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閒〉逃向苗栗苑裡 忘卻塵囂

苗栗曾有一本觀光旅遊雜誌,取名「Escape to Maioli」,中文名稱為「苗栗玩透透」,其實英文直譯「逃向苗栗」,更能符合苗栗山城的的慢活氛圍;當擁擠吵雜成為生活的必然,找一個人少清靜,讓呼吸腳步都慢下來的地方,似乎是現代人更急迫的渴求。這次就先逃向苗栗苑裡,輕鬆的住個2天,讓心安靜一些時日。 【圖與文/記者楊淑芬】 藺草之鄉 文化館保存傳統 苑裡藺草文化館可以親自體驗藺草手作。 苑裡鎮位於苗栗海岸線的最南端,苑裡平原是盛產稻米的穀倉,藺草編織的草席與草帽曾是台灣外銷的三大特產,曾經風光一時。 苑裡原是平埔族灣麗社地,「灣麗」以溫軟的客家口音念起來似「房裡」,所以今音「苑裡」。苑裡開發較早,鎮內多是土石砌成的三合院老宅古蹟,因環境、氣候得宜,人口稠密,是苗栗縣南部交通及生產重鎮。苑裡地形呈長方形橫列於大安溪北岸,在早期台灣開拓史占有重要地位與通霄、後龍、竹南,同為苗栗縣墾拓最早的地區。 藺草文化館展示的成品。 苑裡有「藺草之鄉」的美譽,只要一走進苑裡,就可以看到農田裡種植了許多藺草,因為藺草的莖柔軟而強韌,而且能除濕、除臭,非常適合用來編織,所以早在清初時,當地婦女已經利用藺草編織草蓆。經過發展及改良,到日治時代已研發出美觀的藺草帽,因為質地輕,並有自然草香味,而成為行銷全球的特產。 文化館外有一尊洪鴦女士的雕像,訴說藺草帽的由來,1897年洪鴦收到日本總督府之託,嘗試將藺草編織成西方呢帽的造型,是台灣第一個將藺草編製成帽子的師傅,洪鴦女士也成為日治時期最受當局推崇的台灣婦女。據說當時的苑裡,有九成以上的女性都在自家從事藺草編織,由母親帶女兒,婆婆帶媳婦,家家戶戶門口都在編織藺草,是苑裡最繁榮的時期。 藺草文化館外的洪鴦雕像。 1936年台灣草帽的外銷達於頂峰,年銷售量高達一千多萬頂,當時只要家中有一名會編織藺草的女性,就足以維持一家生計。 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手編逐漸被機器所取代,而工資的提高,也讓婦女不願在家編藺草,而選擇到工廠工作,藺草田越來越少,整個產業也走入了歷史。為了保存這一段回憶,苑裡鎮農會便特別設立了「藺草文物館」,希望能展現苑裡的地方特色,並讓這項傳統文化技藝永續傳承。 藺草文化館是二層樓建築,座落於苑裡鎮農會山腳辦事處旁,是以閒置的農會倉庫整建而成,館內的空間規劃成不同的主題區,分別為帽蓆文化區、展售區、農村古文物展示區、米文化區、民俗文化區等。還有帽蓆編織示範特區和DIY教室,透過親自動手作更貼近藺草產業。 稻田彩繪 媽祖駕稻迎賓 榖倉苑裡的彩繪稻田今年以「媽祖駕稻」為主題,集合4個不同媽祖形象,非常吸睛。(苑裡農會提供) 榖倉苑裡放眼都是稻田,而苑裡的稻田彩繪技術成熟,利用紫、綠、黃、白四色水稻育種,拉繩、構圖到插秧,曾經以紅極一時的黃色小鴨為主題,還有種過貓熊家族,都非常吸睛。 2024年以「媽祖駕稻」為主題,集合白沙屯媽、山邊媽、大甲媽及慈和宮媽祖的Q版彩繪來迎賓,為了讓民眾一飽眼福,還建了觀景台,就在藺草文化館對面,站高一無際的可愛媽祖。 東里家風 百年古蹟精緻藝術 山腳國小日式宿舍 歷史建築活化成樂齡中心 東里家風古色古香的三合院落。 東里家風位於苑裡中溝溪畔,出門即見溪流,是棟傳承130多年的三級古蹟。據說當年是聘請唐山師傅建造,工法紮實精緻,展現了紅磚瓦與交趾陶的精緻藝術。是苗栗有名「中溝鄭家」先祖經高人指點下就蓋建於此。 整個「中溝鄭家聚落」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從南方遠處靜觀之,北(後)靠山,南(前)臨溪;右有「鄭家老厝」、中有「東里家風」三合巨院、左有「鄭宅」日式古建築,東西連成一片超級大聚落,甚為壯觀。 目前是民宿,也有供應傳統割稻飯,但是都必須事先預約;因為建築太有特色,據說許多背景是清朝時代或是台灣早期的電視劇都在此取景拍攝。 山腳國小整修後原貌重現的日治後期建築群。 苑裡鎮山腳國小日治宿舍群共有4棟日式宿舍建築物,分別完成於日治時期1937年至1941年之間,目前是苗栗登錄的歷史建築,整修之後是苗栗縣樂齡學習示範中心。 整修後的建築每棟都是雙拼式格局,地板挑高,基座設置氣窗以保持通風。每戶均有玄關、客廳、臥室、廁所、廚房、前後院,地基為磚造,牆壁為編竹夾泥牆,屋頂為文化瓦,東南棟屋脊瓦留有氣窗孔,相當特殊。 歷史建築後方是一汪池水,還有紫藤花道,初春賞花不用遠赴日本。 便所麵 最在地的美食 便所麵!不是很優雅的名字,卻是苑裡最在地美食,許多人從小吃到大的陽春麵,就位於山腳菜市場公廁旁,從很久很久以前就被稱為「便所麵」,好吃又價錢公道,所以歷久不衰,目前已經傳到第二代。 一般麵攤子有的湯麵、乾麵、餛飩麵、小菜,應有盡有,最特別是豆腐肉,是三角油豆腐裡面鑲肉,有肉的鹹香與豆腐的水嫩口感,可以煮湯、單點或是煮成豆腐肉麵,都極為美味。 據當地人說,外地的遊子回到苑裡都要來一碗便所麵,才算回到家,而旅客來一遭苑裡,吃過便所麵,才算遊過苑裡。 位於山腳菜市場裡的便所麵已經傳承二代。  

