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在這裡搜尋

■鄭聿 鄭聿 一打開手機裡的地圖,就看見題目這五個字。 即使不一定真的在這裡,也可以動動手指飛去那裡,我這一世渴望的超能力「瞬間移動」,大概只能在這個應用程式虛擬如願了吧。 輸入想去的地方,放大再放大,美食美景浮現眼前,這一帶有哪些小吃,一條路上開了多少手搖,宛如星空密密麻麻。加一兩項篩選條件,挑出順眼的幾間,接著我會讀一些評論,佐以理性分析:五顆星是送小菜或飲料的關係嗎,一顆星是挑剔服務還是針對食物——找適合的餐館就是這麼累人,喜歡規劃的我似乎也有點瘋。 畢竟出門在外,旅行的興頭一來,嘗過鹹的,要搭喝的,又想著甜的,不排除一天五餐。時間有限,肚子有限,錢包也有限,我會跟自己約定好:別把熱量浪費在不好吃的東西上。我明白事情不可能次次稱心的。不過無妨。餐點甚好、難吃也罷,比較尷尬的是中段班的還不錯啦、不必特地有空再來、該說點什麼但其實無話可說。真要寫幾句評語,約莫是開在住家附近不時光顧的那種,家常小吃。 我所謂的家常小吃,不帶貶損,因為距離帶來美感:假設店開在樓下巷口,伸腳就到,用餐的心情輕鬆隨意,沒什麼負擔。可若是跑到老遠的他方,光是美味是不夠的,這不僅是味蕾的口試,也要評比其他項目。 另有一種家常小吃,反其道而行,拉開了時間跟空間,變得更加豐富有層次。 記得小時候我家門口,偶爾有一輛攤車經過,阿伯一掀開鐵桶就興雲吐霧,滿臉蒸氣。他用長竹籤戳起一顆顆剔透的小肉圓,淋幾勺蒜蓉跟特製的番茄醬,彷彿什麼神物仙丹;那是我第一次吃肉圓,自此我就是蒸派。 我以為此刻社群的食物宗教戰爭,大半是這樣造成的:珍貴的回憶創生了派系,所有的分類都是歸屬。 當年經過我家的攤車可不只肉圓阿伯,一位賣臭豆腐的阿姨尚未出現,就先聽到擴音器放送。她的臭豆腐會先炸過,接著切小塊,再下一次油鍋,炸到金黃酥脆便瀝著,夾些清脆的台式泡菜一起盛盤;由於太接近晚餐時間,嘴饞還得跪求我媽買個小份的。結果,我這輩子不碰蒸的臭豆腐,全心奉獻給炸派,而泡菜也只吃台式的。 上述兩項是午後點心,我懷念的還有宵夜場——突然驚覺,難不成一天五餐的習慣是從小養肥的嗎? 通常在週六的晚餐後,我會跟著我媽散步去郵局對面的小型商展,掛著兩排黃燈泡的整條路,是一攤又一攤的生活用品,炸物煮食,遊戲機台以及投幣搖搖車。其中,最令小孩難以抗拒的是鹹酥雞。我照樣求我媽恩賜一些零錢,讓我買包加蒜不加辣的,拎回家配看當紅的《百戰天龍》,開一罐可樂在手,沉浸在馬蓋先的冒險情境——如果是鹽酥雞的話,我是電視派。 這些蘸著回憶的小吃,由於不復存在的關係,品起來特別美味。 去年偶然看到一支網路影片,主持人專門走訪冷門的地方,那集主題正巧是我的家鄉。片尾介紹了一攤在地小吃,總是兩點一線移動,我仔細一瞧,卻是熟悉的身影——她說自己現在七十六歲,從二十七歲就推臭豆腐出來賣——我打開手機地圖,開始搜尋,發現以前就讀的國小不遠處,有個刀叉標記,叫做幽靈攤車阿嬤臭豆腐;原來阿姨已是阿嬤的年紀,我也長成了中年的樣子。流動的時間,確實是一輛幽靈攤車。沒有比這個更適切的比喻了。 我立刻把它儲存到喜愛的地點,頓時,也有了瞬間移動的感覺。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台灣食字 我的虱目魚的滋味

