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演習

■忍星 *狀況一 我們深刻反省: 是警報聲掐斷車水馬龍 還是狐疑安靜 沖刷噪音力度 比蟬躁還 機動 總在熾熱煎熬耐性時分 我們有序地躲在課桌椅下 遮耳閉目 一聲春雷 劈開 久違的 沉默甦醒 *狀況二 某動物翻身,地底下 躁動不安卻聯絡人間 一起上下左右 叛逆 本來沒張嘴的 突然 咧開一道暗黑喉嚨 吞沒所有光明 和來不及拯救的 淒厲尖叫 *狀況三 爬上爬下 迅捷穿牆 破窗而入 滅火器太小支了 噴不出肺腑之氣 火的吻 早已吻熟 任何青春的胴體 還需要我手握 千鈞水柱 把灰燼提早 破處 留一灘苦難 給卜笅反覆 練習接收 來自心海的消息嗎?

Read More

補鋅錠短缺 優先留給門診病人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西藥供應資訊平台近期公布,鋅康錠78毫克(葡萄酸鋅)出現短缺,食藥署已要求業者增加生產與供應,由於這款藥物是作為鋅不足的補充,庫存藥品優先保留於門診病人使用。 食藥署日前於西藥醫療器材供應資訊平台公告,皇佳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鋅康錠78毫克(葡萄酸鋅)ZINCO TABLETS 78MG(ZINC GLUCONATE)“ROYAL”(衛署藥製字第040825號)」,錠劑藥物短缺相關資訊,供臨床端參考。 食藥署指出,這款藥品許可證核准適應症為鋅不足之補充,廠商今年初主動通報,由於原料藥出問題,正在申請許可證新增原料藥來源,食藥署收到文件後將儘速審查。藥品目前控貨中,無法預計恢復正常供應時程,廠商手邊已無庫存,但醫療院所尚有未用罄藥品,應優先保留給門診病人使用。 食藥署經臨床端評估,在短缺期間,建議由專業醫療人員評估,依病人臨床需求選擇其他合適替代治療,並建議各醫療院所視院內庫存量,將短缺品項優先保留於門診病人使用。除「鋅康錠78毫克」以外,對鋅不足之補充尚有硫酸鋅注射劑等可以使用,建議使用替代品項。 鋅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鋅不足會導致疲勞、掉髮、免疫力下降、腸道功能變差、傷口難以癒合、口腔潰瘍、味覺異常等症狀,國民健康署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男性需要15毫克,女性則需要12毫克,而上限是35毫克,洋菜、牡蠣、胚芽米中都富含鋅元素,但因鋅跟鐵的量會在人體中互相平衡,所以如果鋅補過多,反而會造成缺鐵、甚至是過量將會中毒。

Read More

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術 重拾膝望

骨科醫師李宗翰表示,因害怕開刀或低估膝蓋退化疼痛,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關節退化情況加劇。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退化性膝關節炎主要是因為膝關節軟骨磨損、關節周邊骨頭與組織產生病變,造成走路或活動時出現喀喀聲、痠痛、腫脹或關節僵硬無法打直等症狀,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隨著年齡增長而造成膝蓋磨損越嚴重。但近年來發生在青壯年族群的案例也日趨增多,主要是因為運動過度或傷害、體重過重、長期負重工作等,都導致關節退化症狀提早出現。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宗翰指出,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指藥物、注射、復健等治療,以及輔具設備的使用;但若保守治療方式效果不彰,則就可能建議進行手術治療,如關節鏡手術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其中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嚴重持續疼痛或老年人而言,是一種最快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對於年輕患者來說卻有所顧慮,因為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需切除已退化的硬骨或軟骨,對於細胞組織的破壞性高,且傷口與術後疼痛也大,而人工關節也有其使用年限,所以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應運而生。 李宗翰說,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只須從小傷口使用關節鏡採集患者少量健康軟骨,移植到有缺損的關節部位,整個過程約1個小時左右即可完成,藉由患者自體細胞的再生來修補受損關節,不僅降低排斥作用發生,也避免傷害患部周遭組織細胞,保留原有膝蓋的結構與功能,術後約一個月就能明顯感受到膝功能的該善。 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李宗翰說,微創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手術是藉由患者自體細胞的再生來修補受損關節。 (記者陳金龍攝) 李宗翰表示,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許多手術方式因應患者需求出現,因此擁有更多手術選擇,若患者因害怕開刀或低估膝蓋退化疼痛的嚴重性,延誤就醫可能造成關節退化情況加劇,造成手術選擇限縮或預後不佳。呼籲民眾若出現膝蓋疼痛持續1週以上,還伴隨緊繃或腫脹情形,就應該儘速找專科醫師進行診斷檢查與治療。