Read More

大部分手術不需禁食8小時 術前2小時可喝飲品 術後不用等排氣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營養師陳昕玫指出,有別於傳統手術需禁食8小時,目前最新的營養觀念是大部分手術在術前2小時仍可補充高碳水化合物飲品,手術後也無需等待排氣,即可先嘗試清流質飲食,以利病人快速恢復,並減少術後不適感。 陳昕玫表示,針對營養不良的患者,在手術前建議及早介入優化,因患者如體重下降5%到10%,則可能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風險,故建議術前7到10天就開始營養介入,由營養師給患者個別化評估所需的熱量、蛋白質及營養素,以利術後康復。 在住院後,術前兩小時可補充高碳水化合物飲品,建議總量不超過400毫升,以零纖維、零油脂為主,依個人耐受性選擇適口性佳的飲品,例如:運動飲料、無渣果汁、冬瓜茶、蜂蜜水等。 陳昕玫表示,手術完畢延後飲食,會增加感染併發症且延遲復原,對於部分非轉移性的結直腸吻合術患者,術後4小時應開始嘗試進食。針對結直腸手術患者,則可以軟質低渣取代清流質可減少惡心、加速腸胃道功能恢復、預防術後腸阻塞並減少住院天數。 陳昕玫指出,手術的急性壓力會造成精氨酸快速耗損,進而影響T細胞功能跟傷口癒合,故可挑選含有精氨酸、麩醯胺酸、omega-3或是核甘酸之口服營養補充品。 如患者被要求「清流質飲食」,則可飲用清澈透光的零油脂零纖維液體,如運動飲料、冬瓜茶、無渣果汁、米湯、雞精或專用營養品。如被要求「全流質飲食」,則可將6大類食物攪碎後呈軟流質或軟嫩質地,不太需要咀嚼且易消化的類型,如蒸蛋、布丁、豆花、南瓜糊或是等滲透的營養品。 陳昕玫表示,患者如需「軟質低渣飲食」,應以低油脂、低纖維且口味溫和食物,避免油炸、油煎或加工食物,如:滑蛋牛肉粥、鱸魚麵線、山藥小魚粥等。總之,術後加速康復整合了病人的照護療程,術前給予個別化介入及營養優化,並縮短禁食時間,減少長時間飢餓等不適感,更有利病人術後之恢復及照護品質之提升。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小針刀治療網球肘