編按 民以食為天。飲食自是必需,然也是一種文化,且朝文明的方向前進。臺灣民豐物阜,對食的鑽研講究,極其誠懇與認真,乃有了獨一無二的「臺灣味道」。味道的煉就,在食材、在烹調、在爐具,而歸於心法。一種味道出來,廚師捧著菜盤,露出滿意的神色,尤有甚者,在完成一道菜餚時,手舞足蹈。可見食雖是人之所欲,卻也是一件深刻的生活藝術。島國日臻繁華,黃昏時萬家炊煙、百鳥回巢的景象,已不復見。然炊煙,是歸家的訊息、是柴火的溫馨、是宴客的心意,古人有「屋上炊煙屋下燈,客來汲井具瓶繩。雖然此是尋常物,一是承平見不能。」的吟詠。今日六都百市,華廈處處,現代化廚房的油煙機消滅了所有的炊煙。然老百姓心頭裏的炊煙,一直縈迴。這即我們常說的「人情味」的一種蘊藉。炊煙渺渺而古早味仍在。作家筆下,文字叢中,常有炊煙瀰漫其間。據知臺灣炊煙,已吹到世界上所有的華人區,同聲同味,這是寶島強韌的軟實力。 飲食文章為現時流行的文學品類。臺灣「食」字成了時髦的大寫。浸淫飲食文化,是知識,也是養生。作家必學有專精,親身品嘗,方才寫出優秀的飲食文章來。好的飲食文章,常始於色香味之美,而終於人情之善與真。西洋文論裏有非常專精的「食物詩學」(Food Poetics),食物在詩人眼裏或有不同的意象,並指向某些族群與傳統節慶來。文章一樣,常越過食慾的紅綠燈,而成為一種文化的書寫。食物納於胃,文字藏於心,其質雖異,其實一也。 ■水瓶子 水瓶子 兒時最喜歡回台南佳里外婆家,有能擄獲小朋友味蕾的豐富伙食。外婆巧手準備的稀飯,有時配上地瓜和入口即化的虱目魚肚,那滋味,至今仍讓我想起就不禁嚥了嚥口水。稀飯有時竟是甜的,飯後還有充滿日式風情的甜點。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冷冬天,外婆總能配合氣候與當令食材,每天變化出不同的菜色,那份細膩與用心,與在台北的飲食有著天壤之別,對每一次的外婆家之行都充滿期待。 母親嫁到台北後的家庭飲食 外婆的廚藝精湛,但母親似乎沒有得到真傳,從我有記憶開始,父母都要出門上班,中午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我就得自己按下大同電鍋,等加熱完畢後取出食物。通常是一鍋滷肉吃好幾天,配上白飯就是我的午餐。 後來,母親做家庭代工並擴大經營,整個客廳、餐桌都堆滿了貨品。或許是因為賺了不少錢,冰箱裡總是豪邁地備有鮭魚、烏魚子、水餃。她會非常有效率地煎好許多魚,只要肚子餓了就可以微波加熱,五分鐘就能飽餐一頓。食材雖好,但料理變化不多,每天重複的滋味,讓那份豐盛也漸漸變得乏味。 家庭代工的熱潮沒有持續很久就結束了,母親也回歸到家庭主婦的角色。餐桌上開始多了魚類,除了鮭魚、土魠魚、秋刀魚,也開始出現虱目魚湯,食材來自台南寄來的冷凍虱目魚,以及母親對於兒時美味的記憶。然而,這與兒時在外婆家的記憶有著天壤之別。虱目魚的魚刺永遠除不盡,烏魚子總是又焦又硬,鮭魚、土魠魚也煎得油膩膩,這些營養的原型食物吃了好幾天都吃不完! 虱目魚的養殖與童年記憶 母親總是提起她兒時的記憶:每天天未亮,長工就會從養殖魚塭抓兩條新鮮虱目魚送到家裡。外婆會用各式料理方法烹調,或蒸、或煎、或滷、或炸、或紅燒。虱目魚肚湯的湯頭鮮甜甘醇,魚肚的脂肪也夠豐腴,有時候還能吃到Q脆好吃的虱目魚丸,那份對食物的熱愛與執著,讓我覺得外婆簡直像魔法師。 回顧青少年時期,為何在1980年代會有那麼多虱目魚可吃。原來主要原因是台灣養殖業在那時蓬勃發展,突破了技術困難。雖然總有寒流、颱風來襲導致養殖業受創嚴重的新聞播報,但也因此總有搶收急速冷凍的虱目魚可以享用。不過,這些虱目魚的魚刺都沒有處理掉,而母親可能沒有學習到處理魚刺的技術。 於是,我經常懷疑母親的兒時記憶是否幻想出來的,到底日本時代有沒有那麼好吃的虱目魚啊?曹銘宗老師在《虱目魚的身世》一書中提到,日本時代台南沿海鹽田有養殖虱目魚,養殖業收入豐厚多利,並考據各式文獻,對虱目魚的命名有許多推斷。這讓我相信了已經失智的母親的記憶。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母親童年時光裡,那條在晨光下閃爍著銀光的虱目魚。 這十幾年來,我只要到台南,一定會去吃虱目魚料理。有些攤子甚至還會處理魚腸、魚皮,甚至有虱目魚生魚片。這樣複雜的料理程序,現在有很多店已經不再供應了。這是我特別的虱目魚鄉愁,是外婆的手藝加上母親的兒時記憶的綜合體,算是我兒時在外婆家嘗到虱目魚料理的一種致敬。每一次品嚐,都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重溫外婆的溫暖與母親的童年美好。 虱目魚vs.鰻魚 如今,我經常到超市買處理好的虱目魚,或煎、或蒸、或煮湯,也經常煮給母親吃。她有時候會想起小時候長工送來虱目魚的故事,那雙因歲月而模糊的眼眸,在講述故事時會閃爍快樂的眼神。但,她一口也不吃,反而只想吃鰻魚飯。或許,在她心裡,鰻魚還是比虱目魚更顯高貴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冰鎮綠豆湯

