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皈依

■王映涵 住院進出時間都不由人,可是每次都會被問什麼時候出來呀!每次只能等健保床,同間病人狀 況還有設備住院醫師那些軟硬體如何就是碰運氣,今天做完大腸鏡檢查,早上醫師來問我要今天出院還是明天,我毫不猶豫的說今天-在情感症狀疾病的求診過程中,兩家醫院兩種不同的感覺,然而,免疫疾病還在實驗階段沒有人說出個原因跟療法,治好治壞是病人還是醫師的運氣實在很難說。 家人覺得我吃花得過分,開始警告了:其實,一直找不到安身處,無論是家醫情感都不得,父母無法,我也無法一直靠著父母;弟弟,明言我的未來他無法也不想承擔,那也不是他該的。社會補助環境變化那些都是不能掌控的─看到同年有工作或者有歸宿,我羨慕;我責怪住院醫師不找出原因,不身評就開藥,可是,我發現有些東西是沒有原因沒有答案,人家問我的重心是什麼,看醫師嗎?我無法回答;習護,但是醫護知識不斷變動,以後執照六年要修一百五十個學分換照才有用,藥物一直累積,檢查治療不清楚,只知道是受罪。 第一床的奶奶一周要洗三次腎,做了相關的四個檢查也找不出腸胃原因,不過花蓮過來的看護真的把她當自己人,每天不厭其煩的回答她為何在這,第幾天了,有誰來看她,還會逗她跟她唱學日文歌或一些用語,幫她洗澡燒背搓肚鼓勵她進食,就好像<我的失憶女友>一樣,奶奶隔一陣子又問,又聽到同樣的回答,一天就聽好幾回。第二床的奶奶插管不太能言語,糖尿病的最後限水的她,嘴乾著一直喊口乾,聽的我心煩難受,自己身體不舒服,晚上又聽她一直叨念,忍不住問她嘴不累嗎,也弄不清有沒有意識,但是,平日看護陪伴,晚上假日孩子孫子老伴在身邊,讓我對照下,覺得更孤獨─幾次出入院,雖然同在一個房間,但是,一個人的呼吸孤單讓我害怕寂寞,到底哪裡才是我的歸依呢? 晚上我到洗腎室外面,經過加護病房看到抱頭痛哭的家屬,有人說離著手術室愈近好像關心也比較深,我也不知道,也許,清醒時看到親人會覺得溫暖,也許,無法再清醒,下一樓是嬰兒探視走廊,一堆人擠著窗口,還沒有身分證的寶寶,被人說媽媽的床號由護士推到窗邊,手機相機猛拍,一邊驚嘆生命的神奇,小小紅紅的臉,是一個個家庭的開始。記得老師說那時她生孩子,從產房到太平間是一條直路,生與死其實距離並不遠。 早上要做大腸鏡檢,看到檢查門我莫名的害怕,明明國三做過的檢查,可是異常緊張不安怕痛,我不想再聽到人家說,你不是很堅強嗎,我知道我退化軟弱了,我像孩子似的開始哭,本來一直覺得溫暖親切的護送還是有工作在身離開了。 檢查人員問我腸子有無開過刀,要我放輕鬆,要不然只會推長檢查時間,緊張只會使肌肉收縮讓自己更不舒服,要我把內褲褪到大腿,我問有無麻藥,她只是要我深呼吸,感覺一個管子硬生生的從肛門插入,我叫著伴著指示呼吸,開始灌藥灌氣,然後被繃緊固定,機器旋轉停格,兜兜轉轉的,未進食又連著幾天的清腸,還有剛剛的痛楚灌氣的不適,我的頭暈暈的,只能雙手緊張的拉著,身子隨著機器轉停,不能自主,好不容易聽到好了,又是一聲深呼吸,然後從肛門拔出管子後,要我排清後卻排不空的脹痛。 近午的檢查讓人發昏,病房忙碌的聲響不斷,要媽媽早點來,被怪不能運動。朋友說,家人可能對我進出醫院太頻繁麻痺了,我自己知道自己的軟弱,不管在什麼環境都一樣,我心中想,如果家人都麻痺了厭倦了,那整日看著的醫護人員呢? 團體病友以為相親,可是其實不同,人比人人鄙人,最後還能怎麼樣?表姊,今天就近的送來表哥的喜餅,年屆三十的他益發漂亮,聽說也快成親了,他問我媽媽呢?我一直媽媽的叫,淚, 流下來了:媽媽無力照顧我了,我知道那天會來,我退化成孩子只能哭著─食物悲傷,填的了一時,心中還是空落落的,好累,想睡又不能睡─我的年齡跟我的情緒不斷對比,成了不懂事,成了別人的負擔尷尬…… 有人說生病是業障,我也不清楚到底是家人的還是我的,照顧與被照顧相互的情感折磨,最後兩方都是疲累,何處是最後的終點,也許就跟我的病一樣,沒有因也沒有果,孤獨的,跟疾病在醫學中不斷探究,答案,在茫茫的風中。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幽暗伏流