Read More

三叉神經痛如電擊 顯微血管減壓緩解

  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是最劇烈的臉部疼痛之一,以顯微血管減壓手術,長期緩解率超過90%。 (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60歲男子長期受到右側臉部如「電擊般」突發性疼痛折磨,吃飯、說話、甚至風吹都引發劇痛,一度求診牙科並且接受藥物治療,但效果不佳,最後確診為三叉神經痛,經醫病溝通接受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手術時間約2至3小時,術後3天出院,疼痛明顯緩解。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巫智穎表示,三叉神經痛是最劇烈的臉部疼痛之一,是一種源自第5對腦神經(三叉神經)的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原因是腦內小血管壓迫神經根部所導致的異常放電,產生劇烈、間歇性的疼痛。其他少部分原因為腫瘤、帶狀疱疹病毒感染、多發性硬化症、動脈瘤所引起。 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後有3個分支,主要支配前額、上顎和下顎。具體來說疼痛可能出現在眼眶周圍、臉頰、嘴唇、上下牙齦等部位。病人如果感受到單邊皮膚刺麻痛或是像刀割疼痛,甚至牙齦痛,經過牙科治療還是覺得痛,就高度懷疑是三叉神經痛造成的。 三叉神經痛初期常以藥物治療為主,但藥物大部分都是一些止痛藥或抗癲癇的藥,副作用包含頭暈、嗜睡或是皮膚過敏等。當藥物無效或無法忍受藥物作用時,介入性或手術性治療是有效的選擇。 巫智穎說,該名患者針對「血管壓迫神經」進行根本處理,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透過顯微技術從後顱打開約50塊硬幣的顱骨小孔,找到壓迫三叉神經的血管並將其分開撥離,最後在神經與血管中間放置不可分解的墊片,保留神經完整性,無神經破壞副作用,根據大型研究統計,長期緩解率超過90%,是年輕或健康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建議三叉神經痛預防方式主要是保持頭部及臉部溫暖、控制三高、保持心情愉快及正常作息、避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

