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詩存在於「未來」完成的一瞬間

生命之樹 文/簡政珍 圖/胡采炘 詩是語言在動態進展中的產物。詩是經由語言才完成,在未完成前,詩是未知、未定型的。詩只存在於「未來」完成的那一瞬間。 詩是「詩想」經由語言的「召喚」,和語言互動的結果。進一步說,詩的語言不是工具,而是思想。但這個思想,不是既定不變的思想,而是在語言中動態進展,是詩人與語言持續的互動中才延伸出來的思想。 假如詩有所謂理論、意識型態,這些都應該在詩創作的過程中才誕生,而不是事先以預定的理論及意識型態,來導引操弄文字,來「做詩」。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游明朝餘香

蒙馬特小公園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坐在紅屋咖啡廳的窗邊,窗外來自觀光客的喧囂被並不十分光潔的玻璃窗濾去雜音,在午後時光聽在耳裡,彷彿一首慵懶的香頌。手中的咖啡尚還溫熱著,最適口的溫度。白色的咖啡杯和淺盤,襯著酒紅的液體已發顯得分明,像錯身而過的女郎她那雙清亮的眼睛。 位於蒙馬特(Montmartre)高地的這個公園範圍並也不大,約略成為圓形,其中種植了十數棵三球懸鈴木,也就是慣稱的法國梧桐,因為高大而顯得蒼勁,蒼勁的是時間。好像十六世紀或十七世紀的時光一直停留在這座小公園,捨不得離開曾經的那段金碧輝煌年代的一抹遊魂。繞繞逛逛,看看公園內四處散落的街頭畫家,據說其中不乏知名畫家,惟舉目所見,他們的畫布上大多畫了巴黎鐵塔和遊客肖像,肖像以寫真為主並不十分傳神,金色銀色所畫就的鐵塔直似早年國內生產的「外銷畫」,尤其你一舉起手機拍照,他便停下畫筆停下動作,還曾聽得有位畫家直接斥喝一位大媽要她付錢,否則必須立時停止拍照。 雖然沒有領受到傳言中濃濃的藝術氛圍而有一些些小失望,隨又一想,再濃的藝術感也會被無品的觀光客糟蹋殆盡吧?如此一來,心便釋然。心裡就有多餘的空間去裝納當時甜甜涼涼的空氣、眼中虹膜也映上樹梢偏斜的日光,畢竟是春三月,少有葉片的梧桐只在梢尾懸掛一顆顆鈴鐺似的種子,如果說頭上身上被掉落的懸鈴打到即將有好運來到,那說的是我嗎? 眼睛耽然難移的是樹幹樹枝上染上的暮光,橘黃中調入淡淡的粉紅,那橘黃裡面全是光、那粉紅裡面全是少女臉頰上粉嫩的桃紅。隨即找個角落速寫一張,這時腦中靈思連翩、指頭靈動如造物之神,雖只是旅行中的素描,再次端詳那些交錯、粗細、濃淡的線條,心底索求的那種氛圍原來是這種感覺,那個感覺回來了,啊,這才是文思畫藝的氣息濃烈的蒙馬特。 又遇見那個人。第一次看到他是在塞納河畔,他倚在橋堤上看向河心,像我一樣。我看著河上遊船載著各色各樣的人,一直揣摩她們他們的心情,那個一直吃著甜食的女孩眼睛只看到糖蜜的溫柔吧?那個穿著春季休閒西裝的年輕男子走到較為無人的舷側兀自發呆、幾個從他身邊經過的女孩嘰嘰喳喳難掩興奮之情可能討論著從拉法葉得來的戰利品吧?……。原本看著順流的遊船過來了,我平移目光,偏頭看著逆流而上的遊船駛開去,這時,和他的眼神交會,彼此有些靦腆的慌張又不自禁的欠身點頭,河面吹來的風差點吹掉他的報童帽,兩人都漾出笑意。這時,拙於記人臉孔的我竟然換了時地仍然可以在人群中辨認出他來,他也像像雷達一般搜尋到我,他手上有兩杯咖啡,遞過來一杯,說,這是他覺得好喝的咖啡,「不是賣給觀光客喝的那種……」,除了確定他是分享給我之外,其實聽不太懂他的法式英語說的是什麼,接受好意便是。 可能剛在紅屋喝過咖啡了,所以第一口不太能察覺這是什麼口味,只知道是濃的,第二口第三口已然失去判覺能力——因為在我怔忪的瞬間,他留下一句晚安之後業已消失在人群中。 這時,樹梢上的霞光移到樹幹,已經不扎眼的亮度將周遭染出一地惆悵。 人群走下階梯、從各條街道分流而去,有的準備吃晚餐了吧?有些人準備進到紅磨坊了吧?有人趕著投宿休息了吧?有的趕著去看鐵塔的燈光秀了吧?或許也有人趁夜間遊客減少去仔細的觀賞建築吧?有些人會兼程趕往下一個景點嗎? 我裹著晚風,一步一步走下階梯,心裡頭回味著今日所聽所聞,口舌間忽然泛出一股咖啡餘香,這是專屬於我魂魄的滋味。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枝葉扶疏的角落 扶著幾朵微笑的朱槿 朱槿的耳畔盛開一座院子 我經過時,恰巧 看見老人和貓一起看報紙 這個早晨除了風吹和鳥鳴 別無其他聲響 忽略戰爭與疾病的報導 老人專注於一首詩 描述孤獨也刻畫聲音 並提及心念之動與靜 此時陽光邀我踱步去荷塘 荷塘屬於游動和搖曳 魚和水草屬於寂靜與季節 而我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來回往復,最愛 想起院落中的老人 一隻貓和不說話的朱槿

