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八月的日本傳統舞

■蘇穩中 八月的日本突然變得熱鬧,讓人感覺到全國各地都動了起來,因疫情停辦兩年的諸多祭典更陸續隆重恢復,大和女純日系的和服色澤也變得豐富起來。其中,盛岡三颯舞與德島阿波舞更讓人容易陷入她們藉由舞姿帶來獨有的美學情懷中。 首先由太鼓帶動的盛岡三颯舞,在東北開始愉悅躍動著。大和女穿著艷麗和服跟著鼓聲一起跳著三颯舞,當中有許多高校的同學也跟著跳著,開心迎接外地湧入的遊客,我則見證了日本人對自我的文化認同如此深厚,就是從小扎根從參與祭典培養文化認同,相信日本也是亞洲將文化傳承做得徹底的國家。 即將進入秋季的日本東北,最重要五大祭典之一的「盛岡三颯舞」,相傳是當地信仰神三石之神聽見鄉民呼喚進而制伏了惡鬼,並要惡鬼在石頭壓手印,這也是岩手縣名稱的由來,當鄉民看見三石之神大顯神威而歡呼起來,更呼喊SANSA、SANSA的聲音,據稱就是三颯舞原型。 遊行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三颯舞小姐,他們的氣質特別出眾,和服也極為美麗,更是全場的焦點。他們跟著太鼓的節奏跳著三颯舞,大聲喊出「SAKKORA CHOIWA YASSE」,SAKKORA意思就是「呼喚幸福」,大家聽到也會心一笑,覺得很溫馨吧。三颯舞演變至今,雖然仍有敬拜三石之神的原意,但更多的是,也祈禱每個人都能幸福,且平安度過即將來臨的寒冬。 日式祭典總像是一次又一次豐饒美學的極致展現,日本的美學觀,實踐在他們多采多姿的和服色澤,像是三颯舞小姐身上的和服顏色每年都一定會不同,也讓人懷抱著新鮮感期待出席每年的盛典。距離三颯舞超過一千公里路程的阿波舞發生在漁產十分豐富的德島,服飾的絢爛程度幾乎讓人神迷。 大和女的阿波舞總舞,是阿波舞整場的最高潮。每個觀眾都聚精會神地看著她們緩緩走來,在三味線的音色間,一致的手勢、齊一的步伐愉悅的起舞,而那斑斕色彩的浴衣重擊了我,舉手投足間都充滿著最經典、最美妙的日式風,彷彿帶點二戰後刻意保存的古風。 四國德島的阿波舞被譽為日本三大盆舞(盆踊り)之一,盡管起源眾說紛紜,沒有一種定論,但毫無疑問德島已成為日本最重要的阿波舞復興的象徵城市,在昭和時代的戰前,深受西風影響的日本,早就有觀賞阿波舞的習慣,二戰後更發展成德島一年一度的觀光盛事,透過輕快舞動的大和女子,打響德島平時安靜、祭典盛況的城市名號。 她們走到了步道的中間點,在すそよけ(襯裙)襯托下的婉約,已令人神迷,而她們雙腿反覆律動姿態更在婉約中顯得雍容,偌大斗笠下也顯更神秘,雖微笑神情的同一性往前走著,但幾乎都被全身律動給無限吸引著,卻也在她們感覺含情脈脈地微笑中,互相拉扯著我的心靈。 好奇每個舞者都有靈魂吧,舞蹈如此整齊劃一,沒太複雜的姿態,想必一定練習很久,特別是日本入夏後的高溫也讓她們過程中飽受揮汗如雨吧,但經過練習後的她們,終將阿波舞的色澤在世人面前發揮到淋漓盡致,而她們的微笑就是自信的展現了,用嬌柔帶點剛毅,或可形容這群大和女在詮釋日本文化的純粹樣貌,沒有理由不去愛這樣的日本。

Read More

〈中華副刊〉草原耳環

■談炯程 篝火暗動,夾鼻眼鏡般的 草,反扣著,是魚尾紋。 他們停下,汽油機在工裝上 發動開線的攝氏度。   「由銀針驗收那縷愈合: 耳孔中的蒸汽,讓玉石 斑駁泥漿的血統。她的鼓膜 仍是鑲著黑色水珠的馬蹄鐵。」   當她新晉了懷柔的綾羅, 讓腳掌,適應蒙古馬 桶箍般的肋骨。這傳呼機 被一串足環斷續、鏈結。   平原從他指尖皺起如打濕的 紙餐巾。那些墓葬,位置 潦草:考古報告里有渙散的 盜洞。他們開著吉普車   在歷史的鎖孔內留下轍印, 青銅,構成術語中增生的 邊緣,琥珀曳動,正如 泥濘的花生殼。這鴨骨白   屬於匈奴人的箭簇,但 她是另外的,她被掛在了 那張繡像和她甬道般 垂徑的身份,備著鞍韉。   櫥窗內的耳環有細密如 一場伏擊的金黃,然而指紋 是靶心,殘留在它表面, 珊瑚礁上,繃緊茶葉的弦。

