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逾1年 罹罕見陶瓷膽囊

  廖姓女子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膽囊壁呈現一圈白環,形成罕見的「陶瓷膽囊」影像特徵。(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近日收治一例極為罕見膽囊病變病例,病人的膽囊完全鈣化,膽囊壁宛如陶瓷般的硬殼,醫學稱為「陶瓷膽囊」,且文獻與臨床報告顯示,陶瓷膽囊占所有膽囊切除檢體不到1%,但合併膽囊癌機率為6%,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經緊急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取出石頭般的膽囊。 博田肝膽胰外科副院長李金德指出,來自東部的30多歲廖姓女子,自述上腹部疼痛超過一年,有時痛到背後與右肩頰骨,飯後疼痛加劇,當地醫師安排腹部超音波掃描,顯示膽囊全是結石,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驚覺膽囊壁已全部鈣化,呈現一圈白環,即為罕見的「陶瓷膽囊」影像特徵。 廖姓女子說,曾上網查這個疾病,但是資訊很少,台灣幾乎找不到這種案例;為確保手術萬無一失,並且能獲得最精準安全的醫療照護,遂搜尋南部專業醫師,專程到高雄求診,以解決腹中大患。 李金德為廖女安排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提升手術安全與準確性,並搭配「靛氰綠螢光膽道偵測定位」,讓膽管系統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可視,精準切除鈣化膽囊,手術歷時1小時,成功取出連手術刀都難以切開的鈣化膽囊。 李金德提及,從醫以來,首次收治陶瓷膽囊病例。其可能的形成病因包括膽囊頸部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慢性炎症;膽囊壁慢性炎症反覆發作;膽囊動脈阻塞造成局部出血,以及鈣代謝異常或膽囊內出血等因素,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多數病例伴隨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鈣化主要是碳酸鈣沉積在膽囊壁中。 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醫師李金德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成功為廖姓患者取出「陶瓷膽囊」,術後復原良好。 (記者王正平翻攝) 早期文獻指出,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度危險因素,癌變率約為12.5-62%,完全鈣化因黏膜細胞已被鈣化組織取代,癌變風險較低;不完全鈣化型仍有黏膜細胞,癌變風險較高,但目前合併膽囊癌機率已降為6%。 李金德表示,陶瓷膽囊多見於50至60歲族群,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倍,其中60%至90%病例合併膽結石。若有上腹部疼痛、飯後不適等症狀,建議盡速就醫檢查。診斷方式以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為主,若能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未來癌變風險。

Read More

憂看護搶工潮 民團:重症優先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立法院去年底三讀修正通過就業服務法,80歲以上長者聘用外籍看護不必再用巴氏量表評估,新法即將在8月1日正式上路。民間團體28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在廢除巴氏量表後,應回歸長照評估。人力要用對地方,支持重症優先保障及綠色通道。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表示,目前依法可以合格申請家庭看護工的人數將暴增到53萬人,勞動部推估將新增10萬人可聘僱外籍看護工,若以現在有聘用外籍看護21萬多人,等於多了50%的競爭者,這是仲介的新藍海,但重症家庭面臨搶不到移工,為了留人得加錢,造成家庭更大負擔。 罕見疾病基金會副執行長洪瑜黛指出,修法過後基金會做過調查,40%看護要求漲價,23%看護工想換雇主,移工間也會討論要換到輕症雇主,新法上路,重症家庭預期是最大受災戶。 林月琴說,去年修法時她就持反對立場,因為全世界都在缺工,也在搶工,台灣的薪資所得競爭不過日韓,而且產業之間也有競爭,寧可去製造業還有加班費可以領,不見得選擇家庭看護工,即便是家庭看護工也是「避『重』就『輕』」,希望照顧輕症大於重症。 林月琴表示,她支持政府暫緩實施,也建議勞動部依照顧需求嚴重程度,設計分級聘僱制度。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達文西台北走失的貓

