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顳顎關節痠痛 4招幫關節收操

醫師蔡明劭指出,醫療不應止於病症解除,更要讓病人安心入眠、自在開口、笑得從容。(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蔡醫師,我現在打呼完全好了,睡得超舒服,但是嘴巴張大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酸酸的」。這是一位成功接受睡眠手術病患回診時輕鬆分享的話語。雖然困擾多年的睡眠呼吸中止症已獲得改善,但術後仍出現顳顎關節痠痛的小狀況。 嘉義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明劭在社群平台表示,這類「術後小狀況」在口咽手術中並不少見。為了手術順利進行,醫師需使用開口器長時間撐開患者嘴巴,這樣的壓力會傳導至顳顎關節與咀嚼肌群,術後便可能出現耳前脹痛、嘴巴張不開或咀嚼困難等。 蔡明劭提到,他的老師—世界睡眠手術權威李學禹教授,常在手術結束後,親自替病人按摩顳顎關節與舌根肌肉,溫柔地為這些關節「收操」。雖然當下不一定明顯感受到,但卻能大幅減輕病患後續的不適,幫助病患在術後恢復得更快、更舒服。 因此,蔡明劭也在術後特別叮嚀病患幾項簡單但有效的保養建議: 1.冰敷舒緩:術後前幾天可於雙耳前處冰敷,每天3~4次,每次15分鐘,有助減少發炎與緊繃。 2.避免過度張口:如大笑、打哈欠、咬硬物,建議改吃軟質、容易咀嚼的食物。 3.熱敷放鬆:第5天起改為熱敷與輕柔按摩,幫助肌肉與關節放鬆。 4.簡單開口訓練:可用乾淨手指或壓舌板漸進練習張口,恢復活動度。 醫師表示,多數患者在幾週內會自然痊癒,只要避免心急、給關節時間復原,通常無需額外治療。蔡明劭強調,醫療不應止於病症解除,更要讓病人安心入眠、自在開口、笑得從容,那才是真正的療癒。

Read More

肺腫瘤達文西+單孔微創 嬤恢復快

  新竹台大分院醫師蘇柏耕操作達文西輔助單孔胸腔鏡系統,僅透過傷口保護套撐開一個小切口,即能精準完成肺部腫瘤切除。(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般達文西機器手臂肺癌手術常需多處切口,但新竹台大分院胸腔外科團隊近日完成逾20例「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單孔胸腔鏡手術」(URATS),以單一約3.5至4公分的小切口,即能精準完成肺部腫瘤切除,協助多位病人在短期內順利康復,提供更微創、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新竹台大分院表示,近期個案中,一名83歲婦女於健康檢查中發現右上肺葉4公分腫瘤,確診為肺腺癌。醫療團隊評估後安排執行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單孔胸腔鏡手術,術後第5天即移除引流管並順利出院,復原情況良好。另一位73歲男性病人則於術後第2天拔除引流管,第3天返家,病理報告確認為第一期肺腺癌,目前門診追蹤穩定,未見殘留或轉移。 胸腔外科醫師蘇柏耕表示,URATS結合「單孔進入」與「機械手臂操作」兩大優勢,手術視野清晰、器械靈活,能在胸腔內精密完成肺葉切除、肺節切除等手術,病人傷口更少、疼痛減低,恢復天數也會降低,提供肺癌病人另一種治療選擇。 蘇柏耕指出,URATS對醫師操作技術要求極高,團隊透過模擬實作並建立術式標準流程,已具備穩定執行能量。醫院也積極投入智慧微創手術發展,讓更多病人能接受與國際接軌的治療選擇。 外科部主任何明志指出,目前部分達文西相關手術已納入健保給付,能有效減輕病人經濟負擔。未來醫院將持續強化專業團隊培訓,發展更貼近病人需求的手術策略,兼顧安全、效率與人性。 病人家屬表示,「聽到媽媽要開肺很害怕,沒想到只開一個小傷口,幾天就出院,真的很感謝新竹台大腔胸外科醫療團隊。」