Read More

〈中華副刊〉泊浪

■陳玉姑 曉峰的手不大,但握著我的手足足夠了。 街道上盡是排擠不掉摩肩擦身的人團,像一筐魚苗被倒灌入水,一番推擠掙扎潮湧流離席捲散脫後,再也找不到原先熟悉的組合。 人很擠,蜂炮從四面八方,無定向的扔擲過來,分分秒秒有「中炮身亡」的威脅。 曉峰雙手持著透明防炮塑膠片擋在身前,又跳又歪的閃避天外飛來的每一筆帶美麗尾巴的蜂炮,忙碌之隙仍撥空回頭丟來「好刺激」三個字;而躲他身後跟著陣跳喘息的我,直嚷「好恐怖」。 人真的多,比魚貫更甚,皆全付武裝,像ET。 啟楠、景謙、婉菁和我們早沖散,舉目而視,我熟悉的世界就只剩曉峰一人了,他怕眨眼即不見我,要我抓著他,而他的肩滑不溜丟,兩人聚聚又離離,他老在人群中回首尋我,真也辛苦。 最後,他找到我的手,索性牢牢的握緊,戴著粗厚白手套的兩隻手,像給紗布包紮繃固般,我們似乎感覺到彼此那遙遠似輕喚的手溫裡的訊息,卻不再說話,烽炮已夠尖銳,人聲已夠喧吵。 他趁著人隙靈巧鑽溜,我則依勢配合,偶而側過臉看他連衣帽下神情的眼:堅毅不懼。很勇敢,像一座山。他現正護著一名女孩衝鋒陷陣的穿越烽火,他不能讓她覺得不安全感。而我,再次低下頭看看兩隻手兜拉起的美麗V形符號,竟然心中微然怦動起來。 他一定有所不知,他是第一個握著我的手,昂然跨步於長長路上的男孩。 蜂炮的「咻咻」聲乘著夜空尖銳疾速的劃到街心,街心的「勇猛者」大都是一張張年輕得幾具挑逗性的臉,還在大學學長大的娃兒。 「年輕」有時和「冒險」是同義字,而「冒險」的下一個詮釋,則是「狂喜」或「狂悲」,都好,因為都有味。   ※   前一日夜半,因著幾分微醺,與曉峰話瓶子一開,竟至破曉,溢出了滿室的酒香。 他養了隻鳥,像兒子般放在掌上疼,我順撫著牠的頭,問道:「你兒子叫啥名字?」。 「叫玉姑,咻咻。」他不加思索對著他兒子吹噓。 「嗯!好名,好個俠中女。」輸了一步只好認了! 而我們都小心的守住屬於自己的酒中香,不想讓對方錯飲盜了那香中酒,沒人敢再為酒褪後的清醒做善後工作,那是乏力且累人的,所以,陽光一灑下,就又各自還回本來的面目。 有些遊戲,一生只能玩一次,因為那舌根餘味就像剝吃一條青澀的香蕉,未落熟。而有些遊戲,一生玩一次也就夠了,如赤裸的把自己扔擲在鹽水街心打蜂炮仗,除了難得拾得的心情外,還有季節性的情心。   ※   是不是因為常認定「唯一」,所以對未來始終浮泊在蒼茫的悲涼裡?包括愛情? 只不過,我真的希望我不是。

Read More

〈中華副刊〉「畫裡畫外」 李民安的插圖散文集 新書分享會(台北場)

時間: 10月2日星期天下午2:00 地點: 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 教育大樓一樓「遇花源」咖啡 (捷運淡水線劍潭站下,2號出口步行10分鐘)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兩座島

■王崢 懸崖上 一頂草帽 應聲而落 一座島升起 一座沉沒 在海浪的背後 草帽起伏 同一種疑惑 海鷗嘴裏銜的 幾顆珍珠 何時歸還我 我的墮落 一串瑣碎的心 沾滿鹽漬 沙礫 和珊瑚的骨骼 一陣風 連著一群蟹 在洞中 念同一串咒 吐著廉價的泡沫 做好覺悟 孤獨的島民 並非享受 一切意外的收穫 潮退了大半 夢見了 對面島嶼的輪廓 放心吧 誰戴上草帽 誰就離開我 回到海上 回到懸崖盡頭 再次沉默

