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走過書店

文/圖 蔡莉莉 重慶南路,是青春時最美的一條街。一家挨著一家門面相仿的書店,像一座座知識的迷宮,是住校的我假日最常逗留的叢林。 此刻,光站在重慶南路街頭,就覺得隔世。一間間的書店像衣櫃中過時的衣裳,被時光汰換無蹤。過往空氣中那抹比任何精油還沈澱心神的書香氣味,完全蒸發。有一種被歲月碾過的傷感,想起曾經的那些年,那街頭,還有我。 瞇著眼睛,看見站在青春時光那一端的自己,無法預知在迢迢時間的另一端,長長的書街會成了城市裡的廢墟,在時光長河的沖刷下,被置換成一間間的商旅咖啡店和藥妝店。如今,只能在回憶裡,指認殘留在書街的年少身影。小時候,每年暑假都會坐長程火車到重慶南路的東方書局,抱著成套的文學故事書回台南,這裡是開啟我閱讀習慣的原點。 最近,常去的美術社旁有間貌似昭和時代的喫茶店,透過玻璃窗往內望,發現是家舊書店,店名舊香居。我對書本有種潔癖,只買新書,很少走進二手書店。韓國作家金彥鎬的《書店旅圖》,寫他造訪全球21家特色書店,台灣唯一上榜的正是舊香居,我終於推開舊香居的大門。 走進舊香居鵝黃的燈光裡,兩側的書讓我想起張愛玲「更衣記」中的文字:「一年一度六月裏晒衣裳,該是一件輝煌熱鬧的事罷。你在竹竿與竹竿之間走過,兩邊攔著綾羅綢緞的牆—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宮室裏發掘出來的甬道。」循著書店甬道,我開始瀏覽,拿起這本翻翻,抽出那本看看,突然看到尋覓多時的張愛玲《流言》,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它就等在那裡。忍不住在心裡輕輕的說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此後,我完全掉進舊書店的尋寶樂趣中,最常挖寶的基地是茉莉二手書店。茉莉台大店寬敞溫暖,完全不似傳統舊書店那般窄仄的空間,黯淡的走道,一翻開蒙灰的書皮,發黃的紙頁便飄散出歲月的霉味,如同走入陳年的塵網。 二手書店的舊書經常飽含故事,有昔日書的主人畫線註記,有作家當年的簽名,偶爾還夾著一張泛黃發脆的剪報,彷彿在重見天日的瞬間,獲得新生。即使電子書當道,我仍沈浸在買書和翻書的愉悅中,有書在手,就有一種富足的心情。 閱讀是極個人的靜態活動,我慣常在捷運上進入書中虛擬的存在,沈悶的通勤時光於是充滿了想像,四周的一切和我完全無關。透過閱讀,我看到不同的心靈景觀,體驗自己的人生之外的現實,不斷更新看世事的眼光。我就像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中那個壓舊書廢紙的漢嘉,「我讀書的時候其實不是讀,而是把美麗的詞句含在嘴裡,嘬糖果似的嘬著,品烈酒似的一小口小口呷著,直到那詞句像酒精一樣溶解在我身體裡......」 常常,我在心裡想著,會不會有一天,書店成了永遠的寂寞風景。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沒有紙本書來承載作者思想的重量。像是所有的俗世蒼涼,所有的地老天荒,終將成了無法挽留的憂傷。文字紙張書本書櫃,全數沈積在文明記憶的化石層裡,默默的,與時代告別。

Read More

〈中華副刊〉漁人的期待

■洪金鳳 冬天回澎湖,只要在海岸上看到迎風垂釣的釣客,我都既感動又心喜,感動的是風這麼大,他們的釣竿依舊能拿得穩,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心喜的是,這個畫面就是爸爸尚未生病之前的寫照,看到這個畫面就有一種無以名之的親切感。 爸爸曾說:「不管在岸上等待多久,我都願意等,因為只要魚兒上勾,可以為家裡餐桌加菜,所有的疲累就都化為歡喜」,確實如此,這就是所有釣魚人的期待,家庭幸福的來源,我同理感受。  