Read More

〈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夢田

文∕圖 林少雯  由三毛作詞,翁孝良作曲,齊豫主唱的「夢田」,是一首人人耳熟能詳的民歌。這首歌的歌詞充滿著希望,也滿溢著期待。是的,有了希望,就能期待,希望像種子,期待著開花結果。 樂觀的人,心中滿是希望,希望是一種動力,驅使人朝目標前進。十八歲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到台北讀書和就業,一個人遠離家鄉到陌生的城市打拚,日子過得很辛苦。記得有一次從景美乘坐公車要去淡水,途中經過關渡和竹圍之間的山腳下,路的一邊是淡水河,另一邊是大屯山系的一片山麓,我在車內仰望綠色的山,被困於學業和工作,前途茫茫的我,心中忽然生出一個念頭,希望有一天我能在那片綠色的山坡上,有一間茅草屋,我坐在屋前的花圃和菜園,就可以俯瞰淡水河。 年輕時的夢想,隨著流光歲月早已忘懷,但近幾年回首前塵,忽然想起這個夢,而且更發現此時我不就築屋於年輕時希望的那片夢土嗎?真的耶!夢已經不是夢,且在沒有預期中已實現,縱然你已忘記,但老天真的會回應你的願望!目前的居處,門口有公園,門後是大屯山,陽台可以欣賞觀音山和淡水河瑰麗的落日落霞,也能俯瞰淡水河美麗風光,只是非茅屋,而是現代化高樓中的一個樓層。茅屋的夢,是不存在這個現代化都市裡的,但年輕的夢,在夢田裡開花結果了。 夢田裡的種子,被歲月催熟,不知不覺中夢實現了。近些年來我又有一個新的夢,這個夢築在更高的山巔,仍是一幢茅屋,但茅棚頂天,天是湛藍的,飄著朵朵白雲;屋前有大樹、小溪、花田、鞦韆……。 那是遺世獨立的美好夢想,是一粒種子,是一個夢,只是一個夢!夢中有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那是與山川大地,與清風明月為伴的夢!或許,這片夢田不在這個娑婆世界,而是在另外一個世界!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森林

詩/圖 陽荷 就此望去 那深深藏著的秘密 就在永生的森林裡 就等你來 穿梭在林蔭裡的每一座夢 是風是雨是草香是鳥鳴 是跌宕在林蔭的孤獨與嘆息 是向黑暗挖深的古老樹根與驚奇 就此蜿蜒而去 顫動的地心傳來廣闊的回音 每一株被月光吻過的際遇 靜寂了悲歡 清涼了隱隱的驟雨 再往更深處走去 還有被雲霧包圍的小精靈 一不小心遺失了昨夜的星星 永遠年輕的意志 正拍動快樂的翅膀 追著天光 穿過不迷路的自己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上山找柴

