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變回曲II

陳家朗 小時候,那時我正複習修辭,「太陽 像個大火爐。」是一個明喻,「因為它 熱得像個大火爐。但暗喻,暗喻是沒有喻詞的 譬如『變成』,『變』和『成為』都不是喻詞……」 ——阿婆,這樣教過我,可是 那和祥的光芒 好像又不太像火爐猛烈,我看著陽光,看見它的光和祥 呈玻璃片狀,如同,阿婆俯身向著我 她的愛惜,使我化成一易碎的 玻璃工藝品——那時,我想那明喻是錯的   而且也搞不懂暗喻   玻璃的作法,首先是準備好硅砂,加入 大約三成的碳酸鈉和氧化鈣 然後把這些原料 倒進煤氣火爐裡燒,在2500 攝氏度左右(但要小心,含有 鐵雜質的硅砂燒出的 玻璃會呈綠色),再使玻璃熔液均勻 去除去其中的氣泡,最後 將熔液倒入模具冷卻 這是我在中學學到的知識了   如果不倒進模裡 讓冷卻的玻璃就那樣散落,一片一片 陽光就完成了 「這是一個借喻。」我默念,並感覺有火爐 漸漸自心胸上升 我對著火爐默念看著 玻璃的反射裡,那個淡淡的成像   我們也可以溶為一個大容器,都是 一片碎片(我想),如嘴唇有著 溶化的屬性(我願意 這樣相信)我們的靈魂注定溶為同一個。那漸漸自心胸 上升到雙眼溶化的 終燒成玻璃指甲再拼湊到 誰的手裡,然後眼睛可以裝著對方 我們相互裝著對方 到頭髮變得愈來愈像 光絲,把我們照得愈來愈透明或者 當這些光絲愈來愈多,玻璃變得愈來愈熱 ——「熱得像個大火爐。」——將我們持續加熱,內臟 是持續加熱的火爐(我對著 火爐默念)那時我體內的灼熱漸漸 湧燒至眼睛,阿婆先是變回骨骼玻璃再而 變回一樽硅砂。是喻體與本體的 相互變化我知道——有雜質的綠色 靈魂燃餘物——而兩者   其實可以溶化為同一個 太陽可以變 成一個大火爐,燒我們的玻璃。

Read More

〈中華副刊〉走讀 臺灣詩路

潘憲榮 田園景色、雲牆裝置與雋永詩文彩繪出優美的文學風景。 旅遊台南,偕內人造訪鹽水區田寮里的「臺灣詩路」,藍天、白雲、綠野交疊出美麗畫面,漫步其間,腳步格外輕盈。 放眼望去,木棉道旁的雲牆,以陶版烙印詩文,鑲嵌在紅磚牆上,宛如典雅書冊,飄送淡淡書香,別具一番風情。 放慢腳步,隨緣閱讀,許正勳〈曝鹽〉:「日頭赤焱焱/照著一格一格的鹽埕/雙跤踏水車/一下懸一下低 一直拚……」生動勾勒出鹽民的辛勞。吳晟〈泥土〉:「沒有週末 沒有假日的母親/用一生的汗水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在我家這片田地上 /一季一季種植了又種植……」描繪母親勤勞刻苦的身影,思親情愫,牽動人心。葉俊麟〈淡水暮色〉:「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塊等待/漁船倒轉來……」夕陽美景與殷殷期盼交織成優美情境。走讀每一首雋永詩文,都令人回味無窮。 詩路之美,連結詩人鍥而不捨追求理想的故事。在步道巧遇主人林明堃,他臉上流露親切、友善的微笑,和一股難以言喻的智慧,讓人倍感親切;和其交談,可感受到他熱愛鄉土的真情。 這條步道緣起於一九九九年,林明堃參與南瀛社區營造計畫的評選獲得首獎,他將數十萬元獎金投入詩路的建置工程;融入對詩文的熱愛和對鄉土難以割捨的情懷,一步一腳印,鋪展出賞心悅目的景緻。 值得肯定的是,時隔十幾年後園區又新造了一條三百公尺的臺灣古典詩文學步道,使園區的文學作品更加多元而豐美。 園區相當遼闊,各項設施與裝置都充滿詩情畫意;紅磚牆上寫有對聯「任他流水向人間/詩心禪心共竹閒」,鋪陳出悠然自適的情境;古樸木柱上掛有一口古鐘,輕輕敲動,杳杳鐘聲迴蕩田野;還有懷舊古甕、老鐵馬……等,依稀都典藏農村美好的記憶。 花木是大地最美麗的詩篇。詩路栽種有各種花木,花開時節增添不少詩情畫意。春天,木棉樹,火紅的花朵熱情洋溢;黃花風鈴木,遠看如一串串金色風鈴飄送典雅風采;蜀葵,燦爛花朵與蒼翠綠葉鋪排嬌豔畫面。夏天,清雅蓮花飄來淡淡芬芳;熱情奔放的紫薇充滿活力。秋天,美人樹以充滿喜樂的姿容,綻放無限魅力;臺灣欒樹展出季節限定的變裝秀,由黃花變成粉紅蒴果,充滿奧祕;多采多姿的花木,為詩路彩繪優雅而亮麗的顏彩。 文學步道在花木的襯托下揮灑出豐沛的生命力。為讓遊客眺望美景,園區建造有木製「望高寮」,我和內人隨緣登高賞景,迎著鄉野微風,將思緒放逐於阡陌間,悠然情境讓人忘卻凡塵俗事的擾攘。 文學是最豐美的心靈饗宴。徜徉臺灣詩路,感受詩文裡愛鄉、愛土的情懷,彷彿看到柔軟而堅韌的文學能量,在步道上緩緩滋長、綿延不絕……

