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完成首例導管室EV-ICD植入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莊文博(左)與心臟外科醫師陳哲伸(右)領軍,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EV-ICD植入手術。(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51歲王姓男子1月間突發心因性猝死,送往亞東醫院急救;經心臟血管內科醫師莊文博與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哲伸領軍的跨科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血管外心臟整流去顫器(EV-ICD)」植入手術,成功恢復生命徵象。經醫療團隊積極治療後,病情逐步好轉,意識也從昏迷恢復清醒,已恢復日常活動。 心因性猝死的搶救關鍵,在於及時的心肺復甦術(CPR)與電擊治療。陳哲伸指出,高風險患者經醫療團隊施予植入「體內心臟整流去顫器(ICD)」作為拯救生命的「守門員」,透過內建電極導線24小時不間斷監測患者心跳狀況;一旦偵測到惡性心律不整,ICD會立即發出電擊,終止異常心律並恢復正常心跳,有效降低因心律不整導致的猝死風險。 陳哲伸表示,傳統的經靜脈去顫器(TV-ICD)透過鎖骨下方的靜脈將導線植入心臟,可能導致導線斷裂、血管狹窄、血栓形成及血管內感染等併發症。皮下去顫器(S-ICD)則將導線放置於皮下(胸骨上方),避免血管相關併發症;但因導線距離心臟較遠,需克服訊號感測與電擊效能的問題。 莊文博指出,最新的EV-ICD結合TV-ICD和S-ICD的優勢,導線透過特殊器材植入胸骨下方,而非經由靜脈進入心臟內部,不僅能避免TV-ICD可能引發的血管併發症,又能提供與TV-ICD相當的去顫效能。 雖然EV-ICD的植入技術比S-ICD更困難;但因導線離心臟更近,在偵測心跳和調控心律方面表現更穩定。此外,EV-ICD也具備抗心搏過速起搏功能,能有效處理心室頻脈,效果與TV-ICD相當,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也進一步拓展了心臟整流去顫器的應用範圍。 陳哲伸表示,以往心臟相關的新術式多數在手術室內進行,但手術室的透視設備較為龐大,影像角度的調整不如導管室靈活。亞東醫院擁有頂尖的導管室設備,在心臟內外科團隊的密切協作與周全評估下,成功完成全台首例於導管室進行的EV-ICD植入手術。

Read More

〈醫師專欄〉低頭族的隱痛 一位設計師的頸椎康復之旅

■黃建榮 陽光透過窗簾灑入臥室,「小婷」醒來時又感到熟悉的頸部疼痛。作為資深設計師的她,與這種痛楚相伴已3年,每天長時間伏案工作和低頭滑手機,使她的頸椎承受過多壓力,不適感逐漸演變成難以忍受的疼痛。 3年前的一個深夜,趕完客戶設計方案後,小婷連續工作12小時突感頸部刺痛,初以為只是疲勞;但隨後出現頸部僵硬、肩膀緊繃、手指發麻和間歇性頭痛,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當小婷發現頸部疼痛持續超過1週且不見緩解,手臂出現明顯麻木,頭痛伴隨視力模糊,轉動頸部時出現「卡住」感,且鍛鍊和休息後症狀仍然加重。就醫安排X光、核磁共振檢查和神經傳導測試,顯示頸椎已出現退化性變化,C5-C6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 醫生解釋,這是典型的頸椎病,由長期不良姿勢和缺乏運動導致,建議先作保守治療,包括藥物、物理治療和生活習慣調整。經服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同時接受頸椎牽引、超聲波和電療。除西醫外,她也嘗試中醫針灸和推拿,每週1次的針灸疏通經絡,緩解症狀。 在醫護建議下,小婷調整工作環境,購買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和可調節顯示器,確保視線平行;設定鬧鐘,每工作45分鐘就活動5分鐘,做頸部伸展運動;睡眠方面,她換了頸椎保健枕,學習正確睡姿,避免俯臥。物理治療師也為她設計頸部和肩膀鍛鍊計劃,包括基本動作和上背部強化訓練。小婷每天堅持這些運動,頸部肌肉力量增強,疼痛明顯減輕;她也開始規律游泳和快走,因為水的浮力能減輕頸椎壓力,經過半年後,症狀顯著改善。 醫生提醒,頸椎退化是長期過程,需持續預防復發,並注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時將其抬高至眼睛水平;工作中間穿插運動,每小時進行5~10分鐘頸肩放鬆運動;強化頸部肌肉,堅持頸椎保健操,增強肌肉力量和穩定性;注意保暖,避免頸部受寒,尤其在空調環境下;健康飲食,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維持骨骼健康。 針對頸椎退化疼痛,醫生建議早期干預、綜合治療、堅持鍛鍊、注意姿勢、減輕壓力。現代人生活方式使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通過正確姿勢和加強鍛鍊,多數問題可預防和控制;當頸部不適伴隨這些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居家血液透析 最快5月納健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國內有高達9成以上洗腎患者選擇血液透析。為提升患者便利性,健保署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健保,最快5月上路。 石崇良8日出席在宅醫療趨勢論壇。他提到,近期在健保的透析總額協商會中通過,擬把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給付,搭配遠距設備,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接受透析相同。 石崇良說,相關支付標準的修正與細節,預計在月底的共擬會中討論;若審議順利,最快5月1日起實施。屆時醫院需提交申請與計劃,通過審核後就可以將照護場域從醫院、洗腎中心轉至病人家中。 他表示,今年健保透析總額為473.752億元。居家血液透析並非新增預算,也不涉及新增病人,而是提供原有透析患者多一個居家治療選擇。至於病人購買或租用血液透析設備的相關費用與細節,則待進一步研議。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副院長、腎臟內科專家許永和指出,台灣因醫療資源密集,儘管可選擇居家「腹膜透析」,卻僅7~8%患者採用,超過9成依賴到醫院或診所接受血液透析。 傳統血液透析受醫院排程限制,每週最多3次、每次4小時,對生活影響不小。許永和說,若能轉換成居家血液透析模式,不但在時間上更為彈性,也能減少病人舟車勞頓之苦,且可延長或增加透析時間,研究顯示,更有利於腎功能維持。 許永和強調,血液透析技術已發展40、50年,真正的挑戰在於醫療體系觀念轉變。居家透析能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不便,還能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過,居家血液透析仍有設備成本問題,較適合病況穩定且經濟狀況允許的病人。