詩/吳鈞堯 圖/蔡克信 家裡迎來第一個瓦斯爐 不像火龍的龍開口就說,火   孩童們忍住喜悅拍拍鋼桶 並不知道隔天麻袋與釘鈀爹娘丟來 去,上山找柴 田裡作物是爹娘血汗 找野莓、爬樹摘菓 在小路消失、也爬不上樹後 才從文字中搖曳生風   往昔,除了明天是新的以外 其餘都舊 連瓦斯爐也不夠用了 換上更多爐口 新的、奇的、怪的 聯合起來吹笛 誰也沒有抵抗力不跳下葫蘆口   除舊佈新遠比香煙燒得快 一包包地從各種網購站送來 不忍撕下日曆 才會回頭上山 在久違的泥濘裡 尋找舊菓樹上 打結的新日子   我在山坳農家為一口爐灶低下頭 就這麼看了好一會兒的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蕭蕭.文化隨筆/《論語》,從人與人的愛出發

文/蕭蕭 圖/李昕 瘦到哪種程度才是善又美 受到政府的鼓舞,很多朋友改寫臺語文,臺語跟眾多語言一樣,靠聲音傳播,聲音會在空中消失,是一種及時且即時的媒介,因此空間傳播也受到限制,文字應運而生,只是文字也要選擇剛硬不腐的龜甲、獸骨、堅石、不鏽鋼,加以刻鏤雕鑿,同樣期望走向未來,靠近永恆。 臺語文的書寫途徑,不外乎文字的三要件「形、音、義」,有人偏愛漢字的形,有人傳習羅馬字的拼音系統,都為了傳達臺灣人言語內在的義。想起選舉期一到,從小我就聽慣了臺語歡叫的「謝東閔當選」,長大後很多人都用「凍蒜」代替「當選」,可能要辛苦那些將臺灣小說轉譯成外文的學者,如何解說「dongsuan」與「Frozen Garlic」,跟「當選」之間那歷史的距離。後來在網路上看見「袜使脫褲走」手寫的字牌,充滿諧趣,還是「燒腦」了好久才知道真義是「不可脫口罩」,COVID-19的關係。 想到一九九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滿街書攤都在賣賽馬之類的小道消息,回到旅店,研究這幾張「有字天書」,湊合著間雜其間的漢字,發現比起跟唐朝還有一些繫連的日文還難。不知道這些粵語小報還賽馬嗎?還八卦嗎? 今年世界棒球12強,原來被日本運動媒體評估戰力倒數第二的中華台北,卻在最後的冠亞軍賽完封日本,從東京巨蛋、電視機旁、街頭巷尾,數萬人傳唱「臺灣尚勇」的Chance曲「臺灣!尚勇!Ho Ho Ho Ho Ho Ho Ho…… Hero!Hito!安打(球員名)!」媒體上有人在討論臺語用字:「臺灣尚勇」還是「臺灣上勇」比較精確,把「勇」改成「好」,「尚好」、「上好」,大約就可以做出選擇,但我們要的或許是聲勢,氣口,音近了就好,氣口對了就好,聲勢要有。 電視廣告上,我看藝人藍心湄強勢推薦「善又美」,鼓勵大眾「不想要的都剪掉」,面對你,背對你,衣服一件件剪,一件件減,賣的應該是瘦身降脂的產品。字形、字音、字義「善又美」,說的是華語好自然,但其實她要你記住的應該是臺語、華語混合的「瘦又美」,華語的「善」音準完美疊合臺語的「瘦」。 追求美麗的人想的是「又瘦又美」,我想的卻是臺語文學追求音的精準紀錄,是不是更要尋求臺語內在的素養高度的那種善,臺語內在的那種音韻優雅的美。 譬如說,對孔子的尊敬。 臺語從來沒有放棄過那個「子」 對孔子的尊敬,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贊》已經推崇備至了:「《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一個歷史學家不僅閱讀文獻上孔子的智慧,還從事今日盛行的田野調查、文學走讀,到山東曲阜孔子老家去觀摩諸生平日的習禮常規,見證禮的傳播與踐履,司馬遷還觀察到孔子以布衣的身分,世世代代都受到政府的禮遇,學者宗之仰之,即使到了司馬遷看不到的二十一世紀,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學者仍然宗之仰之,不曾稍歇。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北宋眉州人唐庚(1071-1121)的《唐子西文錄》說民間建築的蜀道館舍壁間有這樣的聯語。 