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褪青衣 雨巷與敵意 二

文/蕭宇翔 圖/柯適中  我們一方面憂心個人經驗的侷促,不足以縫補大千世界眾多纖繁的破洞,一方面擔憂個人情感的闡發,常常落入私密的耽溺。然而我必須說,詩歌依然是抒情,這是我們的宿命,是大能,雖然也是困頓。我們如何使我們「個人」的抒情能夠「可信」?其實,凡一切表達行為都是如此,即便是論文書寫。試圖達到「可信」,是一種讀者意識,寫作者之「在乎讀者」,此點殆無可疑,絕不容輕忽玩褻,甚至有人常常故作姿態,認為寫作者是文字中的神。但我們之所以不斷精進詩歌技術,難道不就是為了更好地關照讀者?寫作者之有「等級制」,並非在階級、權力上的,而在於,我們相信人人都能明辨是非,甚至是怒辨是非,寫作者之等級制,其火眼金睛,為了時時刻刻觀覽群像,絕不掉入偽善、媚俗、混淆,與道德相對主義。 按照希尼(Seamus Heaney)所說,詩人抒情,仍須注意到我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破壞性」,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使出渾身解數,才能觸碰到一點「表達」或「共感」的可能(至於溝通,我們還不到那個地步)。這是T.S.艾略特以降,現代主義詩學要求我們「逃避自我」,而非「展現自我」的原因,這也就是艾茲拉‧龐德之所以說:「技術是對詩人真誠程度的考驗」的原因。因為真誠並非由作者個人壟斷,說了算的,而必須與眾多亡靈、未來人、現世者,互相調停、協商、傾聽。這眾多假想的讀者們,構成了阿岡本所謂的「同代人」。 葉維廉以「戲劇獨白體」論葉珊的《傳說》,主張箇中奧秘在於,詩人依循的是「敘事的意味」,而非「敘事的程序」。強調意味,那代表著「詮釋權」是開放的,代表了進程不必鉅細靡遺地逐一描寫如帳目流水,我們詩人,應擇定的是「有意義的細節」,而這一選擇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相當嚴謹、堅實、充滿挑戰與潛力的創作過程。富有意義的細節,使人願意垂目,傾聽,相信。   但似乎藝術之所求盡在 精準於毫釐無所欺,因為 最最肇始根本的律則無疑 是捍衛每個細節的獨立   ──布羅茨基〈燭台〉   譬如,我們讀楊牧的詩〈武宿夜組曲〉,併讀散文〈武宿夜前後〉論及創作過程,就能理解楊牧是在哪些人文向度、歷史意識、技術環節上下過功夫。以至〈武宿夜組曲〉的第一組只有一行(電報式地,將戰情省略),第二組極盡描寫戰爭後的殘酷與疲乏,而第三組則有如電影運鏡,將焦點緩緩挪移,聚焦到「孀婦」身上,並說「莫為凱旋的隊伍釀酒織布」。這其中展現了楊牧關懷之所在──反對戰爭,關照弱者──而關懷又界定了楊牧的技術性處理。這並非標語式的表達,如前所述,這是細節的擇定與推演。楊牧從不直陳主題,在讀者眼中(或者說,在詩裡),〈武宿夜組曲〉各區塊的技術節點一經我們細讀,才能逆向回溯,反覆推敲當中關懷的核心。這其中不無寫作的奧義,所謂奧義或許僅此而已。   (本專欄作者為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常有閒適伴左右

