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凝聚在石榴樹上的親情──簡評泰國電影《奶奶與外孫》男主人公的成長

■犁航 「卻將密綠護深紅」是宋代楊萬里的《詠榴》中的名句,石榴樹果實內部結構複雜,子實繁多,緊密相連,寓意多子多福,象徵團結友愛及生命繁榮。在希臘神話中,石榴樹被認為是生命之樹,果實象徵愛和生命的源泉。泰國親情電影《奶奶與外孫》中的石榴樹,蘊含著豐富的隱喻:將上一代對下一代永恆的親情之愛喻為密綠,將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反哺喻為深紅!親情關係中的哺育與反哺,是這部電影努力探索的問題,呈現出多層次的精彩! 親情電影強調家庭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地讓觀眾認識到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和支撐有利於增進親情,促進關係融合。影史上親情電影眾多,但真正能穿越時空的作品極少,如《大魚》、《雨人》、《不一樣的天空》、《海蒂和爺爺》、《美麗人生》等都是成功範本,《奶奶與外孫》應該是近年來最成功的親情電影之一,它以誠懇的態度,呈現了親情在傳承過程中堅韌而蓬勃的力量。 男主人公阿安的親情動盪不安、循序漸進,點點滴滴讓人揪心。阿安是當下三「離」一代的代言人,他的親情成長經歷了極其漫長的過程:遠離現實,完全沉迷遊戲。不管是自願還是被蠱惑,阿安退學將情感寄託在遊戲世界之中,與現實脫軌,完全無法融入周遭。阿安幾乎沒有咂摸過親情,母親的愛,於他而言是理所當然。遠離親情,夢想逃離家庭。阿安與超市工作的母親確實難有共鳴話題,他始終回避現實矛盾,沉溺遊戲世界,無意參與家庭事務,以遊戲作為消磨時間的工具。遠離責任,一切自我中心!奶奶一直在哺育阿安,阿安心中卻沒有反哺的概念:一是自身能力較弱,即便想得到也做不到。二是母親還沒有衰老到需要他認真思考反哺的程度。當阿安無意從堂妹阿梅處得知她伺候爺爺送老歸山,爺爺給她了一套價值不菲的房產。他猛然醒悟,向阿梅學習,照顧臨終的親人?短暫的週期,豐厚的回報!阿安找到了暴富之道——照顧奶奶,以期獲得堂妹同樣的收成。 三種遠離都是人的動物性使然,趨利避害,雖不理性,於懵懂青年而言,似乎無可厚非。阿安,可以看作是當下「三離」一代的代言人。阿安暫別遊戲,和奶奶長期相處,阿安看到了奶奶堅若磐石的親情。 在現實世界中阿安絲絲縷縷地感受到了奶奶親情的浸潤,引發出阿安腦海中點點滴滴奶奶對他的寵愛,他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的潛意識在夜深人靜時開始發酵,他內心功利的堡壘開始坍塌,親情的種子開始復蘇。親情!讓阿安的靈魂深處有了由三「離」到三「別」脫胎換骨的轉變:告別迷惘,親情佔據內心。聽說奶奶將房產給了小舅,憤怒的阿安責問了輪椅上的奶奶,然後棄之而去。但半夜裡他還是不由分說地想念奶奶,忍不住調出監控查看奶奶的一舉一動。阿安的孝心日漸成熟,真正實現了傳統孝義文化所主張的舐犢之愛與烏鳥私情。告別自私,金錢感恩親情。阿安他將奶奶給他留下的百萬存單全部取出,給奶奶買了最好看的「房子」——一塊漂亮的墓地,實現了奶奶的臨終遺願,希望墓地漂亮一點,孩子們更願意去看她,奶奶心中渴盼的親情對親人而言竟然是一種零負擔的美好!告別怯懦,肩負親情責任。阿安發現奶奶不是被大舅接走而是被送去了敬老院,他的情緒爆發,去敬老院將奶奶接回家中。滿腔熱血地擔當起了無償臨終關懷奶奶的責任直至送老歸山。電影開篇清明節掃墓時,奶奶說如果阿安以後在她的墓地上亂撒花瓣,她會回來找他!故事尾聲,穿著奶奶買的新襯衣的阿安在奶奶的墳上故意將花瓣亂撒,他內心期盼,奶奶真的回來——回到他的身邊,再續祖孫情分! 親情的力量,就是無私奉獻的力量,悠遠綿長,聯通中外,貫穿古今,蓬鬆了親情的血肉,健壯了親情的骨格。在慢慢流逝的歲月中,在奶奶夕陽漸淡的暮色中,由哺育到反哺,由三「離」到三「別」,親情在阿安內心深深紮根,抽出了枝葉,長出了筋骨,最終開出了深紅的花,結出了豐碩果……阿安由沉浸式迷惘的代表,成長為明是非、懂責任、守孝義,擯除陋習,發揚新風的嶄新青年。親情的石榴樹終於枝繁葉茂,遒勁成型。電影中的哺育細節如石榴樹密綠的枝葉,脈脈凝聚,片片浸潤,映現著反哺的美麗片段,開出了深紅的花,鮮豔、醒目、光華逼人,在枝葉間怒放、燃燒、閃耀……儘管筆者提前諸多防備,靜氣凝身,但還是不能倖免地被影片中的親情一擊跪地,淚如雨下……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黑咖啡的年紀