Read More

陳醫師健康關懷/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

■陳俊銘 自律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他們共同控制呼吸、心跳、胃腸、泌尿生殖、排汗、體溫…等功能,它可自行管理,不必經由負責智能統籌的大腦下達指示,但它也接受大腦中的額葉、邊緣組織,以及下視丘等部位的協調,因此人的意識狀態和情緒,均會影響自律神經之運作。 在生理上,大部分的器官同時接受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支配,且兩者的作用是互相抗拮的,前者是促進性的,後者是抑制性的,一旦自律神經出現程度不一的失調情形,常表現出一系列症狀,包括1.全身症狀:倦怠、疲勞、缺乏食慾。2.頭:頭暈、頭痛、頭部發麻、發燙感。3.眼:眼睛疲勞、淚眼、視線模糊、眼睛乾澀。4.耳:耳鳴、耳阻塞感。5.口:口乾、口渴、口內疼痛、味覺異常。6.喉嚨:阻塞感、異物感、發癢、長期咳嗽。7.手:發麻、發抖、發冷、感覺異常。8.腳:麻木、發冷、疼痛、肌肉跳動。9.肌肉,關節:頸部緊繃痠痛、肩膀緊繃痠痛、肌肉疼痛、下背痠痛。10.呼吸系統:呼吸困難,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11.心臟:心悸、心臟無力感心胸悶、胸部壓迫感。12.血管循環:血壓起伏大心臉部潮紅燥熱、暈眩、血氣上衝。13.消化器官:惡心、嘔吐、胃痙攣、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14.膀胱:頻尿、排尿不易、殘尿感。15.生殖器:性功能障礙。16.皮膚、盜汗、皮膚乾燥、全身發癢、發燙。17.睡眠:入睡困難、淺眠或多夢,白天賴床睏倦。18.身心症狀:恐慌、焦慮不安、憂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中醫治療自律神經失調以疏肝理氣、寧心安神為主,肝主情志,心主神明,壓力大則肝氣不順,情志不暢,肝主木,肝鬱氣滯,情緒易起伏,影響自律系統。工作勞累耗心氣、心血,影響思考、記憶、心情、睡眠等,加重自律神經負擔,臨床常以加味逍遙散、甘麥大棗湯、歸脾湯為主方,加減茯神、龍骨、牡犡、酸棗仁、合歡皮、夜交藤、柏子仁、遠志、石菖蒲等。 配合針灸治療,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另外星狀神經節穴位注射,針對頸部環狀軟體旁開2.5公分處,人體最大的交感神經節,予以放鬆,可達到有效調節自律神經失調功效。(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Read More

代謝症候群 每4名成人就有1人

  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沈治華強調,代謝症候群多數與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肥胖和壓力大有關,家族遺傳則約20%。(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每4位成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且多半沒有明顯症狀,卻大幅提高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風險,堪稱慢性病的前哨警報。門諾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沈治華表示,代謝症候群不痛不癢,卻是潛伏的健康殺手,現在不管,將來代價很大! 沈治華指出,代謝症候群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與代謝異常有關的身體指標異常狀況,包含高血壓、高血糖、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低高密度膽固醇等5項指標,只要符合其中3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它就像紅燈警示,代表身體正在走向慢性病的路上,不能再忽視。 沈治華強調,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多數與飲食不當、運動不足、肥胖和壓力大有關,家族遺傳則約占20%。特別是「腹部肥胖」常是最明顯的警訊,也是內臟脂肪堆積、胰島素阻抗的指標。 沈治華表示,預防代謝症候群的5大絕招就是聰明選、健康吃,實踐「3低1高」原則: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雜糧,少吃甜食、炸物與加工食品;站起來動一動:避免久坐,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如快走、騎腳踏車、廣場舞都很適合。 他強調,壓力來臨要轉移注意力,透過唱歌、閱讀、聊天、種花、寫日記或信仰支持舒緩壓力,且需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善用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及早掌握血壓、血糖、血脂與腰圍狀況。