池塘野趣 文/鍾莎 圖/簡昌達 要論生活最好的願景,還得是蘇東坡的治癒主義。「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清清淡淡的日子,時光裡充盈的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為,隨意思忖,便覺人生曼妙,未來可期。然而事實上,「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生活所累,瑣事纏身,不得不為白銀而折腰,殫精竭慮,只為一刻的清閒與歡愉。這是人生常態。 我想起一個故事。故事裡一位捕魚者,每天只上午出海捕魚,下午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悠哉悠哉的心境令他人費解。有人問他:「為何不趁現在年輕努力捕魚,等掙了足夠多的錢,臨了,便可安心享受每日曬太陽的時光了。」捕魚者笑道:「我現在過的不就是這樣的日子嗎?」 從他人的故事中,尋找到通往未來路徑的階梯,獲得些許感悟,或許總有助於我們撥開生活中的迷霧。捕魚者的「擺爛」作風,有不積極進取的嫌疑。人生短暫,能早早的尋覓到生活的真相,與春風同眠,與夏花同樂,或許也是一種境界。能每日靜靜的體味時光罅隙裡的秘密,於閒適中,感受生命本真的美好,已算不不負此生時光。柏拉圖曾說:「許多偉大真知酌見的獲得,往往正是處在閒暇之時。」倘使能夠在獨屬於自己的時光裡,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收穫來,未嘗不是光陰的一種饋贈。我想,能在自己的時光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已經是件很勇敢的事情了。 與捕魚者相反的積極進取思想,是當代主流。傾盡全力創造財富,讓自己擁有更多面對風險的能力,也是一種擔當。事實上,許多人都做不到捕魚者這般淡然的心境,我亦如是。於我而言,我一邊努力工作,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如此這般,我才能在閒暇之餘,安心去做我想做的事。讀書、寫作,是我熱愛的事,給予我生命力。積極「捕魚」,是對工作的認可,也是工作者的一份責任與義務。所以,我也並不覺得,一定要等我賺了足夠多的錢,我才能「安心享受每日曬太陽的時光」。小隱隱於野,且行且踐行,長風破浪之後,大隱隱於市,又何嘗不是一種生活的歸宿。至少,我是缺少捕魚者超脫世外的勇氣的。所幸,我能讓自己的閒暇之餘,充滿著自己的熱愛,也算不負此生了。 常有閒適伴左右,這份閒適,既是身無瑣事纏身,亦是於喧鬧之中心靈皈依的閒適。梁實秋說:「只要內心清靜,即便在市廛裡,陋室裡,都可以感覺到一種空靈悠逸的境界,所謂『心遠地自偏』是也。」人生的境界,需要自己去尋找,也需要俗世煙火的曆練方可抵達。所謂,見天地,見眾生,方能見自己。在歷盡千帆過後,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閒適。那份閒適,無關空空如也,無關時光的縫隙,而是內心清澈如水的閒適。 捕魚者的故事是一個返璞歸真的命題。人生的選擇,從無對錯。我深覺,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找到獨屬於自己的閒適。願常有閒適伴左右,在今後的歲月裡,步步生花,彌香四野。寧靜以致遠。在閒適時光的思考中,讓我的思想走向更遠的地方,走向一片廣袤的自由的天地。