■元莫莫 我喝過最苦的飲料,莫過於黑咖啡了。 第一次接觸它的時間點在麥當勞,那時只見DM上寫了一個很潮的飲料名稱為:「美式黑咖啡」,一向喝冰紅茶或者雪碧的我,那天突然地,想換個新口味,於是點了黑咖啡。 那時的我,嗜喝連鎖飲料店的手搖飲,每杯都是加了七八分甜的綠茶,或者珍珠奶茶,對於咖啡的味覺體驗,尚停留在三合一的即溶咖啡印象中,當第一口熱黑咖啡,滾入我唇舌之間時,竟被此等又苦又澀的味道給嚇壞了,差點要從位置上跳了起來,是不是店員泡壞了飲料呢? 從此黑咖啡那如此不親民的滋味,就停留在我最嗆辣的味覺回憶裡,我未再有喝它的興致。 再度興起品嘗黑咖啡的興致,這中間足足隔了五年的時間(確切時間我已記不得了),當時濾掛咖啡正流行,有一天,拜訪兄長的辦公室,他請我喝了一杯道地純正的,不加任何糖奶的黑咖啡。 入境隨俗的我,只好跟著學起主人翁那套,喝咖啡之前,先用鼻子欣賞它流露出的醇香味,我略微深呼吸了一下,從杯口緩緩冒出的一縷幽香,瞬間被我吸入了嗅覺記憶中,那香不是刺鼻,而是暗微幽雅的沉澱了光陰的香味,彷彿從時光隧道之中,走出了一位活在過去歲月之中的王室貴族,雖然光環盡褪,但仍難掩其風華滄桑。 第二回品嘗黑咖啡之後,感受竟與第一回差異甚大,此回我先聞香,再由嗅覺記憶的好感,逐次品味滑入喉間的唇齒香,細細品嘗那苦味,竟在喉間逐漸回甘,單純無任何雜質的黑咖啡,最適合一小口一小口地喝,愈喝愈覺得這是一種很耐喝的飲品,而不是像甜筒冰淇淋,或者珍珠奶茶那般,初入口雖美味,但喝多就容易膩了,黑咖啡卻是不易入口,但卻愈喝愈有滋味。 為何喝著同樣的黑咖啡,但是感受卻如此懸殊呢?我想了想,大概是時間給出了答案,年齡到了的關係。 小孩嗜吃糖,當進入不惑之年時,才逐漸遠離任何甜飲料,從少糖逐漸到無糖的飲食喜好改變。 無意中曾看見一段文章,遠在幾百年前的歐洲,一位落寞的伯爵夫人,坐在餐廳的一角,那時的她正回憶著往事,喃喃自語地說著:「你看!第一個階段,當你嘗到卡布奇諾的鮮奶時,可以比喻為童年,既甜美又清爽,而且沒有負擔的感覺;第二個階段則像是中年時期……」伯爵夫人停頓一下,又說:「我沒什麼話來比喻。最後階段則像老年時期,又黑又苦,可是懂得品嘗咖啡的人都會認為這個部份最好。」 中年,慾望隨之淡化,開始習慣平淡和平靜的生活,喜歡苦味更勝於一切,吃苦不是真正的苦,那是為了從苦中鍛鍊出堅強和韌性,為了從苦裡提煉出,如同黑咖啡中暗然飄溢出的不喧嘩的沉香來。 如同滿街的黑衣人,行走在暗夜裡,在黑得不見底的時光洪流裡,終究會因曾走過的歲月痕跡,刻劃出年輪裡不被取代,不會被遺忘的記憶,這記憶如同伯爵夫人一樣,醞釀的時間一久,人只要坐在窗戶邊,回想微風往事,也能靜靜地度過一天。 黑咖啡成了一種回憶過往最好的飲料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蒼耳

