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嫗疑鄰下咒鏟田 確診失智症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南投一名8旬老婦自從另一半過世後,長期待在家中不出門,近期,老人家經常對著窗外自言自語、謾罵,半夜不睡覺獨自外出遊蕩,甚至懷疑鄰居在自家菜園下符咒,於是以鋤頭將菜全部剷除,家人驚覺異狀,隨即帶她至身心科就醫,經醫師診斷為「失智症」。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表示,失智症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提醒民眾如發現親友出現記憶混亂、個性改變或異常行為,應儘早就醫,以掌握最佳治療時機。 衛生局表示,失智症的治療黃金期通常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這時病程尚未惡化,透過適當的醫療介入及生活調整,能有效延緩病情進展。但許多患者在發病初期僅有輕微記憶力減退或行為變化,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老化,家屬往往未能及時察覺異狀。若能在黃金期內接受診斷與治療,不僅能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能讓照顧者更容易適應並規劃照護方式。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指高靜玲出,一般認知的失智症症狀包括反覆詢問相同問題、隨講隨忘、過度回憶過去、找不到回家路等。但部分患者會伴隨精神症狀,如妄想、視(聽)幻覺、錯認等,並可能出現行為障礙,如攻擊行為、睡眠障礙、漫遊、病態收集、飲食改變等,統稱為「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失智症是一種進行性且無法治癒的疾病,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能夠協助患者及家庭維持較好生活品質。

Read More

女昏倒自宅 染新冠併心肌炎肺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國內新冠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本土病例,無新增死亡病例,其中最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感染新冠併發心肌炎、肺炎,仍收治加護病房治療中。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新增重症病例,上週新增9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其中就有7例沒有接種最新版JN.1疫苗。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新冠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40多歲女性,本身沒有潛在病史,3月上旬開始咳嗽,被家屬發現在家裡突然意識不清、心跳停止,經過急救送急診,檢驗新冠快篩陽性,心肌酵素異常上升,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併發肺炎、呼吸衰竭,還有心肌炎,收住加護病房已近1週還在治療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2025年3月10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516例,其中111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6%以上。 同時,國內近4週本土病例新冠變異株檢出以XEC為主,其次依序為JN.1、LP.8.1等;國際疫情部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呈下降趨勢,世衛各區署近期均呈下降;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 曾淑慧說明,JN.1疫苗對於目前全球流行變異株XEC亦具有保護力,呼籲尚未接種JN.1疫苗民眾儘速完成接種,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 文學院手記 同情和智慧 ──楊牧文學獎研究論著獎得獎感言

文/林宇軒 攝影/山大王  因為好奇台灣現代詩的影響網絡和美學系譜,我在2022年邀請了三百位詩人填寫問卷,調查誰對他們的創作影響最大。結果顯示:楊牧和洛夫並列第一,新世代詩人甚至有高達三分之一「自覺」受到了楊牧的影響。 以此為出發點,我開始著筆我的碩士論文《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由楊牧開拓的「抒情傳統」一方面作為臺灣現代詩珍貴的文化資本,另一方面代表了詩人的身分認同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按鄭毓瑜的觀點,文學憑藉抒情而得以跨越民族、超越國家、穿越時間,讓所有人成為命運的同代人。也正是千禧世代詩人對「抒情」的傳承和衍生,讓「傳統」有了進一步發光的可能。 我的碩士論文討論新世代詩人的美學位置和流行現象,能夠以這樣的研究獲得楊牧文學獎的肯定,尤其和敬愛的老師和同學一同獲獎,我深深感到榮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唐捐與張俐璇老師,以及曾在課堂教導我詩創作和研究的須文蔚、陳義芝、陳允元、吳懷晨、廖偉棠老師。無論是創作或研究,我都很享受當中思辨的過程,尤其是研究同代人的創作──看起來是在研究同代人,實際上是在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開始大量閱讀楊牧老師的作品進而被深深吸引,是加入臺師大噴泉詩社之後的事。2019年,臺師大和東華舉辦「詩人楊牧八秩壽慶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和當時噴泉的社長柄富坐在國際會議廳最後一排,遠遠看著詩人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楊牧老師,也是最後一次。 得知楊牧老師過世的消息時,我和柄富正在聽陳允元老師講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端」,整堂課心神不寧、完全無法專注。下課後,我們動身前往文學院書法教室外的黑板,各自抄寫楊牧的詩句。通常練筆的板書在隔天就會被清除,但「活在我們所追求的同情和智慧裏」在黑板上安然度過了往後整整一週。必須理解的是,現代詩在當代的台灣並不被特別重視,為詩的辯護之言有時還必須承受無端的諷刺,被說成是文壇操弄或者對文學輸誠。我認同楊牧老師的說法:「我想文學不見得在反映現實,文學常常是反映非現實的東西。因此如果要把詩的成就和小說的成就來比,然後說詩在這方面比較欠缺一點,那我覺得應該要互相恭喜,因為我們並沒有完全集中在現實的反映上。」 我想,這份「同情和智慧」理當是所有詩人要去追求的。在這個文學無用論興盛的年代,如果什麼都要以鬥爭的角度去批判甚至詆毀,我想我們也應該「互相恭喜」──把「同情」給對方,把「智慧」留給詩。期許自己在未來也能秉持這份精神繼續寫詩做研究,繼續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