Read More

〈中華副刊〉文學院手記 雪梨散記

年華 文/林宇軒 圖/蕭明輝 去年11月完成新加坡的人文踏查後,我在12月初到了雪梨參加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CSAA)的雙年會。可能是為了節省時間與金錢,我和一同參與的老師同學們都不約而同選擇半夜的航班,在飛機上共度了漫長的十個多個小時。下機後已是中午,我們乘坐地鐵抵達Central站入住預定的飯店,而後在附近的街區隨意散步。數算著交通與環境時,不期然路過了雪梨科技大學,裡頭正在進行年度的FASStival,展示了許多與藝術、科學相關的創作研究成果。 第二天一早,我們梳洗、用餐後便步行至飯店附近的雪梨大學,參與會議的開幕式。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古德曼(David Goodman)教授致詞時,除了簡述澳洲中國研究的現況,也歡迎世界各地的學者(特別唱名台灣)前來參與。而後,眾人聆聽了美國華盛頓大學白蘇珊(Susan H. Whiting)教授的「中國政體和經濟中辯論法律的性質」專題演講,當中主張雙重國家觀點(dual-state perspective)能夠捕捉法律如何確保基本秩序、支持經濟活動甚至合法化體制,同時行使幾乎無限制的鎮壓權力;而解開這些爭議有助於理解體制的韌性、經濟擴張和危機,以及體系性的不平等。 第三天上午,我在大會安排的Book Launch時段分享日前出版的訪談集《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同場有台大的衣若蘭教授發表《從列女傳到婦女史》、昆士蘭葛瑞菲斯大學盧耀梓教授發表《懷思詩集》,由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英杰教授主持。下午,我在當代台灣文化的主題小組發表論文〈Guerrilla Tactics: The Silent Struggles of Taiwanese Popular Poetry〉,討論了當代台灣的流行詩現象。在交流環節時,除了獲得洪淑苓教授、李癸雲教授寶貴的意見回饋,還有雪梨大學教授對台灣「文學商業化」的趨勢深感興趣,交換了對詩集出版的觀點。整場雙年會的參與過程,可以感受到主辦單位對流程的安排用心;至於研討會的重點「茶敘」,大會準備了三明治、橘子與蘋果、咖啡與牛奶等。在這個方面,台灣如辦桌的茶點可能還是略勝一籌。 在學術活動之餘,我們抽空參觀了雪梨歌劇院、紐澳軍團戰爭紀念堂、聖母主教座堂、皇家植物園、塔龍加動物園等景點;交通方面除了地鐵,也體驗了公車、輕軌、郵輪等,發現許多有趣之處(如動物園接駁公車的內裝與台灣公車幾乎一模一樣)。此外,我們也光顧了雪梨以「台灣料理」為名的餐廳,後來品嘗了價格高昂但不道地的魯肉飯與酸辣湯後,才發現老闆操著一口流利的粵語。 儘管只有短短四天,但作為第一次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到其他國家的體驗,無論是語言文化、社會情境或者是研究觀點都讓我獲益良多,期待日後有機會再度前往雪梨。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跨所碩士生)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所謂「陌生化」

文/簡政珍 圖/柯適中 希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說:為了讓觀者或是讀者能有「生命的躍動感」,作品要將描寫的對象「陌生化」,以免墜入習以為常的認知。因此,所謂「陌生感」事實上就是「新鮮感」,任何有創意的詩作無不如此。但是不少批評家將台灣現代詩(尤其是後現代詩)「陌生化」簡化成為:詩要刻意強調「困難」以及「怪異」才能感受到「陌生」。這些批評家只有在「極端」化的怪異才能看到「陌生」,因此把那些文字遊戲的詩作視為超凡的想像力。如此的認知,事實上是將「陌生化」套入理論化的框架。框架使某一種詩想變成僵硬明顯的信條;框架使詩以及詩的詮釋失去「躍動感」。這些批評家以為極端的「陌生」才是創意,殊不知真正有創意的詩人,使「陌生」在似有似無之間,使詩在平凡中顯現不平凡。