■紀小樣 說井水與河水不犯的 不知更深的地底也有隱伏的牽連 更不知他們也曾是組成 同一朵雲的水分子;同一朵雲 落下的水滴   正如眼睛有光 不止是因為 晴朗,更是因為 潮濕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皆養子望聰明兼談洗兒

■宋玉澄 位在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內,有一店家的門廊下掛著根根大蔥,像一面掛在高處的短短門簾。人們在蔥的門簾下走過,不知那些蔥有沒有真的變成聰,讓自已聰明些,我不知道。 但見到有不少父母抱著稚齡孩子,望著懸掛的大蔥,在蔥下徘徊,那個目的,我卻知道: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已的兒女能聰明,而且是要大聰明。這樣的場景,自然想到,東坡先生寫的那首有名的《洗兒戲作》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世俗人的我在二十年前,初讀此詩,總對第三、四句不解。一位資質愚魯之輩,無何能順利做到大官?就算做到大官,又如何能對人民社會國家,做出貢獻?後來讀到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批評這首詩:「可笑。」,才知不是我一人有此感覺。 後來查資料,才發現此詩面世後,也是眾聲喧嘩,歷代皆有詩人各自解讀。明代《蓬窗日錄》中有楊廉:「東坡但願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蠢,生兒何怕過東坡。」。晚明林希元:「庭竹偶添棲鳳枝,忽承坡老洗兒詩。未聞公相皆愚魯,我滯天涯自數奇。」。明清際的呂留良:「養兒須令極聰明,奸黠痴頑誤後生。總是聰明都未透,沾沾止為一公卿。」到了清初,還有張毛健:「生兒愚拙到公卿,坡語傷時未近情。世上只今都惡拙,阿奴碌碌是聰明。」擺明了是首「反東坡《洗兒》詩意」之作;續至清末,吳振棫在也同樣質疑過東坡的說法:「便到公卿庸是福,任嘲豚犬總生憐。」其中,尤以明末的錢牧齋「坡公養兒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還願生兒獧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根本就在跟東坡居士唱反調。直到近代,吳宏一教授也有續作:「坡公養子望聰明,蒙叟癡獃誤一生。但願吾兒無愧怍,不須鑽驀到公卿。」倒是持平之論。 觀東坡居士一生屢遭貶抑,仕途失意,未料老年得子,在興奮又無法脫離平生不遂意的情緒碰撞下,「戲」作的一首小詩,竟像顆水滴,擾動了文壇巨河,掀動了日後千推雪;在另一層面上,也像個公案,在眾人筆下,各自注釋、演義、加註…;誠是文學史上的奇見。 然而真實又未被重視的情況是,坡公在寫罷《洗兒詩》不過十個月,又給小兒作了一首悼詩,題曰:「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遯,小名幹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哭之。」。顯然坡公筆下的洗兒主角,沒有魯愚、更沒到公卿;未滿周歲,即已夭折;留下白髮人送襁褓的大悲。 由至喜的戲作到大悲時的痛哭,在一年內發生,幾人能堪?歷史不是數頁,詩家又是善忘又擇片段,否則怎會有後續的嘮嘮大觀;常想若坡公復生,當以為那些詩作是在傷口中撒鹽!或是坡公不幸詩家幸的再次印證。 最後談談洗兒。歐陽修有《洗兒歌》:「翁家洗兒眾人喜,不惜金錢散閭里。」是指嬰兒出生第三天的沐浴,叫洗三朝;慷慨解囊,親友歡聚,表達對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及祝福。猜想應是後來「湯餅宴」、「湯餅會」或湯餅之期的濫觴;或更延續、擴大為近日的滿月酒,成為弄璋之喜。慶祝洗兒,是承平富足時的喜事。世事紛亂?或生活拮倨呢?洗兒,就是悲劇,不等三日,立即溺亡。據宋代王得臣《麈史·惠政》記載:「閩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則率皆不舉,為其貲產不足以贍也;若女則不待三,往往臨蓐,以器貯水,纔產即溺之,謂之洗兒。」 年幼時,依稀聽聞先母閒談過,直以為是天方夜譚。及今,年已古稀,再讀溺兒事,不覺已鼻酸。

