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發基金會攜手日本道德教育財團合辦研討會 促成善循環

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分享三方善的文教公益理念。(張榮發基金會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張榮發基金會與日本道德教育財團,長期以來分別在臺日兩地推廣道德教育、進行學術交流與公益計畫等各項專案,雙方不只關係友好,且共同推動社會和諧,促成善的循環。 2026年適逢日本道德教育財團創立滿一百周年,除在日本舉辦百年紀念系列活動,更提前飛來台北,與張榮發基會攜手在臺舉辦「道經一體國際研討會」,以「圓滿的事業傳承-探討三方善與永續經營的企業.團體」為主題,邀請臺日企業家與公益團體領袖,針對企業社會責任、公益實踐與永續發展進行講座,並互相交換實施心得與經驗分享。 日本道德教育財團自1926年創立以來,即主張企業經營不僅追求經濟成果,更應兼顧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百年來,透過教育推廣、出版與國際交流,積極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並促進社會和諧。其影響力不僅遍及日本社會,更逐步擴展至國際。 當天的研討會也邀請到多位知名講者及貴賓,包括皇居實業董事長久志本一彌、永光化學總經理陳偉望、日本長谷虎紡績總經理長谷享治,以及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等人,就企業的永續經營與道德事業分享經驗,展現臺日攜手推動道德教育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決心,透過跨國合作持續為社會注入積極正向的能量。 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表示:基金會與日本道德教育財團結緣近廿載,最初源起創辦人張榮發,多年前偶然讀到日本道德教育財團發行的《New Morals》雜誌,對其所傳達之道德理念產生極大共鳴,立刻指示基金會研究學習,遂有了如今供全民免費索閱的《道德月刊》。創刊之初,在臺灣更掀起一股熱潮,最高時期每月發行量甚至超過36萬本。時至今日,基金會仍延續創辦人初衷,每月持續發行《道德月刊》。 2014年,日本道德教育財團轄下所屬麗澤大學,特別頒贈經濟學名譽博士學位給張榮發先生,表彰他在國際運輸業和企業經營的非凡成就,及推廣道德倫理和社會公益的貢獻。隔年,該校校長中山理獲知張榮發口述傳記《本心》出版後,更主動協助該書翻譯並發行日文版。另外,每年也安排麗澤大學學生來臺實習,了解並親身參與基金會相關公益活動籌備與進行。

Read More

緯穎智造通過AEO認證 高雄關頒證肯定供應鏈安全管理

(高雄關提供)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高雄關表示,緯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安全認證優質企業(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AEO)認證,高雄關副關務長王明仁率員親赴該公司頒發證書並表達祝賀之意,由該公司總經理丁英斌代表接受證書,並感謝高雄關於驗證過程中提供專業的協助,亦期許公司透過AEO安全認證制度,持續提升貨物生產管理、強化企業風險管控機制,以確保貨物安全,符合全球貿易的趨勢。 高雄關進一步說明,緯穎智造於114年1月成立,前身為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台南分公司。緯穎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雲端伺服器領導廠商,以創新的原廠直銷(ODM-Direct)商業模式,為全球多家超大型資料中心提供客製化伺服器、儲存設備與整機櫃產品設計及製造服務,其技術研發、服務及生產據點遍布臺灣、美國、墨西哥、馬來西亞及捷克。緯穎智造除了肩負了前開高品質生產製造任務,更為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NPI)的核心據點;未來該公司也會持續導入AI技術推動智慧製造,鞏固核心競爭優勢,保持新產品的品質與技術深度。秉持對供應鏈安全與風險管理的高度重視,緯穎智造積極導入 AEO 制度,並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順利取得認證。該公司承諾將持續精進各項安全政策,積極維護全球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並與可信賴的事業夥伴攜手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安全、便捷且高效的服務品質。 高雄關另為說明,AEO安全認證制度旨在藉由提供合法且安全的企業通關優惠,建立海關與企業間夥伴關係,而通過認證的企業即代表符合世界關務組織(WCO)所訂全球貿易安全與便捷標準架構(SAFE Framework)國際規範。此次緯穎智造通過進、出口業及製造業別AEO認證,足見該公司對國際貨物供應鏈安全高度重視及積極參與,亦將享有海關進出口貨物最低文件審查、抽驗比率等各項通關優惠。 高雄關呼籲,AEO業者出口貨物至與中華民國臺灣簽署相互承認協議(Mutual Recognition Arrangement,MRA)的國家,如美國、新加坡、韓國、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紐西蘭、瓜地馬拉及加拿大等,均享有與該國AEO業者同等的通關優惠,可節省業者許多通關時間與成本。歡迎有意願申請AEO的業者,洽詢該關AEO認證小組服務專線:07-5628359~61、5628278或利用AEO官網查閱相關資訊。

