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族病史 腹脹痛揪直腸癌3期

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醫師蔡達基建議善用篩檢,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43歲趙先生左腹疼痛和腹脹1個多月,雖然大便習慣改變,但無便秘或腹瀉,無血便也無家族病史,認為是一般的消化不良前來就醫,經檢查顯示直腸有1顆5公分腫瘤,令他十分震驚、難以接受;經手術切除腫瘤後理學檢查確診直腸癌第3期,術後接受化學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並持續追蹤。 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達基指出,大腸癌因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長方式等的不同,症狀會有所差異:腫瘤長在右側大腸,通常初期不會有甚麼症狀,後期才會出現大便混著血或慢性貧血,肚子也會隱隱做痛、體重減輕等現象這些大腸癌典型症狀,因而容易使40歲到50歲的青壯年患者初期被誤判為胃腸消化道發炎或功能不良。 如果腫瘤長在左側大腸,常見大便習慣改變(腹瀉或便祕交替),大便變細,糞便帶血,腹痛,「裡急後重」的情形比較明顯,往往使青壯年患者初期被誤判為痔瘡、腸躁症而耽誤治療時機。 趙姓患者經抽血及超音波、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有1顆5公分腫瘤。(記者王正平翻攝) 蔡達基說,趙先生接受結合3D影像系統與4K高畫質放大螢幕的經肛門微創腹腔鏡手術,順利將直腸病灶腫瘤切除,考慮腸道縫合處滲漏風險,仍為趙先生做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等3個月後吻合處傷口完全癒合,再將腸造口關閉,就能正常排便;這項手術,健保部分費用有給付。 蔡達基表示,體型中等並不肥胖的趙先生是大腸癌典型症狀極不明顯的病例,一、二等親也無大腸癌病史,只能推測他有吸菸習慣,血壓、血脂及膽固醇稍微偏高,以及因職業所需與並不少消夜飲酒。 根據大腸癌的最新研究調查:患者年輕化的趨勢,推測與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變化的確有關,菸酒對消化系統造成的損害就不必多說了,目前年輕世代含糖飲料取代白開水普遍居多,而精緻糖類糕點與油炸燒烤類攝食得多,含植物性纖維蔬果攝取得少,給腸道腫瘤養成環境。而研究也顯示,雖然大腸癌年輕患者有遺傳病史的比例比年長患者高,但仍有許多年輕患者是沒有明確家族史的。 蔡達基建議,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在40到49歲這個年齡區間的人上升幅度最快,為避免診斷延遲,目前衛福部已下修癌篩年齡(40歲至74歲),以期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而獲得更高的治癒率和存活率。

Read More

出生僅5天 染伊科11型 新生兒腸病毒增1死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生兒腸病毒再奪一命!疾管署29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均為男嬰,也都在出生4天發病,後續檢驗確認感染伊科11型,其中1例死亡。預估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延長至8月底,呼籲家長和新生兒照護機構加強防範。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國內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為住在南部及中部的男嬰,都在出生僅4天發病,其中,住在中部的男嬰在發病隔天即告不治。兩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李佳琳指出,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為多且上週新增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併發重症病例,新生兒重症發生風險持續。今年累計1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7例死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累計8例,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6例死亡個案。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兩名男嬰中,住在南部的個案於出生後第4天出現發燒,隔日陸續出現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異常與血氧下降等,轉院並收住加護病房,經治療後病情改善已出院。 不過,住在中部的個案,因早產及呼吸窘迫於出生當日即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出生後第4天出現活力下降、呼吸急促、血小板低下等症狀,次日不幸死亡。疫調顯示,個案母親在生產前一週有發燒、呼吸喘,無法排除腸病毒感染。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已完成感控查核之473家托嬰中心和51家產後護理之家,全數合格。全國1770家托嬰中心和251家產後護理之家,也已依疾管署要求於7月15日前完成腸病毒防疫自我查檢,並由衛生局完成查驗結果稽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來艾草香

