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帶動海轉空貨量? 前五月增5.32%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紅海危機帶動海運轉空運貨量?交通部統計至今年五月份我民航機場貨量成長加大,累計前五月貨量增幅由第一季不到百分之四升達5.32%。 交部統計,今年一至五月我民航機場貨量為93.27萬噸,比去(112)年同期增加5.32%,明顯高於第一季成長率3.69%及前四個月4.74%,前五月破百分之五。 統計指出,前五月我機場轉口貨佔46.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七個百分點(+7.01%),扭轉111及112連續兩個年度負成長,同時期國際航線貨量39.37萬噸亦回升2.89%,其中五月份單月貨量以87017噸達今年以來單月高峰及12.84兩位數年增率,兩岸航線前五月貨量亦以64014噸比去年同期回升11.81%,其中五月份為14286噸達今年高峰,比去年同月增加一成(+10.23%),相較前五月國內線則呈近百分之九降幅(-8.99%)。

Read More

急診塞爆 台大:都是老病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4日指出,各大醫院急診室人滿壅塞並非新冠疫情疫情之單一原因造成,事實上,急診很多都是老病號,老人家反覆肺炎發燒或泌尿道感染,家屬無法處理就只能送急診。急診室擠爆是「這7年之病,實無法用3年之艾來解決」。 吳明賢指出,急診壅塞已是醫院的日常,原因並非單一因素,並非第6波新冠疫情造成急診的壅塞,尤其在高齡化社會後,一個中年人照顧一位老人已是常態,而老弱病殘、癌症病人等都是最常跑急診的,所以急診病人大多是老面孔,認為遠距醫療照顧應可以稍微讓急診病人少一點。 吳明賢表示,急診室壅塞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門診住院大部分是星期一開始出現,至於急診從星期六、日開始暫留增加,所以通常每個星期一、星期二就是最擠的時候,常會看到急診候診病床塞到大廳的情況。

Read More

打翻火鍋 8旬糖友腳燙傷感染 植皮+負壓照護

醫師曾琬玲指出,負壓傷口治療利用抽吸傷口滲液方式使傷口與敷料間持續維持負壓狀態,能有效促進傷口癒合。(臺南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台南一名8旬阿伯因患糖尿病、高血壓,長期服藥控制,然而過年期間不慎打翻火鍋,滾燙、含油的高湯潑到腳上造成深度燒燙傷,到院評估發現為3度燒燙傷合併感染情形,經清創、植皮搭配負壓裝置照護傷口,大大縮短復原時間,一場感染危機順利解除,阿伯也在術後1週順利出院。 衛福部台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曾琬玲表示,舉凡年齡大、糖尿病患、深度燒燙傷、感染等,都可能影響傷口的癒合,不慎燒燙傷時,應即刻落實沖、脫、泡、蓋、送5動作,散去傷口餘熱、避免傷口沾黏並送醫治療接受適當的評估及處置,以避免傷口惡化。如深度燒燙傷未謹慎處置,嚴重情況可能導致全層皮膚壞死。 一般燙傷傷口若經過適當處置評估,若超過3至4週仍無法癒合,就建議積極評估重建的選項(如植皮手術),避免嚴重的攣縮、肥厚性疤痕等後遺症。而負壓傷口治療是一種傷口輔助治療,利用抽吸傷口滲液方式使傷口與敷料間持續維持負壓狀態,從而縮小傷口面積、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減少換藥次數。 曾琬玲指出,負壓傷口裝置發展迄今已超過50年,可適用於各式慢性傷口、複雜性急性外傷傷口,包括手術傷口、燒燙傷、植皮手術、皮瓣手術等。在特定慢性傷口的照顧已是醫學實證建議的傷口照顧策略之一,可改善腫脹、促進肉芽組織增生、表皮新生、調節生長因子等多元因素促進傷口癒合 負壓傷口治療針對特定族群特定部位,也有縮短手術時間、改善植皮成功率、術後縮短臥床時間等好處,對於年邁患者整體體力、活動恢復亦有正面幫助,有效改善術後照護品質。

Read More

〈中華副刊〉能再聽幾遍?

