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英文正名 驗光師上街抗議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6日在立法院群賢樓外舉行抗議活動,號召全國各地數百名驗光師集結,高呼口號要求修正為國際通用的Optometrist、取消不合理規範。(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聯會6日號召數百名驗光師走上街頭,要求將驗光師英文名稱改為Optometrist,並要求15歲以下兒少都能在眼科醫師指示下進行驗光。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驗光師改名牽涉到業務範圍擴張,因此衛福部必須與其他團體共同討論並擬定共識。 驗光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群宸表示,衛福部自108年起,對驗光師英譯名稱進行研商會議,卻沒有實質進展。公會主張驗光師英譯應修正為國際通用的Optometrist,但醫事司卻仍建議以不符合國際規範的Ophthalmic Optician(配鏡師)作英譯,造成台灣驗光師出國交流時受阻。 中華民國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6日在立法院群賢樓外舉行抗議活動,數百名驗光師到場參與,與會人士要求驗光師英譯應修正為國際通用的Optometrist。(中央社) 黃群宸表示,衛福部去年12月召開相關會議,所有醫事人員代表都支持使用Optometrist,要求衛福部1個月內落實正名與政策修正。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表示,驗光師要求正確英譯名稱主要是國際交流、發聲,才能夠真正代表驗光師的身分,台灣地區驗光師接受的教育並沒有比其他國家低,呼籲衛福部給予驗光師更好、合理、平等的對待。 民眾黨立委陳昭姿指出,英譯的錯誤會影響台灣驗光師國際交流,與台灣驗光師學制與執業相似的澳洲、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都稱為Optometrist,要求衛福部別再研商會議,直接正名。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當初驗光人員法109年修正通過,決定使用Optician作為英譯,也曾向眼科醫學會徵詢。世界各國醫師與其他職類分工各有不同,有些參考其他國家名稱分類,部分是各國工作種類而異,可能要因地制宜。 衛福部指出,驗光師團體爭取開放6歲以下兒童驗光權,則因當時立法已闡明是為保護兒少族群之視力健康,避免因特殊眼球疾病或神經疾病所致視力問題、假性近視或其他眼病變等,所以須由醫師先行診察、診斷並評估,以免延誤就醫。  

Read More

心跳停止 44分鐘裝好葉克膜

54歲的周先生到院前已2度OHCA,經北榮與北市消防局共同合作執行到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急救計畫而重獲新生。(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與台北市消防局建立到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急救計畫,符合急救條件的到院前死亡(OHCA)之患者爭取至少10分鐘的黃金救命時間,啟用該計畫的OHCA患者存活率高達62%。54歲的周先生在家中心跳停止,就是由這個計畫緊急送醫裝置葉克膜而順利救回,周先生說,「感謝北榮與消防弟兄的努力,珍惜現在的每個日初與日落」。 周先生因心室纖維顫動造成心肺功能停止,家屬立即撥打119,並依指示展開心肺復甦術(CPR)急救,消防弟兄到達現場評估,周先生符合到院前啟動葉克膜之要件,通報北榮急診室啟動葉克膜小組,而到院前之急救期間,周先生一度恢復心跳,但隨後又停止,台北榮總急診部醫師陳盈如指出,周先生是兩度OHCA。 陳盈如表示,北榮現有10套葉克膜儀器,急診室在這個計畫要求下,永遠備著一套隨時可使用的葉克膜儀器,周先生由首次OHCA到裝上葉克膜,只花了44分鐘。到院後並由心臟科醫師蔡依霖進行心導管手術,周先生住院12天後康復出院。 北榮指出,到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的急救計畫是要符合年齡小於70歲,倒地時身旁有人目擊並立即進行CPR,且初始心律為可電擊心律,預估現場至醫院小於8分鐘的路程,且無明顯外傷、臥床、癌症末期及其他不可逆之末期疾病,台北市士林、北投區的消防弟兄只要遇到符合條件的患者,就會立即通知北榮啟動程序。 台北榮總急診室永遠準備一套隨時可使用的葉克膜儀器,接獲消防弟兄通知後,在患者到院前就先行啟動。(記者傅希堯攝) 北榮副院長林永煬指出,台北市近年像周先生這類患者,過去存活率約3成左右,去年1至10月則提升到約47.8%。北榮率全台北市之先,推動院前啟動葉克膜小組計畫,目前為止共收治13名患者,其中8例經評估適合放置葉克膜,其中5例成功存活,存活率達62%。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專員蔡緯屏表示,如各地區醫院都與消防單位合作執行到院前啟動葉克膜計畫,就能挽回更多生命。