朱熹的《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說是「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那是一種等待天光的漫長焦慮,初見孔子如晨曦的振奮啊! 先不論「萬古」,屬於哪種時空的誇飾,「萬古如長夜」、「萬古長如夜」,誰比誰長,至少我們感覺到民間的題詞與學者的用語都有一種慶幸,慶幸人類的心靈天空出現一盞明燈,甚或是一顆小太陽。這種說法,彷彿《華嚴經》所說:「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尊敬孔子,華語怎麼說還是說孔子,小時候我聽阿媽都說「冊內底有孔子公」,不論任何情況不容許書掉在地上,必須馬上撿拾起來,恭恭敬敬供俸在桌子上,當然更不容許有人跨過書籍,不容許對書視若無睹,不將書「請」回案前。 這種對書尊崇,對物愛惜的敬意,來自日常的生活教育,「孔子公」三個字的疊加效果。 不知道臺語書寫能否寫出這樣不相同的、臺語所蘊含的內在精神? 臺南有孔廟,臺北有孔廟,彰化縣城也有孔廟,華文怎麼寫都寫成孔廟,有沒有發現?臺語怎麼說都說是「孔子廟」!那個「子」,男子的美稱,臺語從來沒有放棄過。 跨越了一己,超越了人我 因為,孔子從來也沒有放棄過人與人之間的那份愛。 孔子的學生顏淵、子路已經是學生群中的佼佼者,子路生活優裕,但一提起自己的中心願望,還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我所有的身家輕軟都可以分享,共騎乘,同分食,即使穿破了,用壞了,也沒有憾恨,想的是別人的苦,我能不能幫他減輕。顏淵則提升到精神的修養,謙虛自省,「願無伐善,無施勞。」所有德業上的成就,是共同澆灌的花蕊,相互砥礪的果實,我們一起收割、歡慶。這是孔子教育下的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成長。 「老師,我們也想聽聽您的心願。」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已經敢於發問了,尤其是勇於分享的子路。 孔子的話,一句一鐘鳴,無私無我,想的盡是天下蒼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不停留在物質層面「量」的多寡,也不停留在精神境界「質」的提升,孔子跨越了一己,超越了人我,心中掛懷的是年紀大的長者是否有安心頤養的環境,中堅一代的友朋之間可以互信互賴,共同奔赴理想嗎?成長中的少年能得到適切的關愛,正常發展嗎? 或者,如行商的子貢所想的,有沒有更儉省的話,易記易懂,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孔子真的給了一個字「其恕乎!」大概是「如心」——「恕」這個字吧!將我心比你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這個字吧!孔子還怕漫漶了「恕」這個字的真諦,自己提出消極性的不要有負面的情緒對待他人,我想他更期望的是:大愛的推廣,仁心的傳播,積極的善的循環。 這樣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而已。「己」,普通人;「人」,普通人;《論語》、《孔子家語》都是日常生活的家常對話,將自己推向一個有愛的世界。 我想起臺菜的「五柳枝魚」,將魚清理、油炸後,配合五行的青、紅、白、黑、黃菜蔬,切成柳枝一樣的細絲,再澆淋勾芡的特製湯汁。如果沒有新鮮的菜蔬,醃製的酸菜、青椒、黃瓜、紅蘿蔔、冬筍、香菇、嫩薑、芫荽都可移位代替,重點在切成柳枝一樣的細條狀,「五柳枝」的常民親切性就在這裡呈現。因為「五柳」會讓人想起五柳先生陶淵明,所以有人喜歡寫成「五柳居魚」,好在,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撫琴也不一定要撥弦,自有他的親民風,但我仍然喜歡「五柳枝魚」的臺語書寫,親切更似孔子公日常生活的家常對話——那部語錄體的《論語》。