■陳俊銘 針灸對於急性運動傷害有著很好療效,但若是反覆性運動傷害,形成的沾粘組織所造成的疼痛,針灸有止痛作用,但容易反覆發生疼痛,此時小針刀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針刀最早是在1976年由大陸朱漢章教授發明,結合外科鬆解術和中醫針灸技術,針對組織沾黏造成的疼痛,有著很好的療效。透過針刀鬆解組織沾黏,可達到很好的根本治療。 「網球肘」的醫學名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因網球運動員易患此病而得名,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覆用力做肘部活動者,也易患此病。主要指手肘外側肌腱炎疼痛,疼痛的產生是由於負責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複用力而引起的,患者會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患部疼痛。網球肘是慢性疲勞綜合症的典型例子,主要是手腕伸展肌,張力十分大,容易出現肌肉筋骨連接處的部分纖織過度拉伸,形成輕微撕裂。 網球肘的病因包括: 1.擊網球技術不正確,網球拍大小不合適。2.手臂某些活動過多,如網球、羽毛球抽球、棒球投球。3.其他工作如刷油漆、廚師切菜、屠夫砟肉、划船,使鎚子或螺絲刀等。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玩網球或高爾夫;從事需要握拳狀態下重複伸縮的工作;肌肉不平衡;柔韌性下降;年齡增大。 小針刀是治療網球肘的利器,透過針刀將肱骨外上髁發炎狀態沾黏的肌腱韌帶組織鬆解開,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配合中藥挑紅四物湯藥甘草湯,加減丹蔘,川土,素勺,木瓜,桑枝,雞血藤等,有效治療網球肘。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深入長者日常 成大團隊 一日伴學

成大與千葉大學攜手開設「健康老化之路」國際交流密集課程,期末發表時亦邀請社區長者參與。(成大提供) 成功大學USR「相伴2026」計畫,繼今年寒假帶領師生赴日本與千葉大學合作跨國密集課程後,暑假期間更將「國際課程—健康老化之路」移師台南,將台灣對健康老化的重視以及成大對在地老化的創意策略,分享給千葉大學團隊。 成大表示,相較於寒假在日本時以參觀機構與訪談當地長者的方式為主,暑期課程最大特色是「一日伴學」活動,學生們分組行動,貼身參與高齡者的一日生活,從食、衣、住、行、樂等面向了解在地高齡者的生活。同時邀請北區仁愛里、中西區南美里的九名高齡長者分享他們個人運動、社區菜園、社區運動、家庭購物、志工服務等不同行程,學生們藉由課程進行觀察、分析與方案設計。 相伴2026計畫團隊表示,如果想要讓密集課程的學生深入了解地方,卻只訪問里長或由學生自由踏查,資料深度恐較為不足,而且高齡者對於訪談又常過於緊張,而國際學生透過翻譯亦會有理解落差。「一日伴學」提供學生真實跨進長輩日常生活的機會,亦能將成大多年來推動在地健康老化的成果呈現給千葉大學的師生。 「健康老化之路」課程為期9天,學員來自成大與千葉大學共18名學生,授課老師們與駐點助理們共同帶領學生探討在超高齡社會中,如何讓高齡者在社區中達到健康老化,並且是社區可執行的方案。 劉立凡教授表示,成大與千葉大學都具有人才培育、社區實踐與地方創生的共同目標,這兩次的課程交流呈現出跨國間文化特色的差異,也可以凸顯各自需求及特色,並提供典範轉移的可行性。 日本千葉大學團隊也指出,兩國處理政策議題特性與文化敏感度的不同,可以向台灣學習快速變遷時代下處理事務的效率與應對彈性,雙方可以相互學習及彌補各自弱項,形成相關地方創生議題導向下的緊密夥伴關係。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春風有自己的路線