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七言律詩〉.讀 岳陽樓記

■子寧 千古文章范文正 巴陵勝狀岳陽樓 東風怒吼排濁浪 波詭不驚行萬舟 得意小人國事殆 誰憐君子我心愁 浮光躍景不關己 憂慨忡忡語汗羞

Read More

〈中華副刊〉山丘仕紳胸襟,時間考驗旅程──林忠禮的漫漫人生路

■江明樹 從「紫竹寺」出發,經大佛左轉下坡路到「內面埤仔」,再到「外面埤仔」前進100公尺,左彎上去100多公尺,前戶楊家,再進去就是林家府上,頗為寬敞,一位老仕紳在此養老。 清末以前龍船窩,「龍船窩」山村賺錢特別辛苦,播稻種稻水源不足,台語:水杯不住(調),往往成旱田(看天田)歉收,通通一收,沒有雙冬田,而稻米價值低,非經濟農作物,家家都貧窮過日子,頗為可憐。住在山村300公尺「鳥不生蛋」的地方。彼時家家戶戶克勤克儉,辛苦憂愁沒飯吃,胖子極少見到。瘦骨稜脊普遍,在那物質極缺乏的時代。 林忠禮,約170公分,95歲高齡人瑞,猶能自理。慈眉善目氣質,謙和沉穩個性,跟其輕鬆對話沒有壓力。訪談過程中,平靜的臉容談起昔日種種,面對不順的逆境迎接過來的蹙眉;再到經過那段風霜過後,苦盡甘來的微笑淳樸,人生閱歷遍覽過後的反思反芻。 1930年生,14歲日本公學校畢業。走路上學要20多分鐘到苦苓湖地名「龍船國小」,備極辛勞,畢業時母校獨立。偏遠山村加上家窮,沒有繼續升學,投入農作,19歲就結婚,牽手是鄭秋季,少他一歲,左鎮草山大林尾人,目前有恙在家呆三年,現在「龍崎教養院」四年,兩人辛苦半輩子。當過兩屆龍船村長,20多年「紫竹寺」委員,公學校畢業,生有二子二女。 95歲老人不停地說:勞碌一輩子。回顧辛勞一生,19歲結婚,養育兩對男女,以及三位侄子女。彼時結婚不久,大哥林忠義在南洋當日本軍伕戰死,有妻兒,於是他扛起大哥留下的包袱養三個侄子女,備極辛苦,通通繼續升學,其中有一考上南一中侄子,讀了五年,知道此事的林忠壽,說太不可思議了,換句話說讀留級了要轉別校讀畢業就行,但他繼續供應就讀,這點不得不豎起大拇指稱讚。因此,不喜跟人計較甚麼,養成自在寬容,自我人生考驗。 面對95歲林忠禮龍船窩耆老,頗為習慣,耳朵有些重聽,身體健康不輸他人,他搬椅子放在自己座位對面,讓我比較方便談話記錄,真歹勢啦!雖然我是寫過幾百位寫手。幾次見面訪談,有問必答,頗為健談。講了一生的體驗和經歷。 起先,婚後在家編織畚箕,跟內門人一樣,老母和牽手勞作,以扁擔挑兩邊平衡,一邊放十個或二十個,慢慢挑到旗山街販售。當時旗山蕉農都需要,蓋要攢錢頗辛苦,熬過那困頓時期,經常湊錢幾個孩子註冊求學,臉上呈現昔日辛苦的嘆息噓唏。 再來,他配豬到台北幾年,要跟龍船窩和埤仔等的養豬戶者買豬,一般家庭養五隻到十隻豬。這工作也不輕鬆,經營了幾年,也曾開雜貨店,小本經營,幾個村落生意能多好有限。到了50歲的他,曾經在台南造船廠工作賺薪水,工作頗適應,卻碰到老母85歲往生,本來要繼續走上班生涯,卻只做了一年不得不回老家營生。 蓋山村人口稀少的資源,除了出外打拚外,難以賺到甚麼錢,足以改善經濟。後來養雞,由百隻到千隻,由千隻到五千隻,五個養雞場,雞料都是夫妻倆人負責。