■栩栩 栩栩 猛暑日,輕易不出門。日頭焦毒,地面龜裂,走不到半個街區,立覺頭暈目眩兼烘出一身淋漓油汗。我怕熱,每逢入夏血條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滑落谷底,為了自救,不惜謝絕訪客取消邀約,關門開冷氣,二十四小時吹好吹滿。我打定主意須臾不離冷氣房,除非,除非為了一盞碧幽幽涼絲絲的綠豆湯。 綠豆不是稀罕物。論價,雜糧行秤斤論兩地交涉買賣;論用途,茶點粉皮外,小學自然課堂拿濕棉花孵綠豆芽,道教科儀灑豆驅疫辟邪,甚至老一輩人填充枕芯,用的也還是綠豆。處處少不了它。五榖中,稻黍稷麥菽,綠豆遠遠排不上號,然而這絲毫無損於它的雅俗共賞,本來,魅力和重要性完全是獨立事件。 諸般百搭萬用中,又數綠豆湯最廣受歡迎。 在我長成的九0年代,普通家庭盛夏常備甜湯,家庭甜湯以實惠便利為原則,綠豆湯無疑是首選。煮豆,選豆至為關鍵──挑粉綠豆,油綠豆中看但不易對付──選對豆子,餘下步驟簡單得不得了,不外乎耐心煮至皮綻花開,熄火,依各人口味擱糖。與其趁熱,綠豆湯晾涼了喝更有滋味,涼還不夠,最好凍得生寒,熱呼呼的綠豆湯談不上錯,但意思差了不只那麼一點。於是守了半日爐灶還要再冰鎮上半日,小時候我曾自作聰明扔冰塊進去,現在,我會自己走開。 說來平易,講究人卻自有種種講究的文章可作。市售綠豆湯一般自成一家,偶爾也順帶供應紅豆湯薏仁湯,如此,冬夏的生意都兼顧了。但不會再多。這份自矜也同樣反映在口味上:除了徹底凍透,某些店鋪甚至微帶焦香,一說是為了省時省瓦斯,豆子先預炒過;純論風味,我以為此法頗類冬瓜茶。焦香不是人人能欣賞,但區隔路線之餘,無形中也彰顯了小小一碗甜湯包羅多少巧妙的匠心與慧心。 不光是煮豆手路有別,連帶著配料也各有各的偏執。綠豆和薏仁向來合拍,和百合、蓮子也是公認的好搭檔,不過,像我這樣的台南人泰半偏愛在綠豆湯裡摻點粉角(hún-kak)。粉角形如骰粒,通體晶瑩,一望煩鬱先減去大半,入了口,熬化的豆沙裡雜以一枚枚極富嚼勁的粉角,鬆潤,彈牙,口腔裡彷彿生出五線琴弦,叮叮咚咚,火氣俄頃消散一空。平時我對豆類談不上特別好感,粉角嘛,單吃不過爾爾,一加一大於二的奧祕我始終參不透,只能說,這組合是無敵的。 飲至碗盞見底,腹中裊裊升起一縷涼意,透心沁脾肺。綠豆湯固然不比冰淇淋爽利,但越是迂迴,餘韻也就越拉越悠長。籠罩在這彎繞的片刻的清涼中,我時而想起唐魯孫梁實秋那一代人,老先生餐桌上偶有一碗綠豆稀飯,充飢用,意義全然迥異於出自閒情張羅的點心。 現今綠豆稀飯罕有,萬幸想喝碗冰鎮綠豆湯解暑倒還不難。近年坊間流行綠豆蒜綠豆沙,比如金華街的「人算不如綠豆蒜」,又比如宜蘭「北門綠豆沙牛乳大王」和台南「双生綠豆沙」。綠豆蒜綠豆沙取其柔滑綿膩,可視為綠豆湯的變奏,偶爾想換換口味,我也跟著排隊買一碗,但不因此而少喝了綠豆湯。 畢竟,記憶還是忠於本格的好。

