彩呈現,及經營者對食材的熱情與專業態度。整體評比「看得舒服、吃得開心」被視為最重要的核心指標。 林建穎表示,香煎豬排餐盒符合低脂、低鹽、低糖、高纖維三低一高標準,並展現永續精神。店內除固定使用三0四不鏽鋼循環容器,也與循環餐盒業者合作減少一次性容器使用,並建立完善的回收與清洗流程,確保消費者安心享用。 鐘啟榮說,品牌將在校所學傳播與行銷專業融入經營,從餐點設計、理念建立到顧客體驗,每一環節都兼顧健康、美味與永續,使「禾氣合秝」在激烈競爭中入選,成功展現品牌精神。 公廣系主任何性東表示,校友能將專業應用於實務經營,並在全國性甄選中獲獎,除肯定個人努力,也展現崑大「學用合一」教育理念,為永續飲食與品牌創新樹立典範。 經濟部特別將卅家及卅品項入選優質舒食盒餐內容收錄於「二0 二五 年經濟部舒食盒餐入選店家推薦手冊」。

Read More

祀典武廟普渡贈愛心 捐贈白米助弱勢

臺灣祀典武廟中元普度,國泰人壽相關企業也熱情參與。(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臺灣祀典武廟四日中元普度,廟方集合眾善信愛心,一萬二千公斤白米及三百三十五份普度品捐助創世基金會等十三家社福單位,不僅普度無形眾生,更照顧有形的弱勢團體。國泰人壽相關企業參與臺灣祀典武廟中元普度,捐贈一萬七千公斤白米,將公益慈善回饋社會需要幫助的人。 台南市各廟宇長久以來都有很好的默契,七月普度由各廟輪流辦,臺灣祀典武廟選在農曆七月十三日中元普度,依古禮上香祭拜。 臺灣祀典武廟主委林培火表示,祀典武廟主祀關聖帝君,深受民眾崇拜,兼以廟方經營有道,香火鼎盛,今年捐贈一萬二千公斤白米及三百三十五份普度品,包括創世基金會、博愛老幼協會、封府慈善會、華山基金會、慈恩老幼協會、五甲教養院、崇愛老幼協會、明德教養院、施恩教養院、翔翊老幼協會、永靜教養院、仁欣扶老育幼協會、人安基金會等十三家社福單位受惠,藉此拋磚引玉,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心力。 臺灣祀典武廟聘請道長吳政憲主持中元普度祭儀。(記者陳治交攝) 臺灣祀典武廟常務委員陳弘林指出,國泰人壽相關企業每年都會參與臺灣祀典武廟中元普度,今年也不例外,捐贈一萬七千公斤白米,與臺灣祀典武廟聯合署名分贈台南市低收入戶、育幼院,希望將公益慈善回饋社會需要幫助的人。

Read More

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與南台科大攜手 左鎮菜寮溪後坑古道再現

https://d1j71ui15yt4f9.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9/04163718/778665132.996981.mp4 記者張淑娟/左鎮報導 菜寮溪產業觀光協會結合南台科大學生,一起手工恢復昔日部落與部落間的後坑古道,讓充滿原始刺竹林步道重現天日,同時也帶領喜愛自然的遊客探訪古道,爬上好漢坡,登上牛港嶺三角點,遠眺含左鎮的九大行政區。 協會理事長茅明旭表示,古早左鎮人總會在菜寮溪撿化石,媽媽們還會在溪裡撿拾大象臼齒當洗衣板,整條溪滿滿的化石,至今還是有化石可以撿,如此美好的自然環境正是左鎮最珍貴的資源,且除了化石外,協會也極力修築昔日菜寮與牛港嶺間的古道,今年四月開始修建,如今已完成,也禁起日前的風雨侵襲。 走訪古道步步要穿越刺竹林,協會維持著刺竹倒斜的風情,讓走訪古道的遊客感受原始刺竹林風情,走著走著還可聽到山羌的聲音,及刺竹在風裡搖擺的特有音響,步道上還有今年初大地震震裂的痕跡,陡上的好漢坡步道只剩一半,沿途有落地生根、土地公枴(閉鞘薑),以及雨水充沛才會出現的原生種垂頭地寶蘭,更有居民種的土芒果和龍眼等,生態豐富 古道都是刺竹林。(記者張淑娟攝) 輕鬆上了牛港嶺三角點後,更可遠眺玉井和大內的界山北嶺山、台廿線上紅色的平和橋、善化火車站前的大建築、南化烏山、山上攔河堰以及左鎮教堂等,視野相當遼闊,廣及新化、新市、善化、永康、大內、山上、玉井、南化、左鎮等九個區。茅明旭表示,後坑古道是昔日兩聚落間的主要交通要道,之後有新的道路開闢之後就被遺忘了,修建時,依著其地理環境發現,後坑古道應是昔日平埔施新港社向左鎮遷移的道路,其歷史文化甚有深意。