■劉燕飛 蒼耳,在鄉間不算是什麼稀奇的東西。田間地頭,草木豐盛的地方,往往都會有的。別看它長得矮小,其貌不揚,不注意走過去,會沾了你一褲腿。想帥,根本甩不了。只能靠手一只只摘下來。 蒼耳植株、果實都是藥,而且還是劇毒的。所謂的蒼耳子,是果實,也是一味良藥。孩子們不管這些,利用它粘人的特性,大開玩笑。他會把一粒粒蒼耳子,仍在女孩子的頭上,立刻被粘住,想取下來卻不是很容易,往往咧著嘴,順便摘下幾根頭髮來。所以,好多性格溫順的女孩子,就被惹哭了。 記得,秋季,蒼耳子熟了。男孩子們就會採集很多來,放在口袋裡,互相打仗。最可惡的是最後,一大把蒼耳子,捂在頭上,其狀甚為可笑。看著對方齜牙咧嘴拽蒼耳子的樣子,哈哈地大笑一番。我外公懂中醫,秋上,會割下一捆捆的蒼耳來,放在屋前暴曬,然後切成寸許長,以備用。而且,我還看見他把莖稈掰開,裡面會有一只白蟲子,狀若小蠶。蟲子被浸泡在一只玻璃瓶裡,裡面淋上麻油。這個東西在夏季很吃香,治療疔瘡、無名腫毒有奇效。夏季,鄉里人多有此患,外公就用一只蟲子敷上去,不幾日膿皰熟了,破膿後,就會痊癒。 外公的小櫃子裡,擺著很多中藥,對於他就是寶貝。只要有人求上門,他立刻為為其治療,而且分文不取,外公也不會吸煙喝酒,每次都是義務勞動。偶爾幾個有心人會感念外公的好處,逢年過節的,會送上糕點、雞蛋,這個時候,外公便會笑著接收了。後來,他的好朋友,借下棋的功夫,偷偷順他的藥。外公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並不惱怒。 那年,在澡堂子裡洗澡後,我和弟弟便渾身起疙瘩,很癢,此起彼伏,半夜三更也睡不好覺。弟弟說我們是得了「癢瘡」,這個所謂的癢瘡,其實是傳染性很強的疥瘡,是皮膚感染了疥蟲,而生出來的。我們受了很長時間罪,面色萎黃,精神不濟。最後,母親回老家告訴了外公,外公讓母親背回一麻袋蒼耳植株,說天冷煮開水洗澡。 父親的辦公室正好燒個大煤爐子,裡面溫度達二十多度。關閉窗戶,在大爐上燉一鍋蒼耳。一會兒褐色的藥汁便出來了,屋子裡泛著一股藥香。蒼耳燉好了,立刻倒入大木盆裡,孩子們輪流下去,用藥汁擦洗全身。蒼耳是毒性的,也許是以毒攻毒,幾次擦洗後,便會把身上的疥蟲殺滅。真的很有奇效,後來,身上的疥瘡便好了,而且絲毫沒留下抓撓的痕跡來。 等我醫學院畢業後,當了一名普通的醫生。腦海裡還記得當年,外公用中草藥治病的往事。田間地頭,山野路邊。到處都是中草藥的影子,我們的中醫真的博大精深啊!閒暇時,翻閱一本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心中滿滿,都是收穫的快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茶意