Read More

〈中華副刊〉買書消愁

文/潘玉毅 圖/蕭明輝  「以前一焦慮就吃東西,現在不行了,公司不讓穿T恤,而由於過勞肥的關係,有領子的衣服都已穿不進了,於是決定轉變方式,改『吃東西』為『買書』,這是我本週焦慮的成果。」新近買了十餘本書,拍照留影,在朋友圈裏發了這樣一段文字。 多位好友紛紛在下面留言,給我推薦了一些更好的方法。方女史說,下次可以改為「一焦慮就跑步」,我連連表示「跑不動」,她又說「跑著跑著就跑得動了,我身邊好幾位這樣的同事(減肥效果明顯)」;李老師則說,「來跟我打籃球,很快就能瘦下來」。但他們不知,跑步、打球哪有買書來得快樂。 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網上選購書籍,雖然最後不一定看,但是選書的時候,人是開心的,收到書的那一刻,人也是開心的。買一回書能開心兩回,何樂而不為呢? 人有七情六欲,焦慮與歡喜亦是人生的常態。將人之一生比作一段航程,生活的困頓、工作的煩憂,就像是船隻行駛過程中滲進船艙的水,總要想辦法把它排出去才行。否則時間一長,極容易導致船隻沉沒。面對焦慮,我慣用的方式是吃東西。壓力大的時候,就拚命地往嘴巴裏塞東西,飲料、零食、水果、速食麵,彷彿味蕾感知的味道越多,大腦的運轉速度就越快。久而久之,身體橫向發展,衣服越買越寬。不知何時,從衣櫃裏翻出舊時的衣物,發現自己早已經穿不下了。 與許多人一樣,夏天我最常穿的是短袖T恤衫,結果前陣子,忽然接到一個口頭通知,說以後不能穿沒有領子的衣服上班。一想到有領的T恤與襯衫多是早前買的,短袖穿不進,長袖又太熱,於是決定轉變排遣情緒的方式。經過摸索,發現買書好像也能緩解焦慮。於是,遇有繁重任務,不得不愁眉以對,甚至不得不熬夜加班的時候,我就花上三五分鐘時間,選上一本或者數本自己喜歡的書籍。若那書此前已經買過也看過,那就挑一個好一點的版本;若那書是初次邂逅,未曾看過,也不知書中內容,那就根據書的裝幀和版式,選擇心儀的。 每次得了書,尤其是自己喜歡的書,像中了彩票似的,歡喜得不知所以。若是自己會點才藝的話,說不定還會載歌載舞起來。遺憾的是,並不會。 《宋稗類鈔》、《宋史紀事本末》、《小山詞》、《哥德巴赫猜想》、《魏晉南北朝》、《文天祥傳》……短短一週不到,我就買了十數本,並將之曬在了朋友圈,一如蘇軾所說的「貧兒曝富」。顯然,在忙碌的當下,想要一一盡看幾乎不太可能,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得閑,我還是會時不時地翻上兩頁。 如果說買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麼讀書則有另一番趣味。讀一本新書,如同在一群泛泛之交中認識一個人;讀一本舊書,則像是久別重逢後重新認識老朋友。 人貴知心書貴有,買書可消愁、可解憂,若讀之,還能增廣見聞,添幾分雅趣,豈非妙哉!

