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中暑期研習營第15年 有兩位義大利籍小朋友來台參加

2025年北台中青少年暑期研習營正式展開,活動項目之一的美術繪畫,由教學豐富的陳慧珊老師,向學員們授課。(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2025年北台中青少年暑期研習營,十五日於大甲體育場舉辦開訓典禮,共有一百二十人報名參加,班別分別有籃球班、桌球班及美術繪畫班。活動由外埔區體育會主辦,並邀請大甲警分局,向學員們宣導如何防詐及反毒,小朋友和家長聽完宣導都覺得受益良多。 協辦單位甲安埔愛鄉青年協會理事長吳中源表示,今年暑期營已邁入第十五年,累計參與的青少年超過二千二百位。為了讓初學者能學到正統的球技及繪畫技巧,主辦單位特地請來桌球國手陳芃愉(她也是台體大研究所畢業)及具有美術繪畫豐富教學的陳慧珊老師,來向學員們授課。值得一提有兩位來自義大利的小朋友(林莉莎、林米雅),也慕名而來。研習營為期五週,期待學員都能學到他們想學的才藝,讓這個暑假可以收穫滿滿。 兩位義大利籍小朋友的媽媽林璟婷說,非常感謝主辦單位,可以讓我的兩位小孩在回台灣放暑假時後,參加這個美術繪畫活動,我的兩位小孩是在義大利就讀,一位是要升國一,另一位是要升小二,她們都非常喜歡藝術創作,所以透過這個機會,可以學習到台灣不同的藝術文化,並拓展視野。 大甲分局副分局長洪嘉臨表示,很高興藉由這次活動的機會,宣導青少年易遭受不法侵害、詐騙、毒品等議題,並呼籲青少年遇可疑訊息或不當誘惑,應勇敢拒絕並立即告知家長、師長,或撥打110報案、165反詐騙專線尋求協助。 外埔區體育會理事長吳敏濟表示,歷年來暑期研習營活動都是讓學員免費報名參加,每年也都會聘請傑出的教練及老師授課,學生上完課程都覺得收穫滿滿。今年暑期營上課期間自十四日到八月十四日總共為期五週的課程,為了讓青少年能學到更多才藝,未來也會持續擴大舉辦,讓甲安埔青少年有個充實的暑假。

Read More

〈中華學園〉品評洋蔥

台南女中二年十六班 ◎潘宥辰 說到洋蔥,這種再常見不過的食材,多數人想到的或許是它切開時讓人潸然淚下的特性,或是它那嗆鼻的氣味。但儘管洋蔥在切開時帶著強烈的辛辣刺激感,卻能透過烹調將它轉為甜美柔和的滋味,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面孔交替出現,亦似人生百味的輪替,曾經的辛辣在時間的發酵後竟也成了甜。 從小,我就特別喜歡媽媽煮的洋蔥,只需加入些許醬油與冰糖烹煮,就能將原本嗆辣的味道化為甜而不膩的濃郁滋味。我總愛在媽媽備菜時待在廚房裡,看著她將完整的洋蔥切成細絲,與她一起感受著那令人淚流不止的辛辣,並因為感到有趣而開懷大笑。接著,與媽媽協力將洋蔥絲放進鍋裡,看著湯汁慢慢滲入切好的洋蔥絲中,潔白洋蔥染上令人食指大開的醬色,陣陣香味向我們襲來,它們在鍋中變得柔軟而透明,那是我記憶中特別美好的畫面。 然而,洋蔥的滋味會隨著不同的烹調手法而有著巨大的差別。我依舊記得某次吃外食,點了一盤蔥爆牛肉,我興高采烈的夾起一塊厚厚的洋蔥片放入口中,這時一股難以忍受的嗆辣味襲上喉間及鼻腔,令我不禁皺眉,淚水湧上眼角,這時我才知道即便是熟洋蔥,若切得太厚、烹煮不夠徹底,仍然會殘留著那股辛辣味。因此,我始終偏愛細細切碎並完全入味的洋蔥,這樣的口感既柔和又甜美,讓人輕鬆品嘗到它的美味,就像人與人相處,也該深入了解,方能真正交心。 洋蔥雖然看似普通,卻是一種令人又愛又恨的食材,它那獨特的風味,細心的料理,辛辣可以化為甘甜,平凡也可以變得喜悅、變得溫暖,眼淚則成了滿足的笑容。