■南峽 娘家八十幾歲的媽媽,近幾個月來,常常這個吃不下,那個也吃不下,讓我們頗為煩惱,眼看著她身形日漸消瘦,體力一天比一天差,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總得想想辦法找到她愛吃的東西,我們左思右想,忽而福至心靈,思及先前曾帶她到餐廳吃buffet時,她吃得既快樂又滿足,嘴裡還一直念著「真好食」,於是和姐姐商量,就帶她去餐廳吃buffet,希望能喚起她對味覺的記憶,重拾對食物的熱情和喜愛,不再吃不下東西。 然而帶媽媽出門著實是一大工程,雙腳不良於行的她,只能倚賴輪椅,又因我和姐姐家裡都沒有多餘的汽車,所以我們只能仰賴大眾運輸工具——輕軌,帶她前往目的地。 雖說輕軌內有停放輪椅區,但要下車時,卻因車廂與月台間的空隙,讓我們的輪椅陷於其中,我和姐姐實在力有未逮,怎麼用力都無法將輪椅抬起,眼看著人來人往,真是欲哭無淚,忽然一隻溫暖的手,及時將輪椅抬高,讓我們順利脫困,這及時雨,讓我們對這位朋友感激涕零,抬頭一望,是一位老外朋友,「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我們對他的善行真是既感動又感激,雖不認識他,但謝謝他,這來自陌生人的善意,也為此行添了些美好的色彩。 到了餐廳,姐姐先用輪椅推媽媽逛了一圈,然後回到座位區,再詢問她想吃什麼。拿了一些食物給媽媽吃。我發現到媽媽用筷子,竟無法夾起食物,於是她索性就用手拿取,為了訓練她拿筷子,我一步一步的教她要如何施力,而螃蟹、蝦子之類的就幫她先把殼剝好,魚肉就先將魚刺挑出,讓她能夠順利吞嚥,此情此景,我感覺彷彿回到幼時她教我如何拿筷子,以及先將螃蟹、蝦子、魚肉等處理好,再讓我練習拿筷子吃的場景。就在當時,我深刻感受到,原來生命就是一種綿延的守護,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只是我們的角色互換,守護的前後有別罷了。現在的媽媽就是個老小孩,正待我們一步一步細心的呵護與照料,只不過孩子是走向成長的道路,而讓人感慨的是,媽媽卻是逐步走向生命的終點啊。 一頓餐下來,媽媽果然又是吃得開心和滿足,我們又聽到她說出「真好食」這句話,但看看佝僂的身驅,巍巍顫顫,如風中殘燭的她,我們還能帶她去吃幾次大餐?而這句「真好食」,我們又能再聽幾遍呢?

