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恐缺貨 藥師籲國內生產因應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全球胰島素供應正面臨短缺的風險,基層藥師協會16日呼籲政府,應及早掌握可能缺貨情況因應,以免速效型胰島素供應不足,並建議政府透過鼓勵措施,協助國內藥廠自行生產相關產品。 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團隊早在2018年就於國際期刊刺胳針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正不斷增加,胰島素的數量卻不足,到了2030年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的病患無法取得胰島素,近年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且部分藥廠將生產重心轉向利潤更高的減肥藥,使胰島素供應量吃緊。 基層藥師協會指出,政府應及早掌握必要藥品供應情況,若同成分藥品生產執照在5張以下者,若只剩3家生產,就必須開始因應,但近年每次遇到缺藥議題,衛福部卻總是以「不缺貨」或「有替代選項」搪塞,並未積極備戰避免缺藥困境。 據指出,占市場8成左右的糖尿病的胰島素注射劑「諾和瑞諾易筆」目前供應不穩定,藥廠告知的短缺原因是有「供應問題」所以無法穩定供貨,但業者未具體說明是什麼樣的供應問題。而自去年下半年就陸續有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患者到社區藥局領藥時,被藥局告知「缺貨」,建議患者回醫院領藥。 陽明交大食安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指出,隨著全球慢性病人數增加,糖尿病相關藥品在國際上本就面臨供貨不足情況,國內應盡快盤點,如全數仰賴進口或單一製造廠商,則容易面臨限貨、缺藥窘境,應透過給付優惠、鼓勵措施等,協助國內藥廠自行生產相關產品。

Read More

室內外溫差大 恐引發心血管病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每到夏季午後,雷陣雨總是說來就來,伴隨悶熱、潮濕與突變的高溫,讓人難受。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博士在社群平台貼文表示,這樣的天氣不只是讓人不舒服,更可能帶來熱傷害、呼吸道疾病、心理壓力甚至登革熱威脅! 黃軒醫師說明: 一、高溫+高濕:熱傷害與心血管危機悄然來襲,當氣溫飆升、濕度高,汗水難以蒸發,身體無法有效散熱,熱衰竭、中暑等風險大增。特別是老人、幼童、慢性病患及戶外工作者更是高危族群。根據WHO統計,2000至2019年全球約有49萬人死於高溫影響,亞洲占了45%。 此外,劇烈的室內外溫差會造成血管收縮與擴張不平衡,可能引發心悸、頭暈、中風或心肌梗塞。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者要特別注意。 黃醫師提出預防建議:包括:一、穿輕便透氣衣物,避免烈日曝曬;多喝水,別等口渴才補充;減少正午至午後高溫時段外出。 二、雷雨攪局:呼吸道與心理健康的隱形威脅,雷陣雨會讓空氣中花粉與黴菌孢子破裂為微粒,進入肺部,誘發「雷暴哮喘」與過敏反應。過敏患者應關好門窗、使用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並提前服藥因應。 此外,雷聲與氣壓變化也可能引起焦慮、失眠與情緒波動,對原本就有心理疾病或心臟病的人,更是一大壓力。 三、潮濕積水:登革熱的孳生溫床,高溫加上反覆午後雷陣雨,是病媒蚊最愛的生長環境。氣溫25~33度且降雨頻繁,將大幅提高登革熱疫情爆發風險。黃軒強調防蚊三要訣:「巡、倒、清」——巡查積水容器、倒掉積水、清除孳生源。 四、自我防護三招,做夏日健康戰士! 1.「涼」身打扮:穿淺色、排汗衣物,做好防曬,避開中午烈日。 2.「補」水守則:每天至少2000毫升白開水,多吃蔬果,補足電解質。 3.「高」警戒雷電:避免靠近大樹、水面及金屬物品,雷雨時勿淋浴,室內拔掉電器插頭,注意自身症狀變化。 黃軒醫師提醒,雷陣雨不只是一場天氣變化,更可能是健康警訊!學會正確防禦策略,不只降溫,更能守護你的心肺與全身健康。