Read More

〈中華副刊〉以詩的舞步,探索

文/方群 圖/簡玲  《讓雨落在我的山海》是基隆在地詩人簡玲,獲得基隆市113年「文學創作出版補助徵選」的得獎作品。從事教職的她,寫小說,寫散文,也寫兒童文學,但近年來則致力於新詩創作,並持續繳出令人驚豔的成績,這也是她繼《雨中跳舞的斑馬》與《我殺了一隻長頸鹿》兩本散文詩集後,第一本以分行詩為主體的集結。 《讓雨落在我的山海》共分五輯,輯一「日光小鎮」是以她久居的暖暖為背景,逐一檢視周遭的所見所聞所感,起於〈我所安居的日光小鎮,暖暖〉,終於〈在多霧的谷地——影劇六村〉,在生活作息的熟悉環境裡,她以細膩的觀察與筆觸,展現出舉目所及的景況和興味。 金山寺晨鐘搖醒一座藏經閣 安德宮信仰的浪濤襲捲了老街 廢棄坑口一團孤寂灰燼 曾經點燃男人們星子般眼睛 峽谷林相參差 植滿古老而完整的一生 夜幕低垂時 水源地螢火明喻紅磚幫浦間 ∣∣〈我所安居的日光小鎮,暖   暖〉 詩中提及的金山寺、安德宮、坑口、峽谷、水源地、幫浦間等,皆是暖暖的代表地標,但如何以最適當的方式處理這些熟悉的題材,並融入讀者可見可思可融的敘寫方式,正是地誌寫作的首要課題,簡玲在輯一的聚焦取捨,恰是如此匠心獨運的具體展現。 輯二「東岸到西岸」則以港區為中軸,分向左右巡視,包括和平島、八斗子火車站、八尺門、基隆嶼、碧砂漁港、西二碼頭、流浪頭、義重町、基一信陸橋、國門廣場等大小景點,都在作者的安排布置後逐一登臺。 太陽從義重町升起 碼頭搖搖擺擺,昭和搖搖擺擺 殖民者站在街道 誰的木屐嘎嘎作響 魚板屋和服店西點店情意交流 北境的街町明快著春天 黑白之間色彩混淆 伊的姓氏只在深夜湧出來 ∣∣〈義重町的呼吸〉 這首詩是用回到日治(據)時代的角度檢視,曾經的過往不可能被改變,屈辱或榮光取決於個別心態的差異,相同的土地有不同的統治者來來去去,而走過的歷史留存下不同的紀錄,這些必然而然的點點滴滴,總是土地最真實的綿綿細語。 輯三「土地之歌」表達對區域商鋪的情感投注,不論是組詩〈舊城老街〉的盤點緬懷,或是〈雨港舊名〉的名稱檢索,以及中元與城隍的祭祀儀典,還有巴洛克建築,或是穿越十二生肖橋的田寮河,以及隱身巷內的百貨行、商店、書店、牛排館等,也都沒在簡玲的筆下缺席。 故鄉是隱形暗扣,安適一生 記憶是開開合合的拉鍊 綁上優雅蕾絲,永恆繫念 ——〈鈕扣〉 此處雖只有短短三行,卻能將抽象的暗喻以具體的形象類比呈現,令讀者在「故鄉」和「鈕扣」的連結有所領悟,傳達了可隱可現的多層寓意。 至於輯四「群像」則轉向在地人物的刻劃省思,如孩子、甜點師傅、老理髮師、麵茶伯、老阿媽、菊花伯、老礦工、八堵車站事件受難者及遺孀等,其中以臺灣臺語(閩南語)的本色書寫,尤具個人意識的表現與實踐,及對母語書寫的思維及踐履。 天拄拄貓霧仔光,恬恬毋通吼 四界走傱,伊頭毛鬖鬖親像風e野  草 血色e車站喉滇,河水失聲目箍紅 著一陣幼囝沐沐泅,揣無伊身屍 密喌喌e基隆港目睭澹糊糊(〈阿媽  e頭毛〉) 本輯雖只有〈伊e胸坎覕著一炭空--砂肺e老礦工〉和〈阿媽e頭毛〉兩首用臺灣臺語的書寫作品,但前首達四十五行,後者也有三十一行,篇幅已達中篇規模,敘事企圖也頗明顯,且觀其遣詞用字的熟稔,也應非偶作之舉,是以其未來發展也是遠景可期。 壓卷輯五「雨的十二種面目」是十二首直接將「雨」嵌入題目,或是內容相關詩作總為一輯,前四首分行排列,後八首分段呈現,而不論在形式安排或內容鋪陳的方向,都是極為費心的計畫經營。其中〈雨中,尋找雞籠八景〉為規模最大的組詩,以「基隆八景」為子題,並取許桑梓七絕為前引,對比作者的兩段式現代散文詩,古今同呈,更見接續傳承的典範。 第七景:仙洞聽濤(今仙洞巖) 空留石洞隱仙蹤,髣福桃源一樣   同; 海國波濤長擾夢,聲聲入耳聽玲   瓏。 ——許桑梓 潮聲這麼近,我們進入洞穴呼喚風化的流光,獨行於一線天聽海的寬綽,海蝕的穴壁留下一個佛手,迷霧中尋尋覓覓的仙人行蹤已然成謎。 把海踩碎,波浪捲走海的韻律,當聲音被偷走的時候,填海造港的耳朵渾沌不清,你在的世界,濤聲遠了,洞穴裡仍隱匿著海天。 詩的形式雖有古今之別,但對於鄉土民俗與地景人物的崇仰感懷,卻可以跨越時空的疆界而共感共榮。地誌詩必須「以地為本」,而結合縱向時間軸的延伸,以及對人事物景的刻劃,或抒情,或言志,或敘事,或贈答,都能有遼闊寬廣的自由面向。簡玲筆耕將近四十年,不但能文能詩能小說,也具備跨語書寫的技能和突破框架的勇氣。《讓雨落在我的山海》聲聲句句回應了哺育滋養的家鄉,這是真愛的共鳴,也是誠摯的歌詠,在山海之間,我們擁抱風雨,我們生活喜悲,靜心聆賞這樣的起伏歌詩,期待如此的多音交響。 (《讓雨落在我的山海》序文,遠景出版社提供)

