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海航運2 月營收106.33億元 年增19.95%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萬海航運公告2025年2 月合併營收為新台幣106.33億元,月減27.54%,年增19.95%;累計營收253.06億元,年增39.68%。 萬海航運表示,受春節長假後工廠持續復工中及天數較少影響,2月份營收相較上月減少,但較去年同期仍有增長。展望2025年上半年,市場持續受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俄烏及中東地緣政治與紅海通行仍有風險等因素影響。此外,各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影響各國及區域間的進出口狀況。公司將實時檢視個別市場需求變化來因應調整航線及船舶布局,以優化公司經營成果。

Read More

崴航集團歡慶成立三十週年 攜手前行邁向成功

崴航集團歡慶成立三十週年酒會,董事長曾俊鵬偕同該公司主管舉杯致賀!(記者陳瓊如攝)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崴航集團歡慶成立三十週年,3月8日於台北晶宴會館民權館盛大舉行慶祝酒會,由崴航集團董事長曾俊鵬主持,酒會在氣勢磅礡的鼓聲中開場,會中包括陽明海運董事長蔡豐明、德翔海運總經理涂鴻麟等多位航運界嘉賓出席,現場近五百人與會,酒會中頒獎表揚在公司服務十五年、二十年及三十年資深員工,及現金摸彩,祥獅獻瑞,熱鬧滾滾。 崴航集團董事長曾俊鵬在致詞時表示, 崴航於1994年12月登記設立,並於1995年3月1日開業,轉眼間已經三十個年頭過去。在此無限感激船公司和櫃埸夥伴長期以來的大力支持,以及所有集團同仁的努力和奉獻,正因為有大家的同心協力、盡心盡力,才能成就現在的規模,在這裡深深一鞠躬,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曾俊鵬董事長也提到, 目前崴航集團在全球佈有六十多間公司,超過1300名員工。營業項目以國際物流為主,但不以此為限。我們繼續創新,積極拓展海運快遞、電商、冷鏈、海運管理顧問和遊輪產業發展等領域。回顧1995年創業以來,當時的20多名元老同仁到現在依然還在公司服務,無疑是集團最值得驕傲的地方之一。 除此之外,崴航集團在公益方面也不落人後,舉凡過去921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日本海嘯等等,都盡一己之力捐款賑災;並且長期以來,每個月都會贊助放心窩協會,幫助弱勢家庭兒童輔導以及一位罕見疾病患者;2023年1月31日捐助新北市消防局上面百萬元救火設備等等。 曾董事長也指出, 朋友常問我:「每個月這麼多薪資,壓力不小吧」我都說:「沒錯,每月薪資確實不少,但這都是同仁一起努力賺來的,我們並沒有壓力。」,人是集團企業最大的資產。另外也常被問:「公司規模這麼大,要怎麼管理」曾董事長則回答說:「多年來所有夥伴並肩作戰,大家彼此信任,各有所司,分工合作,我也沒有壓力。」崴航集團就像一個大家庭,一起走過三十年了,相信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崴航集團表揚服務三十年資深員工,可說是當初創業的元老同仁。(記者陳瓊如攝) 曾董事長強調「我自己有一個理念,要人家對你好,自己要先對人家好。這也是我帶領團隊的核心理念,樹立集團企業的團結與和諧。有同事還給我取了個外號-「肯德基爺爺」,假如我穿一套全白西裝,應該就更像了。」 現在國際局勢充滿各種變數和挑戰,這幾天管理階層開了好幾次會討論應對策略。在此,懇請船公司和櫃場夥伴們能持續給指導和支持,崴航會繼續努力成為各位最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另一方面,也呼籲所有集團同仁配合政策,適度調整。相信只要每位同仁能做好份內工作,那麼公司一定會更加成長茁壯。

