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船東聯合建造大型海員實訓船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日本三大船東聯合建造大型海員實訓船,日本三大船東商船三井(Mitsui OSK Lines,MOL), 日本郵船(NYK Line)和 川崎汽船(K Line)發表聯合聲明,三方計畫建造一艘大型海員實訓船,並捐贈給日本海員教育和培訓機構(JMETS)。 據瞭解,JMETS是一家在日本擁有八所學校和五艘大型實訓船的骨幹海員培訓機構,迄今已輸送一萬多名海員。此次捐贈旨在解決JMETS近年來面臨的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包括基礎設施、實訓船老齡化,申請入學學員、培訓預算的減少,合格教員和船員的短缺等。此次捐贈得到日本船東協會的支持,將有助於確保日本成熟海員的長期發展,並確保海事教育的連續性。 聯合聲明中稱,目前正在與JMETS共同確定實訓船的具體規格,未來幾個月內將與造船廠進行討論,俾於 2030 年左右完工。

Read More

保加利亞明年一月正式成為歐元區第21個成員國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歐盟理事會宣佈完成所有程序,確定保加利亞將於明(2026)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為歐元區第21個成員國。 歐盟理事會發佈公告稱,歐盟理事會通過最後三項法案,據此保加利亞將於2026年一月一日加入歐元區,屆時保加利亞法定貨幣將從現在的列弗變為歐元。在歐盟理事會最後三項法案中,其中一項是保加利亞加入歐元區後,歐元兌保加利亞列弗匯率將設定為“1.95583”,即一歐元兌1.95583保加利亞列弗。 據瞭解,保加利亞作為東南歐國家,於2007年一月加入歐盟,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加入歐元區。今年六月歐盟委員會宣佈保加利亞滿足加入歐元區的所有條件,只待歐盟理事會批准即可加入歐元區。 本(七)月八日保加利亞獲准加入歐元區後,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稱,保加利亞改用歐元後,經濟將會更加強勁,並對保加利亞與歐元區夥伴的貿易、外國直接投資、融資、就業等產生積極影響,惟在此之前亦有保加利亞民眾擔心改用歐元或引發物價上漲。 2002年1月1日,歐元開始在比利時、德國、希臘、西班牙、法國、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荷蘭、奧地利、葡萄牙、芬蘭等十二個歐盟成員國流通,2007年至2015年斯洛維尼亞、賽普勒斯、馬爾他、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相繼加入,繼之以2023年克羅埃西亞加入,組成現有的廿個歐元區成員國。

Read More

Grimaldi推出首艘氨制汽車運輸船上海命名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Grimaldi正式推出首艘氨制汽車運輸船,消息指出,Grimaldi集團正式推出其第一艘氨制汽車運輸船Grande 上海輪(Grande Shanghai),命名儀式在上海招商工業海門基地舉行,象徵著可持續航運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據稱,以中國大陸金融之都上海命名的Grande Shanghai輪是一艘著眼於未來的船隻。 ﹁Grande 上海輪﹂是義大利航運集團委託建造的十艘新型PCTC(純汽車和卡車運輸船)中的第一艘。此外,該系列的前五艘船將搭載高達9000 CEU(汽車當量單位),接下來的五艘船將提供更大的9800 CEU容量。

Read More

170萬B肝帶原者 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響應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並加速實現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面對台灣C型肝炎即將於2025年達到消除之目標,B肝防治則相形重要。惟根據調查,40歲以上B肝疫苗斷層世代有4大認知危機,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台灣癌症基金會28日攜手國健署,於松菸誠品電影院舉辦「避免肝炎變肝癌」記者會,並首度公開微電影《老羅的玫瑰與茉莉》。 台灣自1986年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個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的國家,成功大幅降低兒童B型肝炎感染與肝癌發生率。惟在1986年以前出生,亦即40歲以上的國人,B肝帶原率推估仍有1成左右,全台灣約有170萬名B肝帶原者,其中許多為疫苗政策實施前出生,卻因無症狀、不了解病程,未接受追蹤或治療者。 台灣癌症基金會醫療副執行長張家崙公布最新調查指出,「B型肝炎疫苗斷層世代」存在4大認知危機,恐成肝癌防線破口: 第一是錯誤傳染迷思普遍,近5成民眾不清楚B肝主要感染途徑,40%誤以為吃飯、講話會傳染,讓民眾在預防走錯方向,也易讓病友背上不必要的汙名。 第二是知道卻不追蹤,雖然有94%的40歲以上民眾知道自己是否為B肝帶原者,而帶原者認知模糊,1/3未每年追蹤,恐發展成肝癌的風險大增。 第三是沒有症狀就不管它,有3成3帶原者以為沒症狀就沒事,不清楚B肝是需要長期追蹤或服藥控制。 第四是藥吃一半就停,病毒可能全回來,有近4成曾用藥病人自行停藥,3成因「指數正常」誤判停藥時機。 張家崙指出,這些錯誤觀念成為台灣肝癌高發的元凶之一,呼籲B肝患者別錯失治療黃金期。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B、C型肝炎是台灣慢性肝病與肝癌的主要原因,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BC肝炎篩檢」,並自8月1日起將篩檢年齡下修至1986年以前出生者,盼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堵肝癌上身。