Read More

微創手術免開胸 他重啟心生

53歲林姓男子接受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3歲林姓男子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飽受心悸、胸悶困擾,檢查發現罹患重度二尖瓣脫垂逆流與冠狀動脈嚴重阻塞,經接受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執行的全台首例NeoChord心臟不停跳人工鍵索修補術結合PCI冠狀動脈介入術,免除開胸與心臟停跳風險,以微創手術解決兩大病變,術後3天即順利出院。 林男術後感動表示,原本以為要開胸,甚至住院10天,沒想到只做個小傷口就處理好了。像做了1次心臟保養,現在走路都不喘了。 林男無先天性心臟病史,卻長期受高血壓與高血脂影響,近2年反覆出現心悸、胸悶、呼吸急促與體力下滑等症狀,經就醫檢查顯示,其二尖瓣因脫垂合併甩動(flail)導致重度逆流,且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幾乎完全阻塞,若不及時處理,恐導致心衰竭或心肌梗塞。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林有騫指出,這類合併瓣膜與血管病變病人,過去往往需接受傳統開胸手術與心臟繞道術,手術風險與恢復期都相當高。其中,傳統手術傷口約25至30公分,住院約7至10天,恢復期約1-2個月。 林有騫表示,林男接受NeoChord技術,透過左心尖3-5公分小切口,在心臟持續跳動下,以3D經食道心臟超音波導航,精準植入人工鍵索,修補二尖瓣脫垂處;冠狀動脈前降支以PCI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打通阻塞血管,達成「雙病一解」。 林有騫說,林男為典型的後葉脫垂個案,瓣膜條件良好、左心室功能保留,為NeoChord技術的理想適應者。此次手術結合超音波團隊全力支援,在術中即時提供導航影像與結構量測,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關鍵。林男手術結束當日至普通病房即能下床行走,第三日即返家休養,術後恢復快速。 林有騫說,NeoChord技術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歐洲與美國,成為結構性心臟病治療的主流之一;他提醒,若出現心悸、喘氣、胸悶、體力驟降或聽診出現心雜音等症狀,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家族心臟病史,務必盡早就醫。

Read More

醫療介入 ADHD童學習提升變自信

醫師黃鈺蘋說,研究顯示ADHD藥物是最有效治療方式,可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陽明交大醫院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在台灣的教室裡,總有一些孩子被誤認為「坐不住」、「太好動」、「老是忘東忘西」,但其實,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大腦發出的求救訊號。這些孩子,很可能罹患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一種常被誤解的神經發展障礙。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統計,台灣ADHD盛行率約為9.02%,但實際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患者卻僅約1.62%。也就是說,台灣約有超過22萬名兒童與青少年,正默默承受學業、人際與自我認同的多重壓力,卻未被及時辨識與協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黃鈺蘋醫師指出,ADHD不是「不守規矩」,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不同所致。研究顯示,ADHD患者的大腦部分區域發育比同齡孩子平均延後約3年,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衝動、過度活躍等表現。其成因與基因遺傳、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黃鈺蘋在臨床中,曾接觸一名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這名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無法專心聽講,寫聯絡簿時總是漏東漏西。雖然聰明伶俐,但無法有效學習,影響了成績,也讓老師和家長感到困擾。在詳細評估與討論後,黃鈺蘋與家長共同規劃出一套包含藥物治療、親職教養調整、生活規律建立及學校合作的多元介入方案。幾個月後,孩子明顯進步,不僅學習效率大幅提升,還開心地分享自己第一次當選模範生,也更能與同儕建立友誼。「我不會那麼愛生氣了,朋友變多了,爸爸媽媽也常誇我。」孩子臉上自信的笑容,是醫療介入最有力的證明。