Read More

男童上課常睡著 竟罹糖尿病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小學3年級男童小威,上課常常睡著且在家也是常常精神不好,就醫檢查不但有尿糖,空腹血糖也過高(>200mg/dl),確診為兒童糖尿病後,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和規律飲食運動的生活,從此上課也不再精神不好想睡覺。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潘潔慧表示,糖尿病是血糖過高的疾病。過去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發生於兒童期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1型糖尿病,屬於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變化,飲食越來越精緻而豐盛,運動的時間常被看電視、打線上遊戲取代,肥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亞洲地區的發生率更高於歐美。 潘潔慧表示,第2型糖尿病的兒童或青少年,和第1型糖尿病孩子不太相同,除體型壯碩肥胖不同,還有脖子後側的皮膚特別黑且紋路特別深,像一條帶狀一直延伸到脖子兩側的典型「黑棘皮症」,且常出現在頸部,也會出現在腋下、鼠蹊部,更嚴重者在肘、膝關節等彎曲側都有。治療青少年第2型糖尿病,基本原則是飲食、運動和藥物同步進行。 潘潔慧強調,第2型糖尿病即使血糖很高仍不易發生酮酸症,但是這樣表現溫和的疾病特色,反而是最危險的陷阱。 根據國外發表的一個報告指出,看似溫和的第2型糖尿病反而對身體傷害更嚴重,分析其原因就在於症狀溫和,所以這群孩子易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失去耐性,不再定期追蹤,因此讓血糖失去控制。第2型糖尿病是體質加上環境因素造成的慢性疾病,如果好好治療仍可長壽又健康。

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與繁花的苗圃〈上〉∣∣採訪少年小說推手許建崑教授

■紀小樣 一棵隱形的大樹 海葵颱風的巨眼剛瞪視過南臺灣,一陣大雨也來翻過了大肚山——從東海別墅穿越一千五百株香思樹,腳蹄踢踢躂躂跑到文理大道最上面「梅可望校長」題字的圖書館。 除了我沒見過、號稱有十萬棵樹的中央大學之外,東海大學是我所知道的臺灣所有大學中沒有「農學院、森林系」,但校園裡面卻有「森林」的大學;筆者今天要來採訪福爾摩沙兒童文學界喜歡隱形的一棵大樹:許建崑教授。 許建崑老師出生於台北永樂市場附近。我想:他誕生的那夜,或許哭聲太大聲,影響了大龍峒孔子的睡眠,至聖先師隨口一問旁邊的孫子孔伋:「那、那是誰家的孩子啊?怎可放任不管!」我想,一定是述聖孔伋陪著孔丘徹夜走出「萬仞宮牆」漫步過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他們去探望撫摸過許教授的頭,要不然,他這輩子哪來那麼多跟書的不解之緣。   小樹的磨難 1947年,許教授的父親在福建安溪為逃被「抓兵」的命運,從泉州渡海來臺,投靠當警察的哥哥,想不到兩個禮拜後,「二二八事件」爆發,類似臺民認為「半山仔」的處境——許教授的父親被安排在當時的「舊貨公會」棲身隱蔽,因此認識了許教授的母親。兩人結縭,育有五子(許教授是長子),但婚姻期間風波、爭吵不斷,硬給孩子心靈帶來諸多壓力、苦痛。父母在許教授讀國小四年級那年離異,但孩子親情仍在父母之間瓜葛拉拔。母親擺設雜貨攤兼漫畫出租店營生,許教授小小年紀就要幫忙顧看生意;出租店每周進來二、三十本新書,他要負責割開彌封,因此趁便閱覽了很多《王子半月刊》與《模範少年》雜誌(《王子半月刊》、《模範少年》為臺灣早期的兒童、青少年雜誌),這或許就成為許教授後來投入台灣「兒童文學」研究教學的根源、伏線。許授授說他真正的文學啟蒙大概在其考上初中後(當時尚未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接觸閱讀到《木偶奇遇記》這本書,從書中主角皮諾丘的處境獲得安慰、力量與啟發,許教授覺得無法逃避命運,應該「坦誠」、「努力」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與親情牽扯。但在父母婚姻齟齬中,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免無辜、無力與鱗傷,以致許教授的「初中」與「高中」跟大學一樣都讀了四年。   初長出的羽翼 高二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也是影響許教授相當重要的一本書,書中主角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童年與成長處境應該使其深有認同與感發。高中畢業等待大學放榜前,許教授因文學的興趣參加了「復興文藝營」,報名小說組的他卻以一篇散文初試啼聲獲得佳作。大學順利考入東海大學中文系後(當時大學錄取率約略只有13%),離開台北「半破碎窩巢」的許教授急需自力更生。他從東海大學宿舍越過校門口的中港路(現已改稱:「臺灣大道」)步行到楊逵的「東海花園」幫忙,因颱風受阻,只工讀一個禮拜便不好意思請辭;楊逵給其100元工資,那100元捧在手心,對離家在外的大一新生而言是多麼重要的資助(支柱)——許教授說:當時東海大學學費3600元、宿舍住宿費600元,而學生外面打工,一個月大概可以賺取280元生活費。多年之後,許教授才知道當時楊逵東海花園的經濟其實也相當困窘,更使其深感楊逵待人之溫暖與寬厚。   圖書館情緣 出門在外,必須自食其力的許教授在東海大學圖書館打工六年,從一隻菜鳥一路學習——書本「分類、排架」、進入「編目室」再到「古籍室」管理手稿、古籍善本、線裝書。圖書館的工讀歷練讓其深入知識的殿堂——大量閱讀、營養、吸收……,不但使生活有了定位著落,更建構出了自己「腦袋裡的圖書館」。 許教授說他最無法忘記的是:工讀第一年從學校勞作處領到200元聖誕節禮金的溫暖欲泫心情,而這顆小小的種子,終於在他2015年一月榮退前夕長出更大的清涼樹蔭,以之感念母親與母校恩情,成立了清寒工讀生的獎助學金。 筆者驀然領悟為什麼此次採訪,許教授要跟我約在圖書館?或許就是其與圖書館的這種生命連結、特殊情緣。   一心二葉 大學與研究所六年一路順遂;明代文學是許建崑教授的根柢,研究所畢業的第一本論作是《王世貞評傳》,再接《李攀龍文學研究》(李攀龍與王世貞為明代「後七子」文學領袖。「後七子」是嘉靖、隆慶年間,主宰中國文壇的七位知名文學家);其學術研究的成熟、代表著作則是《曹學佺與晚明文學史》(2014,萬卷樓);曹學佺畢生好學,對文學、詩詞、地理、天文、禪理、音律、諸子百家……都有研究,尤工詩詞,是明末福建文苑復興的重要支柱。以史為鑑,晚明的文學(社會)研究,更讓他通透一些臺灣當代人事與社會處境、變遷;許教授說:「研究透徹之後,你手中自然就掌握了一盞燈,這盞燈除了照亮過去歷史,反身,你也可以探照未來人生。」 研究所畢業之後,除了服役與短暫的「彰化高商」國文教職之外,許教授人生的黃金歲月、成家立業……都在東海大學(妻子更是近水樓臺低兩屆的中文系學妹:李曼瑛老師)。1978年許建崑老師回返母校任教,開設「小說概要」與「戲劇概要」課程,1985又奉命開設「兒童文學」,是當時全國大學中文系之首例。研究教學所需,許教授「一心二葉」茁壯出了宜古宜今的兩大枝幹——古典「文學、小說」與現代「兒童文學、少年小說」,此兩大枝幹在其學術生涯,分布得勻亭豐茂、風姿綽約。