Read More

日女染麻疹遊台3天 足跡曝光

  桃捷針對乘客經常接觸的地方加強消毒作業。(桃捷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1名境外移入麻疹病例,個案3月2日自大阪入境,3月4日出境,可傳染期間曾搭乘機場捷運、台北捷運及965台灣好行公車往返士林夜市、寧夏夜市及新北市九份。呼籲與麻疹確診者足跡重疊者,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至3月22日。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於3月8日接獲日本IHR(國際衛生條例)聯絡窗口通報,一名日本兵庫縣明石市20多歲女性確診麻疹,該個案於可傳染期間有台北市與新北市公共場所活動史。 北市衛生局表示,個案在台期間曾搭乘機場捷運、台北捷運及965台灣好行公車往返士林夜市、寧夏夜市及新北市九份。提醒曾於個案出入相關場所重疊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18天,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儘速與衛生單位聯繫並告知接觸史,由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 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佩戴口罩,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本案接觸者最晚監測至2025年3月22日。 曾淑慧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主要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與感冒症狀相似,請勿輕忽。 疾管署除透過機場多媒體看板加強宣導,同時特別籲請旅行社、領隊導遊等從業人員,主動提醒前往越南等流行地區團員及旅客,如出現前述疑似症狀,入境時,請主動洽機場檢疫人員評估及協助;返國後,3週內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及時診斷及啟動防疫措施。

Read More

神經纖維瘤 12年長到2棒球大

  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治療為患者重燃治療曙光,醫師呼籲家長們盡速帶病童回診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期。(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2歲周小弟自出生即發現患有第一型神經纖維瘤,於嬰兒期氣切救命,叢狀神經纖維瘤隨著年齡漸長不斷增大,手術後又增生,持續增長至2顆棒球大,所幸口服標靶MEK抑制劑成功縮小腫瘤、重拾正常生活,一圓出國夢。 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主任范碧娟表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F1) 是因遺傳或本身基因突變而造成的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為1/3000,半數源自家族遺傳,半數是自身基因突變,常見症狀為嬰兒期開始出現咖啡牛奶斑。有3至5成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PN),腫瘤沿著神經生長,並會隨時間長大。 范碧娟說,叢狀神經纖維瘤隨時間增長,兒童時期增長最快,腫瘤可能沿著全身神經生長,導致顏面、肢體或脖子不對稱,將近10%患者會出現惡性腫瘤,劇烈疼痛且不良預後,癌變後5年存活率僅約3至5成,有症狀的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相較於無症狀患者致死率高達6倍。 通常在15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增長速度最快,其中超過5成患者無法手術,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自114年2月1日起,第一線口服標靶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3歲以上未滿18歲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之患者,同時符合:(1)無法手術切除;(2) 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口服標靶納健保為患者重燃治療曙光,呼籲家長們盡速帶病童回診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期!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舒靜嫻執行長也說,叢狀神經纖維瘤對患者、照顧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影響甚巨。如今終於盼到口服標靶藥納入健保,受惠於治療將有更多病友可像周小弟一樣重返正常生活,相信也可為病友及其家庭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Read More