Read More

〈中華副刊〉暗黎明

花若離 文/夏予涔  圖/胡采炘 最不喜失眠;那是心事滴累的典型症狀。輾轉床枕後,我便起身行步至書房,享受闃靜的孤獨。凝望窗外,遠方頂樓一顆紅色警示燈明滅閃爍,像是陪伴我的星。 凝望黑灰的天,我想起了爸。我猜,爸不喜歡黑夜。往日,他時常徹夜未眠:身著棉白老睡衣呆坐於高椅,凝視著整片白牆,凝視著鏡中的自己,凝視著現在與過去,凝視著煩惱。再踱著沉重的步伐至一樓辦公室,他將自己沒入漆黑枯坐到天明。昔時家族企業已走到了頹境。他未闔眼地進入白晝,開會盯業績跑業務收款衝刺,力圖挽救三兄弟們胼手胝足打下的江山。他不停地周轉借貸。然而,年復一年滾動的巨債猶如冗長的夜。數年後,爸病倒了,他又走入另一座更深幽的夜,進行一場生命的搏鬥。棘手的磨難猶如烏雲籠罩,已讓爸不知如何繼續前行。當所有的可能俱滅,能做的就是等待奇蹟出現。 最終,什麼都結束了。在公司歇業的二年後,爸抵達了生命的最後一刻。當爸彌留時,我暫時離開日光燈蒼白佛音裊裊的病房,行步至醫院大門。子夜的街道,霓虹凋零高懸,深不見底的夜隨著我,隨著我內裡深不可觸的黑暗。此時,夜讓我感到了平靜,它將我的悲傷情緒黯淡了下來。我突然心存感激:有這樣的寂靜陪伴爸度過生命的最末,他再也不需日日在刺眼的天光乍現後,為公司的明天焦慮與掙扎,爸現在是完全屬於柔軟的夜了。 在爸過世後的數年,媽相繼過世,我獨自棲居於山坂邊的小屋。那時,我與爸一起度過無數個失眠的夜,夜也就此陪伴著我。夜像沙漏般點滴瀉下細靡的回憶;那棟已拍賣的公司與宅邸,長長的樓梯,沙發桌椅,成堆藥罐,爸蒼涼低沉又有力的聲音,媽的嘮叨與關切問語,日記爬滿爸飛舞的字跡……。我仰望高空,飛機軌道餘下的長長尾痕,對應我眼下的二行淚。 黑夜與海都如是深不可測。我想起海明威〈老人與海〉那位充滿信心、驚人毅力的老漁夫桑蒂阿哥。他度過了疲勞飢餓的苦與魚搏鬥,最終雖是失敗,但他超越悲劇的奮戰不懈堅持到底,走過暗潮。爸是如是勇敢光榮退下。 書桌上的小時鐘,指針指向一點,二點,三點半,四點,抵達無眠者的凌晨五時,寶石藍的裸光露下,濃稠的黑與鬆軟的白曖昧交媾。天空像一座深邃的巨大洞穴,黑夜將黎明先封存,再緩緩擲下微光,宛如藝術電影放映。在夜悄聲離去後,先是清透的水晶藍,漸轉為淡紫,霞紅,淺桔色,潑墨般一揮,天光次第轉亮,更換了一襲新帘幕。是那道黎明初乍的微光,希望之光,讓我又生出了脆弱的勇氣。 我又返回了夜,想著當清晨的鉅燈亮起,整夜無眠滿臉病容的爸,又得強打起精神開始工作了。於爸而言,夜是藏,黎明是警示,喚醒。我不禁想著當時那夜夜焦慮不眠的爸,是否也與我一樣揣著沉重,是否也曾仰首欣賞過黎明? 我步出黑夜的洞口,薄霧的天光初亮。黎明於我而言不只是驚嘆的風景,而是美麗的哀愁,我的愛憎。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花的意識

詩/葉莎 圖/游麗美 我摘下花朵,像摘下自己 買一個海水藍的花瓶 猶如買下一座天空 將妳們插入瓶中 像將自己於蒼穹安頓 不留住什麼也不失去什麼 葉片與葉片摩擦 思想與思想互生 空間與時間細裂 萬千思緒歸於空無 在這裡,無限小即無限大 直到有一天 在廢棄的瓦堆或荒涼的湖畔 枯萎的花朵被螞蟻看見 一縷煙霧飄過 無人發現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荷水噹噹