Read More

陽明海運前兩月營收比去年同期仍增一成四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陽明海運公告今(2025)年二月份營收報告,一至二月營收比去(2024)年同期仍增一成四,二月份單月則年增百分之三。 陽明海運表示,2025年二月份單月營收為新台幣146.94億元,較前(一)月營收雖減少28.99億元,減幅為16.47%,但較去年同月營收增加新台幣4.38億元,增幅為3.07%。 2025年前兩月累計營收為台幣322.87億元,較去年同期營收新台幣282.53億元增加新台幣40.34億元,增幅為14.28%。陽明海運二月份營收係因農曆春節後市場需求放緩,營收較一月份回落。 針對近期航運市場現況,陽明表示,目前正處於海運聯盟重組船舶調度過渡時期,加上北歐港口受到極端天氣惡化、鹿特丹港(Rotterdam)及勒阿弗爾港(Le Havre) 罷工影響,導致港口嚴重擁堵及等待時間拉長,故在維持穩定航班服務情況下,將依各港口延誤狀況逐航次以跳港、更換港序或調派船泊等應變措施因應。 此外,二月份主要國家製造業PMI指數呈現復甦不均現象,中國、美國及東協製造業持續復甦,日本、歐元區製造業仍處於收縮區間,但緊縮程度放緩。近期美、加、墨、中的關稅戰升級及下(四)月初美國將實施對等關稅措施恐將對跨境貿易、供應鏈帶來不利影響,對市場未來需求影響需密切觀察。此外以哈和談進度膠著,是否復航紅海仍需視和談進度在確保航行安全情況下審慎評估。 另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航運市場供需成長預測,2024年供給成長為10.3%,需求成長為4.5%,2025年供給成長為5.7%,需求成長為2.5%,今年供需成長均呈趨緩。(附圖由陽明海運提供)

Read More

裕民航運第四艘6.4萬噸節能新船裕展輪命名接船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裕民航運喜迎64,000載重噸極限靈便型 (Ultramax)節能新船「裕展」輪(M.V. “Asian Progress”) 加入船隊,遠東集團旗下裕民航運子公司裕民航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委託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四艘64,000載重噸極限靈便型(Ultramax)散裝貨輪第四艘『裕展』輪昨日(3/10)在揚州舉行命名接船儀式。 命名接船典禮由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親自主持,並邀請歐洲在臺商務協會會員Giacomo 之夫人Paola Terreni女士為『裕展』輪命名。典禮在徐旭東董事長、命名人夫婦以及眾多賓客的觀禮見證下順利圓滿完成。(見圖,裕民航運提供) 裕展輪船長199.90公尺,船寬32.26公尺,載重噸64,000公噸,創新的設計貫徹裕民堅持的節能環保理念,尤其使船舶效率設計指數(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 EEDI)更超前國際海事組織(IMO)的節能要求。該輪採用Hempel X8高性能塗料,可有效減少生物附著及船體阻力,提升燃油效率,節約5%至8%的燃油消耗。同時,安裝有裕民自行開發的船隊安全管理系統(FSM, Fleet Safety Management),能夠將船舶運行及氣象數據同步傳送回公司岸端分析與監控,進一步提升船舶能效、降低故障率及增加營運效率,此系統取得美國ABS等船級社之智能船舶認證(SMARTShip Notation),也獲得新加坡海事局海事安全大獎殊榮。此外,裕展輪亦獲得LNG-Ready船級符號,做為將來改裝成液化天然氣 (LNG) 燃料的準備,此將符合公司減碳路徑的長期目標,邁向更永續的航運發展。 裕民表示,有鑑於「國際海事組織」(IMO)已設定2050年航運業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目標,該公司不僅持續進行船隊汰舊換新,致力於推動船隊的環保轉型,更希望在擴展船隊的同時,運用節能環保理念設計新船,以減少碳排放並提升營運效率。此外,裕民也積極研究與開發可持續的燃料替代方案,確保未來的運營更加綠色與環保。 裕民航運目前擁有Capesize、Panamax、Post Panamax、Ultramax、水泥專用船、超大型油輪(VLCC)、超大型礦砂船(VLOC)等散裝貨船,另外亦擁有海洋風電人員運輸船(CTV)及液化天然氣運輸船(LNG Carrier)等多元化船舶類型,自有船隊加上合資及在建船舶,裕民船隊運力合計為80艘,總載重噸位約960萬噸。裕民海外設有新加坡及香港、廈門等子公司,國內則有專注綠能運輸的子公司裕民風能航運公司。

Read More

長榮海運二月份營收342.33億元 增幅13.47%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長榮海運公告二月合併營收,由於本月天數較短,適逢農曆春節連假之後,貨量減低,且市場即期運價下滑,二月份單月合併營收342.33億元,較上個月減少80.15億元 (減幅18.97%),較去年同期增加40.64億元 (增幅13.47%) 。 本年累計合併營收為764.8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79.6億元 (增幅30.69%)。