Read More

〈彩繪人生〉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 化石達人王坤愉走出憂谷 推動自然教育

化石達人王坤愉以正向自我能力治癒憂鬱症。 王坤愉於1984年畢業於台北師專,就回南投縣中寮故鄉,全心全力投入偏鄉小學教育,常常帶著學生深入山瀾田野自然教學,重新燃起於1979年偶然發現一顆5億4千多萬年的翁戎螺化石的熱情,從此教學之餘終身投入化石採集工作。 王坤愉教學之餘足跡踏遍南投縣中寮地區3百多條大大小小溪河、山澗、暗溝,終身為台灣尋寶,展開一段跨時空的對話,還原了3千多件化石的生命史詩。 王坤愉畢生心血,長期尋寶發掘包括5億4千多萬年的20顆翁戎螺化石,全部近1200件的化石寶貝,基於濃濃的故鄉情,真心誠意全捐南投縣中寮鄉公所成立「中寮化石館」,再捐出1800萬年鸚鵡螺化石給南投縣政府,全心推動自然科學教育。 王坤愉於2007年爆發憂鬱症,6年後再度發病,唯有罹患憂鬱症的人才知道發作時生不如死,但是王坤愉按醫師處方箋吃藥,並且堅信如實的實踐他自己發明的「12道光芒療癒法」,其中以「相信您一定會好起來!」這一信念最重要,他以正向能力看待人生,以自我能力治癒憂鬱症,而且讓它不再復發。 王坤愉已從生命憂鬱旅程走出來,方能提出解決藥方,沒有哭泣過長夜的人,不足以道人生。

Read More

〈彩繪人生〉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 自閉畫家吳承祐 畫中有話

吳承祐在多彩的畫作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吳承祐2005年出生於屏東,畢業於國立屏東特殊教育學校綜合職能科,現為自由畫家,一歲10個月時,被高雄長庚醫院診斷中重度「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從小身受自閉症所苦,成為以醫院為家早療課程、治療的常客。 母親楊麗華表示「吳承祐6歲時,無師自通以原子筆描繪出生動的昆蟲,他對於線條的描繪、以及色彩的明亮飽和度很敏感,但很少有老師願意教導自閉症孩童繪畫」最難能可貴的是家人不離不棄,母親楊麗華更是專職全心全力陪伴,讓吳承祐畫出一道光明。 他以原子筆和彩色筆創作,成為各項繪畫比賽的常勝軍,在屏東特教學校美術專業的陳俐如導師、朱薇諺老師的指導與鼓勵下,2023年精選38幅作品,涵蓋水彩、彩色筆、炭筆、蠟筆、油畫棒等創作,於屏東勝利星村第一次舉辦個人首展《畫中有話》,多幅作品由民眾愛心義購,引起全台極大迴響。 吳承祐沉浸在自己宇宙裡,因為豐富顏色變化,流露出藝術家的情緒、感情與想像。 繪畫是吳承祐的另一個生命,不但讓他可以表現情緒想法,也透過色彩視覺刺激,帶給他更多生活趣味,打開對外溝通的另一扇窗,他為更上一層樓,學習紙黏土、水彩、渲染、寫生、捏塑等全方位藝術,彩繪人生,畫出光明,見證「天生我材必有用」。