詩╲攝影 葉莎 這是剛剛栽種的三月 嫩綠的秧苗 在日光的寵溺中呼吸 因循日光的寵溺 我時常倚著小屋的舊衣服 坐在一顆石上背誦經文 聲音並不苟且 並溫馴長成馬匹的樣子 以奔馳的速度和雲親近 念想若不慎分岐 瞬即掉入妄念的深淵 足以淘汰身心的潔淨 (我是無法在深淵裡創造春風的人,親愛的詩人巴特蒙特,我這樣跟你說) 春風有自己的路線 擁有在深淵攀爬的身手 它們不像我 拒絕幽暗又愛上幽暗 就像此刻 走在盛夏的毒辣中 我竟想念春天無人知曉的深淵 孤獨的蕨類在心靈中連綿 依然感覺如此喜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五言絕句〉.處暑

■子寧 古語不欺我 秋來仍處暑 鏡中青鬢頹 歲歲秋老虎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長老教會檔案館 認識教會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所在地曾為原台灣教會公報社原址。 館內豎立巴克禮雕像。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台近160年,對歷史深具意識,1950年起,開始成立歷史資料室,1976年在巴克禮故居成立台灣教會歷史資料館,幾經遷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在台南東區青年路與新樓街區域落成,無巧不巧,所在地為台灣教會公報社原址,歷史與文字,在不同時空,巧妙結合。 資料館主要收藏19世紀之今的洗禮簿、議事錄、紀念刊、書信手稿、漢羅英日語古籍、珍本聖經聖師、契書、地圖、照片與人物檔案等。館內典藏許多文物和物件,「巴克禮銅像」係巴克禮牧師過世後不久,門生故舊為其樹立銅像為紀念,然,1940年代戰爭時期,被日本政府徵收鎔鑄,1976年台南神學院百週年慶典時,再重新雕刻,此件為摹製塑像。 館內典藏台灣教會公報和巴克禮所翻譯的新舊約全書。 這張書桌大有典故,是宣教師馬雅各、巴克禮都使用過的書桌。 另由巴克禮於1885年創立的《台灣府城教會報》,是台灣最早報紙,以台語羅馬字著稱,對宣教佈道、啟迪民智具有深遠影響,而巴克禮擔任主筆時間就超過25年,館內也將歷年報紙裝訂成冊。另有巴克禮翻譯的新舊約全書,讓整部以廈門音羅馬字聖經得以完整,印製過程中,曾遭祝融,幸好巴克禮有留下備稿,而這版本已成為現行台語譯本底本,目前展示品則為1969年版本。 館內也典藏巴克禮獻身文,巴克禮16歲起,每年生日都於獻身文簽名,結婚後,夫妻倆一起簽名直至最後,對宗教的堅持,令人感佩。館內也展示一張大桌子,赫然是宣教師馬雅各、巴克禮都使用過的書桌,不禁讓人遙想百餘年前,兩人在書桌前研讀各項資料的畫面。 檔案館內珍藏巴克禮獻身文。 此外,資料館曾提報「賴永祥長老史料庫」與「南部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之歷史文獻:以巴克禮牧師為中心增補」兩案,更入選文化部「第二屆台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兩案分別包含賴永祥長老的台灣教會史料蒐藏與其編寫的《教會史話》,史料數位化,無償提供各界運用;另,第一台活字版印刷機(1885年出刊的《台灣府城教會報》)、巴克禮以羅馬字寫成的台語聖經、巴克禮與台南神學院相片集及巴克禮長袍等珍藏文物等,對教會保存台灣集體歷史記憶重大肯定。 想認識教會史,到這裡就對了,即使你不是基督徒,檔案館內典藏眾多歷史文獻和文物保存,可供研讀,館內也陳列許多教會史相關書籍,供大眾開架閱覽並舉辦小型主題特展和講座,資料館也提供數位資料,若民眾不克前來,亦可至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平台搜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獻」資料集,一起認識基督教長老教會在台灣!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種柚剝柚皮 她手現咖啡色斑點

