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窗臺上的斑鳩

■梁華春 在孤獨與寧靜了很久後,我家小小的廚房窗臺,竟因了斑鳩的到來,而成了一片充滿了生機與趣味的天地。 幾年前,心血來潮的我在窗臺上放了一只碗,本意只是想給路過的鳥兒們提供一點食物和水,沒想到竟引來了斑鳩這位特殊的「會員」。一直以來,它幾乎每天都會來「打卡」,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份意外驚喜。 斑鳩的到訪並非總是那麼準時。有時碗裡沒米了,它會在窗臺邊不停咕咕地叫著。那低沉而短促的腹語,彷彿在向我抱怨:「怎麼沒准備好我的食物呢?」瞭解了斑鳩的叫聲,我會趕忙添上米,看著它歡快地啄食,心中滿是欣慰。 偶爾,當斑鳩注意到我在隔窗打量時,它就擺出一副將軍的模樣,昂著頭,腆著肚子,在窗臺上氣定神閑地踱著步。那脖子上的珍珠狀白色羽斑,在陽光下閃爍著,宛如一串珍貴的項鏈。見我定住不走,斑鳩換了姿態。它時而低頭啄啄腋下羽毛,時而抬頭看看四周,一副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模樣。令我忍俊不禁。記得有一次,看著形單影隻的斑鳩,我忍不住調侃它是「單身狗」。沒想到隔天早晨,它竟帶了個伴兒來。那一刻,我真不知它是無意為之,還是故意挑釁:「誰說我是單身狗?」靜靜地欣賞著「兩只斑鳩在窗臺上相互依偎,一同進食」的畫面,我心中不禁莫名湧起一股溫暖來。 還有一次,連綿的雨水將禮拜天的中午時光淋得濕漉漉的。見那只斑鳩在窗臺上忙著午餐。出於關心,我對它說:「快回家吧,別被雨淋生病了。」本以為它聽不懂我的話,誰知斑鳩吃飽後,竟飛到窗前的玉蘭樹枝上,開始沐浴了起來。面對斑鳩「亮起一只翅膀,讓雨水沖洗著羽毛,接著又轉身,亮起另一只翅膀,任雨水淋著,彷彿在說:不用擔心,我正享受著呢!」的「現場直播」,我認真了,覺得斑鳩明白了我多餘的關心。 時光流水,在與斑鳩的一次次互動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與鳥之間那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和和諧。斑鳩的到來,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它的信任,讓我明白只要心懷善意,哪怕是小小的舉動,也能在人與動物之間建立起溫暖的聯繫。 如今,窗臺上的那只碗依舊還在。除了斑鳩的身影照常出現外,麻雀、喜鵲、白頭翁等鳥也參與進來了。一方小小的窗臺上,斑鳩曾經演繹的獨奏曲,不知不覺間成了喧鬧而動聽的合奏曲。 生活是忙碌的。在紛繁瑣碎的事務中,抽空停下腳步,去享受一份簡單而純粹的和諧,是有必要的。如同行駛在高速路上,也需要在服務區小憩一樣。 一個意外的舉動,家中窗臺上的斑鳩和其他的鳥們,成了我休閒服務區裡的一員,而我需要付出的報酬,僅僅是那一碗米而已。想來也是件有趣的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古詩裡的霜降