Read More

〈中華副刊〉之外/跳箱

文/林佳樺 畫/簡名袖 六月,烈日從體育館兩側窗戶照進,巧拼地墊灼灼發亮,距地墊不遠處的跳箱皮革表面顏色深了些,是前一個班級留下的汗漬。是的,這是我們小四生必須勤練才能跨越的檻。 體育課教跳箱,這運動對我極其困難,全身要像蓄勢的貓,助跑初始步伐要輕,才利於最後一躍,接著越跑越快,估量距跳箱僅剩一步,用盡全力踏跳,雙手如爪,發力按壓箱背,背脊彎成新月,身體騰空的瞬間、四肢收攏如ㄈ字,最後輕輕落地、再挺身而立。 為了準備端午後的跳箱期末測驗,除了體育課,班上下課時也常到體育館苦練。六月酷暑,運動更添悶窒,汗水在背上凝結,幾乎成了鹽殼。學校沒錢裝冷氣,堆滿運動器材的體育室半絲風也吹不進來。練習完,我們會收整巧拼地墊,體育老師則是分送蘆筍汁作為鼓勵。 幾次課後私下練習時,體育老師會來指點。老舊體育館內,體操選手重訓、拉筋,有羽球拍擊、籃球重砸之聲,與汗酸交織,在館內發酵成一片渾濁喧囂,得湊近老師身旁,才聽得清楚口述的跳箱訣竅。觀察與實做是兩碼子事,跳箱是精算時間與律動的技藝,我雙眼錄下老師的細微動作,腦中反覆推演,形諸肢體時卻全然走樣。大家羨慕可以讓英挺的老師個別輔導,我不解何謂帥氣——家中男性唯爸爸與幼弟——只覺得老師對體育不好的我極有耐心,比起爸媽動輒吼罵令人感到寬慰。 快近期末測驗,我下課練習愈勤。有天我雙手按壓箱面、雙腿卻以灌鉛,無法跨越。忽然一隻大手撐起我的腹肚、另一手托住我的臀側,將我托舉過箱。我心頭掠過異樣,,隨即自責多心,班上多少人想找老師個別指導。接下來練習如常,也許方才是我的拙劣姿勢讓老師不忍直視吧。 期末測驗前、某日下課,那雙手掌又再度不經意扶我上箱,一手撐住我的肚子、另一手順勢掃過大腿內側。對方表情平靜。一定是我太敏感了。事後不免思忖,那天跳箱是否記下了那雙手從指導前的尋常溫度到越界時攀升的溫熱? 當晚飯桌我提到下課勤練跳箱,正要提起那雙手掌,爸媽同時開口:「體育不及格很丟臉?,國語數學不行,連體育也不行哦?」我慌忙把飯和話語囫圇吞下。那個年代老師永遠是對的。那些沒說出口的字句在胃裡結成硬塊。往後青春歲月,我的胃經常發炎悶痛,不禁懷疑是否當年吞下的字塊作祟? 跳箱在我眼中變得更巨大了,每個放學後的黃昏裡它彷彿有了生命,兀自增生——先化成高高的公佈欄,幾而長成風雲長廊的巍峨梁柱。我站在助跑點測算角度,發現要跨越的不只是疊架層層的跳箱,還有老師的權威、爸媽的面子、同學的眼光。不知道老師如何跨過身體的界線? 後來我拜託同學相伴練習。同一時間有位學姐課後找體育老師補考。體育館走回教室途中有一排長形風雲走廊,廊壁貼滿榮譽榜,學姐的名字常在其中。我與她是點頭之交,因為家住得近,會排同一個回家路隊。 風雲長廊盡頭是一池睡蓮,繞池右轉就是教室。有天體育課結束,驚覺睡蓮寫生作業遺落在體育室。我往體育館方向疾奔。 天氣好熱,手心背脊全是汗,長廊怎麼較來時漫長許多。衝至館門,老師正指導學姐跳箱。本想一拿到作業便走,不意瞥見學姐坐於箱上,老師一手托起她的臀,另一手搭在她肩胛骨上。我的腳步聲讓兩人同時轉頭,學姐大大的眼睛望過來。我轉身疾奔。 我是家中次女,上有姊下有弟,家族重男輕女的慣習,使我對周遭目光是善或惡極為敏感,深恐言行不當惹人反感,我養成了「吞話」的習慣。此事,也靜伏心底。 不知是否出於我的敏感,自此放學路隊中,本來排在鄰位的學姐走到隊伍末端。 我升上五年級後,學姐畢業了。有段時日我極害怕別人對投來的熱切目光,彷彿當年學姐望過來的炙熱大眼。 好長一段時間,反覆夢到我置身那間體育館,籃球羽球不斷擲來,有時夢到自己背上長出龜殼,襲來的球體長出了老師的手指,在殼外咚咚撞擊。 三年前母親節前,旅居海外的小學同窗得知我遭遇的此事,發來訊息,她也曾歷經此境,從體內長出了殼,抵擋外在吵雜震耳的聲響。 走到了中年,身體界線遭到侵越的事又歷經幾次,長出殼的我們已有能力發聲,捍衛身體時的爆發力,與事後努力平復心緒所需的柔韌,恰似跳箱的蓄力一躍與輕輕落地、再挺身而立。如今我明白當年的跳箱不是物理高度,而是外界聯手築起的牆,那些在夢裡追打不休的球體,成了我後來破殼而出的助跑動力,抵達關卡的那一瞬間需傾盡全力——跳! 然後落地。