Read More

〈中華副刊〉埤塘印記

■高潤清 埤塘!誰來為妳寫個序,百年圳溝水湯湯,蜿蜒流過丘陵地帶來,只為阡陌萬頃農桑迎生機,輸送盎然生之泉好灌溉,樂得農家慶豐收。瞧哪幾潭無名幽謐處,不見碑銘說來去,藏匿萬叢芒花葉綠間。風來雨落咻咻綠竹搖曳處,孤聳幾株苦楝彎枝鷺鳥棲息夢,偶聽幾棵老榕垂釣亂柔翠。颼颼幾回碧雲天老晴空垠,莫嘆樟木斜聳映成魚竿幾行影,漾漾漣漪無舟橫來也無茅舍去。謐寂幽森誰來賞風貌,一片芒草闃密密,遮來水碧天藍瀲灩魂,誰知否!塘何名?卻是無半個詞來說,總隨風雨去默默。 可否削一片老幹皺皮,銘刻風生水起悠然名,記某年某月某日,哪來的老叟不知天高地厚書寫埤塘一夢。池塘乎!水潭乎!堰塞乎!陴塘乎!一水泉流自雪山蜿蜒來。且聽愜意風雨醉臥岸塘垂釣一晌閑逸,盼那知了也貪玩不知秋深遠遁去,響來蟬夢共賞秋色連天銀河璀璨夜,映入鏡花水月伴嫦娥。此潭此水多詩韻、埤塘軼聞應有夢,就缺文字來銘刻。 一陴波湧動漣漪,浪拍堤岸生寂寥,竹風吹皺幾回陰晴來,粼粼滔滔漾漾汩汩推去邊坡青苔處,好個風情蕩漾,好個闃寂幽森。不見人煙半片牆,一叢綠竹籬圍藏匿柳暗處,幾許深情花明水戀戀。來此閑情逸靜風水地,水映藍天白雲綠草樹蔭裡,涼寒沁入一哆嗦,好來練心詠禪意。笑看水塘無痕倒映,卻是聒噪鳥飛竄,驚來巧遇水雉戲漣漪,乍聞人跡聲,羞羞潛沒深潭去。不知埤塘深淺處,幾縷氤氳瀰漫煙波有詩意,靜悄悄、風蕭蕭,雨點萬千水晶滴落聲細細。聽風觀雨誘惑誰的夢!瞧那鬱鬱寧謐有我塗鴉一筆,烙下幾許陶然心魂悠悠南柯夢。 西風起, 斜風細雨潭漪漪,幾片荷葉殘老撐甘露,笑看姑婆竽大扇遮蝸牛,焉知旅人多少夢,矙盡紅塵囂囂總憂憂。此際雨落埤塘多浪漫,闃寂一片水雲間,碧綠清幽琥珀間。洗淨塵垢、洗淨繁囂,好一片亮麗清晰鏡塘面,叢叢綠葉倒映如詩畫。悠悠賞奇景,風動浪湧颼颼疾、雨斜萬點圓上圓,幽竹響天幕,老樹無語難緘默,卻是鳥雀、窸窣不共鳴。 金風來去難卜測,佇觀埤塘多情韻,水塘景緻萬千幻影有詩畫。無垠晴朗烈焰時,碧玉水潭映雲疾,萬千蒼狗走無痕。風和日麗時處處天雲龍飛舞來去,醉影亂來瀲灩倒映水潭間,如似精靈照鏡好夢來,笑得鳥雀蛙鳴共唱和。最恨朦朧雨點剎時落,恰如頑童戲水潭,鼓浪起皺紋,卻叫天籟地竅靜無魂。多少雲雨滴落塘幽點來圈兒圓,聲鬧萬般響漣漪。聆賞一回棲息鳥雀瑟縮靜無聲,電光火石雷閃雲霾印鏡塘,卻是一彎彩虹秋色莞薾落陴塘。 朔風襲來秋漸遠!乍寒多變冷熱煎熬無敘舊,說它瞬息萬變也愁城,聽風咆哮、賞雨淅瀝礙了誰的夢。颯疾寒風北方來,泠冽驟降連幾夜,繾綣無夢筆無心。乍暖還寒際,無關寂寥且寬心來一趟陶然休閑,趁那冬陽露臉跨出糾結牢籠,腳步輕盈踩踏芬芳土地,讓心情愉悅排解鬱鬱紅塵泥沼。譜寫滾滾洪流一頁小我之旅,縱情荒野悠然冬之旅,暢飲四季風霜,笑苦短韶光有夢最怡然。風徐徐、雨濛濛,婆娑來去芭蕉葉,串串珍珠流淌靜潭去,響來珠圓波痕漪漪。歡喜眼下冬雨寒淒景,更愛芒花琥珀連天幽一色,水墨天地拓印漾漾水漣漣。風落竹笙箭幽簌簌裡,問君可願紮營一賞銀漢逐風騷。幾回入埤塘,青山遠在千里外,一縷輕紗飄來映塘心。風無聲、水無痕,寂然冷來哆嗦,誰怕!平生不作虧心事,只嘆此景孤寂無人共賞遊。唯見蒼鷹翱翔天呦呦、喜鵲雀躍地鳴鳴。 覽塘一夢筆難盡,北風蕭瑟荒野寂,擾動靜塘幾許汩汩幽。莫問昨夜雨滂滂,倏然傾巢聒噪鳴,一齣天籟地竅美聲協奏總多嬌。誰管風雨無晴遊,簌簌席捲叢叢芒花銀浪搖曳舞,笑得殘荷竹幽塘綠瀲灩洄千萬。借問老樟樹多少晝夜闃寂裡,哪個啼鳴與窸窣,伴你風霜幾萬天,唯有歲月不老君。今日晴空無雲好日頭,莫嚷嚷!是誰冒失掀開一方埤塘神秘,老叟無心卻有心。凝眺一窩白鷺鷥、夜鷺、喜鵲、綠繡眼、麻雀、白頭翁、野八哥無處藏。笑你棲息處來柳暗不再深宮難窺探,好個天、地、人邂逅書寫,無名埤塘卻是靈動驚艷羨煞人。