Read More

〈中華副刊〉阿爾卑斯山二帖

攝於瑞士Emesson水壩 詩/攝影 上官蘭蘭 1.從Emesson到白朗峰   如此的遠 幾重青山後 我含著煙嵐的眼神 終究再也無法觸及你 白雪冰封的心臟   泛著細細漣漪的秋水 依然能辨認出近處的山花 嬌嬌滴滴 恰是那年早春三月   環繞著你的雲 靜止地洶湧著 洶湧地靜止著  千年……   飛鳥已遠 不過九月     2.高處不寒 ──記阿爾卑斯山中一老婦   歲月瘦得只剩下拐杖一根 這時的她且學會加減   減去棘藜和雜草以後 路上還剩下一些無法搬動的石頭 步履依舊蹣跚 拐杖依舊往上爬   小火車換了一站又一站 今天她要探望的山 名叫阿爾卑斯 披著一頭白髮的白朗像極了她   以蒼茫的眼神 她們彼此對望 不說昨日黃花 也不說明日老樹孤鴉 只說   頭頂萬變的雲 眼前靜止的水  說 今日的陽光尚且溫暖

Read More

〈中華副刊〉舊山線二帖

八號隧道口與后里圳   文/攝影 吳昭明 〈大安溪鐵橋〉 40年前,我正值青春,常搭著「對號快」途經舊山線,聆聽悅耳的鐵道交響曲。最精彩的樂章,是從勝興站往南到豐原北邊的朴子口,列車在山洞(第二至第九隧道)與橋樑(魚藤坪、內社川、大安溪、大甲溪)間連續穿梭,以多頻豐富的節奏貫穿全曲。 當火車駛入山洞內,光線瞬間幽閉陰鬱,聲波在裡面反射重疊,發出震撼人心的旋律與穩定沉重的節拍;接著,火車冒出山洞,豁然開朗,奔馳在充滿力與美的花梁橋舞台,不只氣勢磅礡,奏出優美的線條,也將重見天日的明暗反差,利用高低音域的轉移,完美詮釋。樂曲結尾,原本複雜的和聲與對位律動,漸漸轉趨優美從容的快板,鋪陳出田園式曲風;此刻,列車也緩緩滑進了「葫蘆墩」平原,那是中部米倉,幾乎每班列車都會停靠的一等大站—豐原。 40年後,我頂著寒風,駐足在空蕩蕩的大安溪鐵橋前,望著它依然陽剛、粗獷的身軀。即便這場音樂會早已曲終人散,我仍興奮地懷想,懷想火車在轟隆轟隆行駛的節奏中,幫我找回那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交響曲……   〈八號隧道〉   舊山線自1998年停駛後,歷經復駛、再停駛,最後轉型成現在的鐵道自行車,一晃眼竟過了20餘年;八號隧道是當今少數還能吸引我的景點。 它位於泰安、后里間,早在明治40年(1907年)即已完工,原本的紅磚砌拱在昭和10年(1935年)台中州大地震受損而重建,改為今所見的混凝土結構。 大安溪鐵橋 文獻史料如是記載,道出了鐵道遇山鑿洞的艱巨工程。但相較於其他隧道,它少了三至六號連續隧道忽暗忽明的層次感,也沒有七、九號隧道與大川鐵橋緊鄰結合的雄偉氣勢。它所在的后里台地介於大安與大甲溪間,因而造就出豐沛的水資源,隧道北口如世外桃源般的水圳景觀極其蓊鬱。 眼前的鐵軌被長草亂石湮沒,「大安洞」字跡也斑駁到難以辨識。我天真地想像一班列車從洞口轟然冒出,心中仍有幾份震撼。 冷空氣迴盪在殘存鐵軌上,蜿蜒的后里圳,發出潺潺流水聲。我不知道這兒有沒有機會恢復往昔的樣貌與活力;不諱言,有這樣的憧憬,多少是建構在以往對舊山線的「重生」願景上,但身臨此境,我反而有著莫名恐慌,害怕挖土機開進來,毀了這裡的淡幽僻靜。 容我自私,想繼續保持它蕭索的味道,或許這才是最棒的風景,也得以讓我看見舊山線的哀愁與美麗!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天堂&墨界