文/攝影 陳皮梅 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有一首「秋荷」是這樣寫的:「秋荷獨後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非因後出奇。」我總覺得鄭板橋常有奇俊的一面,而且文字不文青,但詩中卻隱隱有一種新思別意,讓我鍾愛,這首詩雖然詩人賦予秋荷以謙讓精神,主張實事求是,謙虛待人。可是,詩裡還是透露出秋荷的奇美,並不輸先發的春荷,但無力的後發卻還有獨自的風姿,這也意味後發者也不至於不如。 其實,我喜歡秋荷的那麼帶著秋色的美感,也許是秋風的關係,當荷塘開始被秋風掃除過去過於喧嘩眾多的擁擠眾荷之後,許多荷葉就開始枯萎了,許多荷塘也逐漸空出空間,這時秋天的荷色在將凋未凋,我覺得是最漂亮有風韻的,就如同風韻猶存的少婦,有著天成的顏色,這恐怕是先發的少荷獨缺的韻色了。 我也記得唐朝詩人陸龜蒙,也有一首「秋荷」:「蒲茸承露有佳色,茭葉束煙如效顰。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遺香愁向人。」用冷翠遺香來形容秋荷,是讓我覺得意外和驚豔的,因為如讓我來寫,我是絕不會想到這詞語的,可以配上盈盈一水,就有秋天的意思了,想不到這位也是農學家的詩人陸龜蒙也能善於駕馭文字。 詩人用文字還繪畫秋荷的美,但畫家除了畫出秋荷外,甚至還能以詩說話說出對荷的感念。 所以,我記得畫家齊白石是喜歡畫荷的,他在一幅秋荷畫作上也有一首「秋荷」的詩:「不染污泥邁眾芳,休嫌荷葉太無光。秋來猶有殘花艷,留著年年紙上香。」齊白石的畫作人人搶,畫荷更是少人及,也是眾人搶的畫作,但有多少人會提及他的詩呢?出身農村的齊白石自然對農村裡的秋荷瞭若指掌,畫起來氣淡神閒的頗有濃濃秋意,但獨獨他畫中詩,卻不無病呻吟,總覺得意有所指,有人評價齊白石的荷花畫作是:「齊白石筆下的荷圖大多擁有固有的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是綴以蟲鳥的荷趣圖,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他主張畫家必須以真實的生活為創作依據,不能筆下妄為,要對客觀對象加以提煉和概括,以營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在這個提煉與創作的過程中,齊白石則認為「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所以,就算你不曾見過荷塘秋天下的荷田,你也能看出齊白石畫筆下秋荷的那種後發的「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如果讓我再將這種秋荷比喻為少婦,那我深信齊白石筆下的秋荷也絕非太老的韻婦,因為齊白石真的認真仔細觀察過秋荷,所以秋荷的神氣,也逃不過他的水墨暈染的筆力。 