Read More

〈彩繪人生〉回眸油愛 范春展一畫半世紀

現年78歲的范春展,畫畫超過半世紀,年輕畫畫為生計,如今為志趣而畫。(記者陳佳伶攝) 畫家范春展「彩繪半世紀,回眸油愛」創作展在民治市政中心登場,共展出25幅油畫作品,吸引許多人共享。出生新營,高齡78歲的范春展,追尋藝術半世紀,年輕時為生計而畫,兒女長大事業有成,他轉而為志趣而畫,畫作能獲得共鳴,有人欣賞想收藏,就感到無比喜悅。 范春展退伍後隻身到台中沙鹿跟畫廊老闆學畫,一年畫藝精進已能作畫,因緣接下畫廊戮力經營,婚後舉家移居台北仍以畫畫為業,後來為維穩家庭生計,返回故鄉新營成立「范氏畫苑」,從繪畫、裁框、裝裱一條龍作業,畫苑宛如藝術工廠,范春展用行動實踐藝術家面對生活的態度與智慧。 范春展的畫作構圖簡潔、色彩唯美,讓人驚艷。(記者陳佳伶攝) 范春展表示,年輕時期作品題材、構圖與色彩都經精心設計,迎合市場品味,也維持最低藝術底線,3個女兒的生活開支,全仰賴賣畫收入;隨著女兒長大,事業有成,如今已將繪畫從生存工具轉化為生活調劑。 范春展申請街頭藝術證,假日在總爺藝文中心擺設畫架創作,他笑說「賣不賣畫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的過程及與顧客互動的快樂」,畫作有人欣賞想收藏,就是最大的喜悅與回饋。 范春展「回眸油愛」個展,多幅以總爺藝文中心為創作主題,其中,「紅樓歲月」,成功營造空間的縱深,紅樓建築的典雅、自然園林的綠意及古蹟風華的人文歲月,流露畫家的深厚情感。 作品「春天的櫻花」,善用厚塗技法筆觸短促有力,花瓣層次繽紛,山水松樹流暢輕柔,且色彩溫潤通透,畫面細膩唯美,傳達畫家的心靈平和與感悟。 范春展的畫作構圖簡潔、色彩唯美;更讓人驚嘆的是,一次可同步完成四件小品畫作的繪畫,樹立了其「速、簡、美」的獨特風格與技巧,展現畫家以行動為生活而畫的高效畫功。 (記者陳佳伶)

