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圖左為正常的大腦影像,圖右顯示腦內充斥類澱粉蛋白。(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一名65歲男性退休後逐漸出現記憶力與學習障礙,檢查發現左側丘腦有血管栓塞,進一步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PET-CT)確診為阿茲海默症。醫師指出,此類病症初期常與老化混淆,若未及早辨識,恐延誤治療時機。
聯新國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衛邑說明,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病理機轉與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的異常沉積密切相關,其初期表現即為記憶力喪失。這些蛋白原本應被清除,卻因腦部出現許多問題而導致過度堆積,逐漸破壞神經功能,造成認知衰退。
林衛邑表示,阿茲海默症雖然病理特徵明確,治療上目前主流的口服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與「NMDA受體阻斷劑」僅適用於阿茲海默症,「膽鹼酯酶抑制劑」亦可適用於帕金森病失智症,其藥理作用分別為提高腦中乙醯膽鹼濃度與延緩神經細胞衰亡速度,讓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趨緩。
醫師林衛邑說明提早清除類澱粉蛋白藥物,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爭取黃金時間延緩退化。(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林衛邑指出,今年引進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注射劑,則是專為類澱粉蛋白沉積所導致的失智症設計,不適用於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失智症等類型患者的治療。施打前須先經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確認病因,且僅限CDR評估為0.5~1分的輕度患者使用。治療前需先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並安排住院注射與定期磁振造影追蹤以監測腦出血或腦水腫等併發症,整個療程達1年半。
國衛院呼籲,40歲起為失智預防黃金期,提出「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5大護腦守則。林衛邑也提醒,三高、肥胖、抽菸與缺乏運動都是加速類澱粉蛋白堆積,提高失智風險的主因。
遠離失智多採用地中海飲食。(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林衛邑建議多運動、多動腦、保持活躍心智以提升「認知儲備」,採行地中海飲食、控制三高、遠離含糖飲料,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降低失智風險,若有疑慮則應及早就醫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與矯正危險因子才能延緩退化,爭取更多時間與提升生活品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