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菩提

■蔡忠修 深入泥土 牢牢抓住 我是一顆菩提 中年後的歲月 我是時間 菩提寺裡的菩提 沙沙落葉 菩薩聽見 沙彌聽見 香客也聽見的季節 僧人走過菩提寺   菩提非樹 樹是菩提 菩提寺的早課 一隻木魚游過 非樹非魚非輪迴   菩提是樹 樹非菩提 菩提寺的晚課 暮鼓後的晨鐘 天亮後 妳是菩提 我是那顆樹

Read More

〈中華副刊〉看曇花 水一夜

文/攝影 郎英 看曇花,水一夜(閩南語)。因她只在夜間綻放,雍容脫俗、香氣四溢,然花開花謝僅短短幾小時,盛開後旋即凋謝,所以後人習用「曇花一現」比喻美好事物或景象轉瞬即逝,聽來頗有些唏噓之感,可是在我看來,曇花在寂靜夜裡展現生命極致之美,生命雖短卻活得很是瀟灑。 季夏時節,發現綠園道旁幾株曇花已經結出花蕾,下垂花筒托起瓣狀花苞,恰似雙手合掌荳蔻少女,娉娉褭褭,柔美姿態惹人憐愛。掩不住興奮情,立即視訊女兒彙報佳音,並敲訂結伴夜探花容之約。 因抓不準曇花展顏時間,擔心機會稍縱即逝,錯過千載難逢賞花時機,所以約莫晚上九點就前往守株待兔。因為時間尚早,巧遇種植曇花的民家主人在門口乘涼,禮貌上告知來意並閒聊幾句,婦人興致勃勃說明這幾日的花況,還熱心分享曇花烹調羹湯的美食料理,讓這趟花之旅名副其實充滿了「色香味」。 近十一點,主人拉下鐵門準備就寢,剩下我與女兒繼續守候。雖然夜已深,路燈亦昏暗,但因時近農曆十五,皎潔明月高掛中天,柔美光線灑落一地,很是詩情畫意,也更彰顯曇花「月下美人」響噹噹名號。不過煞風景的是,蚊子大軍藉機偷襲,除了引領翹首耐心等待花開,還得不時拍手跺腳閃躲蚊吻,忙得不可開交。 後來,實在不敵小東西的四面伏擊,兩人決定邊散步邊等候,每繞一圈綠地園道,就趨前關切花開進度,躡手躡腳探頭探腦笨拙模樣,在不經意目光相對之時,忍不住會心一笑,這不撓毅力癡傻行徑,可能此生難再見。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凌晨一點多,花口慢慢開了,陣陣清香撲鼻而來,令人精神一振,看著纖細花柱悄悄露了出來,成束雄蕊擁簇現身,雪白花瓣一層接著一層緩緩擴展……那充滿仙氣花舞秀,很浪漫、超夢幻,美得令人難以喘息。 蔡幸娟《曇花》裡唱道:「思慕你的心,是一蕊黑暗白花蕊,日時不敢開,只有和月亮相做堆。」戀慕之情內斂含蓄,或許有人認為如曇花般的愛情有些淒美,可我卻覺得曇花不在白日與繁花爭寵,而選在萬籟俱寂暗黑深夜,獨占鰲頭艷壓群芳,更能顯其用情難能可貴,一如她的花語「瞬間的永恆」。因為唯有深情又堅持之人,方能守得花開燦爛,見證生命最精彩奪目那一刻。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冰菓店

■司徒慧賢 電影開場前十五分鐘,我們在極暗的國華街裡吃一盤哈密瓜。 那樣的冰店說來是「名店」吧,但有許多大叔在裡面抽菸。我其實不知道要點些甚麼不如就要綜合切盤。你很俐落先到裡面說要哈密瓜。切開的。像來過很多遍這近午夜的街道毫無人潮,毫無燈火。 為甚麼不點圓鼓鼓半個的呢。你說老闆很會挑水果所以全部都甜。原來只要看穿事物的裡外就可以經營一間小小的店面。仿若神異。切開的果子放在藍白色瓷盤裡。還有薑糖番茄。我喜歡那冰涼的叉子,滲出薄弱水珠像握有冰塊。你把腿輕輕抬起來,在空氣裡像星星晃動,微弱卻很像快樂的樣子。 我喜歡一切細碎像鹽晶的物品。水果上的凍霜剉冰或煉乳,再遠一點的沙丘,鹽山,用手撈起海水指縫間會留下黏膩的感覺。我們站在臨海沙丘上回頭看攀爬的鞍藤,用來壓沉海浪的消波塊已被砂土掩去大半。堆積而成的沙洲。 我所來的地方也有狹長如連島。那是某個水位不斷上漲,將被淹浸如消失的小地。 該如何言說呢。海風吹過頭眉隱隱有痛的感覺。你喜歡到哪裡騎車就去,偌大的潟湖鹽田盈納你如木造的船。我的鞋子陷入流沙,乾脆就坐下來脫掉,倒去。吃熱炒店的時候,有鹹蛋苦瓜與菠蘿,我不能清楚說出自己正在做或寫些甚麼,無從亦羞於談論所有的可能。你偶然也不想說話,我甚至不能分辨許多你如紙般的情緒,嘶啞地講讀一篇課文,低頭做夢連抄寫也不願意的學生,離開與否,去取與否,一切並非難料或多舛的命題。我們隔著造的桌子,海極南端屏障裡撈回的浮木小心翼翼翻動書頁而不欲打擾。許多積存已久的能量一瞬間就被耗去,譬如快樂,長久以來堅持著的許多原因,不知是不情還是不願,都不說出來。 休誇怪怪。以往我並不是如此安靜的,在黑夜裡互為隔涉如沙洲的形狀。