Read More

〈中華副刊〉爸爸那台車是水藍色的

■方晴君 小時候因為家庭的關係,爸爸只有寒暑假才會帶我們出去玩。載我們出去的那台車子是很少見的水藍色,非常漂亮。 在車上,爸爸喜歡聽高勝美的山歌和老歌,車上的音響真的很好聽,有時會放純音樂,他會看著手中的導覽圖,帶我們到達想去的地方。 通常是兩天三夜的家族旅行,有一次去高雄,因為要渡河所以會連車都開上了船,只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朝夕相處。 有一次我看到小攤上賣了用貝殼做的烏龜,那一臉的呆樣,實在是好可愛,就開心的拿去給爸爸看,爸爸一臉怪異,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爸爸,你不覺得這個烏龜很可愛嗎?」 爸爸一臉的嫌棄我手上的烏龜,我心裡有點受傷,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明明平時最疼我的他怎麼如此冷漠? 那時媽媽走了過來說:「你爸有在簽六合彩,妳還拿烏龜給他看?」 小時候不懂那是什麼意思,後來知道了,有在簽賭的人,不喜歡看到烏龜;但因為我喜歡那隻烏龜,爸爸還是買給我了。 爸爸對我們幾乎是有求必應,他每次帶我們出去必點鵝肉,但我們最不喜歡吃鵝肉,他說鵝肉很貴,但好吃,也很甜美,可是那時候的我們並不喜歡,只會意思意思夾兩塊吃。他會跟我們分享,他覺得最好的食物,哪怕我們其實不愛吃,但看他那皺巴巴的面容,慈祥的樣子,就會哄他開心夾來吃,其實現在吃,真的是覺得美味,以前年紀小真是太不識貨了。 我們的家庭旅行去的地方並不多,但還是有去遊樂園﹑去了花蓮看峭壁﹑還去了很多地方,那是我童年,最難忘也是和爸爸之間稀少的家族旅行,後來,因為家裡的關係,我們沒有機會再出去玩了。 而那台水藍色的車子,在時光的變遷之後,也因為年代已久退役報廢了,只是它實在是太令我印象深刻,在那個童年時光,陪伴我們。 總在偶爾間,那水藍車上音響熟悉的樂聲,時不時耳邊似乎還能聽見,若隱若現……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們不是酒

■紫水晶 常聽人說,酒是越沉越香,這話容易誤導人,讓人以為它不似牛奶有保存期限,是放越久越值錢的。 然而,越沉越香的酒是有一定條件的,就拿紅酒來說,這裡往往說的是指密封在酒桶中釀造的酒,且必須掌握好溫度與濕度的變化才行。 這就好像人不可能永遠不變,隨著時光流逝,總有些什麼不一樣了,我們沒有封存在那,更沒有凍結時間的能力,更沒有可能藏在溫控的良好的酒窖裡。 就好像有些改變是不可逆的,也因此人變了,也變得有些情有可原了,畢竟我們是人,不是酒,就當是原諒對方,也當是放過自己,如此也才能真正放下,並重新開始呀。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致青春

■陳祖媛 他開部車停在學校後門的小吃街上,算準她下課的時間,坐在車上等她。 走過初中的懵懂,高中的青澀,聯考放榜的當下,禁忌的早戀也同時被解放,堂而皇之的戀愛有理。他初中就喜歡著她,似有若無的那種喜歡,面對同班同學只能將情愫深埋心底。總算可以表白了,就在放榜的那刻。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成熟不是某個時間點,而是歲月的累積。電鍋煮飯,好了也別揭開蓋子,得悶上一陣子,米才會熟。進入大學有比較成熟嗎? 她從小就是個美女,大大的眼睛,美麗中見單純。她一直感受到他的關愛,總是熱心地幫助她課業。多虧有他,她跨過了大學門檻。其實心底早已認定他,也是不動聲色,放榜後的暑假他們自然而然走在一起,大家都樂見其成的一對。 今天是她的生日,他要給她個驚喜. 遠遠的看著一群學生下課從學校後門走了出來,他一眼看見她,她也看見站在車旁的他,著實驚訝。開心地上了車,車子滑過街區停在公園邊,他說,「生日快樂!」她嬌羞地笑了,低下頭來。旋即又仰起頭好奇的問車子那來的,他癡癡地笑,靦腆回答租來的。 「借我兩千吧!我拿這個月的生活費租了車。」安靜的公園,兩人的大笑聲驚擾了鴿子,飛了起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誠意與尊敬