Read More

萬海/長榮/陽明10月31日攜手新闢華北至印尼直航航線

萬海/長榮/陽明10月31日攜手新闢華北至印尼直航航線 萬海新闢華北至印尼直航航線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雙向貿易發展並提供客戶更為完善與便捷的運送服務,萬海航運、長榮海運與陽明海運,攜手自2025年10月31日新增一條華北直航至印尼直航航線 (CHINA-SOUTHEAST ASIA SERVICE III,簡稱”CS3”service)。 此航線將由五艘實裝1,900至2,200 TEU 之船舶擔任定期巡航服務,航程周期為35天。首航由Ever Order 於2025年11月1日中國大陸大連港出發。 CS3航線靠泊港口為:大連–天津新港–青島–寧波–泗水–雅加達–新加坡–巴生西港–高雄- 大連。 萬海新增此一中國大陸華北至印尼直航航班並搭配現行服務網絡,提供往返於華北、印尼、星馬及高雄之間的客戶更優質、迅速且綿密之運輸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雙向貿易發展並提供客戶更為完善與便捷的運送服務,萬海航運、長榮海運與陽明海運,攜手自2025年10月31日新增一條華北直航至印尼直航航線 (CHINA-SOUTHEAST ASIA SERVICE III,簡稱”CS3”service)。 此航線將由五艘實裝1,900至2,200 TEU 之船舶擔任定期巡航服務,航程周期為35天。首航由Ever Order 於2025年11月1日中國大陸大連港出發。 CS3航線靠泊港口為:大連–天津新港–青島–寧波–泗水–雅加達–新加坡–巴生西港–高雄- 大連。 萬海新增此一中國大陸華北至印尼直航航班並搭配現行服務網絡,提供往返於華北、印尼、星馬及高雄之間的客戶更優質、迅速且綿密之運輸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Read More

台船環海二度獲得區塊開發簽訂海盛風場工程合約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台灣國際造船旗下台船環海二度獲得3-1期區塊開發合,簽訂海盛風場(Formosa 4)共35座水下基礎及海上變電站運輸安裝、海床拋石工程合約。(附圖由台船提供)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宣布其轉投資之台船環海風電公司(台船環海)業務再傳捷報,台船環海與風睿能源簽訂「海盛風場」水下基礎、海上變電站運輸與安裝合約,以及海床拋石工程合約,為台船環海在區塊開發3-1階段中二度獲得離岸風場工程合約,預計於2027年上半年開始施作水下基礎安裝作業,共為該風場建置35座管架式水下基礎、1座海上變電站以及風場拋石工程施作。 台船表示,台船環海首度與風睿能源攜手建置台灣離岸風場,「海盛風場」是由風睿能源進行開發,為台灣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第一期獲配風場,風場裝置容量為495MW,場址位於苗栗外海近20公里處,台船環海使用本土離岸風電施工船「環海翡翠輪」為主力工作船。 台船環海成立六年以來致力推動台灣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發展,先後承攬並完成彰芳西島、中能離岸風場之風機與水下基礎安裝工程,上個月更順利提前交付海龍離岸計畫全數水下基礎及海上變電站運輸安裝關鍵進度,國籍輪「環海翡翠輪」持續以其高性能、高效率和高裝載能量,在台灣海峽逐步開拓工程足跡,台船環海專案執行與管理團隊在不同風場條件下歷經多重挑戰與考驗,展現出專業海事工程韌性,確保最佳施工效率與品質,不僅奠定台灣離岸海事工程本土團隊實力,也帶動產業本土市場共同成長共好。 台船環海是由台船公司以及比利時商DEME Offshore所共同合資成立之離岸風電海事工程公司,所屬之「環海翡翠輪」由雙方股東共同投資並由台船公司高雄廠建造,不但展現台船公司參與台灣風電市場發展之決心與承諾,也反映台船公司在商船建造、國艦國造及離岸風電產業之多角化經營策略皆能穩健發展。