所以頗為忙碌,都是土雞,稱為跑山雞,夜晚棲息樹上。自己替無數土雞們打預防針,碰到雞瘟也損失慘重。有賺有賠,價格好時頗賺,賣一隻賺一隻,面對雞出問題,如雞瘟的血本無歸,價格起起伏伏,有賺有賠,前後經營20年。 然後,彼時年紀大的他心臟欠佳,到成大醫學院看診治療,好了再回家。公子耀南接棒養雞,順便看顧他老人家,耀南的精簡養殖模式,約60坪養育數千隻,也繼續改變,以更現代化自動化經營,他也不用再去操心養雞事,隨緣自在,修心養性。 回顧從前,只因村長郭文義意外猝死,他在村幹事林忠壽、林鐵瀨兩人關說下,曾經兩人在他家猛勸猛說而答應參選,當了兩屆龍船村長,服務村民,每月150元茶心錢。算是參與了一點政治,有人來找替人服務,早期比較單純,服務案件少於現在的複雜性,選舉的恩恩怨怨,他也不是喜歡目前的選舉模式。 得交代一下,埤仔分「內面埤仔」,高姓擁有居多,「外面埤仔」,楊姓擁有居多。忠禮伯仔的阿公林厝給楊賢招贅,繁衍兩姓,生下三兄弟,林梧桐、楊極、林紹伯,所以林忠義、林忠禮、林忠壽、林忠雄等是堂兄弟,童年在「外面埤仔」共同生活,一起到「龍船國小」上學。 至於搬離「外面埤仔」,好像是一種預感,是1977年賽洛瑪颱風前,他早一年搬遷斜坡上。難得一見賽洛瑪颱風狂襲,南台灣尤其嚴重,電線桿斷倒,把房子吹倒。簡直嚇死人,住屋水泥瓦吹襲一片片,猛砸到屋頂外,也就是老房子和新房子都災情慘重。隔一陣子埤仔土地賣給堂弟林忠雄。印象中還種過竹子,有時價格不錯,是香蕉防颱風吹倒立竿,旗山種蕉農民採購竹竿立柱保護蕉樹不倒。 造訪林忠禮老翁,牽涉到幾位參與龍船窩林氏宗親主事的族親,話題增加,有時講到趣事,眉開眼笑,等到要拿平板拍照,他又停笑了。再回顧一下,「龍船窩紫竹寺」,早年,曾經成立「龍船窩宋江陣」,他們是最早一批,年輕的他是擎頭旗,經常在晚上操練,跟陳猛、林阿良、林阿春、林忠雄、林忠信、林忠義、林文筆、林水產、林大叢、林金利、高龍川、高文義、張文化、楊皆得、鄭振相等24隊員。曾經一路上人馬走路多次到內門觀亭紫竹寺表演,獲得相當好評。 關於到內門觀亭「紫竹寺」表演宋江陣,龍船窩陣頭徒步走路出巡遠征,得費五天四夜,走過的村落表演,也就是陣頭、遶境、吃辦桌等。瀟灑越界潦溪過水,到觀世音廟前,輪流跟各地方宋江陣表演,拜禮、走圈、開四門、兵器對練、拳術表演,團員無不亮出平日訓練的絕活,列陣表演完畢。疲累再走路回到「龍船窩」,當時考驗體力和耐力,回味起來,卻是懷念當時的氣魄和勇健。昔日津津樂道之事,如今煙消雲散。 有時,想到教養院老牽手,兒子開車載就過去瞧瞧,老夫老妻的想念,平均一個月看一兩次。過去種種的一陣辛酸在喉頭,七八十年歲月不饒人,過去只不過十分鐘,但分開兩地,最近她糊塗了也認人不清楚,講話溝通已然困難,再來的歲月,現實面對。前陣子,老牽手辭世,在故居辦喪事,接受兩種宗教的道教和基督教儀式,和和協諧諧安排處理後事,贏得村子口碑。 活到九十歲以上老人,體驗人生漫長的酸甜苦辣,談起這一段經歷,自然很有話說,本是平衡家庭和樂圓融,若有人生遺憾,可惜小兒26歲病逝,做為父母的黯然神傷。這是人生的遺憾,人世間的無常才能解釋。 往事歷歷,傳接鄉土接地氣的圖像,忠禮伯仔堪稱「龍船窩林」生活哲學的一個典範,祝禱期待他能呷百二。