■代奕 又是一年霜降時,在秋葉零落,秋風蕭瑟的氛圍中,腦海中浮現出蘇軾的〈南鄉子·霜降水痕收〉:「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白居易在〈歲晚〉中寫道:「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霜降,是秋天與冬天銜接的時光,天氣轉涼,天空鍍上一層灰濛濛的顏色。霜降意味著天氣正式轉涼,不見大街上人們的短衣短褲,人們紛紛穿上厚重的外套,裡三層外三層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應對這個季節興起的冷風和經常光顧的秋雨。 霜降時節,流行著吃柿子的習慣,此時柿子已經熟透了,紅彤彤的掛在枝頭像一個個紅燈籠,據說,吃柿子可以保暖。於是家家戶戶的窗臺邊,便可以看到一排碼放的整整齊齊的柿子。此時隨著寒意降臨,人們紛紛開始進補「貼秋膘」。在家中燉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肉湯,配上綠油油的小菜,用勺子舀起來慢慢的喝,讓鮮美的滋味化作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打在窗沿上。 蘇軾的〈和陶勸農六首·逸諺戲侮〉:「霜降稻實,千箱一軌。」霜降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田間地頭進行著繁忙的農事活動。「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根據古人豐富的經驗,霜降的來臨與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霜降在月頭,高地也豐收」,晝夜溫差的增大,有利於農作物積累營養,成長為飽滿,品質上乘的果實。還可以凍死田地當中的害蟲,為豐收創造良好的條件。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候的詩人紛紛執筆作詩,吟詠霜降,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唐代的元稹有詩〈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到了這時,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的物品,將自己的房子修補起來,抵禦寒風和冰雨,屋內插上取暖的電器,正如歐陽修筆下溫暖充滿生活氣息的景象:「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 這蕭瑟的景象,少不了詩人們的傷春悲秋,他們用自己豐富的語言,描繪那一片片美麗的場景,薛濤的「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唐朝李商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描摹出清冷幽寂,卻又如夢如幻的場景。 與霜降相適配的,便是那遍地枯黃的落葉,鋪滿整個大地,倒也不失為一副壯觀和諧的圖畫,踩上去,薄脆的葉片沙沙作響,就如詩人筆下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穿著厚衣服走過斑駁的大樹,輕輕用手摘下一片金黃的銀杏,夾在書中用作書簽,感受雖不如春夏那般熱烈,但別有一番意境。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雲煙

■辛金順 餐桌上的刀叉,隔著彼此的生活 學習咬合,讓一些 猜疑,一些無法割捨的欲望 一些瑣碎 一些些重複,在靠近時又遠離 遠離一些已經無法回望的日子 沾上了湯水後 碗底總是渴望一種清淨的孤單 沉默 吃下自己所有影子的徬徨 而蟬已噤聲 在這夏季的尾端,黃昏銅脆 敲落衰老的光影 凌亂了一地夢的疏稀與 淡薄 貓閑散走過,搖晃瘦瘦的尾巴 搖落了一片雲煙 影影綽綽,像愛,又像恨 溫柔的聚散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枯葉裡的浪漫

■崔安寧 枯葉對冬季來說,是這個季節裡最珍貴的禮物。對爺爺奶奶來說,它們是點燃灶爐的好引子。 為了不讓灶爐餓肚子,爺爺每年冬天都會帶著奶奶一起去撿枯葉。枯葉最多的地方,是較遠的野樹林裡。路雖遠,但收集葉子卻不費勁,因此附近有許多人來逛樹林。幾個麻袋、兩個馬紮和一輛三輪車,就是這次撿枯葉行動的所有裝備。爺爺一直是家裡的領路人,所以由他把控著整個行動的節奏。 與爺爺相比,賢慧持家的奶奶,更是幹活兒的一把好手。工具到手之後,奶奶就像是被賦予了無盡的能量,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原本睡在地上的枯葉還沒睡醒,就被眼疾手快的奶奶裝進了麻袋裡。爺爺將一切安頓好之後,拿著幾個麻袋便向樹林深處走去。當奶奶的麻袋都吃飽後,她會大喊爺爺的名字。耳背的爺爺從未讓奶奶的話落空,一聽到她的呼喊聲,爺爺背起麻袋就往回走。 麻袋站滿車後,奶奶全身的力氣就被冬風抽走了。車上的水壺,成了老兩口的「加油站」。當壺裡的水都喝幹後,他們就開始往家趕。回到家後,奶奶負責生火做飯。爺爺則把車上的麻袋搬回家。若是碰上豔陽高照,枯葉會被爺爺直接鋪在地上,接受太陽的反復親吻。若是雨天,枯葉只能在庫房中靜置。 曬好的枯葉不會繼續被麻袋封印,但它們的歸宿依舊的庫房。以前它們躺需要在庫房裡,曬好之後,它們的容身之所就會變成庫房屋簷下的白牆上。失去自由的枯葉如同沒有翅膀的小鳥,它們很難再次攀登高處。為了幫枯葉佔領高地,爺爺負責將一些廢棄的細鐵絲磨成針,再用一些破麻袋上的麻線接成線。此時,奶奶會將枯葉一片片整理好。等到爺爺的工作完成,奶奶就開始穿葉了。成千上萬的枯葉順著奶奶的指引,穿過鐵絲擠到了麻線上。 與窗戶同高的枯葉串,很快就掛滿了屋簷下的白牆上。爺爺與奶奶的配合工作,從旭日初升的清晨到薄暮冥冥的傍晚。晚飯的蒸煮,自然而然就靠這些枯葉引火。小小的火苗將光線打在了奶奶的臉上,同時也溫暖了爺爺的心房。 爺爺和奶奶在土房內各自忙活,他們之間雖沒有過多的言語,但眼裡和心裡皆是對方。我想,枯葉的浪漫,不僅是引燃爐火的快樂,更是成全了兩位老人攜手同心的情深意長。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溯府城