Read More

南市勞工局就業促進講座 助弱勢者提升職場競爭力

職場參訪與花藝體驗,深入認識園藝產業背後的專業知識與職場實務。(職訓就服中心提供)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協助經濟弱勢者就業,南市勞工局四日舉辦就業促進講座,安排「景觀園藝產業趨勢介紹」、「健康財富規劃觀」,帶領學員前往七甲花卉園區進行職場參訪與花藝體驗,讓學員做好就業準備和理財規劃,提升求職信心。 勞工局長王鑫基表示,國人生活型態轉變,園藝產業不再侷限於傳統花卉販售,更逐漸朝向景觀設計、休閒觀光及環境綠化等多元領域,這次「景觀園藝產業趨勢介紹」課程, 為學員講授園藝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讓學員對園藝產業有更全面的認識。 安排學員前往七甲花卉園區進行職場參訪與花藝體驗,了解植物養護流程與園區整體運作模式,可讓學員深入認識園藝產業背後的專業知識與職場實務,了解花卉從育苗、栽培到展示的完整流程,理解園藝工作在生活美學、城市綠化與休閒療癒等面向的重要角色。 職訓就服中心主任梁偉玲說,就業市場快速變動,求職者要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需要培養正確的財務觀念,才能在在日常生活中累積自信心與安全感,在職場上站穩腳步;「健康財富規劃觀」課程從實際生活需求出發,協助學員建立正確金錢觀念,學會儲蓄與理財規劃,是累積財務安全感的第一步,對經濟弱勢族群而言,避免不必要的消費與衝動揮霍,更能穩健地邁向自立自足的未來。 南市勞工局辦理就業促進講座,結合理財規劃與園藝體驗課程。(職訓就服中心提供) 參加課程的學員陳小姐表示,以往對園藝工作只停留在花卉種植的刻板印象,透過此次參訪,理解園藝在生活與城市美學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園藝產業有更進一步認識。 職訓就服中心表示,將持續推動職涯諮詢、就業講座、職場參訪、職業訓練及徵才活動,並提供履歷健診、職業適性測驗,協助釐清職涯方向,強化有意求職者的信心。

Read More

鹽水區岸內排水治理工程第三期正式啟動 鹽水區防洪韌性再升級

岸內排水護岸治理工程第二期已完工。(水利局提供) 記者陳佳伶∕ 新營報導 鹽水區歡雅里、三明里、文昌里地勢低窪,長年飽受水患威脅,南市水利局持續推動岸內排水整治作業,繼第二期工程順利完工後,再獲中央核定一點七億元補助,第三期治理工程已開工,預定明年十二月完工,將大幅強化鹽水區防災韌性,守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水利局表示,岸內排水長達十二點八公里,為鹽水區重要排水;以往由興農橋上游至鹽水市區約三點八公里之人口密集區已整治完成;不過,中下游渠道寬度不足且多為土堤,一旦有颱風豪雨來襲,常有溢淹及堤岸沖毀災情發生。為改善此問題,水利局推動歡門橋至羊稠厝橋間瓶頸段河段整治作業,目前剩僅剩歡門橋下游左岸三公里加一百八十公尺處至九百公尺處尚未完成整治,期望透過岸內排水治理工程第三期施作後,完善整體排水系統效能,降低發生水患風險。 水利局指出,因應現地地質鬆軟易受沖刷,第三期工程採用「預力混凝土版樁結合懸臂式護岸」複合工法,具備穩固、抗掏空等特性,底部混凝土版樁可大幅強化基礎穩定性,避免水流沖刷造成結構掏空,同時亦可解決地基承載力不足的問題,大幅提升整體護岸安全性與耐久性。 歡門橋下游現況,左岸尚未整治。(水利局提供) 主要施作內容包含新設懸臂式護岸長度約六百卅二公尺、側溝及防汛道路約七百二十公尺,完工後現況堤頂加高至五點四五公尺、河道寬度由原本卅公尺拓寬到五十公尺,將有助提升整體排水通洪能力,可保護鹽水區的歡雅里、三明里與文昌里等二千八百人以上的聚落人口;在第三期工程完工後,歡門橋至羊稠厝橋瓶頸段將完成全段整治,與上游已施作完成的建設形成完整排水體系,有效強化區域整體防洪韌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