Read More

心衰藥預防癌症治療心毒症

成醫跨科癌心團隊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臟毒性之第二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癌症患者接受化療、標靶治療時,可能因心臟毒性導致治療中斷,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治療預後。成大醫院心臟內科、腫瘤醫學部與乳房外科3團隊經跨科合作,完成全球首項以新一代心衰竭藥物預防癌症治療誘發心毒症第2期臨床試驗,獲得國際學術肯定,將成為癌心共病整合照護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成醫團隊以「血管張力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 ARNI)進行臨床試驗,將100名平均年齡50歲初次接受乳癌輔助性化療的接受試驗,其中男女比2比98。受試病患自化療前3日接受低劑量ARNI治療,經1年追蹤,受試者無任何病患出現心臟功能惡化。而一般標準照護有約2成6患者出現心毒症,證實ARNI具有明顯心臟保護效果,可應用於癌症相關心臟毒性預防的臨床研究。 此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研究論文於2025年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歐洲心臟衰竭雜誌 》,成果獲得國際學術肯定。 本次研究由成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劉秉彥主導,整合心臟內科主任蔡惟全、醫師劉嚴文、李文煌、許毓軨;腫瘤醫學部醫師鍾為邦、李純慧、蔡瑞鴻、楊舜如,及乳房外科主任李國鼎、醫師徐慧萍、羅竹君等跨科專家,建構從乳癌診斷、化療、心臟保護到長期追蹤的整合性臨床照護模式。 成醫4年前即於癌症中心設立全台首創的「癌症心臟特別門診」,由心臟科醫師進駐癌症病房區,主動介入化療前後的心臟功能評估與追蹤,提供個體化、即時的整合醫療服務,對於乳癌、胰臟癌病患助益顯著。另本次研究也特別導入心臟亮點追蹤超音波,更精準掌握偵測心臟毒性,強化臨床決策依據。 成醫癌心團隊強調,未來也將啟動更大規模的第3期臨床試驗,持續推進癌症與心臟共病照護的臨床應用與研究發展,致力為患者打造更安全、全面的治療選擇。

Read More

醫療減碳 高市首創醫療淨零小聯盟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排放趨勢,高雄率全國之先,由市府衛生局、環保局聯手國立清華大學,首創成立「醫療淨零小聯盟」,聯盟16日在高雄淨零學院啟動。陳其邁市長出席啟動儀式時表示,這項計畫結合高雄9家市立醫院,期盼逐步達成整體醫療產業減碳目標。 陳其邁說,醫療業占全球碳排量大約4.4%,如何讓各家醫療院所進行自願減碳,進而達到減碳目標,牽涉到非常多方法學。高雄市政府從過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到成立淨零學院、編列碳預算,相關做法在全台灣各城市都是首創,利用不同的碳權計畫進行實質減碳。 陳其邁也表示,高雄有4家大型醫療機構,如果在小聯盟練兵,包含方法學等可以獲得驗證,當然能夠逐步擴展到各大醫學中心,或台灣其他主要的醫療機構,落實執行自願減碳的計畫方案。 清華大學副校長嚴大任表示,清大在永續科技、碳管理、綠色金融與數位治理方面,可協助市立醫院建立完整碳盤查制度、推動碳權申請,以及長期串聯綠色金融與資產管理工具,強化醫療院所的節能策略與財務韌性。透過碳權主軸策略,不僅能回應中央「醫療淨零」的長期目標,更有機會替醫療院所創造附加效益,真正將「減碳行動」轉化為「永續升級」動能。 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高雄市碳排占全國20%,各部門都必須行動,環保局與清大合作透過碳權輔導計畫,盤點可能的減量,進而申請碳權,至今已啟動充電樁、內門生質能中心等申請案;在醫療部門方面,協助市立民生醫院冰水主機汰換案申請,期望年底前送件,今日,醫療小聯盟的成立是相當重要的開始,環保局也將持續協助高雄醫療產業邁向淨零。 聯盟透過專業輔導,優先推動高雄9間市立醫院進行自願減量等綠色轉型,並協助醫院申請碳權,結合綠色金融等政策,為醫療永續樹立高雄典範。