Read More

〈中華副刊〉廣東同鄉會

■林培訓 你好,請問是廣東同鄉會嗎?有語言障礙的我試圖問著,電話那頭傳來中年男子肯定的應諾,「我想找一位『盛玲華』小姐。」……我的記憶中沒有這個人,男子接續言道「……怎麼會找人找到這裡呢?」。 她算是我朋友,或者說是鄰居,童年玩伴,國小、國中同學。在四十餘歲的現在,打這通電話,無論結果如何,總是尷尬,歌手徐懷鈺〈我們的故事〉樂音正響起:「我常常回去∕去回憶借東西∕借你的傻勁∕你的笑意∕你的心」不只合拍,而且貼切。 常倚柱憑欄別時容易見時難。 盛玲華的家不知道是第幾代的「廣東同鄉會」所在,每年春節巷口對面大街的會址住所,總會有舞龍舞獅,算是給懵懂幼稚的我開了眼界,炮竹鞭炮聲;還有一起打羽球的記憶,畢業旅行的合照,以及借書。 盛玲華家無疑是漫畫天堂,或許是盛老父對其兄長的溺愛,其典藏的漫畫數量遠遠超過漫畫店家所藏……「當流星劃過夜空的一瞬間」徐懷鈺的歌聲不知道到了第幾首歌曲了,會許下什麼願望?若能取得聯絡,第一句話會是什麼? 對啊,只剩尷尬啊~ 模糊不可靠的記憶中,盛玲華家隔壁鄰居是我幼稚園的同學,客廳有鋼琴的隆重;我也不差,小學、國中領取區長獎、議長獎,屬於走路有風的獨行俠;盛玲華家的另一邊,是一間藥局,藥師伯伯幾年前去世了,我與其獨生子面對面,不知如何言語。 彷彿斷層。 像詩一般,記憶,對望、瞭看、嘶聲力竭地大喊,依稀看見自己外套的顏色、身高、形狀,那裏有所有的過往遺跡,全部都在,一轉瞬剎那須臾彈指回眸之間,我竟然在斷層的這邊了,所有過往依存,卻已經是不可觸不可得了。 車禍,發生嚴重的車禍,後來北上求學的時候。 讓自己幾乎不是自己了。 曾經有過宏遠的理想:將大學時代完成的小說、研究所時代千辛萬苦才生出薄薄一冊的畢業論文,交給我的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師長:我雖然高四班大學重考一年又延畢(還因車禍休學一年),就讀後段班的歷史研究所,卻依然如昔,天分和刻苦銘心的努力,沒有變,依舊如昔。 卻沒料到光陰荏苒,師長們多已經退休了,只能交給高中師長們我的學業成績:兩本短篇小說詩文集。 如詩一般,斷層,對面的房間。 大多的人事仍存,我卻彷彿罩上了保險套,隔著遠遠的,不敢相認,甚至不識,不明白,些許欲拒還迎。 不知道為什麼,又成為了獨行俠。 路燈大熾,見證了雨絲風的方向,地上積水油漬的殘存,反映了彩虹顏色的斑斕和斷層,就是斷層,越不過的斷層。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篇首在回憶復健時光,花了一段如數家珍地點名了曾伴我身旁的復健師們的大名,是為了感謝,卻成為他人眼中的蛇足,如今公布「盛玲華」的大名,我的寫作是溫瑞安或是駱以軍?在哪一象限? 後來,聽到了傳聞,盛玲華的兄長欠下了鉅額的賭債,不得已全家搬走跑路,「廣東同鄉會」變成了「西螺七崁」,彼此不識的近鄰,國小同學終究不在同一學區了。 失去聯繫。 在依然有所謂「斷層」如詩一般的現在,多日未屬文喪失長篇大論能力的現在,想起了國小同學「盛玲華」小姐,並依賴唯一可以尋獲的線索,卻終不可得。 我又被放逐在詩的另一邊,斷層。