Read More

〈中華副刊〉貓奴海明威

■李郡益 厄尼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你也許知道他贏過諾貝爾獎,是文學界的巨擘,對文壇影響極廣,後世文人常以他為典範。甚至你還很熟悉他的幾部經典小說作品,像是《老人與海》和《戰地鐘聲》,裡面不乏由其豐富個人經驗寫成的內容。不過,你八成不知曉這位暱稱為「老爹」(Papa)的男子稀奇古怪的一面。簡而言之,海明威深深被貓所散發出的魔力吸引,他熱衷於貓的態度令人匪夷所思,如果有一部小說以痴迷為主題,他對貓的熱愛會是個極佳的題材。的確,在上帝的造物中,似乎只有一樣不該受到牽繩的控制,那就是貓。若說有種方式可以幫你躲避生命中的苦難,貓是其中之一。 許多喜愛動物的人養一、二隻,或者三隻寵物就心滿意足了,但據說海明威住在古巴時養了五十幾隻貓。除了海明威的痴情,他養的貓也十分特殊,那就是「多趾貓」——因為從前水手認為多趾貓會帶來好運,所以過去牠們在船艙上相當常見。事實上,海明威養的一隻名為白雪公主(也有人說牠叫雪球)的貓就是一位船長送給他的,由牠繁衍的後代就繼續在海明威故居生活。 海明威將這些貓形容為「呼嚕聲工廠」(purr factories),他還有句名言:「養了一隻貓,就會再養一隻。」起初他只撥出一間多餘的臥房當作愛貓的專用空間。然而,他最後愈養愈多,多到他決定讓這些喵星人擁有屋子的全面統治權。時至今日,這項特殊的傳統仍由他在佛羅里達州基威斯特(Key West, Florida)的莊園所改建的海明威紀念博物館延續。我愈覺得他愛貓,是因為愛他的家,而貓會漸漸成為家中有形的靈魂,在海明威一生錯縱複雜的感情世界裡,貓是精神和心靈的守護者。 我和海明威一樣亦喜歡貓,而且我始終深信貓的情感絕對誠實,無論是對自身或是飼主,遮蔽自我內心的渴望、吶喊,不過是在逃避現實的逼近罷了;人類會因諸多理由隱藏自己的情感,道出善意的謊言,感到痛苦卻要刻意營造歡樂的氛圍,但貓總是客觀地看待生活,生活是無時無刻的,在生命的長河裡,我們都以彩虹為衣。 我認為貓同時兼具柔美、粗獷……等多種特質,所以無論人們的性情為何,彼此都能產生一種奇妙的和諧。在人生的陰暗幽谷裡,如果以貓為伴,無非是最佳解方;在人生的光明巔峰裡,如果以貓為伴,無非是最佳推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女人三十

■文飛 剛過二十八歲生日,又往中年更近一步,家中的長輩更急於想要介紹對象,似乎認為年過三十歲的女人會找不到人嫁。而我面對一張張的相親照片,全都一一回絕,因為現在的我只想專心提升自己的價值。 在世人眼中三十歲的男人和女人所擁有的價值大不同的,同樣是三十歲,男人的身價總會和事業劃上等號,他會在世人的眼中成為有能力照顧妻子、養兒育女的黃金單身漢。而女人的價值卻是用年齡和容貌去衡量,二十幾歲的女人正值花朵綻放美麗與芬芳的時期,三十歲後女人則一步步走向枯萎,身價也會日漸貶值,這也是許多女人和長輩急著在還年輕貌美時找對象的原因,也因為如此許多女人塗抹著各種保養品來抓住青春的尾巴,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維持住不斷消逝的價值。 而我認為三十歲的女人可能會面臨花開,也可能面臨花謝,如果一個女人順著世人的目光把自身的價值全建立在外貌和年齡上,當然一過三十歲便會開始走向枯萎。如果事業和成熟堅韌的內在才是她的價值所在,那麼她在年輕時的辛苦灌溉後迎來的三十歲,就會得到花朵成熟盛開的燦爛。 我不願屈服於世俗所定義的價值,不願成為只綻放一時的花朵,因此投入於工作和興趣中、我專心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財富、我規劃我的未來,我所做的種種努力只為了在三十歲過後,青春消逝而去之時,除了逐漸年華老去的容顏,我還能夠看見自身的價值。