Read More

我海空自貿港區量值俱增貿易量前八月增11.62%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交通部統計顯示,今年我海空自由貿易港區量值俱增,其中貿易量前八個月增幅超過一成,八月份單月貨物量達今年高峰。 交部統計,今年一至八月海空自貿港區貨物量累計401.6萬噸,比去(113)年同期續增11.62%,其中八月份貨量計70萬噸達今年單月高峰,比去年同月的61.9萬噸年增13.02%,並較前(七)月份的37.2萬噸激增88%。 統計指出,前八月自貿港區貨量仍以台中港扮要角,係以306.3萬噸佔總量的七成六(76.3%),比去年同期年增一成五(+15.27%),其中八月份單月貨量為55.8萬噸,除較去年同月增加14.85%,相較七月份的27.4萬噸呈現103.41%倍增,其次是高雄港以74.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幅為1.8%、台北港17.1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5.15%,桃園空港三萬一千噸已接近去年全年三萬四千噸貨量,年增率38.96%,基隆港已達去年全年貨量水準四千噸,增幅高達32.71%。

Read More

中共國務院修改國際海運條例明訂反制措施施行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中共國務院經常務會議近日通過修改〈國際海運條例〉,明訂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對中國大陸國際海上運輸業者、船舶或者船員採取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方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即日起公佈施行。 中共國務院公告指出,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對中國大陸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的經營者、船舶或者船員採取或者協助、支持採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除有關條約、協定能夠提供充分有效的救濟外,中共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包括但不限於向靠泊中國港口的該國家或者地區的船舶收取特別費用,禁止或者限制該國家或者地區的船舶進出中國港口,禁止或者限制該國家或者地區的組織和個人獲取中國國際海上運輸相關資料、資訊以及經營進出中國港口的國際海上運輸及其輔助性業務。 中共國務院公告決定對其《國際海運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二條第二款修改為:“前款所稱與國際海上運輸相關的輔助性經營活動,包括國際船舶代理、國際船舶管理、國際海運貨物裝卸、國際海運貨物倉儲、國際海運集裝箱站和堆場、國際航運交易平臺服務等業務。”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國際航運交易平臺經營者應當向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報送經營者名稱、註冊地、聯繫方式、平臺服務協定、航運交易規則等資訊,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 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九條:“國際航運交易平臺經營者未按照規定報送相關資訊的,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地方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報;逾期不補報的,處兩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開展相關業務。” 四、將第四十六條改為第四十八條,修改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海運相關條約、協定的國家或者地區,違反條約、協定的規定,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據該條約、協定享有的利益喪失或者受損,或者阻礙條約、協定目標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權要求有關國家或者地區政府終止上述行為,採取適當的補救措施,並可以根據有關條約、協定中止或者終止履行相關義務。 五、將本條例中的“交通主管部門”修改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

Read More

高雄國稅局:公司送車不是免稅 受贈人須併入所得課稅

記者陳瓊如/台北報導 營利事業贈與財產(車輛、不動產、股票或其他資產)給個人時,無須申報贈與稅,但受贈人應以受贈財產時價,併入受贈年度之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換言之,公司贈送財產給員工、股東或其他個人,雖不必繳納贈與稅,但收取財產之個人仍必須依法繳納所得稅。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3條規定,贈與稅課徵對象以「自然人」為限,營利事業贈與財產之行為,非贈與稅課徵範圍;惟依所得稅法第4條第1項第17款但書及第14條第2項規定,個人取自營利事業贈與之財產,無適用免納所得稅規定,並應以受贈時該財產之時價為所得額,申報受贈年度之其他所得,課徵綜合所得稅。 該局舉例說明,A公司114年9月贈與個人甲高級房車1輛,時價新臺幣(下同)350萬元。依上開規定,A公司對甲之贈與,A公司無須申報贈與稅,惟應依所得稅法第89條第3項規定,於115年1月底前依規定格式向主管稽徵機關列單申報,並應於同年2月10日前填發350萬元「其他所得」之免扣繳憑單給甲,由甲將該筆所得併入114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並繳納綜合所得稅。 該局提醒,營利事業贈與行為不課徵贈與稅,但個人取自營利事業贈與之財產,並無免稅的規定,應併入受贈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籲請民眾記得申報,以免漏稅遭罰。如有疑義,可撥打免費服務電話0800-000-321洽詢,或至該局網站(https://www.ntbk.gov.tw)利用國稅智慧客服「國稅小幫手」線上查詢。