Read More

冬天肌肉易當機 三高、老菸槍小心骨中風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林書樊示範小腿肚抽筋緩解手法,就是將強迫腳掌進行反方向拉伸。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肌肉竟然也會像電腦發生當機,不是只有腦中風,骨頭也會中風;醫師表示,肌肉當機就是俗稱的抽筋,各年齡層都會發生,冬季夜晚氣溫低,抽筋機率較高;骨中風則是因支配骨頭的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通,骨頭壞死,一般很難察覺,一旦出現疼痛、不良於行,只能採取積極性醫療方式解決。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骨科主任林書樊指出,導致抽筋的原因相當多,必須找出好發風險因子,才能對症下藥及預防與治療。就骨科而言,電解質不平衡、激烈運動、骨骼異常、壓力或疲勞、鈣片補充過量與低溫都有可能造成肌肉當機。 其中,許多長輩因脊椎、膝關節、頸椎或髖關節退化開刀,植入支撐骨頭的金屬物,處於低溫環境時,導冷特性的金屬溫度比肌肉低,因此更容易抽筋,尤其好發於夜晚睡眠期間,建議睡前進行腿部熱敷、按摩及穿襪子保暖。 此外,林書樊談及三高慢性病人、肥胖、嚴重酒精依賴者、老菸槍、吸毒者是罹患骨中風的高危險群。