■李顯坤 意,字義裡本身就包含著情趣,意味在內。古人凡事尚意,即便園林家造園,也講究一種視覺上的畫意。 人們在飲茶時,講究茶意,所追求的便是一種「茶與人」的意境。 蘇東坡〈望江南‧超然臺作〉一詞有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將一種茶意表達的極為充分。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總是把品嘗佳茗與品味人生相提並論,以茶意來省悟人生之道。正所謂「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以此使茶意與茶味、茶韻、茶境成為了合乎功能性的詩意表達。 茶席間就會由此營造一種畫面美感,以意境表達的深邃程度,來確定飲茶過程中審美格調的高低。 如同風中青竹或雨中海棠,若隔著碧紗欣賞,將會更加含蓄,並由此產生咀嚼不盡的婉約美感。故而奧古斯丁說:「美是各部分的適當比例,再加一種悅目的顏色。」 追求意的優雅和境的深邃,是茶意美學的重點,體現出獨有的含蓄而朦朧的美學表達。 諸者彼此相互聯繫,決定了茶意的整體生成,也使「實」境衍生成了「虛」境。而虛盡在不言中,卻是飲茶者的韻味、思想和表達。 進而又進一步追求「無茶」之意境。這種意境,其實就是在所得茶意之上的一種精神昇華。表面上的「無茶」,強調的是不再沉迷於茶的本身,以此體現當真「有茶」之意。 相傳一日,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來到茶園,唐伯虎提議沏上等新茶,然後以品茗為題,各飲一句詩以成一絕。於是便先吟道:「午後昏然人欲睡」,祝枝山接句:「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徵明連上第三句:「茶餘或可添詩興」,周文賓作結道:「好向君前唱一篇」。一時快慰之情盡在詩情茶意之中。 足以說明,茶味不盡在茶,更在其心。神清氣閑的意境是茶給的,更是得之於自己的心靈,所關聯的是一個人的經歷和心境。人皆言禪茶一味,好茶味如禪,一顆茶心即禪心,偷得浮生半日閑,留得茶香溢滿室,是禪意與茶意在精神層面的結合互通。人又皆言,人生如茶,品茶亦是感悟人生,心靈的觸覺,在這一刻被茶香喚起了。茶雖不語,卻是默默間潛入心底,撩人心魄的那縷餘味,使人在茶香裡清明心靈。 林清玄說,人生如茶,三起三落,方有味道。是有了這種心得。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只為鳥鳴