■許依蓁 一道曙光灑落在這座正在甦醒的城市,車陣如潮搧來搧去。乍看好像動靜脈系統,似血流在街道蔓延至四面八方,上上下下行著循環,供應著這城市的活力與熱情。人們道別夢境,配著飯糰油條,再一杯四海豆漿,出走而上學上班。府城的早晨,初看與一般城市無異,但是隨著陽光漸漸熾熱與愈聚愈濃,這古城的美麗與人文歷史便將點亮開來。 從台南火車站接著台20線,繞過圓環,迎著南門路的綠意,首先看到的是從小到大,我去過無數次的孔廟。從全臺首學進去,進到大成殿明倫堂,牆上掛著一大篇的書法與古代椅子擺設,兩側牆偌大的「忠」、「義」,恢弘氣度襯出孔夫子的莊嚴肅穆。這寧靜的四合院之中,微風輕拂,恍若聽見了至聖先師的耳語,揭開了他傳授學生的敬業與熱忱。他所說的字字句句,正在微風裡叮噹響著:「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鮮豔的紅色外牆,著上了他的熱情與精神,人生的偉大哲理凝縮於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引導他們言志的思想燦華,我也好想跨越時空成為他的得意門生,不禁揣想:「旁邊忠義國小的學生是否因此而努力,在這充滿書香與聖人的愛領導下,而讀書卓越?」、「我來此膜拜,把書帶來此讀,是否因發憤而有所深得?」確實,這寧靜安適的地方,一坐下,有書在手,真有「專心一志」之感。 走經充滿歷史淚痕的湯德章紀念公園,相較之下民生路就充滿婚嫁商家的喜氣,右轉永福路漫步到一級古蹟的武廟與赤崁樓,兩者可是重中之重。赤崁樓線條對稱,有八塊墓碑,紅瓦勾簷,磚宇齊疊,共有兩層樓,第二層更是有著中式花窗,藍白襯底,有如錦繡。赤崁樓為荷蘭人所建,為「普羅民遮城」,與安平的「熱蘭遮城」相對望,成犄角之勢,為當時的行政及商業中心,令人遙想其運籌帷幄的風華。既來到赤崁樓,不能錯過的是一旁的「度小月」擔仔麵,這可說是台南擔仔麵的天花板了。傳說光緒年間,台南有位洪芋頭,因應清明時節海邊常有暴雨,夏季常有颱風侵襲,不易出海捕魚,以捕魚維生的他為了維持生計,便於台南水仙宮前挑著扁擔賣麵食,台語的淡季又叫「小月」,所以叫「度小月擔仔麵」,把店名書寫於攤前所吊的燈籠上,始開設於光緒二十年,熟悉的庶民香氣、回味的鮮甜傳播百年。 台南,不僅有古蹟,還有那熱鬧的國華商圈。接著便是美食的一級戰區:沿著民族路二段,左轉海安路二段,來到國華街,參拜被市場包圍的水仙宮後,品嘗這小卷米粉還有白糖粿、喝著綠豆沙牛奶覽盡風俗才是正經事。菜市場裡,賣菜賣青草的漾著當季植物的香氣,販魚販海鮮的更是高檔貨橫陳,選購的眼明手快、精明老練,顧客與攤販各司其職彷彿是天生便已安排好的檔期。老闆與老闆娘總是親切地盡力服務顧客,並寒暄問暖、有說有笑。顧客與顧客之間雖然不認識,卻也會互相幫忙,排隊時彼此討論這些蔬菜與水果,或是交換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採購秘訣,台南就是老饕的天堂。若去小吃店或是賣飲品的商家,顧客不多時,經常可見老闆跟顧客閒話家常,可以一窺近日社會熱門話題。來這裡,年輕人怎能容許錯過蜷尾屋冰淇淋?在這炎炎夏日裡,融化舌尖並暢涼身心,回程不忘去炸雞洋行購買炸雞,享用酥脆外皮下,鮮嫩多汁的雞肉,辣味更是可口,綻放味蕾。 五條港延伸出來的住商混合街弄,藏著許多低調的富貴人家,與常民生活一起再造新生、隱身巷弄的甘恬閑適讓人不斷地有驚喜感,一如煙花閃爍耀眼,連陽光微斜在牆邊或是廟簷都是極好的。宮廟的風華在歲月的淘洗之下,益發有了新機,尤是那普濟殿燈會,一排排的燈籠高高掛,各有不同的畫,好像是點亮了許多故事,在夜晚的街頭,輪番上映著一部部劇場。