〈中華副刊〉市場裡的民俗學

■三日月 八月中旬到市場採買,發現不只菜攤上販售嫩薑,還有專售嫩薑的小攤位,當天的嫩薑不是稱斤賣、也不是包在透明塑膠袋中一袋袋販售,而是幾枝為一單位,用紅紙或是紅布扎成一束,被放在攤位最顯眼處。 看著一向是配角的嫩薑,忽然被梳妝打扮成了主角,忍不住向攤位上擺放著帶葉嫩薑的大姊詢問「為什麼今天的嫩薑都包上紅紙條,而且比過去看到的大?」 大姊笑著說:「中元普度啊!薑代表山珍海味裡的山珍。」 聽了答案,腦袋裡的疑惑仍未完全消失,是只有花蓮有這習俗,還是全台都有?若是全台都有,小時候家中普度可曾出現過薑? 打電話問妹妹可還記得過去普度的祭品。兩人想了半天,只記得,小時候每逢拜拜前一天,媽媽就非常忙碌,特別中元普度品,要準備的祭品與用具特別繁多,身為長女的我得幫忙,且有不懂之處還不可詢問,一問就得到一句「囡仔人有耳冇嘴」。因此如今只知道一般拜拜是一張摺疊桌擺上三牲四果與些許金紙,中元普度則是豪華升級版的大拜拜,二張摺疊桌上擺滿更是水果與零食,供桌主位是雞肉與五花肉、還有魷魚乾、螺肉罐頭、干貝罐頭(有時候有烏魚子)等組合成的禮盒,供桌旁有一裝滿水的全新紅臉盆與毛巾、以及印著梳子鏡子圖案的金紙。 確認自家普度沒有薑的身影,再向花蓮同事詢問。 同事家長輩說,除了花蓮,台東也會在普度時將嫩薑擺上供桌,至於作用就如市場大姊所說,薑種在山上代表山珍,而取自大海的鹽則是代表海味。至於擺上特別大且鮮嫩帶葉的嫩薑應該是農業地區的人將最最新鮮且美麗的「山珍」送予好兄弟品嘗的心意吧。 看來不論是東部、北部還是南部,普度時奉上山珍海味款待好兄弟的心意是一樣的,只是環境不同,提供的山珍海味品項有差異。就像客人上門時,主人以款待的心意奉上一杯茶,包種茶也好,烏龍茶也行,咖啡也不錯,若是天氣冷,來一碗紅豆湯也無不可。

Read More

流感22死44重症 下週脫離流行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1日公布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11萬1189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10.9%,已經低於流行閾值,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須再觀察1週,預計下週就有希望脫離流行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11萬1千餘人次,較前1週下降3%,近期呈下降趨勢,惟仍處流行期;依實驗室監測資料顯示,目前社區中流行之呼吸道病原體以流感病毒為主,其中以A型H1N1為多。 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及死亡數仍多,上週新增44例重症病例,22例死亡,新增病例及死亡個案均以感染H1N1為多。 曾淑慧表示,雖然門急診就診人次已低於流行閾值,但須再觀察1週,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及死亡數仍多,民眾還是要注意重症風險,一旦出現有危險徵兆,務必要儘速就醫。 而政府日前增購10萬劑流感疫苗,曾淑慧說明,目前疫苗已幾乎接種完畢,雖然從系統中仍可看到少數剩餘量,但有些是數字尚未上傳更新,或是已被預約完畢,因此不會再對外公布剩餘量。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因應天氣變化與將到來清明兒童節連假,全國衛福部所屬21家醫院6日起加開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門診。衛福部11日公布,首週看診近千人次、平均每天269人次,估清明連假後進高峰。 衛福部表示,根據疾管署最新監測資訊,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近期呈下降趨勢,惟急診就診百分比高於流行閾值,處流行期。 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表示,如出現類流感及嚴重腸胃炎症狀,可就近部立所屬醫院提供快速服務,避免集中至大醫院急診,造成急診壅塞。將視就診、急診壅塞情形,滾動式檢討。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下雨的緣故