侯思平 數位媒材 詩/圖 侯思平 我住尖端 餵養一朵蓮花 為一朵蓮花的心事提燈、布衣、渡紅塵 只是我也善於遺忘 春秋已過 你仍是戰國 泊岸時少數的旁觀者 我的世界 在一條河流嬋娟 是你眼中的晶瑩也是灰燼 是塵沙洶湧,虛無而來瘡痍而去 有一天,你也為此凜冽一場冬雪的掩埋 讓痕跡本身像分行散文沿途脫軌 再有一些陰影或留白 我們重回畫境,那裡有一個完整的世界 在一首詩裡抽象 而我如何矯情一千個親吻 篆刻流年,就從一場煙火開始滂沱 為掏空而綻放 只消在一片無語的靜空 誠實地交出自己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強街浪子─木溪,舊來發,堯平布朗尼

詩/圖 林益彰 有些戰語未遠去 隨塵岸的應允 漣漪時代殘落的光影 以舟葉的筆墨 入坐紛駁的心口 水尾街的濤濤潮汐 潮汐終究未遠去 大銃街的海性 揚帆烏鬼井的波光粼粼 隨荏苒的泥花 拂撥傲魂的屋宇 自強街沙啞的點滴 自強街拎起了安靜 白龍庵的禱詞 以舊來發餅炙烈的足印 木溪司康餅的年輪 複彈堯平布朗尼的棲息 浪子歸返的海韻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安娜

文/唐潤鈿 圖/周密 安娜是一位腫瘤科醫師,這幅畫上的她看起來並不像是醫師。她去農夫市場買菜,穿的是一件白色無袖吊帶背心,背個背包,背包配以橘紅色的扣帶,腰間圍著一個淺藍色放錢的小腰包。 她的穿著很時髦,頭上戴的是醫用的防新冠病毒專用的頭套,上面寫有「Face Shield」字樣。 那是初夏,新冠病毒已蔓延全球危害世人的健康。她小時候隨著外交官父親住在國外,後來自日本獨自到美國,工讀念大學,然後學醫,成為腫瘤科醫師。但她國文有限,不過能講,也能閱讀,又很努力自修,會寫漢俳。她參加聖路易華人作協,因閱讀與寫作和我女兒周密相識,成了好友。我住在聖路易時,也見過她幾面。 女兒喜歡安娜勇健的形象 為她畫了一幅畫,也傳送給我看。我看不懂安娜穿著的衣服,問女兒才得知安娜所穿的是防疫病的專用頭套,上面還有說明文字,我視力不好,仔細看才看清楚。 這病毒蔓延全球已一年,尚未平息,在英國還有變種的疫情蔓延!好恐怖!正巧收到友人Line網路上對這病毒如何的影響我們生活與無奈心情的笑談描繪,原來今年是這樣過的啊!   一月疫情 二月封 三月每天 看時中 四月發呆 在家中 五月坐吃 等山空 七月八月 出遊風 九月十月 美豬風 十一二月 又年終 今年活著 算成功 明年怎活 研究中 疫情再不 全劇終 人人鐵定 會發瘋   以上所言正是我們住在台灣的生活寫照。美國更是嚴重,至今已有三十多萬病人因新冠而亡,病逝人數令人震驚。重災區的疫情,更是給萬物之靈的人類予以嚴重考驗。 現在整個世界仍然籠罩在恐怖疫情之中,只有各自珍重。我們生活在台灣的人民是幸運的。祈求全能的上主護佑大家平安,朝著「撥雲見日」的路途前行。 可是,「九月十月 美豬風」,進口萊豬問題仍然喋喋不休,何時才能風平浪靜?我想問安娜,你是醫生,又住美國,你們吃那種肉嗎?據說餵養萊豬的藥物有害人體的健康。為何不禁止呢?迫害人民的健康於未來,這是人為的災害。 那危害全球的新冠病毒是天災,我們只有祈求老天護佑我們,至於美豬的餵養與進口,更該祈求上主恩賜人類都能有正常仁慈的善心愛心。希望2021年疫情趕快平息,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聊天資料,正如安娜的防疫頭套 把所有病毒都排除在生活之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女兒的迷你屋