Read More

〈中華副刊〉碧花菱角滿潭秋

■唐紅生 又是一年金風起,「碧花菱角滿潭秋」。每到這個時節,姑媽總要送一大包菱角給我。姑媽家附近河網密佈,菱角比我老家多得多。小的時候,老家時常能見到菱角,但若干年前已沒有了。 菱角為一年水生草本植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珍饈。菱角品種多,從顏色看,有青菱、紅菱、紫菱、烏菱等;從角數分,有四角菱、三角菱、兩角菱、無角菱等。姑媽家的是兩角菱,殼帶烏色,又稱烏菱。果形大,殼較厚,兩頭彎彎上翹,如同牛角,中間鼓起,呈現一種自然的曲線美,厚實而豐滿。 菱角有家菱、野菱之分。記得兒時在鄉下老家,生產隊種植的菱角個頭較大,是家菱;沒人管、自然生長的多半是野菱。菱的生命力極強,掉落在水塘中的老菱角,來年春暖花開時會發芽,長藤上衍生出許多細小的菱葉,漸漸鑽出水面。起初零零散散的,慢慢成了藤蔓式菱盤。夏天一到,菱便加快繁殖速度,鉚足勁兒生長。菱盤越鋪越大,擠擠挨挨,層層疊疊,蔥郁油亮,發滿了整個水面,猶如鋪上一層厚厚的綠毯。菱陸續開起了小花,白中帶黃,點綴在葉間。雖細細碎碎,但風姿各異,玲瓏俊俏。當花孕育果實時,則躲在葉兒下靜靜地長大。行走在菱塘邊,蜻蜓時而輕盈靈動地飛舞,時而棲息在菱葉上,周邊彌散水的氣息,陣陣清香撲面而來。 菱不敢去「偷」,我和小夥伴拿著竹竿,去野生的菱塘,挑翻菱盤,看看是否好吃了。有時抓住菱角的莖,輕輕拖拽,能帶動一串。野菱呈深綠色,個頭瘦小,菱角尖如針,一不小心會戳破手。成熟後野菱的殼非常堅硬,我們選嫩的,但也不能太嫩,太嫩的一捏一攤水。一口咬開野菱,潔白如玉的果肉露出。嚼在嘴裡,鮮甜脆嫩,汁液清爽,生津解渴。野菱上有泥垢,我們只是稍稍洗一下,吃得嘴角黑乎乎的,相互打趣,笑成一團。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菱角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甜絲絲的口感享受,更有果腹的歡心。 採菱是一道景觀。採菱用木制的橢圓形「腰子盆」,頭部放張小板凳,坐下後身體重心盡可能前傾,雙手越過盆沿,伸進水中拎起菱盤倒翻過來,所以俗稱「翻菱角」。並帶一只葫蘆瓢,盆中有積水可隨時舀掉。採菱是女人的專利,或許生來動作輕靈,或許體重較輕。她們或用手輕劃,或用木板當漿,於密密匝匝的菱盤間。盆劃過後,碧綠的河塘中會分出一條條水道,如詩如畫。她們邊採菱邊說笑,有時哼唱一曲《採紅菱》,熱熱鬧鬧。採菱自古是件浪漫的事,許多文人盡情吟詠。我最喜歡的是白居易《看採菱》:「菱池如鏡淨無波,白點花稀青角多。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寫得多麼傳神美妙啊!其實,採菱不僅是辛苦活兒,也是技術活兒。 採摘的菱角分到每戶,母親會倒入水中進行分揀。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殼皮鬆脆,容易剝開,適合生食;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殼堅硬,適合煮著吃。菱角洗淨,放進大鐵鍋加水慢煮,一段時間後,伴隨著鍋沿哧哧響聲,溢出淡淡的香氣時,菱角就熟了。撈出菱角,涼一會兒,用牙齒咬開堅硬的外殼,菱肉鮮嫩如雪。細細品味,十分綿軟,一股甜香從嘴角飄出來,咀嚼時粉糯細膩,清透甘潤中浸潤著水的靈氣。 那時家裡過著苦日子,平常見不到葷菜。但中秋節這天,母親會用菱米燒公雞。公雞是開春時養的,尚未打鳴,母親說這時的公雞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先將雞洗淨切塊,佐以生薑、辣椒等,入鍋煸炒。待雞肉八成熟時,加入菱米翻炒後,文火燜燒。雞肉的鮮香與菱角的清香相互滲透、相互吸納,漸漸香氣四溢。吃一塊菱角,糯軟噴香,一股鄉野氣息和田園風味彌漫開來。菱角不但味美,還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葡萄糖及多種維生素。《本草綱目》記載:「菱角能補脾胃,強股膝,健力益氣。」 品著姑媽家的菱角,它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段記憶和情感。這就是童年的歡快、家的溫馨和淳樸的鄉風鄉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人與小孩的夏天

