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與病友團體攜手提醒,偏頭痛急性緩解與預防治療需並重,並呼籲各界支持偏頭痛友善職場。(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偏頭痛儼如「腦內地震」襲擊全台200萬人!醫師提醒,偏頭痛是全球造成失能的第二大主因,病人憂鬱、焦慮風險高5倍,且女性發生高於男性3倍,呼籲偏頭痛就是一種疾病,若每週吃止痛超過2天,要小心頭痛慢性化。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楊鈞百醫師形容,「偏頭痛不是一般頭痛,而像一場無聲的腦內地震,它會週期性的反覆發作,也常會無預警地發生,嚴重時病人會痛到必須暫時中斷生活與工作。」
台灣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之苦,相當於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表現,然卻有高達六成病人未接受專業診斷與治療。
楊鈞百指出,快速診斷偏頭痛症狀包括:頭痛持續4-72小時、至少具備單側、搏動性、中重度疼痛或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等兩項特徵,且發作時伴隨噁心嘔吐或畏光怕吵等症狀。
據統計,女性發生偏頭痛機率是男性的3倍,是15-49歲女性失能的主因,且台灣偏頭痛疾病負擔超越日韓,每年造成約2% GDP的生產力損失,相當於370萬個工作天損失、經濟損失達46億元。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強調,台灣偏頭痛族群中約七成是18-50歲的青壯年族群,且因偏頭痛發於女性,女性無酬工作損失(如家務、育兒等)更高達男性的10倍。
偏頭痛為台灣青壯年族群的主要健康負擔之一,且其造成的勞動力流失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議題,因此,劉桓睿呼籲推動偏頭痛友善職場,希望透過環境營造讓偏頭痛病人獲得理解與支持,減少因病影響工作表現的情況。
疼痛暨神經醫學科醫師陳韋達表示,面對偏頭痛,急性緩解和預防性治療都要做,輕度至中度偏頭痛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而依照目前偏頭痛的治療新趨勢,中度至重度的偏頭痛則是使用偏頭痛專一性藥物CGRP拮抗劑。
陳韋達表示,針對1個月偏頭痛超過4天,或生活工作受嚴重影響及急性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建議考慮預防性治療。目前偏頭痛治療在預防上有包括CGRP小分子口服藥物、乙型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藥、肉毒桿菌、CGRP單株抗體等,預防性治療可以讓偏頭痛發作次數減少、痛程度降低,還能節省超過五成的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