據說,齊白石早年在家鄉湘潭生活時,從新宅梅公祠到老屋星斗塘,「沿路水塘內,種的都是荷花,到花盛開之時,在塘邊行走,一路香風,沁人心胸。」而種荷、栽藕、採剝蓮子,亦是農村鄉里人勞動生活的重要內容和寫照;有緣於此,齊白石一生對荷花情有獨鍾也就理所當然,當他晚年定居北京時聽說也十分情牽故鄉,在遊覽北京的北海時他寫下了:「人生能約幾黃昏,往夢追思尚斷魂。五里新荷田上路,百梅祠到杏花村。閒看北海荷千頃,強說瀟湘水更清。岸上小亭終日臥,秋來無此雨聲聲。」由此可見,齊白石晚年是是多麼對故鄉的荷田多依戀啊,但在看看他的荷畫,那麼奔放和大寫意的筆墨表現,即便是秋荷在齊白石看來,也多半會選畫秋初的荷,而不會是無比破敗的冬荷吧,即便是姿態略有衰敗的秋天殘荷,依然會散發出勃然的生命力。 我沒錢買齊白石的秋荷名畫,所以我只能偶而去住家附近的荷塘去逛逛。 多年前,我旅居北京時,在夏日去過一回河北的白洋淀,那時我才發現原來荷花可以開到天邊一樣的寬闊無際,風一吹就宛如波浪洶湧般發出沙沙的聲音,不論遠近的荷花都在喧鬧的如千軍萬馬般從遠遠的一端,起起伏伏,一波波一浪浪的推擠過來,然後向遠方推擠過去,那種盛大氣勢讓我一時讓了它們是以清香著名的荷花。我北京住家附近也有一個荷花公園,那荷塘之大大約也有將近一個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那麼大,一到荷花開放的季節,也真是賞荷人山人海,但我覺得等到秋荷時那是人最少的時候,一遇冬天整格荷塘就結冰了,再美的荷和葉都在冰層下休養生息了,不過秋荷時卻是最宜在荷塘邊沉思的時候,也許能咀嚼到齊白石眼中那「不染污泥邁眾芳,休嫌荷葉太無光。秋來猶有殘花艷,留著年年紙上香」的人生境界。 只可惜,那時我身邊沒有數碼相機能從心所願留下一些照片,至今依舊懊悔不已。但回到台灣後,卻閒來有空能以數碼相機為我喜歡的秋荷和荷塘留住一些影像,至少也有一些滿足的所謂確幸了。而我選擇去住家附近荷塘的時序,往往喜歡在秋天光臨,無他,只是喜歡那種不太喧嘩的瑟瑟意象罷了。再說,那常讓我想起唐朝詩人陸龜蒙那首詩的後兩句「盈盈一水不得渡,冷翠遺香愁向人」有盈盈一水的秋水和荷塘,雖不必愁向人,但也有冷翠遺香的想像,尤其是在秋高氣爽的時候,清淺似空出許多空下的荷塘,正好如鏡般,讓秋荷能好好臨鏡映照,和和自己的容顏,那種我們俗語說的水噹噹,卻是秋水中秋荷的最佳最美寫照,尤其是秋風如果配合的輕輕拂過,水中秋荷的美學就多了現代畫般的前衛視覺效果,一樣讓人著迷,甚至忘卻瑟瑟秋煞的愁向人想像了。 秋末,當人散去,晴空下的池塘的所有留存下來的荷花,永遠已不如夏季荷花喧嘩熱鬧,這時池塘裡空出來許多池水,這些池水就宛如國畫中的留白,也給池塘秋季殘荷映照出一些意外的驚艷。 在生活情趣中,我們也需要留白,給自己的想像多留一些空間,和生活美學的情調,一禎秋荷映照水光的圖,或許還能給我們庸俗的心境帶來某種想像,和愉悅的空間。因此,當身處這最令人沉思的季節,不免仰天長歎時,或許也可以低頭看看,可能發現自己尚有如這水鏡秋荷的動人之處。