Read More

〈中華副刊〉指明

■范榳 在暗夜裡,星子亮在森林裡 靜默懸掛著。亮在林間的樹枝 時間良久不動,像是在畫著 你的塵俗,和你的思念 在這處,浩大如山海經飄搖 在風中,仍聽見星星的去處 遷徙到遠處的草原,如候鳥熟稔 無花鳥是否睡著了呢? 在晨和夜,星子仍舊不眠不休 探尋著森林,如好好地生活 星子在眨眼時亮起,在城市裡   當山雀漸漸飛遠,我知道你將 永遠純真。如生活是一趟趟 火車的路途,蒐集寶藏般的交談 當潔白的勇敢也不再逃亡 祈禱如碑文上的手印,一切 都是風的果實,能夠讓人飛行 我們回應,我們回憶,清楚的 思緒。讓世界不再爭吵和喧鬧 讓美好如昨日、今日,紡織著 一整個下午。森林在閃爍。   連離去也變得珍貴,不捨得 也將回來。當觸摸著深深的 回憶。都是你清晰的掌紋 如樹林不曾忘記飛鳥停駐 你即將記得風的輪廓,迎面 溫柔地觸摸。當你清醒著 晨光和夜色,會帶來溫暖 切切如透明無色或者是 一抹幽靜而深邃的鯨魚藍。   如閃亮的星子,引著天空 你會學會好好地生活。 淡淡檸檬色的天光容納 你的喜怒、哀愁,你的笑 漾出紫荊花的色澤。 讓柔弱的風鈴,輕輕叮嚀你 慢慢睜開眼睛,讓太陽喚醒 我知道,你將記得這森林 與星子的細語,為你指明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夜雨者

■靈歌 別跳進悲傷的旋律 歌詞有沼澤   流星揮鋤 一鋤一個隕石坑 謊報是許願 其實陷阱 像手上無法兌現的彩券   能給自己的時間 分秒必針 刺蝟自慰 深入與拔出都是自絕   星星拔營時 斥候的雲開始回報 更悽惶的雨勢

Read More

〈中華副刊〉錯過

■鄭琮墿 我滑過水面 偶有激越尋找句點 尋找有人垂釣或汲水 滑過流星 滑過候鳥重來 滑過雨林充沛的季節 浪費不少時間願意相信 一切有解   你往水面投擲調皮的 石頭,突顯了我的缺口 一些話語亂了我的力氣 劃破了默默滑行的聲響 原有的節奏因此怦怦震動 有些什麼同時激烈閃爍 每個幽默都撞擊著我的地球   雨滴,注定親吻水的生命 你的出現是我的曾經 但無法就地撒野 落葉無法指揮水向 黑夜、蹄聲及你勇敢的唇 都無法撼動此時的 河,沉穩的流向銘刻你的渴 我滑過水面,往前 橋、車及讚美圍繞此時遼闊 卻是我揮霍著你的錯過