二層樓的迷你屋內部,一樓是客廳及餐廳和廚房,二樓是臥室和浴室。 文/攝影 萬羚 搬家時,我像整理大房子一般,小心翼翼,收拾迷你屋內的小東西,裝箱打包。在我眼中,每件小物,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它裝滿了女兒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追求,以及我們給予的信任與陪伴,屋宇雖小,卻有著我們全家共同的記憶。 女兒自幼即喜愛畫圖及設計,更愛凡事自己動手做,對於新奇有創意的東西,她都喜歡。一件簡單的事,到她手中,就變得非常複雜,我們每次說她吃飽太閒沒事幹,她就洋洋得意,覺得那是讚美之詞。 女兒小時候,我們常帶她逛博物館,她特別喜歡「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地下室,那裏有一整館的迷你屋,裏面有歐洲式建築,也有美國式庭院,有宮廷式臥房,也有平民式的起居室。以前,每家博物館每個星期都有一天,開放給芝加哥市民免費參觀。女兒只要一踏進藝術博物館,一定先到地下室看那些小房子。她告訴我們,每次參觀,她都會有新發現,每間小屋的室內裝潢,傢具擺設,庭院設計,她每次看到都覺得新鮮,感覺都不一樣。每間房,都是她的夢想屋。 美夢總盼成真,她國中一年級那年暑假,沒有參加學校任何活動,於是,她自己擬訂計劃,決定當個小小建築師,讓擁有一棟迷你屋的夢想實現。 迷你屋的臥室,窗簾及床單棉被,都是手工一針一針縫出來的,爸爸的舊領帶,變成靠墊,放在棉被旁邊,衣架子,是細鐵線折出的,櫥櫃裡的圓盤,是汽水瓶蓋,敲平切開,再畫上圖畫。 我們帶她去買材料,小房子的建材也很貴,她平常的零用錢不夠支付,我們跟她說:「一般人買房子,也不是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錢全部付清,可以先向銀行借錢再分期付清,這叫做貸款。爸媽充當妳的銀行,但是妳得努力工作去賺錢。」建材總共美金二百元,她自己付了一半,向我們貸款一半。為了要還錢,她只得努力找工作,我答應讓她除草賺零用錢,為了迷你屋,她包下我們家整個暑假的除草工作。 有了建材,如果不能將它做一個完整的組合,那麼建材就只是一堆材料而已,如何將這些材料作整體的規劃很重要,於是我們帶她去買相關書籍,也到圖書館借書,讓她研究參考,她學著畫設計圖,並學習有效的運用建材。 浩大工程從幾塊組合木板開始,結構完成後,就是外牆及內部的裝潢。從書中,她學到廢物利用,她把紙箱分解,撕開外皮,留下瓦楞紙當屋頂,用冰棒棍當外牆,以石片打地基,一片一片,一根一根黏上去,之後再油漆粉刷。窗台小花,也是一朵一朵用色紙做出來。 室內裝潢更費工夫,她有一個小小的玩具織布機,找了粗線,自己織地毯;平日蒐集的緞帶及碎布料,也派上用場,用來縫窗簾,縫床單及棉被;外子的舊領帶,變成小屋內的沙發靠墊,我掉了一邊的耳環,她安裝在牆角當夜燈;她將汽水瓶蓋,敲平切開,在上頭畫畫,放在臥室櫥櫃,像極了名貴的磁盤;她用石膏做成一塊一塊的磁磚塊,裝潢浴室的牆面和地板;用黏土燒烤迷你蔬菜水果,放入自己做的冰箱;用木片做雕花書櫃,櫃裡的小書,一本一本精雕細裁,自己寫詩成冊,還做迷你相簿,把我們的身影都剪貼到相簿中 (註)。為了節省成本,許多材料都是廢物利用。 朋友來我們家,看到她蓋的迷你屋,都驚異於她的巧手與耐心。整棟小屋,我最喜歡廚房,它就是我們當年住屋廚房的縮小版。 整個暑假,她蓋屋自得其樂,偶爾要我們提供意見,我們也樂於參與討論,小屋每完成一個階段,需要補充任何材料時,我們自願當司機,義務走到櫃檯結帳。 這棟迷你屋的室內最後沒有完工,閣樓還沒裝潢,就開學了。她升上國二以後,就再也沒有時間去做這些精細工藝,繁重的課業,忙碌的生活,一波一波的大考小考重壓肩頭,假日去當義工或實習,賺取額外學分。每一年有每一年的功課,歲月悄悄流逝,成長無聲無息。 迷你屋,圓了她當個小小建築師的夢,也為她的童年劃下休止符。 註:以前照相館洗相片時,會有目錄index,將整卷照片濃縮在第一張,以方便查閱。女兒就是利用目錄,把我們的影像剪貼到她的相簿中。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子小姐的蛋包飯