■張米良 驚蟄過後,自然萬物一下子從長冬的睡夢中醒來,破土萌發,快意生長,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段時期一般雨水逐漸增多,彷彿是要幫著大地催生出無數的嫩芽,空氣裡滿是和著的青草香味兒,使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春天的百草裡,有著許許多多的野菜和草藥,艾草便是其中的代表。這個時候的艾草是最為鮮嫩的,適合做成各種各樣的美食。每每此時,我和妹妹就會跟在曾祖母後面挖野菜、摘艾草。祖母去世得早,我們出生的時候也不曾見過,大多時候是曾祖母帶我們。除了父親外,其他幾個叔叔也都是曾祖母拉扯大的。她那個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背不動也抱不動依然年幼的我們,我們就成天跟著她的後面玩耍。記得她最喜歡的野菜便是艾草了,她經常給我們說:春天吃一草、百歲不顯老,說的就是艾草,它可是「草中黃金」,可以入藥、艾灸,還可以做成美食,最重要的是它生的卑微,田埂、荒坡、池塘邊隨處可見、野蠻生長,並且和其他草木交錯生長也能相安無事,既不挑肥揀瘦,也不爭水爭肥。 摘艾草的時候,曾祖母總是說挑那些葉背泛著月光的。只見她指尖輕輕一撚,新生的絨葉蜷成一個個碧綠的小拳頭躲進她那寬大的衣襟裡。每當我們一棵棵去拔那柔弱的艾草時,她忽然變得嚴厲起來,讓我們只能採摘絨葉。當時的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只得照做。後來我才知道,在那個物質還不豐裕的年代,野菜既是美味佳餚也是口糧的重要補充,掐掉絨葉的艾草在雨水滋潤下很快便能重新生長出來,以便有需要的人家來採摘,這種與人為善、與人分享、福難同當的理念讓我深受教益。當然,艾草的品種也有很多,一般選的是食用艾草而不是藥用艾草,這種艾草緊貼著地面生長,高度一般不超過20釐米,莖部呈暗紅色,葉片翠綠細小、柔軟光滑,香味不是很濃郁,但食用起來口感卻更好。 採摘回來的艾草,被曾祖母做成各色美食。其中,艾草青團和艾草煎餅是最為常見的了。她把艾草中的雜草清理後,放入淡鹽水中浸泡後用清水洗乾淨,再放入開水中汆一下,然後用石臼搗碎成艾草泥,加入糯米粉、白糖揉搓後壓成餅狀,放在刷油的鍋中小火煎至兩面金黃,香甜滑糯的艾草煎餅就做成了;抑或是放在蒸籠裡用大火蒸上10分鐘,出鍋的便是艾草青團了。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口味的要求要多樣起來,往往還要在裡面加上鹹蛋黃、肉或者豆沙等餡料,相較於以前原味的青團和煎餅,品種和樣式也更加多樣了。儘管如此,我仍然會時常懷念曾祖母做的青團和煎餅,那種艾草香味總是縈繞在我的腦際,觸及我的味蕾,好像一下子打開了所有塵封的記憶,讓我不斷回味曾經多麼綿長多麼溫暖的童年生活。曾祖母也會直接用洗乾淨的艾草熬粥,做出來的艾草稀飯清香四溢,還有去濕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是滋補養生的齋食。用不完的艾草,曾祖母會把它做成艾茶,和常見的製茶方法相同,經過火蒸殺青、鐵鍋炒製而成,只是沒有那麼多工序、那麼精細和那麼講究罷了。每次沖飲時放上少許,茶湯清香透亮,味道微苦後逐漸回甘,盛滿了人間的煙火,蘊藏著生活的哲學,還能夠調理腸胃肝臟、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力。 直到現在,食用艾草的文化經過傳承綿延,已然成為一種風尚,飽含著健康養生的理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嚮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明了艾草是無毒的,適量食用不用擔心毒副作用,但是脾胃虛弱、肝火旺盛者少食為宜。

Read More

生冷吃太多 消暑不成反陰暑

中醫師蔡秉融說,按摩內關穴(紅圈處)有助解除胸悶惡心及腹脹。(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大熱天常見中暑意外!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說,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前者普遍較為人知的中暑、熱衰竭;後者常因過度飲冰、生冷食物造成,容易被忽視且常被西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 蔡秉融指出,炎夏裡,許多人喜歡吃生冷食物來消暑解渴,如冰鎮飲料、生冷水果等,然而,這些食物雖帶來一時清涼,若衛生條件不佳時,卻也可能導致腸道炎症引發腹瀉等消化問題。夏日也是病毒性腹瀉的高發季節,輪狀病毒和諾羅病毒等病原體常在這個時候肆虐,年長及年幼族群身體機能脆弱,易遭受病邪侵襲。 他說,夏日時節氣血循環本較迅速,人們往往注意細菌及病毒傳播的「疫毒」(霍亂、輪狀等)或是「暑邪、熱邪」造成的中暑、熱衰竭(陽暑);卻容易忽視為了消暑而過度飲冰、生食造成的結果(陰暑),通常西醫多診斷為腸胃型感冒。現代陰暑病因多為大汗後,喝大量冰水、空調直吹或沖洗冷水澡,導致原先散熱的皮膚毛孔和周邊小血管急遽收縮,難以出汗造成熱無法排除。此種陰暑體溫反不高(37度左右),以出汗少、精神倦怠、惡寒怕冷為主,甚至部分挾濕的患者會出現腸胃道症狀,表現類似寒濕,如清水狀腹瀉、惡心嘔吐、關節痠痛、頭昏頭暈等等。 蔡秉融說,陰暑治療上多以辛溫解表法,以解表散寒濕,汗出後身體機能自然恢復,代表方劑如新加香薷飲。而對於出現寒濕腹瀉的陰暑患者,治療則多以溫中散寒、化濕除穢等,重用芳香、理氣、除濕之藥材,代表方劑如藿香正氣散;若寒重則合理中湯;濕重則以藿朴夏苓湯。另外,按摩太陽穴通絡除煩、內關穴解除胸悶惡心、風池穴改善頭暈眼花。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石頭教堂典藏記憶