也因五顏六色的色彩,混雜交錯,像彩帶,像鱗片,更像倒轉的球池;或著,走進多采多姿的人生。人生,若沒有挑戰與挫折,也不會燦爛有趣,所以那盞盞燈籠,不單純是播放戲劇,而是人生的風景。還有那神農街,比鄰著百年的木造老式建築,擺著很多文創商品。夜晚的神農街,點著盞盞燈籠,紅的、黃的、七顏八色的,在這日式兼合中國風的街裡演繹著神秘與浪漫。眾人齊聚此地,卻不見嘈雜,依舊安靜,被鎖住的歲月與時光慢慢地流洩洋溢,韻漫開來,正一步一步的耐人尋味著。而和緩舒適的典雅舊美,就這麼悄悄地像留聲機反覆播送,如一本又一本的相冊翻閱時回甘淳樸。在這裡,同時能穿越時空體會古老風情,又能湊熱鬧,更是個適合文藝青年來聞香藝術與歷史的好去處。 海安路往南走,右轉中正路,來到充滿逸趣的和樂廣場,此前身為中國城。廢墟有了春天的活力,白色的建築體與整齊的綠色草坪相稱,還有那蜿蜒縮小又放大的潟湖小島,極富藝術氣息。不僅白天打卡能有自己的風格,這裡的夕陽也值得一窺究竟,金黃的夕陽鑲嵌在樓與樓之間,線條對比出的空間感,自成一家。和樂廣場的夕照與周遭相輝映,出美輪美奐的大樓頻頻點燈,還有那車水馬龍的街道與昏黃路燈,廣場裡頭也有小燈錯落有致地擺布在白色凹凸不規則的地面,環池而繞,像極了金色的串珠項鍊。水裡像寶石般的深藍小燈盞撒落而點,宛若掉下來的星空,在水裡擺盪遊移,倒映出來的夜景,好似複製一般。如果是情侶來這放鬆,定能感受浪漫情懷,並且留住許多甜蜜的剪影。 最後,沿著康樂街,左轉民生路二段,在運河的水流相傍中來到安平。「熱蘭遮城」為現今安平古堡,安平古堡白色的外觀像極了一個人修長的脖子,窗戶是眼睛,紅色的三角形屋頂則如清朝的官帽。走在老街,海風蘊含著西洋的鹹香,暈染了過路人的衣襟,使人沐浴在那段歷史的洗禮中。1662年鄭成功取得荷蘭城後,改稱安平鎮,從內城改為內府,台人因此稱其為「王城」。但因清領時期台江陸府,失去其重要性,清兵又破壞熱蘭遮城建億載金城,故現安平古堡為日治後重建,原荷治時所建僅存古堡前方外城南城垣老榕盤根的磚牆,滄桑足見台江近四百年的歷史。即便是年輕如我,也能具體感受到白雲蒼狗下,一時的功名利祿,彷彿只是時間的泡影,總會不斷地被人推翻與重塑,虛無縹緲中留存古建築遺構待後人去領受先賢的開拓勇氣,追憶其翻山倒海的能量,重啟再造。 而荷蘭人在台統治,不只有對土地的開墾,以及在台貿易,還曾用新港文來傳教。歷史上的府城,有著眾多傳教士在此處播福音。猶記得那馬雅各,藉由醫療教育在台南創辦第一所西醫館,後有「太平境馬雅各教會」作為紀念。教堂和緩溫柔的聖歌伴奏,搭配整齊有致的歌聲時,像清水一般地漾開搖盪著府城的古香、府城的涵養,以及馬雅各的恩典與感化,這些歷史彷彿因此跳舞著,熱烈邀請人來尋幽追隨。 我愛我的家鄉——府城。這裡不僅有人文藝術,更有著古風與歷史。我愛古風,愛歷史,更愛中文,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在府城,步調相對可以來得緩慢,就像一隻蝸牛。即便身在都市,也能放慢腳步,觀賞藝術,閱讀歷史,舒適懷舊交疊著舒適,也為生活增添幾分雅興和樂趣。此外,府城的冬日很溫暖,我認為緯度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有著彼此的關心與協助,才能讓心情與生活變得彷彿是娟印柔情的版畫,既樸實又強烈。薄暮將近,那屬於台南人的夜晚即將升起,府城的夜晚不是吞噬,而是綻放。這,是專屬於台南人的夜景,更是台南人的驕傲。這張五光十色的網,浸染人文幽香,邀請著全球的人民來舞動生命,網住留居此地的情懷。