Read More

〈中華副刊〉冬日的鄉村之夜

文∕張文俠 圖∕林蒼鬱 晚上十點在縣城火車站接侄女,街市燈火通明,大小的車子從我跟前穿過,時不時鳴一兩聲笛。我站在電摩前向街東眺望,等候那趟從學校向西開來的末班車,這趟車是專門拉下晚自習的學生的。 街上行人稀少,一個提著行李箱的女孩在街對面坐上了一輛計程車。遠遠的公車在街市燈火的映照下駛來,車上塞滿學生。我看不清車上的侄女在哪,學生們穿著相同的校服。車在前方不遠處停下,侄女向我跑過來。 啟動電摩,向鄉村行駛。道旁的樹木密密地織在一起,黑楞楞,沒有一點亮光。彎彎的月亮不知躲到哪裡了,黑漆漆的天幕上稀疏的星星一副沒精打采的模樣。風在耳邊肆虐,寒冷侵透衣服,直往身體裏鑽。我與侄女都沒說話,電摩的光似乎也被無邊的黑暗吞沒,僅能模糊照亮車輪前一點小小的路面。白天裏討厭的擁擠的車輛,此刻卻讓我無比渴望,我希望有一輛小汽車從身旁經過,哪怕只是短暫的陪伴。沒有任何溫暖的光亮,寂靜的黑暗席捲著我們。握緊電摩手把,我的身體僵直,神經緊繃,眼睛盯著前方,耳朵警惕地聽著四周的響動,以盡可能快的速度行駛。我從幾個村莊穿過,這些村莊已在黑暗中沉沉睡去。我從一片墳地經過,心裏暗暗祈禱:父親會保佑我們的。我加足馬力,即使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鬼神,但我還是在心裏默默安慰自己。 這條鄉村的路我已走過無數次,今夜這條路卻無比漫長,我希望快點到家,相信母親在為我們亮著一盞溫暖的燈。可此時除了無盡的黑暗,就是無邊的寂靜。這條夜路我曾走過,那時正上高三,學業壓力大,冬季的一個夜晚,下過一場大雪,積雪將天地照得亮白。上完晚自習,不知為什麼心情不好,獨自一人踩著白皚皚的雪,沿著這條路從縣城往家走。那時年輕的我無所畏懼,也感覺不到寒冷,在雪地中走了好久才到家,父親給我開門時很驚訝,他問我怎麼這時候回來了?我只說今晚就想回家,父親再未說什麼,讓我趕快進屋。 前方終於有了一點微弱的光,電線杆的頂端一盞孤零零的燈,在這寂冷的鄉村夜晚讓我看到了希望,我知道離這道光越近,家便越近。我們的電摩到了村莊的街道,整個村莊在冬夜裏安靜極了,像熟睡的嬰兒,沒人知道我們回村了。母親房間的燈亮著,穿透了黑夜,迎接我們。侄女下車喊母親開門,母親打開大門,我把車推進去。侄女去了自己的房間,我取下棉帽和棉手套,手凍得通紅。母親讓我趕快上炕暖暖,坐在母親的熱炕上,我又找回了那久違的溫暖。 母親與我拉家常,她聽力已不好,我說話要很大聲她才聽得清楚。不知什麼時候我竟睡著了,淩晨兩三點鐘從夢中醒來,隱約聽見村頭幾聲狗叫。我豎起耳朵仔細聆聽,試圖聽見熟悉的腳步聲或是陌生的腳步聲,可任何聲音也沒有。再沒有第二只狗叫,也沒有驚起任何的鳥禽叫。村莊像是沒在地上生長似的,村莊的人們仿佛都隱沒了。一切是黑暗和寂靜,村莊像是在又像是沒在。我的心在空落落的村莊上空遊蕩。 早晨八點鐘,我被窗外兩個人的對話吵醒,母親早已起床。不用看就能分辨出說話的是誰。他們是老哥倆,說話的聲音很響,因時光掉落了牙齒,吐字明顯不清。一個說:「你把地弄得跟梯田一樣,種了就要有收穫。收不下啥,還不如不種。」另一個說:「閑著呢,沒事幹,種點啥。」曾經年輕的他們,在村裏也是為人熟知的風雲人物,如今已成為彎腰駝背的垂垂老人。歲月雕琢著世間萬物,沒有誰能逃脫時光的打磨。 我拉開窗簾,看向窗外,窗正對鄉村的街道,外面陽光燦爛,鄉鄰的大門關閉,沒有站在太陽下閒聊的農人,沒有雞鳴與狗吠,沒有孩子的歡鬧。在鄉村有的是寧靜。