Read More

〈中華學園〉那場火災讓我知道

台南市善糖國小五年甲班 ◎王歆妍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隔壁發生過一場火災,那時的情景嚇壞了我和外婆,也讓我體會了重要的道理:遠親不如近鄰。住在遠方的親戚得知消息後紛紛打電話來詢問與關心,卻不能即時出現在現場來幫忙受驚嚇的我和外婆,反而是住在附近的鄰居幫我們做了許多事,連續幾日的協助和噓寒問暖,讓我們很快地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那一天我和外婆在家裡看電視,突然附近的鄰居紛紛地跑了出來並且相互詢問說:「那戶人家是不是發生火災了?不然怎麼會濃煙密布?」還不知情的我們一直到隔壁鄰居王伯伯來敲門,我們才恍然大悟,趕緊撥打119尋求消防車的救助。幸好火勢沒有繼續延燒,也沒有人受傷。我們都很感謝王伯伯的幫忙,其他的鄰居有人忙著指揮交通,以免塞車;有人幫忙清理積水,大家同心協力度過這次的災難。 相反,我阿公情形就沒那麼樂觀了。平時阿公就喜歡存放汽油在家裡,以方便隨時加油,我們怎麼勸告他都不聽。當時火災現場就是阿公家,阿公去上班不在家,有鄰居聞到臭味出來探看,發現火苗時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房子被火吞噬。等消防車撲滅火後,阿公的3樓早已燒得面目全非,匆忙趕回家的阿公欲哭無淚。那一天也有鄰居站在家門口無動於衷的看著火勢的延燒,由此可知大家對阿公平常存放易燃物的行為是很有意見的。 俗話說:「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可以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及時伸出援手幫忙我們許多事情,這次的火災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平時我們可以跟鄰居主動問候、一起參加社區活動,可以表達出彼此的善意、增加互動的機會。如果鄰居有困難時,我們也可以適時地伸出援手,讓我們從這一秒開始、從每一個善意開始做起,睦鄰其實很簡單。

Read More

〈中華學園〉讓世界更美好

屏東縣振興國小三年甲班 ◎王國寶 在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爭執、猜忌等負面的互動,這些人際摩擦,使你我之間遙遠,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摩擦冰消瓦解呢?那是微笑。 在我這個青春狂飆的年紀,行為衝動、沒有耐心,常與同學發生爭吵,事後的道歉,除了依靠良好的溝通技巧外,微笑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微笑代表著很多意思,他使對方看出你的善意,放下心防,有助於你接下來的理性溝通;它也代表著你的誠意,使對方得到尊重。微笑就像三月春暉,將兩人間冰凍的高牆瓦解了。 也許你會問:微笑只用於道歉嗎?當然不是。當一個人飽受挫折的痛苦,陷於失敗的黑暗之中,你若想幫助他,不用花上一個鐘頭闡述長篇大論,就讓我們用微笑,讓世界更美好。

Read More

四草野保區重開 鯨豚搶救站災損停用

位四草野保區內的鯨豚搶救站,如今破損不堪。(記者陳銀全攝) 記者陳銀全∕台南報導 安南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日前因丹娜絲颱風過境等因素封閉,如今已重新開放,但保護區內鯨豚搶救站已殘破不堪、無法使用,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表示,鯨豚搶救任務暫移至成大安南校區,未來搶救站要如何處理,則視中央決策處理。 丹娜絲颱風挾帶強風過境,加上幾次豪雨,以及楊柳颱風又遇海水滿潮,造成四草野保區最外圍的大眾路旁水道達滿水位,甚至溢出土堤,往保護區宣洩,野保區的核心區、緩衝區、永續利用區曾皆汪洋一片。市府農業局基於安全考慮,一度緊急封閉,禁止民眾進入。 如今天氣放晴,農業局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因此重新開放野保區,供民眾賞鳥,園區內的鯨豚館、南市野鳥學會設置的解說站,以及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安順吉鹽故事館等,也開放民眾參觀。 但是,在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鯨豚搶救站,因為年久失修,加上近來丹娜絲颱風等因素,更顯殘破不堪。 全亞洲從事鯨豚研究只有台灣、日本、大陸等少數國家,在搶救鯨豚上,台灣更為亞洲經驗最豐富的國家。且四草野保區內,設有鯨豚搶救站多年,成為台灣西南海岸最重要的鯨豚救援據點。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表示,由於搶救站目前已無法使用,為因應隨時可能發生的鯨豚搶救工作,目前只好將鯨豚任務移至成大安南校區,至於鯨豚搶救站未來何去何從,也視中央的政策而定。