■鄧榮坤 靠海的村落住了幾戶人家。越過防風林,是一片濕漉漉的海岸,海岸上可以看到四處爬行的招潮蟹,許多水鳥會在這裡歇息與覓食。日落了,蝙蝠從村落不遠的防風林飛出來,黑壓壓的一片,遠遠望去,好像一條細長的黑紗布,在風中飛舞著……晚歸的麻雀在屋簷下吱吱喳喳叫著,狗搖著尾巴,從豬舍裡竄出來,往曬穀場的方向跑了過去。 手持煙斗,雙手背在身後的爺爺,光著腳繞著曬穀場邊的稻草堆緩步走動著,也許右膝的傷還未痊癒,使得他的右腳還不敢用力踩在地上,走起路來還一拐一拐的。雖然走起路來有點怪異,至少可以不再依靠枴杖走路了。 想起右膝的疼痛,爺爺依然耿耿於懷。元宵節的夜晚,曾陪他前往供奉媽祖的廟宇賞花燈,也參加了猜燈謎的趣味活動,一群人擠在戲台前,搶答主持人公布的謎題,誰的手舉得快,且答對了謎題,就可以獲得一份禮物,而禮物的大小與謎題的難易度有關,謎題難度高的,禮物的價值越高,有香皂、牙膏、餅乾、飲料、熱水瓶、電鍋……他還記得當天晚上最貴重的禮物是擺在戲台上的三十二吋液晶電視,活動開始至今還未送出去。 應該是壓軸的禮物,非到最後是不會輕易送出吧!爺爺始終如此想著,也叮嚀站在一旁的我機靈點,如果知道謎題的答案,要趕快舉手,我總是笑了笑,因為從主持人口中唸出的謎題,好像都未曾聽過,所以,一直沒有舉手,站久了,腿有點酸了,開始不安地蠕動著身子。 不要亂動,注意聽。 很難耶,我都聽不懂,我想回家。 再等一會,站那麼久了,總該拿個獎品。 回家啦,我都聽不懂了,爺爺,我們猜不到啦! 爺爺不願離去,繼續站在戲台下的人群中,張大雙眼看著戲台上的一舉一動外,也豎起耳朵聽清楚每一道透過麥克風傳送出來的謎題。我覺得有點無趣,不停蠕動著身子,爺爺顯得有些生氣了。 要回家,你先回去。說完話後,爺爺繼續穿梭於人群中。事後,爺爺有點惱怒。他說,幾分鐘後,回過神看了一眼剛剛還站在身旁的我,已經不見身影了,他不擔心我會走失,因為已經小學四年級了,應該不會迷路,他擔心的是,剛剛的分神,是否聽漏了主持人公布的謎題。 爺爺如此思維著,繼續站在戲臺下,等著他知道答案的謎題,可是,站了一個晚上了,沒有一題是他有把握的,過程中,雖然舉了五次手,也被主持人點中了兩回,兩回都答錯了。散場前,液晶電視也送出去了。人潮一哄而散。在擁擠的人群中,爺爺發現右腳拖鞋踩丟了,他試著彎下身子,伸手去撈拖鞋時,人群湧了過來,他被撞倒了……在一陣驚呼聲中,被送進了醫院。醫師說,因為膝蓋脫臼而必須住院觀察幾天。 想起元宵節燈會的擁擠人潮,爺爺覺得右膝又開始痠痛了。 個子矮小的狗挨近爺爺,在他的腳邊轉來轉去。爺爺停下了腳步,看了一眼,朝著狗喊了一聲——哈利,走開,別擋路。 哈利好像沒聽見似的,繼續在爺爺的腳邊繞著,還不時伸出長長且潮濕的舌頭,舔著他裸露的雙腳。爺爺揮動著右手,作勢想打牠時,才發現手中少了拐杖,不自覺苦笑起來。 哈利依舊在爺爺腳邊轉來轉去,爺爺依然背著手,繼續繞著曬穀場的邊緣走動著,而他這些動作是骨科醫師特別交代的──膝蓋骨脫臼,拆掉石膏後,要找時間多走動走動,復元得比較快。 爺爺沒有忘記醫師的交代,下雨天之外,早晚都會繞著曬穀場的四個邊走動,而哈利也會尾隨一旁,人與狗一前一後逗趣模樣,讓路過的人看到了,總會停下腳步多看幾眼,然後笑了笑離去,偶而也有人會朝著爺爺喊叫: ──你又陪狗走路喔! 爺爺總是笑了笑,朝他們揮揮手,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之後,繼續緩步行走,直到有人喊他吃飯了,才會離開曬穀場,緩緩走向吃飯的客廳,而每次聽到吃飯的叫聲,哈利跑得比誰都快,一溜煙就跑進客廳了。 爺爺忙著用飯匙盛著飯,清了清喉嚨,走了過來。 爸爸媽媽呢,請他們一起吃飯。 放學時,經過了菜園,他們還忙著挑水澆菜,媽媽叫我們把菜熱一熱先吃。 哦!先吃就先吃吧。以後放學了,記得到菜園幫幫忙,很多菜要澆水。 知道啦!我有功課要寫耶。 忙完了再寫,又不會被別人寫走,怕什麼! 我還真的希望有人拿去寫呢,超多的生字,還有頭痛的算數。 真的喔!你在電腦前,打電動的時間,比坐在書桌前寫字的時間還要長。 找資料啦,不是打電動。余章噘著嘴。 找資料?你尻川夾火金姑啦,找資料,你以為阿公不知道! 阿公!什麼是尻川夾火金姑? 這個……吃飯吧,吃飽了,幫阿公找個資料。 阿公,你要找什麼資料? 端起了飯碗,夾了一塊鹹魚,咬了一口,扒了幾口飯後,抬頭看了一眼低著頭喝湯的爺爺。爺爺沒有抬頭,笑了笑說: 幫我看看今年生肖屬羊的人農曆七月的運勢。 農民曆上就有了,還查咧,浪費時間,我有很多事要忙! 忙?小孩子有什麼好忙的? 我要找資料……阿公剛剛說尻川夾火金姑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什麼是火金姑嗎? 當然知道,螢火蟲。 你見過嗎? 好像在西瓜園見過。 我敷衍了兩句,低頭,扒了幾口飯,又挾起碗裡的鹹魚咬了一口。 阿公,你見過火金姑嗎? 當然見過。 真的?聽說火金姑都是鬼火變的。 你認為呢?改天說給你聽。 我們這裡有火金姑嗎? 應該沒有了。吃飽了,去寫功課,找時間再說給你聽。 爺爺擱下手中的湯,端起碗,小口小口扒著飯粒。我刻意推開他手中的碗,讓他好幾回都無法準確將飯扒進嘴裡,爺爺沒有生氣,露出高興的模樣。 阿公,尻川夾火金姑是什麼意思啦? 哈哈哈哈……你真的不知道? 看到余章調皮的模樣,余章突然笑了起來。 阿公又在裝蒜,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你說嘛,你說說看。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你知道答案。 知道什麼? 哈哈哈哈…… 擱下了碗筷,雙手拉住爺爺握著筷子的右手臂,一左一右搖晃著,看著我撒嬌的模樣,爺爺忍不住笑了起來。在桌底下穿梭的哈利,也許等了好長的時間,沒發現他們扔下來的骨頭,開始焦躁的發出低沉的叫聲…… 晚飯後,台陽還未落入地平線。南臺灣的天氣轉熱了,在一個不屬於老人與小孩的夏天,蟬聲一直在村落的防風林間迴蕩。雖然只穿了件汗衫,汗水依然從肌膚汗孔中鑽出來,只能坐在圍繞著曬穀場的木槿樹下納涼,望著盤旋於屋簷下的麻雀,不時拉了拉貼緊肌膚的汗衫,讓風從空隙中吹進來。沙啞的斑鳩的啼叫聲自防風林外,迴蕩於村落,爺爺側著耳朵傾聽片刻,笑了笑說——斑鳩叫了,過幾天會下雨! 真的假的,別一直騙人好不好。 我也不知道,我的爺爺曾經這樣說過。 之後,是一陣的沉默。今天顯得特別悶熱。應該有四十度吧?索性脫下了汗衫,在微風中飛舞,嚇走一群歇息於木槿樹梢的麻雀……  

