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原始動機在語言中延異

粉色風暴 文/簡政珍 圖/卓美黛 寫詩時,詩人的原始動機,在語言的事件中延異──在延續以及延誤中顯現差異。 這些差異卻是詩存在的理由。原先動機裡的思維,是散文的層次,在「延異」的過程中才產生詩。 語言事件之後完成的作品與語言事件之前傳輸的訊息,也造成「寫詩」與「做詩」的不同。前者是「寫詩」,後者是「做詩」。 以理論的運用來說,若是「寫詩」,理論似有似無;若是「做詩」,所謂的「詩作」,幾乎就是理論或是意識型態的傳聲筒。

Read More

上醫開播 分享全齡健康理念

  國衛院拍攝影片《上醫》,介紹「全齡健康」理念與科學。 (國衛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衛院拍攝紀實科普影片《上醫》,將全齡健康的理念與背後之醫療、科學與科技知識融入在故事中。影片分以深入偏鄉、智慧醫療、預防勝於治療等不同主題分3級拍攝,深入淺出介紹「全齡健康」理念與科學。 國衛院表示,「上醫」概念源於漢代《黃帝內經》之「下醫治已病、中醫治欲病、上醫治未病」;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也說,「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這些概念與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的觀念相符。與其在問題發生之後再想辦法解決,在問題發生之前先行打造強健的體質,擬定完善的計畫,養成良好的習慣,更能夠維持健康的生活,減少個人的不健康餘年。 國衛院指出,《上醫》以類紀實手法拍攝,故事是以一個叫做「上醫」的研究計畫為主軸,團隊包括一位處於阿茲罕默症前兆的老教授和他的2位門生,一位是赴偏鄉任職駐地家醫師的工作、一位是個性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員,與音樂家妻子共同經歷漸凍症帶因的窘境,展現台灣在產、醫、學方面邁向「全齡健康」的努力與成就;並將「全齡健康」理念與背後的醫療、科學與科技知識融入在故事中。 國衛院表示,台灣有累積20多年的健保資料庫、世界一流的醫療人員與品質、豐富的工程人才庫與研發能量,建構一個精準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未來醫生可以基於個人基因型或是基因表現、環境、生活型態及疾病之分子基礎差異,準確預測、預防、診斷與治療疾病,達到「上醫治未病」之理想與目標。

Read More

〈中華副刊〉龍舌蘭和玉米極其相似

■潘家欣 龍舌蘭和玉米極其相似 蛇滑行其間,其側 睡夢中有遲疑的月色 同能釀酒,割傷不測的命運 也同等地肉質 乳汁成河,鱷眼如星 也同樣純淨 大地的血脈,繼承風 鎖鏈俱帶刺 其一羅列而其一迴旋 你必定能認出,並輕輕吻過 臆測的穗 數季乃至數年,大旱 她們是不會顫抖也不會哀鳴 真正硬氣的權柄 偶一枯槁,幾成火炬 (火中一切都已完成) (火中一切都已孕育) (火中一切都已解離) 而遶境的蟻群識得路徑 花粉識得花粉 那已知的濃密處湧出甘泉 當旱季終了,仙人掌花烤到炸裂 龍舌蘭的頭頂 正高高擎起嬰兒,破空 聲響太過巨大 以致聽見的人都失卻語言…… 燃起,燃起。一如蜂鳴之於雷電 露濕之於星殞 蝸行之於兇猛無匹的春季 那餅是神聖而止飢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的菜園