Read More

〈中華副刊〉忠方欣

■管英琇 曾經,和一個很相信我的朋友,鍾芳欣,聊到這篇,〈賣柑者言〉,我直接跳到結論,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或者學校、或者政府。 如果,沒有一點裡子的真才實學,沒有一點誠實的切實篤行,欺世盜名。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不行的。應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軍隊和學校機關,政府單位,(不論是小鄉公所或大行政院)都是如此。 一個讀書人,也是如此。 而且,花無百日紅,有晴天有陰雨,有冬有春。 要把握生命的春天,知福惜福,積福創福。 順境的時候,多助人多佈施多積存;逆境的時候,素位而行,居易俟命,易,有平常心,接受變動,在不拘束中,隨方就圓皆自在。 反正,不該倒行逆施、欺世盜名。 中方欣,鍾芳欣,思考的點,其實,是忠方欣, 忠,盡己之事。因為全力以赴,做自己該盡的責任,所以才開心。 因為忠信,忠懇,專注,人無論幾歲,都綻放自我,青青鬱鬱,芳香郁郁。都會很快樂。內心高興快樂,是因為認真專注。不管是遊戲或工作。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屈的畫布─致T

■蘇家立 把夜晚囊在懷中 甘心被一輪明月鏤空 你在山腰送別啟程的遊子 寬闊的背挺直每一幅 線條仍不成熟的景象   誓言呵護雙手框起的碧綠 你是一幀不屈的畫布 風雨難以弄皺,塵沙紛紛碎落 只許純粹的油彩悄悄紋拓 猶似黎明前的蔚海 銀色波濤輕推著每一張笑靨   寄宿畫筆的繁星,讓你揮灑 勾勒一座座永春的花園 徬徨的流螢有了歸宿 照亮城市的十字路 而燈塔在瞳孔中矗立 引領許多腳印跨越一張張地圖 你的脊索是慈悲的畫架 撐起茂盛的密林   將現實攬入胸膛的調色盤 指梢蘸了幾滴朝露 你劃出一抹蒼藍 天空在畫布上撫著山巒 山腳起伏不已的窸窸窣窣 面對你揚起的七彩 一一鑲進 不曾褪黃的風景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的現代《金鎖記》

■蔡哲明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與其他的小說篇章相比無疑是頂峰之作,無論是從思想或技巧上,都刻劃出身為凡胎肉體的天生無奈。 張愛玲在《金鎖記》中刻畫的女人「七巧」,自小就是麻油店出身的下層階級,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憑藉勇敢剛強面對勾心鬥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一個悲劇故事,不禁令人聯想身在都市叢林的你我是否也有這般矛盾。 我出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的開幕儀式演奏了科普蘭《凡人信號曲》,似乎也注定了我追逐平凡,我不打算要寫一篇勵志突圍的人生道理,反而是要鼓吹一種偏安知足的生活哲理,畢竟身為絕大多數平凡人的一員,又有什麼資格告訴你要怎麼過活。為了逃離宛如現代《金鎖記》的桎梏,只能嚮往一種平和的生活態度,我可以不追逐學歷的頂峰,但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我可以來取捨工作的類型,但我絕不接受淪為生產線上的附屬品。我看著1990年後出生的世代,有的走向七巧般的「外在人生」,隨波逐流信仰佛系人生,因為努力帶來的痛苦逐漸壓倒回報帶來的快樂。有的卻走向七巧般的「內在人生」,憑藉性格想要改變生活,最終發現降低欲望才能得到生活最原始的純粹。 我們都是現代《金鎖記》的一員,身在都市叢林總是錯綜複雜,唯有找回內心的純粹,才是掙脫命運枷鎖的良藥。

Read More

〈中華副刊〉阡陌斑斕

■高逢祐 心如剛竄出枝頭的嫩葉   目光如刃, 陣陣寒光閃爍, 奪去堅韌的理由, 它只想 在殘破的陰影裡 沉浮   佇立在斑駁的罅隙上 試圖生存。 綠是眾人對葉的追求   黑影已褪去 紅色脈絡伸展 藍色的莖蔓延 突兀 是長成高聳的養分   如今 檢視葉子時 我們不再偽裝 不再偽裝成色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