Read More

〈中華副刊〉安心

■扈嘉仁 我為那些 不存在的事物 而感到安心 做出選擇 如果便是相信 有人經過我 有人遲疑 微雨的天氣 掉落的水 在水的懷抱中睡著 雨躲進了雨 我試圖慢慢看 看風坦露它—— 深藏已久的核心 我只想從面前 找回些許 些許的自己

Read More

〈中華副刊〉高山、低谷、曠野

■原翎力 內在性總有一處野性大森林︰充滿高山、低谷、曠野,偶而瀑布與溪流轟隆隆傾洩、經過,雖然也會遇見了一座座叢林與舊橋,只是季節轉彎處的豔色四溢,令人選擇遺忘舊事纏意的悶騷動。我曾在春季離去,也曾在夏季再次接近,卻不曾遺失高尚信誓,而秋季來訪,我依然關懷依戀不捨的那整冊深藏心櫃的五線譜,雖然冬季襲來,我還是靜默靈視音符無聲跳動在安詳的大琴鍵。字字詩句也曾偶而擱淺、停滯在最神秘的深靈秘室,沒有句點。 並非困局、末路僵局,而是瞬間虛空投擲了一個問號墜落心海,驚醒了海豚家族在遷徙儀式,特別關注時間的囑咐,沒有回首。思念讓我孤獨行走低谷。休憩瞬間,遙望巨大曠野在前方,四周背景是叢叢高山峻嶺,凝視我的出現,而我總是滿懷驚嘆號對峙無限擴展綿延的填充題,在岔路上,等待我寫下最深情的想望。在這座森林,猶豫不決是精神氣質。偶而迷路,這已是常態思路語法在偏離熟悉。陌生?令我苦思嶄新行路需要智勢感性膽識。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南美館快閃散場後

■蘇佳欣 2024年七月14日下午,在南美館舉行的表演結束,由LaLa合唱團與台南佛朗明哥舞蹈,歌舞合體快閃後,Snow與我之間的那種似有若無、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突然湧上心頭。從以前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幾年,我們不曾有什麼合照,有的是心靈交流而已,那便就足夠了。老實說,在現代快速變遷的世界,即使有了厲害的AI,也不一定有真情真愛。驀然回首來時路,才發現我們兩人一直都沒變。 想到我們都變那麼老了,自己都會嚇一大跳。想當初還青春,一起歷經了出版社編輯,曾經用手寫稿、用紅筆校稿的時代,想當初要跨越千禧年時,還在糾結要如何電腦排版,殊不知道不久的未來,是完全要用word寫文章的世界。同事就是有老同事才好,同世同代共事,妳懂我要講的,妳講的我也懂。 要我服老沒問題,但是不要太常回想當初比較好,我會不自覺就感傷起來。時間在走,人心在變,不變的還是朋友。幾個月前與當志工的Snow在南美館偶遇,我向她詢問幾個藝術的問題,對於看不懂美在哪裏的我來說,以為多問一些,也許會多懂一點。 即使人在現場,仍然看不明白展場中的標語,及其所代表的意義,特別是那句「藝術是自由的力量」,用日文的片假名與漢字共通表現出來,簡單到「不明所以」。Snow回答:「或許身心障礙是不自由。相對來說,藝術是自由的。」我想了想,猜測這是南美館志工的標準說法,或是Snow個人的想法?心中OS許久,又不免自我懷疑:「難道身心健全就自由嗎?」 我的想法經常在空中飛翔,有時記錄,有時放棄,有時不小心說太多,有時卻講得太少。直到Snow靈光一閃,抓住瞬間,「何不讓歌唱與舞蹈結合呢?」我又回想起屬於上世紀熱鬧的編輯會議,大家總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問題,卻不知道如何解答或整合。Snow話不多,但都對。她總是登高一呼的那個人,我總是支持相信的那個人。這回身體力行,我終於懂了,有時歌舞的感染力,甚至超越文字,某個程度來說,更具有自由的力量。 歌舞合體高潮結束後,我從樓上望下看她一人忙進忙出,與美術館人員討論事後種種細節,我沒聽到他們說什麼。可想而知光鮮亮麗的表演背後,還有後續要處理要歸位的問題。我在二樓寄出「台南400」的明信片,給那些曾經在台南,現在去遠方的朋友。不禁又想到那句流行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跟遠方的田野」。Snow和我並沒有選擇詩或遠方的田野,我們都選擇最平凡但不苟且的生活,與日常最貼近的台南,在陽光灑落或光影交接處,唱跳著心中的鼓聲若響。那麼,到底合唱一開始,那個男聲,是啊啊啊的悲傷,或是哈哈哈的快樂呢?我還是就要問我的Snow。