Read More

領航星號靠泊廈門郵輪母港麗星郵輪重返廈門

記者李錫銘/台北報導 麗星郵輪“領航星”號近日靠泊廈門國際郵輪母港,這是該輪首次訪廈也是麗星郵輪時隔五年再度重返廈門。(見圖) 廈門港口管理局消息,“領航星”號郵輪全長261米,總噸重約7.7萬噸,有近一千間客房,有水上樂園、攀岩牆及高空滑索等多樣化娛樂設施,具有“海上遊樂場”的稱號。“領航星”號計畫年內在廈門完成“香港-廈門-香港”十五個船班。 廈門港口管理局局長任國岩表示,將以“領航星”號首訪為契機,與麗星郵輪及各方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共同把握中國郵輪市場復甦與高品質發展的歷史機遇,攜手將廈門港建設成為輻射海峽、連通世界的國際一流郵輪母港和郵輪旅遊目的地。 為保障“領航星”號安全、高效運營,廈門海事局落實郵輪“一船一策”保障機制,為該郵輪量身定制安全保障方案,依託智慧海事監管平臺實施全流程動態跟蹤,保障郵輪“直進直靠、直離直出”,優先保障該郵輪的燃油、物料補給和污染物接收,推動岸電連船,助力廈門國際郵輪母港綠色低碳建設。 據統計,今(2025)年以來廈門國際郵輪母港累計接待郵輪達26艘次,旅客輸送量超過6.1萬人次。從“愛達地中海”號開啟今年首條“海絲”航線,到連續迎接“歐羅巴2”“芮吉塔”號等五艘訪問港郵輪近四千名境外旅客。

Read More

〈中華副刊〉音之雅

■陳利娟 最近聽音樂可以治病一說,火遍全網,音樂之雅,伐於肉體,乃至靈魂聚於髮頂。 對於音樂感到驚訝,是電影《秦頌》,講的是贏政統一六國後,封高漸離為大樂府,命他為即將建立的秦朝譜寫歌功頌德的《秦頌》,一段由音樂展開的故事,貫穿全程。《禮記》、《禮記·樂記》也曾有對音樂的描寫,「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它的編撰者戴聖出生於西漢梁國國都睢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因此對於音樂,上連古文化,下接地域之美,也讓我有了無盡的感慨。困於方寸之地,音樂之意境,可以使人廣闊於天地中。遊蕩不羈的人,立於心境,可以懷念方寸之地的溫暖。 說起音樂的鏈接,要從《詩經》說起,詩經收錄中最優秀的部分是《風》。它們是流傳於十五國的民歌,十五國的位置,也多是中原為中心的腹地。說起河南人喜愛唱歌,從現今流行的豫劇和民間小調可以窺得一二。豫劇是大雅,以將相王侯,名人軼事為主,有一句俗語「寧願三天不吃饃,也得去聽劉忠河。」對豫劇溯源,一說是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形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迄無定論。依我之見,皆有一半可能。而民間小調,是小俗即雅的一種,多是由一些鄰里矛盾,家庭周旋為由頭,唱一些對仗的口水之調。以膾炙人口的語言,和調喻人為流傳根本。 在這一點上,就不得不說起樂器嗩吶。嗩吶是大陸北方樂器之王,當地俗語:「嗩吶吹一生」。前文說豫劇是北方音樂的主流,它的流傳形式是常見於廟會,由一個村子籌款合力才能請上一班。廟會是唱三天五夜,而一般人家娶媳生兒做東家,請一班嗩吶就是頭天晚上,使的錢也就足夠了。我的家鄉,多是以吹歌為主,《月臺》、《父親》、《母親》等。全盛時期,多在我少時,千禧年前後,一臺嗩吶班,由一個不成文的演出單,必有一段豫劇,一個民間小調,幾曲嗩吶,臺上的演員也不必作特別的扮相,只是每一個人物的聲音一出來,台下的人就知道唱的是什麼。一般演上二三個小時,是萬畝黃土地上難得的高歌。 作為95年生人,我會聽音樂起,就是流行音樂為主,迴圈式播放。豫東之音的神秘感,越來越低,嗩吶班子不再是唯一,也出現過儀仗隊的短暫競爭,但它居於高位的性質從未變過。因著主家要是整點只有儀仗隊的婚禮,沒有響器鬧上幾個小時做壓軸,那肯定要被十里八村當笑話聽。直到現在去看一看,村莊的十字路口上,三五個老爺老奶坐在一起,收音機裡放著的「醉打金枝」、「小二黑娶親」、「花木蘭」……再去看一看廟會上的人山人海,五天的戲被加成七天、八天。主家有喜事,頭天下午拜完天地祖宗,晚上還是嗩吶一班,把豫東的音樂糅合在一起,閃光燈打在台下,才夠味道,夠嘹亮,一個村莊的人都在聽著看著,這場喜事才算是人盡皆知,昭告天地。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村莊被現代文明衝擊著,一切都在變化著。但音樂仍舊是平原上的沖天一喊,每個人都可以喊上幾嗓子,「有為王我坐江山非容易」、「誰說女子不如兒男」、「親家母你坐下咱倆說說知心話」,男女老少扮著戲裡角色的模樣,唱腔中帶著黃土地特有的嘶啞,道出了平原上千百年來的酸甜苦辣,道義恩仇。