Read More

〈中華副刊〉動與靜

■陳香君 社區附近兩個特別的建築,從外觀看,格調都很雅緻,尤其是這個建築的使用價值高,佔地寬廣,很明顯的兩大目標;一幢建築是每個人最終都會去的地方,非常的安靜,肅穆,假日尤其較多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放假去參加告別式;這幢建築就是殯儀館,位於十字路口的交叉,非常的醒目,公車也可抵達,所以非常的便利。在這裡,直到火化告別式圓滿完成,這當中,你的親友可以來此,也跟辭世者說說話,是一種真實的告別。 另外一幢建築也是春夏秋冬都可以去,有很多的人群,早上更多銀髮族會去晨泳,使用蒸氣烤箱,平日的晚上很多人,他們下班最喜歡選這個地方來放鬆,遇到假日更有許多球賽,或者是運動項目的比賽,如火如荼的舉行者,這幢建築就是運動中心。 兩幢建築都發揮了無比的效用,兩幢建築也扮演著生與死會去的場合,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當我們生的時候,有出生證明,也早已註定了辭世的日期,總是讓我們覺得活著就是要活動,參與不同的運動項目,鍛鍊體魄,強健身體,感到人群的活力,無論我們在什麼樣的場合,都是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夠去從事不同的活動,勉勵自己過健康開朗的人生。 當我們告別,能夠無聲無語,瀟灑自在,安安靜靜的離開,也是人生的一大福分,告別在世的依戀,到另外一個國度,在都市的角落暫居一個靈魂安靜的時刻,也是鬧中取靜的安息。 每當我騎車等紅綠燈的時候,這兩幢緊鄰的建築,心中有很大的波濤,活在當下,認真過每一天,生命的長短不在於長度,在於寬廣度,珍惜周遭的人事物,把握時間做些助人的事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庾信文章老更成 ——讀綠蒂詩集《隱匿的黃昏》