■陳鼎斌 站在陰沉的夜色中,我突然覺得全身失重,內臟失衡,彷彿所有的器官都想著如何剝脫,從我的身體中逐一抽離。企圖暗流進柳川之中,泡水伏發,形若腫囊,正如身體的膨脹、收縮、開啟、閉合。我如此羞赧的站在湖心亭邊,倚望日月湖的夜色朦朧,蚊蟲散落在燈光下,水黽跳蕩而不知歸處,我該如何交代這場幽會,帶著滿身酒氣,伏特加與琴酒,還有健身上七星的濃烈氣息。 燈光下,我是如此混雜的一物。 健今天來得特別晚,他說街角店的豬頭皮不知為何今天被掃貨一空,老闆便要他回家備貨,拖延了時間。他身上確實流溢著不同的氣味,滷汁的濃醇,以及更繁複的潮濕氣息,是溽暑的汗漬與蒸騰的熱氣,我仰頭俯視,只覺今天的健特別高聳,望而不到頭。 我笑了出來。他問我為什麼笑,我只好如實以告。 「今天的你好高好高,以前都沒有這樣覺得。」 他伸手摩挲我的頭,原本梳整的頭髮瞬間散亂,毛躁像對岸四處便溺的牧羊犬,帶著狗鍊,隨著主人的步伐游移。 一切在掌控之中,在規定之中,束縛之中。 我蹲下身子,企圖在欄杆縫隙中瞧見夜色不同的姿態。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觀察力敏銳,能夠發現極為細緻的地方,就像父親回家時,身上的香水味日日不同,而母親卻從未體認。 如此靈敏的,像狗一般的我。幾次三番企圖叮囑母親留意,她卻只在我開口的瞬間,消失無蹤,假借繁忙,遊蕩在家中各個角落,那些已然潔淨到一塵不染之處。 身在淨土,終究只是身在淨土。 「今天的水黽移動的水紋不同,波峰與波谷之間的距離更大,而且,這隻水黽好像少了一隻腳。」我說。 「你覺得有趣嗎?」健看著手機回到。 「你看,那裡多了一葉水萍,之前的馬藻不見了。」 「昨天的作業還沒有寫,老師讓我明天補交,真的很煩,到底誰會出那種死人作業。」 「好像就沒有什麼不一樣了,可能我還不夠仔細。」 「今天……可以嗎?」 世界靜止,若此刻嗅聞黃槐的小狗,我慢慢站起身子,健居高臨下的模樣竟讓人內心羞澀地跳動。撲通撲通,我忽然想要鑽進他的身子裡,有種奸邪與鬼魅。 「所以……這是想要的意思嗎?」 話語中,他帶著些許期盼,高揚的末語,彷彿透露著什麼。 按捺不住內心忽湧的潮水,我鬼使神差般點了點頭。 他牽起我的手,到廊柱後頭,我們在那裡又聊了好久。同樣地,我說著生物,他說著家中瑣事。不是我不想理會他的所有,而是他總在避諱我的話題,第一次見面時,我生氣的不發一語,直到最後,他仍說著街角店與學校,沒有發現。 自那以後,我便認清了我們的關係,僅止於湖的中央,僅止於主人與狗,僅止於人與人之間,深邃而蠢動的情慾。 僅此而已,不能暈船。甚至,不能搭船,回到大陸之上;不能過橋,涇渭分明。 半夜兩點,看著手機裡的消息,只是購物群的資訊反覆輸送,便不再理會,只是靜靜想著今晚的父親,或許又有不同的味道。 眼看時間成熟,健緩緩撫觸我的雙頰,我那已經嬌紅而失神的的酒窩,他的大拇指就這麼放在那裡,而我卻不自覺得笑著,面對一個陌生人笑著,直到他吻了上來,雙手開始往不同的地方移動,我依然如此。我從未發現我如此骯髒,在這裡,做了形同隨處便溺的事。 他抬起我的雙腿,前後移動,我只覺著自己的身體逐漸膨脹,像是所有器官堆積於一處,隨時可能崩裂而出,但我卻覺得無比爽快,彷彿過量的多巴胺,暗自想著是否會中毒身亡? 他漸漸低下身子,靠在我的耳邊,說著我尚未轉譯而明白的語言,只在奴性與淫蕩間徘徊,好像也沒有任何意義。 一瞬間,我的身體像是被掏空一般,足以容納千萬株水萍,但事後,我覺得種蓮花或許更為合適,可能當菡萏發香之時,便是我昇華的時刻,洗淨此刻的泥濘與髒汙。 拉起拉鍊,健早早站起,我四處張望,企圖躲避剛才未曾注意的目光,扶著牆壁,緩緩起身。 健俯下身,用著曖昧不明的言語說「很高興認識你,這次……很爽」。 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消退的景仰,此刻在我眼前的他,就像是無視牧羊犬便溺的主人,硬生生的脫著離開了原地。 我突然害怕的轉過頭,說要回家了。只聽他使用打火機的聲音,喀噠一聲,七星的味道飄逸過來,我說上次你也是這個味道。 健抖了抖煙,說上次什麼都沒做,記得那麼清楚,是不是那時候就很想要啊。 看著眼前路燈閃爍,再看了看手錶,我下定決心,徑直跑過中山橋,只聽他的聲音從背後傳來:「再見」。而我不再回首,舉起右手揮別。 不帶走一片雲彩。 卻是滿身混雜的味道。 回家的路上,看著滿身的髒污,我細聞其中,那隱微的花香早已被酒、煙、體液、潮濕的氣息佔據,此刻的我像是與這個社會第二次性愛。身體好像又不屬於我了。 這時,天空雷聲作響,下起了滂沱大雨,我害怕的奔跑起來,直到巷口,我慢下腳步,激動的想在雨中漫步踏走,靜靜的感受從身上順流而下的污水,還有身體深處,慢慢流出的,不屬於我的東西。 片刻後,父親的黑色大傘出現在巷尾的路燈下。今天,他又更晚回家了。 「你怎麼現在才到家?」他湊近問。 我沒有回答,只是看著家中明亮的燈火,想著,今天的父親身上的味道淡了一些,許是下雨的緣故。