Read More

洗腎雷達把關 預警低血壓抽筋

  北醫大分享利用雷達偵測系統監控洗腎成果,可在發生低血壓、抽筋前30分鐘發送即時警報,協助臨床醫護人員迅速介入,降低洗腎風險。(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洗腎人口逾9萬人,高居世界第一。台北醫學大學與緯創醫學合作研究團隊發現,洗腎過程中常見的低血壓與抽筋風險,平均發生率為10~15%;透過洗腎雷達偵測系統,可提前30分鐘前發現洗腎病人是否有血壓驟降、呼吸及心跳異常等風險。 研究團隊由北醫大校長吳麥斯領軍,與醫工學院助理教授蔡承育、雙和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廖家德等人,於北醫附醫展開臨床試驗,近3個月於血液透析中心成功收集大量數據,進行血液透析患者洗腎健康照護監測研究。 去年底導入AIOT智慧照護技術於雙和醫院血液透析中心,不僅提升患者洗腎安全,還可提前30分鐘預警病人在洗腎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低血壓、抽筋等突發狀況,降低洗腎風險。 吳麥斯表示,北醫大體系攜手緯創醫學,以雙和醫院為起點,進行跨科驗證與系統整合測試,如今已擴展至體系附屬醫院,包括北醫附醫、萬芳醫院與新國民醫院。 未來,北醫將持續優化系統,並將拓展至偏鄉地區。3月起新國民醫院接手桃園復興區血液透析中心,運用毫米波雷達技術,偏鄉病人不用出遠門,醫師也能遠距掌握、預判病人狀況。 蔡承育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能夠有效識別洗腎過程最常見且危急的低血壓與抽筋風險,未來也將陸續導入心臟內科、胸腔內科等跨領域整合,全方位掌握病人安全,提供醫療團隊即時預警訊息,打造智慧化、即時性健康照護平台。 此外,研究團隊同步開發專屬血液透析醫療團隊預警系統,不僅可應用於低血壓、抽筋等急性事件,在發生前30分鐘發送即時警報,協助臨床醫護人員迅速介入。未來也將延伸至胸腔及心臟循環洗腎患者最常見的兩大共病,如遇低血壓事件時,心臟循環系統可能面臨的心臟衰竭風險;胸腔部分則是避免透析劑量不足導致的肺積水問題。