Read More

ADC藥物納健保 晚期乳癌患燃生機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年僅30多歲的Wendy(化名)確診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接受標準荷爾蒙治療效果仍有限。隨著乳癌治療方式日趨多元,經確認Wendy屬於HER2弱陽性乳癌,醫師評估後,安排她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目前病情已穩定控制,並已能正常上下班並照顧家庭,逐步找回了生活的節奏。 隨著乳癌治療日益走向多元與精準化,健保自今年2月起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晚期乳癌病友開啟更多治療選項。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說,現在是與癌共存的時代,即使是第4期乳癌5年存活率也有約4成,治療的目標不再只是延命,而是讓生活可以繼續,生活品質可以維持。 台北榮總癌症防治科主任趙大中表示,現今癌症治療趨勢更重視個人化調整,強調找出最適合病人的藥物與劑量,在控制病情的同時,也盡量保有生活品質。 「晚期乳癌病友也有選擇權」趙大中說,從新一代ADC藥物的問世,到HER2弱陽性亞型的新分類,以及台灣健保藥物的逐步給付,乳癌治療正朝向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邁進。 新一代ADC結合標靶與化療,能精準鎖定帶有特定接受體的癌細胞且釋放藥物,並透過「旁觀者效應」: 一併毒殺鄰近癌細胞,不僅擴大治療範圍,也降低全身副作用的產生,是乳癌病友治療新選擇。 常見副作用為疲倦與血球下降等,而惡心、嘔吐的副作用,可以使用很好的止吐藥物來有效減少發生的機會,另外也要注意少見的間質性肺炎此種副作用,建議病友接受治療時需依照醫囑用藥,如有不適請立即詢問醫療團隊。 郭玟伶指出,「與癌共存」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觀念之一,現今的治療不僅關乎藥物選擇,更包含生活習慣的調整,許多病人往往過度關注「該吃什麼」,但僅靠營養均衡是不夠的,最大的風險之一是活動量不足,例如久坐、心肺功能不足、肌肉量流失等,都可能讓治療副作用變得更明顯,甚至影響身心適應。

Read More

試辦周產期轉診 高市打造跨醫療孕產照護服務

高雄市府衛生局推動跨醫療層級周產期轉診共同照護,盼共同打造更安全及穩定的孕產照護服務模式。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為提升高風險孕產婦與新生兒的照護品質,降低嬰兒死亡率,高雄市衛生局委託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結合本市4家醫學中心及4家新生兒出生數高的生產院所,14日宣布共同推動「周產期共同照護產前母體轉診」試辦計畫,藉由跨院所協同合作機制,建立更貼心與完善的孕婦產前轉診及照護流程,共同打造更安全及穩定的孕產照護服務模式。 衛生局昨天舉辦「高雄市周產期共同照護產前母體轉診」試辦計畫啟動說明會,包括高醫、高雄長庚、義大、高雄榮總等4醫學中心,及四季台安、柏仁、博愛蕙馨、高大美杏生醫院,皆派高階主管共同參與推動。 衛生局長黃志中於說明會中指出,台灣持續面臨少子化挑戰,強化母嬰孕期間的健康,減少極低體重早產兒產生造成的死亡,身為醫護人員需要更積極努力,藉由完善的醫療分級制度與跨層級、更緊密的整合照護模式,有助降低孕產婦、胎兒及新生兒的死亡率。 他強調,這項啟動的轉診試辦計畫推動可讓接生院所降低照護風險、醫學中心的介入則確保每位高風險妊娠可獲得更妥善的照護,所有醫療人員共同合作創造三贏,也期待這項試辦計畫能擴大至全高雄的院所都能參與。 衛生局表示,根據出生統計資料分析,嬰兒死亡主要病因為源於周產期病況,其中極度早產(孕齡小於28週)與極低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為兩大致命因素,這項試辦計畫就是建立更明確、及時、雙向的轉診照護機制,確保所有孕婦與新生兒在關鍵時刻獲得最適切的照護。 為協助一般產檢院所發現產婦高危險指標,計畫也研擬產婦7項及胎兒5項的高風險轉診指標,只要產婦在一般產檢院所發現符合所列指標,即可透過綠色通道(特定門診)轉診至醫療資源較豐富的醫學中心共同照護。