■解昆樺 但今天,黑皮異常安靜。牠站在中庭正中央,低著頭嗅,像在做什麼神秘的地面測量。接著,牠用前爪,極其緩慢、極其精確地,在佈滿灰塵的地磚上畫出了一個……接近完美的正方形。沒錯,就是小學數學課本裡那種標準的正方形。畫完之後,牠抬起頭,身體像個上了發條、但有點卡頓的機器狗,走了幾步完美的直角轉彎,接著又是一個。最後,牠停下來,擺出一個奇怪到讓人想報警的姿勢——前腿微彎,背脊挺得像根標槍,尾巴僵硬地平舉,眼神空洞,活像哪個雕塑系學生忘在中庭的習作,主題大概是「犬類的存在的虛無」。 我的臉幾乎要貼在冰冷的鐵窗花上了,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喝了過期的咖啡,或者那「複雜的餘韻」裡真的有什麼致幻成分。 「喂喂,黑皮,你還在保固期內嗎?」我當然沒問出聲,只是在心裡默默吐槽。 這傢伙平常連聽到自己名字都愛理不理,現在是在即興表演現代舞,還是被外星人植入了奇怪的病毒碼?王太太最近是不是帶牠去參加了什麼心靈成長夏令營,教牠用肢體語言探索宇宙奧秘? 我努力想為眼前這超現實的一幕找出合乎邏輯的解釋:也許地上剛好有塊方形的餅乾屑?也許牠只是在伸懶腰,剛好伸得比較有……幾何感?但這些解釋連我自己聽起來都像在講笑話。黑皮那種刻意的、充滿「設計感」(雖然品味很可疑)的動作,跟我兩天前在光影藝廊看到的那幅達文西素描,透過某種詭異的量子糾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那些線條……對,就是那種感覺!精準、緊繃,充滿了不屬於這個慵懶夏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意圖。 達文西的貓狗素描畫面在我腦中像跑馬燈一樣閃過,然後定格在眼前這隻正在表演幾何體操的台灣土狗身上。一種難以言喻的寒意,比藝廊裡不要錢的冷氣還強,悄悄地、像小偷一樣爬上了我的背脊。我感覺到,我那精密、穩定、像高鐵時刻表一樣的生活,似乎真的裂開了一道微小的、無法忽視的縫隙。而有什麼涼颼颼的、黏糊糊的、絕對不是好東西的玩意兒,正順著那道縫隙,一點一點地,滲水般,滲透了進來。 我端起我的濕報紙風味咖啡,喝了一口。奇怪,原本熟悉的苦澀,今天嘗起來,竟然帶著一股……明顯的、跑調了的味道。像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被隔壁鄰居用卡拉OK伴唱帶唱了出來,而且還嚴重走音。   自從在光影藝廊被達文西的貓狗素描搞得像是靈魂被抽換了一部分,又加上親眼目睹鄰居家的台灣犬黑皮,以近乎挑釁的姿態表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幾何體操之後,我試圖,非常努力地試圖,把這一切都丟進腦內的「翻譯錯了,請忽略」資料夾。我告訴自己,這一定是睡眠不足、咖啡因過量,再加上台北夏天那種能把人的理智蒸發掉的濕熱天氣,三者聯合搞出來的惡作劇。我加倍專注在我的冰島文翻譯上,把那些關於地熱管線壓力的枯燥文字當成一種……嗯,現代版的平安符吧,希望能把腦子裡那些像病毒一樣滋生的、不合邏輯的畫面格式化。 但效果嘛,大概跟我試圖用手沖咖啡來解決全球暖化差不多——完全沒用。 就像你試圖忘掉一首旋律超爛但異常洗腦的抖音歌曲一樣,越想忘記,它就在你腦子裡跳得越開心。那些「裂縫」並沒有自我修復,反而像忘了繳管理費的社區公設一樣,開始不定時、不定點地出現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故障。 有天中午,我實在受不了辦公室裡,那種比精密儀器內部還要死寂的空氣。唉,我翻譯的怎麼剛好就是精密儀器的說明書,也許我該翻譯點更有活力的東西?比如電鋸?我決定溜達到附近的巷弄公園,曬曬還能闖入都市叢林的幾束太陽,假裝自己是個擁抱戶外、身心健康的台北市民。公園裡的鴿子低頭啄食,咕咕叫著,散步,拉屎,一切都顯得那麼……鴿子。 我才剛鬆了口氣,心想:「看吧,世界還是很正常的,至少鴿子們還在遵守在城市的生態。」結果下一秒,我眼前能看到的所有鴿子,至少一、二十隻吧,像參加了一場由某個隱形導演指揮的快閃活動,瞬間停格!有的維持著低頭啄食的蠢樣,有的歪著頭像在思考哲學問題,有的正要起飛翅膀還懸在半空——全都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鴿子雕像。