■龔則韞 新冠疫情肇始,人們居家避疫,人心浮動,社會齟齬叢生,舉世紛亂無序,霸凌亞裔事端不歇,雲會拔地而起,我憂懼不已。期間與韓秀數次通話。自從雙親相繼離世後,能給我建議和商量的是先生和兒子,但是可愛親人有時也會膩愛我。只有她會給出逆耳忠言,剛聽會刺耳,心會滴血。 她說:「妳的第一職業是科學家,專心做妳的科研,才是正道,時間寶貴,流失了就流失了,不能逆轉,沒人可以幫妳要回或送妳時間。在此非常時期,妳要把握時間,帶著誠意與尊敬工作,給社會做出貢獻。」 聽到她如此冷竣嚴厲的話,我驚出一身汗,沉澱心情數日,方轉成滿滿暖意,不敢偷懶散漫,隨即埋首書堆、工作臺、實驗室,當有人透過她要我出面做閑雜義工,她一不做二不休地幫我推掉。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日夜做出科研成果對眼前難題有益,報告文章剛好適時發表。 五月一日,風和日麗,一上午我立於料理臺前切土司做指尖三明治,內有奶油藍莓醬、花生醬混藍莓醬、奶油肉鬆三種口味,一一插上牙籤,擺進塑膠盒子,爾後梳妝整齊,開車去王會長家會合,轉搭會長車同赴韓府茶敘,她笑眯眯說:「進門不必脫鞋。」長驅直入餐廳坐定,她看了一眼桌上人人買來的餅乾點心,直指我的三明治問:「這是妳親手做的?」我點頭。 「哪來的時間啊?」「我想做就會有。」「哦,我想學?」「嗯。」她吃了好多塊,我在美食專家她盤中放了三種不同口味,搏她一粲。 五月十五日她在三民主義大同盟大會現身主講:「國際禮儀」。我大學時修過一學期「社交禮儀」,老師是德國修女,我想探討這和國際禮儀有何不同?她說了很多,像母親般的殷殷叮嚀,循循善誘;譬如下午的派對,女士穿無袖膝下長小洋裝,男士穿襯衫配外套即可,但是晚上的宴會,女士一定要穿及地長禮服,七分袖,手套要過肘,腳穿絲襪及高跟鞋;男士要戴絲質領結,配絲領子燕尾服和袖扣。若穿旗袍,一定及地,也是七分袖,兩側開叉到膝蓋即可。席開就座後,可以脫下手套進餐,勿越過鄰座聊天。若在家開宴席,絕不可叫客人脫鞋進屋,一方面地滑危險,二方面不雅,脫鞋破壞殆盡整體妝扮。還有要相信科學,思維才會有邏輯性(她喜歡數學),所有衣食住行都要帶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誠意與尊敬,宴後要記得寄謝卡。記住,把所有愉快留給客人,所有清理雜務留給自己。 聽眾席的我頻頻點頭,因為有些話是家父曾說過,自我記事以降,他一生戴領結,說這樣才是紳士作風;家母一生穿旗袍,長短皆美。 五月十九日就職大學宣佈我獲頒「二0二二年資深輻射生物科研獎」,五月二十五日美國衛生院來函通知我的科研企畫案通過審批并獲科研基金,我喜出望外,只差一點「范進中舉」。在此馬拉松似的疫情中,我的努力被肯定,生涯被注入活水,身心靈頓感騰飛,我第一個想到她,衷心嘆服她的苦口婆心和先見之明。 生命裏帶著誠意與尊敬審視健康、工作、看書、寫作、婚姻、兒女、親友、寵物、家具、汽車、房子、社會、國家。心裏必然祥和,這勾起一段記憶,平時周六午後去合唱團例行練唱,都是有故事和詩意的合唱曲,前後唱過十一種語言,大夥從不會到朗朗唱出,中間流淌無數時光、奮鬥、不懈,一遍遍的機械練習。一日,團員珠帶來一大袋剛挖回的春筍,我興奮選了數根飛車回家,懷著感恩即刻清洗剖殼,留下筍肉切三公分細長條,先生煨出一海碗油燜筍紅燒肉,蘇軾說:「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吾等這菜不瘦不俗,油燜筍滋味遠勝紅燒肉,捧一缽珍饈,揀選所有鮮美嫩尖給先生,吃得靈魂拍案叫絕,熨平病中蒼白鄉愁,綻放笑顏,好欣慰,我嚐到了「敬重生活」的回味。 六月四日,合唱團舉行春季敬老演唱會,入場前得先出示疫苗注射卡和當日檢驗結果,方被允許表演兩場,唱了非洲曲「唱歌」、英文「一首搖籃曲」、法國民謠「我聽到風車」、國語「歌聲傳奇組曲」、臺語「當世界恬靜時」、英文「約瑟夫組曲」。第一場只有五十人左右,第二場卻是滿堂紅,贏來如雷掌聲,我特別想念一月謝世的團員本秀,性格開朗體貼,以前練唱表演都在她右側,今天戴著她生前親手做的格子領巾,唱著她喜歡的歌,內心充滿敬虔的悼念。 「誠意與尊敬」,多麼樸實但意涵深遠,我分秒謹記這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座右銘。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序葉政欣教授《澹園文錄》