Read More

〈中華學園〉狗狗的糖果夢

台南市忠義國小四年二班   ◎王芊云

Read More

〈中華學園〉憐惜自我

台南市復興國中二年級 ◎盧譽珊 看著鏡中的人,有著一頭烏黑但是有些毛躁的長髮,略長的齊瀏海,內雙的眼皮下有著明亮的眼眸,不太高挺的鼻子,帶著粉紅的雙肩以及微紅的臉頰,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但在我心中,卻有一樣說不出的情緒悄悄爬上了心頭。 從出生到現在的你,似乎時常在哭泣,還不會說話時,用哭泣來表達訴求,漸漸長大後,則會為感人的故事而哭,但更多時候,則是被誤會、責罵,委屈的情緒壟罩著,使你總是默默地流淚。 還記得小時候的你,因為調皮的個性,時常會被責罵,這時候,你便會放聲大哭,似乎恨不得讓全世界都聽見。而長大後的你,卻總將傷心的情緒深埋在心中。某次在學校,你因被誤會而挨了老師一頓罵,回到家中,因害怕再次被錯怪,也沒有將自己的委屈發洩出來,而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默默哭泣。 回過神來,我才發覺自己在憐惜的那個人就是我自己,那個「真實的自我」,我心疼她不懂得說出自己的情緒,也心疼她事事都獨自承受。希望鏡中的你,以及站在鏡前的我,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自由的過完剩下的生活。

Read More

〈中華學園〉再見了,我的小學時光

台南市長平國小六年甲班 ◎吳雨恬 親職活動那天,看到畢業的學長姐們回來,不禁想起再過不久我們也要畢業了,而這是我國小生涯的最後一次大型活動,使我興起不捨之情。 國小六年的時光,我最不捨的就是要和好朋友分開。當我受傷、難過時,她總是第一個關心我、安慰我,也會時常給我正面的鼓勵,從來不會吝嗇的讚美我,這都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想對她說:「有妳真好!」儘管我們也會因為一些誤會而吵架,但是,我們總會主動向對方道歉,漸漸的,也培養了我倆的絕佳默契與好感情。 感謝同班六年的同學們,我們一起創造許多美好的回憶,有歡笑、有淚水;感謝老師們,在我遇到困難時,提供建議;更感謝惠萍老師,在我們最錯事時,會耐心的說道理給我們聽,也總能站在我們的立場,體諒我們、包容我們。謝謝同學、老師,有你們陪伴的六年時光,我會牢記在心。 經過六年小學生涯的洗禮,我從懵懂無知的小女孩,如今漸漸成熟懂事。當我心情不好時,我明白要讓心冷靜下來,才能好好思考;當遇到挫折時,可以主動尋求協助,不要獨自承受;在空閒時,可以多看課外書,累積更多的知識財富;我還懂得要與人為善,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後是以禮待人,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 我的小學時光,再見了,我會將這六年來的點點滴滴收藏在我心裡。