Read More

空腹逾12小時 膽結石風險高3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有膽結石,醫師提醒,長時間空腹、極端減重或流行的斷食飲食法,容易導致膽汁滯留、濃縮,進而增加結石風險。尤其40歲以上、女性、肥胖、有家族史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膽結石雖然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症狀,但一旦發作,輕則右上腹悶痛、惡心、打嗝,重則可能引發膽管堵塞、胰臟發炎、敗血症等,後果不容小覷。 膽結石的成因,其實和「膽汁流動不良」有關。因膽汁分泌原本是幫助消化油脂,如果長時間不進食,尤其沒有攝取油脂,膽囊就可能不收縮或收縮減少,就如同膽汁一直存放在膽囊裡,久而久之就容易變濃、沉積,形成膽泥、膽沙,甚至是結石。 國際研究也證實,空腹超過12小時的人,膽結石風險高出30%。楊建華提醒,雖然間歇性斷食、168飲食在現代很流行,但其實有些人不適合,尤其曾經有膽泥、膽沙、膽結石家族史的人,千萬不要採取極端飲食模式,避免讓膽汁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而導致膽結石風險增加。 除了空腹時間較長,某些族群也特別容易形成膽結石,包括40歲以上、女性(尤其懷孕或荷爾蒙變化時)、有家族病史、肥胖、快速減重族群,還有糖尿病、肝病或長期使用荷爾蒙藥物的人。這些族群的共通點,是膽囊收縮功能較差,或膽汁成分容易不平衡,讓膽汁更容易滯留,形成結石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因此,楊建華建議,這些族群平時就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

Read More

三叉神經痛導致牙痛 針灸緩解

中醫師邱芸蕥說,針灸能有效緩解三叉神經痛。(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牙痛看了很多次牙科,醫生都說我牙齒沒有問題,但痛的問題仍未解決,痛起來的時候工作都沒辦法集中精神…」,45歲李先生來到診間困擾地說。經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邱芸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給予針灸治療搭配飲食調整後改善。 邱芸蕥表示,三叉神經是人體面部的大神經之一,「三叉」命名是因為它有3條大的分支,這3條分支從上而下約略分布在前額、面頰及下巴。這幾條分支將其所管轄範圍內的各種感覺傳導至我們的大腦,口腔內的感覺也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因此,當三叉神經壓迫疼痛時,患者可能感受到眼周、耳周、臉頰、牙齒周圍傳來陣發性強烈的刺痛,或是灼熱、電擊感,發作時多伴有患側面肌抽搐。 她說,三叉神經痛多由三叉神經受到壓迫引起,壓迫的原因除罕見的腫瘤問題,大部分是由於附近血管結構改變,彎曲、彈性下降等,進而壓迫到三叉神經的分支。排除「繼發性」的腫瘤壓迫後,針對「原發性」的三叉神經痛,可以針灸相關穴位改善疼痛。 邱芸蕥說,根據3條的分支的分布位置,疼痛部位、治療取穴也會有所不同。若是眼分支受壓迫,患者常會感覺額頭、眼眶周圍甚至到頭頂前半部疼痛,有時伴隨畏光、流淚或眼球壓痛感,針灸治療常取攢竹、陽白、神庭等穴位,以疏通頭面經絡、緩解局部疼痛。若是上頜分支受到壓迫,疼痛位置多集中在面頰、鼻翼、上唇、上牙齒區域,此時針灸會選用四白、迎香、顴髎等穴位,幫助改善面中部神經循行區域的痙攣、疼痛。至於下頜分支受壓迫者,疼痛主要表現在下巴、下唇、下牙齒與耳前耳後區域,可能合併咀嚼困難或牙關緊閉,針灸則常用頰車、下關、翳風等穴位。除了局部穴位之外,也會根據病人體質,結合中醫經絡概念,選用其他遠端穴位一併調整。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韭綠