■陳金雄 成大中文系葉政欣教授,編集《澹園文錄》即將付梓,囑余為序,殊覺榮幸!緣以彼此同鄉、同庚又同事,其學養人品,望重士林;此書呈現其學術慧命風華,誠可為子孫之精神遺產,後學之典範。 有幸提前拜讀《澹園文錄》。澹者,恬靜寡欲也;此足以媲美明代思想家、文學家焦竑所著《澹園集》。焦竑為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士林領袖之一,詩文收錄成書,為當代及後世所推重。葉教授治學行事風格,應符恬靜寡欲,動靜有節之意趣。文錄集結論著、雜文,及相關資料,洋洋大觀,後先輝映,彌足珍貴。 回首民國七十(1981)年秋,筆者有幸,應夏漢民校長之聘,由教育部轉成大中文系任教,因而得緣與葉政欣教授共事,效力成大。筆者初期兼任總務長,奉命執行拆除光復校區東北角違建戶,並新建文學院館,現改為中文系館。復以同為二十八年次,今屆八四耄耋之齡,且為高雄市岡山、梓官區同鄉,四十餘載交誼迄今。 筆者又與葉夫人謝金美教授,過去數年同於台南大學(南師)「校友總會」分任理事長、秘書長,共同打拼發展會務,回饋母校。兩家彼此緣深情深,允為教育志業夥伴。 葉教授係成大中文系五一級第三屆校友,台灣師大碩士;五四年返校任教,係首位系友返校任教者,於中文系學術薪傳,具指標性義涵。稍後又進修,得博士學位。專長領域為春秋左傳、尚書學、兩漢史學。教學、研究、行政服務各具優異績效。其間任教長達36年有餘,並兼任校長室秘書、中文系所主任、所長各3年。尤以熱心推動學術研討會議,籌辦業師重大壽慶,為文追思師長道範,為師友所仰重。 七十五年秋,成大與韓國光州「全南大學校」有約,兩校互派交換教授。中文系派葉教授前往韓國全南大學中文科教學一年,增進兩校學術交流及師生情誼,名揚異邦。 九十一年二月,葉教授公職榮退,為紀念萱堂鍾葉順女士,慨捐獎學金40萬元,嘉惠中文系學子。隨而應聘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直至94年2月正式退休,學術職涯豐盈多彩。又長期熱心參加孔孟學會、古典文學學會等學術團體活動,傳習道業,樂此終身。 葉教授與夫人伉儷之學術情緣,傳為杏壇佳話。原任教南師專與成大兩校之趙阿南資深教授的因緣撮合,洵為人間美事;兩造交往,情投意合,遂於五十五年三月締結連理;相濡以沫,鶼鰈情深,職涯同步建樹非凡。二人終身致力教育志業,民國八十學年度,兩人同時分任成大中文系與南師院語教系之系主任,上庠輝映;教養兩公子傳薪有成,允為杏壇典範。 葉教授伉儷注重家庭生活,旅遊觀光,保健養生,喜樂融融。經常帶領兒孫與親友,赴國內外旅遊,增長見聞,凝聚親情、友情。以中國大陸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即曾參訪1999昆明、2019北京,兩趟旅程,親友樂道。至於保健養生,則擅長外丹功與太極拳;外丹功具教鍊授證,太極拳則為台南市太極拳協會資深會員,曾應邀崇學國小校慶示範表演。目前居家後甲國中校區東鄰東興公園旁,每晨與拳友於公園,運動練拳,持恆不懈。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古今人生追求之崇高價值。現代人則於學涯、職涯奮力脫穎同儕,服務社會;追求「親情、愛情、友情、人情」四事之圓滿,父子師生棒棒遞接,薪火相傳,止於至善。《菜根譚》有云:「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是以政治家、企業家、各領域學者,勤奮耕耘一生,莫不於中、晚年有所撰述,葉教授之編集此文錄,也寓有這種用意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