Read More

〈生活休閒〉鹿港玻璃廟與老街風韻

五月中旬,應資深攝影記者王遠茂之邀,南下鹿港展開文化探索。考量當地機車租金昂貴,遂自駕前往。遠茂攝影魂上身,早有心理準備,返程時他頂著烈日在鐵道旁等待火車與荷花的畫面,令我實感攝影師的職人精神。要當他們的遊伴,最好自備書籍,好好地等。這份等待,是對光影變幻的信仰,也是一種用時間換得畫面的修行。 遠茂此行心願是拍攝俗稱「玻璃廟」的護聖宮夜景。我也藉此脫離日常軌跡,尋求新鮮片刻。兩人一拍即合,見證鹿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保有技藝與靈魂。 俗稱玻璃廟的護聖宮除了是地方信仰中心,也吸引攝影家捕捉光影。 文、圖/記者王超群 光影交織 護聖宮富神聖與衝突美學 首站造訪彰濱工業區的護聖宮,為全台唯一以玻璃建構之媽祖廟,自二00七年動土、歷時五年完工,二0一二年由時任總統馬英九主持安座典禮。廟宇融合宗教、藝術與科技,主祀玻璃媽祖「普濟群生仁慈天后」,並導入再生能源設計,成為宗教空間創新代表。 護聖宮外觀採八卦天燈概念,玻璃結構在自然光下產生光影流動效果。廟內中央設琉璃大香爐,並展出《台灣風韻圖》長達十二公尺的水墨畫,描繪蘭嶼飛魚祭、鹽水蜂炮、頭城搶孤等民俗節慶,吸引攝影與文化愛好者駐足。不過亦有建築師認為此舉有「旗袍套西裝」之不倫感,涉及美學主觀,當尊重不同見解。對攝影者而言,光影所交織出的神聖感與衝突美學,也恰恰提供了記錄當代宗教空間的新視角。 匠心獨運 延續傳統工藝 為老藝師的手工定格。 深入鹿港老街時,忽見街側擺放打鐵工具,對門一名七旬老者正忙於製作藤椅。他是「益發鐵器店」店主施師傅,不僅擅長打鐵,亦精通藤椅編織,堪稱一身雙藝的工藝典範。 施師傅自少年習藝至今逾一甲子,表示「打鐵靠力道與經驗,編椅子講究耐心與巧手」。他現場示範編椅,一小時內完成一只椅座,並強調椅面花紋設計具人體工學,能減緩腰椎壓力,適合久坐,是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他特別提到椅面紋理不同代表著使用者姿勢與壓力點的設計邏輯,這不僅是工藝,更是對身體的觀察與體貼。 談及鹿港匠人,施師傅引薦隱身巷內的蒸籠匠人陳錦煌。年屆八十五的陳師傅,自十五歲起從事蒸籠製作,至今逾七十年,堅持全手工操作。工坊內堆滿蒸籠與木料,斑駁牆面上貼著舊報紙與過往訂單,記錄他與時代互動的痕跡。 他說,製作一個蒸籠需經十多道工序,自選材、削形、卡榫到封邊皆不假他人。蒸籠需依食品特性訂製,昔日鹿港小吃業者多有需求,如今手工技藝漸少,僅餘少數匠人維持。「現在人求快求便宜,但做蒸籠不能急,材料要乾、工具要順手,手工不能省。」他的手掌滿是厚繭,說話語氣平穩而堅定,彷彿在蒸氣中也凝鍊出一份沉穩的氣質。 在榮芳堂香鋪則見另一文化縮影。興化街巷內一處製香場,老師傅頂烈日搬運香枝,年輕學徒則忙於打底、沾粉。香粉由沉香與中藥材調製,須反覆上粉、曬乾,並以掄紙扇方式分布香肉,製程繁瑣。整條巷弄飄著淡淡香氣,是城市難以捕捉的氣味記憶。 店家表示,製香為勞力密集行業,從清晨八時至深夜。香腳需加熱染色,避免染手;燃燒後煙少、香氣清雅、灰燼不燙,是其特色。師傅笑言:「好香,是神明與人都聞得舒服的。」這句話,道出手藝背後的那份敬天敬人之心。 遠茂鏡頭不停,捕捉技師手法。我心想,也許他早已明白,一記快門,就是將技藝之溫度定格不朽。影像雖靜,卻能延續一門手藝的呼吸與節奏。 老屋活化 別有韻味 狗狗在打烊的龍山寺廣場撒歡。 前往龍山寺時適逢寺門已閉,僅在廟埕閒坐,與溜狗婦人閒聊,狗兒奔跑,旅途疲憊亦得緩解。老街黃昏,光影斜落,靜謐中更添人情。 當夜投宿由古厝改建的背包旅店,保留老屋原貌。彰化縣政府推動老屋活化,提供補助修繕,三年內須維持供公眾使用,保存原貌至少五年,使鹿港街景仍留古風餘韻,成為慢遊細品之地。旅店主人分享許多老宅修繕經驗,指出鹿港居民對自家歷史多有自豪,願配合保存,也讓文資計畫得以延續。 鹿港開門,訴說不完的人情味。 在地早餐如粉粿、肉丸、蚯蚓龍山麵線,皆庶民小吃。轉往桂花巷藝術村,吳肇勳書法館藏於巷弄,鶴棲別墅融合閩南與西洋風,始建於清末,為鹿港特色古建。 辜家故居據傳由台北總督府設計師打造,建築格局嚴謹,有「小總統府」之稱,見證昔日商賈繁華。雖未能入內,倒是旁邊丁家大宅,經後門入內,仍見大戶人家氣勢。 十宜樓也是知名的地標建築。 此行感受到鹿港共享單車系統建置不足,機車租金高,導覽車雖具特色但使用受限。若能建立更便利經濟之運具,將助於遊客深入探索。在觀光與文化保存之間,仍有施力空間。 由老厝改成的咖啡館別有情趣。 短短兩日行程,卻深刻體會鹿港匠人精神與文化底蘊。透過一爐香、一張椅、一只蒸籠,見證這座小鎮的手藝傳承。鹿港之美不止於地標與名勝,更藏於街巷日常,那些敲擊聲、木屑香與香火氣息,正是它最動人的時光證據。也正是這些聲音與氣味,將我們拉進時光隧道,感知一門門手藝的延續與靈魂。 鹿港民俗文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私人博物館,是辜家舊宅。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商×陶喜建設 停車場變畫廊