Read More

〈中華副刊〉片片桃酥傳真情

■紀方亮 妻從娘家回來,給我帶了幾包桃酥。岳母知道我愛吃桃酥,特意去老字型大小的店裡買了些,讓妻捎給我。 桃酥,是兒時的稀罕物。那時只有逢年過節走親戚時,才能看到此物。那時的桃酥,得去供銷社去買。一片片桃酥整齊地擺在套著油紙的紙箱裡,誘人的香甜撲鼻而來。 母親買桃酥時,我常跟在她的身後。桃酥是論斤稱的,稱好後的桃酥,擺成四摞,放在黃褐色的包裝紙上。售貨員熟練地折紙把桃酥包好,再用麻繩系上。這一斤桃酥,是一份很有面子的禮物。 桃酥大小不一,論斤稱最後總有小塊添稱。不用說,這小塊總能落入我的腹中。記憶中的桃酥,脆而不硬,酥而不膩,軟糯香甜。咬上一口桃酥,那酥脆的桃酥會掉下不少渣渣。吃完桃酥的手,總是油汪汪的,手上沾著的渣渣,也被我舔得乾乾淨淨了。 現在回想起來,桃酥就是我們小時不可多得的美食。它的地位,可以比肩現在孩子們眼裡的漢堡。 小時就曾因這饞人的美味而挨了打。那時我還沒上小學,一次姨去鎮上趕集,順路來我家,捎來一包桃酥。母親在街上送姨走的當口,我被饞蟲驅使著,手忙腳亂地去解桃酥紙包上的麻繩,想偷偷拿出一塊桃酥再系上。小時不會解繩扣,一來二去,麻繩竟成死扣了。桃酥裡的油洇亮了外面的包裝紙,桃酥的香氣向外溢散,心更急了。 越急越亂。搗鼓的時候,竟把牛皮紙給捅破了,油汪汪脆生生的桃酥露出了一角。想要從破的小洞掏出一點來吃,誰曾想,把一整塊桃酥給拖出來,牛皮紙破了一個大洞。 母親進得屋門。我那時已經把第一塊囫圇吞棗地吃完了,正在細細品第二塊。母親氣不打一處來,她原本想著過幾天去舅爺家,把姨給的桃酥當禮物送過去,不想讓我給包裝紙整破了。 母親打了我幾下,我哇哇大哭起來,卻仍把桃酥緊緊抓在手裡。母親把我抱在懷裡,眼淚也在眼眶裡打著轉。 那包被我拆了的桃酥,最終全進了我們幾個孩子的肚子。那時很天真,拿了一塊桃酥問父親母親吃不吃,父母總是說他們不愛吃,吃了燒心。那時的我心想:這樣好吃的東西怎麼能燒心,我情願天天燒心。 長大後,桃酥不再是稀罕物了。而我,也終於知道吃桃酥多了真的燒心。而那時的父母,對我說的則是一句美麗的謊言。以前他們都捨不得吃桃酥,哪裡會來的燒心。 工作後,總買桃酥回家,因為父親喜歡吃。父親喜歡早晨吃幾塊桃酥,把桃酥蘸著熱牛奶吃。他很享受這個過程,桃酥酥脆,親情軟糯,甜香悠長。中年時的父母,拉扯三個孩子,生活過得清貧,日子過得艱難,卻不失溫暖。但凡一丁點好吃的,他們總要留給孩子。現在自己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對此也深有體會。 妻帶回來的桃酥,我分了一半帶給父親。桃酥仍跟以前的桃酥一樣。但相比以前的日子,人們飯菜裡不再缺少油水,就會覺得桃酥油膩了,上了年紀的人吃多了反而對身體不好。帶些給他,讓他隔天少吃點,這畢竟是老一輩人的喜愛之物。 兒子晚上下自習回家,我讓他吃點桃酥當夜宵。他說:我不餓。爺爺喜歡吃桃酥,等周天我捎給爺爺吧。 我聽了,把臉轉到一邊,眼淚立刻流了出來。

Read More

定期追蹤奏效 嬤3度戰勝不同部位肝癌

彰化醫院個案管理師游雅方呼籲民眾最好要定期檢查肝臟。(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75歲婦人有C型肝炎,13年前發現肝癌,5年後又被發現肝癌,再8年後的今年5月又罹肝癌,13年間先後3度發現不同位置的初期肝癌,也3度戰勝肝癌,醫生說,最大的關鍵在於她定期追蹤檢查,在身體都沒有不舒服的情況下就發現肝癌,充分詮釋並實踐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話。 衛福部彰化醫院個案管理師游雅方表示,該病患在民國96年健檢發現C型肝炎,醫師囑咐她每3個月追蹤一次,民國100年在定期健檢時發現早期肝癌約1公分大,透過無線射頻燒灼術(RFA,簡稱電燒)殺死癌細胞,到了民國105年定檢時,又發現1.3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再次電燒。 彰醫放射腫瘤科醫師林伯儒指出,病患在今年5月定期檢查發現其肝臟有一顆2.5公分大的惡性腫瘤,沒有擴散到肝外淋巴結,而這次的腫瘤比較大一點,位於在橫隔膜下方,不適合電燒,也考量到其年紀漸長,於是進行俗稱光子刀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法(SBRT)」,也通過健保審查,由健保支應,經過1個星期5天密集的治療,過程順利,目前還在觀察後續情況。 病患說,聽到肝癌又來了,會感到憂心,所幸每次都是在初期即發現,沒有對外擴散。其實,13年間3次肝癌的發現都是透過定期檢查,她本身都沒有不舒服,如果等到不舒服才就醫,可能病情就不樂觀了。 林伯儒表示,要進行光子刀治療必須有先進的軟硬體設備、呼吸調控定位、4D電腦斷層攝影等,彰化醫院4年前引進最新的高精準度直線加速器,可以對病灶精確定位,同時透過呼吸調控,減少腫瘤隨著呼吸移動,因可以提高放射劑量,確保每次治療都能夠準確破壞腫瘤,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游雅方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在臨床上,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異狀到醫院檢查時,往往因肝癌末期而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最好要定期檢查肝臟,尤其是患有慢性肝炎者。