Read More

〈彩繪人生〉97歲賴家礽 寫字當練功

賴家礽老師和他的字。(記者楊淑芬攝) 每週四上午,竹溪里活動中心的二樓教室,偶有低聲交談,更多的是沙沙的筆墨交錯聲,一群愛好書法的退休人士,在筆硯相親的交流中,成為學習的良伴。 端坐教室前面的是97歲的賴家礽老師,也是學生口中的賴老師。 賴老師曾在中華日報主跑文教、社會路線,也曾擔任編輯,是報社的前輩。目前應YWCA關懷據點邀聘擔任書法班指導老師,將屆百齡的他每日清晨早起習字,「寫字就是練功」,他說讓身心靈透過研墨伏筆與自己對話,靜心凝神摒棄雜念,於喧囂中覓得一方安然自在,也為一整天的行程儲備精氣神。 每日研墨伏筆與自己對話,在喧囂中覓得一方安然自在。(記者楊淑芬攝) 他生於1928年,現為壯族自治區的廣西省北流縣,一家20多人四代同堂,祖父雖為清末秀才,但是生活仍感清苦,賴家礽自小聰穎,全靠家祠自學,本以為一生走不出大山,不料隨著時代年輪演進,戰後動盪之際,一張台灣軍校招生海報改寫後半生。就這樣半緣受騙半緣從,身無分文僅帶著初中畢業證書的少年郎,懷抱壯志搭上輪船一路輾轉到了台灣。落地後才發覺原來的從軍壯志竟是南柯一夢,夜半夢回故里,想起臨別一瞥母親彎腰下田的背影,深烙著大時代女性堅韌的隱忍,總會讓他潰堤淚濕沾襟。個頭矮小的他經不住操練的打罵磨難,看不慣軍閥貪贓枉法的醜惡嘴臉,鋌而走險與同鄉結夥逃脫,之後歷經台傭、看護兵、森林防火工…,一路顛沛流離,常感前進無路,後退無門,曾經湧起了結殘生的念頭。 幸得命運眷顧總有貴人相助,在擔任台南機場供應大隊看護兵時被提拔兼任文書士官,得以利用公餘時間夜讀,拂曉晨起到無人的停機坪放聲誦讀英語、古文,後投考成大附工、台南一中補校,半工半讀勉力完成高中學業。並且越挫越勇,在第三次聯考攻進私立世界新聞專科「編輯採訪組」就讀,畢業後服務於中華日報社,之後轉換跑道開啟粉筆生涯,服務多所學校,取得高師大夜間部學位,通過公務員特考及格、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進修。直到1999年屆齡退休,「世事漫如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碌碌一生終於可以慢下腳步,重拾書畫愛好,拜師學藝,各具風華的篆隸行楷,在他手上如行雲流水、有詩之雅韻、畫之靈秀、舞之輕盈、歌之悠揚,不只是探尋文化精髓,更是錘鍊洞察之眼。從字的架構、篇幅佈局,到墨色深淺、筆勢緩急,筆耕不輟鍛鍊秉性,終至筆力千鈞;審美的眼力深藏不露卻在在皆是。 令人欣羨的是,賴老師注重養生,「健保卡幾乎沒有用」,他作息正常,不吃藥,不外食,藉習字畫練功,每天騎機車準時到據點參加課程,自律的生活成就了淡泊沉穩的氣質,教書法也教人生,悠遊在一方筆墨之間,書寫賴老師的人生卷軸。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

〈中華副刊〉長夜暗湧

■林靈 非常遺憾 我們終究沒能扭轉 有些徵兆無聲降臨 像潮汐初抬,溫柔擦過腳踝 還來不及意識到寒意 風已轉向,雲層摺疊 浪的重量微微傾斜 我們常常談論海的顏色 談論天空變暗的速度 談論未來那一棟倚山面湖的小屋,以及 它應該有的長度與寬度 我們也學習讓舢舨承受風暴 學習補綴壞損的漁網 學習如何穿過鹽霧與海風 令指節刻痕如承載餘浪的舷 風暴比想像中更快抵岸 暗影沈沈,光色碎裂 時間將一切不容分說的席捲 潮水比往常退得更遠 涉入寒潮,逆風執炬並不容易 有時句點不代表任何含義 長夜裡仍縫著光的暗語 緩步推動另一場日出 浪聲內斂,暗湧向前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拘泥於佛法奧義,不說法而說法 ──讀滿觀法師小說《人間借路行》