Read More

胰島素改善血糖不會造成洗腎

醫師蔡孟潔說,使用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長期控制血糖不佳才是造成洗腎主因。(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70歲婦人被診斷糖尿病,糖化血色素達14%合併高血糖高滲透狀態,住院接受胰島素輸注與輸液治療,出院後改成筆針使用搭配口服血糖藥,6個月後糖化血色素改善降至6%。醫師說,國人常誤認為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實際上,長期控制血糖不佳才是洗腎主因。 郭綜合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蔡孟潔指出,根據最新統計,2020年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人,其中,因糖尿病腎病變導致的洗腎佔長期洗腎病人的45%,臨床上發現,大多數病人只要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就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健康生活型態、口服血糖藥物以及注射治療。 口服藥物方面,近年來,口服腸泌素的引入,為糖友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當胰島功能過差或口服藥物效果不彰時,胰島素仍是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事實上,胰島素可以快速幫助血糖穩定,讓胰臟獲得喘息,打破高血糖引發的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早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能有效緩解高血糖相關症狀,並保護胰島細胞的功能存量,改善血糖控制,降低日後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蔡孟潔特別澄清幾個國人對於胰島素常有的迷思,包括1.胰島素不會導致洗腎: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才是主因。2.胰島素沒有成癮性:是人體必需的荷爾蒙,對代謝養分至關重要。3.不一定需要終生使用胰島素:部分患者在胰臟功能恢復後,也有逐步減少甚至停用胰島素的案例,但仍需維持口服藥及健康飲食跟生活習慣。破除迷思並正確了解胰島素的使用,有助於糖友們達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她說,糖尿病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很重要,胰島素治療可有效且快速改善血糖,健康管理是治療的基石,建議糖友透過體重管理、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血糖。

Read More

腹痛臉色黃 Mirizzi症候群膽道阻塞

豐原醫院外科主任袁天民說明,核磁共振影像中發現膽道阻塞情況。(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收治一名謝姓男士64歲,腹痛又加上臉色發黃的狀況到醫院就診,醫師初步診視後為急性膽囊炎,術前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Mirizzi症候群(為膽結石卡在膽囊管或膽囊頸部),緊急安排手術,住院5日後康復出院。 外科主任袁天民解釋,Mirizzi症候群,主要就是在膽管與膽囊的接口處的地方,有膽囊頸部的結石壓迫膽管,造成整個膽管跟膽囊管的結構無法清楚被看見,傳統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這種情形很有可能在手術中造成對膽管損傷,在不清楚結構下手術,會不經意地造成膽管的損傷。 醫院引進3D腹腔鏡手術機器,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細膩度,3D腹腔鏡協助做完膽囊切除手術,同時膽管未受傷害,病人安全出院,有此特殊的高清晰、適切的組織深淺度表現,整個手術提升病人的安全。 袁天民說,3D腹腔鏡手術機器搭配4K影像,提升整個視野清晰度和組織深淺度,醫師在術中更有組織分布的立體感及可以處理更複雜的組織分離手術,清楚的看到整個膽管與膽囊的接合處,膽管損傷機會可以降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