Read More

七夕台江望鵲橋 安中商圈市集浪漫

新營「辻間創生聚落」新接手的營運團隊一連兩天,推出市集活動。(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銀全、陳佳伶∕綜合報導 安南區第一個成立的商圈安中商圈,卅日及卅一日下午在台江地景公園舉辦「百年囍樹望鵲橋」浪漫七夕情人節市集活動;新營「辻間創生聚落」也一連兩天推出市集活動,集結十五家文創品牌、特色餐飲、親子手作體驗,週休吸引親子前往。 安南區公所於去年邀梅花里長林思萍及安中路店家展開籌備會議,並於今年三月間獲市府核准設立「安中商圈」,計四十四間優質店家加入商圈,共同推動在地品牌。 卅及卅一日下午,安中商圈在台江地景公園舉辦「百年囍樹望鵲橋」浪漫七夕情人節市集活動,每日限量發送情人節限定充滿儀式感的「七夕花束」;並邀集超過廿攤在地品牌,呈現安南區特色餐飲、文創手作與精緻展售,邀請民眾一次體驗安中商圈的魅力。 安中商圈卅日及卅一日下午,在台江地景公園,舉辦「百年囍樹望鵲橋」浪漫七夕情人節市集活動,送「七夕花束」。 (記者陳銀全攝) 同日,新營「辻間創生聚落」新接手的營運團隊也一連兩天,推出市集活動,包括立委林俊憲、市議員蔡育輝、王宣貿、沈家鳳、新營區長陳宏田等人出席,對「辻間創生聚落」未來的發展有所期許。 新營區長陳宏田表示,位於新營文化中心附近巷弄的辻間創生聚落,由老舊警察宿舍活化再利用空間,於二0二三年啟用,結合教育、創業、藝文與生活機能,希望一步步打造為新營區兼具地方創生與青年返鄉創業的重要基地。 辻間創生聚落是區公所近年大力推動的重點計畫之一,透過這次市集活動,讓市民能親近在地文創品牌,期待進一步連結在地產業與社區力量,打造屬於新營的共融共享空間。 該創生聚落新接手的營運團隊說,兩天活動以家庭親子為核心主軸,安排包括艾草香包、香氛小花束、奶油膠手作、兒童美甲及夢想舞台演出等節目,希望讓民眾在悠閒假日中享受藝文、購物與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 目前該創生聚落新營運團隊正積極招商因應,期望成為大新營地區民眾假日放鬆、親子共遊與創業交流的首選據點。

Read More

三崁店糖廠神社修復 保育樹蛙共榮

永康區公所三十日舉辦「蛙語森聲.綠意永康—生態文化祭暨歷史揭幕典禮」。 (永康區公所提供) 記者盧萍珊∕永康報導 慶祝永康三崁店糖廠神社及防空洞群修復工程竣工,並推廣諸羅樹蛙生態保育觀念,永康區公所三十日下午舉辦「蛙語森聲.綠意永康—生態文化祭暨歷史揭幕典禮」。市長黃偉哲表示,永康糖廠神社及防空洞群等歷史建物設施兼具文化價值與生態意義,市府支持修復與保育行動,促進歷史與環境共榮。 揭幕典禮在於永康三崁店糖廠園區舉行,永康區長李皇興指出,活動結合古蹟修復與樹蛙保育,不僅展現永康的文化與生態價值,也凝聚社區力量。感謝里長與社區志工的投入,共同守護永康的歷史與環境。 永康糖廠神社遺蹟為南市市定古蹟,是日治時期產業文化的重要遺存,與防空洞群形成連貫性景觀,見證日治時期產業與人文發展。台南市文資處自一一二年七月啟動修復,在一一四年一月十五日完工,投入一千零六十萬餘元修繕。修復後不僅改善周邊環境,也提升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效益。 由於該處擁有豐富自然資源,自九十六年發現大量諸羅樹蛙後,園區成為在地文化與生態保育的重要據點。三民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在今年八月三十日成立「樹蛙巡守隊」,由十名志工組成,每日一次自主巡查,以守護園區棲息的珍貴樹蛙,展現社區共同守護生態的決心。 三十日活動除有諸羅樹蛙保育宣導、慢活市集、蚊香、植物槌染及多肉盆栽DIY等生態手作體驗、街頭藝人樂團表演及草地音樂親子野餐,更有樹蛙夜譚等活動,融合歷史人文與生態教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