■吳思敬 在我看來,詩集的題目《隱匿的黃昏》便是一行高度濃縮的詩。黃昏無疑是生命晚年的象徵,但詩人偏偏要把它「隱匿」起來,這正是他心頭不覺老、不服老的一種寫照:「在『老了』的形容詞/前置上『也許』/企圖隱匿或慰安斑剝的歲月/……期待夜的華燈/來調和黃昏的顏色」(《隱匿的黃昏》),讀著這樣的詩句,如果再聯想到他在2020年出版的詩集《十八‧八十》,你能深深地感到年過八旬的綠蒂先生詩心的跳動,任憑歲月流逝,世事變遷,他詩情依舊,詩行中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氣息。正如他在《十八‧八十》這首詩中所說:十八、八十「不只是兩個顛倒的數字/是歲月沙漏點滴的消逝/是迎風青少到垂暮鬢白/是詩歌行旅的萬里雲月/是人生漂泊孤寂的印記」。綠蒂先生幼承家學,五歲時即在他父親開設的漢文私塾中讀書。十八歲在淡江大學開始寫詩,十九歲便出版了處女詩集《藍星》。這位早熟的詩人,十八歲開啟了他詩人的行程,到了八十歲仍初心不改:「不知未來的詩路還有多長/我詩心在浩瀚大海中/已獨坐成遺世的孤島/風中的城堡在酷熱的沙漠裡/只剩下傾圮的斷垣/屹立不倒的仍是堅持的初心」。我一向認為,能否堅持終身寫作,是一位詩人對詩的鍾愛程度與他的創造能力的根本體現,也是衡量一位詩人在文學史上位置的重要標誌。綠蒂已從他十八歲到時八十歲的創作歷程,印證了他的初心,也表明了他的一生是與詩結緣的無怨無悔的一生。 人到晚年,生命的終點越來越近,自然會產生對生命的嚴肅思考。海德格爾說過,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地接近死亡,才能深切地體會到生的意義。百歲詩人鄭敏在八十歲以後寫出了著名的《最後的誕生》:「許久許久以前,正是這雙有力的手/將我送入母親的湖水中/現在還是這雙手引導我——/一個脆弱的身軀走向/最後的誕生……/一顆小小的粒子重新飄浮在/宇宙母親的身體裡/我並沒有消失/從遙遠遙遠的星空/我在傾聽人類的資訊」。在生命的大限到來之前,詩人沒有恐懼,沒有悲觀,沒有及時行樂的渴盼,而是把自己從母體中的誕生看成是第一次誕生,而把自己化為一顆粒子回到宇宙母親的懷抱,看成是最後的誕生,這種參透生死的達觀,這種對生命、對宇宙的大愛,表明詩人的心靈已獲得了充分的自由感,她的精神境界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像鄭敏一樣,綠蒂在八十歲以後對死亡也有了認真的思考。在《隱匿的黃昏》中有一首以《告別》為題的詩:「活著就一直在告別/不由自主地告別/眾多無法挽留的人、事、物/告別在猶疑的十字路口/在黯淡的街燈下/在行道樹繽紛的落葉裡/……最終 以愛向自己告別/在心房靜止脈動前/把未書寫的詩篇/化為滿天星輝/閃耀 給最鍾愛的你」。讀著這樣動情的詩句,我不由得想起了辛笛晚年所寫的《一個人的墓誌銘》:「我什麼也不帶走,/我什麼也不稀罕;/拿去,哪怕人間的珠寶,/留下我全部的愛/我只滿懷著希望/去睡」。聯繫鄭敏、辛笛這些感人的詩句,再讀綠蒂的《告別》,能明顯地看出,綠蒂晚年的心與鄭敏、辛笛這樣的大詩人是相通的。 作為同齡人,我在綠蒂的詩歌中更容易感受到他對詩歌的鍾愛,對詩人使命的理解,以及把自己的一生與詩歌融合起來的人生態度,從而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在我閱讀《隱匿的黃昏》的過程中深切地體會到,詩人到了晚年依然寶刀不老,依然能在詩歌藝術上有自己的新的探索。詩集《隱匿的黃昏》中有兩首詩給我的印象頗深,一首是《詩歌便利店》:「掛牌『營業中』/不只是7-11/是全年無休的24Hr/是以詩歌服務你一生美好的店//架上的或冰櫃中的/依標價任君選取/從象徵派到超現實主義/從現代到後現代/從傳統的李白、杜甫/到經典的餘光中或洛夫/有各樣的詩刊或紙本詩集/也有乏人問津的托售自印詩集//可代投稿子及遙遠的問候/也可以收集印花換取趣味的小詩/有熱氣蒸騰的生活紀事/也有冷藏未見光的隱喻……」。讀這首《詩歌便利店》,一下子讓我想起曾在臺北見過的「詩歌鋪子」,那是幾位詩人合夥經營的一個為詩人和詩歌愛好者服務的小店鋪。我不知綠蒂是否去過這家「詩歌鋪子」,就算他去過,他這首《詩歌便利店》也並不是對「詩歌鋪子」的簡單實錄,而是借此寫出他的詩歌理想,詩歌的最後一小節便把全詩提升到了一個在虛擬中展開的新高度:「希望開設在鄰近我心的/詩歌便利店永遠光鮮敞亮/不論熱鬧的白天或孤寂的黑夜」。 詩集中給我印象頗深的還有題為《藍與黑》的這首詩,表面上詩人是在寫兩種顏色,實際上是寫他曾親歷的兩種人生:藍無疑代表的是他生活中曾經歷的美好的事物與景象:「我的夜是藍/我的星光也是藍/我的首部詩集叫《藍星》//天藍、海藍、濤聲也藍/抹香鯨背的水柱是藍/美人魚的淚珠也是藍//書寫的鋼筆墨水是藍/愛情的信號氣球是藍//我的日記本是藍色/思維是藍色/記憶也是藍色」;黑則代表了他生活中所目睹的殘暴、醜惡與死亡:「黑暗吞噬黑暗成為黑的一切/烏鴉的羽翼是黑色/掠奪者的血液是黑色//河邊枯死的蘆葦是黑色//纏在臂上哀悼的紗是黑色」。詩人這一生親歷的不就是「藍」與「黑」互相搏鬥的生活嗎?恰恰就是在這種苦難與幸福相伴、痛苦與歡樂交融的獨特經歷中,成就了詩人自己。詩的最後兩節就是這樣一種人生道路的生動寫照:「藍與黑混和成的是郁藍/還是藍/DARK BLUE是深藍/是深深的哀愁/恒是最美的顏色/最深的思念//黑暗世界寂寥得/只剩下單獨一人的告白/也褪不去我身心的透藍」。「藍」正是由於有「黑」的強行進入,才造成了獨具光彩的「郁藍」、「深藍」、「透藍」,這裡,詩人用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再次印證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人生真諦。(節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渺光之律