Read More

國手異膚炎 生物製劑助穩控

女壘國手黃小姐(左)與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擊出抗「異」全壘打。(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21歲的病友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之一,經常擔任中心打者,但卻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遍嘗各種治療與偏方,始終未見改善後,最後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治療3年後疾病維持穩定,停藥迄今2年未見復發,可以繼續在球場上發揮才能,為國爭光。 收治黃小姐的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體質有關、反覆發作的慢性發炎疾病,正確觀念應是追求長期穩定控制,而非短期治愈。 面對病友的迷思,朱家瑜打破3大流言表示,對「看幾次醫生才會好」的問題,要知道異位性皮膚炎不是感冒,並非吃感冒藥就能痊癒,而是一種和體質有關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的「慢性病」。面對異膚,就像對其他慢性病一樣,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控制。 其次是「有症狀才要治療?」朱家瑜指出,若只在症狀嚴重時才治療,反而會讓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讓病情愈來愈難控制,治療異膚就像調整體質,需要時間和耐心,除了基礎保濕與局部治療,更需要系統性控制免疫反應。因此治療必須從免疫機轉根本調整,幫助達到長期穩控的效果。 對於第3個流言「異膚一定要長期吃藥?」朱家瑜指出,異膚治療選項已與時俱進,除了口服藥物,還有多種針劑藥物,及不同作用機轉的新型藥物可供選擇,都具良好效果。