文/攝影 易品沁 雖然很難想像身形纖細,執頦托腮,佈滿愁容那般形象的太宰,幾不遜於當今於電視上常見的動輒一口氣可以從容吞嚥下十數碗丼飯的日本大胃王。然經由治子描述,再次喚起我逐日已漸淡忘在更早之前從太宰的妻津島美知子,及其文友們回憶篇章裡所讀到相關類似的證詞。   「『你看起來有點發燒啊,沒事吧?他這樣說著,把剛端來的煮鰤魚三口兩口吃完了。後來又上了煎牛排,也被他一下吃掉了。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胃王。』再給我一盤蛋包飯……」太田治子《向著光明 我的父親太宰治與母親太田靜子》   如此極佳的胃口,或許也是終與靜子在下曾我的大雄山莊共度至福一夜的心情攸關。相信更多的是來自創作層面上一種極近似禪悅的精神高度狂喜,尤以太宰這種天生視創作為「第一」,其餘皆可拋,以全副生命孤注一擲於文學的創作者類型而言。渾然可以體會當太宰從宛似繆斯女神化身的「夢子小姐」手裡獲致其親手書寫的回憶體日記,心情該是有如何地如獲至寶,乃至更早之前太宰初遇靜子當下即以身為作家與生俱來纖細敏銳的感受性,覺知將以兩人的故事寫出畢生最美麗的小說獻與她。得以實現遠超於世俗以外,僅能由勢均力敵,且富於高度性創造的戀人偕同不止於全然自由的另種無限彈性與溫柔的更多可能。   儘管不無「對號入座」之嫌,然太宰所有情人之中,「唯」太田靜子身上照見許多的我自己,尤以生性無論何歲依舊保有少女般純真、如夢似幻的氣息,這也是太宰之所以予以她愛稱「夢子小姐」的命名有關。以及在「愛」中接受彼此的本然,實現相互之間更美好的自己;而非世間普遍的以「愛」為名,而行以填補「匱乏」之實,也當然「匱乏」總以「我欲」的面目彰顯。然也必須於此失禮地「招認」,若能夠更為單純的將此部以太田靜子口述、日記及其作品《我的悲歌》(『歌』),太宰治的《斜陽》與其相關作品、書信,與從津島美知子、山崎富榮、檀一雄、野原一夫、堤重久等當時太宰近旁的家人、情人、好友、編輯者、徒弟等相關文本為基礎僅視作某種程度上的再創作,或也不至於無論讀了多少回仍頻於自心犯嘀咕呀。委實我難以苟同太田治子筆下那個油嘴滑舌狀,於愛之中擅於心計的不似太宰的太宰;抑或者,那也不過是停留在表皮層上,連太宰都自承其源自於內裡「服務精神」的變色龍形貌罷了。   「真理不是去感受的。真理是要表現出來的,是要花時間下工夫,去創造出來的。愛情也一樣。……愛是最高的服務,絲毫不能用來當自我滿足。」太宰治〈火鳥〉   恰恰是秉賦純真與如此的獻身意欲,而能夠與太田靜子交會於相同的這一基礎之上,有了不止於徜徉於情愛烏托邦、男女的理想國,實現彼此其本然的意義。兩者的愛情結晶—作家太田治子亦渾然天成地承襲自雙親彼時的摯愛銘記與祝福,延續繼起之文學與藝術道途之外,成為一個「真正」獨立(也意喻全然的自由)的個體。   此外,我一直極羨慕太田靜子,有幸遇見使她得以義無反顧且意願為他妊娠的男子,無論就各種方面看來,我始終堅信這是靜子該生中,不止於生死,於創作、於人生,所做「最好」、最美的事了!   當然有此般能耐者,除太宰外,不會再是別人。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繭居雜記