南商師生受邀為建案地下停車場進行彩繪,讓停車場搖身一變成藝廊。(莫嘉賓老師提供) 台南高商廣告設計科與陶喜建設「藝業結盟」,師生受邀為大樓建案的地下停車場進行彩繪,莫嘉賓老師以24節氣的畫面發想,帶領學生以及校友成員,在停車場的牆面彩繪上節氣圖案,讓停車場搖身一變成了華麗畫廊。 印象中的地下停車場都是冰冷的、陰暗的,陶喜建設在安定的住宅大樓Liho5建案,精心規劃寬闊的地下停車場,為求更精緻化住戶生活環境品質,總經理胡家銘想改變對停車場舊有印象,在聽覺部分規劃定時播放輕鬆抒情音樂,視覺部分則力邀彩繪著名藝術家創作者莫嘉賓老師進行大改造。 莫嘉賓場勘後認為地下停車場頗為寬敞,建築產業有用心,於是提出「停車場即畫廊」的構想,以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節氣為畫面發想,帶領團隊進行牆面彩繪。 南商師生以明亮的自然、雪景、雲彩、大地、森林、夕陽、海河、櫻花之海等主題創作,Q版、寫意、意象風格不拘,一掃地下室灰暗陰沉的觀感,成果讓陶喜董事長胡富文與公司員工都大為驚豔。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德光自主學習 展現熱情責任感