■周堯萌 一日懶得上街,心想葷菜冰箱裡有,蔬菜早前在屋後播撒的白菜應該能吃了,提個籃子去鏟一些。還沒到跟前,只聽「嗖嗖」聲四起,一大片麻雀箭一樣從我眼前掠過。 忽然意識到難怪最近鳥鳴聲多了起來,原來是牠們看中了我這一小片冬日的青綠。眼前的這些青菜像是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葉片邊緣被啄得參差不齊,像是被鋒利的剪刀隨意裁剪過一般,有的地方甚至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露出了裡面嫩綠的葉心,就像是被密密麻麻的針紮過一樣。妻子建議我把學校裡曾用來貼標語的紅布條拿來圍在白菜的四周,這樣麻雀就不敢來啄食了。 「方法是可行,可是卻也因此可能就很難再聽到鳥鳴聲了。」我說,「這些青菜就留給鳥兒吃吧,我們自己吃不妨就去街上買一點好了。」 想起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的雅事,不妨效仿一下,我何不「特留青菜聽鳥鳴」呢? 想像著,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輕輕地撫摸著沉睡的臉龐,我被一種奇妙的聲音喚醒。那不是鬧鐘的機械滴答,也不是城市的喧囂嘈雜,而是窗外鳥兒的鳴叫聲。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為了不忍驚嚇到那些鳥兒,我多數時候只能遠遠的看著牠們。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把一些學生吃剩的飯菜撒一些在菜地的空地上,希望這些鳥兒們能夠吃得更飽一些。牠們看到我撒下的飯菜,有的從遠處的樹梢上輕盈地滑翔而下,有的從鄰居家的屋簷下撲棱著翅膀趕來。牠們在青菜的上空盤旋著,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彷彿在考量著下去覓食的危險係數。終是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啄食起來。牠們一邊吃,一邊還不忘警惕地四處張望,生怕有什麼危險突然降臨。看到牠們那可愛的樣子,我不禁會心地笑了。 牠們落在菜地上,用尖尖的小嘴啄食著那些新鮮的葉片。有的鳥兒動作迅速,幾下就啄下一大片葉子,然後仰起頭,美美地吞咽下去;有的則顯得小心翼翼,輕輕地啄食著葉子的邊緣,像是在品嘗著什麼珍饈美味。看著這些鳥兒們肆意地啄食著我的蔬菜,此刻我的心裡已沒有絲毫的惱怒。反而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喜悅。本就是留給牠們的,牠們也回饋了我鳥鳴聲。 牠們就是冬天裡的一群小精靈,給這個寂寥的冬日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牠們的鳴叫聲,如同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在冬日的清晨裡迴蕩。那聲音,時而高亢激昂,如同號角,劃破長空,振奮人心;時而低沉婉轉,如同山間清泉的流淌;時而歡快跳躍,時而又悠揚舒緩,如同林間微風的輕拂。牠們似乎在訴說著冬天的故事,又似乎在表達著對這片青菜的喜愛。我靜靜地在遠處觀賞著,時而閉上雙眼,聆聽著這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這聲音,彷彿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驅散我心中的陰霾,讓我忘卻生活中的煩惱與憂愁。在這一刻,我彷彿與這些鳥兒們融為一體。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好,感受到完全放鬆自由自在的力量。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心境真是個微妙的東西,感謝如今的生活,讓我們所遇皆美好。讓我們都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裡,自由地飛翔,歡快地歌唱。 只為鳥鳴,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或許應該偶爾停下腳步,聆聽一下鳥鳴,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的寧靜和美好。 一日懶得上街,心想葷菜冰箱裡有,蔬菜早前在屋後播撒的白菜應該能吃了,提個籃子去鏟一些。還沒到跟前,只聽「嗖嗖」聲四起,一大片麻雀箭一樣從我眼前掠過。 忽然意識到難怪最近鳥鳴聲多了起來,原來是牠們看中了我這一小片冬日的青綠。眼前的這些青菜像是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葉片邊緣被啄得參差不齊,像是被鋒利的剪刀隨意裁剪過一般,有的地方甚至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露出了裡面嫩綠的葉心,就像是被密密麻麻的針紮過一樣。妻子建議我把學校裡曾用來貼標語的紅布條拿來圍在白菜的四周,這樣麻雀就不敢來啄食了。 「方法是可行,可是卻也因此可能就很難再聽到鳥鳴聲了。」我說,「這些青菜就留給鳥兒吃吧,我們自己吃不妨就去街上買一點好了。」 想起朱光潛「厚積落葉聽雨聲」的雅事,不妨效仿一下,我何不「特留青菜聽鳥鳴」呢? 想像著,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輕輕地撫摸著沉睡的臉龐,我被一種奇妙的聲音喚醒。那不是鬧鐘的機械滴答,也不是城市的喧囂嘈雜,而是窗外鳥兒的鳴叫聲。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為了不忍驚嚇到那些鳥兒,我多數時候只能遠遠的看著牠們。有時候,我會忍不住把一些學生吃剩的飯菜撒一些在菜地的空地上,希望這些鳥兒們能夠吃得更飽一些。牠們看到我撒下的飯菜,有的從遠處的樹梢上輕盈地滑翔而下,有的從鄰居家的屋簷下撲棱著翅膀趕來。牠們在青菜的上空盤旋著,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彷彿在考量著下去覓食的危險係數。終是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啄食起來。牠們一邊吃,一邊還不忘警惕地四處張望,生怕有什麼危險突然降臨。看到牠們那可愛的樣子,我不禁會心地笑了。 牠們落在菜地上,用尖尖的小嘴啄食著那些新鮮的葉片。有的鳥兒動作迅速,幾下就啄下一大片葉子,然後仰起頭,美美地吞咽下去;有的則顯得小心翼翼,輕輕地啄食著葉子的邊緣,像是在品嘗著什麼珍饈美味。看著這些鳥兒們肆意地啄食著我的蔬菜,此刻我的心裡已沒有絲毫的惱怒。反而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喜悅。本就是留給牠們的,牠們也回饋了我鳥鳴聲。 牠們就是冬天裡的一群小精靈,給這個寂寥的冬日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牠們的鳴叫聲,如同一曲美妙的交響樂,在冬日的清晨裡迴蕩。那聲音,時而高亢激昂,如同號角,劃破長空,振奮人心;時而低沉婉轉,如同山間清泉的流淌;時而歡快跳躍,時而又悠揚舒緩,如同林間微風的輕拂。牠們似乎在訴說著冬天的故事,又似乎在表達著對這片青菜的喜愛。我靜靜地在遠處觀賞著,時而閉上雙眼,聆聽著這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這聲音,彷彿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驅散我心中的陰霾,讓我忘卻生活中的煩惱與憂愁。在這一刻,我彷彿與這些鳥兒們融為一體。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好,感受到完全放鬆自由自在的力量。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心境真是個微妙的東西,感謝如今的生活,讓我們所遇皆美好。讓我們都能像這些鳥兒一樣在自己的一片天地裡,自由地飛翔,歡快地歌唱。 只為鳥鳴,這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或許應該偶爾停下腳步,聆聽一下鳥鳴,感受那份來自大自然的寧靜和美好。