玉環天主堂 文‧攝影 /潘憲榮 蔚藍天空、石頭教堂與純樸的農村鋪陳出秀麗景致。 造訪屏東新埤鄉玉環天主堂,古樸建築由石塊堆疊而成,散發著寧靜而優雅的氛圍;因其交融歷史與建築美學,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動盪的時代,常有漂泊流離的故事。1956年政府將來自浙江省的大陳義胞安置於新埤「玉環新村」,在困頓的年代,最需要的是心靈寄託;當時來此宣教的天主教道明會神職人員,不但帶給流落異鄉者心靈上的慰藉,亦提供各種民生救濟物資,雪中送炭的精神讓人頗感溫馨。 宗教潛藏凝聚族群情感的能量。歲月流轉,1965年當地教友漸多,因應需要,規畫興建教堂,所需經費由貝滿神父回德國募集,並設計藍圖;建築工程由大陳義胞與鄰近馬卡道族人齊心合力興建,以誠摯的血汗營造心靈殿堂。 來自大自然的建材讓人感到格外親切,建築用石材取自在地的來義溪,將大小、形狀不一的石頭堆疊在一起,著實不容易;最特別的是,教堂外觀設計為圓錐形,六角形的屋頂,融入大衛之星的概念,別具特色;而取名「耶穌善牧堂」,寓意悲憫、慈愛,照顧弱小、找回迷失,永不放棄的精神。 時代變遷,古樸農村隨著人口日益老化,年輕人外移,教友驟減,玉環天主堂荒廢了30餘年,直至2016年這處隱身於新埤鄉185縣道旁的典雅教堂,被屏東縣政府發掘,並經專家學者履勘給予歷史定位,並積極修復;翌年,讓絕美教堂在復活節前夕重新「復活」,與世人見面;在地方宗教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重修的不僅是一座教堂,更是找回歷史文化的記憶。 走進教堂內,挑高的白色天花板呈現放射狀,宛如蒼穹;正前方的牆面掛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自然流露一份難以言喻的悲憫情懷,環繞教堂四周掛有耶穌走苦路的圖像,在石頭牆的襯托下顯得格外顯眼。一幅幅圖像呈現耶穌背十字架、跌倒、遇見母親……等景況,堅忍精神展現大愛風範;抬頭仰望,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木造祭台前方裝置有聖體聖事的圖樣,由聖杯、麵餅和小麥交織而成,小麥隱約勾勒出耶穌曾言:「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的確,有形的生命會腐朽,只有智慧與愛會留下永恆;整體教堂的擺設,十分莊嚴優雅。 教堂外有一處小公園,園內設置一座融入東西建築概念的涼亭,名為「怡心亭」。我和內人靜坐亭內,清幽環境依稀讓人忘卻紅塵擾攘。周邊圍牆上有數面大型彩繪,有民眾從溪中齊心合作搬石頭來蓋教堂的情景;有以善牧為主題,呈現聖經的故事,耶穌曾言:「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傭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因為他是傭工,對羊漠不關心。」隱喻愛、關懷與責任的重要性。 時代不斷向前演展,歷史文化與宗教藝術建構出美麗的心靈地標,玉環教堂宛如鬱藍空中的小星星綻放光芒,在曠野中照耀與溫暖人心。

Read More

8月蛇吻高峰 逾45歲男被咬最多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多溼,適合蛇類繁殖,加以近年戶外活動風行,人遭蛇咬傷事件時有所聞。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分析健保資料,以8月為毒蛇咬傷使用血清平均用量最高峰,提醒民眾注意防範,若被蛇咬勿驚慌,記下毒蛇外觀並盡速就醫。 羅一鈞表示,疾管署分析健保資料庫2017-2021年抗蛇毒血清使用資料,發現每年平均979人因毒蛇咬傷使用血清救治,5年期間共9人毒蛇咬傷後死亡(致死率0.18%)。 其中以僅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811人(占82.9%)最多,其次為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110人(占11.3%)。主要使用者為45歲以上男性,咬傷高峰期為5至10月,其中8月用量最高,平均使用人數112人,約占全年使用人數的11.4%,其次為10月平均109人(占11.1%)、11月平均103人(占10.5%)。 至於南部、東部地區主要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中部則以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為主,東部地區每十萬人口使用率最高。 羅一鈞提醒,民眾前往山區、郊外活動時,如遭遇野生蛇類,避免主動接近或碰觸,也勿讓家中寵物玩弄攻擊蛇類,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5要5不」原則: 5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住毒蛇外觀特徵、要脫掉飾品避免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儘速就醫。 5不: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不冰敷、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不延誤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