Read More

〈中華文薈〉書房隨想

■巴代 巴代簡介: 巴代,台東卑南族小說家。短篇小說主要關懷原住民族在現代社會的適應,長篇小說則以族群歷史、文化作為創作素材,作品的特色具濃厚的歷史現場感,豐富的文化意象與細膩的戰爭情緒,作品有極高的辨識度。作品譯有蒙古文、英文、日文、捷克文、韓文。 研究領域:卑南族巫覡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學。 著有: 1.《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覡文化》、《吟唱.祭儀: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儀歌謠》研究專書兩冊 2.短篇小說《薑路》1冊 3.長篇小說《笛鸛》、《斯卡羅人》、《走過》、《馬鐵路》、《巫旅》、《白鹿之愛》、《最後女王》、《暗礁》、《浪濤》、《野韻》、《月津》等11冊 曾獲: 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小說獎、高雄文藝獎   趁著我伸懶腰,老婆大人帶了塊抹布與撢子進了書房。一天之中她總有一次會利用我疲倦、伸懶腰、打哈欠的時候,進書房並趕我出去動一動、喝水、吃點心,她便利用這個時間,拖個地板或擦擦我書櫃的灰塵。住公寓五樓,喜歡自然空氣流動的我們,自然經常是開著窗戶的,儘管隔著紗窗但免不了這裡灰那裏塵的,稍微久一點不整理就要積塵。 「我勤快點,一天處理一次,應該不影響你工作的。」老婆說。 這是她持家的原則,每天做一點,上完街買菜回來,吃過早餐,晾完衣服收拾完廚房,就這裡清一清那裏掃一掃,然後閱讀寫字。不出遠門或外出處理其他事的日子,我窩居在書房消化資料、寫字,屋子的其他空間都讓給了她,這是我們的日常。 「稿子什麼時候給人家?」她總是在幾分鐘摸摸擦擦後,在離開書房時問一句,再把書房還給我。 一門一窗的四坪小書房,空間不算太充裕。擺上了桌椅、矮櫃子、攝影器材乾燥箱,能作為書櫃的空間,也就只有一面半的牆面。當年搬進來時,我們特別要求裝潢師傅訂製厚一尺半,高度要頂到樑下的書櫃。這樣子,每一層的架上裡外可以擠下內外兩排的書籍,這樣就相當於三面牆儲書量。另外,客房以及女兒房間也各有一面牆的書,家裡的書本數量不能算多,比起很多學者研究室來說可能不值一哂,但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這應該算是很大的數量了,而這些已經扣掉送到部落「閱讀空間」去了的,女兒們兒童時期的許多童書、套書。這些所剩下的書籍,要維持不塵不潮也需要下點功夫。 我常在寫作歇息時,習慣性望望窗外綠色植栽,最後將視線留在眼前書櫃上。十八個置書層裡,正對面的那一層外排書籍,書背上一律顯明著「巴代」兩字,那是我小說創作、論文、主編的書籍以及我的小說外譯本。另外,我購買的工具書、參考書大致佔據了兩層,總數大致是我家書籍量的六之一,其餘的都是兩個女兒以及老婆大人的用書。其中女兒的書最大宗,她們喜歡閱讀,也捨得買書,大女兒逛個書展就五、六千元的採購,平常上街一本兩本的買,還好小女兒很早就改成電子書,這幾年,她們都在國外工作過日子,我家的書櫃暫時少了增加書籍的壓力。我常有種想像,想像自己一定是充滿書卷氣,氣質一定也是華美出眾。但,後來的某一天,我看著書櫃,忍不住傻笑了,我忽然清楚地意識到:我其實沒有那麼愛書如癡,成年以後甚至也沒有那麼愛閱讀。 別懷疑,這話確實出自於我這麼一個六旬、且近十五年內擁有14本出版書的長篇小說作家嘴裡的自我招供。這個「後來」是非常晚近的事,也就這兩三年我開始像個老人常陷落在過去記憶,並有意識的審視自己行誼的一些體悟;而接下來的「其實」,也就只是驚醒於自己常常不自覺地「以為」。這個以為,基本上是建立在演說場上自己常掛上口的話:「在那之前,你必須大量閱讀與思考,才有可能反芻出一部分成為文章。這也是一個作家可持續產出文章所需的先備儲量。」我在很多場合述及閱讀與寫作關係時,常常這麼說,堅定近乎固執。於是,不少朋友毫不懷疑的認定我是個勤閱讀,藏書豐富甚至嗜書如命的作家。以至於,時間久了,我也常錯覺自己是處於那個狀況,不自覺想像是個讀書人,是個書生。然而,我得誠懇的說,這只是錯覺,是別人的,甚至是我自己的錯覺。現在,您知道了吧,我其實只有這麼點書,不多。這樣吧,新冠疫情嚴重的這個時候,容我說幾個影響我閱讀習慣、興趣以及志向的事件與書籍,您便能了解我說的話確實誠懇實在。 我的成長過程確實有幾段沉浸在閱讀,花大量時間閱讀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國小開始識字一直到國中一年級下學期,我像個螞蟻,不挑食地閱讀,有啥就讀啥。成長於部落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的童年,家庭提供閱讀是不可能的,還好有學校的圖書箱,部落有外省伯伯的租書店,在外工作求學的長輩、兄長也經常帶些讀本回來。這樣不挑食地沉迷閱讀其實也沒甚麼大道理,大抵就是因為身體不好加上家長管得嚴,無法放野,而家裡窮物質條件不好,閱讀可以大大減低了欲求;加上我一直不安分的想像力,我需要更大更不同的世界觀,而這,也只有閱讀可以滿足。但國中一年級下學期的一件事,毀了這些。 某天,我在學校附近的租書店借到了一本大人看的《三國演義》(非古典版),盡管這個之前我看過給青少年看的版本與漫畫,書裡的故事都熟捻,但寫給大人看的《三國演義》還是讓我欲罷不能。我利用下課的時間,甚至上課鐘響老師還沒進門前流連在章節中。這事,被從後門進教室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他抽起了我手上的書,要我站起來並用書背狠狠地敲了三下我的額頭。我眼不眨,目不瞬,直挺挺地站著看著他,不吭聲的強烈抗議。他是我們這個年級兩個升學班之一的導師,我因為第一學期的成績出眾,想調我去他班上,我婉拒了,而另一個很想考好高中的平地同學去了他班上。他說我不讀書卻只肯花精神在這種沒有用的閒書。我覺得他是在報復、發洩,我甚至對老師這個職業產生了輕蔑,我不願意國中畢業被逼著考師專當老師。從此,我放棄學業,甚至連閱讀也放棄了,成天跟著不同群組的平地同學打轉,看他們抽菸、打架、追女生、偷窺老師的底褲。 第二個階段有持續且大量的閱讀,大致延續了三年,那是高中階段,我選擇就讀中正預校。因為薪水很少,家裡也沒能力支援,所以週日休假幾乎選擇留校。學校有供應餐食,可以運動,還可以調出一整個下午或上午窩在有圖書的文康中心,閱讀當時國防部政戰部門出版的一系列書籍,讓我有機會接觸包括老莊列等中國歷代的一些經典,也完整拜讀軍中作家、作品,以及六、七0年代出色且「健康」的文藝作品。這個階段對我很重要,因為,高中生成長階段不可避免的心理狀態,因為閱讀,讓我少了迷惘、困惑,始終向著正面與積極的方向,自信與充實的迎接每一天。此後進入陸軍官校,沒有沉浸或逃避的第三階段閱讀了,我專注的要成為一個武將或者武夫。 73年畢業任官,輾轉幾個單位,而後到大學任軍訓教官,去讀研究所,任大學兼任講師,要讀很多書,備許多資料,但都已經不是純粹的閱讀作品。這麼多年來儘管也訂閱了幾份重要的文學、自然、地理、科學雜誌,也間歇拜讀當代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但閱讀總是零星;而我從來沒有習慣在隨身袋子裡擺上一本書,閒時,興頭來時能翻閱清心,更多的時候,我自己是處在天馬行空的幻想或者空著腦袋打發時間。 所以,看起來,我閱讀是有特定需求的時空,不能算是典型的讀書人,愛書成癡,閱讀成癮。然而曾經在無可如何的人生階段有過大量且沉浸的閱讀經驗,讓我在創作上得到了相當大的回饋。1999年第一次寫小小說便上手;2000年第一次寫萬字的短篇小說一提筆便得獎、連載;2006年第一次寫長篇出版時得到大獎。這麼順風順手的背後,離不開那些時期,以及後來間間斷斷的閱讀。但若要問我什麼書影響我最深,我會回答是孫大川先生的《久久酒一次》,他提到了原住民瀕臨死亡的黃昏窘境,「無論從文化、歷史或現實空間來說,我們無法不面對由黃昏慢慢步入黑夜之民族處境。」這醍醐灌頂的,強烈敲醒著我的民族意識,以至於我選擇面對民族文化、歷史的素材寫長篇小說。 「又發呆啦?這回想到什麼?」老婆端了一杯木瓜牛奶進書房。 「我像個讀書人嗎?」 「剛認識你的時候,的確是,皮膚黑歸黑,整個人充滿書卷氣。」 老婆沒繼續說她這些年常講的事,說她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老覺得睡錯人了,她不記得她嫁給一個搬運工,那般的橫肉與苦力。