Read More

小便會痛 攝護腺癌2期SBRT治癒

  患者鄭先生到南市醫向醫師趙梓淵(右2)道謝。(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8歲鄭先生小便會痛,健康檢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高達18,進一步轉到台南市立醫院切片檢查,確診攝護腺癌2期,經以最新型「立體定位放射治療」6個月後,PSA指數幾乎趨於零,恢復健康,也未出現明顯泌尿或腸胃道副作用,現已穩定門診追蹤。 台南市立醫院暨高雄秀傳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趙梓淵表示,傳統攝護腺癌放射治療需長時間且每日往返醫院,對病人生活品質造成影響。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簡稱SBRT)只需短短2.5週,就能達到治癒效果。根據2025年歐洲放射腫瘤醫學會發表的HYPO-RT-PC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SBRT與傳統放療在10年整體存活率上分別為81%與79%,泌尿與腸胃道副作用也幾乎相當,顯示短程SBRT療法與傳統長程治療具同等的根治潛力。 趙梓淵說,案例鄭先生去年底確診後,得知傳統放射線治療需連續7-8週近40次的療程,一度感到沮喪與抗拒。然而,在醫療團隊評估下,安排短期抗荷爾蒙治療並結合SBRT放療策略,僅需2.5週7次療程即可完成;治療3個月後,鄭先生的PSA指數已降至0.03;6個月後更降至小於0.01,顯示SBRT療法具備快速、有效、低副作用的顯著優勢。他說,為進一步提升SBRT的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秀傳醫療體系引進美國次世代放射線加速器「銳視刀」,可在治療前快速掃描病灶位置,最快6秒完成高品質影像導引,即時定位與修正照射角度,有如一發搭載台積電高階晶片的精準飛彈,腫瘤能被精準鎖定,擊中即毀,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副作用風險。 他說,SBRT搭配銳視刀的影像導引系統,實現奈米級精準治療,適用於許多常見癌症,如頭頸癌、肺癌、乳癌、術前大腸癌、肝癌、攝護腺癌等。讓放射治療邁向高精準、高效率的新里程碑,使更多病人能在鄰近的醫療機構中,就能接受與國際同步的癌症治療。

Read More

〈中華副刊〉白文鳥與綠繡眼

文‧攝影/陳煌 總是感覺那麼神奇,一隻溫馴可愛的白文鳥被一支細細的小棍子神奇地吸引著。 而我,被那可愛白文鳥和細棍子神奇吸引著。 彼時,在距離可愛白文鳥和細棍子的不遠處,老家門口一轉個彎,不及三十公尺,那條老五甲一路的短短三百公尺每到年節最熱鬧的路上一角,有攤商正搭起一個大大蜂蜜的籠子,籠子由竹竿架起,四周圍起細密的鳥網,無數的麻雀在籠內驚嚇地逃竄,但他們無可奈何,因為連彼時的人都會付費後接受攤商的空氣槍,用來打擊那些無處可逃的籠內麻雀。 與可憐的麻雀相比,遠一些,可能不及數十公尺,可愛白文鳥卻在一支細細的小棍子的神奇指揮之下,由一只小小細木組裝的小鳥籠裡,探頭探腦地輕輕一躍,就鑽出鳥籠,側臉望望那一支在半空中揮動的細細小棍子,依照指示直直又跳又躍地聽話經過一段被設定好的平躺的小小窄窄木梯子,來到盡頭的一個放滿小紙筒籤卦的籤桶前,神奇地咬起一支小紙筒的籤卦。 這時,半空中的細細小棍子又輕輕敲一下鳥籠,那溫馴可愛的白文鳥又像被催了魂般,又跳著回到鳥籠中。 沒一絲反抗,也沒一絲逃跑的意圖,跟不遠處那鳥籠裡驚慌失措,百般想油槍下死裡逃生的麻雀,完全不一樣。 那好神奇,甚至神奇到不可思議的那支細細小棍子啊,竟能指揮一隻白文鳥。 彼時,我小小心靈想的是,如果有那支神奇,不可思議的細細小棍子是否能指揮那一大群被圍困等死的可憐麻雀?讓牠們不至於那般四下逃竄卻無濟於事? 小時候,我就喜歡站在路邊看著算命先生的鳥卦,更好奇那隻白文鳥如具靈性一般能聽命地從鳥籠中,跳著出來啣咬籤卦後交給算命先生,卻不飛走,然後再認命乖乖回到鳥籠裡。算命先生憑此籤卦而鐵口直斷。 那樣的一隻白文鳥行為,對我小小的心靈來說,那簡直如一種神蹟。 我曾見過搭在公園操場上馬戲團的熊和獅子等等動物,在鞭子的指揮與逼迫下做出非熊非獅子能做的行為,那時的懵懂,只覺得熊和獅子等大型野生動物離我很遠,所以對牠們在馬戲團中的特異行為只會感到理所當然的有趣好奇。但是白文鳥離我卻很近,就如同自家院子屋頂那些高來高去的麻雀一樣,抬首可見。 更何況我小時候父親,就養過好幾牆壁的一籠籠堆高的十姊妹,這種如白文鳥身形大小的小巧寵物鳥,但我卻從未見過被馴服被用來聽命於人的小型野鳥,如麻雀、十姊妹等等。 因此,當我親眼見識過能啣咬籤卦,且不懼人又不逃命離去的白文鳥時,我簡直佩服算命先生到不得了。 因為,要支使一隻白文鳥不離不棄且能啣咬籤卦,那比一隻熊和獅子更難聽令指揮行動。 在我當時幼小心靈中,前者更不容易,也更令我納悶不解。 長大後,我才知道原來會啣籤卜卦的白文鳥都是被利用了,被利用鳥類飢餓而急於索食,在叼了籤紙後再給予食物的誘惑做回饋,如此反覆的訓練,就可能訓練出啣咬籤卦的卦籤鳥了。 如今,河濱公園的一位老者也使用類似的訓練方法。 在固定的晨間將鳥籠布置在幾株桑樹下,打開鳥籠大門,以免費的食物和水日日誘惑綠繡眼前來索食。 時間一長,我好奇地見到原本野性十足又心性膽怯的綠繡眼,居然也會在定時定點出現在桑樹下的鳥籠中,就如同卦籤鳥一樣地聽話,只要老者在清晨一打開鳥籠,牠們就紛紛前來索食,在籠裡解決飢餓問題後,牠們便怡然地在鳥籠內外知足地上下嬉戲,即便老者近身伸手去關必鳥籠的門,牠們也會安身樂命於鳥籠中。 等接近中午時分,老者想回家吃飯了,才又將鳥籠大門打開,讓綠繡眼回歸樹林。 接下來,就如同昨日,每天一早河濱公園裡,老者與鳥籠都會出現,綠繡眼也是。 一切都在重複。 綠繡眼們毫不畏懼地會為了所食,而主動出現,主動進入鳥籠中去取的食物和水,即便關上鳥籠的門後,牠們也似乎不慌張地覺得舒適自在。 牠們和白文鳥一樣,似乎都已習慣另一種生活,只要給予長期與足夠的改變。 所以,人們一向最引以為傲的是:人定勝天。 因此馴養野生動物當然更不是問題了,比如白文鳥,比如綠繡眼。 想想,利用食物等為誘餌來馴養訓練野生鳥類,當然是小事一樁。 只不過,牠們應該按照人們誘惑馴養的要求而生活嗎?