Read More

航海人員測驗報考人數及女性報考人雙創新高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114年第一次航海人員測驗上週末(3/8及3/9)順利完成,交通部航港局表,本次總報考人數及女性報考人雙創新高,本次測驗預計下(四)月八日榜示,考畢試題及答案昨(十)日在交通部航港局航港單一窗口服務平臺MTNet航海人員測驗系統(網址為https://el.mtnet.gov.tw/EL03/EL030201)公布。! 114年第一次航海人員測驗上週末在華夏科技大學(新北市)及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兩試區同步舉行,計有905名考生報考,報考人數創新高。航港局表示,歷次航海人員測驗均吸引許多海事院校航輪科系同學報考,並順利通過測驗,要成為一名船員,這不僅是追逐夢想的起點,更是迎接挑戰、開啟新生活的必經歷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報考的女性人數佔12.63%,其中一等船副的女性比例更達21.05%,雙雙創近五年來的新高,航港局期待有更多充滿熱情活力與信心的夥伴加入航海工作的行列。 考生如有試題疑義,請於本次測驗結束之次日起三日內(即3/12前)登入「航海人員測驗系統」內之「線上申請作業」點選「試題疑義申請」,試題疑義結果亦將公布於MTNet航海人員測驗系統供考生參考,航港局也預祝所有參測考生考試順利,金榜題名。 附圖為航港局葉協隆局長視察臺北考場。(航港局提供)

Read More

放寬外籍護佐 挨批治標不治本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衛福部擬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並提高薪資門檻至3.4萬元,希望藉此填補醫院護理人力缺口,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10日發出聲明,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政策,籲先落實護病比,提升護理師薪資待遇等。 護師工會認為,開放資深移工及僑外生擔任「中階護佐」政策深感憂慮與不滿,政府不但未正視護理人員真正的困境,反而繼續推出治標不治本的政策,最終只會加重護理臨床現場的負擔,卻無助於真正改善護理環境。 護師工會強調,政府每每聲稱要改善護理環境,但事實上,所有政策都圍繞著醫院與全聯會的利益,完全忽視基層護理人員的聲音。「中階護佐」只是另一個將護理問題外包、規避真正改革的手段。為何政府總是選擇繞過核心問題,而不是直接解決護理環境的根本困境? 護師工會並提出,確立合理的護病比並強制落實、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提升護理師薪資與待遇等3點改善護理環境建議。 首先是確立合理護病比並強化落實。護師工會表示,長期以來護病比未能明確規範,導致護理人力嚴重短缺,超額負荷已成日常。政府應制定強制性護病比標準,確保護理人員工作負擔合理,提升照護品質。 其次是提高醫院違反勞基法的罰則,護師工會點出,許多醫院違法超時工作、變相剝削護理人員,卻未受到應有懲處。政府應加重違規醫院的罰則,確保護理人員的基本勞動權益。 第三是提升護理師的薪資與待遇,護師工會表示,護理師的薪資長期偏低,與勞動強度極度不符,這才是造成護理人員流失的主因。政府應積極推動薪資改革,提高護理師的基本待遇與福利,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護師工會嚴正要求政府,即刻落實護病比標準、強化醫院違規罰則、提升護理人員待遇,否則台灣護理崩潰的那天,將由政府與醫院共同負責。

Read More

青光眼 7成發現已中晚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早期無症狀,約7成患者因健檢或眼部不適才發現,往往已進入不可逆的中晚期。醫師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檢查,尤其接受近視雷射者,因其眼球結構仍類似高度近視者,仍有青光眼風險,應保持警覺,以免錯失早期治療時機。 響應世界青光眼週,台北榮總、新光醫院及北市聯合醫院共同舉辦衛教講座,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表示,青光眼若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 然而,現有的挑戰是許多患者未能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台灣每4名青光眼患者中,僅有1人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對多數患者而言,眼藥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壓,延緩視力損害,降低致盲危機,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北榮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指出,過去青光眼常見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30至40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 尤其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 針對高度近視族群,郭哲源特別提醒,近視雷射手術後雖解決高度近視需要配鏡之不便,但近視雷射僅改變屈光度數,眼球結構仍與高度近視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仍應保持警覺,定期檢查,以免錯失早期診治時機。 柯玉潔表示,青光眼治療需把握黃金期,點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控制方式,若眼壓無法穩定,患者可能需進一步接受手術。近年研究顯示,若在藥物治療前以雷射治療介入降低眼壓,延緩視野惡化的效果可能更佳。此外,即便手術能穩定眼壓的控制,已受損的視力仍難以恢復,因此確診初期便應積極遵循醫囑,以減緩病程進展。