陳姓女子採摘自家種的柚子及負責剝皮,手指皮膚出現咖啡色斑點,不僅發皺還嚴重脫皮。(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9月是柚子盛產的季節,市售很常見也受到多人的喜愛,但少數人對柚子過敏卻不自知,皮膚科醫師表示,有些人甚至接觸了柚子皮就會有過敏的情況發生,建議過敏的人要戴手套剝柚子、若徒手剝完一定要趕快用肥皂把手洗乾淨。 皮膚科醫師表示,柚子皮含有漆酚類等植物性化合物,一旦留在皮膚上,經陽光或燈管的紫外光線照射後,會產生光敏感性皮膚炎,留下咖啡色的色素斑,通常需要2、3個月才會消退;也有人剝成「富貴手」,因為柚子皮的油具有清潔功能,會將皮膚的表面皮脂膜代謝掉,造成脫皮。 陳姓女子每到中秋節,都是她採摘自家種的柚子及負責剝皮,也不知道剝了幾顆,發現整雙手皮出現咖啡色斑點,不僅整個發皺,還嚴重脫皮。 醫師提醒皮膚比較敏感的人,摘採或剝柚子時最好能戴手套,剝完趕快用肥皂洗手,而且手心、手背甚至手臂都一定要洗乾淨。(記者陳金龍攝) 醫師提醒皮膚比較敏感的人,最好能戴手套剝柚子,如果覺得這樣不方便,要記得剝完趕快用肥皂洗手,而且手心、手背甚至手臂都一定要洗乾淨,之後如果皮膚還是感覺不舒服,應直接尋求專業協助為佳,千萬不要自己塗抹其他偏方,否則可能讓情況加重。

Read More

多重用藥 嗜睡/跌倒風險增

北榮桃園分院提醒高齡長者用藥停看聽。(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依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從2025年開始,台灣即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雖然高齡人口持續穩定成長,但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並不代表高齡長者就比較健康,根據2023年國民健康署年報,推估20歲以上罹患三高的人口數有近千萬人,尤其糖尿病還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隨著年紀的增長,高齡長者往往都會有多重共病的問題,多重共病往往伴隨多重用藥,而多重用藥就有可能使重複用藥或藥物不良反應所導致的「藥物不良事件」發生,例如:嗜睡、跌倒或認知功能下降等。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藥師李承恒一日指出,抗膽鹼作用的藥品在老年族群和失智症族群中的使用需特別小心,例如:第一代抗組織胺、部分身心科用藥、部分抗痙攣藥等。抗膽鹼藥品的副作用有口乾、便秘、使排尿困難、嗜睡、疲倦、跌倒風險上升、認知功能惡化等。所以,對於共病多的高齡長者而言,只要因為某些原因導致長期使用該類藥物,就有可能會衍生出其他的問題,例如:便秘。除此之外,抗膽鹼藥品可能會影響到大腦中乙醯膽鹼的作用,所以對於失智症患者而言,可能會影響失智症藥品的藥效,長期使用也可能會影響認知狀態。

Read More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 助翁移除尿管

醫師董聖雍說,水蒸氣消融手術治療攝護腺肥大,安全性高,影響尿失禁、勃起功能或射精功能障礙輕微。(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4歲陳先生因為心臟病發住院做心導管檢查並放置2隻支架治療,住院期間發生尿液滯留,而放置尿管,出院後回診泌尿科希望能拔除尿管,經檢查發現其攝護腺中度肥大,考量他才剛心臟病發治療中,屬於麻醉手術的高風險族群,選擇做較安全的微創水蒸氣消融手術改善阻塞尿路,術後隔天即返家,後來順利移除尿管,恢復正常解尿。 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指出,病人治療心臟病的同時,發現攝護腺肥大致阻塞尿路的狀況,所以出院時仍帶著尿管回家,由於病人攝護腺癌症指數正常,先採取藥物治療,惟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反覆嘗試移除尿管仍然失敗。由於病患要求手術解決攝護腺肥大的問題,以求能移除尿管,一方面考慮其為麻醉手術的高風險族群,若採用攝護腺肥大的標準手術方式「攝護腺雷射剜除手術」,需待數個月後身體狀況穩定,且能暫停抗血小板藥物時才適合執行;然而,病人急著移除尿管以恢復正常生活,經討論後,決定接受近年剛引進台灣的「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治療。 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在尿道內視鏡下,將高溫水蒸氣注入攝護腺組織,使攝護腺肥大組織的細胞壞死萎縮,進而使攝護腺縮小、減少尿路阻塞。 此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或輕度麻醉下進行,整個過程無傷口、不需要停用抗凝血藥物,且通常半小時內即可完成手術,術後尿管僅需再放置1-2週的時間即可移除,並於約3-6個月後會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