Read More

國家防疫一體行動計畫 明年上路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16日表示,行政院明年將推動為期5年、經費約20億元的「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串連各部會監控平台,整合監控環境、食品、動物、植物,降低疾病發生可能,或是盡早解決,降低社會成本。 行政院會3月曾通過推動「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並預計新設政院層級國家防疫一體政策會報,下設專案辦公室,由陳時中負責籌設成立事宜,推動行動計畫。計畫預計自明年至2030年實施,為期5年,經費包含各部會既定計畫,整體初估約20億元。 陳時中表示,計畫將翻轉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防疫模式,改以預防為重心,透過整合衛福部、農業部、環境部、內政部等監控系統,監控環境、食品、動物、植物等,減少疾病的發生或加速解決時程,藉以降低後續社會成本;同時也會邀請國際專家協助評估計畫,讓台灣的應變措施接軌國際。 計畫f大路徑包含:1.成立政策整合框架;2.減少新興及再浮現的人畜共通疾病流行;3.減少疾病大流行風險;4.強化對食品安全風險的評估、管理及溝通;5.遏制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的大流行;6.將環境整合納入防疫一體。 對於環境監控及接軌國際的重要性,該專案也有關注,陳時中舉例指出,台灣過往曾發生烏腳病,後發現是飲用砷含量偏高井水,另外是1979年台灣曾發生米糠油中毒事件等,但在台灣爆發前,日本等多國就有類似事件,如果當時國際間溝通良好,就有提早預防可能。 他提到,食藥署2017年曾因社區藥師示警,發現降血脂藥「冠脂妥」偽藥事件,上述種種都可見系統整合重要性,才有機會提前示警。

Read More

和家樂複合式釣蝦場誠徵早蝦櫃台

薪29000元+紅利 08:00-16:00 月休6天生日禮金.享勞健團保 南市中華北路一段78巷66號 06-3508700-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