德光中學舉辦高二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記者施春瑛攝) 德光中學日前舉辦高中二年級「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此次活動結合國教署推動之「自主學習共好計畫」,呈現學生們這學期積極投入自我探索與跨領域學習的豐碩成果。全體高二學生歷經主題發想、資料蒐集、實作驗證與成果統整,展現出高度的學習熱情與責任感。 德光中學表示,本次發表主題涵蓋廣泛,從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到生態研究、科學實驗等,充分展現學生對各領域的觀察力與深入思考。現場氣氛熱絡,學生們以海報、作品的展示與互動問答方式進行交流,不僅鍛鍊了表達能力,也促進同儕間的思辨與學習共好。 德光中學表示,學校很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與自主能力培養,透過「自主學習共好計畫」,提供豐富資源與教師陪伴,協助學生在探索中成長,培養未來社會所需的關鍵素養。未來將持續深化學生的學習動能,打造一個激發潛力、成就夢想的學習環境。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華裔少年陳懷騫 國小開講量子

台大特聘教授張慶瑞(前排右四)與華裔少年作家陳懷騫(右五)走入校園介紹量子科技。(南一中提供) 創作繪本圖解量子/傳統電腦差異 全程英語對談 崇明、博愛學童溝通無礙 在全球掀起量子科技熱潮之際,南台灣校園也迎來知識與科技對話的風潮。年僅14歲、來自美國加州帕洛阿圖的華裔少年陳懷騫,日前受邀到崇明國小與博愛國小,與學童分享著作《科技大對決:量子電腦&傳統電腦的競賽》的核心理念。同時,台大講座教授張慶瑞亦受邀至台南一中發表專題演講「量子加AI,新文明誕生」,掀起對未來科技與人文的深層探討。 華裔少年陳懷騫對科技創新與永續發展具有濃厚興趣,正申請一項具前瞻性的兒童友善創新發明專利,致力於將3D列印廢棄物轉化為可重複使用的長絲,期望為綠色未來提供可行解方。 陳懷騫在祖父林健男(前台塑董事長)的引介下,認識台大講座教授張慶瑞。張教授交給他一篇關於量子電腦的英文報告,他閱讀後大受衝擊,產生濃烈興趣,投入鑽研,並希望推廣給小朋友,於是開始創作繪本,以小學生看得懂的語言,搭配生動的圖解,介紹量子電腦與傳統電腦的差異。 在兩場國小演講中,陳懷騫以英語與學生對談,現場互動熱烈,崇明國小與博愛國小學生展現出優異的英語溝通能力與旺盛的好奇心,不僅能現場以英語對談,更連續拋出種種的問題,諸如「量子的起源是什麼?」「量子電腦會不會取代人類大腦?」「量子電腦是怎麼運作的?」「量子電腦為什麼一定要在冷凍室中才能運作?」等問題,讓這位少年作家驚喜連連,大讚這群學童有如台灣科技未來的小火苗。 在中等教育領域,則由張慶瑞教授到台南一中演講,帶來主題為「量子加AI,新文明誕生」的最新研究觀點。在演講中,張慶瑞教授提出「量子與AI不是科學終結,而是啟動新科學模式的關鍵引擎」的觀點,強調未來的知識生產將由「人類+量子+AI」三者共構。 南一中校長廖財固表示,面對AI與量子科技的迅速發展,教育現場有責任引導學生培養跨域整合思維與科學倫理意識。透過張慶瑞教授的前瞻演講,學生不僅得以理解未來技術趨勢,也思考「人與科技共存」的深層議題,這樣的對話將有助於培育面對變局時仍保有人文關懷的未來人才。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清熱利濕 生脈飲四神湯合時宜