Read More

定期癌篩延長餘命 最長逾3年

台灣篩檢學會28日發表癌症篩檢效益評估分析成果,實證顯示,篩檢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並有助延長平均餘命,最高可達3.38年。(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癌症為我國10大死因第1位,台灣篩檢學會28日發表癌症篩檢效益評估分析成果,實證顯示,篩檢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的死亡率,並有助延長平均餘命,最長可達3.38年。 依據衛福部最新資料,111年新發生癌症個案為13萬293人,11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4032人。為降低癌症對國人生命造成的威脅,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廣符合經濟效益之癌症篩檢服務,以期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異常個案,及時阻斷癌前病變,以降低國人癌症發生及死亡。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許多癌症不再無藥可醫,關鍵在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並提升5年存活率,癌症早期無明顯症狀,仰賴篩檢及早發現。 台灣篩檢學會理事莊紹源表示,統計數據顯示,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3.38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接受子宮頸抹片受檢女性平均餘命可延長2.33年,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的目標族群平均餘命可延長0.59年。 研究顯示,定期癌篩乳癌死亡率降41%、大腸癌死亡率降低40%、子宮頸癌死亡率甚至能降約70%;因癌篩增加平均餘命,民眾為社會貢獻時間被延續,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篩分別帶來達1145億、1942億及1434億美元的增益經濟價值,換算為新台幣約為3.3兆、5.7兆、4.2兆。 國健署呼籲,台灣的癌症篩檢持續擴大篩檢對象,並引進新的篩檢工具,癌症標準化死亡率已下降14%,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癌症零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3成,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盡早接受篩檢。

Read More

獨老截肢 社工送暖 家屬送鴕鳥蛋

  民眾送來兩顆重逾3公斤的鴕鳥蛋致謝,讓社工陳思蒨十分暖心。 (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門諾醫院28日表示,社服處社工陳思蒨前幾天在病房外,竟被一名大哥追著送鴕鳥蛋!兩顆鴕鳥蛋重逾3公斤,大哥氣喘吁吁地扛蛋上樓,場面暖心又好笑。 門諾醫院表示,一位74歲的獨居阿北今年春節前夕失足跌倒,因髖關節反覆感染、病情未見起色,最後連左腿都保不住,醫師評估必須截肢。住院期間歷經3度進出加護病房,一度簽下DNR(不實施心肺復甦術),病魔反覆折騰讓家屬快撐不住。 門諾醫院指出,阿北與子女親緣涼薄,多靠自己兄弟姐妹照顧,但經濟能力有限;所幸,社工及時介入。社工師開始仔細盤點資源,並與醫院團隊一起努力,大家分別處理申請經濟補助、媒合喘息機構、安排輔具租借,還陪著弟弟一起評估家裡能不能讓截肢後的哥哥回住。 陳思蒨表示,社工做的事,其實就是陪家屬看見一條路,讓他們知道,再難的處境,也不是沒人陪著走,因此從阿北住院期間的看護安排、復健、出院轉介、到通報縣府後續安置評估,這個案子社工介入,一做就是將近半年。 門諾醫院表示,阿北住院4個月後終於出院,短暫去機構喘息後返家,但好景不常,身體又再度惡化,撐不到1個月就又回到醫院。這次,阿北的弟弟來探病時,特地抱著兩顆自家養的鴕鳥蛋,特地送給社工。 門諾醫院強調,社工團隊平時除了照顧像阿北這樣的高風險、長照、經濟弱勢個案,也經常參與家庭關係協調、安置評估、臨終關懷,還要面對突發狀況、病人情緒起伏,幾乎全年無休。 門諾醫院表示,社工們深知,有時一位病人牽動的,不只是他的未來,還是一整個家庭的命運,社工能做的,就是讓病人們知道,這條路他們並不孤單,有社工相伴同行。

Read More

護師減重 參加健美比基尼賽

中醫大手術護理師古庭瑜用健身打造自信體態,更參加比賽,她說,運動讓她更專注、更能紓壓。 (中醫大新竹附醫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26歲古庭瑜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手術護理師,在忙碌高壓的醫院工作之餘,靠著健身與自律,成功從80公斤瘦到55公斤,一年半內,更4次參加健美比基尼比賽,除了讓自己展現自信,還能夠運用在醫療職場,讓自己體力充沛,比較不會受傷和腰痠背痛。 古庭瑜表示,剛開始進健身只是為了減重,但現在,健身已經成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心。擔任手術房護理師已3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夠協助醫師完成手術,每台刀至少都要站立兩小時以上,一天最高紀錄曾經連續站超過4小時;另外,搬病人也常需要施力,透過重訓讓她懂得站姿挺直,可以正確使用深蹲施力。 古庭瑜說,為了比賽,她每天重訓兩小時,假日還安排有氧運動和騎腳踏車,保持一天至少1萬步的活動量,喝2000cc的水。「健身需要高度自律和毅力。」她笑說,外出用餐甚至還會自備迷你秤,隨時秤熱量幾克。 參加健美比賽也越戰越勇,第一次上台不到1分鐘就被請下台,第2次拿下新人第6名,第3次獲得第5名,今年6月第4次參賽,成績越來越進步。比完賽後,她會短暫放鬆,接著再進入增肌期,準備下一次挑戰。「健身有時候真的很枯燥,甚至得婉拒社交,因為想要變得更好,這是自己的選擇。」