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路燈的故事

■陳偉哲 1. 我們問路但 我們不回家 老是彳亍疑問和答覆之間 樹立夜間的感嘆號 喟嘆家 是一個遙遠的名詞   2. 肯定是全身爬滿貓頭鷹 不然三更半夜 睜眼狩獵醉漢 又有什麼過癮的理由 來豢養失眠   3. 睡眠很甜 但我夜夜都嘗不到 天亮便融化了   4. 跟漆黑交換視野 跟狗貓交換體溫 跟路向交換定位 跟白天交換睡意 循環著同款作息 使世界忘卻睡覺這回事   5. 我用眼光擊斃綿羊 成就我清醒的勇氣   6. 或許來日不被一條街道 提及名字 來世地圖不在乎我 如何苦苦練習站姿 反正自己不是首都的愛徒 所以我的死 與地球無關   7. 我努力再版光 促成光害持續發芽 你可不要告訴那些 殺戳燈泡的壞人   8. 即使把我扛上解剖台 你也不會發現任何 新的陸地 因為腹中刺眼的逆光 蒸散了所有好奇心   9. 假若我今夜毀壞 城市的故事 只是暗了一部分而已

Read More

〈中華副刊〉周班長與錢賓四先生

■宋玉澄 認識周班長是在民國60年,剛入軍校。初以為他是隊職幹部或是部隊裡常見的行政士官長一樣,平日穿著公發的中山裝,偶爾見他打掃寢室走廊、保養槍枝的身影,與同學互動不多,極少聽他開口講話。 久了,發現他住在一間儲藏室裡,室內一張空床,就是睡榻,陳設簡單,其餘的空間堆滿了被服等雜物;吃,雖然在餐廳,時間卻永遠與學生們錯開,打了飯菜就離開;其他作息就與學生一樣。 更久了,應該是到了三年級,他的身分才漸漸清晰,是名退伍老兵。一位早已退伍的老兵,無家無眷,單身一人,不願去榮家又不喜在外獨居,就待在老部隊。他說四十年來習慣了,清晨聽起床號起來漱洗,夜晚聞熄燈號睡覺;離開了,真不知如何張眼、閉眼。 那個70年代,他的腳色就像20餘年後,「刺激1995」的電影裡那位在鯊魚堡監獄中的圖書館管理員,刑滿出獄後,沒有自由的喜悅,只有不適的艱辛,結果懸樑自盡。電影裡如此,真實的周班長也可能如此,幸運地是周班長一直選擇在類似軍校的部隊。他在熟悉的軍事院校中遊走,知道哪條路人最少,就是自已的路;他靜靜地寄生在學生隊裡,是隊裡的黑戶,一位不能公開的人,一位被單純學生認同的老同學,一位被隊職幹部接納的老榮民,生活在於法不合,卻在情理中的夾縫裡。 人就是一種比較聰明的高級猿人。學會與習慣了某種生活方式後,就不想變動也難以變動了。好的是周班長真的聰明。他要離校了,他要回家,回到他的山東老家。走前,近兩百位同學捐款,那是個極大的紅包,祝他風光回鄉也晚年康愉;那應是民國63年年底的事。 周班長走之前的民國56年10月,錢穆先生自港來台,隔年定居台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素書樓,教學著作不斷。22年後的民國78年,竟發生素書樓不當佔用之論,旋於民國79年5月遷出,三個月後過世;三年後,歸葬故里──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先生,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他一生堅持保存中國文化,堅持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的大師級人物;讀文史或對文史有興趣的人,對他都有一份敬慕之情。維基百科裡介紹他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中學創校人……。 錢先生與周班長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一個是默默無聞的老兵,一位是名聲響徹天邊的學者;結局都是魂歸故里。但走前的情境卻是天壤之別,一個接受滿滿的祝福與贈禮,一位卻背負了歷史的委屈。 或許一句:時也命也,可以帶過。但帶不過去的是,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的快速流過與淹沒,留下的或許是無波的平靜表面,深沉在底的卻是某些珍貴又無法言說的文化情操,讓人沉思與浩歎!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離開書桌之後