Read More

〈中華副刊〉之外/鳥語

文/林佳樺 圖/米家路提供 我大四時分派到附中負責導師與教學實習,當時姐姐忙著國考及碩論,常在研究室過夜,租賃處空無一人,成了我訓練口條、台風的試教練習地。聽眾是房東豢養的家八哥,我習慣用台語稱牠:「加翎」。 租處是北城郊區頂樓加蓋的鐵皮屋,姐姐的雅房位居三室連排正中,公用廁所在最外間,與房間呈曲尺形,廁所旁是共用的洗衣機與水槽。三坪大的前陽台充當曬衣場,衣竿旁吊掛盆栽及鳥籠。房東為「加翎」命名「小八」,頭小而尖,體形瘦長,比我手掌略大,頭、胸、背如覆蓋多層灰棕布料,鳥爪兩側的羽翅綴有白線,雙眼與嘴喙同是南瓜色,黃橙腳爪常喀喇喇地攫著鳥柵。 小八也許平時寂寞,姐姐與我同時出現時,會用粗亮聲線嘎嘎喚人,不停啄杆、拍翅,姐姐戲說練習教學演示這段期間,我也許能教會小八背首唐詩。 我的學校宿舍六人一間,聽說實習的一個多月裡,室友們私下準備教學演示時難免相互干擾,時有齟齬,壓力倍增,我在姐姐租處備課,遠離了與室友密集相處的壓力,圖得自由與清靜。但姐妹倆由於畢業在即,各自奔忙,難得碰面,時間一久我難免寂寞,晚上常獨自拿著手提收音機在曬衣場上收聽台北之音call in電台,以不擾人的音量播放,想像有人與我對話,八哥距我幾臂之遠,黃色眼膜中的黑豆瞳孔忽大忽小,在收音機與我之間來回盯視。鳥籠雖然每週由房東定時清洗,仍隱約傳來飼料與穢物的氣味。 夜晚,曬衣竿旁不亮的日光燈束將籠子、鳥與我的影子拉得老長,地上的投影錯覺我似乎也在籠裡。 據說「加翎」長到兩個多月換羽時可教導說話。不知小八是否對我存有戒心,瞳孔常盯著我,尖喙戒備地或啾或嘎。 幾個月過去了,小八不會人語,只有啄食米粒大小的飼料時才嘎鳴。鳥學人語本來就不可勉強,即使姐姐總坦護小八是大器晚成。 小八早上噪,下午偏靜。每週兩、三次,我會在下午實習結束後,依繁忙與否、精神狀況安排在小八面前演練試教的時數。「大家好」、「我們來做重點回顧」是我上台的開場白,平常狂啄籠子的小八在我抬高音量時、便沉靜下來,啾喀幾聲,瞳孔變大變小地望過來。姐姐不知哪兒得來的資訊:「加翎」對尖亮聲特別有感。 近半小時過去了,小八仍是凝神、毫無反應,表情像極了白天教學實習時、班上一聽課就發呆的學生。 畢業後,未來教師的實習地是按四年在校成績選填縣市志願序,成績未達標準者,下放到偏鄉地區或離島的機率頗高。我的成績雖不至於跨海遠行,但想留在北市教書、進修、尋夢,沒那麼容易。父母則殷殷期盼我回鄉,然而當時雪隧未開,宜蘭沒有大專院校,沒有藝術展演和大型書店,形同文化沙漠。畢業分發的兩難抉擇令我心焦。姐姐難得回到租處時也是唉嘆律師國考上榜率只有百分之六,她辛苦撰寫的碩士論文一過,畢業等於失業,抱怨完洗個澡,又前往研究室苦讀。我每晚聽著call in電台,思索未來時、望著鳥籠嘆氣。鳥籠有個青色盛水盒,房東會定時換水,更換籠底報紙清除污穢。小八以爪戲水,噗噗拍翅,望著牠的我苦著臉,被困在無形的籠中。 好友H住在姐姐家附近,與我有相同煩惱,常來訴苦。我們憂心教案尚未寫完、畢業報告大綱未定、教學實習的作文尚未批閱、行為偏差的學生資料未填,內心存有許多的糾結與幽微……H蹙眉訴苦到眼睛微紅,我則帶她看看小八,轉移心情。 「啾……嘎嘎」,小八那時正值轉喉,聲音由原本的粗亮而低啞滯澀,「嘎……叩叩……應……大家好」,我們嚇了一跳。小八說話了?是我的錯覺嗎?平時說話進度超級鳥的小八此刻閃亮如孔雀。 「叩叩……應……大家好……」兩個多月以來,教學演示的某些詞彙在小八腦中成了驚豔的結晶,人生有時是在等待某個瞬間的出現,其餘的日子只不過是漫長的等待。我和H被鳥說人語的現象吸引,玩心大起地說著早、晚、你好、叩應、Hello、Byebye,小八啾嘎鳴叫。 事後姐姐認定我未來必定是個好老師,教會了鳥說人話,那青春期的孩子又有何難呢? 愈接近分發的日子我愈焦慮,不知台灣哪個縣市是落腳處,我開始啃咬指甲,甲片比肉還短,殘破地嵌在肉中,甲溝邊緣經常滲血。有時租處太靜,廣播音樂聽膩了,call in節目太吵,便到曬衣場上踅個幾圈平緩急躁。 「大家好。」小八的嘴喙啄著鐵籠,翅膀噗噗作響,黃眼黑瞳忽大忽小地看著我,並用嘴摩擦羽毛。這聲問候提醒著當初在附中實習的菜鳥樣。我抬頭望天,寬慰著莫慌,飛到何處,都會有聽我說話、及教會我說的話的對象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融

詩/圖 琹川 相視不是對峙 舞動向前以輕盈之姿 凝肅的岩石矗立於後 當它們開始微笑對談 河流便在背後唱著歌 剛柔深淺彼此消融襯映 遠近空間不斷的換焦中 言語若是和煦上揚的光粒清氣 季節便是融化冰雪的春日舞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