Read More

女動減重手術身亡 家屬控網紅醫害命

  北部林姓女子家屬在藍營民代陪同下,指控王姓醫師私收百萬元做減重手術害命。 (記者吳文欽攝) 記者吳文欽∕高雄報導 北部林小姐7月前往高雄某醫院接受減重手術後不幸身亡,家屬28日控訴負責手術的王姓網紅醫師未經正當評估、私下收取上百萬費用導致醫療爭議,要求政府立即介入調查。高市府衛生局表示,醫療爭議由檢方調查中,而手術費用已逾收費標準,將依法處辦。 女患者家屬昨天在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及黨籍市議員許采蓁、黃香菽等人陪同下召開記者會,控訴醫療爭議。 家屬指,林女2022年接受過一次減重手術,對身形仍不滿意而尋求第2次手術,但遭多名北部醫師婉拒,後來透過網路認識王姓醫師,表達願意額外付費後,王醫同意執刀,術後不久林女病情急轉直下,醫師與院方術後消極處理,連完整病歷、收據都未提供。 許采蓁也出示收據,揭露王姓醫生私下以「線上照護顧問費」名義收取總額百萬的匯款及現金,呼籲政府調查手術流程及是否不當收費等。 許采蓁表示,王姓醫師不只是醫生,更是網紅,許多民眾被他的影片和宣傳打動,相信他的醫術和專業,把身體交給應恪守醫療法規的醫生,但誰能想到,這份信任最後卻換來一張死亡證明書。 對此,衛生局表示,此案手術團隊皆合法醫事人員資格並依規定執業登記;費用爭議部分,經查醫院向患者收取「腹腔鏡胃縮小併小腸繞道手術」費用並開立收據,明列收費項目及金額。不過,院方開立的收據費用為25萬元,收費金額超過市府訂定標準,衛生局將依法裁罰並要求退費。 針對手術是否構成「過度醫療或醫療不當」而致患者身故,衛生局表示,已由地檢署相驗並調查中;如家屬欲提出陳情或醫療爭議調解,衛生局將依醫預法程序辦理。

Read More

罹新冠後咳嗽聲啞 59歲男氣管癌

  病患簡小姐(左)與蔡先生(右)向醫師吳明和獻花,感謝救命之恩。 (南市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最近收治兩名罕見癌患,一名男子慢性咳嗽與持續聲音沙啞就醫檢查出氣管癌;另一名女子走路容易喘、呼吸困難,也檢查出氣管癌。經作氣管癌切除及氣管重建手術,2人皆順利康復出院。 高雄秀傳醫院院長暨台南市立醫院胸腔外科醫師吳明和說,蔡先生(59歲)2年前曾罹患COVID-19後,經常出現慢性咳嗽與聲音沙啞,經電腦斷層發現右側甲狀腺病灶,懷疑為甲狀腺癌侵犯氣管,詳細診察與評估後,安排進行右側甲狀腺切除合併部分氣管切除及氣管重建手術,病理報告為胸腺樣分化的氣管癌;今年4月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第9天康復出院。 另外,簡小姐(43歲)平時熱愛戶外活動,去年起逐漸感覺走路容易喘,近2個月呼吸困難更為明顯,外院確診為氣管腫瘤,轉診至南市醫胸腔外科;今年6月25日順利完成部分氣管切除與螺旋式氣管重建手術,病理報告為腺樣囊性氣管癌,術後恢復良好。 吳明和說,成人氣管自咽喉至氣管分叉長度約11公分,氣管不僅兼具呼吸與發聲功能,更緊鄰重要血管與神經,手術稍有不慎即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氣管重建手術需將腫瘤完整切除後再重新縫合,若腫瘤過長或侵犯聲帶、甲狀腺等鄰近器官,手術風險更高,術後也須確保呼吸與語音功能的完整性。 吳明和於2009年首創「螺旋式氣管重建手術」並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成功應用於氣管腫瘤、肺癌與甲狀腺癌侵犯氣管等複雜案例。吳明和提醒,若出現不明慢性咳嗽、聲音沙啞或呼吸困難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掌握黃金治療時機,降低風險與併發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