■喬志兵 母親的菜園如同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清晨的露珠掛在菜葉上,晶瑩剔透,宛如一顆顆珍珠。微風吹來,菜葉輕輕搖曳,露珠滾落,發出清脆的聲響。走進菜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各種蔬菜在母親的悉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嫩綠的菜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生命的光芒。漫步於這片菜園,彷彿踏入了一個寧靜而生機勃勃的世界。 菜園的一角,爬滿了藤蔓的黃瓜架上,掛滿了細長的黃瓜。它們像是在比賽似的,一個比一個長得粗壯。旁邊的番茄植株上,圓潤飽滿的番茄宛如小紅燈籠,點綴著這片綠色的海洋。各種蔬菜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勃勃生機。綠意盎然的菜葉,像是大自然賦予的最美的畫卷。 菜園中,茄子紫得發亮,它們低垂著頭,彷彿在沉思;辣椒紅彤彤的,宛如一串串小燈籠,點綴著這片綠色的海洋;白菜則整齊地排列著,像是在接受檢閱的士兵。蜜蜂在菜花叢中忙碌著,它們採集著花蜜,也為這片菜園增添了一份甜蜜與樂趣;蝴蝶更會在這多彩的菜園快樂飛翔,你看,翩翩起舞的蝴蝶,正在成雙生對的竊竊私語,多麼幸福。 母親彎著腰,在菜園裡忙碌著。她細心地除草、澆水、施肥,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看著母親辛勤勞作的身影,我彷彿看到了她對家人的關愛和付出。這片菜園不僅僅是一片土地,更是母親對家人的愛的體現。春天的微風吹過,帶來了陣陣清新的香氣。我閉上眼睛,感受著這春天的氣息,感受著母親的愛。 母親的菜園,是季節裡最美的詩行。它承載著母親的辛勤汗水,也承載著家人的溫馨與幸福。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母親的菜園是一片寧靜的港灣。它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這片菜園,不僅是一片種植蔬菜的土地,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教會我們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受生命的美好。願這片菜園永遠充滿生機,願母親的愛永遠延續。

Read More

久坐侵蝕身心 每天8千步顧健康

本報綜合報導 現代生活型態,工作久坐成無法避免,尤其辦公室族群,「不動」恐侵蝕身心健康。醫師建議,新的一年設立每天至少8000步目標、使用站立式書桌,避免長時靜態生活。 國健署「台灣成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型態調查」顯示,46.1%成年人無法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週建議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量;教育部調查也指出,「工作太累」、「缺乏動力」等原因,讓民眾對運動望而卻步。 國泰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莊海華分享《醫學報導》刊載內容,提醒民眾身體活動、久坐與慢性病的關聯。她說,靜態行為增加與身體活動減少,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息息相關;久坐不僅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及部分癌症風險,也會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適當運動可舒緩壓力、提升情緒與增強自信,運動不足則加劇焦慮與抑鬱;建議每天安排適量活動,如步行、慢跑或游泳,有效減少慢性病風險。事實上,保持健康不一定需要大量時間投入,透過日常小習慣調整,就能提升身體與心理健康。 莊海華建議,民眾可設立每天8000~10000步的步數目標,透過手機或穿戴裝置追蹤進度,激勵自己保持活躍。可通勤結合運動,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班,或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時提前1站下車,增加步行時間。 另外,多樣化工作姿勢,也是避免長時間靜態工作解方之一。莊海華表示,民眾可使用站立式書桌,結合坐與站姿勢,再加上定時活動提醒,每30~60分鐘起身活動,如伸展、散步或深蹲;也可抓住日常運動機會,如選擇走樓梯、打電話時走動,都能減少久坐對健康影響。 莊海華也提到,運動可以是娛樂,更可以是和家人、朋友的同樂時光。加入健身班、登山或舞蹈等團體運動,增加趣味性並提升持續動力,選擇遠足、騎行或踢球等活動,將運動融入日常娛樂中,甚至可計劃全家戶外活動,如散步、野餐或騎車,增進健康也促進家庭互動。

Read More

創5年新高 中部醫院麻疹群聚+2 匡列逾3千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部某醫院麻疹群聚事件再擴大,疾管署7日公布新增2例相關個案,包括醫院陪病者與看護各1人,接觸者匡列逾3000人,創5年新高,將監測到23日。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國內新增4例麻疹確定病例,其中2例為中部醫院群聚事件相關之30多歲男性(案1)以及40多歲男性(案2);另2例是境外移入個案,為50多歲女性(案3)以及30多歲男性(案4),分別自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 4例個案於去年12月23日~今年1月1日間發病,並於去年12月28日~今年1月4日出疹。其中案1、案3及案4於可傳染期間分別有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公共場所活動史並搭乘大眾運輸,相關縣市已公布活動足跡。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中部醫院相關群聚事件迄今共計確診16例,包含去年12月10日公布之指標個案、同班機確診者1例,以及後續醫院14名相關確診者,包括醫護人員5人、看護1人、環境清潔人員2人、陪病家屬3人、工務課人員1人、病患2人。 已匡列相關接觸者共計3123人,創5年來新高;其中,1514人持續監測中,將持續監測至23日,其餘已經監測期滿。另,越南及印度境外移入個案接觸者,衛生單位持續匡列中,預計將監測至23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