■余能城 「重返」與「離開」是一體兩面的。當我們重返書桌,也表示著我們曾經離開書桌。我拿到楊佳嫻甫編選出爐的散文讀本《當我們重返書桌》時,最先於腦海浮現,不是佳嫻所言:由書桌衍發出閱讀與寫作能凝思內外世界、梳整表達感受信念的重要作用。畢竟只要起心動念重返書桌,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已不證自明。對我來說更加困難的是起心動念之後──離開書桌,何時能重返書桌? 我在不同求學階段都會幻想,畢業就要放把火將滿載著自己樂趣與怨念的書一口氣燒光,藉此宣告終於遠離書桌。當然至今都未曾實現。 不過要遠離書桌,實在也不需要使出激烈手段。 那年秋季好不容易結束研究所生涯,一個星期後便登入國軍online。接著在全營同梯面前,我手執籤王對著麥克風唸出自己抽中的歸處「東引」,於新竹的新兵訓練也隨之結束。然而,東引究竟在哪?台灣很小,彼地卻已脫離我對台灣地理的認知範圍。 在有限的新訓假裡,我將下部隊的地點告知親友。一時間,大家好像也不太清楚東引於何方,但又有許多外島當兵的經驗迴響──至少應該是個無聊的地方吧。我再以東引為中心google得到一些關鍵詞:國之北疆、冬冷夏熱、台馬輪等。總算有了東引是比遠還要更遠之處的輪廓,便開始著手收拾行李。 我把初入伍的新手裝備替換,放入能把整顆頭罩住的毛頭套、加厚的衛生衣褲、毛手套、暖暖包、暈船藥,另外深覺東引會很無聊便順手加入齊邦媛的《巨流河》、伊格言的《噬夢人》。雜物衣褲塞滿了黃埔包還外掛一個旅行袋。做足萬全準備回新訓中心,準備撥交東引,卻沒想到因為一聲「先去高雄受訓!」我竟拖著防寒裝備先前往如夏的高雄,才轉折抵達遙遠的目的地。 東引的日子時而掃地時而除草時而擦車時而衛哨,與在台灣本島服役的同梯比起來稍微有自己的時間,加上週休一日圍困於小島的島休。生活常面對大海,眼前波光粼粼,反覆假想退伍後無定的未來。這都沒能讓我把從新竹帶往高雄再帶往離島的兩本書從包裡翻出。 一直要到兵役最後幾天,返回台灣營區裡待退。每天醒來後都在中山室裡等待,清楚意識以分以秒計的時間潰堤,完全沖走自己那想無可想的有限人生經歷,我才將《巨流河》、《噬夢人》拿出來讀完。那是我一年內的閱讀量。   回到「重返-離開」書桌。當兵是我遠離書桌較長的一段時間,然而重返就在一瞬間的行動便開始了。當然,我並非想說重返書桌的瞬間必須來自於窮極無聊的生活,而是無論當我們離開多久,只要覺得自己有需要的時候,便能隨時重返的易事。這件事情對現在的我來講,是每天零碎地往來發生,就如佳嫻在序言,以書桌和沙發為喻,指出生活的嚴肅與輕鬆的狀態,「日常中誰不是在這兩邊奔走?但是,生活何必如此二分?」閱讀寫作亦如此。 然而,大部分人的狀況可能是求學階段結束後,就不再回到書桌。原因可能像我曾強烈地將閱讀寫作的想像與升學綁在一起,另一個可能是自感難得其門而入。這次的《當我們重返書桌》以性別、社會、歷史、生命回憶等多類主題劃分,選了二十八篇當代散文,並於篇後輔以編者的閱讀筆記給讀者提示。這聽來好像又與某些嚴肅的事情扯上邊。只是選讀本都難免有編輯訴求與知識框架的存在,以此說來,便更感重返困難,書桌的灰塵似乎難有撣去的一天了。不過,這讓我想到當兵時常聽到的「外表嚴肅內心輕鬆」,當時雖然莫名其妙,現在展閱此書卻格外有感。

Read More

〈中華副刊〉萬聖節十四行

■紀小樣 你搗了一窩蜂 還搗蛋跟我要糖   你有自己的萬應公 我就該有自己的萬聖節   你早我一百日放了水燈 也該容許我點火 一夜   中元節過來 站在愚人節對面 呵!幽默感啊應該比愛情還多……   是啊!萬聖節──OH MY GOD! 我那麼喜歡南瓜;你還讓我 得攝護腺癌。   不怪你、怪誰?──那麼 陰魂不散……害我一生 老抽中鬼牌。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妳和雨之間

■林瑞麟 雨一如預期與妳 落在台北最美的書店門口 我們各自撐開想像 走進水洗的風景裡   為了探索妳的世界 我買了一把兩人份的傘 妳卻獨自走進漫開的雨裡 雨走進季節 我們沒有再相遇   書店宣布結束營業的前一天 他們談論雨的可能 妳舉手發言 一行一行,顆顆粒粒 著眼於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 然後提前離場   我跟隨你 一起關注即將絕版的美 在這乾旱時節,不用說 雨和妳一樣 是抒情的耽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