鐵人俳句 晨友走在分明的山徑 春分 款待輪椅客的少東 春風 帶老花鏡的白內障老人 春霧 酸梅 咪眼啜指的嬰孩 晨曦落在磨砂 清明 小孫女的碎花短裙 立夏 鳳凰花開的路口 高考場館 寬尾鳳蝶 掛樹的紙鳶尾 飄香的拐角 咬著榴槤的少女 廣場舞的夜奏 溽暑 獨居老人的日常 恆春調 (華文俳句社供稿)

Read More

〈中華副刊〉傳承

■王厚明 父親念過私塾,號稱孔夫子。許是受儒家的義、禮、智、信等教育影響。他認為待人處事要以人為本,以仁為基,以和為貴。根據這一思想體系,他確立「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為我家家風。這個家風,就像一首聽不厭倦的優美旋律,在我家一直傳唱著。 剛上班,我跟父親學徒,他既是我父親又是我師傅。在那計劃經濟物資匱乏年代,父親是營業員,手裡掌管著緊俏物資大權,許多商品都要憑票或走後門才能買到。而父親卻非常同情那些沒有關係的普通百姓。一次,有位陌生的老人,常年吃中藥,需要白沙糖過口,而父親卻悄悄地把自己機動的白糖票給了他。平常只要有困難戶找到他,父親總是有求必應。即便有困難,也要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幫助他人。由於父親會做人,口碑非常好,深得當地老百姓的尊重和愛戴。 我跟父親學徒兩年,朝夕相處,他言傳身教,對我啟發很大,影響頗深。他常常對我說:「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做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扎扎實實。」這句話,像萌發的種子,在我心裡生根、開花、結果。有一次,公司福利分房,有個高齡光棍,突然找到了對象,急需房子結婚,考慮他四十多歲的人結婚難得,再說,我是公司器重的員工,解決住房比其他員工容易得多,就把分配給自己的房子讓給了他。我已退居二線十多年了,人人都誇我會做人。 悠悠歲月,如流星劃過。不經意間,我也成了孩子的爸爸,本想接過父親家教的接力棒,履行做父親教育女兒職責,可我在其他地方工作,分居兩地,無法輔導女兒。那時父親正好退休,女兒啟蒙教育重任又落在了他的肩上。父親依舊按照「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家風來教育孫女。在他教育下,孫女得到獎章肯定,後來她主動請辭,把榮譽讓給年齡大的同事。消息傳開,迅速在公司引起熱議,得到上層和同事的一致好評。可見,她也學會了做人。 白天和黑夜不停地轉換,時光循序漸進,眨眼我到了退居二線年齡,花白的頭髮,升級為爺爺。外孫女就像雨後春筍,茁壯成長,已達到啟蒙教育的年齡。我想,如果她太祖父要在人世該有多好啊!人死不能複生,於是,我效仿父親家教模式。在我輔導下,外孫女不但學習成績優秀,在班級還是幹部。在她成績報告單上,好的評語比比皆是,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一句話,「你就像小姐姐一樣,對同學總是那麼的關愛。」這些好評語,彷彿讓我看到她身上有了「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影子。 身教言傳皆有方,正氣浩然代代傳。回眸,一張張,一件件,令我興奮不已。我從營業員到局長,女兒的謙讓,孫女兒的優秀……都與父親確立的家風分不開的。「先學做人,後學做事」是父親留下的遺產,是無價之寶,我家幾代人受益匪淺。我們家將把它作為接力棒,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Read More