Read More

〈中華副刊〉水丰尚書 高山症與高山行

文/秀實 圖/戴麗英 01 高山症是人體對環境的反應引起的。 主要的原因是氣壓的改變。地勢愈高,空氣壓力愈稀薄。空氣稀薄,表示含氧量下降,人體因之有了反應。這反應主要體現在呼吸和心臟上。 我由濱海城市香港來雲南昆明,地勢一下子攀升到海拔約2400米。但身體狀態如常,能吃能喝,奔跑笑談,高原仿如平川。我們去茶葉市場議價購物,去菌子一條街熱窩晚飯。喝酒,吃餚,在滂沱大雨下狼狽地截的士回酒店,再在咖啡廳坐上一小時,才拖著疲憊的身體,推開房間的大門。躺臥在整個高原上,追尋一個擁有簷下聽風的異鄉夢! 離開昆明南行,到了普洱市。登觀景台,遊梅子湖,淹沒在萬頃無際的碧綠茶樹間,如此勾留了一天,翌日又驅車穿越景洪(西雙版納),直抵邊境。那是中緬邊境的打洛鎮。 打洛,小鎮也。我們參觀了「獨樹成林」景區和邊關。關口很寧靜,看不到一個駐軍。對面是緬甸的關閘,一座緬甸式的古建築物。晚上尋到一家旅館,深山地區如一頭寧靜的小鹿,安渡了一個沒有星子的夜。 明晨,窗外傳來沙沙擦擦的雨水聲,我們趕到邊關,看升旗禮。廣場上渺無人跡,雨水落在世界這個角落上,打在兩個國度的人民和高山林木上。八時過後,旗仍垂懸。升旗禮取消了。 大雨隨著我們的車子回到景洪。我在酒店房間的落地窗前,看瀾滄江的滔滔奔騰。想起了叫馬驊的一個年輕詩人。斷斷續續想到他的〈少年遊〉:   雨將至。歪歪斜斜的暮春初夏一派  水氣。 柔潤的高速路撤回郊外,運走 剩餘的水煮魚(的刺)、椒鹽排條  (的骨頭)和燕京啤酒(的瓶)。   從景洪我們坐飛機到麗江。地勢又長拔了約800米,是3200米的西南高地。我們下榻古城區的一家旅舍。旅舍在山上,可俯瞰整個古城區。城區連綿匍匐,沿山蔓延,熱鬧非凡。飯後相約遊走於櫛次鱗比的小商鋪,浸淫於禪、藝、賈的氛圍中。 晚上歇坐陽台,粵地流浪歌手深情歌唱!皓月當空,那種異鄉人的濃鬱味道,瀰漫了麗江的上空。   2 麗江古城即大研鎮,建於宋末元初。「民房群落,瓦屋櫛比」,這是徐霞客的筆下雲煙。古城區內有不少叫「淘碟」的小店鋪。 這裡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流浪歌手,氣質俊朗佼麗,並且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當晚東北面的玉龍雪山上,皓月當空,雲煙渺然。那個粵地流浪歌手,反復演繹「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北宋蘇子詞,民國麗君歌,移風易俗令我這個異鄉人感懷不已。明知這裡是金沙江畔,並非淮河以南,仍令我興起「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的浪子情懷。淘碟店便是販賣這些流浪歌手所燒錄的DVD。裝潢質樸卻包裹著熱淚。 山腳下有一爿酒廊。燈光幻彩裡擠滿了忘形的肢體,音樂流淌如風,吹動著這些不歇擺動的春日枝條,和那漂浮著的黑色的水母般遊絲。城開不夜是屬於年輕的,我們繞行一匝,疲累了,離開四方街,踅返旅館歇息。 一躺在床上,便感到頭痛。不以為然,吞下兩顆止痛藥。關閉電視,看微薄的月色映照在旅館的庭院和窗櫺上。如此良夜,如此異鄉,昏昏然便落入了夢淵。