Read More

登山墜坡骨折 精準神經減壓免癱

  醫師曾詩惟指出,脊髓神經嚴重損傷於24小時黃金時間透過「胸椎至腰椎精準神經減壓及內固定術」,有機會擺脫癱瘓。(記者吳瀛洲攝) 台北醫院曾詩惟醫師表示,高難度的脊髓神經損傷只要把握廿四小時黃金時間就有機會搶救恢復9成以上。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50歲陳姓男子登山時墜落5米高邊坡,造成雙腿癱瘓,並出現尿失禁症狀,確診為第一節腰椎爆裂性骨折,伴隨嚴重神經壓迫與馬尾症候群,致神經功能受損嚴重;經於24小時黃金時間施行胸椎至腰椎「精準神經減壓及內固定術」及術後密集復健訓練,3週後神經損傷恢復至9成以上,能夠自主行走並重返日常生活。 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詩惟表示,脊椎與脊髓損傷多發生於年輕或壯年的高活動力族群。由於脊髓神經損傷情況複雜而危險,往往被視為高難度治療領域,對病人和家屬都帶來巨大影響;然而,只要把握24小時黃金治療期,及早介入手術並結合多專科合作,有機會顯著提高治療成效、搶救癱瘓、降低失能程度,並減輕照護者負擔。 曾詩惟指出,陳男到院確診其神經功能受損嚴重後,立即由開刀房團隊把握黃金時間內予執行胸椎至腰椎「精準神經減壓及內固定術」,成功去除壓迫神經的骨片、血塊組織,並矯正拉直壓扁的脊椎骨並重新固定脊椎,幫助其受損神經儘快在安全而穩定的情況下修復。術後並配合復健團隊的及早介入,安排適合的輔具與復健療程訓練,康復成效良好。 台北醫院醫療團隊呼籲,民眾參與戶外活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高風險行為;若不幸發生意外導致神經功能受損等情況,應盡速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與預後。

Read More

慈濟園遊會 宣導兒少健康照護

  慈濟醫學年會主辦的「共善傳愛募心募愛」園遊會8日在慈濟大學登場。(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慈濟醫學年會主辦的「共善傳愛募心募愛」園遊會8日上午在慈濟大學展開,許多家庭親子同行。花蓮慈院兒科設立「與我童行」攤位,由兒科病房護理長李依蓉設計4道關卡,督導、護理長、個案管理師和專科護理師全員出動擔任關主。 花蓮慈濟醫院表示,其中兒童安全的部分,包括6歲以下的幼兒、小學生和國中生的安全都納入考量,包括小嬰兒容易遇到的窒息,小學生的溺水、燙傷、交通安全,以及國中生的網路安全都在題目裡,更準備大骰子讓小朋友邊玩邊答題。 護理長李依蓉表示,兒癌發生率低,若能及早了解徵兆就能及早治療。一般來說,兒癌有9大徵兆,剛好與彈珠台的9條軌道相符,兒科將遊戲與宣導結合,打彈珠的同時,也讓不明原因發燒、瘀青和腫塊等兒癌可能的徵兆同時讓家長了解。 李依蓉表示,影響兒童健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有清淨的地球和清淨的飲食,才能身體健康身心平衡,所以環保和蔬食也納入闖關遊戲中,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怎麼藉由小小行動將環保落實在生活,也讓地球媽媽也能舒服永續。 護理部督導鄭雅君表示,兒童醫療人力面臨短缺且分布不均。少子化趨勢日益加劇,兒童醫療的重要性更顯得前所未有的關鍵,花蓮慈院身為東區兒童重難症照護核心醫院,配合衛福部推動的「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利用園遊會以更輕鬆活潑的方式,讓所有家長都能更具有提升兒童健康照護的關注和能力,同時也給努力養育孩子的父母支持。

Read More

日女染麻疹 赴越旅行再來台

本報綜合報導 日本兵庫縣明石市一名20多歲女性感染麻疹,是該市從2020年以來首次確認的麻疹病例。她2月曾前往越南旅行,並在3月初出境前往台灣。桃園市則出現首例本土麻疹個案。 據了解,該名女子2月前往越南旅行,3月1日出現發燒、倦怠等症狀,3月2日搭乘電車從JR西日本大久保站前往JR三宮站,然後搭乘機場巴士前往關西機場,出境前往台灣。 該女子在台待了3天2夜,4日返回日本,再次搭乘機場巴士和電車返回明石市。之後發燒至40度,6日前往醫療機構確診麻疹。 另,桃園市首例本土麻疹個案為20多歲男性,為日前境外移入個案匡列的接觸者,5日自我發現口腔內白斑且臉頰、胸前及手臂處出現紅疹,主動通知防疫專線,並由衛生局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疑似麻疹,6日確診。 衛生局獲報後立即啟動疫調及接觸者匡列等防疫措施,目前已掌握22名接觸者進行健康監測。 而美國西南部的麻疹疫情已造成2人死亡、200多人感染,促使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發布旅行警告。德州迄今通報198起病例,新墨西哥州30例,總計228例。這兩州都證實有1人死亡,而且這兩人都未接種疫苗。