Read More

點值入法 健保費恐明年就漲

衛福部4日舉辦健保法第62條說明記者會。(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健保點值長期偏低。衛福部次長林靜儀4日指出,5日朝野協商健保法第62條,該草案若是通過,確保健保點值1點1元,形同取消總額制度,醫療支出無法控制,且一旦醫療費用急速增加,將加重民眾負擔,立即面臨健保費率調漲壓力。 立法院預計在5日舉行朝野黨團協商,討論包含健保法第62條,提出保障點值每點0.95元或1元;衛福部4日舉行協商前記者會說明。 林靜儀表示,今年第一季預估健保點值分別為牙醫0.96元、醫院0.95元,西醫基層及中醫皆為0.9元,皆不到0.95元。然而,保障健保點值1點1元、或1點0.95元等同實質取消總額制度,醫療支出無法預估及控制,與國家財政編列邏輯相悖。 她指出,健保制度運作20多年,若在現有總額制度下達到點值1點1元,恐怕需要全年增加1100多億元;1點0.95元則要增加705億元;一旦總額制度形同取消,增加的醫療支出可能不只全年1千億元,這是以往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狀況。 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總額制度有抑制醫療資源過度集中的效果,應該要將資源合理配置,耗用人力較多的項目應該適當提高。另,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仍有約2個月,約200億元,若採取保障點值1點1元,明年就得面臨保費調漲。 為使健保永續,林靜儀指出,衛福部已推出4項改革措施,包含:1、持續擴大資源挹注,維持總額預算適當成長率,把總額額項目中與長照、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基礎資訊建設、護理津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等項目,改由公務預算支應。 石崇良說,即將到來的總額協商中,已確定會把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20億元移出,透過癌症新藥基金支應;護理夜班津貼40億元也會改以公務預算,希望在服務不減的狀況下,把健保的餅做大。 2、反應實際醫療成本及臨床人員付出,健保署已於今年6月成立「支付標準衡平性評量規劃專家小組」,將持續邀請相關專業圞體或專科醫學會共同討論,優先調升醫事人力投入及急重難症項目,改善醫事人員待遇,以穩固醫療照護量能。 3、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針對山地離島資源不足地區燈塔型醫院提供補助,保障其收入或點值,維持在地醫療資源。 4、規劃百億癌藥基金,以增加民眾使用癌症新藥的可近性,並避免排擠健保資源,後續將每年滾動檢討給付。

Read More

三班護病比 拚2年入法4年達標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4日通過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除三班護病比預計2年入法、4年達標,也盼透過人力培育、正向職場與薪資改善3大方向策略,增加執業護理人力以及護理留任率等,至2030年增加最多7萬護理人力。 衛福部在行政院會報告護理人力政策整備12項策略計畫,期盼透過人力培育、正向職場與薪資改善3大方向,以及12項策略改善護理職場環境,建立醫院護理留任正循環的機制,促進領照護理師執業,並要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 根據報告,12項策略包含護理人力增額培育、國考增次題務精進、教考用協力整合平台、三班護病比達標醫院獎勵、友善護理職場典範認證、護理新手臨床導師制度、智慧科技減輕護理負荷、擴大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夜班護理人員直接獎勵、多元彈性自主執業、公職護理師比例調升,以及護理薪資結構合理透明。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長蔡淑鳳出席院會後記者會時指出,現行護理人力面臨幾個問題,包含三班輪值讓護理師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新領照護理師就業率約60%、醫院流失人力以30歲至35歲為主,加以2030年超高齡照護需求也會增加,必須提出解方。 蔡淑鳳表示,在各部會協助下,12項策略計劃包含建立護理教考用一致制度、提升新領證護理師執業率,以及預計今年起至2030年,每年增加10%的護理培育員額,整體能增加7.1萬名護理畢業生,以就業率6成來估算,能新增4.2萬執業護理人力。 蔡淑鳳說,透過政策調整正向環境與薪資改善,原領照護理「少進多出」的年約流失人力8000人可望降為4000人,預期至2030年可增加2.8萬留任,整體而言,至2030年能增加最多7萬護理人力。 至於三班護病比法制化期程,蔡淑鳳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預計2年內將三班護病比法制化,但考量目前護理人力缺口,以及策略推動後人力增加情況,預計4年後正式實施,法制可行性很重要。