Read More

春節長照服務不中斷 請提前預約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農曆春節將至,為讓失能民眾及家庭照顧者可以在年節期間持續獲得長照必要服務,衛福部6日指出,年節期間仍持續提供部分長照服務,有需求的民眾可向各縣市政府預約,春節期間需喘息服務的民眾,應於22日前完成預約。 在台南市之居家照顧服務方面,民眾可於13日前完成預約,共有305家單位可提供服務。台南市家庭托顧服務方面,應於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20家單位可提供服務。在交通接送服務方面,配合台南各大醫院門診時間,眾應於20日前預約,共有5家單位提供服務至1月27日,28日到2月2日間則未提供服務。 台南市之喘息服務方面,應於22日前完成預約,共有44家單位提供機構喘息服務、305家單位提供居家喘息服務,但春節期間並無提供巷弄喘息服務。餐飲服務方面,對獨居或家人無法照顧之失能個案,於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13家可提供乾糧等代餐或一般餐食。專業服務方面,17日前完成預約,共有32家單位可提供服務。 衛福部呼籲,接受長照服務民眾可依各縣市所訂期限提前預約服務,以利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或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於春節前先安排連結服務資源,進一步資訊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諮詢。

Read More

麻疹病例搭高鐵 2班次旅客注意

本土麻疹病例搭高鐵往返中部及高雄市,衛生局籲請曾搭乘同班高鐵車次車廂旅客速與該局連繫。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台中本土麻疹病例於可傳染期間曾搭乘高鐵往返台中高雄,由於麻疹出疹前後4天即具有傳染力且傳播力極強,會透過空氣、飛沫及接觸確診者的分泌物而感染;為此,高雄市衛生局6日呼籲,「去年12月28日160車次第2車廂」左營往台中及「12月31日153車次第4車廂」台中往左營的同車廂旅客,盡速主動聯繫衛生局。 高雄市衛生局指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1月3日檢出1例中部本土麻疹病例,這名個案於可傳染期間曾搭乘高鐵往返中部及高雄市。衛生局指出,已主動了解旅客名單並呼籲同廂旅客主動向高雄市衛生局防疫專線(07-7230250)或疾病管制署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聯絡。 衛生局表示,由於病人散布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皆有被感染的風險。麻疹潛伏期約7至18天,與確診者接觸後10至12天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炎、結膜炎(畏光、流淚與紅眼)等症狀,平均約14天會出疹。 衛生局提醒民眾出現上述麻疹疑似症狀,應儘速主動聯繫居住地之衛生所安排就醫。

Read More

嬰幼兒染RSV 變重症只要2天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6日提醒,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嬰幼兒住院主要原因之一,初期症狀不易察覺但病程迅速,家長勿輕忽。圖為幼兒看診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寶寶入冬病不停,醫師提醒,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嬰幼兒住院主因之一,住院率甚至高達腸病毒的7倍,雖初期症狀輕微且不易察覺,但病程進展迅速,甚至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導致休克、器官衰竭,對家庭與醫療體系構成極大挑戰。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醫師楊生湳指出,健康幼兒的肺部功能通常需到1歲半至兩歲才發育成熟,然而RSV感染在短短2至3天內便能迅速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導致嚴重阻塞性肺炎和急性呼吸困難,此時家長往往不得不將孩子轉診至大醫院,但病毒惡化速度極快,輕者可能得住院1週,重者則需進入加護病房,甚至可能引發細胞激素風暴,導致休克、器官衰竭。 觀察台灣許多家長普遍認為RSV只是「嚴重一點的感冒」,楊生湳強調,多達8至9成的RSV重症個案,最初均是由肺部換氣功能受損所引發,少數還可能因RSV侵入心肌細胞,引發心肌炎,或是擴散至肝臟,導致肝炎等;且即使感染後痊癒,RSV仍可能對呼吸系統發育造成深遠影響,進而引發過敏性支氣管炎,甚至更嚴重的氣喘,對孩子的整體健康構成長期威脅。 楊生湳指出,RSV全年均可流行,具極強的傳染力,在產後護理之家等高風險族群聚集處中,更容易引發群聚感染。不僅威脅嬰幼兒健康,還可能導致機構因疫情失控而停業,對產後護理機構而言更面臨品牌與業績雙重的嚴重損失。 由於RSV高傳染性,新生兒群聚場所過去常成為病毒傳播溫床,為了強化整體防疫意識與行動,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聯合多個專業學會攜手推出首屆「嬰幼兒健康預防安心機構專案」,充分發揮產後護理機構在新生兒健康防護中的樞紐角色,共獲全台近60間機構積極響應,透過衛教宣導與專業資源整合,全面提升家長對RSV的預防意識。 楊生湳提醒,家長除了平時減少群聚場所的接觸及維持良好衛生習慣,目前針對RSV的預防也有單株抗體提供保護,除了高風險族群有健保給付,未來隨著衛福部推動健康政策,台灣也計劃引進最新的長效型單株抗體,讓一般健康新生兒的家庭有更完善的保護選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