文/履彊 畫/葉繁榮 和諧之境 佛教作為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經過千百年的演進,已經內化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也從過去專注三藏十二部的義理修持,到如今的人間佛教與現實人生相結合,以人間生活為重心,積極入世,讓學佛人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提升學佛的現世利益,以佛法改善人類社會,追求人間淨土。而星雲大師以降的佛光山體系僧俗四眾就是人間佛教最有力的實踐團體,在八宗共揚的理念下,不同專業背景的僧才輩出,無疑的《人間借路行》作者滿觀法師便是其中傑出的比丘尼之一。 《人間借路行》是滿觀法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閱畢掩卷之際,心中不禁浮現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無相頌〉中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是,出家不離在家因緣,在家可有出家之心。 來自台灣淨土花蓮的滿觀法師,是在一九九一年依止星雲大師出家,他自言出家前後,所做的工作都是「教書、編書」,如今擔任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讓他除了修行之外,在文化、出版方面更有第一線的觀察與了解,接觸日多,自身那股文學的熱愛便無法自抑,因而趁著工作之餘,花費四年時間,寫出這部令人展讀不能自已的《人間借路行》,既是以寫作當修行,也是以文字般若弘法度眾,實令人欽佩。 《人間借路行》是一本既好看又耐讀的小說,不同於多數小說家戮力於文字情節、敘事手法、意象結構等技巧的經營,作者滿觀法師在小說的經營上自有一番不同的定見,故事文本沒有刻意營造奇險詭譎的情節或陰險狡詐的反派人物,整本書在清新自然的敘事下,充滿了貼近庶民生活的日常,讀者甚至可以找出書中相應的地方或場景,而書中的人物就在你我熟悉的地方,鋪陳著眾所熟悉的生活,但是有別於多數人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生存煎熬或醉生夢死,書中人物更多的是先天、後天接觸佛法的機緣,從而產生不同層次的覺醒與取捨,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一定的指引,從而產生了自我生命、生活的方向。 就作者對文字的掌控能力,以及對長篇小說布局和敘事能力,其實這本《人間借路行》中的人物、情節交織,以及其中牽涉到時代氛圍,都足以發展成更豐富多元的大部頭小說,但作者精心剪裁捨棄許多能夠發展、深掘的隱藏情節,也沒有將其中的伏筆延伸更多的路線,而是將故事主軸設定在韓子楊、江若雪、陸世鋒、陸曼妮、高華這幾位青年男女在家眾,以及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等幾位出家眾,在上海、台北、石門等少數幾個地方,循著這幾條主線,近乎白描地勾勒了整本書的大千世界,其餘的繁華若夢都留給讀者自行想像補充,這樣的寫法,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傳統的水墨留白技法,兩者都給人無限想像的空間,也讓讀者閱後留下無盡的餘味。 作者佛學涵養深厚,要在書中運用高深佛理並非難事,但作者並不以此為己足,反而只在適當的情節添上一筆,既不影響情節發展,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讓讀者產生茅塞頓開的效果,這種信手拈來便能寓佛法於日常的手法,非有對世間諸般事務相當透徹的了悟不可,而在松山西淨寺、石門光明寺、上海觀音文教館等幾個佛教道場,不論道場場景或法會禪七等,都有令人會心似曾相似的描述,非親臨其境者不能為,這也是作者在寫作本書上的優勢,借助其個人在佛光山體系中服務的親身經歷,為讀者展示佛法在世間法裡的本地風光,讓廣大讀者心嚮往之。 書中的出家眾,不論是弘日法師、惠守法師,甚至上海的圓空法師,都是佛教中「佛、法、僧」三寶中的一寶,理當在佛教小說中充當主角的角色,但是在小說中卻都只是扮演接引人,藉由這幾位法師,將世俗凡夫引入佛門,讓他們由親近道場,參觀、禮佛,進而親近佛教,想要了解佛法義理或修行法門,進而深入佛法大海。但作者未以法師作為小說的主角,而以廣大芸芸眾生的視角,塑造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在現世社會中的功能,這些書中的法師時時踐履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讓一個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俗人凡夫,從紅塵走入佛教道場,或問道求法、或參加講座、或參加禪七、或短期出家等等,在不同的活動中,逐漸認識佛教、發自內心親近佛教、接受佛教,這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宗旨,而作者滿觀法師以文字、以小說一步步來完成師父的心願。 在這本《人間借路行》中,還有一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地方,就是全書的結尾部分,情節從韓子揚與江若雪這對情侶,轉向企圖從中奪愛的富家子藝術家陸世峰,原本快意紅塵的陸世峰,在追求江若雪不成,轉而到石門光明寺打禪七,解七後,離開光明寺前,收到弘日法師贈送的《弘一大師傳》,展讀之下,竟發現自己與弘一大師有些許相似之處,這是一種感悟,也是一種認同與依止。而在書末,作者如此描述: 翻到〈空門〉這一頁,一張白色書籤掉下來,上面是弘一大師的墨跡,寫著: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見我非僧 以此作為全書的結局,令人驚豔,也令人深思。若說稍前的韓、江二人未做結局的結局,已經是神來之筆,那麼,陸世峰的作為全書沒有結局的大結局,正是一種高明的敘事手法。弘一大師這兩句詩,第一句道出了佛教所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本義,第二句並為全書做了一個結論:弘一大師、陸世峰,甚至韓子揚、江若雪前世都可能是佛門僧侶,都是修行人,只因因緣牽引,這一世要從紅塵度入佛門,出家在家,並無影響,都在修行,都要悟、都要覺。一許,非滿觀法師此等佛門中人,不能作此高明結尾。 中國佛教自古以來,便有以俗講、變文等吸引士人學佛信佛的方式,及至明清小說崛起,佛教思想藉小說之傳播,大量進入民間,成為佛教傳播的重要推手。今日滿觀法師以小說弘揚佛教,既不拘泥於佛法奧義,又能寓說法於不說法,當是接續佛教文學、佛教小說弘法度眾的傳統,我們期待他有更多優秀小說來教化現世、移風易俗、弘揚佛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