Read More

全民腹超10年計畫 盯緊B肝C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病是台灣最大的本土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7-ELEVEN合作,4日宣布「全民腹超10年計畫」公益募款活動開跑,呼籲國人都能「主動篩檢、積極就醫、及早治療」,早日消滅肝病。 「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10年計畫」公益募款開跑,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致詞表示,肝癌仍是台灣癌症死因排名第2位,避免「肝硬化、肝炎、肝癌」3部曲發生,及早找出B、C肝帶原者積極控制,是達到2025年根除C型肝炎、2030年癌死人數減3成等目標的關鍵。 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提醒,40歲以上民眾每年腹部超音波1次,B、C肝帶原者至少每半年1次,更希望成為新全民運動。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根據統計,台灣B肝帶原者約15%、有160餘萬人,慢性C型肝炎患者4%、約40萬至60萬人,這些人都是肝癌高危險群。 而沒有B肝的成年人,大都感染過B肝,也可能有肝硬化及肝癌而不自知。腹部超音波是早期發現肝癌最好的檢查工具,今年肝基會與7-ELEVEN攜手合作,展開「今年超了沒」活動,舉辦免費保肝抽血檢查、腹部超音波等檢查服務,讓7-ELEVEN指定門市成為保肝衛教諮詢站,期盼找出帶原者積極控制,在2025年響應「根除C肝」的國家政策目標。第1場活動將於7月6日在高雄市仁武區7-ELEVEN米妃門市開跑,現場將同時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限額150位,已報名額滿)與肝病抽血(限額400名,可現場參加),參加資格為年滿30歲以上民眾,請攜帶身份證件方便資料填寫。

Read More

子宮內膜癌搔刮術 熟女人工生殖產子

奇美醫婦產部婦科主任康介乙表示,子宮內膜癌病例逐漸上升,提醒女性朋友如出現異常陰道出血、骨盆腔疼痛等,應儘速就醫,早期診斷有助於提高治癒率。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一名43歲婦女結婚多年仍未懷孕,檢查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第1期,因不願意以手術摘除子宮,醫師建議先將病情控制穩定再採用人工生殖受孕,接受口服治療及子宮內膜搔刮術,確定無殘留癌細胞後多次人工生殖治療,成功受孕剖腹產子,又再成功自然受孕。 據最新統計數據,過去30年來,全球子宮內膜癌病例增加超過15%,其中拉丁美洲增加56%、中東高達75%。目前子宮內膜癌已成為女性中第6大常見癌症。 奇美醫婦產部婦科主任康介乙表示,罹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會使得子宮內膜癌的罹病率上升。荷爾蒙失調、遺傳基因、多囊卵巢綜合症、早來初經、太晚停經也會增加其風險,由於晚婚、晚育的改變,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病例上升,在過去10年中尤為明顯,預計到2044年,病例數量將增加約50%,非常驚人。 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對於預後至關重要。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異常陰道出血,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陰道分泌物增多、骨盆腔疼痛、異常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或腹部不適。 康介乙指出,2023年國際婦產科聯合會對子宮內膜癌的病理分期較以往更精細,特別是將分子檢測納入分期中,能夠更精確地制定每一分期和不同細胞類型的治療方案。從荷爾蒙、化學、放射線、標靶和免疫治療等,能夠根據病人病況,更精確地預測病人的預後。 子宮內膜癌若早期診斷有助於提高治癒率,但無論在哪一期,最佳標準治療方式都建議以手術進行全子宮切除,並依照組織病理結果跟分化程度,決定輔助治療計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