疫情繭居中的雪景,寧靜冰潔,別有一番意趣。 ■李燕瓊 長達一年的繭居,努力讓自己安居更簡單的時光,和知足不奢求的生活。 德國疫情有增無減,久未「說國語」的我,不自覺地會對著自己說上話,為什麼? 怕閉門太久自閉了啊!說甚麼?就即興說嘍!心血來潮就朗朗幾句詩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算是複習功課。 有天,鄰居按門鈴,只為告訴我們「樓梯間不需要戴口罩」,正要開口解釋「家醫叮囑我們出門就要戴口罩,保護我的敏感體質」,但被先生眼神制止,我只能按耐住委屈走開,讓先生去面對鄰居。  德國政府已經規定:即使在街上也要戴口罩。放眼望去,也只有我們在戴;我們可以理解你們要「不戴口罩」的自由,我們也該有「戴口罩」的人權吧! 我們待人一向「溫良恭讓」,也無意批評鄰居,但這樣刻意被關心,我頗難過,賭氣回到電腦前,老天爺示現給了我這句話:「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這是民初才女林徽因的名句之一。果然是先知,半世紀前就「預見」了我的沮喪,給了我真誠的答案。 先生安慰我:德國人需要學習更多的尊重和同理心,就是因太自我主義,所以疫情無法控制,大家也都還在適應戴口罩的不方便。幾次被陌生人粗魯地告知「街上不需要戴口罩」,我們都回以謝謝。所謂的「自由」,是以不妨害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我們心安理得。 我不想批評那是自私的行徑,因為:任性凌駕了人性,自我凌駕了專業與事實;或許幾年後他們會懂,就像台灣堅強走過SARS的寶貴經驗。 這一年,的確活得夠「堅強」,努力安頓好老天爺給的一些小病痛的身心,相較於染疫者的巨大苦痛,微小的不如意算甚麼?不就是讓我感同身受領悟「原來我很幸運」,還能自由順暢地呼吸著;看著德國政府不夠果斷的防疫政策,和不少百姓荒腔走板的抗議,不禁小小驕傲起台灣人的自律和團結合作的防疫精神,更感恩令大家安心與託望的第一線上的醫護們。 今年的雪下得比往年多又厚(希望瑞雪兆豐年啊),溪水應該結冰花了,冒著冰寒落水的險,戰戰兢兢地去溪邊拍了些雪冰晶和冰花,純潔、清透如鏡…,清新冷冽寧靜著,彷彿已臻禪定化境;有像水晶珠鍊的冰鈴鐺、白玉芭蕉扇的冰瀑布、展翅的仙女或小天使,大鋼牙的冰齒,暴龍側嘴牙齒的大冰棒,大家閨秀的冰垂簾…,看著拍著,竟然想念起客家美食的水晶餃,天哪!也長得太像了!   春天即將到來,想念童年春節濃濃的舞龍、鞭炮、鑼鼓聲和紅底金字的春聯了。 2021牛年,希望它發揮強硬的牛脾氣,莫辜負全球「牛轉新運」的期待,疫情早日結束,大家過著平安如常的好日子。(寄自德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