Read More

〈中華副刊〉花叫「無盡夏」

■李迎春 那是某個初夏很尋常的一天,當我在花店角落第一眼看見它時,就驚詫於它的張揚與恬靜了。藍紫色的花球擠擠挨挨,開得熱烈鋪張,像一群穿著蓬蓬裙的少女。花店主人正用噴水壺給它灑水,水珠在花瓣上時走時停,最終墜入花心。整株花兒倚在牆角站立美麗而又安寧,恰如《詩經》中那個「俟我於城隅」的少女。 「這叫無盡夏」店主甩著噴壺說,「能從五月一直開到霜降。」聽到這個名字頗覺新奇,心下想:不就是繡球花嗎,咋就叫了個這麼古雅的名字?我忽然想起杜拉斯《情人》裡那個「十五歲就老了」的少女——有些生命,註定要在最盛時被賦予滄桑的名字。我的私心裡常有一種偏執,總以為:愛花的人,一定都是詩人,或者說,至少有詩人般的多愁善感,他們總愛給花取上詩意的名字,引人遐思。譬如,耳熟能詳的繡球花竟被冠以「無盡夏」,念在口中,音韻和諧,且眼前滿目蔥蘢。 這「無盡夏」的名目,倒也別致,彷彿將整個夏季都囚禁在那團藍紫色的花球裡了。 我掩飾不住對它的喜愛,忙不迭買回一盆,擱在朝北的窗臺上。北面的陽光是吝嗇的,只在清晨時分,才肯施捨些許微光。然而這花竟也不挑,兀自生長起來。先是嫩綠的芽,繼而舒展成肥厚的葉片,邊緣帶著鋸齒,像是誰用鈍剪刀隨意剪出來的。約莫過了半月,枝梢上悄悄地冒出幾個青豆般的苞。 彷彿是得了那幾個花苞的鼓舞,我更是日日精心侍弄,那苞便一日日膨脹起來,終於在一天清晨,「啪」地一聲,苞,綻開了。初放時是淡綠的,漸漸染上藍紫,最後竟成了深沉的靛色,花瓣邊緣卻又鑲著一圈白,如同被月光吻過似的。這花確實古怪。同是一株,今年開藍花,明年或又轉作粉紅。帶著好奇上網查了資料才知曉,原是泥土的酸鹼性在作祟。酸性土生出藍花,鹼性土則生粉花。我想,這花倒是個隨遇而安的性子,環境給它什麼,它便接受什麼,不似某些花木,稍不如意便萎蔫給你看。 正如花店店主所說,花期確是長久的。從五月一直開到了十月。花朵老了,也不肯輕易凋謝,只是顏色漸漸褪去,成了枯黃,卻還固執地掛在枝頭。我有時看它,竟覺得那不像花,倒像是某種不知名的生物,正用無數小眼睛窺視著這世界。 鄰家小朋友正讀小學,時常愛踮起腳趴在窗臺,鼻尖抵著玻璃看它。一次他稚聲稚氣地問:「這是什麼?」待我炫耀似的答之以「無盡夏」時,他便睜圓了眼:「夏天不是會走嗎?」童言如鏡,照見這名目的荒誕。人類總是這樣,極願意給易逝之物冠以永恆之名——將初綻的玫瑰喚作「永恆之愛」,把薄暮的霞光稱作「不夜天」。這繡球花又何嘗不是承載著人對夏日的貪戀?明知四季更替不可違逆,偏要在唇齒間將季節囚禁。 昨夜一場暴雨,今晨看時,那花球已被打散了大半,殘瓣黏在泥土上,像是誰隨手丟棄的碎紙片。然而枝頭又有新苞在孕育了。原來所謂「無盡」,不過是舊的花謝了,新的花又開。如此而已。 人們執著於「無盡」,或許並非真的妄圖對抗自然規律,而是在有限的生命裡,尋找對抗虛無的錨點。舊花凋零、新苞孕育,看似輪迴重複,實則每一次綻放都是生命對時光的全新應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