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夏季天氣炎熱,睡眠減少、出汗多、一旦缺乏水分補充易引發熱傷害發生,透過中醫保健,少量多次多飲水、酌量吃瓜果類、適度食用綠豆和愛玉,可清熱利濕消暑氣。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又以中暑最需要小心。 中暑最嚴重是熱傷害,分為傳統型與勞動型,前者多見於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後者則常發生於高溫下工作的軍人、勞工與運動員。 中醫治療方面,針灸常取穴於全身陽經、督脈所會之「大椎穴」,此穴位於第7頸椎下方,可以針刺放血加上局部拔罐,再加上肺經的井穴「少商穴」放血,能達到疏通經氣,泄熱祛暑的效果,從而快速緩解中暑症狀。 在頸後的「風府穴」經到「大椎穴」處,及「風池穴」向下到「肩井穴」的部位,以刮痧板塗上潤滑油用適當力道自上往下刮痧,略微出痧為度,是平時可以應急運用的方法,但切忌刮痧過度,誤認為愈黑愈好,反而容易造成皮膚損傷甚至傷口產生,進而增加感染風險。 臨床上心氣虛的病人容易因暑熱致病,熱傷害容易傷津耗液,因此出汗多易見口乾、尿少等症狀。平時可以喝「生脈飲」來生津益氣養陰,以西洋參5克、麥門冬3克、五味子2克,做為暑夏的保養。藥膳部分不宜過度溫燥進補,宜以「四神湯」健脾利濕而不燥熱,方中以蓮子、芡實、山藥、茯苓、薏苡仁,各6~10克等分,與排骨或小腸共同燉煮。 日常建議宜多飲水,一天可飲1,500至2,000毫升,若在外工作甚至可2,500至3,000毫升,以少量多次為宜;如何判定飲水是否充足,可依小便顏色是否過黃及尿量是否過少來調整,當太黃、量少時就是水分還不足。另外,多吃蔬菜,少吃重口味諸如烤、炸、辣味食物以防止濕熱更甚;宜酌量吃食瓜果類,瓜果汁多味甜,可補充津液;夏季濕熱,仙草、愛玉、綠豆、薏苡仁等適度食用,可達清熱利濕消暑氣功效。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3校師生鐵馬行 認識大北門

  包括佳興國小、佳興國中及篤加國小組成車隊,走訪大北門區多個景點,認識家鄉。(記者盧萍珊攝) 包括佳興、篤加國小與佳興國中,3校近百名師生騎單車走訪大北門地區,展開融合運動、藝術、文化與生態的深度探索之旅,藉此讓學生深入認識家鄉,並培養堅毅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佳興國小校長黃三和指出,去年首度辦理單車小旅行廣受學生與家長好評,今年擴大辦理,邀請篤加國小、佳興國中一起參與,這次行程全長約35公里,沿途參訪方圓美術館、ZIV將軍驛站、東隆文化中心、井仔腳鹽田及北門遊客中心等地,讓學生在騎乘中,體驗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為挑戰這次單車行,佳興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單車訓練,包括安全講座與實地騎乘技能測驗,如狹路通行、S形轉彎、慢速控制與彎道駕馭,通過測驗後才能參與校外練習,確保騎乘安全無虞。參加的22名學生在導師林彥名陪伴下,從開始僅一位不會騎車,到現在成功完成旅行,讓學生的成長更完整。佳興國中則有五十多位師生參與,一起騎完全程。 包括佳興國小、佳興國中及篤加國小組成車隊,走訪大北門區多個景點,認識家鄉。(記者盧萍珊攝) 陪著學生騎車的昇陽自行車總經理陳素梅表示,看到學生們因為騎乘挑戰而展現的堅持與成長,決定持續投入資源推動單車教育,讓更多偏鄉孩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為此成立「台南單車扶輪社」,並推動「單車聯盟學校」,涵蓋佳興國小、篤加國小、龍崎國小、左鎮國小及佳興國中、將軍國中、龍崎國中等,共同合作推廣單車教育與活動。 佳興國中校長潘能耀、篤加國小校長方樹啟皆表示,活動主題為「騎出新視野,看見新未來」,希望透過不同的體驗,引導學生拓展生活視野、強化問題解決與適應未來挑戰的能力。 活動除師生的努力,也特別感謝SYB昇陽自行車、台南單車扶輪社、高鐵鐵人扶輪社、國際扶輪3470、3510自行車隊、台南市親自行善會及永晉昇有限公司等協助,讓教育之旅得以圓滿實現。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