Read More

〈中華副刊〉無題

■郭瀅瀅 我要透過熱愛知識 去知道知識 並不是快樂的全部   我要透過燉煮食物 去知道食物 並不是飽足的全部   我要透過凝視昨日 去知道昨日 並不是記憶的全部   我要透過熱愛生活 去知道生活 並不是意義的全部   我要透過陪伴你 去知道你 並不是存在的全部   我要透過思考 去知道思考 並不是真理的全部   我要夠過祈禱 去知道祈禱 並不是救贖的全部

Read More

〈中華副刊〉柳絮紛飛致友人

■劉育成 親愛的吾友: 忍不住要告訴你這個消息:這週──大約每年二月底、三月初──東、北、西、南風亂吹,池上大坡池,我種的三月雪開始紛飛,照這個速度,大概三月中,雪就停了。你可以帶著東晉才女謝道蘊的一懷惆悵,也可以用鄭愁予美麗的錯誤的心情,更希望的是帶著滿心歡喜,來這裡走走。 帶著伴侶,約個朋友,或者就算一個人,靜靜的走一圈也不錯。如果需要導遊,不論是上班或假日,都可以盡力為你安排,我年輕時當過文化導引志工,還能繞口幾句。 怎麼形容柳絮紛飛的景象呢? 二月初,柳樹的花苞慢慢成長,會讓人有點期待。在不經意間,就如初雪降臨,通常是一、兩片雪花似地飄落在頭髮上,或是滑落眼前,才會讓人驚覺,柳花已謝,結為種子,化成柳絮。 接著,會看到原本沾附在樹枝上的柳絮,隨著春天多變的氣候,各種強弱不一、方向不定的風,柳絮或大或小,在空中到處飄盪。 再來,會有一陣子就如暴風雪般的柳絮暴發潮──你曾在美國中西部留學,應該了解暴風雪的情形──這時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帶著口罩,以免呼吸道不適,引起氣喘發炎的反應。 最後,雪越來越小,越來越細,直到不知道什麼時候,不再下了。這一輪柳絮紛飛期結束,彷彿北國一年的雪,在這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都下完了。 有一首歌這麼形容著女人「就算我的命運好像那油麻菜……」,我會說,詩人的命運,就像柳絮,漂浮不定、隨風紛飛……。 如果問我是否喜歡這個景象?我想這麼回答,這是二十年前,我插的「詩」、種的「美」,值得有意的人,用「心」來體會。 祝元宵節平安。 你多年不見的老友敬上             2024.2.24 PS.今天是上元節,上網查查相關的原由及詩、詞就知道,今天才是具有真正歷史意義的七夕情人節,祝你和你的情人(當然是指您的夫人),佳節幸福愉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強街尋大銃