■陳德進 山鄉園子裡的春韭,可謂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報春菜。正應了俗諺所言:天九盡,地韭出。早在冬寒將盡、春暖未啟之際,那一抹奪人眼球的綠,就蹭、蹭、蹭地冒出地面,像綠色的星星一樣,閃爍了嶄新季節的來路。 作為蔬果時鮮的開路先鋒,春韭首當其衝走進山鄉吃貨的餐盤裡,成為品鑒春味、感知春意的訊息源。這個由春韭發出的鮮嫩嫩的信號,早在數千年華夏先人的供桌上,得到了強而有力的接應。《尚書‧夏小正》裡就有「正月囿有韭」的記載,說的是古代貴族私家菜園,小心翼翼培育、呵護春韭的奢華場景。 頭茬韭菜比肉香。頭茬春韭的美味,一度被古代貴族給稀罕著。《南史‧周顒傳》講到一個故事:大美食家周顒被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問話,何菜味最好?周顒脫口而出,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導致後來,早韭晚崧,演變成為了各種應季時蔬的代名詞。 韭菜這一土產良菜,也正是因了那一抹特別鮮亮的綠意,一度進入高端菜譜,被端上了高高壟起的供桌。早一點的《詩經》裡,記錄有古代王室「獻羔祭韭」的往事。而《禮記》則談到了「庶人春薦韭,配以卵」的烹煮方法,沒成想,現今尋常人家、普通廚房裡出手的韭菜炒雞蛋,竟然是一道底蘊這麼深厚的古董菜肴。 有典籍的加持,韭菜爭春的秉性,自然也是得到歷代詩家們的追捧,大家為之反覆吟哦不已。面對滿園綠意,詩聖杜甫直抒胸臆「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梁」,叨念著春韭黃粱夢。眼瞧著春日遲遲,蘇軾就私下低估「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試圖用一縷韭黃召喚春天。 還有,面對綿綿春雨,徐渭表示惆悵「春園暮雨細泱泱,韭葉當籬作意長」,擔心起韭菜過了季節。要是有菜要有酒的時候,鄭燮則是歡呼「韭菜滿園隨意剪,臘醅半甕邀人酌」,一邊忙著搖人,一邊忙著拿春韭當下酒菜……一乾佳句跌出,讓這麼一叢春韭苗,在詩詞的滋潤下,在中華紛繁多樣的菜譜裡,長得分外綠意盎然。 說來,「韭」字是個象形字,意為一片土地上,有著旺盛的一片青草。事實上,韭菜初發於開春,旺盛於四季。別看那只是弱不禁風的一叢,那片片如蘭的葉片,孕育的是生生不息的力量。那部叫《說文解字》的古書對韭菜解讀說:一種而久者,故謂之韭。種韭菜,著實靠譜,一次播種,常年收穫。也難怪,民間會私下流傳說,韭菜是長年菜,也是懶人菜。 更讓人喜樂的是,韭菜也是親民菜,百搭菜。山鄉人家裡頭,要炒個什麼菜的,缺少菜搭子,只要有韭菜來配,整個餐桌立馬春意盎然起來。當然,山鄉人更願意讓二月的春韭和二月的海蠣連袂出場,淋以地瓜粉漿,出落成山海相攜的蚵仔煎。山鄉人也願意將韭菜和著豬肉末、乾蝦米、豆腐塊等,一一裹挾進入麵粉皮,再經過油慢炸,成為鄉愁記憶中的韭菜盒子。這也是山鄉節慶時刻不可或缺的盛宴佳餚。 換到平日裡,山鄉人還是喜歡簡單點,更願意將韭菜切成一段段的菜幫子,然後灑入一份熱氣騰騰的麵線湯裡頭,就像一池春水裡泛起點點春潮那樣,好讓日子從今春開始出發,向著長長久久的那一頭,美美地前進、香香地抵達。

Read More

〈中華副刊〉第N次的鳥托邦

詩‧畫/劉梅玉 有人在龍舌蘭的頂端 種植星星 長出來的夜晚 剛好是 她其中之一的故鄉   鄉愁的各種形狀 不停流動 停靠好的堤岸 時長時短   在霧中長大的孩子 沒有養成 看地圖的習慣 他們的方向 始終是謎   被日光記錄下的戶籍 寫在海平面上 從空白之處出發的旅人 最後又回到空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