半夜醒來,髮下頭臚,仍隱隱然有點脹痛。斷斷續續的寐與醒,直至微明的日光透進陰黯的房間內。 吃過早餐,頭痛未退。管房小姐給我煮了一碗薑茶,說,喝了才上香格里拉吧!我們離開古城,沿214國道奔馳。日光繫著國道和山陵一併消逝,高原景色如畫似詩。第一幅是長江第一彎。登上觀景台眺望江水滔滔的金沙江,「金沙水拍雲崖暖」化為一幅畫圖映在眼簾。午時在虎跳峽用膳,與鬼斧神工的巨峽擦肩而過。第二幅是拉市海。拉市海草原上有嘛尼堆,蓄養著悠閑吃草的高原馬群。朋友都策馬,留下我這個高山症病人在車上歇息。待馬隊自大草原回來,我們便一塊兒去遊湖賞鳥。泛舟於如鏡平湖,寫意如此,高原時間如輕煙,飄散得了無痕跡。第三幅是獨克宗古城的廣場。那裡的藏獒和牦牛,便是一道數碼鏡頭下的自然風景線。雖則耗牛環鼻、藏獒束帶,其形其神仍不減。 車子進入松贊林寺,停歇在西克客棧門前。那是一個藏式民居,建於景區之內。夜,降臨了,走廊的燈火點亮了,我們圍坐一桌,虎咽狼吞一頓私房菜。 頭痛,渾噩的,靜謐的,夜空。高山症候如繞燈的飛蟲,揮之不去。   3 簷窗門廊的幾分神似,松贊林寺便有了「小布達拉宮」的稱號。 飛機越嶺,汽車爬坡,香格里拉已然靠近西藏的邊境。海拔高,我得了高山反應,一切只能放緩慢點、放輕力點。松贊林寺是藏傳密宗的殿寺,由半山繞入寺內,便是一派祥和肅穆的國度。成群的烏鴉棲止在寺廟上的簷角塔座之上。佛殿的牆壁上垂懸著巨幅的黑白幡布。而宗喀巴大殿就在這裡。宗喀巴是藏傳密宗黃教的始創人。無關信仰,商旅浪遊都得膜拜這片高原的聖潔天空。日影漸斜,我穿越曠地迴廊,殿宇臺階,由大殿廣場走出寺門。右拐返回旅舍。 西克客棧設備簡陋,床鋪硬,牆腳斑駁,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居停。夜色在動,天色一塊一塊地黯沉,終致全然墨色,只有微亮的佛塔映照在木雕窗欄上。我躺在如輕波白浪的床褥上,看佛光微茫,思緒的小舟不覺滑進柔柔夢澤。 高原的清晨空氣舒暢,我們在庭院側面的柴火房內吃早餐,羊奶茶、稀粥和腌菜。收拾停妥,午間便告別西克客棧,驅車往市集去。 香格里拉市的馬路常見一種叫「雪松」的植物。在灰藍欲雨的天空底,姿態閑定優雅,恍若前世今生、乃至來生的一種延綿不斷的痕跡。這裡的雪松為喜馬拉雅品種,即香柏樹也。 我們晚飯在象山市場。對面的一排雪松朝馬路的兩頭延伸到城區的盡處。香格里拉市樓房不稠密,也沒參天的廣廈,許多時連接馬路的是一幅藍天,地平線處便是錯落的人間世。雪松剛毅,冬日的香格里拉應是白茫茫的世界。我想到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來。 入夜,山的楞線上拉起漆黯的帷幕,大自然的夜間工程啟動了。八時半隆隆的馬達響起,飛機穿越雲層,浮蕩在高原之上,朝昆明的滇湖燈海滑翔去。 夜十時一刻,我們下榻於昆明官渡區的朗威酒店。旅程快將告終。我坐在窗前看大城市一隅景觀,那是一個燈火的聚落。這個季候,仲夏夜,高山症已隨同那遙遠的紅嘴鷗,得連片羽吉光的遺痕都沒有。我頭腦清晰,拿起相機,調到夜間拍攝的功能鍵,朝這個永遠的春城按下快門! 然後,我把沸水灌進紫砂壺,把味道留在心裡!那是一個人的房間的澄明如水,一次同行的旅程的吞津回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