Read More

〈中華副刊〉杯底不通飼金魚

■王瓊慈 從台北搬回雲林鄉下不久,朋友帶著家人來訪。怎麼招待客人用餐?想了許久,後來我到菜園採了韭菜,包成水餃,餃子煮熟後,把餐桌搬到三合院後面的龍眼樹下,吃了一頓「野」餐,賓主盡歡。朋友回去,我卻被家中長輩責備,說我怠慢了客人。原來長輩認為遠來的客人,理應大魚大肉,請到餐廳好好招待才是盡地主之誼,怎可以吃鄉下的小菜? 宴客是一門藝術,滿漢大餐、國宴等,是高規格的禮遇,婚宴也必須是山珍海味,讓賓客不醉不歸,才能體現主人的誠意。每年到了尾牙,老闆宴請員工,犒賞一年辛苦的工作,也要魚肉珍味,豐盛的饗宴,賓主盡歡。這是應酬犒賞的餐會,要讓參加餐會的來賓,感受的禮遇,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宴賓客講究到名餐廳,講究美食,追求的是排場,講究的是豐富、昂貴,這是社會風氣。 朋友之間的飲宴,少數人的聚餐,要如何安排呢?王維宴客詩《臨湖亭》「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在湖上對飲,面對山光水色,文人風雅,不需山珍海味,小菜幾盤,清酒幾盞,拋卻天地間的俗務,離開繁華的世界,這樣的餐聚,真是心曠神怡。每次想起詩聖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的情味,就是好友見面,在鄉村野地生活的主人,把家裡栽種的蔬果,自家養的雞鴨,做成簡單的飯食,就著此時此刻的氣候,一起就食談天。若有十五月圓,在窗下映著月光,賞著夜景;若有落雨,春雨也好,夏雨也罷,澗聲蛙鳴。鄭谷「顧渚一甌春有味,中林話舊亦潸然。」好景與君共,能有共鳴,心意相通,就算無言。 只要知足,生活並不艱困。看看現代人,除了民俗節慶,一般人過紀念日有數不完的名目。家庭裡,光是慶生會就有吃不完的生日宴;職場上經常有會餐,慶功宴……到處都有牛排館、宴會廳、烤肉店、羊肉爐……應有盡有,連鎖速食店四處林立,選擇性多,想聚餐、唱歌,不須選日期,想吃就吃,想去就去,約了就走。吃什麼不重要,重要是跟誰一起吃。這就與呂泉生創作演唱的閩南語歌謠〈杯底毋通飼金魚〉的意思一樣:「杯底毋通飼金魚,好漢剖腹來相見……興到食酒免揀時,情投意合上歡喜。」 如今回想那頓菜園裡的水餃餐,我還是非常歡喜,因為那滿滿的誠意,是給真正的朋友的。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 〈相見歡〉.寒夜遇舊

■子寧 梧桐葉落西風 月溶溶 玉骨暗香疏影 喜重逢 紅蠟淚 綠螘醉 與誰同 寒夜客來酒暖 舊情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