Read More

把握黃金生育期 破除備孕迷思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右)建議,把握黃金生育期,若無避孕1年後仍未懷孕,應及早就醫檢查。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隨著晚婚與晚孕趨勢,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國健署建議,把握黃金生育期,破除錯誤備孕迷思,若無避孕1年後仍未懷孕,就應及早就醫檢查。 國健署自2021年7月起擴大試管嬰兒補助,現行補助對象為不孕夫妻,最高補助6個不孕症治療週期,截至2024年底,協助超過2萬1514對夫妻迎接2萬4653名新生兒,甚至有4對夫妻通過第3胎補助審查。 為幫助破除備孕迷思,國健署10日上午召開「夫妻備孕不簡單,破除迷思助圓夢」記者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在會中指出,不少夫妻因錯誤備孕觀念,錯失黃金生育期,最常見迷思是「月經規律就代表容易懷孕」。 雖然規律的月經通常代表排卵功能正常,但並不意味著一定容易懷孕,順利懷孕還需要多項條件配合,如子宮內膜或輸卵管狀況、精子活力、卵子品質等。 另一個常見迷思就是「年輕夫妻不用擔心生育問題?」黃貞瑜表示,其實年輕夫妻也可能因生活壓力、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生育能力,有懷孕困難者宜及早進行生育檢查,透過專業評估,提高懷孕機會。建議備孕超過半年或1年都沒有好消息的年輕夫妻,仍應把握女性25歲至35歲、男性40歲前的黃金生育期,應及早檢查並尋求醫師協助。 還有常見迷思是「懷第1胎順利,懷第2胎就沒問題?」出席記者會的張先生、張太太分享經驗指出,32歲結婚後,非常順利在34歲自然懷孕生下大寶,但3年後想要再懷2胎卻遇到困難,直到求助醫師,接受試管嬰兒療程才誕下2寶跟3寶。 黃貞瑜說,即使夫妻順利懷孕並產下第1胎,日後想再懷第2胎時,仍有可能因年齡、健康變化或其他因素,導致懷孕困難,這稱為「繼發性不孕」,很多事情往往超過2年就會有變化,若長時間未能成功懷孕,還是儘早進行生育檢查,找出自己的狀況。

Read More

小三童尿床 不敢校外旅宿

醫師王大民強調,早期給予尿床小朋友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幫助他們渡過尷尬時期。(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國小3年級的小偉是一名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兒,服用藥物控制後可正常在校上課及參加團體活動。小偉從小就會尿床,最近想參加學校外宿旅行要和同學住同一間房,深怕被同學發現會尿床而不敢報名,經醫師做兩週排尿日誌紀錄及適度檢查,確定尿床原因是夜間尿量過多,依據病況給予適度藥物治療和膀胱訓練,逐漸解決惱人問題,可以無後顧之憂報名參加旅行。 大里仁愛醫院兒童泌尿科醫師王大民表示,尿床絕不是洗洗棉被和床單就可以解決問題,小朋友會因此感到自卑焦慮,對其人格及社交發展都可能有產生負面的影響。根據統計,5歲小朋友約有15%仍會尿床,台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9歲小朋友約4.2%會有尿床的情形出現。 為什麼小朋友會尿床呢?一般來說可用4種原因解釋。 1.腦神經系統的喚醒中樞發育延遲:小朋友的腦幹喚醒中樞,熟睡時無法感受到膀胱脹尿時的神經傳導而甦醒,導致尿床。 2.膀胱發育尚未成熟:膀胱發育尚未成熟,夜間出現類似膀胱過度敏感的不正常收縮。 3.夜間尿量過多:腎臟於夜間接受「抗利尿激素」的刺激會自動濃縮尿液,減少尿液產生。尿床的小朋友是因為在夜裡「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較少,結果產生大量尿液而尿床。 4.生理疾病:確實有器官上的疾病而造成尿床。 尿床治療可歸納為兩種主要方式,如果併用的話效果會更好。 一、藥物治療—(1)抗副交感神經劑:主要作用是增加膀胱的有效容積,以及消除無法抑制的膀胱收縮,療效大概有40%成功率;(2)「抗利尿激素」的類似物:這是目前較常用也是安全的口服製劑藥物,作用持續7至9小時,治癒率達70%左右,能夠改善尿床病情,一般需繼續使用3至6個月,停藥時採取漸進方式,減少停藥後的復發率。 二、行為修正治療—包括有3項治療方法:(1)膀胱訓練;(2)支持性治療;(3)條件反射訓練治療。 王大民強調,僅有少部分小朋友可自然痊癒,大部分小朋友需要接受藥物治療或行為修正治療。只要能夠早期給予小朋友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幫助這些無辜的小朋友渡過這一段尷尬時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