Read More

〈中華副刊〉年三十

■王金玉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沈凍酒。」蓮花滴水送走了舊的一年,在井懸凍酒,曉寒侵人之時,柳枝的苗條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氣息。詩人年三十這日,為雲淡風輕所驚,猶如見到了久別重逢的故舊,便有句靠近春風,鄉愁之纖荷一時萌於心境,嫋嫋婷婷。年三十最是父母在於時間裡盼團聚的守望,家園最是收藏一個遊子命裡的苦難,家園最是收藏打工者靈魂升起的火苗,家園最是收藏我們重返的過程,家園最是收藏點綴歸真的願望,點亮一路千里露水中的燈盞。 人說:歲月,是潛藏在眉彎裡的一抹凝望。我說:歲月輾轉成歌,時光流逝如水。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被滿街購年貨的年味感染,又一次被歲月牽扯著邁進年末歲尾,忙忙綠綠,一切的頭緒都是在準備大年三十這頓年夜飯。 年關這幾天,總是在親戚朋友相約裡,知道誰家的香腸味道好、誰家的臘肉燻得好、誰家的血豆腐血氣足,誰家賣的是土雞。我是懶散之人,年貨唯一做的就是購足好酒而已。 「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詩句在年三十的夜晚搖響了一種淒苦又動人的美麗。 年三十,是一年的結束,又是新一年的開始。年三十,對你對我,對我們整個華夏兒女都是一種誘惑,誘惑像一種光芒,誰能聽到內心裡「還家千里夢,為客五更愁」的私語,捧著瀰漫歸心似箭的獨白,從擁有啟程的第一步開始。 一年四季,遊子,打工者,漂泊的只是燈光,那些如水的步履,告訴大年要回家團聚,再怎麼簡樸,回家都是春風裡的唯一。家中父母,常年埋頭於土地上,把寂寞當做生命中的溫柔部分,把勞動當作一生初衷不改的盼子回家言語。 品味年三十滿滿的一大桌菜,只在心的最深處為田壟間躬背的耕者默默祝福,只為那些素樸無飾摯誠如火的春風拂面默默道一聲珍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