■許永河 今名自強街的小巷弄,昔稱大銃街,充滿地氣的名字,與府城靜靜蟄伏百餘年的街衢相仿,有著這座古城的老靈魂。經過百年的生活浸潤,慢慢孕育出今日的模樣。如果視野總是充斥著水泥地景,空氣就會令人窒息。那就屏除繁華所帶來的壓迫感,在滿盈緩慢的氛圍裡,發現巷弄的小隱之美、廟寺之幽。 抽出一些歷史線頭,召喚出過往動人的場景,幻化狂想自己在遙遠古拙的街巷彳亍。大銃之名,源於曩昔小北門上所架設的火砲,先民不識此物,誤認為是大型槍枝,乃以臺灣話的「大銃」來稱之,而這條通往小北門的必經之路也就名為大銃街。彼時城外農戶總由此入城買賣五穀雜糧或修理農具,故街道兩側聚集了不少商家及打鐵店鋪。而今自強街僅餘零星幾間販售農具的老舖,遙想過往,鏗鏘叮噹的打鐵聲帶給人溫暖,是這片土地的人努力實踐的生活底蘊。 少了腳不沾地迅速移動的人群,心律找到了舒緩的節奏。透過雙腳來和土地對話,找尋一個可供心神駐落的點。元和宮白龍庵乃開全臺家將團的濫觴,開面將爺步伐踩踏出罡卦陣法來綏靖狩安,絕不造次草率,謹遵著儀式風格。氣勢裡帶有一份亙古的信仰,或許心才是藝術或技能最後的競技之所。離廟不遠廢置無用的烏鬼井,井老青苔生,凝結了諸多歷史往事。得天獨厚的水質,孕育出潔白如玉的豆腐、豆花,即便已成傳說,但味蕾夾雜著生活記憶,難以忘懷。也許現在所擁有的是虛幻,已經消逝的才是真實。 循小巷梭巡,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或許什麼都不醒目,甚至屢見屋傾牆毀,帶有沉重的遲滯。然過往風華或有殘留,可以是屋前的石椅條凳,也可以是滿布綠苔的斷壁頹垣。幾間精緻小店,收集著貴重與幸福,察覺諸多細膩的巧思與改變,老屋新創,延續老建築的故事。將文藝青春注入過往的人文歷史中,激盪出另一種城市氛圍,懷舊裡夾雜創新。 穿巷訪弄時嘗試摸索出一些心得,消逝的是歲月,剩下的是日子。可能會遇見熟捻生活美好的住民,可能會看見傳承百年時光的店家,也可能撞見連結浩瀚歷史的某一節點,隱伏其中待人挖掘。這世界有許多繁華的遠方,但我不曉得自己到得了哪裡。選擇一條人煙稀少、寂寞最多的蜿蜒小徑,大概可以通往嚮往已久的自由森林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吊橋

■紫水晶 她告訴他,她從以前就不太敢走吊橋,這麼些年了,這心理障礙還是沒有克服,每回走吊橋時總是很恐懼。 他一聽,溫柔地告訴她,不如想像自己是個名模,而那吊橋就是最棒的伸展台,只要專注在當下,抬頭挺胸,走出自己最好的姿態就行了,至於那些背景、那些喧囂吵嚷,忽略它、不理它就是了,當妳足夠專注,世界也會為妳肅然起敬,一切都會變得安靜的。 他笑著告訴她,他倒是很喜歡走吊橋,那種堅持下去,永不停止向前的精神,當妳願意向前,不再自責,不再自我懷疑,不再覺得自己沒法做到時,妳也就越過了困難,有了覺醒、改變與成長,也就能笑看一切,當那些磨難不再困擾自己,那妳也不再是那個膽小的自己了。 聽了他幾句細膩的寬解,她好似多了些勇氣,不再那麼懼怕走吊橋了。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與父親的 「牛排畢典」

■蔡哲明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畢業典禮?我一如往常牽著女兒走路上學,回程依稀聽見周邊校園響起驪歌,當下頓時意識原來又到畢業季節,想起自己當年參加的畢業典禮,唯有國小階段最為深刻,也讓片段定格在燦爛瞬間。 父母從小到大只參加過我的國小畢業典禮,從幼稚園、國小、國中、五專、大學甚至到研究所也就僅此一場,我對鳳凰花開的記憶說來淡薄,卻對我家牛排的氣味極為深刻;猶記,那是一場畢業典禮後的黃昏時分,父親精心安排的謝幕彩蛋。 身為父親的小兒子畢業了,某種程度意味要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進入國中蛻變成青春洋溢的少年,還記得六年前,同樣老家的路,我第一天上學回家就迷路了;父親著急騎著檔車在轟隆隆的午後四處尋覓,最後在老師手中接過了我,如今光陰飛逝,轉眼之間小兒子要畢業了。我頭戴著畢業帽而手上握著畢業證書,準備回家與父親分享,在那夏天黃昏依舊艷陽高照的烈日下,父親遠遠站在老家巷子門口向我招手,他壓低著嗓門對我說:「走,我們去吃牛排。」九零年代連鎖排餐並不普及,洋食文化尚未真正走入民間,當時可以吃上一客牛排絕對是高級饗宴。記得,父親教我如何使用刀叉,我引頸期盼看著牛排送到面前,黑胡椒的醬汁在烤盤上滋滋作響,趕緊用餐巾紙擋在身前深怕熱油噴飛,父親看到這幕也莞爾一笑;就在油滋噴煙的那一刻,父親的笑臉卻離我愈來愈遠。 我最懷念的國小畢業典禮定格我與父親相處的燦爛時刻,謝幕彩蛋即便將近三十年依舊難忘,每當拿起餐巾阻擋油滋噴煙,仿佛又再次看見父親溫暖的笑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