Read More

守護下一代 新竹台大植樹600棵

  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前)攜手近300名員工及眷屬,共同種下約600棵樹,為院區增添綠意。(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響應全球淨零碳排政策,新竹台大分院8日於生醫醫院竹北院區舉辦「新竹台大分院4週年,永續守護新竹植樹活動」,院長余忠仁帶領近300位員工及眷屬攜手種下約600棵樹,並舉辦廢棄石創意彩繪活動,透過親子互動,讓「永續」的概念深植下一代心中。 余忠仁表示,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氣候危機正嚴峻考驗人類健康;醫療機構不僅是健康守護者,也肩負環境永續的責任。醫院身處文化科技智慧城,結合在地資源,攜手產、官、學界,將永續概念融入醫療實踐。 為實踐這項承諾,新竹台大分院推動智慧醫療發展,透過廣泛運用AI科技優化醫療流程,提高作業效率;並導入電子紙技術,有效減少紙張浪費。同時,也在國際醫療合作、綠能醫療環境等領域落實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逐步打造更具韌性的低碳醫療體系。 新竹台大分院以台灣的醫療經驗為基礎,積極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致力於「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為全球健康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此外,新竹台大分院第2期研究大樓去年動土,採用綠建築節能標章材料,並規劃大面積景觀綠化空間,打造友善且永續的醫療環境。大樓並採用低太陽熱能透過率之複層玻璃,有效降低室內溫度,以達到節能減碳之目標,同時提供民眾更舒適的就醫體驗。

Read More

憂狂牛症風險 消基會籲標示日本牛肉月齡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食藥署擬開放日本全牛齡牛肉進口,消基會擔憂狂牛症風險仍在,呼籲若仍開放,消費者有知悉權,應標示月齡,以利消費者安心選擇。 食藥署日前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取消三十個月齡以下牛隻才能進口的限制,未來擬將開放日本全牛齡進口。預告評論期六十天。 然而,消基會七日質疑「風險仍在」,表達反對;食藥署當天即回應,從實地查廠、風險評估到書面審查都相當完備,若不相信甚至負面看待專家專業,不是國人之福。 消基會秘書長陳雅萍九日表示,目前還在預告期,消基會發現公告的草案並未明確解釋為何要進行修正,衛福部應清楚說明修正原因及背景,也不能在沒有公布查廠結果,沒有任何公告訊息前,突襲式公告意欲開放日本全牛齡牛肉進口。 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說,消費者有知悉權,資訊應充分揭露,應標示月齡以利消費者安心選擇。 消基會表示,有媒體報導指即將推動台日經濟夥伴協定(EPA),此舉有犧牲消費者健康換取經濟發展之嫌。陳雅萍表示,若食藥署認為標示月齡,有違反貿易規定之虞,應清楚說明違反了什麼條文及內容,畢竟資訊充分揭露,消費者才能安心。 對於消基會何以稱日本狂牛症風險仍在,消基會說明,因為日本自二00一年發現狂牛病起,已有十例以上,且潛伏期有十年,又通常發生在五歲以上牛隻,過去才會有三十個月以下月齡的限制,如果開放全牛齡牛肉進口,消費者仍有可能透過食用「被狂牛症病毒感染的肉類」而發生海綿樣腦病變,即人類「庫賈氏症」。

Read More

FRC機器人大賽 搶總決賽門票

  「二0二五FRC機器人臺灣大賽」有三十七隊高手對決,爭奪休士頓總決賽門票。(記者蔡琇惠攝)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二0二五FRC機器人台灣大賽」八日於新北市工商展覽中心盛大展開,市長侯友宜出席開幕儀式時表示,這是國際最高等級機器人競賽,台灣派出三十三支隊伍與波蘭、夏威夷、澳洲、菲律賓等海外隊伍一同競技,希望學生們享受比賽、勇於挑戰,成功拿下前往美國休士頓參加總決賽的門票,為國家爭取榮譽。 侯友宜說,本屆由新北市主辦的台灣區大賽全球同步實況直播,今年新北市更首度邀請國外隊伍來台參與國際級台灣區賽,參賽隊伍為歷年最多,並與科技產業攜手合作,提供近六百萬元的資金與物資支持,讓參賽隊伍可以享有最新技術和資源,榮獲本次大賽聯盟冠軍前二隊、影響力獎一隊及工程啟發獎一隊,將可於四月十六至十九日前往美國休斯頓參加總冠軍賽,期待學生勇於挑戰、為國爭光。 教育局表示,FRC競賽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及台灣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大學重視的指標型科技賽事,競賽內容涵蓋機械設計、程式開發與市場策略等多元領域。本次競賽市府攜手昇恆昌股份有限公司、AMD(美商超微半導體)、台灣斑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ebra Technologies)、聯華神通集團育秀教育基金會,贊助培養跨域頂尖科技人才,另外還有正代機械、辰冠、凱士士(KSS)、新燁科技、祥儀企業及達鎂旅行社等企業提供相關資源協助,現場也設置技術支援攤位及產學合作平台,提供學生與業界專家交流的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